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25日德化3.2级地震

合集下载

福建历史地震与地震灾害特征史料分析

福建历史地震与地震灾害特征史料分析

版强震 目录 , 映出我 国历史 强震 活动及 其灾 害 的基 本 状 况 , 地 震 预测 、 反 是 防震减 灾 等研 究 的 基础资 料 。对 于历 史文 献 中大量 的“ 地震 ” “ 、 地大震 ” 等无 破坏 文字记 述 的地 震 , 由于震 中位 置 及其烈 度难 以确定 ,1 6 9 0年 版地震 目录将 其辑 于 “ 分县 地 震 目录” 考而 不 弃 , 当时 如此 处 待 在 理 是适 当 的( 邓瑞 生等 ,0 5 。1 9 年 版《 国历 史强震 目录 》 20 ) 9 5 中 除将 2 0余 次涉 及 两地 以上 记 0 载 同一 “ 地震 ” 作破 坏性 地震 编录外 , 其余 皆作 “ 感 地震 ” 有 而弃 之 , 由此可 能 丢失 大 量 中强 震 , 这 对 于积 累 了 5 0余年 中强地 震仪 测与科 考资 料 的今 天 显 然欠 妥 , 而继 此 编成 “ 史 有感 地 震 历
有 声 如 雷 , 居 多损 坏 民
★ ☆ ★


2 9
1 9 0 1 .
2 . 5 9

同上
17 0 1 .
同 上
2 . 4 3
有声如雷 , 民居 多 损 坏

3 0

3 1
同上
17 8 8年 1 月 2 1 3日
18 0 1. 18 6 1.
同 上
3 6

3 7 3 8 3 9

1 7 2 1 .
2 . 6 4

☆ ★ ☆

1 7 4 1 . 1 7 3 1 .
1 8 2 1 .
2. 3 2 2 .6 3 2. 50

江西省各地抗震等级

江西省各地抗震等级

江西省各地抗震等级抗震防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型、社会型和基础型的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条例》、《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赣府发[2005]3号)、《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一五”专项规划》及《江西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抗震防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有关规定与措施是指导抗震防灾事业发展,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增强农村防震保安能力,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审批重大项目、科学合理投资的依据之一。

一、江西省抗震防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1. 抗震设防区划现状。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和《江西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用图》(见附图1)的规定,我省抗震设防区及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共涉及8个设区市的43个县(市、区、场)。

其中:寻乌县、会昌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南昌市(5个市辖区)、九江(2个市辖区),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余干县、九江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瑞昌县、德安县、都昌县、武宁县、修水县、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共青垦殖场、靖安县、铜鼓县、宜丰县、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县、安远县、定南县、龙南县、全南县、大余县及黎川县、浮梁县的部分乡、镇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永修县、丰城市、广昌县、于都县、信丰县、万安县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

江西省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序号抗震设防区基本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1 寻乌县7 0.10g 19 铜鼓县6 0.05g2 会昌县7 0.10g 20 宜丰县6 0.05g3 南昌市(含5个市辖区) 6 0.05g 21 宁都县6 0.05g4 九江市(含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共青垦殖场和2个市辖区) 6 0.05g 22 石城县6 0.05g5 南昌县6 0.05g 23 瑞金市6 0.05g6 新建县(县城) 6 0.05g 24 安远县6 0.05g7 进贤县6 0.05g 25 定南县6 0.05g8 余干县6 0.05g 26 龙南县6 0.05g9 九江县6 0.05g 27 全南县6 0.05g10 彭泽县6 0.05g 28 大余县6 0.05g11 湖口县6 0.05g 29 浮梁县(西湖乡) 6 0.05g12 星子县6 0.05g 30 黎川县(德胜关镇) 6 0.05g13 瑞昌市6 0.05g 31 永修县为地震重点监测地区这几个县市在抗震设防等级方面,甲类建筑工程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抗震设防等级;乙类建筑工程按6度设防,其他一般建筑工程应在逐步完成本地区抗震设防区划,报批准后,采取相应的措施.14 德安县6 0.05g 32 丰城市15 都昌县6 0.05g 33 广昌县16 武宁县6 0.05g 34 于都县17 修水县6 0.05g 35 信丰县18 靖安县6 0.05g 36 万安县2.我省地震地质构造复杂。

雷波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

雷波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

第46卷 第1期2024年2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6,No.1Feb.,2024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9张国霞,孙浩越,李伟,等.2024.雷波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J].地震地质,46(1):141—161.ZHANGGuo xia,SUNHao yue,LIWei,etal.2024.EvidencefortheholoceneactivityoftheLeibofaultzone[J].SeismologyandGeology,46(1):141—161.雷波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张国霞1) 孙浩越1) 李 伟1,2) 孙 稳1,3)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 7100543)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摘 要 荥经-马边-盐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重要边界构造带,虽然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频繁,但构造带内各断裂的活动性尚不明确,对认识和评价区域现今地壳变形模式和地震危险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构造带南段的雷波断裂带附近曾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强震,但该断裂带的研究程度很低,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厘定还缺乏可靠依据。

