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下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或者选择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它具体地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元政策是规范和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它是所有政策的原则、基础和标准。

元政策在政策体系中属于最高层级的政策。

它影响着其他所有层级的政策范式。

3、基本政策也被视为基本国策,属于元政策之下在一定时期内所确立的大的纲领和重大的国家政策。

它是对某个领域和某个社会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长期稳定的国家政策,这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它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当前国家出现的重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确立几个基本措施,它帮助国家有重点地制定发展计划和纲要,选择发展道路。

4、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有些分配性政策只向少数人提供利益。

一般来说,分配性政策设计使用公共资金来支持特定的团体、社区或产业。

那些寻求利益的人们并不相互直接竞争,这类利益并不意味着由任何特定团体支付,而是由公共财政承担。

即所有的纳税人支付。

因此,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5、规制性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这种政策实际上是对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制,其对象主要是有限的少数。

规定少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多数的利益,保护公共利益的安全和发展。

它主要发挥消极的控制和保护功能。

6、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

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再分配性政策的通常模式是资源从有产者流向无产者。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 Pubic policyPublic policy is a process or a series or pattern of governmental activities or decisions that are designed to remedy some public problems, either real or imagine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it is that it is formulated ,implemented ,and evaluated. 2.Collective goodsCollective goods are those benefits that cannot be given to some but denied to others.They can also be termed public goods. Some examples would be national defense and public safety.3.Externality:A side effect or consequence of an industrial or commercial activity that affects other parties without this being reflected in the cost of the goods or services involved.4.Agenda settingAccording to John Kingdon,it is the list of subjects or problems to which government officials are paying some serious attention at any given time.5.Systemic agendasSystemic agendas consist of all those issues that might be subject to action or that are already being acted on by government. These issues can include pseudo-issues, or issues discussed just to placate clientele groups but without any serious attempt to make policy choices.ernmental agenda:(这个只找到中文的,大家自己翻译一下吧)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引入政策范围的一种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决策,条例,措施等。

2.政策问题:所谓公共政策问题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而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制定和执行某项政策才能加以解决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状况。

3.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一项公政策经过会议讨论并以法律法规,命令,措施等的形式确定下来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的过程。

4.公共政策的评估: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判断;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评估是专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的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5.公共政策的终止: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主体在进行政策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终止那些果实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公共政策及其相关的内容的一种政策行为。

6.公共政策的政策目标群体: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泛指那些由于政策的强制性而必须对其自身的行为模式重新进行调适的群体,又称政策对象。

7.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8.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公共问题引起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力主体的深切关注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2.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性质?(1).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2).------------------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体的;(3).------------------是以公共权力的利用为依托的;(4).------------------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5).------------------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概念: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至少包含了三个要点,即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为达成目标而作的宣示或拟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政策声明所引发的权威者的实际的政策行动。

【它以现实、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为追求目标,通过诸如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规律与个别情况、必然与偶然、实际与加沙、理念与创造力、想象与可行性、战略与策略等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选择的应用,并通过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来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以解决那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生存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公共政策问题。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一般反映在占社会主导力量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

(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政党、利益集团、个体公民):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秘密利益集团、新闻媒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

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 C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 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 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B )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 A、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5、(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 ( BCD )。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 ABCD )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 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AB )。 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第三章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 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政治性和公共性;(2)合法性和强制性;(3)公平性和效率性;整体性和多样性;(5)稳定性和变动性;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制约功能;(2)导向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3.#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4.#政策客体: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它的目标群体。

5.#政策客体的构成:(1)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2)目标群体:受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公民。

6.#社会问题的含义:(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3)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人的价值判断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大多数人的问题;(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问题;7.#社会问题的构成:过失性社会问题:这类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性行为;(如吸毒贩毒)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如人口大爆炸、贫穷)(了解)过失性社会问题要注意两点: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偏差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一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偏离的,而在另一种程度上可能是被允许的。

8.#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超重;(5)表达方式失当;9.#政策评估的含义: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策变化、政策改造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谢明)10.#政策评估的作用:检验政策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决定政策修正、调整、继续或中止的重要依据;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11.#政策评估的过程:准备阶段: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挑选和培训人员;实施阶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政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对信息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并作出评估结论;(3)结束阶段: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阶段;#政策评估标准:事实标准政策效率:指政策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政策效益:指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政策效果:指政策产出及其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实际变化;回应性:指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和机会的有效程度;技术标准:多样化:大量采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系统化:技术方法之间的关联配套,应把他们视作有机整体;数量化: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定量相结合;价值标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政策结果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和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分配的均衡程度;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环境与资源、发展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行政法规:行政机关依据国家宪法规定和全国人大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习惯上称为政府立法活动和行政立法活动。

