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

合集下载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是一本由美国作家艾伦•德波顿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散步所见所闻,以及对美学、自然、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阅读完《美学散步》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向读者展示了美的力量和魅力。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比如清晨的阳光、树木的影子、湖水的波光,这些景色都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作者通过这些景色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感激。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所困扰,很少有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而通过《美学散步》,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更加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其次,作者在书中对美学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

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它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方方面面。

在《美学散步》中,作者对美学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探讨上。

作者认为,自然美是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它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人文美则是人类在自然基础上创造的美。

作者通过对这两种美的对比和分析,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艺术作品、建筑风格等的评述,让我对美学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在当今社会,美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美学散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美学的内涵,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鉴赏美的作品。

最后,作者在书中对生活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美学散步》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美学的思考,也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者认为,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散步经历,也描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通过这些描述,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价值所在。

《散步》美点寻踪[精选五篇]

《散步》美点寻踪[精选五篇]

《散步》美点寻踪[精选五篇]第一篇:《散步》美点寻踪《散步》美点寻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抒情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又像一首感人肺腑的歌。

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仿佛沐浴在美的雨露里,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画面美。

散步在初春南方的田野,视野明朗而开阔,只见“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远处还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画面美丽极了,简简单单几句话,就为我们描摹出一幅色彩明丽、境界开阔的早春图,给人清新明媚之感。

亲情美。

文章写到母亲就像小时候的“我”一样听话,儿子也习惯听从“我”的话,表现了母子亲情,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父子亲情,儿子懂事。

尤其是写到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外面”这个限制性词语用得好,那么,“在家里”可能就是“我总是听她的”,既表现出妻子的贤惠,又写出了夫妻情深。

人情美。

文章开篇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劝说母亲,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两人的对话饱含着儿子敬爱母亲、母亲尊重儿子的情感,营造了家庭融洽、祥和的气氛。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正是这种真切的关心才让母亲愿意出来走走。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儿子真诚的关心,母亲绝对的信任,反映出美好的家庭伦理道德。

在散步过程中,遇到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时,为了让母亲开心,“我”不惜委屈儿子,坚持走平顺的大路。

然而母亲理解儿子,心疼孙儿,知道孙儿喜爱路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儿,改变主意走崎岖而有意思的小路。

一家人相互体贴、谦让的和谐情景如在眼前。

人性美。

文章的主旨是反映中年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使命感,主人公上有年老多病的母亲,下有需要抚养的儿子。

作为中年人,这种使命感的明晰化,是在夫妻两人分别背母亲和儿子时意识到并体现出来的。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是一本关于美学的启发性读物,作者以散步的方式引领读者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艺术、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作者以散步的方式作为引子,让我明白了美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美学不仅存在于艺术品和自然景观中,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通过散步,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周围的美,从而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

其次,书中对美学的探讨让我明白了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

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随着时间、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

这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去接纳不同的美学观点,从而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

最后,通过《美学散步》,我学会了如何用美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体验,从而发现了许多以前忽略的美。

我也学会了更加用心去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从中汲取美的灵感和力量。

总的来说,《美学散步》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美学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学会了如何用美学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世界。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启示录。

阅读完《美学散步》后,我对美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和创造美。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作者通过描述美学在生
活中的应用和体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和生活,发现其
中的美感和艺术之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美学并不是一种遥不
可及的学科,而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以散步为
主线,通过描述不同环境下的美感和艺术感受,让我重新审视了自
己的生活方式和对美的理解。

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了
原来平凡的景物也蕴含着美的可能,例如一片树叶的纹理、一块石
头的形状、一处墙壁的颜色等等。

这些细微的美感让我重新审视了
周围的环境,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和每一处美好。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让我对
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美学的一些
重要概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美感,还能够对美学有
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总的来说,阅读《美学散步》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发现了生
活中的美感和艺术之处。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还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美感的体验和感受。

我相信,这种对美的关注和体验将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美感和艺术有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也会从中受益匪浅。

美从何处寻?——再读《美学散步》

美从何处寻?——再读《美学散步》

美从何处寻?——再读《美学散步》西晋大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写《日出东南隅行》,其中有: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

