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①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

《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阅读方法与策略上,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单元,需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且,“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时应予以关注。

b.文本特征

《蒹葭》出自《诗经》,《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在写作手法上,《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角度品味《蒹葭》的语言特色,感受其节奏和韵味。

2.学习者分析

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关鴡》,初步掌握了《诗经》的文本特征,具有一定的《诗经》

阅读积累,但是还没有将《关鴡》一课所学的《诗经》语言特色迁移运用到《诗经》其他文本中的意识,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迁移运用的引导。

同时,面对思想意蕴更为多元、复杂的《蒹葭》,学生阅读时容易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分析其思想情感内涵,在教学中应予以指导。

3.学习目标确定

①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歌情感。

②将从《关雎》所学的读《诗》方法运用于《蒹葭》鉴赏中,能够从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角度欣赏诗歌的语言特点。(重点)

③结合文本,勾连生活,探究诗歌内涵的丰富性和主旨的多元性。(难点)

4.教学方式与策略

①教法:讲授法、朗读体验法、对话教学法、追问点拨法。

②学法:通过朗读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方式,进入情境,体会语言特色,感受作品意蕴。

活动内容活动意图时间分配

7.教学活动设计·导入语“一切都与水有关”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属于“风雅颂”的“风”,

以及“风”中的秦风。“蒹葭”是生长在水边的芦苇,《蒹

葭》也是一首与水有关的诗。水,不仅是故事展开的场所,

也是这一场追寻永恒的阻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蒹葭》,感受水边的爱慕与追

寻。

简洁导入,解题、

点明学习主题,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为

课文讲解作铺垫。

1分钟

·活动一品读水边的蒹葭与白露

1.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标注不认识的字词读音并

掌握诗歌大致含义,教师巡视指导。

2.自由朗读诗歌,读好节奏,注意重音和停连,在读的

过程中初步感受深秋渺茫的水边之景、体会诗歌情感。

明确:《蒹葭》描绘了深秋季节的水边追寻之旅,景色

渺茫、朦胧,追寻无果,情感基调应是哀而不伤的。

3.学生主动发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每节诗的1-4句,

并简要谈谈自己的感受。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感受。

明确:教师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水边蒹葭、白露的

景物特点:朦胧、渺茫、美好,以及由这些景物渲染出的朦

胧、美好的氛围、意境。感受景与情的交融。

引导学生自主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

课文大意,契合学习

目标。同时,引导学

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

描绘的画面,体会诗

歌的情感。

进一步通过诵读

与想象画面体会水边

景物的特点,以及有

水边之景渲染出的渺

茫的氛围、意境。

15分钟

·活动二分析水边的伊人形象

明确诗歌“从”即追寻的目标——伊人,并分析伊人之

美。

问题: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

不在。为什么?请运用《关鴡》一课所学的《诗经》重章叠

句的语言特点和比、兴的写作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活动形式: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对该问题的探究。划

1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