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5篇[修改版]

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掌握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为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期,xx省xx县劳动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各乡村基层,采取每个乡镇随机抽查1个自然村的方式,分4个调查组进行了历时3天的调查。

通过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女劳动力406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流动”到“稳定”的开题报告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流动”到“稳定”的开题报告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流动”到“稳定”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在农村居住、没有稳定的就业或者就业时间较短的劳动力。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其数量比较庞大,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较高。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和趋势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流动”到“稳定”的实现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人情况、选择流动的原因、经验和反馈意见。

最后,通过分析案例来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文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以下三方面:1. 揭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2.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稳定化;3.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稳定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可行性建议。

五、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 为政府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2.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信息和帮助,鼓励他们流动,提升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3. 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县把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劳务经济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有序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迈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转移的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县乡,以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其家庭经济、务工情况、务工收入、思想观念以及接受培训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掌握了当前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在上级部门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自2003年到2008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2.84万人次,创收达__万元,人均劳务收入2387.1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969.4元。

2009年计划转移7.32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3亿元,其中向疆外转移2万人次,创收1.4亿元。

从今年1——4月的整体情况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体稳定,金融危机对转移工作尚未带来明显影响。

截止4月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__人次,约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27%,实现劳务创收9517.5万元,务工人均收入达4050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57.8元。

其中向疆内、外有组织转移8050人次,创收达563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吸纳我县农民工共4663人。

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条,同比增长66.7%。

目前,劳务输出在促进农民中作用日益明显、比例逐年增加,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主要特点随着劳动力转移数量的不断增加,劳务经济创收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1.1 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机会不足、工资待遇低下、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也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2.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

2.2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机会并不均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

2.3教育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选择范围,也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

三、现状分析3.1农民工群体特点及其就业状况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来源,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农民工群体呈现出规模庞大、就业领域广泛、就业稳定性较低等特点。

3.2内外需求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外部需求减弱、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民工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着农民工和
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转
移模式,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为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就业情况、收入状况等现状及问题。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探讨影响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文化、家庭因素等因素,并进行量化分析。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在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
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及统计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计能够全面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问题,并深入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转移模式,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本研究能够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
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调查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调查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的调查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

具体定义又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及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一.原因与现状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特征。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

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达,是农民增收的潜力。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7%,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后了10多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对劳动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调查实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力,在家乡又找不到脱穷致富的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

根据调查--小区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

据调查该小区以苗圃为主,人均苗圃栽培面积为一分地。

面临我国基本国情人多田少的问题,因而有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为解决农民基本的生活问题,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外出谋生。

该小区劳动力结构现状。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2010年全镇劳动力为30万,该小区占总劳动力的3%,该小区总劳动力有9000人而剩余劳动力就有其三分之一的比重。

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50.71%,第二产业占14.76%,第三产业占24.53%;从受教育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7%,小学文化程度占17.90%,初中文化程度占49.37%,高中文化程度占25.34%,中专文化程度占4.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3%;从结构上可以看出:该小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较丰富,性别结构较合理,劳动力水平较低。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的参考文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闲和农业淡季时选择外出务工或转行其他行业从事非农劳动的现象。

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参考文献,内容涵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方式、影响因素和政策等相关内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张振新等(200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该论文通过对河北省的调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相关模型的构建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家庭规模、教育程度和市场需求等。

2.赵坚等(2012)《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选取了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案例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1.范建民(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与抉择条件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四川省广元市和河南省济源市为例》:该文章通过对浙江、四川和河南三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流动、留守和近乡就业等,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邓李建等(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数据,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出务工、创业和就近就业等。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1.章锦河等(201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土地流转》:该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促进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

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

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

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

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

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

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及其他地区就业的现象。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进行分析。

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接近2亿人,占总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超过50%。

2.逐渐年轻化和专业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趋向年轻化和专业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就业。

3.多样化的就业形式:除了传统的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表现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如自主创业、留守儿童家庭务工等。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出去打工”,而是涉及到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4.政府政策倡导和支持:中国政府一直倡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产业扶贫”、“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多项政策举措,以促进农业就业结构的优化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二、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益分析2.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农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实现了收入翻番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3.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稳定。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为城市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4.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和现代化进程,促使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农村的转型,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结语: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中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西x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现有土地4.1亩,3.8万口人,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相对剩余。

加快剩余劳动力资源有序转移,扩大劳动力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和谐颍上,使农民过上“有体面、有尊严、有价值好日子”重要目标之一。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我们对全镇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我镇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据对全镇9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进行统计,截止20**年8月底,全镇外出打工人总人数为2.06万人,其中省外1.55人,省内0.51万人;打工人群男性人数占61%;女性人数占39%;年龄18岁——30岁的之间的占打工总人数51 %,30——45岁的40%,45——60岁占6%,其它占3%;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人数占3%,,小学文化水平人占35%,初中文化水平占42%,高中文化程度占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从收入来看,平均每人每年收入6000多元。