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之句,从此留下“秀色可餐”的成语。

《美学散步》的文字不仅秀色可餐,它更像是一首曲,灵动飘逸、俊丽婉转,回荡在天地之间,悠远清扬。

这本书是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自1981年首次出版以来,三十多年来四十几次印刷发行,可谓经久不衰。

宗白华先生,20世纪中国的哲学家、诗人、书法家、一代美学宗师。

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赴德国留学,融贯中西。

曾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合并到北京大学,即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一生从事美学研究与教育。

宗老对中国艺术美学的论述是开创性的,独树一帜的,他对中国艺术中的绘画、书法、音乐、诗词、建筑、雕塑等论述可谓鞭辟入里,对中国艺术意境之阐述尤为精彩,韵味无穷;而对中西美学的比较更是别开生面,令人大开眼界。

再次捧起这本书感到又有新的领悟和启发,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荡气回肠,舒畅无比。

掩卷沉思,仿佛面前有一扇窗敞开的窗,心脾空气清润间,满目中江天辽阔。

《美学散步》中对“美”的论述林林总总,涉及的范围很广,难于在一篇小文中概况,故仅就一个点说说自己的体会吧。

美从何处寻?这并不是件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首先,什么是美,美在何处?其次,怎样寻找美,目的是什么?“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变她。

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地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

希腊伟大的艺术不因中古时代而减少它的光辉。

)”——宗白华在宗老看来,美是唯物的,是客观存在。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来说明,假定“环肥燕瘦”是美的(用‘假定’一词是因为客观存在的并不都是美的),那么,这种美与我看见与否没有关系。

同理,文中引用的禅宗“女尼悟道”公案也正说明这点。

女尼悟道后口占一首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一部美学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学的深刻见解和独特感悟。

以下是我对书中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在“美从何处寻”这一章节中,宗白华先生引导我们思考美的根源和寻找美的路径。

他指出,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之中。

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的美,然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便能在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美的瞬间。

比如,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或者是雨后的天空中出现的那一道绚丽的彩虹。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其实都蕴含着美的元素。

先生强调,我们需要摆脱功利的心态,以一种纯粹的、无功利的眼光去欣赏和感受世界,才能真正发现美。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这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空灵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在有限的艺术形式中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能够在作品中自由驰骋自己的思绪。

比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常常运用留白的手法,给人以空灵之感,让人在那片空白中感受到无尽的诗意和遐想。

而充实则是指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力量,能够深深触动观者的心灵。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在空灵与充实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既能让人感受到空灵之美,又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给人以充实的精神滋养。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章节中,宗白华先生对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探讨了中国艺术中的线条之美,指出线条在中国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线条不仅仅是描绘物体的轮廓,更是艺术家情感和精神的寄托。

通过线条的运用,艺术家能够传达出内心的喜怒哀乐,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先生还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认为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意境的营造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富有韵味和诗意的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一章节让我对中国艺术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意境的诞生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美学散步》作者宗白华

《美学散步》作者宗白华

《美学散步》作者:宗白华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目录序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论素描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康德美学思想评述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形与影我和诗新诗略谈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后记序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

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

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

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一九五七年我发表两篇美学论文之后,当时我已离开北大,才特地去看望宗先生。

现在依稀记得,好象是一个不大暖和的早春天气,我在未名湖畔一间楼上的斗室里见到了这位蔼然长者。

谈了些甚么,已完全模糊了。

只一点至今印象仍鲜明如昨。

这就是我文章中谈到艺术时说,“它指艺术可以是写作几十本书的题材”。

对此,宗先生大为欣赏。

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很多意思,它既非关我的文章论旨,也无若何特别之处,这有甚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我当时颇觉费解,因之印象也就特深。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读完《美学散步》,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以美学的角度,探讨
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感体验,从而引发了我对美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和自然景观的描述和分析,使
我对美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美并不局限于艺术作品,它可以
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一杯咖啡的香气、一幅油画的
色彩、一首音乐的旋律,甚至是一片风景的宁静,都可以给人带来
美的享受。

