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和湿热的区别

合集下载

推荐-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推荐-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

如果兼寒湿困脾,则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腻。

如果兼湿热蕴脾,则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

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

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

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教你辨别自己寒湿还是湿热体质 不同体质调理方法

教你辨别自己寒湿还是湿热体质 不同体质调理方法

教你辨别自己寒湿还是湿热体质不同体质调理方法关于《教你辨别自己寒湿还是湿热体质不同体质调理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生活环境以及饮食的原因而让自己身体的体质发生变化。

有一些人是属于比较寒湿的体质,而有一些人是属于湿热体质,由于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质,他们所出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不过有大多数人会因为不了解这两种体质导致总是采取错误的调理方式,导致症状加重。

因此在平时需要学会鉴别寒湿体质以及湿热体质,才能够让自己更好的调理。

下面和我们一起来看看。

如何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一般是热体质在发生的时候身体会比较沉重,而且在午后容易出现明显的发热现象,另外就算大量的出汗也不能够让症状有所减轻,也容易出现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小便短赤等症状,而且湿热体质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偏胖或者偏瘦,因此这类人容易出现暴躁发脾气的情绪。

而寒湿体质的人一般容易感觉身体疲劳,容易想睡觉,而且容易感觉到口渴,并且经常胸部会感觉到麻痹,而且在平时也比较怕冷。

不同的体质有着不同的疾病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比较多的,那么你知道吗?属于我们的体质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情况的,对于我们的痰湿体质或者是湿热体质来说有着不同的效果的,那么如何正确的辨别寒湿体质和湿热的体质才是最好的呢,是不是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多的危害的?什么叫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如果将人体比作天气,那么,寒湿体质就像冬天的下雨天,又冷又湿,关节炎患者在这个时候经常发作;而湿热体质,就好比夏天的雷雨天气,又闷又热,让人透不过气来。

看舌苔:当我们照镜子时,可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如果发现舌头发红、舌苔发黄,并且很厚,那就是湿热体质了;如果发现舌苔有齿痕、发白,有很多粘乎乎的液体,那就是寒湿体质了。

看小便:当我们小便时,也可观察自己的小便,湿热体质的人通常尿液很黄,气味很重;而寒湿体质的人尿液清亮,像自然的水一样。

从身体的气味判断:湿热体质的气味一般比较重,脚和腋下比较臭、寒湿体质的人一般出汗较少,身体也就没什么气味。

湿热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湿热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湿热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湿热证概述湿热证,是指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所形成的一种证候。

临床以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表现。

多发于夏秋季节及脾胃虚弱患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有关。

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化热或化寒,发展为燥热证或寒湿证。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遗传性: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苔黄腻,脉濡数主要病因: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检查项目:尿常规、血常规、X 线检查、膀胱镜检查、肠镜检查重要提醒:如果出现身热不扬,头身困重,渴不多饮,脘腹胀闷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和调理,避免化热化寒,发展为燥热证或寒湿证。

临床分类:1、湿热阻肺证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轻或不发热,身热不扬,无汗,身重痛,头蒙沉重,咳嗽,胸闷,或有肠鸣便泻,舌苔白腻,脉濡缓。

2、中焦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热不解,脘腹闷胀,面色萎黄,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心中烦闷,大便不爽,尿短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3、膀胱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尿痛,少腹痛,头昏胀痛,脘腹胀闷,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4、大肠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大便不通,小腹结满,头胀脘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二、湿热证的发病特点三、湿热证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有关。

主要病机为外感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

基本病因:1、外感湿热因久居湿地、涉水冒雨、水中作业等,从而导致湿邪侵袭人体,留注经络,日久化热,发为本病。

2、饮食内伤长期偏食肥腻、辛辣刺激、煎炸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湿热内生,发为本病。

中医对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关节炎的辨证论治引言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

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对于关节炎的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关节炎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辨证分型中医将关节炎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湿痹证、寒湿痹证、湿热痹证、湿瘀痹证等。

风湿痹证风湿痹证是指由外感风邪引起的关节炎。

其特点是关节红肿疼痛,运动受限,症状常在天气寒冷或湿冷时加重。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散风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乌草、川芎、桂枝等药物。

寒湿痹证寒湿痹证是指由于体内寒湿之邪滞留导致的关节炎。

其特点是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症状常在天气湿冷或受寒潮湿环境刺激时加重。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温经散寒、祛湿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独活、羌活、附子等药物。

湿热痹证湿热痹证是指由于体内湿热之邪滞留导致的关节炎。

其特点是关节肿痛,红肿明显,症状常伴有发热、口苦等。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藿香、石膏、红花等药物。