2、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地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4、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5、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6、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7、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8、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败,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二、不定项选择题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国会立法B、总统决策C、政府机构决策D、司法决策2、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可分为(BD )A、实质性政策B、物质性政策C、程序性政策D、象征性政策3、利益集团影响政策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ABCD )A、院外活动B、舆论宣传C、政治捐款D、抗议示威4、美国学者罗杰。

W。

科布提出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有(ABC )A、外在创始型B、政治动员型C、内在创始型D、利益动员型5、政策议程触法机制的影响因素(ABC )A、范围B、强度C、时间D、空间6、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BCD )A、经费资源B、人力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7、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ABCD )A、行政手段B、经济手段C、法律手段D、思想教育手段8、政策评估方法有哪些?(ABCD )A、前后对比B、专家评估法C、目标群体评估法D、执行群体评估法三、简答题1、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1.公共政策基本功能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2.公共政策特征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普遍性;稳定性;3.政策执行基本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思想诱导手段);4.公共政策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分权与权力下放、产权交易5.政策工具研究途径工具主义;过程主义;权变主义;建构主义;二、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有权威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社会资源进行的分配活动。

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况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

2.社会问题Jon&Harwin:“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态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毛泽东:“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矛盾。

”社会问题是指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或各种需加以解决的矛盾,由于现实状态与社会期望、理想之间存在差距,便产生了所谓的社会问题。

三、解答题1.公共政策的特征1.政治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

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

2.多样性:层次多样性,领域多样性,形式多样性,时间多样性,功能多样性。

3.层次性:高层次指导低层次政策,可操作性弱;低层次以高层次制定为依据,可操作性强。

4.阶段性:制定阶段→执行阶段→评估反馈阶段5.复杂性:主要指政策执行结果充满复杂性,既可能符合初衷,也可能好坏参半,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6.合法性:合法性是经历合法化过程的结果。

第一层面,合乎政治系统;第二层面,合乎民意。

7.权威性:以合法性为基础,表现为对针对对象包括利益受损者的强制性。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议程:对政策问题的讨论、商讨、规划以及研究的议事程序。

3.公共政策规划:针对公共政策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充分运用思维而设计的各种行动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4.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5.公共政策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6.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因环境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较大,通过再决策以使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8.公共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9.公共政策监控: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纠偏的行为过程。

10.政策调整: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

1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准则和行动计划。

2元政策:是一个国家中所有居民必须遵循的、法定的行为准则、要求整个国家在一个较长历史时间中坚持贯彻落实。

3政策主体: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

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4政策客体:包括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即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与政策所要发生作用的目标群体。

5公共政策价值: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社会文明的基本理念,也是公共政策价值的内涵。

行政听证:指行政机关在制定条例,法规或做出具体裁决时广泛听取有关人士的意见,以使解决公正合理。

6政策议程:指某些以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且被纳入正式商议、规划,研究的实施程序中,以解决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7政策合法化:政策制定与执行符合民意,并能得到顺利执行的保障。

8政策工具: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的总称。

9.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经行的分析,比较与综合后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的依据。

10.政策分析: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实现政策的一个新周期,以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11公共政策分析:就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做出正确,合理地决策,避免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的过程。

12基础性公共问题:是指公共问题不需要相应管理主体凭借强制力来加以解决,而指需要适当的高绩效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权威机构加以解决。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

公共政策期末复习材料.doc
(2)空间意义上的概念。
(3)特点:非正式性
•2.正式部门:
<1)政府
(2)市场
(3)第三部门(NGO、NPO、志愿组织)
五、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政府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一〉社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社区的优势
(1)信息优势
Step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
Step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九、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
十、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系统原则:要注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预测原则:对未来做设想
•协调原则:协调各方利益
•民主原则:给公众以意思表达的空间
十一、公共政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古代的政策研究
五、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共政策的研究,有两类基本的途径:
一种是关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关于政策过程的知识,称为政策过程理论;另一种是关注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容,研究政策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称为公共 政策分析。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一\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 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2)通过各种报酬方式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激励,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3)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保证资源配置效率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考试总复习资料1.1951年拉斯韦尔与勒纳两位美国编写《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该书首次提出“政策科学”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拉斯韦尔是公共政策学的创始者,编有《政策方向》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发展方向做了论述。

