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教材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第2章 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解析】 向沸水中滴加FeCl3溶液会得到Fe(OH)3胶 体,胶粒有较大的表面积,可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向胶体 中滴入(NH4)2SO4溶液,其电离出的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电 荷,致使胶粒形成沉淀而聚沉;加入过量H2SO4,先聚沉而 后过量H2SO4将Fe(OH)3沉淀溶解,提纯胶体的方法是渗 析,检验胶体是否纯净的方法是检验提纯后的溶液中是否含 有Cl 。
聚结,需添加一些丹宁或明胶等作为稳定剂。 (2)超声波法 频率大于 105 Hz的超声波有很大的粉碎力,可将某些松 软物质分散成溶胶或将某些液体分散成乳状液。
(3)胶溶法 在某些沉淀物中加入胶溶剂,使沉淀变成胶体溶液。例 如将新生成的Fe(OH)3沉淀用水洗涤后,再加入少量的 FeCl3 溶液,经过搅拌,沉淀就转化成红棕色溶胶,FeCl3溶液称 为胶溶剂。 (4)电弧法 此法多用于制备贵金属溶胶。以贵金属为电极,插在分 散介质中,通电产生电弧,高温使金属表面的原子蒸发,并 立即冷却于分散介质中,凝聚成胶体粒子(这实际上是先分 散后凝聚)。
2.如何鉴别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
【提示】 (1)利用可见光束分别照射两种分散系,有 丁达尔现象的是淀粉胶体。 (2)分别向两种分散系中滴加碘水,变蓝色的是淀粉胶 体。 (3)分别向两种分散系中滴加 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 淀的是NaCl溶液。 (4)分别加热两种分散系,有沉淀生成的是淀粉胶体。
稳定性
性 质 能否透过 滤纸 能否透过 半透膜
稳定
能 能
较稳定
能 不能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 有丁达尔效 静置分层或 效应 应 沉淀
1.关于分散系的“两个”大小比较。 (1)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溶液 <胶体<浊液; (2)分散系稳定性大小:溶液 >胶体>浊液; 2.关于分散质的“两个”只有。 (1)只有悬浊液不能透过滤纸,溶液和胶体能透过; (2)只有溶液能透过半透膜,浊液和胶体不能透过。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节第1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课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状态必须不同。
如2s2的电子排布为 ,不能为 。
3.洪特规则
(1)原子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各个原子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
原子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这样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如2p3轨道上的电子排
布为
,不能为
或
。
(2)特例:Cr原子的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54s1是因为3d轨道、4s轨道为
3.如何书写简单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提示:先写出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然后根据得失电子写出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如 O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得到两个电子形成O2-,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 再比如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Fe3+ 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
3.表中列出了核电荷数为21~25的元素的最高正价,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最高正价
钪
钛
钒
铬
锰
Sc
Ti
V
Cr
Mn
21
22
23
24
25
+3
+4
+5
+6
+7
(1)写出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Sc:____________。Ti:___________。 V:____________。Mn:_____________。
课前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任务驱动: 研究发现,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各个原子轨道上的,这 些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20-2021高二化学鲁科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方向综合测试题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方向综合测试题一、单选题1.已知自由能△G =△H -T △S <0 时,反应自发进行。
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炭即可产生水煤气。
反应为: C (s )+H 2O (g )CO (g )+H 2(g ) △H =+131.3kJ/mol ,△S =+133.7J/(K·mol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B .常温下能自发进行C .100℃下能自发进行D .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 2.某化学反应的1ΔH=-125kJ mol -⋅,11ΔS=-8kJ mol K --⋅⋅,则此反应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自发进行( ) A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B .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C .仅在高温下自发进行D .仅在低温下自发进行3.下列变化过程是熵增加还是熵减小。
臭氧的生成:()()233O g 2O g =。