湿瘀痹证湿瘀痹证是指由于体内湿邪和瘀血相互交融导致的关节炎。

其特点是关节肿痛,运动受限,症状常伴有血瘀表现,如紫斑、抓痕等。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祛湿化瘀、活血通络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乳香、没药、川芎等药物。

药物治疗中医对于关节炎的药物治疗常采用中药汤剂、散剂、丸剂等形式进行。

具体的药物组合根据辨证分型和病情而定,常使用的药物有乌草、川芎、桂枝、独活、羌活、附子、藿香、石膏、红花、乳香、没药等。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辅助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常采用辅助疗法来协助治疗关节炎。

常见的辅助疗法包括针灸、艾灸、拔罐、推拿等。

这些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关节的恢复和功能恢复。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对于关节炎的治疗也有着重要作用。

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应适量摄入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

从皮肤痒到危在旦夕:人体的“5级寒湿”表现(健康自查级别)

从皮肤痒到危在旦夕:人体的“5级寒湿”表现(健康自查级别)

从皮肤痒到危在旦夕:人体的“5级寒湿”表现(健康自查级别)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因为它总要与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湿气遇寒之后的5种表现,每一种都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哦,大家可以对照下自己详细看看——一、寒湿的表现:一级寒湿:在表皮症状:皮肤骚痒,长湿疹→(灸7次以上效果明显)艾灸取穴:风池、足三里、血海、曲池、肺俞。

二级寒湿:在肌肉症状:酸,困,累,乏,如肩颈肥厚,酸困,腰酸乏力,关节酸困→(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显)艾灸取穴:太白穴、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命门穴。

三级寒湿:在骨骼,即是骨寒湿症状:肩周炎,颈椎病,肩痛,腰痛,风湿关节炎,变天关节就痛→(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显)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颈椎病:后溪穴;老寒腿:血海穴和梁丘穴;四级寒湿:在脏腑(子宫、卵巢、睥胃、肺)冬病夏治,养生最佳的季节是夏季,错过一夏,再等一年→(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艾灸取穴: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气海等。

五级寒湿:在身上(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的→(长期艾灸)二、寒湿从哪里进入人体1、身体里有几个穴位是很容易进入“寒气与湿气”的,比如肩颈部的“大椎穴”,肚脐部位的“神阙穴”,腰部的“命门穴”,脚底的“涌泉穴”;2、颈肩部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等症状”;3、腹部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4、腰部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5、脚部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在饮用方面,推荐冬瓜汤、红豆汤、薏仁汤、绿豆汤这几款,能祛除体内的湿热,缓解身体的各种不适。

在吃的方面,应以清淡口味为主,淡能利湿。

湿热体质的人一般体型偏胖,行动起来比较缓重,心气却很急躁,容易发火。

湿热重怎么办湿热重从日常饮食,作息慢慢调理。

湿热,为中医名词术语,为致病因素,属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中的两邪。

亦为中医证候名,如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属于外邪,称为湿邪,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热,也是一种邪气,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称为火热之邪。

热也可以因机体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称内热。

去湿气的方法1、通过食补的方式就能够快速去除湿气。

2、中医上祛湿健脾最好的食补佳品就是慧米红豆粥。

3、熬制方法也非常简单,红豆和薏米两种材料直接下锅即可。

4、去湿气吃什么好,具体要根据自身体质而定,有寒湿与湿热的区别。

5、寒湿性体质,如经常怕冷,手足不温,精神倦怠乏力,舌苔白滑或白厚,大便溏稀,腹部冷痛等,建议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吃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干姜、陈皮等等,日常避免生冷油腻的食物。

6、湿热体质,如果怕热,舌苔黄厚腻,大便黏腻,头面部易出油,女性白带黄臭或有异味等,可以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适当吃些清热祛湿的食物或药物,如莲藕、白萝卜、荷叶等。

湿热吃什么好1、体内湿热时,可以食用的食物有冬瓜、绿豆、苦瓜、丝瓜、薏仁、黄瓜、鸭肉、红豆等,能够清除湿热,调理湿热体质。

2、建议:平时在烹煮食材的时候需要以低脂低盐为主,并且可以适当进行运动,避免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改善体质。

体质热怎么调理体热的人可以靠吃中药进行调理,在平时饮食上多吃点助消化的食物,润肠的食物和水果。

脾湿是什么症状?

脾湿是什么症状?