在阅读中,我也发现美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每个人主观感
受的产物。

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也使美成为了
一个多元化的概念。

这让我明白,美是可以被发现的,也是可以被
创造的。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和故事也让我对美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比如,作者通过描述一位盲人对音乐的感受,让我明白美并不只是
视觉上的享受,而是可以通过其他感官来体验的。

这让我对美的理
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总的来说,读完《美学散步》,我对美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美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可以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丰富和享受生活。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美学著作,更是一次对美的探索和领悟的旅程。

美学散步之感

美学散步之感

《美学散步》之感《美学散步》汇集了宗白华先生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

它由一篇篇精美小散文组成,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在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他向我们讲述了生活艺术中的美,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那么,美到底从何处寻呢?普罗亭诺斯曾说:“没有眼睛能看见日光,假使它不是日光性的,没有心灵能看见美,假使他自己不是美的,你若想观照神与美,先要你自己似神而美。

”也就是宗白华所认为的美在自己内心,美的踪迹需要我们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在本书中,宗白华先生用他那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我们去感受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不仅加深了我对生活中艺术美学的理解,而且让我感到原来美就在我们身旁,离我们是如此的近,当我游历完宗白华《美学散步》后,感觉到似乎自己的内心得到一次净化与升华。

宗白华先生认为,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而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现实人格的和谐便是“美”。

美是一种和谐的形式,美的内容不在于我们对哲学似的分析,逻辑般考察,而是在于个人行动启示中的美的体会和体验,需要我们凭借自己内心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从而发现艺术人生中的生命美、境界美,而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华丽繁富如铺锦列绣和一种平淡朴素如初发芙蓉的美学思想。

因此,我认为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魅力,都趋向于一种类似于“玉”的美,即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清代刘熙载《艺概》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

我认为其实艺术欣赏就是一种对美的发现与感悟。

作者用他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书法等艺术作品中的美。

《乐记·乐象篇》中讲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

美学散步感悟~

美学散步感悟~

感悟三:宗白华的“生命美学”
宗白华对生命的理解(以三十年代为界)


西方生命哲学理论 —— 外在的创造力(生命宇宙观) 中国生命哲学影响 —— 生生而条理(艺术观、人生观)
同情说(强调 “情感状态的相通与相同” ,又 强调主体对于对象理解与交流的 “主动” 。)

《 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 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 音! 在蓝空天来,摇摇 欲坠的孤星!
【教育类精品资料】
感受行走之 “美”
——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若干感悟与思考
感悟一:美学散步的启示
宗白华:“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 动。” 对事物所引发的情感直观的把握
(感悟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感悟:
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与逻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人与 人的相互行为中,在艺术家的实践中去得到美的体验和体会。宗白华先 生的意境论不是单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中出发,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 内心去充分感受“美”。
宗白华: “诸君!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呀 !无限的同情对于 人生,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 ,鸟语泉鸣 ,无限的同情对于死 生离合 , 喜笑悲啼。这就是艺术感觉的发生 ,这也是艺术创造 的目的!”
宗白华人格与他所感悟生命美和艺术美相互交融 “艺术与我相交忘情,艺术与我忘情相交。”
1.宗白华:“要能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社会阶级斗争和 社会发展规律。”
一定要具有“艺以载道”的作 用吗?那么 “为艺术而艺术”是否只是一个美好的 幻想?
宗白华崇尚《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宗白华:具有节奏的、和谐的 是否可以理解成为各个艺术门类的最高境界是 “音乐 化”? 1.艺术根源方面(生生而条理) 2.形式与内容方面(宗白华:艺术表现之动而有条理 的生命情调。) 各门艺术的共性与个性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是一本关于美学的探索之书,作者以散步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美学的世界,探讨美的本质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
深受启发,对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美的不同维度和角度的探讨,使我对美的
概念有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认识。

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表现,
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体验。

美学的散步,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通过散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自
然和城市的美,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美学与生活、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使我对美学的研究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美学不仅仅是一种
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通过对美学的理解和实践,我
们可以更加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位。

总的来说,读完《美学散步》,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学的魅力
和深刻的意义。

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美的存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地感受美的存在,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品味水平。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就像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让我在美学的世界里悠然漫步,领略到了无数的风光。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不是在阅读枯燥的理论,而是在与一位智慧而风趣的长者闲聊。