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输出规模看,增速较快。

据统计,20**年全镇外出打工人数为1.8万人,20**年达到2.06万人,增长速度较快。

(二)从趋向分布看,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居多,特别是宁波、上海、广东几大城市居多,约点外出总人数的60%。

而且这些集中分布的情况大都与“亲缘、地缘、情缘”有关,75%以上的都是“亲靠亲”介绍去的,劳动等中介组织介绍的较少。

(三)从就业工种看,从业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且多为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

从事管理和一定技术含量工作的人员较少,不足打工人员总数的5%。

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生产工人约1.52万人,占打工人员总数的69.8%以上。

(四)从经济效益看,20**年,全镇外出打工人员人均6934元,比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95元高出5739元。

(五)从学历与待遇比例上看,学历高、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待遇相对较高,体力劳动者工资较低。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效益分析一、现状分析1.数量增加:近年来,中国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9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37%左右。

这表明中国农民工转移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

2.地域差异:农民工主要分布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更加发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农民工转移到城乡地区的意愿和需求较强烈。

3.职业分布: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其中制造业是最吸引农民工就业的领域,因为制造业用工需求大、技术门槛较低。

4.社会问题:农民工转移过程中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权益受限、工资拖欠、职业安全问题等。

此外,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也较大,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相对薄弱。

二、效益分析1.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高效的利用。

通过转移,农民能够到城市或者其他非农产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推动经济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能够为城市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促进工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也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过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4.促进城乡一体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也是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措施之一综上所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现象,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精选五篇)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007-12-16 13:11: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其中省外万人,省内万人。

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

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

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报告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报告

对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与思考报告镇在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成都高新西区、西南交大等项目大量征地,全镇已有70%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

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安置和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镇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仅关系到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失地农民基础情况据调查,现共有失地农民21511人(含涉及西区应农转非人口9989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4.4%,其中失地农村劳动力12723人,通过划地建房出租房屋获取稳定收入人员2998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3%,通过务工、经商等实现就业6564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52%,两项合计为75%;未就业3161人,占失地农村劳动力的25%。

从就业分布看,有21.9%的农民向第二产业转移,72.8%转向第三产业,两项合计占农民就业人数的94.9%。

从收入状况看,年均收入在4000—8000元的达到55%,局部已达到8000—1元。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一)大力培育市场促转移。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聚集优势,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先后培育了福隆石材市场、蔬菜交易中心等5个专业市场和犀池饮食文化一条街、玉龙综合市场、两河村成都外语学校市场等10个农民安置区市场,以市场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吸纳城乡劳动力5000余人。

(二)主动服务企业促转移。

加强与西区企业和镇内企事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掌握用工信息,做好劳动力输送工作。

仅,就先后为成都市车管所、成都市儿童福利院、银河磁体公司等单位组织用工面试17次,岗前培训劳动力1142人(次),转移530人。

(三)挖掘公益岗位促转移。

为解决就业岗位缺乏的问题,从镇环卫所、市政所,城监队,社区服务中心等镇属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优先解决了岷江小区失地农民34人。

同时配合车管所周边环境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从岷江小区住户中招聘城管员52名,重点解决“4050”人员,既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就业,又为城市管理充实了力量。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概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评述和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研究成果。

文章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等制度因素,以及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国家投资策略、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还有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外及中国典型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作了介绍及评析。

文章还分析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和产业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这些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基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和城市非农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进城农民工培训等。

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国家总人口的相当大一部分。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以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收入水平。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个体的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提供劳动力供给,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低技能和低素质问题,这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和非农产业中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就业歧视问题,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本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采用
问卷调查和定点调查的方式,调查包括河北省清东镇3个村落(A、B、C)
的300余名农民。

调查发现,90%以上的农民都有剩余劳动力,其中,拥有一支可供转
移的劳动力的最多,占到了80%,其次是拥有两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
占到了15%,最后是拥有三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占到了5%。

其次,调查显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相对比较多样化,有的
前往城市发展,有的到外地打工,也有的在村落里创业。

调查发现,拥有
一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的农民最多,分别占到了51%、31%、18%前往
城市发展、到外地打工和在村落创业。

拥有两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的农民,分别占到了38%、32%、30%前往城市发展、到外地打工和在村落创业。

