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民俗视觉元素应用研究-新农村建设论文-农业论文

合集下载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篇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实践课论文论文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院专业:姓名:学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

中国有近8亿农民,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才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

从农村实际情况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

新农村文化论文(5篇)

新农村文化论文(5篇)

新农村文化论文(5篇)新农村文化论文(5篇)新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培育新型农夫主要是针对传统农夫而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为艰难和宏大的历史任务,更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任务。

培育新型农夫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夫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力气,也是进展生产的主体。

所以中国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农夫,主要的依靠力气也是农夫,所以“三农”问题归根究竟是农夫问题。

农夫的文化素养、技术力量及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凹凸事关农村建设和进展的成败。

因此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应当以培育新型农夫为核心来开展相应的内容培育,主要针对农夫的文化素养、科技力量和经营管理力量来设计相应的建设内容,是各项内容能够有的放矢,解决农夫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培育新型农夫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目标。

以人为本是我国各项工作追求的终极价值。

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由于依靠和服务的主体都是农夫,因此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做到实现农夫素养的提高,促进传统农夫转化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夫。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培育新型农夫的重要途径。

我党提出的新型农夫概念是对我国农夫在新时期的新要求的详细体现,如何真正实现农夫向现代转型,根本的途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切实提高农夫的各项基本素养,使之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化,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夫。

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在新型农夫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进展的力度,但是不行否认,我国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同时,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

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型农夫的严峻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精神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意新型农夫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的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一系列问题:长期严峻缺失、落后简陋、年久失修等等,造成大多数的状态是“名存实亡”。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风貌与农村建筑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风貌与农村建筑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乡村风貌与农村建筑规划一. 乡村风貌的意义与价值乡村风貌是指一个地区农村特有的景观和建筑风格。

乡村风貌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农村文化的体现。

通过传统的建筑和景观元素,可以展示农村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

此外,乡村风貌也是农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可以吸引游客,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乡村风貌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保留乡村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同时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打造更具活力和现代性的乡村风貌。

这样既能传承农村的历史和文化,又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三.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乡村建筑规划应该与环境相协调。

与城市不同,农村的自然环境更为丰富多样,包括田园风光、河流湖泊等。

在规划乡村建筑时,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周边的环境,营造和谐的乡村风貌,使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

四. 历史文化的保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

许多地方的农村都有独特而珍贵的传统建筑,这是农村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重拾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 邻里关系与社会交流新农村建设应该注重邻里关系和社会交流。

在规划乡村建筑时,可以融入一些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如广场、图书馆等,为农民提供交流和娱乐的场所,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培养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六. 农村建筑的功能与需求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建筑的功能与需求。

农村的建筑物应该满足农民的居住、生产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可以建设一些农民集市,提供各种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建设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科技咨询的支持等。

七. 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乡村建筑时,应该考虑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农田和生态绿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系统。

同时,要鼓励农民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农村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篇一:新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论文家乡新农村文化建设新闻稿关键词: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精神养料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内容简介:在所调查的韩庄乡下属的几个村庄中所,都建有乡村文化站,内有比较丰富的体育健身器材,有的文化站还建有舞台,其基础设施常规完善。

在文化站中,最引人注目、吸引眼球的的的乡村舞蹈队,炫舞风遍各个乡村。

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

新农村是环境,新农民是核心,培养和提高建设项目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只有农民的观念新了,意识新了,新农村建设才真的成功了。

因此要不断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来丰富多彩农民的头脑,使农民拥有充厚的软实力来提高和发展自己。

所以,仅仅这些是绝对不够的,炫舞丰富得顶多是农民的炫舞娱乐生活,而娱乐未必等同于文化,所以在文化建设上所,政府的文化部门还应该以提高农民整体上捷尔萨素质和培养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结合点,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以及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变革意识、法律意识等开展形式多样庆典活动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变革社会的道德教育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人民大众,普及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营造文明节俭、健康向上、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德才的良好社会风气,逐步完成人才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

调查目的: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更加有利于先期农村经济的全面增长,更加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今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成为了。

其中,农村文化的建设是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图加强公共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中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牧民农民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

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

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一、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民间美术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2. 点缀乡村环境民间美术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作为装饰品点缀乡村环境,为乡村增添一道风景线。

比如在村庄的入口处设置一些民间美术雕塑,或者在村子的墙壁上绘制民间美术壁画,都能够让乡村环境更加生动和有趣。

3.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为乡村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编排民间美术演出等活动,可以让乡村居民享受到不同形式的文化盛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为了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用途径,包括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市场推动等方面的措施。

1. 政府引导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应该加大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一方面,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开展民间美术活动,提供场地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可以加强对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培训和保护,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和造福乡村。