脾湿是什么症状?
脾湿分为寒湿和湿热,经常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表现,比较常见的就是肠胃不良,容易导致恶心呕吐,常会出现口渴,大便溏腻,小便短黄,经常会引起肢体沉重,身体发热,面目发黄,对于健康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表现,应该及时加强调养,多注意锻炼身体,加强饮食方面的改善。

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
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

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
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而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
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脾湿生痰型哮证(脾虚)
饮食减少、脘痞、大便溏薄,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哮证。

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语言低微,痰多质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象细软。

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与寒湿证候的病情特点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与寒湿证候的病情特点分析

•1088 •中华屮医药來忠(原屮丨雜报)2()2丨年2jj第36卷第2期CJTCMP, February 2021,Vol.36, No.2•研究报告•类风湿关节炎湿热与寒湿证候的病情特点分析刘蔚翔\巩勋\姜泉' 李克嵩\李延婷〃,翟争u,刘岩3(冲_中医科学院广安门㈨院,北京10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3中W中医科学院中肤临床基础I S学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丨』的:探讨类K i M又节炎(丨《.\)湿.热痹阻证U寒湿痹阻证两组证候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许炎中K数搌中心(C R D C-T C M>确诊为丨i A湿热痹阻i i丨:与寒湿痹阻证患者,比较两组证候的人口学特征与病情特点,,结果:共纳入659例K A确诊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463例、寒浞搏阻证1%例两组R A患#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阳:证K A患者血沉(E S K>、(:-反敁蛋丨'彳(C K 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寒湿搏阻证R A患荇(尸<0.01),但在R f V/面比较乃W••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E K A患者艾节肿胀数总体水平较寒湿搏阻证多(/M 1.05),但在关节;T?痛数方丨flU七较差异无统汁学意义;湿热痹阻证1j寒況痹阻证R A患者在D A S-28(C K P)等级分布上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R A患者以高度活动较多、寒湿痹阻证R A患者以中度活动较多结论: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 A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上益异不明病情特点方面,在B F、关节丨K痛数1+.差异不明显,在E S K、C K P、关TT肿胀数与疾病活动度上有©_著為异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浞热;寒湿;中K证候;疾病活动度基金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B(N〇.20I8Y F(:1705202)Analysis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heumatoid a r t h r i t i s syndrome o fdampness-heat and eold-dampnessL I U W e i-x i a n g1.G O N G X u n1.J I A N G Q u a n'.L I K e-s o n g1,L i Y a n-t i n g1Z H A I Z h e n g1 .L I U Y a n"('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 c a d e m 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Zhejiang ChineseMedical University. Hang/hou 310053, China;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China A c a d e m 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 b s t r a c t!Objective: T o explore the dilTercnces between damp-heat arthralgia syndrome and eold-dampness arthralgiasyndrom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Methods: Patients with R A s y n drome of damp-heat obstruction and cold-dampnessobstruction diagnosed by C R D C-T C M were selected, and the demographic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groups werecompared. Results: A total of 659 patients with R A were included, including 463 cases of damp-heat obstruction and 196 cases ofcold-dampness obstruction. There was no signilicant dilTerence in sex, age and course of disea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E S R andC-reactivc protein (CR P)of R A patients with damp-heat obstruction syndrom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R A patientswith cold-dampness obstruction syndrome (/^O.Ol), hut there w a 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F. T h e overall level of jointswelling in R A patients with damp-heat obstruction syndrome i s more than that of cold-dampness obstruction syndrome (^O.OS),but there i 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oint tenderness. There i 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 A S-28(C R P) grade distributionbetween R A patients with damp-heat obstruclion syndrome and R A patients with cold-dampness obstruction syndrome (P<0.05).R A patients wilh damp-heat obstruction syndrome have high activity and R A patients with cold-dampness obstruction syndromehave moderate activity. Conclusion: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 A patients withdamp-heat obstruction syndrome and those with cold-dampness obstruction syndrome. There i 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R F andjoint tenderness, but significant dilTerence in ESR.C R P.joint swelling and disease activity.通信作荇:荽泉,北西城区北线阁50中W中眹科学院广安门眹院风湿病科,邮编:丨00053•电话:************K-m;nl :(l〇rl(»rj(|Cai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年2月第36卷第2期CJTCMR February 2021, VolJ6, No.2•1089*K e y W o rd s:Rheumatoid arthritis; Dampness-heat: Cold-dampness: TCM syndrome; Disease activityFunding!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China (N〇.2018YFC 1705202)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丨hri丨is,R A )是以关节肿胀、疼痛、農m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慢性n身免疫件疾病,约占总人口的V%,严重时出现骨破坏导致关节功能丧失甚或畸形致残111。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源远流长,丰富而独特。

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人体,强调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调节身体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中医术语和疾病的名词解释。

一、气血不和气血不和是中医中常用的术语,它描述了身体内气和血的平衡状况不良,即气体的流动受阻、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