2.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研究+政策分析3.公共政策学内涵: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2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

4.哪类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的是组织而非个人的决策行为2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3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4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

5.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的公共政策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3政策一般6.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7.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8.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四种类型:1线性结构2职能结构3线性—参谋结构4矩阵结构9.研究获得第一手的用于定性研究的政策资料,常有方法:1无结构访谈法2实地观察法3非参与观察法4参与观察法10.二手资料的收集1内容分析法2二次分析法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11.公共政策研究常用的方法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已成为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方法)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5公共政策的个案分析方法6公共政策的经济分析方法7公共政策的制度分析方法8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法12.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次级概念(系统议程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子概念)和边际概念13.古代没有发展成为公共政策学主要是因为1古代政法体制2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没显露3参与决策的人少且过程“黑箱”运作。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一、政策:人们在某一特定环境下,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或决定。

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 公共政策 构、团体和个人的行动。

具体形式: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的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 具体形式 等。

1、公共政策的特征 、 政治性 价值选择性 层次性 阶段性 功能多样性 合法性 权威性 普遍性 稳定性 2. 公共政策的类型 1)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分为: 元政策: 元政策:或称总政策,对政策制定的主体、程序、方法等作出的规定,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或称基本国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或战略性作 用的政策。

具体政策: 具体政策:或称部门政策,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通常用政府文件 的形式做出具体规定。

2)根据政策目标的多少,分为: 单目标政策:就解决单一问题所制定的比较简单的、目标单一的政策。

单目标政策 多目标政策:就解决多项问题所制定的比较复杂的、目标多元的政策。

多目标政策 3)根据政策问题的重复性,分为: : 程序性政策:也称例行政策、常规政策或重复性政策,用以解决经常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按程序 程序性政策: 性政策 化的步骤和常规性的方法加以处理的政策。

非程序性政策: 非程序性政策:政策主体为解决全新的、复杂的、突发的政策问题,在无现成规范和指导可遵循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

4) 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分为: : 物质性政策(实质性政策) :将有形资源或实质性权力给予受益人,或将货真价实的不利条件强加给受相反影响的人的 物质性政策(实质性政策) : 政策; 符号性政策(象征性政策) :几乎不会产生什么物质性的影响,其存在只具有符号作用,表现出象征性特征的政策。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政策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1、公共政策学既是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___________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一门“显学”,其诞生地是___________。

(政治科学、公共管理学、美国)2、“政策分析”是由___________《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林德布洛姆)3、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端于_____和_____(拉斯韦尔、勒纳);两人合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作中。

(《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4、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三要素是(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6、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不属于公共组织。

(家庭、企业组织)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是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___________;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就是___________。

(决策行为、公共政策)8、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具体是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种事业单位9、直接决策者可区分为三种类别,即(个人、团体、组织)10、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___________;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___________。

(理性路径、直观的路径)11、团体决策的方法是(碰头会、头脑风暴法、具名团体法、德尔菲法)12、组织决策的四种模型是(系统分析模型、卡内基模型、渐进决策模型、垃圾桶模型)13、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四种结构是(线性结构、职能结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性—参谋结构[参谋指令]、矩阵结构)14、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可划分为三个方面,即(研究程序设计、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或对研究对象的观察、研究视角和路径)15、收集资料是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基本步骤。

自考0318_公共政策_最新复习资料

自考0318_公共政策_最新复习资料

0318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或者政党制定并付诸于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

2.公共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3.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及政策对象。

4.公共政策环境: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公共政策目标:有关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7.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8.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0.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程度的活动。