2. 社会支持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比如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民间美术活动,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企业可以资助一些民间美术项目,为乡村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文化界人士可以为乡村的民间美术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使这些活动更加有章法和有成效。

3. 市场推动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民间美术在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通过市场的力量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参与,鼓励更多的乡村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场,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

市场的需求也会成为乡村发展民间美术的重要动力源,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一领域来。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新农村建设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新农村建设

民俗文化视域下的新农村建设作者:兰苑王卫红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7期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能量。

民俗文化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依附于人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正确认识民俗文化的优秀价值和重要作用,充分发掘民俗文化在农村文化中的精髓,继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稳步进行。

关键词:传承;发展;民俗文化;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40-02一、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民俗文化的内涵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

简要地说,民俗文化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

民俗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其涵括的范围很广。

根据钟敬文先生的观点得知,民俗文化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物质文化是由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以及主题在物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活动所构成。

例如,民居形式、服饰传统、农耕方式等,都是物质文化的内容。

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集团中氏族、家族、宗族、村落、乡镇、市镇,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的总称。

当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固定下来,作为维护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时,便成为了民俗文化。

意识形态是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涉及宗教、伦理、礼仪和艺术等。

口头语言是人际关系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

2.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的特征是从民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中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民俗学的专家对于民俗文化的特征描述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大特征: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指民俗文化是某一个地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存在于区域之内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参考6篇)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发展,是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众多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6篇新农村建设论文的范文,供你参考借鉴。

新农村建设论文一题目:浅析新农村建设之中韩差异性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韩国的新村运动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国新村建设运动的差异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村运动;奖惩机制;农村工业化二战后,韩国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与工业发展相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城乡差异日益增大,社会矛盾激化。

这此背景下,韩国发动由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改善农村生活、缩小城乡差异的"新村运动";.30年间,韩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与韩国相似的是,中国农村也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民生活困难,城乡差距拉大导致社会问题从生等问题,但是两国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两国国情不同首先:韩国新村运动召起时,韩国总人口只有32.24百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44.7%,农业人口共有14.12百万人,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共有近9亿的农业人口。

这一庞大的数据差已说明,中国新农村建设困难度远高于韩国;其次:中国地域广阔,民族复杂,许多地域是多民族混居,中国的农村问题还要考虑地域、文化差异;第三:中国不但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之间也存在南北差异。

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正提高与北方,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一带早已开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由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基本形成良性循环圈,反之,中国北方以及西部等内陆地区,不但农村发展滞后,城市亦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南方农村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农村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

我国新农村建设论文5篇第一篇1规划背景自2006年2月21日中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2012年年底“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四年来,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日渐完善。

全市212个新农村中先后有1/5的村庄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东山地区作为太原市新农村分布的一个集中区域,主要分布有杏花岭和迎泽两个区内的多个村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区域的村庄尽管拥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但因东山地区为黄土丘陵地形,又承担着城市的防洪、交通等众多功能,在发展上面临着一定的劣势和挑战。

做好东山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无疑将推动整个东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导东山地区广大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镇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为以后类似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经验。

2现状存在问题根据东山地区已编制完成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总结出东山地区的新农村规划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限制因素:1)地形复杂多变,地质条件不佳。

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东部的山地通称为东山。

由于该区域常年经雨洪冲刷,现状沟壑纵横,高差可达上百米。

现状许多村庄就坐落于条条冲沟之中,如枣沟村、长沟村、后沟村、东沟村、小枣沟村等村庄就因此得名。

复杂的地形不但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同时汛期对村民的安全也造成隐患。

东山地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高低起伏、沟壑纵横,适合开发和建设的土地并不多。

土质大部分为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给规划建设和施工带来一定难度。

加之东山煤矿、长沟煤矿等多家煤矿的开采,在区域内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域,进一步减少了可供利用的土地存量。

2)市政设施缺乏,基础设施限制。

东山地区特别是高速环路以外地区,仅有几条公路可供通行,道路密度远低于城市水平,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严重不足,制约本区的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逐渐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增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保留和传承农村独特的文化基因。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一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村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其次,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和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此外,由于观念和意识的问题,一些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传承和弘扬农村的传统文化,传承祖先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文化场所等方式来传播和弘扬农村的传统文化,增加农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2. 丰富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还应当注重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建设农民文化馆等方式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3. 培育良好的价值观念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当注重培育农民良好的价值观念,推动农村社会的文明发展。

可以通过开展道德教育、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1. 加强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组织领导上必须做到明确责任、科学安排、有效推进。

2.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东北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民俗文化思考

