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其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其三首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有余闲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⒂。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这是第一首。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
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
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全诗赏析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篇一: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
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
此说大体不错。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
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那么,陶渊明暗用杨诗,用意又何在?首先,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
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
归园田居其三讲解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讲解赏析《归园田居其三》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田园诗中的杰作之一。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清新淡泊、超脱世俗的情感和心境。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解读和赏析这首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
《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七绝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符合古典诗歌的格律要求。
整首诗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二部分写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意境和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人认为年轻时没有适应世俗生活的韵味,本性就爱好山野之间的宁静和自然。
这句话通过“少”“无”“适”“俗”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二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世俗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度过了三十年的悲叹。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世俗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三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
诗人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眷恋,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
最后一句“人怜落红满地,醉舞倚天元”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人用“人怜落红满地”“醉舞倚天元”来表现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清新淡泊、超脱世俗的情感和心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在赏析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
首先,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淡雅,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是《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
作者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
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
作品原文: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品注释:1、南山:指庐山。
2、稀:稀少。
3、兴:起床。
4、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5、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6、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7、狭:狭窄。
8、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9、足:值得。
但:只.10、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1、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作品译文: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写作背景:《归园田居》为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一共5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
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
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
作品赏鉴: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引导语:陶渊明是被称为‘田园山水’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他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关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归园田居其二》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作品赏析其二(1)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3)。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4)。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5)。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
常恐霜需至,零落同草莽(7)。
〔注释〕(1)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
罕:少。
人事:指世俗交往。
穷巷:“僻巷。
寡:少。
轮秧(yang 央):代指车马。
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
荆扉:柴门。
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
墟曲:偏僻的村落。
犹“墟里”。
曲:隐僻的角落。
披:拨开。
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
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
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 线):小雪珠。
草莽:草丛。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归园田居(其三)原文: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非常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归园田居(其三)写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非常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非常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一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非常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
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
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
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
《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
”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导语:《归园田居·其三》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归园田居(其三)写作背景: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晨兴理荒秽]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荷锄] 扛着锄头。
荷:扛着。
[草木张] 草木丛生。
[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一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诗之平淡醇美——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诗之平淡醇美一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在田居时所作,在这一首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归园田居(其三)》全篇由三个层次组成,这三个层次分别用“淡”“真”三个字来概括:第一层:诗主要写了归园田居的生活情景、日常生活的乐趣、田园风光和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思想感情;第二层:是在田园中悠闲自在、无事可做、无所事事,而又要回归本真,以自然为师,以恬淡为趣,而要在自然中求得乐趣;第三层:这是作者的最后归宿。
作者回归山林后过着平淡的田园生活,但田园生活给了他宁静和快乐。
在这里他感到了充实与满足,从而使自己从"真我”升华到了“真天”而进入到了一个无事可做和清闲自适的境界。
诗中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回归自然,追求恬静淡泊、与世无争;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平淡醇美、自然真趣和淡泊心。
归园田居其三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三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拼音版注音:zhòng dòu nán shān xià,cǎo shèng dòu miáo x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hén xīng lǐhuāng huì,dài yuèhèchúgu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dào xiácǎo mùcháng ,xīlùzhān wǒyī。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yīzhān bùzúxī,dàn shǐyuàn wúwéi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翻译: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
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
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翻译赏析
古诗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翻译赏析《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和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
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
他自述参加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
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一般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
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经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
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
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其三首
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其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其三首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
开荒南野际⑤,守拙归园田⑥。
方宅十余亩⑦,草屋八九间。
柳荫后檐⑧,桃李罗堂前⑨。
暧暧远人村⑩,依依里烟⑾。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⑿。
户庭无尘杂⒀,虚室有余闲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⒂。
【注释】①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
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④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⑥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⑦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⑧荫:荫蔽。
⑨罗:罗列。
⑩暖暧:暗淡的样子。
⑾依依:轻柔的样子。
里:村落。
⑿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⒀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⒁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⒂樊:栅栏。
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赏】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
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
”(《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1归园田居·其三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赏析:作者:佚名《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结尾二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
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
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
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
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及赏析1、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赏析: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中国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通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首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简单地介绍了种植地点和情况,营造出田园生活的氛围。
接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辛勤劳作的形象。
这里,“晨兴理荒秽”表现了作者早起的勤奋,“带月荷锄归”则展现了作者在月光下扛着锄头回家的浪漫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第三句“道狭草木长”中,作者通过道路狭窄、草木茂盛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而“夕露沾我衣”则通过描写夕露沾衣的细节,强调了作者在田间的辛勤付出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愿望的坚定追求。
这首诗中,陶渊明运用了自然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田园生活,没有过多地使用形容词或修饰语,而是通过简单、直接的语言来表现他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同时,他在诗中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
他认为自然界是美好而宁静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是他通过这首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之一。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生命、体验人生、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因此,他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诗作。
诗词鉴赏之《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历史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东晋末年到刘宋初期的历史时期。当时的 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争频繁。陶渊明在这样的历史背 景下选择了归隐田园,保持纯洁和操守。他的选择不仅体现了 他对现实的不满,也体现了他对自由、独立、自然的生活方式 的向往。他的田园诗不仅表达了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 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 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03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 西九江)人。
人物评价
•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 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是中国文 学史上首位田园诗人,以平淡、自然、本真的笔调描绘了田 园生活,展现了对纯朴、清新、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以及对官场世俗的不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隐逸情 怀。
诗词鉴赏之《归园田 居其三》陶渊明
汇报人:XXX 2023-11-20
目录
• 归园田居·其三 •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 • 总结评价 • 相关考题与答案
01
归园田居·其三
原文
01
02
03
04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05
相关考题与答案
相关考题与答案
01
问题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世俗
的不满。
02 03
答案
正确。这首诗通过平实的叙述,反映了陶渊明对纯朴、清新、返璞归真 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官场世俗的不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 典型隐逸情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1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赏析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2013-05杏坛沙龙摘要:陶渊明是两晋文坛成就最高的作家。
在诗歌、散文、辞赋的创作上别开生面,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他用最纯朴自然的语言表现了最宁静醇美的田园风光和高远拔俗的意境。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自由;平淡;清新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
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泊邈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本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本诗的鉴赏即可领略陶渊明田园诗的风采一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泛指在南边的山,特指秦岭山,具体来说指的是秦岭山的终南段。
历史上因为秦岭山脉位于唐代长安都城以南,故称为南山。
“南山”在众多诗词中的,多指宏大、久远,如“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又如“寿比南山”等。
而在此诗中又有暗喻朝廷的意思。
“草盛豆苗稀”,“盛”与“稀”的对比实则是朝廷的奸臣当道与忠良难存。
这两句平淡至极,像似闲谈,却亲切入题。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盛豆苗稀就得理,所以一早就下地了,又是一句平淡的纪实。
细品“理荒秽”三字,喻“草”为“荒秽”,作者心中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在陶渊明看来,这些荒草像极了社会中的黑暗、不公、尔虞我诈。
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
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
不是每个人都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坚守着自己的宁静,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做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
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上枝头,干完了一天的活,带着充实的成就感,凉风习习,肩扛锄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以下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
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
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
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
“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
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
“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
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
耕艰难。
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
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
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
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
”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
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拓展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简朴幽雅
榆柳桃李
见
远人村
安详悠闲
墟里烟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狗吠深巷
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
无尘杂
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
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
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