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民法《论述题整理集》
民法学考试简答论述汇总
4、人身权为绝对权。
二、物权的特征:(预测题)
4、能否被剥夺不同。荣誉权可依法剥 夺,名誉不能以任何方式剥夺。
4、侵害的内容不同。侵害隐私权的行
5、损害方式不同。侵害荣誉权方式主
为人散布公开的内容并非虚构,侵害名誉权的 一、物权的概念(预测题)
1、物权是对世权。
要是否定、贬低或非法剥夺等,侵害名誉是侮
与否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与否的民事法 它的特征有: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律行为。
1、条件的概念与特征:条件是当事人 1、可撤消、可变更民事行为是意思表示有瑕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
用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事项。 疵的民事行为。
2、客体不同。隐私权的客体是不愿公 开的秘密,名誉权的客体是公众对特定人的社 会评价。
3、人身权虽无直接财产内容,但它与 财产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4、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与损害后果 之间有因果关系。
3、取得程序不同。荣誉需有关机关授 予获得,名誉取得无须授予。
3、侵害方式不同。侵害隐私权方式是 未经同意而披露传述等,侵害名誉权常见的是 侮辱和诽谤。
1、诉讼时效完成仅消灭实体请求权。
(2)双方代理。是指代理人同时代 理双方为同一法律行为。
(3)相对人主观上无过错。
3、代理人独立进行代理行为。
2、诉讼时效具有强制性。
(3)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
(4)行为人与相对人所为的民事行为具备生 效要件。
4、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 。
3、诉讼时效具有普遍性。
3、物权是绝对权。
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 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的 特征有:
民法论述题
民法论述题一、论合同的相对性1、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相对性指合同主要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约束力,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基于合同向对方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无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也不能擅自为第三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合同债权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护。
3、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内容(1)、主体的相对性,即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
具体的说,由于合同关系是仅在特定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因此只有合同关系当事人之间才能相互提出请求,非合同关系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提出诉讼。
另外,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和提起诉讼,而不能向与合同无关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
(2)、内容的相对性,即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以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合同规定的权利,并承担该合同规定的义务,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更不负担合同中规定的义务。
在双方合同中,还表现为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权利义务相互对应,互为因果,呈现出“对流状态”,权利人的权利须依赖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
从合同内容的相对性可以引申出几个具体规则。
一是合同赋予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原则上并不及于第三人,合同规定由当事人承担的义务,一般也不能对第三人产生拘束力。
二是合同当事人无权为他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
三是合同权利与义务主要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约束力,法律的特殊规定即为合同的相对性原则的例外。
(3)、责任的相对性,即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合同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
违反合同的责任的相对性的内容:第一,违约当事人应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违约后果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能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民法论述题整理集
西南政法大学考研民法论述题整理集目录一、.论诚实信用原则二、公序良俗原则三、论民法是私法四、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民法的最高原则,有“帝王条款”之称,它要求民事活动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准则产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各国法普遍承认,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在民法上的体现,同时它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都应当持有善意,它要求当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讲究信誉,恪守诺言,不规避法律,履行义务考虑他方利益,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等等。
它是商品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和限制不正当竞争的要求,是道德观念的法律化。
二、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原因1.法律的不周延性为立法者所认识。
立法史表明.以法律来涵盖一切己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民事关系是难以做到的基于这种情况.只能用设立弹性条款的方法来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
通过对当事人提出诚实信用的要求,为当事人订立非典型契约的活动以及以自己的协议变更法律的任意性规定的活动设立一个范围,.以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确保社会利益不致因当事人的协议而受到损害。
2.各种矛盾的激化需要诚信原则作为缓冲器。
进入20世纪后.各种社会冲突加剧导致社会利益的危机.法律由权利木位走向社会木位.,与“诚实信用”所蕴涵的对他人利益的尊重不谋而合。
德国法院依靠诚信原则解决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囚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产生的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是提高了诚信原则的地位3.衡平观念与道德向法律的渗透。
法律由严峻走向衡平.并吸收一定道德囚素是法律进化中的普遍现象。