东北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民俗文化思考

的影 响。在东北地 区的农村 , 人 文生态环境 的形成 远不及 南方
村落的人文气质 , 也不能等 同于西 南、 西北少数 民族村 落的物质
[ 2 ] 李 自然 . 生态 文 化 与人 . 民族 出版 社 , 2 0 0 2 .
文化特性。但是 东北 农村的人文生态环境也有着 与众不 同的地 域 属性 , 可 以说东北农村人文生态环境 是多元化 的集合体。 在东北农村 中可以少 许地 看到“ 萨满文化” 的存在 。加 之东 北地 区的地 理 、 气候 等 因素 , 原 始 的庄 园与 田园环境被 沿用 至 今 。最为原始 的东北农 村大 多出现在依 山傍 水的 生态环境 中, 这 也迎合 了原 始的 生产 力发展形 式。随着 生产力不 断发展 , 东
二、 东北 农村 的人文 生态环 境
我 国地域 性差异 比较大 , 不 同的地 域特征造 就 了不 同的居 住环境 。居 住环境 的形成 与发展都 离不开本地 区人文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 1 ] 杨丽娜 , 林 士军. 尊重地域 文化建设 东北新农村. 住宅科技 , 2 o o 8
( 1 ) .
北地 区的农村逐 渐 由游牧 形式转化 为农耕形 式, 所 以人文 生态 环境也更加贴近 田 园的生活方式。东北肥沃 的黑土地更使 田园
生态环境得 以保 障 , 东北农村 的人文 生态环境可 以说是文化 与
自 然 完美结合 的产物 , 是地域文化与 生产力相结合 的典 范。
三、 东北 新农村 居住环 境 建设本 源
人 类居住环境 的建设 必须遵循 历史 与地域 文化 的本 源 , 东
是改变 了东北农村 民居 的传统 生存模 式。

北 新农村居住 环境 的建设 也不例 外。如今 , 新农村 建设步伐 日 益加快 , 人造环境 、 自然环境 、 人 文环境 等 因素 是否能和谐地 存 在 东北新农 村建设 中, 是 一个重 点命 题。人文精 神 与生态环境 应是农村 居住环境 的根本 , 在 农村的基础建设 中, 人造环境 的强 力介 入逐 渐打破 了传统农村 生活居住方式。