中医认为,气血不和是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调理身体平衡的中医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调节饮食习惯等。

二、湿热病湿热病是指由于湿气和热气滞留在体内,导致身体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病的症状包括口苦、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腹泻等。

中医治疗湿热病的方法通常包括清热解湿的中药配方、适当控制饮食、保持身体清洁等。

三、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常见的病理名词,指气血在身体内的流动受阻,导致气血淤积而形成的病症。

气滞血瘀常伴随着疼痛的局部肿块、紫斑瘀血等症状,如痛经、乳腺增生等。

治疗气滞血瘀的中医方法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针灸等。

四、寒湿寒湿是指寒冷和湿气同时侵袭人体,干扰了身体的正常功能。

寒湿常引发关节疼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治疗寒湿的方法包括温通寒湿的中药方剂、适当穿着保暖衣物等。

五、虚实虚实是中医的一种辨证施治方法,用以描述身体病理变化的特点。

虚指机体功能减退或有缺陷,实则指病变的过程中有炎症或体液潴留等生理现象。

通过虚实的判断,中医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益虚损或清热泻实。

六、五脏五脏是中医中关于人体主要器官的概念,分别为心、肺、肝、脾、肾。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相应功能和相互联系,中医认为五脏的功能协调与平衡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

中医医生通常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来辨别五脏的健康状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七、气虚气虚是指人体内的气血不足,导致机体机能低下的情况。

气虚常导致疲劳、气喘、心悸等症状,是中医中常见的症候。

老中医告诉你寒气、湿气产生的原因,三招教你祛湿寒

老中医告诉你寒气、湿气产生的原因,三招教你祛湿寒

判断寒气重和湿气重寒气重如果觉得手脚冰凉,则说明体内阳气不足,有寒气;如果手脚有温热,说明阳气充足,整个人看上去很精神。

还有手心容易出虚汗,手心热,但人又觉得冷,这也是寒气的表现。

湿气重如果体内寒热均匀,那么,我们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过于白,滑而湿润,那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发黄带腻,那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头赤红无苔,那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体内寒气、湿气产生的原因:1、我们经常吃冷冻的食物。

2、在冬天贪吃反季节的寒凉食物。

3、夏天人体毛孔扩大时候,却频繁使用空调。

4、我们工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也很容易造成体内寒气湿气的堆积。

天地寒气经常会从我们的手足进入我们的身体,人体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到头顶上,正面的寒气上半身积存在肺经,下半身会积存在胃经中,侧面的寒气则积在胆经中。

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人大腿外侧特别肿。

寒气是会沉积,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瘀阻。

这叫“血遇寒则凝”,若寒气留在关节,会疼痛,引发关节炎,侵入脏腑易长肿物,侵入经络会阻塞令血流不畅3个方法教你去除体内湿气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

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祛寒湿祛湿热中药泡脚的功效

祛寒湿祛湿热中药泡脚的功效

祛寒湿祛湿热中药泡脚的功效泡脚是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被广大民众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其中,祛寒湿和祛湿热是泡脚的两个重要功效。

与传统的热水泡脚相比,采用中药泡脚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些功效。

本文将介绍祛寒湿和祛湿热中药泡脚的功效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药材。

一、祛寒湿中药泡脚的功效祛寒湿是指通过泡脚,将体内的寒气排出,加强体内的阳气,达到驱寒保暖的目的。

采用祛寒湿中药泡脚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祛寒湿中药材:1.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寒气引起的疼痛不适。

2. 桂皮:桂皮具有温阳的作用,可以温暖身体,驱散体表的寒气。

3. 附子:附子具有温肾散寒的功效,可以帮助提高身体的阳气。

以上这些中药的泡脚方法如下:首先将这些中药研成细末,然后放入热水中搅拌均匀,待水温适中后泡脚,每次约15-20分钟。

二、祛湿热中药泡脚的功效祛湿热是指通过泡脚,将体内湿气排出,提高体内阳光,达到祛湿热的效果。

采用祛湿热中药泡脚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祛湿热中药材:1. 苦参:苦参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的湿气和热气,减轻湿热引起的脚气和瘙痒。

2. 薏米:薏米具有利湿排毒的功效,可以缓解身体湿气过重的情况。

3. 石菖蒲:石菖蒲有燥湿化湿的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排除湿气。

以上这些中药的泡脚方法如下:首先将这些中药研成细末,然后放入温水中,搅拌均匀,待水温适中后泡脚,每次约15-20分钟。

三、中药泡脚的使用注意事项1. 注意选用质量可靠的中药材:在购买中药材时,应该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且注意查看中药材的产地和质量证明。