诚信原则在大陆法系的确立.反映了衡平观念和道德向法律的渗透。
法律仅是实现正义的工具.一旦与其目的不合便应进行调整。
★★民法经典简答论述10题★★
1.试述民法的调整对象(论述)答: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两部分。
一是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一是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所调整财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主体地位平等。
如相互间有隶属关系,地位不平等,则不为民法调整。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如果当事人的一方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不能自愿协商的,则这种财产关系也不为民法调整。
3受价值规律支配。
具备上述特点的财产关系主要是商品经济关系,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归属、利用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主要是:①主体地位平等,相互间没有支配关系;②与民事权利的享有和行使有关;③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这部分人身关系是发生在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2.我国民法的性质是什么?1民法为私法。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因此,民法属于私法。
2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需要由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予以调整,而调整市场经济关系需要由之相适应的法律予以调整,而调整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法律就是民法。
3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
3.民法的渊源答: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表现形式。
我国民法的渊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事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1制定法。
制定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①宪法②民事基本法③民事单行法和其他法律中的民法规范。
2民事法规。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3规章。
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为贯彻法律、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就法律适用中的问题作出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包括关于贯彻执行法律的意见、适用法律的解答、就某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的批复等,也是民法的重要渊源。
2021法硕民法论述题
2021法硕民法论述题
根据您的问题,我理解您要求法学硕士(法硕)民法方面的论述题。
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主要规定了个人和财产关系、民事权利和义务以及法人等方面的规定。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法硕民法论述题供参考:
1. 如何解决我国民法中的法律空白问题?
2. 评述我国传统民法的不足并提出改革方向。
3. 分析我国民法对合同自由原则的保护与限制。
4. 探讨我国民法中对侵权行为的社会责任制度。
5. 论述我国民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现状和问题。
6. 评析我国民法中的物权保护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7. 制定我国民法中的家庭财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 探讨我国民法对无故违约行为的救济方式。
这些题目涵盖了民法中的不同领域,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当然,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背景,还可以选择其他更加专业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民法论述题
考研必杀之论述题1、论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基本思路。
从宏观上来说,民法典的制定必须考虑和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①基本法和单行法的关系,即制定民法典之后是否仍然保留民事单行法,现行的民事单行法需要并入法典或继续独立存在。
②大陆法和英美法的关系,即在采用大陆法系民法典的立法体例的同时吸收英美法的先进制度和规则。
③私法和公法的关系,即在立法中具体把握私法规范与公法规范的分离与结合。
④民法和商法的关系,即民法和商法在保持基本区分的前提下在法典中的融合。
⑤主体法和行为法的关系,即“法定”色彩浓一些还是“意定”色彩浓一些。
⑥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的关系,即在哪些领域实行法定主义,哪些领域不实行。
我国民法法典化的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民法典应依照民商分立的思路来进行。
民法典主要用来规范传统的民事法律关系,商事法律仍以单行法的形式继续发展和成熟。
②我国民法典应在设计整体模式的基础上将现行单行法中的合同法、担保法、继承法、不动产物权法和婚姻法、收养法等纳入民法典,形成完整的民法体系。
③民法典的体系可分总则、物权、知识产权、债权总则、合同、亲属、继承、侵权行为八编,其中,总则中关于民事主体的规定可包容人格权的规定,即不设立单独的人格权编。
总之,民法典的制定应当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尽可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亦符合民法科学体系、能够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扎下根来的民法典。
2、论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中的作用。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是:①指导功能。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②约束功能。
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都有约束力,《民法通则》规定的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单行法、特别法均有约束力。
③补充功能。
在具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对某些民事关系用类推也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直接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处理民事纠纷,民事主体也可直接依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进行民事活动。
【复习资料民法】论述题总结
民法论述题要点总结(一)法人成立的要件:1. 依法成立2.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和场所4.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二)民法的基本原则(含义、作用,内容)1. 指导功能:昭示民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精神,协调各个法律规定,是整个法律体系正常运作2. 约束功能:原则虽然不如规则那么具体,但是原则作为最高价值也必须被遵守,违反原则的行为即使没有具体的规则予以规定,其所追求的结果仍不能达到3. 补充功能:由于人的理性局限即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立法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