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XN 0 G U IN N C N
2 1 年第 9期 0 1
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J 梅 玲 吉I
( 江 省 磐 安 县 图 书馆 ,浙 江 磐 安 浙
3 20 ) 2 3 0
摘 要 :民俗 文化是 中国传 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具有的 强烈 的感化和教化作 用,独特 的审美取 向和价值取向 出发 ,阐述 了如何将民俗文化通过培养民俗队伍、进行古村落保 护 、弘扬民俗节 日、发展农 家乐等手段运 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
关 键 词 :新农 村 建 设 民俗 文化 的价 值 民俗 文化 的运 用
新 农村 建 设是 对农 村发 展 的一 次全 面 提升 ,其 内容包 种 群体 性 创造 的结 晶 ,这种 经过 群体 活 动约 定俗 成 的文 化 括 经济 、政 治 、文 化 和社 会等 方 面 。新 农村 的 文化 建 设在 模 式和 行 为准 则 ,把生 活在 这个 区域 的 人的 行 为 习惯 联 系 二 十字 方针 中 主要体 现 在 “ 乡风 文 明 、村 容整 j 吉”上 。乡 在 了 一 起 。 风 文明 、村 容 整洁是 社 会主义 精 神文 明建 设 的必 然要 求和 二 、 民俗 文 化在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运 用 具 体体 现 ,也 是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建设 的重 要 目标 。乡风 文 下面 以磐安县 为 例 ,结 合工 作 实际 ,谈 谈 民俗 文化 在 明 中的 乡风 ,可 以理 解 为 是地 方 民俗 文化 所 体 现 的 内容 , 新农村文 化建 设 中的融 入和 运用 。 应 该纳 入新农村 文化建 没的范 畴 。 1充分 了解本 地 民俗文化 . 民俗 文 化 在 新农 村 建 设 中 的特 殊 作 用 结合 非物质文 化遗 产保护 工作 ,挖掘 整理保 护 有价值 、 1民俗文化 是社会 规则 的重要渊 源 . 有特 点 、有影 响 的文化 遗产 ,是 民俗文 化在 新 农村 建 设 中 民俗 文 化是千 百 年来 生活 在此 区域 的民众 对 于社 会 生 运用 的基 础 。磐 安历 史悠 久 ,境 内山清 水 秀 , 自然 景 观 和 活 的认 汉和经 验 的总结 ,当这 种经验 总结 成 为部 分 区域 内 人文 景观 十分 丰 富 ,独特 的地理 环 境 ,使本 地 保 留 了众 多 的 习惯 进 而发 展 成为该 区域 1 普遍 遵从 的 习俗之 后 ,便 在 的 民 间文化 遗 存 ,并形 成 了浓 厚 的 地 方特 色 。到 目前 止 , 人 J 该区域 内发 挥 着普 遍 的约束 力 。这些 民风 民俗 以本地 的传 全县 共普查 出民 间文 学 、杂技 、音乐 、舞 蹈 、曲艺 、美术 、 统 道德 文 化 为基础 ,贯穿着 国 家的 政策 、法 律 法规 ,形 成 手工 技 艺 、戏 曲等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项 目 7 1个 。其 中 “ l 赶 岭 在本 区域 I 独具特 色 的新 的社 会规 范 ,在某 种 程度 上 说民 茶场 ”被 列入 国 家级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保护 名录 , “ 口亭 大 J 、 迎 、 炼 俗 超 越 了法律 和道 德 的力 量 ,这种 约定 俗成 的 习俗 很 自然 阁花 灯 ” “ 大 旗” “ 火 ”等 5项 7个 项 目被 列入 浙 江省 非物质 文化遗 产代 表作 名录 , “ 先锋 ” “ 、 乌龟端 茶 ” 、 地成 为 当地 通行的 社会规 则 。 “ 长旗 ”等 1 项 目被 列为 金华 市首 批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 保 7个 2民俗文化 是农 民 自我提 高的有 效途径 . 玉 L I 、 孔 农 民是 农村的 主体 , 民综 合素质 的 高低 ,是 能否 实现 护 名录 。境 内还有 “ L 古茶 场” “ 氏家 庙 ”两 家 国家 农 新 农村 建 没伟 大 目标 的关键 。从总 体上 看 ,中斟农 民 目前 级文 物 保护 单位 。另外 ,磐 安还 有丰 富 的名 人 民俗文 化 资 孔 平 均教 育 年限 不足 七 年 ,在近 49亿 农村 劳 动 力 中 ,小学 源 。如传 说戚继 光 曾在 玉山练 兵 ,筑寨抗 倭 , 我地 “ 氏 . 九 文 化 程 度 和 文 自 半 文 盲 占 41 1 , 初 中 文 化 程 度 占 南 宗 ”的始 袒为 孔 子第 四十 八代 孙孔 端 躬 , “ 支 卢 ”始 (3 % . 茶神 ” 4 .7 80 %,高 中文化程 度 占 97 .%,中专文 化程 度 占 2 %,大 祖 为卢琰 。著名 涛人 陆游 、李 白 曾游 迹磐 安。还有 “ 许 逊 , “ 仙 ”羊怙 , “ 菇 药祖 ” 萧统 等 传说 。这 些 非物 质 专 以上文化 程度仅 占 (5 %。如何培 养造 就一 代新型 农 民 , )2 已成 为当前 ‘ 亟待 解决 的重 要 课题 。民俗 文 化 凶为 在本 文化 遗产 文化底 蕴深厚 ,极具 民间艺 术特 色和 乡土气息 。 个 2培养 民俗文 化队伍 . 地 具有 根深 蒂 的 审美和 价值 取 向 ,对土 生土 长 的 民众 具 活跃 农村 民俗 文化 ,必 须 做好 传统 民 特色 文化 的 传 有 无 叮取代 的教 化作 用 。结合 民俗 文 化展 开渗 透教 育 ,能 承 工作 ,大 力培 养 一批 年轻 的 民 特 色 文化 继 承人 ,从 而 够 深入人 心 ,能在 思维方 式和行 为 习惯 的层 面上发挥 广 泛 、 以点 带 面开 展 文化 活 动 。我 县 民 间蕴 藏 着 一批 身 怀 绝 活 、 稳 定而持 久的影响 。 技 艺 精湛 的文化 艺 人 ,他们 是 民间 文化 的 台柱 子 ,随着 岁 3民俗文 化是农 村文化 生活 的重要 内容 . 月 的流逝 ,他 们大 多年 事 已高 ,而一 些 珍 贵 的特 色 绝 技 , 在 农村 ,伴 随 着集体 经 济 的弱 化 ,文化 建 没显 得 力不 逐 渐 后 继 无 人 。 比 如 造 型 艺 术 “ 纸 花 ” “ 祭 马 ” 凿 , 大 ,表 从 心 . 团解散 、电影院 拆迁 等 等一 系列 的文 化 设施 和 文 .剧 演艺 术 “ 乌龟 端 茶” “ , 炼火 ” “ 大旗 ”等 ,动 作 难度 , 竖 化 队伍 流 失使得 农村 文化 日益 贫乏 。虽然 信息 科技 的发 展 高 ,技 法巧 妙 ,只有亲 力 亲为才 能 详尽 了解 过 程 ,要 完全 和 络 的延 伸使 得 农 民能 够 通过 广播 电视 和 嘲络 ,接 触 到 掌握 必 须潜心 钻研 、悉心学 习 。近 年在文 化部 门的牵 头下 , 外 界的 信息 从 而获 得文化 的给 养 ,但 是单 纯 的一 家 一 户通 有些 特殊 的文化 项 目已培 养了一批 传承 人 。如 “ 乌龟 端茶 ” 过 电视 I 获 取信 息不足 以扩 大 和繁 荣农 村文 化 。提 高 人 在深 泽小 学落 实 了几位 有 舞蹈 资质 的学 生 作为 传人 ,每逢 列络 文 修养 ,必 须 要通 过群众 喜 闻乐 见 的方式 传播 农 民爱 听 爱 节庆 都 能 登 台演 出 。 “ 火 ”项 目随 着 知 名 度越 来 越 大 , 炼 看 的文 化 民俗 文化 因其 与群 众 有着 天然 的联 系 ,很 自然 参与学 习的 人也越来 越 多。 地承担 着 这样一个 功能 。在辛 苦劳作 一天之 后 ,茶余饭 后 , 3进 行古 建筑和古 村落 的保护 . 闲 来无 事 的人们 凑 在一起 ,三五 成群 ,谈天说 地 ,用他 们 民俗 文 化来 自乡村 ,扎 根 乡村 。乡 村 里 固态 的文 化遗 喜 闻乐 见 的方 式和 俗哩俗 语表达 心 中的感 情 ,是 丰 富农 民 产是 古老文化 的历 史凭证 和人们 共 为之折服 的精 神寄托 。 业 余生活 的重要 手段 。 依托 古建 筑和 古 村落 保护 ,能 提升 新农 村 文化 底 蕴 。磐 安 4民俗文 化是 构建和谐 社会 的重要 保障 . 县 内具有 代 表性 的古 建筑 ,如 玉 山古 茶场 被 列为 国 家文 物 民俗 文化 是民 间百 姓 自己的文 化 ,是 一种 最本 源的 群 保护 单位 ,经 过 修复 后 已作为 旅游 点对 外 开放 。另 一处 占 众 文化 ,可以 称其 为草根 文化 。它 既 是古 老 的 ,又是 年 轻 建筑 榉 溪孔 氏家 庙也 被 列为 国家文 物 保护 单位 ,所 在 的榉