宗白华先生用他那平实又灵动的笔触,将美学的种种奥秘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对美学一知半解的人,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那就是“美从何处寻”。

宗先生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 起初,我对这句话并不是很理解,美不应该是存在于大自然的山川湖泊、艺术作品的精湛技艺中吗?怎么会是从自己的心中去寻找呢?直到有一次,我经历了一件小事,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放松一下。

公园里人来人往,有老人在悠闲地打着太极,有孩子在欢快地奔跑嬉戏,还有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漫步在花丛间。

我沿着湖边的小径走着,欣赏着周围的景色。

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垂下嫩绿的枝条,仿佛是大自然画出的一幅美丽画卷。

我心想,这就是美啊,如此直观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当我继续往前走,却看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场景。

湖边的草坪上,有一些人随意丢弃的垃圾;花丛中,有几株花朵被人折断扔在地上。

看到这些,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有些糟糕,刚才感受到的美似乎也打了折扣。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小女孩。

她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穿着一条粉色的裙子,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拿着一个垃圾袋。

她正认真地在草坪上捡着垃圾,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她的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我好奇地走过去问她:“小朋友,你为什么要在这里捡垃圾呀?”小女孩抬起头,用清澈的眼睛看着我说:“姐姐,这些垃圾会破坏公园的美,我想让它变回原来漂亮的样子。

”那一刻,我被她的话深深触动了。

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景色,更在于人们内心对于美的追求和守护。

这个小女孩用她简单而纯粹的行动,让我看到了一种别样的美。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中的自然美解读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中的自然美解读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中的自然美解读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5期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其主要的美学论文都收集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

本文从注重自然事物形态美的自然美角度,对《美学散步》中《美从何处寻?》一文进行分析,用自然美视角看待宗白华美学思想。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简单分析《美从何处寻?》中体现的“散步”寻美方式, 并从自然美的本质角度出发,分析宗白华美学观点中对于内容与形式观点的阐述。

最后从自然美的相对静止的特性上分析宗白华对于寻美方法论的阐述。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宗白华美学研究以在总体评价中拈出同情作为宗白华美学精神的基点。

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美学、社会美学、中西美学观点对比、宗白华美学观点缘起等角度。

从自然美学角度展开的研究至今仍有一定空白尚未发现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从自然美学角度对宗白华的部分美学观点展开研究,旨在寻找宗白华美学观点中与自然美学方法论的契合点,为宗白华美学研究提供新思路,也对宗白华“散步”式的寻美方式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自然美学的观点认为,美是在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形式的改变体现的。

人们单纯收到形式赋予的感官刺激带来的快感就是自然美。

不同于社会美侧重于对事物“内容”,即事物内在的意蕴的探索,自然美主张的是形式带来的直白的美的感受,内容美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上。

内容美是事物的社会性,而形式美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一、《美从何处寻?》中“散步”的寻美方式《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

《美从何处寻?》作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第二篇论文,从较为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观点,主张用“散步”式的审美方法论来指导日常的寻美活动。

何谓“散步”式的寻美方式?宗白华先生在《小言》中进行了解答:“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桃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是一本由丹尼尔·卡恩曼所著,旨在探讨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的书籍。

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读者得以领略美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艺术和美的启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美学是一种感性的体验,而非理性的思考。

美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感受到的美的体验。

比如,当我们走在大自然中,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这种感受并不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而是直接来自于我们的感官和情感。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美的体验,比如在音乐会上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在美术馆中欣赏到精美的绘画作品。

这些都是美学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其次,美学散步也提到了美学在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了美学在艺术和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比如,作者提到了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以及一些知名的建筑作品,都体现了美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这让我对美学在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手机、家具还是建筑,都离不开美学的影响。

美学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更是一种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和表达。

最后,美学散步也提到了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者认为,美学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通过对美学的理解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

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美的事物时,比如一朵鲜花、一首动人的音乐或者一幅精美的绘画,我们可以通过美学的眼光去欣赏和感受,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美好。