法律的基本原则可以补充法律漏洞,通过发展和解释基本原则来使法律符合社会变化的需要。
4. 内容学理上我国民法上权利本位原则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公序良俗原则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平等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共利益、公共道德、国家计划)(三)民事权利的分类:1.根据权利所及人的范围划分:绝对权(对世权):可对抗所有人的权利,对绝对权的侵犯一般是积极行为,如物权,人格权,知产权。
1相对权(对人权):只对抗特定主体,侵犯相对权的行为可以是积极行为,也可以是消极行为,如债权2.以权利的作用与功能为标准所进行的划分: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3.以权力内容划分财产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社员权4.以民事权利是否可以与其主体相分离划分:专属权:只能由其主体享有或行使的权利,如人身权,结婚权,离婚权特点:不能作为交易的标的,权利人不能任意处分,不能作为强制执行的对象非专属权:非专为特定人设立的,可以与权利主体分离、转让、继承的权利5.以在权利的相互关系中是否能够独立存在为标准进行分类主权利和从权利6.以权利是否切实获得划分既得权:主体已经获得并可以享有的权利期待权:已经具备大部分要件,但仍差一个必将会发生的条件才能获得的权利,如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附条件附期限的法律行为设定的权利7.以权利为原生或派生为标准划分:原权利:主体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本权利救济权:在原权利受到侵害时产生的法律救济性权利(四)民事法律关系(含义和特点)含义:定义为平等主体之间的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特点:1.主体地位的平等性2.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对等性23.民事责任的同质救济权(五)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1.主体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4.特殊条件:所附条件的成就,期限到来,特殊法定形式(六)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意义:被代理人因疏忽的表见行为引起了善意第三人对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的合理信赖,为保护这种合理信赖而让无权代理产生如有权代理相同的结果。
民法论述题
民法论述题
当涉及到民法的论述题时,有很多可能的话题,具体取决于你感兴趣的方向。
以下是一些论述题目,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根据你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1.婚姻家庭法:
论述现代社会中婚姻家庭法的挑战和变革。
探讨同性婚姻在法律上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2.合同法:
分析合同法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论述数字时代下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与挑战。
3.侵权法:
探讨侵权责任的扩大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论述企业社会责任在侵权法中的地位和影响。
4.物权法:
分析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问题。
论述数字资产在物权法中的法律地位。
5.继承法:
探讨继承法对家庭财产传承的影响。
论述数字遗产在继承法中的法律问题。
6.民法典:
分析民法典的立法背景和主要特点。
论述民法典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影响和意义。
7.民法与社会变革:
探讨民法如何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
论述法律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
8.民事责任:
分析民事责任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论述企业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在论述题中,要确保清晰陈述观点,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和案例,以及合理的论证过程。
这样可以使你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民法学之论述题
民法学之论述题1.论述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答:1)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合法行为;2)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分为一般成立要件和特别成立要件;3)民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为:行为人,意思表示,标的;4)民事行为的特别成立要件是指特别的一些民事行为的成立的需要的特别要件,特别成立要件依民事行为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如要式民事行为,实践性民事行为;5)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分为一般生效要件和特别生效要件;6)民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有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b,意思表示真是,c,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7)民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是指一些特殊的民事行为除具备一般生效要件外还需具备的生效要件,如死后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为行为人的死亡,行为人未死亡则不能生效。
2.论民事法律事实答:民事法律事实是指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简称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可分为两类,时间和行为,时间是指那些与人的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行为是指人的活动,即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识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一个法律事实就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动,有时法律关系的变动需要两个以上法拉事实的结合。
3.论我国的财产所有权制度答: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在我国财产所有权共有三种,国家所有权,集体组织财产所有权,个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