农村的农村建筑与乡土风貌

农村的农村建筑与乡土风貌

农村的农村建筑与乡土风貌农村建筑在中国乡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农民居住的场所,更是乡土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农村建筑与乡土风貌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变化。

一、传统农村建筑的特点传统农村建筑通常是由土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以木材、土坯和石材为主。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以下特点:1.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传统农村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不同区域的气候和地域特点。

例如,在南方地区,房屋通常采用老虎窗、挑檐和天井等设计,增强了通风和采光效果。

在北方地区,房屋则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2.简约而实用的布局传统农村建筑的布局通常非常简约,主要包括一个庭院和几个房间,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

不同房间的功能划分明确,例如,客厅通常位于正门之后,而卧室则位于靠内部的位置。

3.丰富多样的装饰传统农村建筑在外观和室内装饰方面也非常丰富多样。

例如,房屋外墙经常用彩画或壁画进行装饰,反映了农民对于美的追求。

室内则常常挂有剪纸和刺绣等装饰品,增添了温馨和艺术氛围。

二、现代农村建筑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农村建筑也逐渐崭露头角。

它们代表了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1.多样化的建筑风格现代农村建筑采用了更多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在设计和风格上更加多样化。

有的农村建筑借鉴了现代城市住宅的风格,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和简约的线条,注重实用和舒适。

2.功能与美观的结合现代农村建筑追求功能与美观的结合,既满足农民的居住需求,同时又注重建筑的外观设计和装饰效果。

例如,一些新建的农村民宿和农家乐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营造出独特的农村风情。

3.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村建筑也更加关注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造方式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一些农村建筑还运用了太阳能发电和雨水收集等技术,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三、乡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乡土风貌是指农村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包括了建筑、民俗、农耕文化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的新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和实施策略。

首先,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国家的主要劳动力和人口基础。

农村发展的滞后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村建设主要注重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而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包括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要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要通过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要注重农村社会文化的发展。