2. 水温控制:泡脚时,水温最好在40-45摄氏度之间,不要太热或太凉,以免对皮肤产生伤害。

同时,泡脚时也要注意水的深度,不要超过小腿。

3. 泡脚时间:每次泡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过长或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4. 药材浸泡时间:中药材的浸泡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延长泡脚的时间。

阳暑就是夏天的湿热,阴暑就是夏天的寒湿,暑邪又分阴和阳,细说仁丹十滴水

阳暑就是夏天的湿热,阴暑就是夏天的寒湿,暑邪又分阴和阳,细说仁丹十滴水

阳暑就是夏天的湿热,阴暑就是夏天的寒湿,暑邪⼜分阴和阳,细说仁丹⼗滴⽔藿⾹正⽓是夏季常⽤药,这应该⽆⼈不知⽆⼈不晓。

那⼤家都在什么情况下使⽤呢?这不废话么,中暑呀!我要说藿⾹正⽓其实不⽤来治疗中暑,您是不是以为我没学过中医,在这给你开玩笑呢?暑有两种:⼀为阳暑,⼀为阴暑。

这都是啥和啥,字我都认识,放⼀起都整不明⽩了呢?何为阴阳?阴阳最原本的含义是“⽇光的向背”,冲着太阳的⼀⾯叫阳,背着太阳的⼀⾯叫阴,由此引申出“⽔⽕者阴阳之征兆也”,即寒热。

什么是暑?⾸先,暑是夏天独有的,春、秋、冬没听过中暑吧?什么,您说东北那嘎达冬天被暖⽓热到中暑了?那叫温热病,只是夸张的说法,并⾮中暑。

您想想暖⽓那热度能跟太阳⽐么。

其次,暑只有外来的,没有内⽣的。

⽐如,经常熬夜、吃辣椒、爱⽣⽓,⼝腔溃疡了,这是内⽕(热);时常眼⽪跳动、嘴⾓抽搐、⼿指震颤,这是内风;⼿脚冰凉拉肚⼦,这是内寒;头⾝困重嗜睡⼤便不成形,这是内湿。

这也和上⾯的“暑湿夏天独有的”呼应,风、寒、⽕(热)、湿在其他季节都可以见到,唯独暑没有,因为此时的“⼤⽓”没有。

我们都听过⼀句话叫“天⼈合⼀”,⼈与⾃然相统⼀,这是正道。

那我们反过来,什么叫邪道?“内外合邪”,意思就是近朱者⾚,近墨者⿊,⾃然界有我就吸收点,吸多了超过⾃⼰代谢的能⼒就病了。

邪⾃外来为“中”,邪⾃内来为“⽣”。

所以叫“中”暑,有⽣风、中风,⽣热、中热,⽣寒、中寒,⽣湿、中湿,没有⽣暑。

最后,夏季⽓温⾼,⼟壤中的⽔都被蒸发出来,我们叫“地⽓上为云”,云就是⽔蒸⽓啊,所以空⽓中弥漫着⽔。

所以有句话叫“暑多夹湿”。

说到这您应该明⽩了!阳暑就是夏天的湿热,阴暑就是夏天的寒湿。

阳暑怎么发⽣的?简单的说就是产热>散热,⾝体热量蓄积,然后昏过去了。

有三种常见情况:①环境温度⾼导致产热增加;②通风不良导致散热减少;③⽼年⼈、怀孕妇⼥体质差对热的适应能⼒下降,类似于流感季节别⼈都不感冒就你感冒。

阴暑怎么发⽣的?简单的说就是贪凉饮冷,内伤脾胃。

如何分辨寒湿还是湿热体质

如何分辨寒湿还是湿热体质

如何分辨寒湿还是湿热体质看中医时,我们常能从医师口中听到诸如“体质湿热”、“寒湿”之类的词汇。

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有人埋怨“我湿气太重了”。

但你真的知道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吗?如何判断自己是“寒湿”or“湿热”呢?1运脾胜湿论苍术国医大师颜德馨老先生在他的《运脾胜湿论苍术》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亲身经历到故事: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治脾以防治肝病,亦颇所获。

忆1962年春,余肝病急发,除输液外,复投保肝一类滋腻品,造成湿困成饮,白沫痰盈碗,转氨酶高至500单位,乃按土壅侮木例投苍术合五苓散,一月而瘥。

旋悟保肝不如健脾之义,历年来遵此旨治疗肝病多例,如沪上“甲肝”流行之际,对出院病人皆以“苍术片”预后,疗效满意。

看完颜老用除湿健脾的“五苓散”治好了自己的肝病的故事读后感:1、苍术真是除湿届的除湿机啊!2、“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个中基考试必考的,果然真实不虚!2现代人十个里九个湿,啥是“中焦湿证”?吴鞠通的《温病调辩》里讲的很清楚: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