这三种所有权的存在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4.论我国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答: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指确定由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我国民法在确认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又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认定责任的基本要件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应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责任的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适用无过错原则的场合,行为人又无过错,但受害人的损害如果全部由自己承担又显失公平的时候,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原则,5.论述债的保全答:债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危害,允许债权人代位债务人向第三人行使债务人的权利,或者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单方实施的或与第三人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法律制度。
民法学论述题
阐述题:1.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
--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指内行为人的行为致人伤害时,依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立行为人的侵权责任。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中心,决定着侵权行为的分类、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事由等重要内容。
我国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包含过失责任原则、无过失责任原则与公正责任原则。
(1) 过失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的主观过失是构成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
《民法公则》第 106 条第 2 款规定: " 公民、法人因为过失伤害国家的、集体的财富,伤害别人财富、人身的,应该肩负民事责任。
" 过失是行为人决定其行为的成心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
过失违反的是对别人的注意义务,表示了行为人主观上的应受责难性或应受斥责性,是对行为人的行为的否认评论。
过失责任的意义表此刻,依据过失责任的要求,在一般侵权行为中,只需行为人尽到了应有的合理、慎重的注意义务,即便发生了伤害结果,也不可以要求其肩负责任。
合用过失责任原则时,第三人的过失和受害人的过失对责任肩负有重要影响。
假如第三人对伤害的发生也有过失,即构成共同过失,同时依据《民法公则》第 131 条的规定: " 应由共同加害人按过失大小分担民事责任,且相互肩负连带责任。
假如受害人对于伤害的发生也有过失的,则构成混淆过失,依法能够减少加害人的民事责任。
" (2) 过失推定责任,是指一旦行为人的行为致人伤害就推定其主观上有过失,除非其能证明自己没有过失,不然应肩负民事责任。
比如《民法公则》第126 条规定:" 建筑物或许其余设备以及建筑物上的放置物、悬挂物发生坍毁、零落、坠落造成别人伤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许管理人应该肩负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失的除外。
" 过失推定责任仍以过失作为肩负责任的基础,因此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不过过失责任原则的一种特别形式。
过失责任原则一般推行"谁主张谁举证 " 的原则,但在过失推定责任的状况下,对过失问题的认定章推行举证责任倒置尿则。
(完整版)论述题民法
(完整版)论述题民法阐述题1、联合民法的基来源则,试述权益在履行中所遇到的限制。
权益履行的限制分为本质上的限制和时间上的限制。
此中,本质上的限制中民法中的限制重要表此刻民法的基来源则中:( 1)诚实信誉原则:指导当事人更好地履行权益,使有关利益获得更好的保护;使当事人之间的商定更加细化;法律自己有破绽,能够予以增补。
( 2)公序良俗原则:一般合用在婚姻家庭领域,找寻当事人权益和公共次序和和蔼民俗的均衡点。
( 3)权益不得滥用原则:本质是明定私权的范围,防备别人私权干涉,防备公权无穷扩充。
2、试述民法上对于胎儿利益的保护。
(1)存在三种立法体例:归纳主义:凡波及胎儿利益,马上其视为民事主体。
(瑞、台);列举主义:法律有明文规准时,可将其视为主体(德日法);绝对主义:任何状况下届不行为主体。
可对其利益予以必定保护(我国)。
(2)归纳主义的保护最为有力,列举主义次之。
中国司法实践已经发生于胎儿是遭到伤害,其出生长成后可否对加害人履行伤害补偿恳求权的问题。
亟待借鉴外国之实用理论和经验。
3、评析传统民法与我国立法对法人基安分类的差别。
传统民法: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我国:公司法人和非公司法人。
评析: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法律逻辑双方面下手。
4、试述民法上的物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变化?(1)实用性。
能知足人的需要,成为互换对象。
(2)须可为权益之客体。
学者称其为非人品性。
人的身体为人品所附,不能为物。
但死者的遗骸以及分别的毛发,属于物。
( 3)须为有体。
( 4)可控性。
民法上的物,一定是能为人类所支配的东西。
(5)独立性。
须能独立知足人类需要。
如一粒米,虽物理上独立存在,但没法独立知足人类生活需要,因此非民法上之物。
跟着时代的发展,高层建筑、高架桥、立体泊车库等的出现,使得只需能够为人力控制并拥有价值的特定空间,亦可视为物5、评析民事权益的性质。
对于权益的本质,理论界的三种见解:( 1)意思说:权益的本质是意思的自由,即权益是个人意思所能自由活动或能自由支配的范围;( 2)利益说:权益的本质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3)法力说:权益的本质是法律上之力,依此说,权益老是由“特定利益”和“法律上之力”两个因素组成。
民法学 简答论述大汇总
民法学简答论述题汇总1.简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征答: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3受价值规律支配。
2.简述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征答: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具有以下特点:1主体的地位平等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3.简述我国民法的任务答:民法的任务是民法立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由民法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
民法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1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4.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答: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理发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根本特性的集中反映,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民事政策。
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认为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5.简述民法的适用范围。
(试述民法的效力)论述答:民法的适用范围又称民法的效力,是指在何时、何地、何人之间的关系应适用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