11.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无效的行为。

1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二.简述:1.公共政策的特点: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2)公共政策具有价值选择性3)公共政策的权威性4)公共政策内容的多样性2.公共政策的分类:1)范围属性:元政策、基本正常、具体政策2)政策涉及的领域:例如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环境政策3)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区域规划、科学技术等3.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4.公共政策的过程: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2)公共政策的制定3)公共政策的执行4)公共政策的评估5)公共政策的调整6)公共政策的终结5.公共政策主体的特征:1)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策制定2)能够影响和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组织和个人都能成为公共政策主体6.公共政策的类型:1)政策组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2)公共政策的个人:政策人员、公民7.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的影响2)经济环境的影响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4) 社会变迁的影响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8.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与公共性2)主观性与人文性3) 历史性与动态性9.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答:1)政府部门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10.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有哪些?答:1)边界分析法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①从个人角度②从组织的角度③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①逻辑区分②逻辑归类11.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 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 4)目标明确具体 5)伦理的考量12.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答: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不少于2个,越多越好)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切实可行13.公共政策抉择的主体?答:1)国家元首 2)行政首长 3)民意代表 4)法官 5)党的最高领导人 6)军事首脑14.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作用和原则?答: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原则:1)忠实原则 2)民主原则 3)坚持法治原则 4)创新原则 4)效益原则1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答:执行资源之执行主体要落实某项政策所需要具备主客观资源。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政策科学:政策科学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

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问题: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3、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4、政策指导论:5、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获得解决的过程。

6、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这一方面的信息,作为决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二、简答题1、比较政策指导论与政策建议论的区别指导论的观点:(1)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复杂性和变动性使现存的知识过时了,因而急需新形式的政策相关知识。

(2)当前社会的问题可以用职业政策分析家提供的专门知识解决。

(3)政策选择的技术复杂性推动了职业政策分析家更高程度的直接参与。

(4)职业政策分析家的高度直接参与提高了他们制定和影响重要政策的权力。

(5)政治家对职业政策分析家依赖性的增加削弱了他们的政治权力。

建议论的观点:(1)主要的政策选择反映了社会中不同部分所持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2)价值冲突和政治系统中政治权力的不对等有关。

(3)既定政策的选定意味着团体中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胜利。

(4)政策制定者用政策分析家提供的科学和技术的理由反驳分歧,使其在政治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合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导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 )。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B.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C.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 D.行政决策研究系统2、( A )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A.行政效率 B.行政组织 C.行政职能 D. 行政技术3、行政评估工作要本着( A )的原则进行。

A.实事求是B.靠近群众 C.以事为主 D.以人为主4、现代公共政策制定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应用( * )。

A.硬技术 B.软技术 C.韧技术D.高新技术5、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 B )。

A.行政领导体制 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C.经济体制属性 D.国家结构属性6、公共政策分析中的超理性过程基本上是(B)A.逻辑过程B.非逻辑过程C.直接过程D.间接过程7、公共政策分析活动中,随机分析方法和技术一般应用于(*)A.确定型政策分析B.不确定型政策分析C.政策的定性分析D.政策的模糊分析8、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为(A)A.定量分析B.超理性分析C.定性分析D.辩证分析9、在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中,政府的政策往往随着政党的轮换更替而呈现明显的周期波动,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C)A.阶段性政策周期B.功能性政策周期C.反复性政策周期D.恢复性政策周期10、最早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是(*)A.G•D•布鲁尔B.P•德龙C.C•O•琼斯D.安德森11、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指的是(C)A.政策均衡B.政策调整C.政策持续D.政策终结12、“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D)A.决策现代化B.本土化C.民族化D.科学决策13、价值分析的关键环节是(D)A.制定改进方案B.实施改进方案C.评价改进方案D.选出最优方案14、现代意义上的政策评估兴起于(C)A.20世纪30~40年代B.20世纪50~6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70~80年代15、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B)A.组织理论B.交易理论C.因果理论D.制度选择理论16、“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A.政策修正B.执行再决策C.政策变通D.政策替代17、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B)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D.公共政策监控18、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要(*)A.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意向B.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标准C.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D.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目标二、多项选择题1、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包括( ABCD )。

A.战争行动 B.地区与国际冲突 C.经济对抗 D.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2、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包括( ABCDE )。

A.自然灾害 B.经济灾害 C.技术突破 D.生态变迁 E.社会变迁3、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有( *** )。

A.环境因素 B.体制因素 C.人员因素 D.决策因素 E.法制因素4、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包括( ABCDE )。

A.完善行政管理体制B.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C.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D.健全行政法制E.改善行政环境5、关于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 **** )A.公共政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没有公共政策就没有行政管理B.公共政策是从行政管理目标到结果的桥梁C.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D.公共政策是现代行政管理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E.公共政策是实现各种目标的必要保障6、行政政策执行的方式包括( ABDE)。

