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林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
、
研 究背景
革和教材建设 , 逐步形成 了一整套 培养林业拔尖创新 型人才 的培养体系 , 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 、 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人 才, 在 国内外升学 、 工作过程 中均显示 出十分 突出 的优 势 , 也 通过滚动管理等机制创新带动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
国力 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 , 人才竞 争 的根本是 拔 尖人才创新能力 的竞争 , 培养拔 尖创 新型人才 是创新 型国家 的根基 。因此 , 培养学术领军人物 、 培 养大师级人 才 、 培养高 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是行业创新发展 的需求和选 择 , 构建 如
础上 , 2 l 世纪又创建了林 业 、 水土保持 、 农林经 济管理等方 向 的拔 尖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 梁希班” ( 以我国著名林学 家梁希
究与实 践 林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
程 堂仁 , 徐迎寿 , 尹伟 伦
( 北 京林 业 大 学 , 北京 1 0 0 0 8 3 )
摘要 : 培养 高水平拔 尖创新 型人 才是 高等教 育的责任 , 也是 高等教 育教 学改革和提 高教育质量 的核 心课题 。文章从 凝练 院士戍才经验 着手 , 以拔 尖创新 型人 才能力培 养模 式研 究为主线 , 对培养林 业拔 尖创 新型人 才的教 育思想和教学方 法进行 系
教育 时代下如何培养拔 尖创新型人 才、 辐射 带动教学质量提 高的途径和措施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拔 尖创新型人 才 ; 培养模式 ; 理科生物学基地班 ; 梁希班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4 0— 0 1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o o 3— 2 6 1 4 ( 2 0 1 3 ) 0 4— 0 1 3 3— 0 3
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来, 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近几年 , 学校产学研开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 学校 分别与湖南湘西 自治州 、 常德市 、 益阳市 、 绥宁县 、 双牌 县、 攸县 、 河南栾川县等地签署校县全面合作协议 , 并在 20 年与广西 、湖北 、海南等省签署林业全面合作协 09 议 。 过这 项工 程 , 通 培养 了一 大批 熟悉 基层情 况 、 经 实践 验丰富的科研工作人员,积累了宝贵的与地方联姻 、 与 企业合作的协调管理经验 , 为学校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 创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 促进学校整体 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二 以科研项 目为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组 发展 ( ) 林科教” 一 以“ 工程为栽体 的产学研合作教 育模 织 能 力 式 “ 林科教” 工程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生 , 研究生入学后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一所 由林业学科发展起来 即进入产学研基地工作 岗位 , 组织他们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 。学生结合科研 的 多科 性 大学 , 始终 把扎 根林 业 、 务林 业 作 为教 学 科 力强弱 , 服 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 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直 研、 生产实践的重要 内容 , 并形成学校独有 的产学研特 研究生的指导亦采用双导师或指导小组联合指 色品牌工程“ 林科教” 工程。 早在 18 94年, 原中南林学院 接挂钩。 由于指导针对性强 , 理论与实践结合得 比较好 , 实现 就和湖南双牌县开展“ 林科教” 全方位合作, 随后又与资 导, 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兴市、 炎陵县签订“ 林科教” 全方位合作协议 。2 年来 , 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如 2 1 7 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 , 学校 “ 科教 ” 程一 直没有 间断 , 林 工 最初 “ 科教 ” 林 工程 主 二等奖的课题“ 就 是 中南 林 业科 技 大学 教 师带 领 多 名研 究 生 与 广州 木 要限于教师深入农村 , 并没有学生参与 , 也未同教学活 进 动直接结合 。随着“ 林科教” 工程的深入开展 , 我们逐渐 易 木业 有 限公 司 的技术 人员 协 同攻关 , 行 大量 实验 研 成功地研发 出具有不同功能的无烟不燃家具装饰木 感到 , 仅靠教师来完成科教兴林显得单薄 , 如果同高年 究 , 地板木基复合材 、 墙体木基复合材和结构工 级学生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 , 就会大大扩大科教兴林 的 基复合材 、 程用 木基 复合材 ,可 以在 80c 0 q明火下无烟 不燃 , 在 影响。另外 , 科教兴林工作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
林业拔尖人才个人工作总结
一、前言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
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一名林业拔尖人才,我始终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林业发展大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工作回顾1. 技术创新与推广(1)针对当地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林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与推广。
如:在林木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参与编写林业技术手册,为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林业技术水平。
2. 产业扶贫与生态建设(1)积极参与林业产业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项目,提高森林覆盖率。
3. 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1)带领团队开展林业科技攻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林业专业人才。
(2)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为林业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 产学研结合与成果转化(1)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林业产业竞争力。
(2)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基层林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三、工作亮点1. 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保障了林业生态安全。
2. 参与的生态修复工程,使当地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3.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林业专业人才,为林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工作不足与展望1. 工作不足:在林业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2. 展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发挥拔尖人才的优势,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林业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林业产业竞争力。
(2)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为我国林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团队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林业专业人才。
总之,过去的一年,我在林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设计类课程集群多元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设计类课程集群多元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拔尖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争抢的“香饽饽”。
尤其是设计类专业,大家都知道,想要培养一个既具备创意又能实际操作的设计人才,光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如何通过创新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成了不少院校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想:“那到底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些拔尖的设计人才呢?”说白了,就是得从多方面入手,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碰撞出灵感,在互动中汲取营养。
这不,近几年,很多学校开始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中,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就拿设计类课程集群来说,这种课程集群不是单一学科,而是融合了不同领域的课程,像是艺术、工程、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内容,大家一起碰撞交流。
嘿,这种方式比起单纯的“一个领域独立作战”要来得有意思多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无意中蹦出来的?没错,这就像是设计课程中的“多元互动模式”。