这让我意识到,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总的来说,美学散步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书籍,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美学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体验,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理的美学著作,它宛如一场在美学世界中的悠然漫步,让我领略到了诸多美妙的风景。

以下是我对其中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在“美从何处寻”这一章节中,宗白华先生引领我们思考美的根源。

他指出,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自然与社会的万象之中。

我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边的美,然而只要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美无处不在。

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街头巷尾人们真诚的笑容;甚至是一件旧物上岁月留下的痕迹,都蕴含着独特的美。

这让我明白,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敏锐而宁静的心。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一章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空灵并非虚无缥缈,而是在有限的形象中蕴含着无限的意蕴,让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充实则是指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饱满的情感。

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在空灵与充实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既给人以空灵的遐想,又让人感受到其内在的充实力量。

就像一幅留白恰到好处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却能展现出深远的意境;又如一首情感真挚的诗歌,简洁的词句中饱含着深厚的人生感悟。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这部分让我对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魏晋南北朝的风度气韵,再到唐宋的诗词书画,中国美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这使我意识到,美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章节中,宗白华先生深入剖析了中国艺术意境的形成机制。

他认为,意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追求的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是要传达出一种超越表象的精神内涵。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画家不仅仅是在描绘山水的形态,更是在表达自己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

美学散步不同章节的读书笔记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是一本充满了智慧与感悟的美学著作,它引领我们在艺术与美的世界中悠然漫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深邃的美学花园,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朵绽放的花朵,散发着独特的芬芳。

以下是我对书中几个重要章节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美从何处寻”让我开始思考美的本质和来源。

宗先生指出,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和疏忽而未能察觉。

他通过对自然、艺术和人生的观察,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比如,当我们清晨推开窗户,看到第一缕阳光洒在嫩绿的树叶上,那瞬间的光影交织就是一种美;当我们在博物馆里欣赏一幅古老的画作,被画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所打动,那也是一种美。

美,就隐藏在这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里。

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这一章节中,我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空灵与充实,看似矛盾的两个概念,在艺术中却能达到完美的统一。

空灵并非虚无,而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让作品具有一种悠远的韵味;充实则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

以中国古代的诗词为例,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短短十个字,营造出了空灵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展现了作品的充实之美。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这一章,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美学历史的大门。

宗先生梳理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国美学的发展脉络,让我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美学思想的特点和演变。

从先秦时期的“和”之美,到魏晋时期的“风骨”之美,再到唐宋时期的“意境”之美,中国美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让我认识到,美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章。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传达出的一种超越表象的精神境界。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美学思想艺术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美学思想艺术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美学思想艺术关于美从何处寻作者开篇是从内心感悟美开始寻找美的。

有人提及,如果自己内心找不到美,那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了。

不管是艺术的美还是自然的美,都必须从内心的感悟才能发现它的美。

对于这种看法,作者宗白华认为是不对的。

美相对人的心是客观存在的,不论心情如何,只要将内心涤荡干净,就能发现美的客观存在。

美的东西如花,是客观地美着的,丑的东西如顽石,也是客观丑着的,不以人的心态为转移。

人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任何美丑的东西在人的内心都有着谐和的规律和和节奏,小明认为把花挂在耳朵上是美的,小红认为把花扎在头发上是美的,决定美丑的不过是两人内心对美的理解与判断,而他们的心情、感觉、思维是不能决定美的存在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的意志只能决定眼睛要不要去欣赏美,手要不要去触碰美,却不能动摇美。

它就在那里。

由于美的客观存在性,宗白华先生认为,只在自己的心理去寻找美的踪迹是大有问题的。

内心是狭隘的,宇宙是广阔的。

身处狭室哪里能感受到外面已经春花烂漫,花开满园。

这广阔世间大有存在着美的存在。

当然,美没有大小之分,广阔与狭窄之别。

整个宇宙可以是美,一片绿洲可以是美,甚至一朵小花上的小露珠也可以是美。

美的程度也与大小无关不论大小,美可以唤起人内心的汹涌感情。

这就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乐,信可乐也。

”的真谛。

宇宙与万物都是王羲之美的源泉。

无关大小。

因而,俯首之间均为美,何必把找寻美的范围限制在拳头大小的距离之间。

何处无美,何处无美存在。

但是,即使一件客观事物是美的,如果没有一颗心去认可它,那么我们也是看不见它是美的。

再者,美是无可撼动的,因此宗白华认为我们只能深一层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

所以美的事物不因我们的不可认识而略减姿色,它依旧光辉着。

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眼界,或者转换方向,再或者心无旁骛地去正确面对美的形象,让心灵契合美,最后达到美和心灵的融合,因而个体去发现与探索深入的美需要心理条件和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即为美的客观存在。