农村社会文化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农村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农村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农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新方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视觉设计与乡村振兴结合案例

视觉设计与乡村振兴结合案例

视觉设计与乡村振兴结合案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如何将视觉设计与乡村振兴结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成功的案例,探讨视觉设计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花桥商业街”项目。

该项目倡导“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建筑、装饰和布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商家。

同时,项目方还结合了网络平台,通过宣传和营销,将这个小小的商业街打造成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和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位于湖南省宁乡市的“星空夜市”。

该项目借助视觉设计的力量,将传统的夜市文化与现代的科技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夜市品牌。

从建筑外观到摊位设计,从灯光效果到音乐氛围,项目方都借鉴了现代视觉设计的流行元素,让这个夜市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潮流的场所。

同时,项目方还注重网络宣传,在社交媒体上推广,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来消费。

除此之外,视觉设计还可以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可以通过美术、摄影、插画等手段,将农村的美景和民俗文化展现出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可以通过包装设计、品牌设计等手段,将乡村特产打造成一个有品位和形象的品牌,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将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从而支持乡村振兴的发展。

总之,视觉设计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是一种创意和实践,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及其运用

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及其运用作者:周梅玲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化和教化作用,独特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从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出发,阐述了如何将民俗文化通过培养民俗队伍、进行古村落保护、弘扬民俗节日、发展农家乐等手段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的价值民俗文化的运用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在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可以理解为是地方民俗文化所体现的内容,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

一、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1.民俗文化是社会规则的重要渊源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在此区域的民众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当这种经验总结成为部分区域内的习惯进而发展成为该区域内普遍遵从的习俗之后,便在该区域内发挥着普遍的约束力。

这些民风民俗以本地的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贯穿着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形成在本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新的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说民俗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力量,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很自然地成为当地通行的社会规则。

2.民俗文化是农民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的关键。

从总体上看,中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

如何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民俗文化因为在本地具有根深蒂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对土生土长的民众具有无可取代的教化作用。

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

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

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第一篇: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论文题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弹性和生命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

本文笔者从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民俗文化保护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

如何调和这种现实矛盾?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一、民俗文化的特征1、地域特征民俗文化是某一个地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这也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2、传统特征民俗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如节庆、礼仪等表现出的规范做法),具有一定的传统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通过较长历史时间的地域融合而形成,已经构成了地域生活形态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轻易不会发生变化。

3、生活特征和动态特征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动态特征。

民俗文化体现在具体生活行为中,是一种生活文化,人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传播民俗文化,生命力强大;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不断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动态特征明显。

二、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1、基础削弱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民俗文化基础遭到削弱。

原有民俗文化氛围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逐渐抛弃,民俗文化主体不断缩小,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

2、同化变异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大众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和交互作用,使得民俗文化同化变异日趋突出,民俗文化本真性不断褪化、特色淡化,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平衡被打破,尤其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变化明显,失去了地方文化吸引力。

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

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

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研究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民间美术的应用途径备受关注。

民间美术是指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形成并广泛流传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凝聚着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民间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途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挖掘地方特色,传承民间艺术传统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是通过提升乡村环境品质、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而民间美术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地方特色和传统韵味,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挖掘地方特色,传承民间艺术传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应加强对当地民间美术传统的挖掘和保护。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查和梳理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如壁画、木雕、剪纸等,了解其历史渊源和艺术风格,找准其在乡村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对民间艺术传统的保护工作,采取措施确保这些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不至于因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而消失。

应开展乡村民间美术展示活动,让当地民间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通过举办民间美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当地的民间艺术作品展现给更多的人们,促进其得到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组织一些专题展览,如“乡村壁画艺术展”、“民俗工艺品展”,让当地的民间艺术与乡村风情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促进当地民间艺术的传统传承和现代创新。

应加强对当地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要鼓励当地的艺术人才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也可以通过邀请外地知名民间艺术家、专家前来交流、指导,引进新的艺术观念和技术,提升当地民间艺术水平,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二、以艺术为媒介,提升乡村精神风貌乡村美丽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不仅包括硬件建设、生态环境治理,还包括文化氛围的塑造和精神面貌的提升。

农村建设论文范例范文2篇

农村建设论文范例范文2篇

农村建设论文范例范文2篇农村建设论文范文一: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机械化论文1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土地及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想要保障有效的农业生产,就必须做好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

农业机械化能够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实现科学化农业发展。

保护性耕种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节水型灌溉对干旱年份的收获保障以及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更实现了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依赖土地和生态环境生活的农村来说意义非凡。