大家都知道,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艺术感知能力,还要有技术的支撑,甚至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对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这时候,如果能让学生和不同领域的同学、老师一起互动,互相启发,那结果就绝对不会差。
你看,设计的灵感往往不是单纯从一本教科书里得来的,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碰撞与交流,突然冒出来的“脑洞”。
这种互动模式就像是让一堆形形色色的人放在同一个大锅里煮,不同的思维火花碰撞,最终出来的就是一锅色香味俱全的“大杂烩”。
可能你会好奇,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别急,我来告诉你!这种多元互动模式并不是空口说白话,它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有些学校会通过项目式学习,邀请跨学科的专家一起参与课程指导,学生们可以在不同领域的导师帮助下,深入探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校本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并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开宗明义地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1]。
中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
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常外”)秉持“人文育人”的办学理念,坚守“专注于有生命力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的美好愿景,始终坚持尊重个体差异、发挥个体优势的理念,主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实践路径,自觉担负起“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目标追求下基础教育的育人使命。
一、坚定育人方向,优秀文化引领拔尖创新人格形成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上,义务教育学校起着启蒙性、基础性作用,学校应当坚定育人方向,建构适合的学校文化,主动创设支持性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和自我实现,为学生在未来形成稳定、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格奠基。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所学校首先要回答好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隐含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使命愿景、校训精神)中,也彰显在学校的办学行为中。
常外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恪守“志存高远,求是创新”校训,确立“为发现生命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校本实践曹 慧早期发现和培养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
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主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实践路径,自觉担负起“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目标追求下基础教育的育人使命:坚定育人方向,优秀文化引领拔尖创新人格形成;创新育人路径,课程体系赋能拔尖创新人才生态建设;强化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促进拔尖创新思维品质提升;树立激励导向,多元评价促进拔尖创新动力生长;强化队伍建设,教学相长促进拔尖创新文化勃发。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是指在当今社会,学校要努力发掘、培养出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创新。
一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实践思维,很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
大学教学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实践能力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来。
三是建立创新实践平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建立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创新实验、设计创新、创新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开展创新实践课程。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创新实践课程,用实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创新的知识,并在课程中练习创新的技能,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是引进创新实践教材。
学校应该引进创新实践教材,将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是开展创新实践辅导。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辅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内容,通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实践课程,引进创新实践教材,开展创新实践辅导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目的。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科人才培养为例
——Taking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New Animal Sciences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as an Example
WEI Xiaoshi1, YU Jiafei1, 2, MAO Huiling1, CUI Yanjun1, SUN Weisheng2, ZHOU Hua1, WANG Chong1,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深耕绿水青山,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浙江
人成才;从提供各种条件方面托举学生综合成才。
农林大学结合专业发展概况,提出了新农科建设五
在过程中,尊重学生、量体裁衣,激励创新、团队
个“新”
:秉持新理念(以本为本、持续发展),笃定
合作、循循善诱。导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导学关
新目标(生态引领、特色发展),构建新体系(复合
(1. College of Jixian, College of A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Animal Medicine,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Green Ecological and Healthy Breeding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
专业基础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精心设计,并
高等院校战略发展目标。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新动
且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与学生共同参与 [ 2 ]。
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1)增加学科交叉型通识课的比重,适度增加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晏阳初创新人才实验班的探索之路 [J]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并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专业素
养、国际化几个方面总结了梁希班取得的成绩,最后对梁希班进行反思和回顾,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导师制、师资队伍建设、校
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农林院校; 梁希实验班; 拔尖创新人才;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高于对照班。
3.3 人文关怀教学方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1 护理专业态度和思想不够强烈
护生的专业态度是影响护理关爱行为的一个因素,而且也
影响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效果。
4.2 教育教学环境氛围不够
环境是影响人成长的重要因素。护生的关爱意识和关爱行
为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还没有形成职业的理念和情感,易受外
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宽厚的基础
知识,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复合型高级木材研究人员,
我院于 2003 年就创建了木材科学与工程实验班(梁希班)。经
过十几年不间断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在构建以宽基础、研究型、
个性化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积
极的成效。本文对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0 多年
同学在图书馆图书借阅、自修教室安排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通
的土壤。
过定期讲座、各项梁希品牌活动等方面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
3.2 导师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外的著名大学有着博雅教育的优秀传统,住宿学院更是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地方农林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建模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班为例