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

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这是比较高大上地统言了中焦湿证的总纲,我们来接地气地白话一下:1. 湿,分寒湿、湿热两种2. 湿的形成,有从外部传来的,也有脾胃失运,湿从内生3. 湿气伤的是:脾阴、胃阳4. 寒湿一般比较普遍占80-90%,湿热占10-20%问题来了,占“湿”比例80%的寒湿重了身体会怎样?也就是怎样判断你是否是寒湿体质?如果有一下之一便是了!1、身体沉重——通常我们会觉得发困、身体发沉、没精神,有些人总觉得头上带了个帽子。

2、身体阴冷——我们会觉得四肢发凉、面色灰暗、发青、发紫。

3、身体发霉——各种皮肤病多发:在上是风疹、头藓、湿疹;中是各种胃病、噁心、食欲不振、消瘦;下是阴囊湿疹、脚藓。

怎么区分湿气是寒湿还是热湿?这回给大家说个明白

怎么区分湿气是寒湿还是热湿?这回给大家说个明白

怎么区分湿气是寒湿还是热湿?这回给大家说个明白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什么叫做湿,而湿又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

湿有外湿和内湿的分别,但是都属于水湿。

一般外湿的话是由于潮湿的天气或者在外面淋雨又或者是自己所处的工作和家庭环境比较潮湿,使得水湿进入体内引发外湿性疾病;而内湿的话一般和我们的消化功能有关。

对于那些体格虚弱、消化不良或经常暴饮暴食的人容易患内湿,还有吃过多的油腻、过甜的食物也会引发脾脏功能退化从而使得湿气集聚在体内而引发一系列病情。

通常湿也会分两种——热湿和寒湿:1、热湿:热湿的原因,有的是夏季天气炎热而且多雨,空气中湿度较大,人体内的湿积留久了就会转化成热,还有的是因为阳热体质使得自身从阳化热与体内的湿气相结合形成湿热。

通常表现为经常感觉四肢沉重、在中午之后身体发热而且不会因为出汗而减轻症状;在皮肉部位表现为湿疹和疗疱;还有就是舌苔比较黄腻且口干口苦,大便黄、尿黄。

2、寒湿:一般寒湿是由于自身的阳虚体质造成的。

寒湿很多人平时比较怕冷,喝热水的话会感到很舒服,舌苔大多比较薄且白而且还稍微有甜腻的感觉,口比较淡。

寒湿通常在经络、关节部位比较常见,这时候可以使用祛风湿通经络的药物来去湿,寒湿停留脏腑部位的话,可以选用入脏腑的药物来化湿或者使用燥湿药来化湿。

辨别湿热和寒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望舌——看舌头。

1.看舌头要先看舌质先不要看舌苔(表面的那层),而是看舌体。

比如下面这张图。

不看上面一层白色的舌苔,整个舌体是偏红色的。

这个,就是热性的体质。

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人白色的舌苔,中间还夹杂着红色的一点一点,这个,我们叫芒刺,是热性体质的标志性舌头表现之一。

舌体,一般代表着身体的底子,是你的根本。

根本是热的,如果有湿气,都是以单纯痰湿或者湿热为主,一般不会有寒湿。

怎么判断热体质的基础上,到底是痰湿还是湿热?看舌苔的颜色比如说上图这个舌苔,就是明显的黄色舌苔。

那么这个就是湿热。

那么舌体除了深红色,还有什么颜色的,看接下来两张图。

体质湿热症状有哪些呢

体质湿热症状有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体质湿热症状有哪些呢
导语:日常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人与众不同,所以带来的症状也不一样的有的人身体好,有的人身体不好,有的人身体方面是阴虚体质,而有的人则是阳虚
日常的生活当中,每一个人与众不同,所以带来的症状也不一样的有的人身体好,有的人身体不好,有的人身体方面是阴虚体质,而有的人则是阳虚体质,中医把每个人都不同体质分为9种有的人的身体好,有的人视力不好,就以上的文章当中为大家介绍的体质湿热的症状有哪些,又该如何进行调理呢。