包括在时间上的效力、在空间上的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一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即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指的是民事法律规范在何期间有效,亦即在何时间内可以和应当适用该法律规范。
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有以下两条规则:1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原则上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项,而不适用于生效前发生的事项;2新法改废旧法。
即在新法生效后,有关针对同一事项的旧法即使没有明令废除也当然废止。
二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是指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何地域内发生的民事关系。
法硕民法2003-2012年简答和论述真题(法学与非法学)
民法2003-2012年简答和论述真题(法学与非法学)(法学)1,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和特征(12)2,简述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12)3,试论合同的相对性(12)4,简述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及应具备的区别(11)5,简述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11)6,试论情势变更原则(11)7,简述婚姻的效力(10)8,简述一般人格权的功能(10)9,试论狭义物权代理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10)(非法学)1,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和特征(12)跟12年法学相同2,简述留置权的含义及成立要件(12)3,简述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和功能(11)4,简述我国侵权责任法中适用无过错原则的主要情形(11)5,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10)6,简述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情形(10)7,简述法人成立的条件(09)8,简述保证的含义和特征(09)9,简述物权与债券的区别(08)10,简述我国侵权民事责任规则原则的种类及其各自适用的范围(08)11,简述善意取得的含义与条件(07)12,简述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07)13,简述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06)14,简述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06)15,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其条件的法律特点(05)16,简述抵押权的含义及法律特征(05)17,简述表见代理的概念和构成要件(04)18,简述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04)19,比较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03)20,比较行纪合同与居间合同(03)21,比较职务发明与职务作品(03)这是我自己的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13年考过了法大的法硕,祝福14年考研辛苦奋战的学弟学妹们,需要帮助的,可以联系我的扣扣二六五七七九四三五九。
民法学论述题及答案
民法学论述题及答案1、论民法的性质2、论民法的平等原那么。
3、论民法的自愿原那么。
4、论民法的老实信用原那么。
5、论民法的公平原那么6、论述如何用民事方法对民事权利进展保护7、论宣告失踪的效力8、论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9、人身权的意义如何?10、论人格权的性质11、生命权、安康权与身体权的关系如何?12、论物权的优先效力13、论物权变动的公示原那么14、论物权变动的公信原那么15、论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物的处分16、试述抵押权的标的17、论债的发生原因18、试述债的履行原那么19、试述保证人对债权人的权利20、试述债权让与的外部效力21、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那么22、试述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23、试述要约的效力24、论我国继承法的根本原那么参考答案:1、民法是私法.对于公法私法的划分,目前的折中说将主体说与隶属说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国家等公共机构行使职权的时候的关系才属于公法的调整范围.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其法律地位与其他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国有企业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以民事主体的资格行使权利,这种权利的性质是民事权利,属于私权.而民法的其他局部,当然属于私法范畴。
我国民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法。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包括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它是一定经济关系与其他社会生活关系的表达。
不同社会的民法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我国的民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法,因此我国民事立法要表达我国的特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
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的根本法。
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性质来看,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的根本法。
商品经济是民法产生与开展的经济根底。
各国民法的体系与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是都有民事主体制度、物权或者财产权制度、债与合同制度,这三项制度是民法的根本制度,是调整商品经济的根本制度。
2、?民法通那么?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有些国家的民法典没有明文规定平等原那么学者称其为无须明文规定的公理性原那么。
24法硕联考民法论述题
24法硕联考民法论述题民法是指民事法律的总称,是指调整主体之间的平等的自由协议,保护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权益。
民法又分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等多个具体的法律领域。
在此,我将重点讨论物权法、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三个方面。
物权法是规定人对物的支配和利用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物权法主要包括物权的产生、变动、转让、限制和消灭等各个环节。
物权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对物的合法占有和支配权,并保护其对物权的自由处置。
在物权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规定。
不动产登记是指对土地以及与土地有关的建筑物等不动产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设立、变动或消灭的事项进行登记,目的是保护不动产权益。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和社会的稳定。