地方农林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建模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班为例田艳,贺鹏宇,杜晓岩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摘要㊀本硕统筹培养是山西农业大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依据时代㊁农林高等教育以及学校学科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㊂探索了山西农业大学在新农科背景下的本硕统筹培养模式,探讨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架构㊂关键词㊀新农科;本硕统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中图分类号㊀S-01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2)16-0270-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6.068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onQualityModelingof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inLocal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ies Taking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IntegratedClassi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asanExampleTIANYan,HEPeng⁃yu,DUXiao⁃yan㊀(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Abstract㊀Theoverallcultivationofundergraduateandmasterisoneoftheimportantwaysofcultivatingexcellent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i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Itisareformcarriedoutaccordingtotheneedsofthetimes,highereducationofagricultureandforest⁃ryandthedevelopmentofdisciplinesintheuniversity.Toexploretheoveralltrainingmodeofundergraduateandmasterdegreein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underthebackgroundofnewagriculturalscience,andtoexplorethequalitystructureofcultivatingexcellentagriculturalandforestry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underthistrainingmode.Keywords㊀Newagriculturalscience;Undergraduateandpostgraduateoverallplanning;Top⁃notchinnovation;Outstandi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基金项目㊀山西农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ybkt202002);山西省2021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21YJJG096)㊂作者简介㊀田艳(1986 ),女,山西介休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㊁校园文化建设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1-10-21㊀㊀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科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 一懂两爱 能脚踏实地服务新农村的 三农 人才工作队伍成为高等农业教育的神圣使命㊂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高等农林院校发挥培养人才㊁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职能㊂2018年10月,教育部会同农业农村部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高等农业院校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指明了发展方向㊂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识 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在脱贫攻坚㊁乡村振兴㊁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美丽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大展身手[1],标志着中国高等农林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和新阶段,进一步给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㊂山西农业大学既是地方院校,也是涉农类行业院校,如何培养好卓越农林人才就成为必须攻克的难题,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㊂1㊀改变固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硕统筹培养模式2014年9月,我国教育部㊁农业部㊁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拔尖创新型㊁复合应用型㊁实用技能型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项目[2],旨在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村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㊂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是推进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实行本硕统筹培养,是山西农业大学根据自身条件,适应时代和社会对农林人才的培养需求,解决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农学㊁动科㊁植保㊁动医4个专业实行本硕统筹班培养模式㊂一方面为了实现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同时优化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高起点㊁高效率㊁高标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进程㊂拔尖创新农林人才一般实行的是无缝对接乃至一贯式的培养机制[3],本硕统筹班作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也采用了一贯式的培养机制㊂自2015年开始,山西农业大学以动物科学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实践陆续招收了3个班级的本硕统筹班,全面进行动物科学㊁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 本硕统筹 即 4年本科+2年硕士研究生 的衔接方式,重点通过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来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为农业现代化㊁社会主义新农村㊁国家生态文明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㊁基础扎实㊁实践能力强㊁崇尚科学㊁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的拔尖创新型人才㊂2㊀立足地方农业高校现状,积极探索本硕统筹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2.1㊀结合地方现状,明确培养模式㊀涉农高校是农业相关科技的产出地,由于高等教育中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相对独立也相对封闭,造成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衔接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㊂为此,清华大学最先提出本硕统筹培养的模式,希望实现本硕培养的有效衔接㊂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是农林领域内的精英教育,培养的农业精英人才不仅以知识创新为己任,更担负着农业领域的科研与智力支撑㊁人类的健康与福祉和生态文明的重要使命[4]㊂山西农业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2,50(16):270-272大学从2015年开始引入本硕统筹培养模式,对于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硕统筹班的同学因材施教,培养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了解专业和学科发展方向,能继续在教学㊁科研㊁技术开发㊁产品研制㊁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卓越英才㊂在管理体系方面,实行动态流动管理体系,每学年初对不及格同学进行淘汰,再从其他班选拔优秀同学补入,本科三年级结束后进行综合考评,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教学方式方面,本硕统筹班实行小班教学,配备相应的教师和教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双语教学,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试验条件和导师选择方面,发挥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牧站育人功效,使牧站和动物医院成为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重要平台,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实验课过程中,教师对研究生采取手把手教学,并且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和用具,使每个同学都可以熟悉掌握㊂在本科与研究生衔接阶段,实施双向选择制,充分尊重双方意愿,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㊂2.2㊀明确培养目标,多角度㊁多维度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㊀本硕统筹是培养既知农懂农,具备基本农业知识,又有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要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适应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㊂为此,他们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㊁过硬的业务素质㊁全面的文化背景㊁坚强的身心素质㊁广阔的国际视野等素质条件㊂山西农业大学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