2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策略2.1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这对提升农民农机化作业的信心,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现行的经营模式将土地分割成小块给农民进行耕作,这使得很多大、中型农机具无法有效展开耕作,农业机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是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经营,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农业机械作业,还能够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所以说,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2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水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百姓的生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而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施之法。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让农民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实现农业增收、增产,还必须要拓宽农业发展类型,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

机械化农业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完成农业生产任务,还能有效把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标准,比如,实现种坑深浅一致,苗秧间距一致,施肥用量一致等,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将更多的人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工作当中解放出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民俗视觉元素应用研究-新农村建设论文-农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文体以“ ”战略为背景,依托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庞家村为研究案例,对关中地区的民俗元素进行梳理与提取,意将其元素应用到庞家村新农村建设当中。

根据该村的类型特征系统探讨民俗元素的应用方法与实施原则,所涉猎的民俗视觉元素主要针对有形的物质艺术范畴。

关键词:关中民俗艺术;视觉元素;新农村建设;庞家村
一、民俗视觉元素的基本概念
民俗视觉元素是民俗艺术与视觉元素的文化载体,也是民间文化的艺术符号。

张道一先生曾在《民间艺人艺事》的序论中指出:“民间艺术是‘劳动者的艺术’,是民族的‘下层文化’,是艺术的摇篮。

”它囊括了民间传承的乡土艺术、通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等,具有供人欣赏、把玩、参与、祭祀等特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普通老百姓的文化信仰。

从广义上看,民俗视觉元素是传统的人文科学,也是标记的历史演变。

它源于劳动生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接触事物与形成社会关系中下意识的活动踪迹,它具有信息传递、信息储存、情感传达等功能,是符号与文化之间的桥梁。

二、关中民俗元素综述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函谷关和大散关的平原河谷盆地之间。

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称,是人们理想的生活场所。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与13朝古都的根据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该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与民俗元素,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趣味性、古老性。

从物质艺术范畴大致分为建筑文化、砖雕石刻与传统工艺三大类。

(一)建筑文化关中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生产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

例如,“屋子半边盖”就是典型的关中一景。

由于该地区雨水并不充沛,这里的人们为储水方便采用单坡入窖的方法进行引流,保证用水的充足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义。

另外,为节省建筑用地与木料紧俏的制约,当地居民普遍采用多土少木的构筑方法进行房屋建设,使民居普遍形成规整、狭长的平面格局与灵活多变空间形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瑰宝。

(二)砖雕石刻关中地区的砖雕石刻题材新颖、工艺精湛,类型丰富。

这些精美的砖雕、石雕经过制胚、烧炼的制作工艺后在不同程度上通过线刻、浮雕、圆雕等工艺手法被广泛应用到民居建筑中。

如拴马桩的隽秀、上马石的浑厚、砖雕画的饱满和抱鼓石的简约都彰显着该地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是我国雕刻艺术的文化精髓。

(三)传统工艺关中地区的传统工艺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如剪纸、刺绣、皮影、泥塑、马勺等。

其中,马勺作为关中特有的工艺品,其创作灵感是将民间的社火融入艺术加工精致改良而成。

手工艺人将马勺作为画布,以精湛画工绘制出五彩斑斓的图案,并通过浓郁的色彩搭配形成鬼魅多变的艺术形象。

在设计主题上,马勺多彩用神话题材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以黑、白、红等颜色进行性格区分,具有镇宅、辟邪、驱鬼、纳福的精神含义,堪称“西府一绝”。

另外,皮影和剪纸艺术在关中也是久负盛名历史,闻名遐迩。

皮影又称灯影,即用牛、驴等皮革材料刻制的人、物图案。

通过借助灯光,采用手签进行的戏剧表演。

关中的皮影主要集中在陕西的东府和西府。

皮影艺术也被分成皮影雕刻和皮影戏两大类。

其中,皮影雕刻在人物塑造汲取了当地剪纸、戏曲、年画等特点,使其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三、兴平庞家村的现状概况
庞家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县级市兴平。

地处马嵬驿街道东北方向3km。

该村交通便捷,坐中四联,北靠莽塬,西接安家,东邻西城办,南依添户村,毗邻马嵬驿景区与S104省道相交。

由于受“移
民屯田”制度的影响,当地人携家迁移关中,定居兴平,在此繁衍生息。

在这些人口中因为庞姓人居多,故名庞家村。

目前,全村共有370户,合计人口1600人。

其中劳动输出约200人,耕地面积111.13hm2,是典型的农业自然村。

近年,庞家村按照马嵬街道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出亮点的工作思路,先后对村庄进行了道路硬化、改厕改水、量化绿化等方面的工作,使村中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在构建美丽新乡村的热潮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风貌,突显庞家村的民俗内涵与文化特色,庞家村应在文化建设中加大力度,成为新时代乡村风貌的引领者。