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湿热和寒湿的鉴别方法

湿热和寒湿的鉴别方法

湿热和寒湿的鉴别方法
嘿,咱来说说湿热和寒湿的鉴别方法哈。

我记得有一回,我感觉自己身体不太舒服。

整天没精神,嘴巴里也没味道。

我就想,这是咋回事呢?我就去问我一个懂点中医的朋友。

朋友说,你这可能是湿热或者寒湿,得好好分辨一下。

朋友就开始给我讲湿热和寒湿的区别。

她说,湿热呢,一般会让人觉得口干口苦,嘴巴里黏黏的,还容易长痘。

寒湿呢,就会让人觉得怕冷,手脚冰凉,大便也比较稀。

我一听,有点懵,这咋分得清啊。

朋友就给我举了个例子。

她说,你看哈,如果你的舌苔又黄又腻,那很可能就是湿热。

如果舌苔白白的,厚厚的,那可能就是寒湿。

我赶紧伸出舌头看了看,哎呀,还真有点分不清呢。

然后朋友又说,你再想想自己的大便。

如果大便很臭,黏在马桶上冲不下去,那可能就是湿热。

如果大便稀溏,不成形,那可能就是寒湿。

我想了想,好像有点道理。

有一次,我去看中医。

那个老中医也给我讲了湿热和寒湿的鉴别方法。

他说,湿热的人一般小便会比较黄,味道重。

寒湿的人小便就比较清长。

他还看了看我的脉象,说我的脉象有点滑,可能是湿热。

总之啊,湿热和寒湿的鉴别方法还是有一些的。

咱可以从舌苔、大便、小便、脉象等方面来分辨。

不过,如果自己实在分不清,还是去找个中医看看比较好。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自己的身体快点好起来。

嘿嘿。

生活养生-寒湿和湿热症状的区别有哪些

生活养生-寒湿和湿热症状的区别有哪些

文章导读在中医的理论中,把身体的体质分为很多种,只有对症进行调节,才会受到最好的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要想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可以根据自己身体出现的一些症状进行判断。

因为不同体质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一样的,比如寒湿和湿热体质,虽然都有个湿字,但是症状却差很多。

湿热的主要表现湿热发生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同:1.脾胃湿热:容易腹胀、恶心、厌食、口干口苦、皮肤油腻、爱长痘、大便稀薄、小便赤黄、身体笨重无力。

2.肝胆湿热:两胁酸痛、眼睛黄、皮肤黄、小便黄、口苦、恶心、腹胀、舌苔黄厚,甚至出现肝功能异常。

3.下焦湿热:下焦包括肠道、膀胱和胞宫(子宫)。

会有腹痛、腹泻、口渴、舌苔红,肛门处会有灼痛感;小便出现尿急、尿痛、尿黄;女性容易出现腰部酸痛,白带颜色黄、质地粘稠、气味腥臭等,易患妇科病。

寒湿的表现1.怕冷:不仅仅是冬天怕冷,初秋、初春等季节都存在畏寒现象,尤其是女性在经期畏寒现象加重。

2.舌苔发白:反复口腔溃疡,容易咳嗽,痰液出现稀白。

3.容易腹泻:尤其是穿的少、吃冷饮或寒性水果之后,极容易腹泻。

4.长斑、虚胖:脸色发白、发青、发暗甚至发黑,就是没有红润现象。

尤其是女性,容易小腹肥胖。

5.关节痛:包括四肢关节、颈肩部位、腰背等,酸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说明体内湿寒越严重。

湿热、湿寒如何调理1.湿热的调理原则是去湿、泻热、清火,所以在饮食上主要选择:薏米仁、莲子、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苦瓜、黄盖、冬瓜等。

2.除了饮食之外,要舒缓情绪、避免熬夜、忌辛辣大补食物、勤锻炼,如果情况严重,需要中医辨证调理。

3.寒湿调理原则是去湿、补阳气、补气血、保暖。

所以可以选择:红枣、生姜、陈皮、茴香、薏米、红豆、肉苁蓉等食物或药材。

4.养生保健方面可以通过刮痧、拔罐、艾灸进行驱寒,运动时能出汗最好。

5.不过寒湿体质,任何季节都应该避免冷饮、寒凉食物,生活起居更应该避免长期吹空调和注意保暖。

酒客病的湿热与寒湿辨析

酒客病的湿热与寒湿辨析

酒客病的湿热与寒湿辨析中医自古对酒病有深刻认识。

因社会饮酒风气长存,酒客病广泛存在,已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酒客患病日久,处于寒热虚实的动态变化之中,其结局已不局限于湿热,反多寒湿。

应当运用中医理论研究酒客病的发展过程,从而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

标签:酒客病;虚实;湿热;寒湿传统观点认为,酒客病为过度饮酒造成的中焦湿热证,由此出现心烦、发热、呕吐、腹胀等症状,诚然,酒为辛热之品,易助湿生热,但既病之后,因体质之异,则湿热、寒热错杂、寒湿者皆有,不可一概而论。