具体细化了农科类本硕统筹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每个本硕统筹班都配有相应的辅导员㊁班主任,并且确定优秀的博士生导师㊁硕士生导师为专业指导教师及学业导师,尽快让同学们进入科研状态㊂院领导每学期都会举行座谈会,定期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及时解决同学们的后顾之忧㊂动科1704班还与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进行党团共建活动,用党建带动团建,用团建活跃党建气氛,共同开展了如校史馆参观学习㊁文件研读㊁政策解读㊁全国优秀教师讲科研㊁精密仪器培训等有意义的活动,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㊂2.3㊀严格执行分流机制,保证培养计划顺利运行㊀本硕统筹班采取本科与硕士衔接的培养模式,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培养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实行单独组班,动态管理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达不到学校的教学要求须转入所录取专业的普通班学习㊂该专业普通班及其他相近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本科阶段第一学年末也可按照学校本科生转专业的规定,提出申请并通过考核后转入本硕统筹班学习㊂在本科阶段第六学期末,学校对班内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可免试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不合格者,转入相应本科专业普通班学习㊂与此同时,动物科技学院结合专业与进修要求,在本科向研究生过渡时期,根据思想品德㊁学业成绩(绩点3以上)㊁科研表现㊁学术水平㊁实践动手能力㊁外语能力(英语四级通过)实施动态调整㊂目前已有的3个本硕统筹班已经实施了动态管理办法㊂动创1501录取30人,19人不足条件,11人保留,流转入14人,共25人升至研究生阶段(四级通过㊁无挂科㊁绩点排名前40%)㊂动科1704录取26人,大一结束,流转5人,1人自愿退出,4人因有挂科退出,同时从普通班选拔5名同学录入㊂动创1901班录取29人,大一结束,流转5人,均因有挂科科目退出㊂动态管理的严格实行保证了本硕统筹班的学生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畜牧兽医类接班人提供了保障,既让学生们有压力,有助于保持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又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优化现有学生结构㊂同时,分流过程客观㊁公正,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参与,按照可量化㊁可操作㊁可控制的原则进行,截至目前,无学生对分流过程提出异议㊂3㊀打破旧的制度束缚,探索人才素质新模式高层次人才不单指高学位,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看培养的人才能否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担当起较高的社会责任[5]㊂目前,我国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文化熏陶和积淀,尚无法适应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构建[6]㊂对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教育观念和课程设置上进行大幅调整,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7],其次要改变原有的专精教育,注重农业学科为核心领域之外的其他类学科的学习[8]㊂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由能力标准体系㊁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3部分构成(图1)㊂图1㊀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Fig.1㊀Qualitymodeloftop⁃notchinnovativetalents3.1㊀能力标准体系㊀能力标准体系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尤其是作为涉农高校来讲,要培养有理想㊁有信念㊁有文化㊁有用的新农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也为 三农 的新农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美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突破单一学科局限,通过多学科㊁多思维㊁多视角融合的通识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提供解决复杂问题和科学创新的途径[9]㊂现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既要让这些孩子具备核心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主要能力和17250卷1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田艳等㊀地方农林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素质建模研究关键能力㊂拔尖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具有扎实学习的能力㊁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举一反三的变通能力,精中选优的生源使得本硕统筹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大学后,如何引导这些青年学生继续以往的优秀,脚踏实地㊁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理论技能并同时具备延伸和延展的能力是率先要解决的问题㊂其次,要有严格的自我管理意识,既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更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在未来竞争中能胜出的关键能力㊂最后,还要有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中实现成长和进步,在沟通和交流中不断适应发展㊂3.2㊀评价体系㊀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办法改正,在各个方面更加完善自己㊂自我评价是学生本人对自身进行评价,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自己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通过自我评价,深入探究了解到自己的不足㊂青年学子只有通过自我反思㊁反省,认识到自己在学业㊁人际㊁工作㊁性格等方面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㊂同样,青年学子只有通过自我剖析㊁评价,看到自己的优势㊁长处,才能扬长避短,实现个人的有效发展㊂㊀㊀他人评价是学生㊁教师等对学生在学习㊁实践㊁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进行指正㊂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以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够有质的提高㊂他人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其得以提高的推动剂㊂群体评价相当于企业㊁社会等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㊂群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它定义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㊂通过群体评价,才能做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㊂从他人评价中不断调整我校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这个要求或者说模式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从而与社会相适应㊂通过自我评价㊁他人评价以及群体评价相互协调配合,落实评价体系,实现不断进步㊂3.3㊀培养体系㊀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 2015年)“明确提出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10]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根基[11]㊂而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正是我国卓越农林教育所缺失的[12],想要培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㊁扎实的理论基础㊁过硬的实践技能㊁严谨的科学精神㊁有工匠精神㊁创新精神和契约精神的时代新人,就要引导他们在科研上,坚守学术道德底线;在实践方面,精益求精,提质增效,将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知识转化为课程资源㊂第一,学生要有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㊁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㊂第二,学生要有契约精神,坚持6年本硕统筹培养全过程,为当初的选择负责;坚定服务 三农 的信心;坚守强农兴农的责任;肩负乡村振兴的使命㊂第三,学生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外教课程,多次邀请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也要走出去参与未来国际农业科技竞争㊂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教导其书本知识,还需将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知识转化为课程资源,在未来国际农业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㊂第五,注重实践教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发挥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牧站育人功效,使牧站和动物医院成为山西农业大学本硕统筹班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农科安吉共识的发出,要求高等农林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遵照适应时代发展和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而本硕统筹培养模式就是农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㊂本硕统筹班的设立是山西农业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㊂今后的发展中,无论是哪种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都要坚持为 三农 服务的底线,按照 以人为本㊁德育为先㊁能力为重㊁全面发展 的总要求,培养能对接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的人㊂参考文献[1]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 ‘安吉共识“[EB/OL].