合同法是调整相互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它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达成的自愿协议,内涵是通过订立合同,规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法主要包括合同的成立、内容、效力、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
合同法的核心原则是平等自愿、平等交换和诚实信用。
合同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交易活动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侵权责任法是调整人之间非法侵害行为的法律规范。
侵权责任法是以人身权益为基础,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侵权责任法主要包括侵权的种类、侵权的构成要件、侵权的行为与责任等方面的规定。
侵权责任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并通过责任的追究来实现赔偿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权法、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构成了民法的三个重要方面。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能够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民法学-重点论述28题
1、简述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区别。
答: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一方因于缔约之际具有过失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而对他方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一方因违反合同的约定而应当承担的一种合同责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发生的时间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发生于缔约之际;违约责任以合同的有效成立为前提,即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
(2)缔约过失责任以当事人的过错为必要;违约责任有时不以过错为构成要件。
(3)缔约过失责任是对信赖利益损失的赔偿责任,该信赖利益是一种法定利益;而违约责任通常要求期待利益的损失,不存在信赖的问题,而且在当事人之间可依约定承担。
(4)缔约过失责任是法定责任;而违约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可依约定承担。
(5)从损害赔偿的性质来看,对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法律通常作出一定的限制;在缔约过失责任中,则不具有限制性规定。
2、简述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
答:要约,是指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邀请,是指一方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表现在:(1)要约是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并且要约应当具备成立一个合同所应当具备的内容;要约邀请则是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邀请其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邀请不得完全具备合同内容条款,否则将成为一个要约而非要约邀请。
(2)要约一经生效,则受要约人取得承诺的资格,承诺生效后,则合同成立;要约邀请则只产生对方向其发出要约的可能,对方发出要约的,尚须要约邀请人承诺才能成立合同。
(3)要约人受其发出的生效要约的拘束;而要约邀请对行为人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总而言之,要约和要约邀请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合同的主要条款。
3、简述要约的概念和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应具备以下条件:(1)要约须是特定的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只有要约人是特定的当事人且为其自身所作出的意思表示,才可能构成要约。
24法硕联考民法论述题
24法硕联考民法论述题
对于法学硕士联考的民法论述题,首先需要明确题目中所涉及
的具体问题。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回答:
1. 理论基础,首先可以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术理论出发,介
绍有关民法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例如权利义务、民事责任、合同法、侵权法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2. 典型案例分析,接着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相关法
律条文在实际案例中的适用和解释,例如在合同法中可以介绍违约
责任的认定、损害赔偿的计算等具体案例。
3. 立法精神,可以结合相关的立法精神,介绍民法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 学术争议,还可以介绍当前学术界对于某些民法问题存在的
争议和讨论,以及不同学者的观点和观点的分析比较。
5. 应用与展望,最后可以从实践和展望的角度,探讨民法在当
前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在回答民法论述题时,要注重条理清晰,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同时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观点,力求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民法总论论述题
论述题:1、论私法自治原则的内涵和现实意义(p33,太多了,自己到书上筛选着答吧)内涵:司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以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基于意思自治原则,法律制度赋予并且保障每个民事主体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行为来调整相互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私法自治原则的核心是确认并保障民事主体的自由。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该条规定即是对司法自治原则的确认。
现实意义: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律文明的私法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演进已具有特定的内涵,私法精神主要体现和贯穿在私法领域,倡导私法精神,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私法精神的彰显表明公法、私法的划分至今仍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私法精神的彰显隐含着一个前提,即把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尽管有学者否认划分的意义,但它仍然可以作为理解或解释现代法的分类的借鉴,公法、私法的划分引导人们在法律学习、研究中对复杂的法律现象有较为清晰的全面把握;同时,它还揭示出法律不同功能指向,公法指向“公”即国家,私法指向“私”即个体,这种二分法的利益功能指向有助于人们认识法律;再者,私法精神的彰显对于将私法作为一整体学问,对于构建私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甚至优越性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2、倡导私法精神,有利于激发主体的私权(利)意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重仁义,轻权利,轻利益是造成私权(利)观念淡薄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全球性的国家干预政策取代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国家广泛运用立立法、司法、行政手段规制和调节社会生活,私权在强大的国家面前弱不禁风,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主体增强私权意识。