拥有三支可供转移的劳动力的农民,分别占到了27%、35%、38%前往
城市发展、到外地打工和在村落创业。

调查还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的动机是获得收入增加。

调查结果显示,其他动机也存在,有的是为了发展他们的技能,有的是为
了逃避农村环境恶劣的环境,还有的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镇位于**市**区北郊,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8公里。

北与**省**县东宋门乡搭界,东与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接壤,西与**省庙镇隔运河相望,南接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

地处鲁西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东西最大距离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公里,总面积5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00公顷。

主要河流有南运河、宣惠河,境内流长20公里。

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小杂粮有绿豆、红小豆等。

全镇辖25个自然村,总人口208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

全镇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刘、杨、陈、郭等70多个,其中张、王、李、**等姓较多,几乎遍及各村。

**镇的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1978年为268万元,2000年为1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50∶40。

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8万元,年末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工业发达,位居全区、全市前列。

自1967年先后兴建镇办集体企业、村办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计60家,主要有华北纸业集团总公司、**市碳素厂、**银杉塑料有限公司、**天福集团公司、**亿利达饮品有限公司等。

上述企业促进了全镇农业、工业、运输、服务、商贸等业的发展,安排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1.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0.78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0.35万人,其中长期在外打工的合同工、临时工达到0.3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3%,同比增长8.5%。

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以本地转移为主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本地用工大量增加,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转移。

如**地区前小屯村2020年共转移劳动力4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是市中办劳动力转移最大的村,在**地区区打工的有35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6%,转移到大中城市的有11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学生XXXX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Abstract: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extent also restricte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e, has bee the rural economy and eve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agged, and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in our country has a direct impact. Therefore, to thorough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he key to need a lot. Cause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China, problems such as study, put forward some suit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way and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 social stabilit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Keywords:The-countryside-surplus-labor-force transfer-of-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the-economic-impact目录前言 (1)正文 (2)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分析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背景三、相关概念界定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影响的分析六、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各类问题七、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二)逐步提高农村素质(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保障(四)实行有利于农村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农村土地政策(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增加组织、宣传、服务的力度八、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利因素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十、对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想法十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结论参考文献前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农村经济停滞。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推广,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制度的接替使农民得以自由支配劳动时间,自由选择生产和经营方式。

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自发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在没有城市户口的情况下自由地出入城市,并长期留住在城市。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原因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原因:1、积累性剩余建国后,由于我们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出生处于很高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其中尤以农村为甚。

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最主要的原因。

2、替代性剩余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其结果,大批农业劳动力就会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

3、波动性剩余我国现在约有一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流动性的,并未真正城市化。

一遇大的经济波动或其他风吹草动,就会被迫回乡。

这种波动性剩余不是每年都发生的,但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对稳定的影响,给各级政府带来的压力,却比还未进城打工、隐性失业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得多。

4、消费性剩余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将会不断下降。

其中包括消费者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重视工业品和劳务的消费转化,这种转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主要以提供食品为主第一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以提供工业品和劳务为主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了巨大的空间,这就引发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冲动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背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农村及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趋势明显。

三、相关概念界定1、农村剩余劳动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发达国家大批城市工人为避免失业而被迫积累了一些知识、技能和经验,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工人的生产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生产率。

针对这一状况,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提出隐蔽的劳动潜力,即隐性失业(disguised or concealed unemployment)的概念。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X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进一步用隐性失业来描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中那些边际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

之后,罗森斯坦•罗丹把这一概念引入发展经济学,从此隐性失业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术语,指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一部分劳动边际产量等于或小于零的农业劳动力。

关于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中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经济学界一直存在分歧。

舒尔茨等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中资源配置是完全有效的,不能说其中有剩余劳动力。

然而X易斯等却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为庞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过多的就业人口使得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甚至几乎为零,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为负。

他们将传统农业中这部分边际劳动生产力为零或为负的劳动力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因土地缺乏、生产技术提高及近几年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能力的下降,农村中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因此传统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的观点符合我国国情,但这并不意味着X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完全适用于我国。

我们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构成失衡,劳动力供给超过了由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低效用或负效用的劳动力。

这意味着存在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不仅量上不合比例,而且在质上也不相适应,实质上没有有效结合。

首先,这些劳动者表面上并没有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没有像公开失业人员那样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但从利润最大化目标来看,他们是冗员;其次,从表面上看,这些过剩劳动力已经有工作,但实际上他们的劳动供给始终低于其供给愿望。

2、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换的过程。

更多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出现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这部分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获得就业岗位,这个过程称之为“转移”。

由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就地转移(即就地的职业转移,也就是职业的转换)和异地转移(即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也就是身份的转换,包括职业的转换和就业地域的转换)。

目前,国内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研究,或者说人们常常没有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加以区分,在使用劳动力转移概念时就自然的将其限定为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