(2019-06-28)[2020⁃12⁃22].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628/c1006-31202615.html.[2]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EB/OL].(2014-10-20)[2016-03-20].http:ʊ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410/xxgk_176020.html.[3]施菊华,耿德雷.卓越农林计划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4):97-99.[4]郭刚奇.生态文明与高等农林教育的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16-18.[5]李蔚,张文雪.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本硕培养过程[J].高教探索,2001(3):32-35.[6]姜璐,黄维海,戴廷波,等.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基于中美比较研究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7(6):118-123.[7]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8]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9]王牧华,全晓洁.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4,35(12):149-155.[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 2020年)的通知:国发 2016 58号[EB/OL].(2016-10-17)[2021-07-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11]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185-190,245.[12]王保红,魏屹东.从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看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态势[J].情报科学,2012,30(6):930-936.27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2年。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提供科研项目机会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科研 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 创新精神。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活动等,拓宽视野,增强国际合作 与交流能力。
提供科研资源支持
为学生提供科研实验室、科研设备 等资源支持,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个性化培养和跨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 极探索和实践,如清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 划”、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等。
国外研究
国外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早,如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MIT)的“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等。
03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构建思路与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选拔方式
课程设置
实践环节
教师团队
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能力、领导力和 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 人才。
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 环节选拔优秀学生进入 该学院。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注 重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 培养,开设高难度、深 层次的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多 种实习和实践机会,鼓 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 学术活动。
通过高考和校内选拔相结 合的方式,选拔优秀学生 进入该计划。
农林院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农林院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作者:贺婧于彦华王志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1期[摘要]农业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农林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我们农业大学的应有职责。
我校于2011年开始探索,积极进行农林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文以“卓越计划”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为基础,以我校为例,浅谈农业院校的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并提出问题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0-021999年的扩招带来的是告别精英走向大众的教育之路,但是人数的增加与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不成正比的矛盾却越来越突显。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的迫切需要。
“卓越计划”就是高等教育在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
一、“卓越计划”的含义与背景词典中“卓越”含义为杰出;超出一般。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确定的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开始了“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还包含“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
“卓越计划”的实施拉开了高校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的序幕,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本校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
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落实 “ 以生为本 ” 的教 育理念 , 把 学 生 我 国传 统 的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是 以 培
中, 一 般将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分需 求
“ 应 用型” 两 大 类
鉴于 此 ,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林业 与 生 物 技 养 学 术 型 人 才 为 主 。 在 大众 化 教 育 的 今 天 ,
构 建 多元 化 的 培 养 模 式 和 培 养 方 向 , 让 学 的 重 要 因素 。 高 等 教 育在 扩 招 的 同 时 , 人才 出相应的调 整 , 使 得 人 才 培 养 与 社 会 需 求
相脱节 。
1. 2 传统 而单 一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越来 越不 2. 3 分 类培 养是 以 生为本 的教 育理念 和 实
的, 但 教 育 模式 问 题 是 其 中一 个 无 法 回避 生 在 个 性 发 展 、 学 业 规 划 等 方 面 拥 有 更 多 的 自主 权 , 使各 类 人 才 都 能 扬 长避 短 、 各显
神通, 健 康 地 成长 成 才 。 分 类 培 养 更符 合 学 生个 性 发 展和 就 业 需 求 , 同时 , 能较 好 解决 人才 培 养 与社 会需 求 相 矛 盾 的 问题 。 培 养 模 式 没有 根 据 经 济 社会 的发 展 及 时 做
[U 1 0
I
0
Chl n a E du oa t l o n l n no va t 1 on Her al d
科 教 研 究
① 高等 院校 本 科 人 才分 类 培 养 模 式探 索 与实 践
林海 萍 黄坚钦 斯金平 苏小 菱 刘京晶 ( 浙 江 农林大学 林业 与生物 技术学 院 浙江 临安 3 1 1 3 0 0 )
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 ) 中优 质生源探 索拔 尖创新人 才培 养 革 , 一 集 为教 师创 造 一 个 更 加 适 宜 和 宽松 的教 学 与 教 改平 台 , 激励 教师积 极探 索 教学 改 革新 模式 , 模 式, 是高 等农林 教 育 的理 性选 择 并 高等农林 教 育 有 其 自身 的 规 律 和 特 征 , 行 力争 产 出一批 新 成 果 , 把 经 验 和成 果 及 时 推 三 业 的产业化低 、 科专 业实 践性 强 , 研转 化率 广 到本科 教 育 实践 中 ; 是 学 生 自主发 展 的新 学 科
低 以及社会分层 的差 别性 使得 农林 高校 长期 以 天地 。坚持 以人为本 理念 , 充分 挖 掘学 生潜 质 , 为学 生 的发 展 提供 良好 的环 境 , 使学 院成 为 优 秀学生 自主学 习和个性发展 的新 天地 。
来 始终难 以 突破 生 源 质 量 问题 , 新 人 才 培养 创 职能更是 难 以彰 显 。因此 , 何 培养 适 应 国家 如
[ 收稿日期 ] 2 1 0 00— 4—1 ;修 回日期] 2 1 0 0 5[ 00— 7- 5 [ 作者简介 ] 赵忠 (9 8一)男 , 15 , 甘肃宁县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 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兼创 新实验 学院院长 , 主要研究方向 : 森 林培育与林产资源 , 高等农业 教育与管理 ; 陈遇春 (94一)男 , 16 , 陕西杨凌人 , 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 院常务副院长 , 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职业教育与高等农业教育.