( )A .熵增大B .熵减小C .不变D .熵变很小4.在常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3NH 和HCl ,发生反应34NH (g)+HCl(g)NH Cl(?)ΔH=-akJ/mol(a>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现象为产生白雾B .该反应的ΔS>0C .该条件下,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始终不变D .任何温度下,该反应均能自发进行5.下列不属于自发进行的变化是 ( )A .红墨水加到清水使整杯水变红B .冰在室温下融化成水C .NaHCO 3 转化为 Na 2CO 3D .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6.250℃,101 kPa 时,2N 2O 5(g )=4NO 2(g )+O 2(g ) △H =+56.76 kJ/mol ,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其自发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C.是熵减反应D.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2CaCO3(s)+2SO2(g)+O2(g)=2CaSO4(s)+ 2CO2(g)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B.NH4Cl(s)=NH3(g)+HCl(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H >0C.若△H<0,△S>0,化学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改变反应的焓变8.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转变为H2。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烃第2节第1课时碳原子的成键方式课
必备知识
正误判断
二、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根据共用电子在形成共价键的原子间是否偏移,可将共价键分为极 性键与非极性键。
1.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A—A、A A、A A 型键,成键的两个原子相同,吸引电子的能力 相同,共用电子不偏向任何一方,因此参与成键的两个原子都不显电 性。
知识铺垫
必备知识
正误判断
共价键
共价键
共用电子偏向吸引电子 成键原子相同,吸引共用
能力较强的原子,该原子 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
特点
带部分负电荷,吸引电子 子不偏向成键原子的任
能力较弱的原子带部分 何一方,故成键两原子均
正电荷
不显电性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素养脉络
随堂检测
常见 类型
单键 双键
H—CH3、 Cl—CH3、HO—CH3
1 个碳原子与周围 3 个原子成键
1 个碳原子与周围 2 个原子成键
饱和
不饱和
不饱和
知识铺垫
必备知识
正误判断
四面体形
平面形
直线形
空 间 碳原子与其他4个 形成双键的碳原子以 形成三键的碳原子 结构 原 子 形 成 四 面 体 及与之相连的原子处 以及与之相连的原
结构
于同一平面上
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知识铺垫
。
2.乙烷、乙烯和乙炔的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3、CH2==CH2、 CH≡CH。
知识铺垫
必备知识
正误判断
一、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1.碳原子的结构特点及成键方式
知识铺垫
必备知识
正误判断
2.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键型名称 碳碳单键
高中新教材化学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鲁科版)精选全文完整版
4.答案 (1) 因为气态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所以相同温度下反
4.AD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a 失去电子生成 CaCl 2 ,被氧化,负
(2) 反应焓变与键能的关系为 ΔH =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
动,B 错误;正极反应为 PbSO 4 +2e Pb+SO 2-
4 ,正极反应物
为 PbSO 4 ,C 错误;常温下,电解质不是熔融态,离子不能自由
Na,发生还原反应
离子移动方向
阴 极: Na + + e -
Na
阳极:2Cl - - 2e -
Cl 2 ↑
总 反 应: 2NaCl ( 熔
通电
融) 2Na+Cl 2 ↑
1
本章自我评价
各部分作用
工作原理
离子移动方向
阴 极: 2H2 O + 2e
C: 作 阴 极、 阳 极, 作
Cl - 向阳极移动,失去
应①比反应②放出的热量多。
-
-
极反应为 Ca + 2Cl - 2e CaCl 2 ,A 正确;阳离子向正极移
-
+ E H—H ] - [ 6E C—H +
的总键能。 反应 ③ 的 ΔH = [ 4E C—H + E C
C
- E C—C - 2E C—H , 反 应 ④ 的 ΔH = [ 6E C—H +
-
2+
+
-
极反应为 2H +2e H2 ↑,C 错误;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
极移动,所以 a 中 Na 向 Fe 电极移动,( b) 中 Na 向 Cu 电极移
+
+
动,D 错误。
5.答案 在船底镶上一块锌块,锌作负极,潜艇的金属外壳作正
极,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答案合理即可)
2020-2021学年新鲁科版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作业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可以有两个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B.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不可能有两个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C.在一个基态多电子的原子中,M层上的电子能量肯定比L层上的电子能量高D.如果某一基态原子的3p能级上仅有2个电子,它们自旋方向必然相反C [同一轨道上的两个电子,能量相同自旋方向相反,即运动状态不一样,所以A、B均不正确;M层前没有M层与L层的能级交错,所以M层电子的能量一定大于L层,C项正确;3p能级有3个轨道,按洪特规则,两个电子应占据其中两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D项不正确。
]2.某元素的一种基态粒子的M层p能级上有4个电子,有关该粒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N层不含有电子B.该粒子为中性原子C.L层一定有8个电子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D [根据元素的一种基态粒子的M层p能级上有4个电子,得出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4,最外层电子数是6,选项D不正确。
]3.下列原子中未成对电子(单独占据1个原子轨道的电子)数为2的是( )A.O B.NC.Cu D.FA [氧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所以2p轨道上有两个单电子分别占据两个不同的2p轨道。
]4.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3,则该元素的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应排布在( )A.3s能级B.4p能级C.4s能级D.3p能级B[原子序数为33的元素是As,其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5.(素养题)已知N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通常可把内层已达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部分写成“原子实”,如N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写成[Ne]3s1。