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雷波断裂带的北支和南支断裂上分别开展了古地震探槽研究工作。

基于古地震事件识别标志,在2条分支断裂上分别揭示了3次和7次古地震事件,相关放射性碳样品的测年结果限定了北支断裂3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分别为21190—20590BC(EP1)、20550—12120BC(EP2)和12090BC之后(EP3),而南支断裂最新的2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为9270—5040BC(EL6)和5000BC之后(EL7)。

古地震探槽研究结果表明,雷波断裂带在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地表破裂型强震事件,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其北支和南支断裂揭露的事件互不相同,指示雷波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为独立的发震构造。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结构类型地震烈度6789框架结构高度<24>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三二一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60>60<60>60<60>60<5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剪力墙三二一剪力墙结构高度<80>80<80>80<80>80<60剪力墙四三三二二一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层框架二二二一一不应采用不应采用剪力墙三二二二一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三二一核心筒二二一筒中筒结构内筒三二一外筒三二一单层厂房结构板柱的柱四三二一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天津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北京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和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天津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上海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趋势讨论

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趋势讨论

2021.02科学技术创新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趋势讨论Discussion On The Seismicity Trend Of Zhenghe -haifengFault Zone In Fujian Province许振栋1杨贵2林慧卿3方传极4姚济棽1(1、福建省地震局平潭地震台,福建平潭3504002、福建省地震局监测中心,福建福州3500033、福建省地震局永安地震台,福建永安3660004、福建省地震局南平地震台,福建南平353000)福建陆地自西而东存在三条主要地震构造带:它们是邵武-河源地震构造带,政和-海丰地震构造带,长乐-诏安地震构造带,历史记录至有地震仪器记录以来发生在政和-海丰断裂的历史地震仅次于长乐-诏安地震构造带[1]。

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东侧为长乐-诏安断裂带,西侧为邵武-河源断裂带,北南分别有NW 走向的次一级断裂[1]:永安-晋江和九龙江断裂以及闽江断裂所控制如(图1)。

政和-海丰断裂带东界北起政和,经尤溪、华安、南靖入广东;西界大致在浦城东、顺昌东、永安、永定一线进入广东,总体走向呈NE25-30°展布,宽约40-50km ,长约400多km 。

本文利用政和-海丰断裂带的历史地震记载和福建省地震局地震台网近50年的测震观测资料,结合该断裂的历史地震背景及其地震活动特征和时序曲线进行分析讨论,这对研究该带的地震发展趋势预测和当地政府的防灾减灾具有较大意义。

1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历史地震特征:政和-海丰断裂带是东南沿海地震带内孕震构造之一。

自北宋治平4年,即1067年后发生过多次M ≥5级地震,如1067年尤溪514级地震,1832年平和5级;1940年永定514级,1968年华安514地震等(图1)。

有仪器记录以来该带境内最强的一次地震是1997年5月31日的永安小陶5.2级地震[2]。

政和-海丰断裂带为5级左右中强地震活动带,大多数历史中的中强震也是发生在永安-晋江北西向断裂以南区域[2]。

大同阳高历次地震资料

大同阳高历次地震资料

1989年10月19日山西省大同-阳高6.1级地震山西省地震局赵新平刘巍王秀文安卫平张淑亮①①参加这项工作的还有:啜永清、郭跃宏和安维光摘要| 前言|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地震地质背景| 烈度分布及震害|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及特征分析|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摘要1989年10月19日在山西省大同和阳高县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大同县西册田乡的新堡村一带,震中烈度Ⅷ度。

这次地震发生在山西断陷带北部大同盆地的册田凹陷内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和北西西向的团堡断裂交汇处,这次地震造成山西省大同、阳高、浑源、广灵,河北省阳原和内蒙古自治区丰镇等市县16万余间房屋受损,部分水利设施及工矿企业的厂房、车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死亡15人,伤145人。

总经济损失约3.65亿元人民币。

这次地震序列为震群型,主震前两小时发生1次5.7级地震,主震后又发生4次5.1~5.6级强余震。

1991年3月26日又发生了5.8级晚期强余震。

本文研究结果认为,6.1级地震序列具有地震频度高、余震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衰减逐步加快,以及4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范围小、余震分布相对密集等特点。

余震区整体分布呈扇形,优势方向为北东向。

根据震源机制解、烈度等震线、地震构造及地质环境等推断,这组地震受华北区域应力场控制,是在北东东向主应力作用下,北北东向断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北西西向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为明显的共轭剪切破裂。