机制。
一
( ) 二 准确定 位是探 索创新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 革突破 点 学院的功能和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
学科专 业 , 中力 量探 索培 养模 式 改革 , 集 为全 面 顺应 教 育 改 革 形 势 , 肩 高等 农 林教 推进创 新人 才培养 、 高办 学质 量 积 累经验 ; 勇 提 二 是教 师教 学 改革 的试 验 田 , 能有 效 推 进 教 学 改 育创 新人 才培 养使命
林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的探索与实践
N o. 2, 2 01 3
S e ia f l N O. 1 0 4 2
■人 才培养模式
林 业 院校大 学 生素质 拓展 与 创 新 学分 的探 索与 实践
周爱 花
( 南京林业大 学, 江苏 南京 2 1 0 0 3 7 )
摘
要: 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 学分是“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进入 高校人 才培 养计划后 , 基 于大学生综合素质
共青团中央 、 教育部 、 全国学联联合实施的“ 大学生
发展 、 健康成才的素质教育计划 ,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 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 , 更需 实践能力为重点 , 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 目 要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 , 这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的的一项系统工程。该计划实施以来 , 各高校纷纷制定 的需要 , 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分制下 , 大学生进
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永恒 的主题 , 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 置,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 , 为实现“ 黄河流碧 水、 赤地变青山” 的宏伟 目标 ,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并结合 自己的特色 , 努力创新工作 、 拓宽思路。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1 9
林业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 的探 索与实践
类 创新 计划 办法得 以实 现的途 径 。 2 0 0 8 年, 南京林 业大 逐步 实现 向网络 化 的转换 。 大学 生素 质拓 展与创 新学 分 学进行 院系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 借此机会 , 学校 认证 管理 系统是 目前 被采 用较 多的一 种 网络管 理手 段 。 它 可 以实现 从 学生 的 申报 、 院 系级 领 导 审核 、 校级 素 质 制定 了《 本科 生 素质 拓展 与创 新学 分 管理 办 法》 , 并将 6 学 分公示 和统计 等一 系列 信 个拓 展学 分 正式 纳入 人 才培 养计 划 。办 法规 定 从 2 0 0 8 拓 展管理 中心 的审 核认定 、 级学生 开始 , 学 生必 须修满 素质 拓展 与创 新学 分规 定项 息化 管理 。打破 了 以往数据 层层 汇 总 报 的传 统模 式 , 减少统计信息加工 、 整理 的中间环节 , 避免了过多的人 目的 6 学分方可毕业。 这一举措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 为 干扰 和消除 过多 中间环 节 的累积 , 极 大地 提高 了T 作 革又上 一个 新 台阶 。 效率 , 保证了各环节数据的精准性。 二、 创 新管理 , “ 五化 ” 保 运行 ( 一) 素 质拓展 与创 新 学分 内容模块 化 大学 生 素质 拓 展计 划 的 基本 内容 是 以开 发大 学 生 的人力 资 源为 着力点 , 进 一步 整合 深化 教学 主渠 道外 有 助 于学 生提 高综 合 素质 的各 种 活动 和 工作 项 目 ,涉 及 德、 智、 体各 方 面素养 。从 目前各 高校 开 展 的情 况来 看 , 基 本 上都 是采 用模 块 化 ,主要 分 为思 想政 治 与 道德 素 养、 社会 实践 与志 愿服 务 、 科 学技 术 与创 新创 业 、 文体 艺 术 与 身心 发展 、 社 团活 动与 社会 工作 、 技 能培 训 等 几大 结 构模块 。 这 种模 块化 的分类 将原 本复 杂繁 多 的内容做 了归类 和 简化 , 不仅 有 利 于活 动 的开 展 , 更 有 利 于后 期 数 据 的统计 。 ( 二) 学 生素质拓 展 成绩数 量化 大 部分 高 校将 素 质 拓展 与 创新 学 分 纳入 专 业 人才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行为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4]。通过对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拔尖创 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梳理分析, 结合新时代国家对新型农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提 出了新时期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培养现状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是一项规范化、系统化工程,包括实 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 新创业教育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相辅相成。通过 对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进 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农科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时占有较大的比重,实 践教学环节比重偏小。各实践环节并未完全做到 合理衔接,开课学期、学分学时设置等方面安排不 合理,造成某些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流于形 式,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 (二)科研平台服务于实践教学功能有待提高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科教型 “211”重点大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
[基 金 项 目]2017 年 度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校 级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 拔 尖 创 新 型 卓 越 农 科 人 才 培 养 的 实 践 教 学 体 系 探 索 ”
(2017Y059)
[作者简介]郝佩佩(1984—),女,山东菏泽人,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教务科副科长,主要从事高
农科类专业是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包括 农学、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实践教学内 容包括实验实习、田间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 实践和科研基础训练等多种形式,具有很强的直 观性和操作性,是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
-137-
2021 年 1 月 第2期
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摘要]为探索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陶铸班为切入点,从学生选拔、管理模式、教学运行模式进行分析,总结陶铸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分配设置不够合理、分班淘汰机制欠完善、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教学管理制度滞后于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学业导师制度不健全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完善陶铸班课程体系、完善淘汰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陶铸班;林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3-0076-02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①———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龙洪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现代林业建设也需要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在林业院校中,北京林业大学的“梁希”实验班、南京林业大学的“圣奥班”、东北林业大学的“成栋班”等,也开始积极探索林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我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于2017年成立陶铸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未来林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一、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陶铸班将构建“励志践行,勤学成才”的建设机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陶铸班学生应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深厚科研潜质等特点,能跻身于林学前沿和技术应用领域,有成为科研新锐的实力和素质。
