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 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 分就业
01
03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 到脱真贫、真脱贫
0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特社报 告
如何认识“改善和保障民生放在重点”


01.民生的内涵 02.民生发展历程 03.现阶段民生问题 0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05.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十九大报告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
替换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
等同于 民生视角反映国家发展根本使命与目的的升华 等同于
改善收入分配后老百姓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
有待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
对于一般劳动者而言,起征点的提高结合多种可抵扣的情 形,纳税负担大大减轻,有利于增强其消费能力,约将惠
及8000万纳税人。在居民能够自主支配的收入明显 提高的同时,还要求移动网络等服务的整体价格 下降,促进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以及针对居民多 元消费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
2002-2012年是第三个阶段
民生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 全会的召开, 开启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一系列的民生政策开始出 台, 大量的改善民生的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社会保障、就业、 精准扶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措施的实施诠释了:初步分配顾效率、 再次分配顾公平。2012年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 比 十年前增长了10倍, 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17元, 也比十年前 增长了10倍。
1978-2002年是第二阶段 2012年至今的一段时期内
1949-1978年是第一阶段
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现状,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我们党的宗旨确立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通过土地改革、建立公有制 下集体劳动、集体分配方式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 我们党将改善民生 作为执政的基本目标, 经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后, 我国的民生状况有了 初步改善, 物质基础的建立初步得到了民心。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国际 国内形势过于复杂, 经济建设发展得非常缓慢, 民生也未得到很大的改 观, 生产不足和供应短缺是当时中国面临的两大顽疾。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当前,我国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 生领域。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 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 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社会建设的重 点,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 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自然生活,
是指人们直接利用阳光、空气、水分、 土壤、矿物等自然物质的活动, 与人们的 身体健康直接相关, 是人的生命的源地, 是人们整体生活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依托。
政治生活,
是人们争取和维护需要与利益的活动, 即公民为实现生 存发展需要而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义务的活动, 是
其他生活的制度条件与权益保障。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 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0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 、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 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05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盾没有变”
2
党的八大
1
曾明确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
需要的范围扩大了, 需要的质量也提升了。
“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不仅物质生产要发展, 而且各方面生产要全面、均衡、充分 发展, 这表明我国人民生活需要和社会生产发展都发生了历 史性新变化。
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来看
经济生活
文化生活,
是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 即人们在 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谋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 物质资料与服务的活动, 是全部生活的物质
基础和根本支撑。
是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传承、鉴 赏、娱乐、积累与创造知识的活动, 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与灵魂, 为人 们生活提供着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撑。
2012年至今的一段时期内
2012年至今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将迎来跨越式 发展的新阶段, 其最大的特点是民生质量的持续提高。2012年 党的十八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5年党的十八 届五中全会等标志着我国的民生事业正在经历从有到好的跨越 式发展阶段。未来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持 续提高。人民对美好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包括民主、法治、公 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所以提升民生质量是 未来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重心。
态。
• 经济生活 是 基础 • 政治生活 是 保障
正是这“五种生活”的相互依 存、相互影响, 构成了当代民 生的有机整体, 也正是它们的
• 文化生活 是 灵魂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推动着
• 社会生活 是 纽带
当代民生的不断发展。
• 自然生活 是 依托
70年来我国事业民生发展历程
1949-1978年是第一阶段 2002-2012年是第三个阶段
服务供给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育幼、基础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在总量上仍 然不足,尤其是高质量的服务供给缺口巨大,结构不佳, 区域之间以及不同的服务机构之间服务质量系数方差较大, 制约着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以人为本 小康社会
社会和谐
以满足有限、低端的民生需 要为主要任务的旧时代的终 结。
一个以满足全面、高端的 民生需要为主要任务的新 时代的开始。
民生的内涵
民生的内涵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看
从人们的需要分类分化来看
新时代民生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需要, 而且扩展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安全、环境等方面需要
新时代民生需要已分化和发展为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 长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存在的民生问题
压力和挑战下如何稳就业
Leabharlann Baidu
服务供给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老百姓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
压力和挑战下稳定就业问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
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继续保持在
1500万人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达到830余万人,此
外还有相当规模的转岗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需要合适的工 作岗位。另一方面,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外资外贸的 预期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条件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带来的挑战相比总量压力更突出,有人 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必 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发展社 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 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只有实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完善 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
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来看
“五个方面需要”反映了新时代人民“五种生活”的发展要求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需要”, 是新时代人民“五种生活”的反 映, 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发展要求的反映。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看
党的十九大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民生新 情况, 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不仅包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 而且包括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多种要求。因为人民生 活的这些“需要”是动态的, 所以表述为“要求日益增长”。
从人们的需要分类分化来看
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进入新时代,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难以准确表达民 生需要的增长, 所以十九大报告明确表达为“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
十一届六中全会
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对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性概括, 即“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 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
十八大
一直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3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 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 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 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 代医院管理制度
谢谢聆听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符合党的根本宗旨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努力保障和改善民 生,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 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 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 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07
06
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 ,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 各项安全工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 抵御安全风险能力
社会生活,
是指人们为适应生存发展需要, 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而进行的特 定社会性活动, 是与人们现实利益直接相关的活动, 也是人们各种生 活的纽带, 以组织、协调功能调整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筑着日
常生活秩序。
• 由此, 从现实生活出发, 当代民生是以生命为前提, 包涵经济生活、政
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等在内的民众整体生活样
1978-2002年是第二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阵春风, 开创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新局 面, 人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 为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经济建设和民生事业放在了首位。党的十 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作为最根本的目标。 “八七”扶贫攻坚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 向,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为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做出 了贡献;农民工进城、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等发展拓 宽了人民的就业渠道。五险一金、下岗职工再就业、低保等政 策的实施在效率优先的同时保证了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