A.政策执行 B.行政措施 C.法律措施 D.行政命令E.行政处罚7、现代行政测评方法主要有( *** )。

A.工作荷载分析法B.要素分析法 C.定性概括评价法 D.产出评估法8、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是各种权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完备的科学体系,一般有以下构件( ABCD )。

A.中枢系统 B.咨询系统 C.信息系统 D.执行系统9、关于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

A.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活动优劣的综合指标B.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C.行政效率是行政改革的准绳D.行政效率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准绳E.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和宗旨10、关于行政效率的特征,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BCDE )。

A.行政效率是定性与定量的统一B.行政效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C.行政效率是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统一D.行政效率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统一E.行政效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行政政策执行的手段包括( BCDE )。

A.行政命令 B.行政指挥 C.行政控制 D.行政沟通 E.行政协调12.政策方案的决策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ACD )A.确定标准 B.合理方向 C.比较性分析 D.合法化过程 E.群众意见13、下面哪些要素属于经济环境的内涵?( ABC )A.科技发展 B.国民收入 C.资源分配 D.派系斗争 E.权力分配14、政策评估包括下面哪些方面的内容?( ABCEDE )A.指标 B.信息 C.测定 D.分析 E.建议15、政策评估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 )A.经济方面 B.政治方面 C.精神方面 D.行政方面 E.方案方面三、名词解释:1、政策规划:对现阶段存在的某种状态的公共政策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2、元政策:指导或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3、国家公共法权主体:制定公共政策,居民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或职位。

4、政策决定:已经进入正式政策议程,提出了政策议案,做出了政策决定并公诸于众,开始实施的政策行为。

5、公共行政权力:使政府完成其职守而由国家宪制制定规定的由政府行使的国家公共权力,包括行政裁量权等。

6、政策终结:在政策领域发生的终结现象,人们在政策进程中主体进行的,旨在提高政策绩效的行为。

四、简答题1、影响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主要因素答:(1)政治领袖。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治领袖们”更符合现实意义。

(2)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危机或者特殊事件。

(4)抗议活动,这是一种较为激烈的方式。

(5)大众的传播媒介。

(6)新旧事物之间的差别。

2、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答: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1)政策问题。

(2)政策诉求。

(3)政策分析2、政策决定(1)政策选择。

(2)政策决定。

(3)政策宣示3、政策实施(1)政策执行(2)政策结果(3)政策修正3、史密斯的政策执行模型答: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标的团体、环境是政策执行的四大要素。

也是史密斯的政策执行模型。

其中标的团体是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制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团体。

4、政策评估的意义政策评估指根据某一确定的标准,对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进行的评定。

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政府适时调整公共政策,对政策进行修正和终结以便制定出更能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

(2)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表达。

(3)有利于政府平衡公共收益需求的目标的实现。

5、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条件(1)要有一定的,急于解决的客观情势。

(2)要有人们的政策诉求。

(3)符合公共政策的目标。

五、论述题1、用公共政策实例分析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答:(1)公共的政策表达有以下三种:公众、多数人、少数人(2)公共利益的确定第一,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第二,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第三,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3)公共利益与公众代价代价与利益是相关的,公共屹立的获得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二者并不宗成正比。

2、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答:(1)现代民主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在社会中居于重要地位、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定义。

(2)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包括政治行为中统治的正当性和政策的合法性。

第一,统治的正当性是政策的合法性的前提。

第二,政策的合法性。

定义。

关键是程序的合法性。

(3)公共政策合法性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3、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答: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策制定的有序性与无序性(2)个人决断与集体决策的关系难以把握(3)利益的多元性、复杂性与利益表达渠道的单一性与不规范性。

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不分,执行缺乏相对独立性(2)执行主体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导致被动与机械执行(3)执行手段单一化,导致野蛮执行(4)越权和滥用权力执行,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的产生(5)执行中的部门利益和集团利益,导致决策目标的偏离。

对策:(1)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

(2)改革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上级机关放权和授权,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执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执行效果的评估与监督权交给基层群众。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

(4)对越权的执行行为要按行政管理的规定,进行责任处分与追究;对于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执法行为,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5)加强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执行监督,同时建立对执行不力的责任追究制度,维护行政组织的权威性,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4、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是怎样的?答:(简)(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