四、关中民俗元素在庞家村建设中的营造手法
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结合庞家村的实际情况,融入具有关中特色的视觉元素可提高该村庄的风貌。

不仅能增强庞家村的民俗气息,还能让外界直观地了解关中文化。

从营造方式上可分为直观陈列、聚集体验、增加层次、传统与现代引借。

(一)直观陈列陈列不仅是展示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营造空间和丰富视觉效果的艺术手段。

在前期的收集与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归纳合理的民俗实物,还需要周密的策划,将具有文化特色的实作做为元素提取,进行展示陈列。

庞家村作为关中地区的农业村庄,可通过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进行元素提取,如村中的石碾、磨盘、水缸、牲畜、车轮等实物都能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关中地区的民俗特色。

在营造中可按功能、形式等特征进行归纳与组合,并作为景观小品敷设于村落之中。

同时要把握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比如,在陈列石碾的同时,可利用庞家村废弃的传统民居作为背景进行呼应,一方面,可营造一定的民俗感和年代感,在视觉上展现良好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废弃的房屋得到利用。

另外,利用农产品作为视觉元素进行陈列展示,突出庞家村以农业种植为主的生产模式。

将当地人自己种植的辣椒、玉米等作物形成元素挂设墙面,同时制成辣椒酱、辣椒油等产品进行销售,在营销过程中也凸显“油泼辣子一道菜”的生活习惯。

(二)聚集体验聚集体验即通过庞家村的区位优势及村内的开敞
空间进行民俗活动体验。

首先,庞家村交通便利,农田广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

在乡村建设进程中,庞家村每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如灶火、秧歌舞蹈和高秆芯子等都可作为文化元素进行宣传,使人在领略乡村美景的同时也能参与乡村的民俗活动。

其次,村庄可依托种植业的便利条件吸收粮、油、茶、菜等特产进行电商营销,通过采用J2EE技术平台进行开发,并基于B/S结构进行设计,形成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的一站式服务管理,让都市及外来游客领略关中生活。

最后,充分利用乡村元素的再造景观营造氛围,如改造过的马车、石头堆砌的文化墙、坛子摆设的小品、麻绳编制的秋千等都可在村庄中营造良好的视觉感受与文化体验。

(三)增加层次庞家村村庄外墙多以砖石砌筑,形式单一,表面粗糙。

在营造方法上可通过增加地台来突显墙体层次。

地台采用仿古青砖铺筑,墙面用水泥整平,再配涂料粉刷绘制关中民俗的主题墙绘。

腰线上部开设花窗或橱格,花窗内包含关中地区的民俗纹样或文字,如善、寿、福等。

橱格内放置皮影、耀州瓷器、剪纸等小品进行陈列。

地台下部种植花草、盆栽与墙面对应。

此外,村内的巷道及公共活动空间在地面铺装上可采用废弃的灰瓦与鹅卵石作为铺装元素进行铺装筑,既保证了废物的再利用,又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四)传统与现代的引借这里的引借是从传统文化中进行符号提取,通过融入现代设计的美学原则,塑造具有当代审美的公共设施与导向。

如将关中地区的上马石造型进行元素提取,抽取上马石的梯度造型作为坐凳元素进行转化,并结合防腐木、水泥等材质设计,制成座凳安放于村内的公共休憩区。

它具有舒适、美观、耐用的特点。

另外,庞家村毗邻马嵬驿景区,可结合马嵬驿特定的历史文化采用唐代的兵器“战戈”进行元素引借应用于村庄的导向系统。

导向系统可分为三级,一级导向在造型上运用战戈样式,二级、三级导向造型可根据需求逐步进行简化,抽取战戈头部的图形简化其尾部,通过保留头部的样式,搭配钢材、木材、亚克力板制成导视牌,使其造型简洁,文化特色鲜明。

五、结语
关中民俗视觉元素在庞家村建设的应用与实施是基于对关中文化的敬仰与尊重,也是彰显“ ”战略下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色。

事实上,
作为新农村建设文化传承的显性对象,庞家村的村落空间和民俗视觉元素都是共生的和谐关系,二者在相互交融与影响中都体现着村落环境对非物质文化的容纳和传承。

新农村建设与民俗视觉元素的融入正消减了农村盲目“城市化”的趋同发展,有利于村民在创造现代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将物质艺术与非物质文化进行了重塑与活化,保持了村庄的生态维护与民俗文化多样性,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允龢.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张道一.民间艺人艺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宁宁.关中视觉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张鸽娟.陕西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