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史研究理论与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史研究理论与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方史研究的复兴,区域性历史
研究也日益繁荣,并逐渐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取向。在这种形
势下,近代东北史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地方史研究模式,兴起了一
股区域史研究的浪潮。然而,在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中也存在着概念混淆、理论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才
能更好地推动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区域史;近代;东北史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区域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和推广,中国
近代区域史研究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近
代区域性史研究呈现出一种方兴未艾的局面。随着全国范围内区域性研究
工作的深入展开,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工作也日益高涨,在近代东北社会史、近代东北城市史等方面都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研究理论和方
法等方面的局限,当前近代东北区域史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从地方史到区域史:一种新研究范式的兴起
东北是在历史的风雨激荡中逐渐形成的涵盖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
省地区在内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清末,随着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的日益加剧,兼具“龙兴之地”和边疆重地双重身份的东北地区逐渐引起了国内一
些爱国人士的关注,出现了徐世昌的《东三省政略》、曹廷杰的《东三省
舆图说》、《东北边防纪要》、《西伯利东偏纪要》等关于清代东北地区
的最早著述。此后,日俄等西方列强出于侵略的目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
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进行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出版了一批歪
曲东北历史事实、鼓吹东北独立的著述,特别是日本“其搜材之富,立说
之繁,著书之多,亦足令人惊叹”。[1](p.2)为了反驳列强的反动谬论,傅斯年、金毓黻、冯家升等一批最早的东北史研究学者分别从疆域、
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东北地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史实上论证了东
北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抨击了列强的侵略言论,也
揭开了东北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①
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传统的东北地
方史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东北区域史研究异军突起,并很快在东北史
研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来自法国年鉴学派
和美国汉学界,是一种学术视野的转换,由关注国家、民族、王朝、精英
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下层、特定区域、普通民众的历史,立体地、多层面
地展现历史发展的细节过程。这种“历史研究单位”的改变,实际上是一
种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的兴起,即跳出传统的国家政治史、王朝兴衰史体系,而以区域社会的整体历史为研究内容,运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跨学科
或多学科研究等方法,在区域史中发现历史演进的独特性,从而建构一种
新的历史解释模式,深化对历史整体性或“总体历史”的认识。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撰地方史地著作的传统,古今方志汗牛充栋,各
种地方史著述亦有如山积。一些人由此认为,地方史即是区域史,将二者
混为一谈。实际上,区域史和地方史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两者在概念
层面、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概念层面上的差别。地方与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方是
相对于中央而言,虽然研究对象也有大或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是一个相对
固定的静态的概念;而“区域则是相对于整体而言,区域的概念既是个动
态的概念,包括经济、交通等因素,又是个开放的概念,涉及区域的辐射
问题”。[2](p.213)一般而言,地方表现为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划,而
区域的划定则不一定与行政区划吻合,它可以以流域、山系、平原、海岸
等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界定,也可以从经济、文化、人口等人文角度来划分。区域注重的是区域内同一性和系统性。这种“地方”和“区域”在概念上
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地方史和区域史在概念上的区别。张博泉认为:“中
国地方史,是以我国历史上的区域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对象,进行多系统、多层次、多门类的研究,从各个地区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3](p.1)那么,东北地方史作为中国地方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就应该
是以东北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对东北地区进行多系统、多层次、
多门类的研究,并在研究东北地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
特征;而“中国区域史是研究中国特定地区历史发展规律与特殊性,以及
中国各地区的互动关系及其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的中国史分支学科”。[4](p.2)那么,东北区域史作为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一个分支,
就应该是把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及揭示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规
律与特征,并探讨东北和其它地区及东北与全国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历史
过程。可见,从概念层面上讲,东北地方史研究与东北区域史研究之间还
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其次,是研究对象层面上的差别。由于地方史和区域史在研究地域上
有重叠性,使得二者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存在着某种交叉和重叠,这也是经
常令人把二者相混淆的重要的原因。其实,二者在地域选择的标准上存在
着显著的不同。从选择地域的标准来看,地方史是一种“时空结构下的历史”。[5](p.84)也就是说,“大到民族国家(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或者跨民族国家的地区史(如东亚史等)、小到县域历史、甚至个案类型
的村落史等等”[5](p.84)都可以作为地方史研究的对象,地方史的
研究首先要服从行政区划,研究的是区划内的历史;而区域史是“一定时
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如果讨论的问题并
不具有区域同质性或共趋性,就不应该归于区域史,而只能归属于其他规
范下的历史。”[5](p.85)进一步说,“能够作为区域史研究对象的
区域,一定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完整性的地区,而不是对地球表面所作的
任意的人为的分割”。[4](p.1)这种区域单位,是人在历史活动中自
然形成的,往往是变动的。在研究对象上,地方史与区域史也有着明显的
不同。
再次,是方法论层面上的差别。地方史从属于传统史学研究的范畴,
区域史在学科性质上虽然有历史学分支和社会史分支的不同认识,但从研
究趋势看,则更趋近于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这种学科属性上
的差别导致二者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地方史、地方志虽然具有区域性,但其研究理念、视野和方法与区域史并不相同,它们不过是通史内容的‘地方化’,或者通志的地方化而已。”[5](p.84)这种研究虽然也运用了一些民族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但基本上还是运用传统史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而“区域史并
不是研究主题的地方化,而是立足于文化、民族、语言、地理、气候、资
源等结构性要素,从整体上探讨影响一定区域内的历史进程的力量及其原
因或区域历史发展共性特征的一种视野或方法”。[5](p.85)因此,
在区域史研究中并不是以史学研究理论的运用为主,而是广泛的运用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一些研究理论
和方法。其中,又以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应用为广泛。
二、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