(一)陶铸班学生选拔全日制林学专业本科新生,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原则参加考试选拔。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提出覆盖农科核心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培养平台,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了一批管理制度,并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该模式特色鲜明,在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
从这一概念出发,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五大要素。
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围绕这五大要素进行展开。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针对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研究型农业大学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农业与生命科学学科优势,以本科人才培养特区及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构建了涵盖农业基础生物科学、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林经济管理等农科核心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如何培养农科核心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体系。
1.以“两班一区”为基础,构建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载体。
围绕农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依托农业和生命科学学科优势,在农业基础生物科学、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农林经济管理等农科核心专业设立了“基地班”、“强化班”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特区(简称“两班一区”)。
从1997年开始,我校试办生物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旨在为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农科优势专业培养优秀研究生生源和后备科研人才,并为现代农业生物高技术产业输送高级专门人才。
2002年和2005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随后学校加强了“生物技术基地班”和“理科基地生物班”建设。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人才战略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拔尖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持久动力和强大支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内涵发展的自觉行动.通过分析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4所国内知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性﹐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规律.西南大学在含弘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走本土化道路,注重系统化实现整体协同,回归教育本原。
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的实践反思:拔尖创新人才科学内涵
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报告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知识越高深越渊博﹐思维越精邃越巧妙,方法越有效越卓越﹐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由这一文化而教育而培养而造就出的人才,其素质、其层次就越高,其品位、其格调就越醇,其影响、其作用就越大.显然,我们所要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就应是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不同的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认识略有差异拔尖创新人才属于精英人才范畴,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具有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特征.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
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出现的新事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全新的教育理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包括:社会检验理念、精英人才理念和创新人才理念。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五育”培养模式的探索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五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农业和林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提高农林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高校纷纷开展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在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环节薄弱等。
研究并构建一套适应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五育”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育”培养模式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培养。
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1.1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状与问题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但这些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农林人才的需求。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不够科学,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主要依据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这导致选拔出来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激励主要包括薪酬、职称晋升等方面,但这些激励措施往往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经费、项目支持等方面的待遇相对较低,也制约了人才的发展。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队伍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失衡,如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的不合理分布。
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龙洪旭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33期[摘要] 为探索林业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陶铸班为切入点,从学生选拔、管理模式、教学运行模式进行分析,总结陶铸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分配设置不够合理、分班淘汰机制欠完善、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教学管理制度滞后于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学业导师制度不健全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完善陶鑄班课程体系、完善淘汰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陶铸班;林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76-0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现代林业建设也需要大量拔尖创新人才来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而在林业院校中,北京林业大学的“梁希”实验班、南京林业大学的“圣奥班”、东北林业大学的“成栋班”等,也开始积极探索林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我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于2017年成立陶铸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未来林业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一、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陶铸班将构建“励志践行,勤学成才”的建设机制,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陶铸班学生应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深厚科研潜质等特点,能跻身于林学前沿和技术应用领域,有成为科研新锐的实力和素质。
(一)陶铸班学生选拔全日制林学专业本科新生,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原则参加考试选拔。
学院采取笔试、面试、实验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复试考核,确定陶铸班学生名单。
陶铸班实行淘汰机制,大一、大二每学年对陶铸班学生进行考核,淘汰不合格学生,空出名额从林学普通班学生中选拔递补。