用“原子实”表示的30号元素锌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正确的是( ) A.[Ne]3d104s2B.[Ar]3d104s24p2C.[Ar]3d84s24p2D.[Ar]3d104s2D [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可知,锌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除3d104s2外,锌原子内层电子的排布与稀有气体元素原子Ar的电子排布相同,因此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写为[Ar]3d104s2。
2024-2025年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课时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教案鲁科版必修1
-示例:根据组成和性质,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7.分类的意义
-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实际应用指导
-示例:酸(H+)、碱(OH-)的分类及应用
8.特殊物质的分类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示例:碳的同位素C-12、C-13,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
-学生阅读《化学与社会》杂志文章,了解元素与物质关系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解答学生在拓展过程中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
-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撰写阅读笔记、实验报告等方式,总结拓展学习的心得体会,提高写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建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学生能够宏观辨识不同种类的物质,并理解其微观构成;通过物质的分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能力,学会根据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同时,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讨论,巩固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分
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元素的概念和特点: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独特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元素可以以游离态和化合态存在于物质中。3.物质的分类: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包括周期和族两部分,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电子层和价电子排布规律分布。5.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表可用于查找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预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指导化学反应等。6.物质的分类依据:物质的分类主要依据其组成和性质,如纯净物的组成和性质相同,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不同。7.分类的意义:物质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8.特殊物质的分类: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特殊物质的分类及判断。9.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结晶等,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10.化学思维的培养:通过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提高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能力。以上知识点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梳理,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微项目课件鲁科版必修1
②CO2(g)+2H2O(g)====CH3OH(g)+
3 2
O2(g)
上述两个反应在常温常压下的焓变和熵变如下:
反应 ① ②
ΔH/(kJ·mol-1) -48.97 +676.48
ΔS/(J·mol-1·K-1) -177.16 -43.87
【活动探究】 1.分析判断利用CO2合成甲醇的两个反应能否正向自发进行,应选用哪个反应合 成甲醇? 提示:反应①的ΔH<0,ΔS<0,因此在低温时ΔH-TΔS<0,反应正向自发进行。 反应②的ΔH>0,ΔS<0,因此在任何温度下ΔH-TΔS均不能为负值,反应正向不能 自发进行。 因此应选用反应①合成甲醇。
影响因素
压强
加压 (缩小体积)
减压 (扩大体积)
影响结果(其他条件不变) 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正、逆反应速率均_加__快__
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正、逆反应速率均_减__小__
【情境·思考】 自从2019年6月以来,北半球正在遭遇一场破纪录的高温。就连原本寒冷的北极 地区也遭遇了100多场野火的肆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工业废气中CO2的排 放,因此有关CO2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 原料,广泛用于有机合成、医药、农药、燃料、高分子等领域。而且甲醇是一 种重要的清洁燃料。
(3)复合判据
2.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下:
浓度
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
化学平衡的移动 向_正__反__应__方向移动 向_逆__反__应__方向移动
条件的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5
-89.4
ΔG 一定 大于 0
任何温度下 都不能正向 自发进行
4Fe(OH)2(s)+ 2H2O(l)+O2(g)=== 4Fe(OH)3(s) CaCO3(s)=== CaO(s)+CO2(g)
-444.3 -280.1 +178.2 +169.6
低温时 低温下能 ΔG<0 正向自发进行
高山流水,自由落体,冰雪融 举例
化
钢铁生锈