倡导私法精神,就是要传播和激发社会主体的独立意识,私权意识,权利本位意识,为主体摆脱各种形式的依赖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正是基于此,耶林高呼“为权利而斗争”。
3、倡导私法精神,有利于增强主体的制约权力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民法的最高原则,有“帝王条款”之称,它要求民事活动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义务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准则产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为各国法普遍承认,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在民法上的体现,同时它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都应当持有善意,它要求当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讲究信誉,恪守诺言,不规避法律,履行义务考虑他方利益,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利益等等。
它是商品经济获得充分发展和限制不正当竞争的要求,是道德观念的法律化。
二、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原因1.法律的不周延性为立法者所认识。
立法史表明.以法律来涵盖一切己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民事关系是难以做到的基于这种情况.只能用设立弹性条款的方法来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
通过对当事人提出诚实信用的要求,为当事人订立非典型契约的活动以及以自己的协议变更法律的任意性规定的活动设立一个范围,.以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同时确保社会利益不致因当事人的协议而受到损害。
2.各种矛盾的激化需要诚信原则作为缓冲器。
进入20世纪后.各种社会冲突加剧导致社会利益的危机.法律由权利木位走向社会木位.,与“诚实信用”所蕴涵的对他人利益的尊重不谋而合。
德国法院依靠诚信原则解决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囚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产生的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是提高了诚信原则的地位3.衡平观念与道德向法律的渗透。
法律由严峻走向衡平.并吸收一定道德囚素是法律进化中的普遍现象。
诚信原则在大陆法系的确立.反映了衡平观念和道德向法律的渗透。
法律仅是实现正义的工具.一旦与其目的不合便应进行调整。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和作用(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梁慧星先生认为.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诚信原则则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其实质在于授子法院以自山裁量权。
我国学者中的主流观点认为,诚信原则的木质即在于谋求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之间以及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它要求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处理彼此间的关系时,应恪守诺言,诚实不欺,以对己事务之态度对待他人事务,不损人利己。
在处理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时,它要求当事人不得以损害第二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竞逐自己的利益,将具体法律行为的评价视角由当事人延伸至社会公共生活,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对当事人的行为加以限制。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中的作用诚实信用原则不仅能够使社会正义和公平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以实现,而且使法律有机发展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另外,诚实信用原则在谋求个案公正,实现正义、平衡等法律价值的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其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疑难案件起定性作用。
案件的定性是适用法律的前提。
某些案件性质不清,或兼含两种性质,难以作出法律判断。
此时从诚实信用原则出发,对这类案件定性作出归属正确适用法律,以便对当事人权利义务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
第二,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作用。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凡一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均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即要求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当兼顾对方当事人社会一般利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诚实商人标准,只有在不损他人及社会利益前提下,追求自己利益,才是合法的,否则构成违法。
因此在诚信原则的价值导向下,当事人知道什么行为受法律保护,什么行为受法律谴责,从而指导当事人如何进行民事活动。
第三,解释、评价和补充法律行为的作用。
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其法律效果有设立、变更、消灭、扩张、限制当事人约定的清清楚楚权利义务,也可发生履行拒绝权、解释权及请求返还之拒绝权,更可撤销法律行为等等。
因此,诚信原则可完善法律行为,对当事人的法律行为进行衡量和判断,从而使之更符合公开正义,决定其法律效力,以及引起的法律责任。
第四,对法律进行修正的作用。
法律作为行为准则,必须具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时常会发生变化。
现存法律的滞后性和社会发展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常使法律在适用上发生困难。
适用诚实信用原则,使当事人利益及负担公平分配,须对法律中不尽人意之处进行合理的修正,以实现立法者的本意。
第五,对法律规范具体化的作用。
成文法均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是对一般案件普遍适用的规定,而不是对每一具体案件的适用加以规定。
法律规范已有规定但尚不明确适用,法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使用诚实信用原则明确解释法律,使之适用到具体的某个案件,但解释应符合法律的本意。
第六,对法律漏洞予以弥补的作用。
法律存在漏洞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立法者不可能预见将来的一切问题,加之立法技术的有限。
对于法律尚未规定的地方,可用诚实信用原则加以弥补,以对具体案件妥当处理,这是法官造法最明显的体现。