酒的气味为热,但酒之体属阴邪,笔者认为,今日之酒客病是一个处于长期动态发展变化中的慢性病,而寒湿者多于湿热者,治法也当有别。

1 酒客病的古今之异在中医看来,酒也是一味中药,古“医”字下面为“酉”,即指酒,可知当时医生用酒治病,《素问·汤液醪醴论》[1]便有记载。

《本草纲目》言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2],酒可温经活血,如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又如酒制川芎可增强活血通经之效,中医治病以药之阴阳纠人之阴阳,若人阴阳本无偏,饮酒反能造成阴阳偏颇而致病,这就是酒客病的由来。

从中国酒文化的发展史来看,最初的酒度数很低,酒客的临床症状较轻,因此,对酒客病没有系统的认识。

至唐宋时饮酒风气渐长,宋元出现烧酒,通过蒸馏提高酒的纯度,酒才可酿成大病,所以李杲制成葛花解酲汤,提出酒客病“上下分消”的治法。

古时虽有豪饮者,但局限于当时生产力,酒客病只是少数人奢侈的自作自受,而今日制酒原料充足、技术发达,酒席已成为社会应酬的最常见方式,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许多人被迫长期、大量饮酒,因酒而病,酒的益处荡然无存,弊端前无古人。

因此,今日酒客病的治法当异于古人。

古今酒的服法也有差别,古人多温服,今人多凉服,甚至服冰镇啤酒。

《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1]。

水液需在脾阳的蒸腾下化为津液,布散全身。

因此,温服与凉服对脾胃的影响有显著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湿和湿热的区别
文章目录*一、寒湿和湿热的区别*二、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三、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寒湿和湿热的区别1、寒湿和湿热的区别
湿热症状
临床表现:舌苔黄腻、肢体沉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在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在皮肉,则为湿疹
或疔疱;在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在肝胆,
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在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
门灼热、口渴。

寒湿症状
临床表现:舌苔发白,面色发青、发白、发黑、发暗,反复的
口腔溃疡,口嗅。

流出的汗是凉汗;经常腹痛、腹泻;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咳嗽时痰是稀白的,流清鼻涕;脸上长痘和斑,长湿疹、牛皮癣、白癫风,手、脚长年冰冷;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
腰酸背痛等症状。

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2、身体寒湿怎么调理
身体寒湿的话可以通过饮食的方法来调理,如适当的多吃一
些红枣,红枣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人们身体里面的血液充足之后,是可以起到加快血液循环的,血液循环得到了通畅之后,人们
的身体自然而然就会暖和起来了,因此在每天的时候适当的多吃
一些红枣,可以起到调养寒湿的作用,红枣在蒸熟之后吃的话,对
于人们的身体吸收有着更大的帮助。

当然还要适当的多做些运动,适当的运动也是可以起到促进
血液循环作用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人们身体的排汗,身体
里面的寒气随着汗液而排到了身体以外,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跑步、游泳、跳绳等多种,只要是可以让身体出汗的一些运动,都是可以起到排除寒湿作用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泡脚的方式,泡脚是每天都可以进行的一种
调养试,对于足底的血管扩张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了血液
循环,从而使身体里面的寒湿排到了体外,让身体变暖,泡脚的同
时配合足底按摩,效果会更好一些。

3、去寒湿按什么穴位
大椎穴
它集合了三条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
肠经)汇于督脉。

刺激该穴可激发全身的阳气,护卫周身,避免风寒湿邪的侵
袭。

承山穴
承山穴是“身体上的红豆薏米粥”。

因为承山穴在“主人体一身之阳气”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刺激它能直接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通常来说,只要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湿气会在此时与阳气一同向外发生。

如果您的承山穴轻轻一按即有明显的酸胀痛感,那么大半是体内湿气较重的缘故。

足三里穴与阴陵泉穴
脾是生痰之源,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痰湿重的问题就要健脾。

足三里穴与阴陵泉穴是调脾健胃的第一穴。

丰隆穴
配合足三里穴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

丰隆,象声,轰隆打雷。

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治疗湿热重的中成药人参健脾丸
组成:由人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等药物组成。

功能:健脾养胃,消补兼施。

口服每次6-12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组成:含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中药。

功能: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

孕妇慎用。

龙胆泻肝丸
成份: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清肝胆,利湿热。

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
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1、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情绪长于阴虚者相近。

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
活泼,常心烦易怒。

截至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2、饮食调养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冬瓜、葫芦、苦瓜、黄瓜、芹菜、白菜、空心菜、卷心菜、莲藕等。

禁忌辛辣燥烈,大
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3、起居调理
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特征,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

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居室环境宜通风情节,清爽舒服。

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制酒。

4、运动锻炼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可以将力量联系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