(1)可被用来完成有用功。如 H2 燃烧可设计成原电池 应用 (2)非自发过程要想发生,必须对它做功。如通电将水分解为
H2 和 O2
2.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的关系 (1)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 ΔH_<__0 的反应。 (2)有些 ΔH_>__0 的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3)不能仅用反应焓变来判断反应能否_自__发__进行。
2.用 ΔG=ΔH-TΔS 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
化学反应
ΔH/
ΔS/
ΔG 的大小
(kJ·mol-1) (J·mol-1·K-1) (与 0 比较)
能否正向 自发进行
2KClO3(s)= ==2KCl(s) +3O2(g)
-78.03
+494.4
ΔG 一定小
于0
任何温度 下都能正 向自发进行
CO(g)=== C(s,石墨) +21O2(g)
高温时 高温下能 ΔG<0 正向自发进行
注:假设反应的焓变、熵变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3.ΔH-TΔS 判据的局限性 (1)只能用于判断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反应,不能用于判断其他条 件(如等温、等容)下的反应。 (2)只能用于判断等温、等压及除了体积功以外不做其他功条件下 反应_正__向__自__发__进__行__的__趋__势__,并不能说明在该条件下可能正向自发进 行的反应能否_实__际__发__生__。 微点拨:在 ΔH 和 ΔS 确定的情况下,温度有可能对反应的方向 起决定作用。
二、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熵 (1)概念:描述体系_无__序__程__度___的一个物理量,符号为_S__,单位 是 J·mol-1·K-1。 (2)特点:体系无序程度越大,体系的熵值就_越__大__。
(3)影响因素 ①同一物质:S(高温)>S(低温),S(g)_>__S(l)_>__S(s)。 ②不同物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熵值,分子结构越 复杂,熵值越大。 ③S(混合物)_>__S(纯净物)。
三、用焓变与熵变综合判断反应方向 1.综合判断 在等温、等压及除了体积功以外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 方向可以用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来综合判断,判据为_Δ_H__-__T_Δ_S___。
(1)判断方法
(2)文字表述 在等温、等压及除了体积功以外不做其他功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
是向着Δ__H_-__T__Δ_S_<__0___的方向进行,直至达到平衡状态。
() (5)一个反应的 ΔH-TΔS=0,则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
提示:(1)× CaCO3 分解反应是一个气体物质的量增多的反应, 故为熵增过程。
(2)× -10 ℃的水结成冰是一个熵减过程,该过程能自发进行, 应用焓变的判据解释,即 ΔH<0 是该过程自发进行的主要原因。
(3)× 当 ΔH>0、ΔS>0,温度越高越可能使 ΔH-TΔS<0,即 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4)√ (5)√
2.水的三态的熵值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S(s)>S(l)>S(g)
B.S(l)>S(s)>S(g)
C.S(g)>S(l)>S(s)
D.S(g)>S(s)>S(l)
C [熵是量度体系无序(或有序)程度的物理量。同一物质,S(g)
>S(l)>S(s)。]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自发进行的反应均是 ΔH<0 的反应 B.ΔS 为正值的反应均能自发进行 C.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ΔS 为正值 D.如果 ΔH 和 ΔS 均为正值,当温度升高时,反应可能自发进 行
D [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NH4)2CO3(s)=== NH4HCO3(s)+NH3(g),故 A 错;熵变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但不能 独立地作为自发性的判据,故 B 错;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其混乱度 不一定增加,即 ΔS 不一定为正值,如 2H2S(g)+O2(g)===2H2O(g)+ 2S(s),故 C 错;当 ΔH 和 ΔS 均为正值时,升高温度 ΔH-TΔS 可能 会小于 0,所以反应可能自发进行,故 D 正确。]
一、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1.自发过程与自发反应
自发过程
自发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不借助外部 在给定的条件下,可以自发 含义
力量就能自发进行的过程 进行到显著程度的化学反应
具有_方__向__性__,即过程的某个方向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 特征
而该过程逆方向在该条件下肯定_不__能__自__发__进__行__
关键 能 力 核心 突 破
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素养养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以下过程均为自发反应或自发过程: ①甲烷燃烧:CH4(g)+2O2(g)―→CO2(g)+2H2O(g)
1.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CaCO3(s)高温,CaO(s)+CO2(g)是一个熵减过程。( ) (2)-10 ℃的水结成冰,可用熵变的判据来解释该变化过程的自 发性。( ) (3)吸热且熵增加的反应,温度越低反应越可能自发进行。( ) (4)由焓变和熵变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将更适合于所有的过程。
2.反应熵变
3.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1)二者关系
(2)结论:不能仅用反应_熵__变__来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微点拨:
熵变正负的判断
(1)物质由固态到液态、由液态到气态或由固态到气态的过程,熵
变为正值,是熵增加通常都是正值,是熵增加的反应。
(3)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熵变通常都是负值,是熵减小的反应。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发展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进行的 过程的认知,知道化学反应是有 方向的,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 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 2.认识焓判据和熵判据的局限 性,会用 ΔH-TΔS 判断反应正 向自发进行的趋势。
体系构建
必备 知 识 自主 预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