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

读《美学散步》有感读《美学散步》有感美从何处寻?美,究竟存在于人因的心里,还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同样的事物,有的人会惊诧于她的美丽,而有的人虽无动于衷。

诗人华兹沃斯从说过:“一朵微笑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探究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的深思。

”似乎,不是所有人都会对于一朵小花产生如此深的思想。

美,或许是由人的主观产生感受所造成的。

美,就是色彩所感受神秘色彩的具体对象。

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的本身。

就像物质内部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但自身却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事物。

对于美的摄取,是可能需要通过对美感的培训。

美感来源于我们成功经验对生活的经验。

罗素说:“全世界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这就肯定了翅茎美是依存的,而对美的发现则视乎我们的美感。

距离产生美。

这句话,我第一次是在《家有儿女》中的一集听到的,人与人的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深以为然。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被他人所喜爱的地方,也可能是每个人也有不愿被打扰的地方。

这里讲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和谐就是美的。

回到普遍的情况,美有时候是需要脱离于其中才能感受到。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因也在楼上看你。

”这里的“你”,是不知自己为美的,但当从楼上眼前看风景的人的眼中,你也是这景致中的一部分,也是美的。

正如宗白华大师所举的女子郭六芳的诗句:“侬家家在两湖中,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若想能够帮助把握它的美的形象。

等到自己对自己日常生活有相当的,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所以,回去当你不断地以更大更远的视角去看,美会更容易被察觉到,也更震撼。

这也是电影美术里为什么常常会出现一些不断推拉由近及远的镜头。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结尾那钟塔从帝国大厦渐渐远去的镜头,给我以震撼、美的感受。

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德国普列维尔的《公园里》中:“在冬日寂静的清晨,清晨在蒙苏里公园,公园在巴黎,巴黎是地球上的一座城,地球是天上的一颗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美从何处寻”看法
---------读《美学散步》有感- 在谈论“美从何处寻”这个问题前,我认为应该先了解何为“美”这一问题。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

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

从这一观点可知,美是客观存在的,能从我们的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里就会产生疑问:既然美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诗人、画家等等从事艺术工作及研究的一类人他们眼中发现的美比我们普通人眼中的美有更高的层次?好像问题一下子就变成了“如何寻找美”。

在我看来,宗白华先生就美从何处寻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
首先,从主观心理条件上来说,他认可中国古代的“移情”一说,即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

何为审美上的移情?老先生给了一个十分通俗易懂的解释: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到底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保留疑问,细细读下去,我发现作者在《论文艺的空灵和充实》这一节里给了我答案。

“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此为何意?此意即为作者在前文阐述的“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就如同矿石商人,他们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

但这一观点并不是否定矿石商人的价值追求,只能说他们缺少了那颗发现美的心,因为他们刻意地想要拉近与矿石之间的距离。

老先生的第二个观点是美的产生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

他认为节奏,旋律,和谐等等一切美的事物,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

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

而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都离不开人经历过的事和物,都不能缺少了人的生命体验。

即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我想,这也和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就像世上的玫瑰千千万万,但对于小王子来说,只有那朵他精心照料和他朝夕相处的玫瑰花才是最特别的,最美的,因为那朵玫瑰花陪伴着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因此相较于世上的其他千万朵玫瑰,这朵玫瑰花就具有了特殊的审美的内容、情感、价值。

与伟大的哲学家相比,我的眼光是狭隘的。

但通过对《美学散步》这本书的深入阅读,我明白,美是无限的!人的每一次体验美的过程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对生命痕迹的一次拓展延伸。

并且,只有心灵的纯净加上已有的生命体验才是美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