(二)陶铸班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统筹管理,林学院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负责陶铸班的教学管理等工作。
林学院教学院长任陶铸班总班主任,各陶铸班的班主任和学业导师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成立专家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对陶铸班的建设和改革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实行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重管理机制。
每位学生除有导师外,每个行政班还配备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安排优秀辅导员负责思想教育。
(三)陶铸班教学运行模式丰富的教学模式和一流的教学资源。
陶铸班实行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实施小班教学,选择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为陶铸班任课,优先为陶铸班配备一流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方式、考核方式、管理机制允许创新,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和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主修方向完成选修课。
选择优秀英语教师负责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由具有留学经历的本院专业英语教师承担三年级专业英语教学。
建立学院督导员制,负责定期联系学生和主讲教师,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率。
本科学业导师制。
陶铸班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聘请知名教授、副教授作为陶铸班学生的导师并实行双向选择。
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学术指导、科研选题、考研、创新创业,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计划,同时承担学生课程以外的考核评价任务。
要求每个学生本科期间能主持或参与1项科研项目,撰写1篇科技论文,全面提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创新的能力。
实践性教学。
学生通过主持各级各类本科生创新基金,参研教师科研项目的方式,得到科研实践的锻炼。
通过林学院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
以挑战杯、陶铸杯、创新创业竞赛等各项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训练完成林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二、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初步成效第一届陶铸班学生于2021年6月顺利毕业。
该班37人,目前在各级学术期刊已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3篇(影响因子2.5以上论文2篇),7篇论文投稿返修中。
在各类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奖励1项,校级奖励54项。
目前该班保送研究生5名,1名学生出国深造,22名学生考研,继续深造率达70%以上。
陶铸班的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成果将在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陶铸班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的重大改革,目前还处于借鉴与探索过程中,而且陶铸班的建立时间较短,很多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分配设置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如大二上学期课程安排非常紧凑,课时较多,而大二下学期课又很少。
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妥,例如在学习森林经理学之前需要了解基础测树学知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这类难度较高的课程仅分配一个学期,高密度、短周期的学习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
而且个别重要基础课程开课较晚,对学生前期学习其他课程有一定影响,对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科研产生一定影响。
课程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科的重要程度的区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分班淘汰机制欠完善陶铸班在大一大二期间,会有少部分学生被淘汰。
而普通班级与陶铸班课程进度安排不一致,導致淘汰的学生需要补修学分,加重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陶铸班都是优秀教师采用小班授课形式,但教学形式与普通班差异不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有效发挥,而且研讨式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不能满足思维活跃的陶铸班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探索、讨论、自主学习空间小,不能根据兴趣特长自主学习。
(四)教学管理制度滞后于人才培养改革要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陶铸班建设虽然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在强化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个性化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较为滞后。
选修课比重有限,且学生缺乏选课指导,选课质量无保障。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缺少专业前沿课程,学生对专业前沿动态获取有限,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及科研视野。
(五)学业导师制度不健全学业导师制是陶铸班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导师对陶铸班学生的指导工作与预期值相关较大。
导师对学生专业课程指导多,对科研花费时间精力较多,对个人兴趣选修课指导少,对整体知识体系结构的指导少,与学生交流不够,因此与学生的期望值差距较大。
而且陶铸班的导师指导未纳入考核内容,不同导师指导程度差异较大。
此外,学校对于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研过程的创新。
四、完善陶铸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一)完善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性强、选择性广、自由开放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授课时间与授课频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的构成比例与学分的对应关系。
提前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优秀教师,有利于完善导师双向选择制。
在考核绩点前提下,多开展阅读交流、科研交流、学习经验交流会,在交流中吸取好的经验、学习好的方法。
(二)完善淘汰机制高考招生时单独设立此专业,以吸引优秀生源,预留出一部分名额在开学时对普通班兴趣、英语多维度测试进行补充。
强化淘汰机制,大一、大二期间,陶铸班学生挂科后无条件淘汰,普通班学习优异者可进入陶铸班。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对陶铸班学生构建包括课程学习、科研成果、实践活动等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教师可采用不同类型的考查方式,如试卷考试、课堂小论文、课堂PPT、口头汇报等;科研评价中,论文、会议专题报告、学术演讲等均可获得相应学分。
将实践积极性、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均可纳入实践课程的考查中。
(四)完善激励机制对于陶铸班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学业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创新实验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
陶铸班学生在出国选拔时享有优先权,增加推免研究生比例。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应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科研热情;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国际合作项目等形式,让优秀学生能到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搭建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1]邹晓东,李铭霞,陆国栋,等.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64-74,85.[2]陈惠,高强,周文瑞,等.“梁希”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0,38(4):21-24.[3]刘少宝,田起香.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以东北农业大学“秦鹏春班”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87-93.[4]田耀武,王宁,李东升,等.关于现代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222-223.[5]吴国春,翟雪峰,姜中珠,等.林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6):5-7.[6]周光明,段书凯,杜彬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5):150-157.◎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