漏洞的弥补为将来立法提供依据、条件,这对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意义重大。
第七,对法律的价值目标的作用就是追求公平正义。
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司法活动中,将普遍的硬性标准适用于不同情况,可能导致个别案件的非正义。
这时应用平衡法的方法,使用现代意义上的诚实信用原则,追求个别正义和社会公正。
四、诚实信用原则功能的局限性及适用的有限性1、诚实信用原则的局限性。
诚信原则具有不确定性。
诚信原则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规定并不对权利义务各方的行为模式和保证手段的内容要件作十分确定的详尽无遗的规定,而运用模糊概念授予司法机关自由裁量、考虑具体情况解决问题的权力。
因此,这种不确定的规定实质上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很可能造成法官的主动援用、不当运用或权力滥用。
即便诚信原则克服了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生活变动不确定性的矛盾,但是却难以摆脱没有具体规定的法律在特殊情况下的适用而导致的非正义性的矛盾。
2、诚实信用原则适用条件的有限性诚信原则由于其极大的伸缩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一方面增强了法律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用之不当则损害法的权威性、稳定性、系统性,因此有人也喻之为“双刃剑”。
它并不是万能钥匙.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援引它。
孟德斯鸣曾指出.一切权利如果不加以限制.都有滥用的可能.囚此.为防止诚信原则的滥用.必须对其适用加以限制。
学术界对其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禁止“向一般条款的逃避”.指关于某一类型.法律木身有具体规定.适用诚信原则与适用法律具体规定均能获得同一结果.应适用该具体规定而不能适用诚信原则(2)类推适用等漏洞补充方法应优先适用.以防止解释者的肆意.维护法律的权威(3)禁止“法律的软化”.指对某一案件.虽无法律规定.但依法律规定所得结果与适用诚信原则所得结果正好相反.亦应依法律的规定而不能适用诚信原则.其理由同样是为维护法律的权威.禁止对现行法律的修正.防止诚信原则的滥用总之,在现代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立法当时所未为立法者预见的案件,可用诚实信用原则补充法律漏洞,使法律和裁判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达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利益均衡,从而使民法更完善,制度更健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真正的保驾护航作用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为世界各国民事法律所普遍确认,我国民法,包括合同法,都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些规定类似于外国法上的“公序良俗”、“公共秩序”等原则。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含义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违反社会一般道德准则和国家的一般利益。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
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社会秩序,是针对社会公共利益而言的;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社会道德,是针对社会公共公德而言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秩序,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通说认为该条确立我国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二、公序良俗原则产生的原因公序良俗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一样,是市民社会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民事法律规范的反映,体现了民法规范与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诚实信用原则的宗旨仅在于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平衡,而对于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无法实现平衡,对于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只能通过公序良俗原则来处理。
1.法律的不周延性为立法者所认识。
立法史表明.以法律来涵盖一切己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民事关系是难以做到的基于这种情况.只能用设立弹性条款的方法来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
通过对当事人提出公序良俗的要求,为当事人订立非典型契约的活动以及以自己的协议变更法律的任意性规定的活动设立一个范围,.以保证社会利益不致因当事人的协议而受到损害。
2.各种矛盾的激化需要公序良俗原则作为缓冲器。
进入20世纪后.各种社会冲突加剧导致社会利益的危机,以个人本位为代表的权利神圣体现出了其固有弊端,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公序良俗原则作为对个人权利的合理限制应运而生,法律实现了由权利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的转变。
三、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一)公序良俗原则维护了法律的正义。
正义是法律的天然使命。
但法律一旦“确定”下来,这利,“确定”就意味着僵化,在应对已经变化的情况和处理特殊案件时就将发生困难。
在这方面,法律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法律原则在实现法律的价值或目的力一面更为直接,所以依循法律原则就可以更好地实现法律的正义。
因而,维护法律正义是公序良俗原则的主要功能。
(二)公序良俗原则克服了法律的局限性。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非至上性的限制和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法律不可能涵盖所有它要调整的社会生活,在法律中存在着星罗棋布的缺漏和盲点(三)公序良俗原则扩大了法官自由裁量权。
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中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被看作是在法律运作中引入了人的因素,当法律不能实现个别正义时,授权法官予以调整。
就是因为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模糊规定和不确定性,使得其他规范借着不确定概念实际发挥作用,并将新的社会要求补充到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中。
而且社会越是发展,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虽然因此牺牲了法律的明确性,但更多地换取了法律的适应性。
这种转变意味着立法者终于认识到法律仅仅是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四)公序良俗原则使民法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公序良俗原为民法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提供了一个平台或入径,它以其与所处的时代保持相当同步性的能力,促进和保证了民法在不断发展的社会面前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较宽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