北东东走向的六棱山山前断裂是这组地震的控震构造,北东向的大王村断裂和北西向的团堡断裂是两条主要的发震断层。

前兆异常主要集中在分布200~300 km范围内,中、短期异常丰富,种类及数量较多,长期异常不明显。

前言1989年10月18日22时57分,山西省大同市和阳高县交界处发生5.7级地震,两小时后,于19日01时01分又发生6.1级地震。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是1815年平陆6.75 级地震以来,山西省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也是公元1000年以来,大同盆地发生的第4个6级以上地震。

防洪评价报告书

防洪评价报告书
4.3.1 经验公式法 ................................................................................................. 33 4.3.2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法 ................................................................................. 34 4.4 河势影响分析 ...................................................................................................... 34 4.4.1 流速流态变化 .............................................................................................. 34 4.4.2 动力轴线的变化 ......................................................................................... 35 4.4.3 滩槽和河岸线变化 ...................................................................................... 35 4.5 冲刷与淤积分析 .................................................................................................. 35 4.6 堤防稳定分析 ...................................................................................................... 36 5 防洪综合评价 ................................................................................................................. 37

1976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六级以上大地震时间地点统计如下

1976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六级以上大地震时间地点统计如下

1976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六级以上大地震:1918年南澳地震: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13秒,广东南澳(北纬23度30分,东经117度13分)发生7.3级大地震。

地震使南澳县城遭到严重破坏,该县四万人伤亡十之八九,死亡万余人.这是20世纪中国惟一的一次地震海啸.福建泉州至广东汕头一带,海啸波高达7米,持续14小时,福建《同安县志》记载有:“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鱼船多遭沉没”.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北纬36.5度,东经105.7度)发生8.5级地震。

此次地震,中外闻名,中外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

据当时的《中国民报》记载:“清江驿以东,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绝迹。

”地震造成的死亡总人数为234117人。

死亡在万人以上的有6个县。

其中以震中海原县最严重,达7万人,占县总人数的—半以上。

地震造成的山崩滑坡掩埋了村庄。

海原县房屋和窑洞倒塌近6万间。

会宁县房屋倒塌达8万间。

海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

海原、固原和西吉县滑坡数量大到无法统计的地步。

1925年云南大理地震火灾:1925年3月16日,在云南苍山洱海(震中北纬25.7度,东经100.2度)之间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5800余人死亡,近万人受伤,洱海沿岸数万间房屋倒塌.地震后大理、凤仪、宾川、邓川起火。

大理全城官署民房庙宇,同时倾圮。

火起多处,风助火威,延至17日午方熄,被毁店铺数百家。

附近各村之草房全部烧毁。

风仪城内同时火起多处,绣衣街、十字街一带全被烧毁。

宾川县城灾情稍轻,仅海东玉龙村和海南耆内南村尊庄等处火灾,共烧毁瓦草房86所。

这次地震是大理有历史记载以来造成伤亡最大的一次。

1927年甘肃古浪地震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北纬37.6度,东经102.6度)发生8级地震。

地震波及甘肃、青海、陕西等地,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福建德化小震群初步分析

福建德化小震群初步分析
( . 建省 地 震 局 , 建 福 州 3 00 ;2 1福 福 50 3 .福 建 省地 震 局 南平 地 震 台 , 建 南平 福 30 0 ) 50 7
摘 要 :0 9年 2月 1 20 9日至 2月 2 6日, 福建 数字地 震 台网记 录到 在福 建德化 县境 内发 生 了 10次小 7

\ \ I

、_ 、 - 一 .




4 a 0 6年 3月N .2 0 t曲线
5日
2 0 c 20 0 6年 3月 M t图 —
2 2
2 4
2 6日
d 20 0 9年 2月 t 图
图 2 20 0 6年 和 20 0 9年 的 震 群 活 动 曲 线 ( 一tM —t对 比 Ⅳ , )
总数 的 8 . % , 一次 以微 震 为 主 的震 群 。这也 88 是
E 位 于福建 省 中部 “ 中屋脊 ” 云 山麓 、 ) 闽 戴 泉州 市 西北部 , 东与 永 泰县 、 游 县 毗邻 , 和永 春县 接 仙 南 壤 , 连 大 田 县 , 毗 尤 溪 县 , 面 积 2297 西 北 总 1.2
U分别为震群归一化熵值和震群能量均匀度 。 从表 3中可看出,06年震群序列 P值大于 20
20 0 9年地 震 序列 , 明前 者 比后 者 衰 减 快 ;09 说 20
后, 福建 省地震 局 高度重视 , 对此次 地震类 型 及震 后趋 势作 出了快速准 确 的判 断 。本 文利用 台网资
料分 析 了这次 小震群 的活 动 特征 , 与 2 0 并 0 6年 3
月 的震群 活动 进行 了对 比。
2 福 建 地 震 遥 测 台 网资料 分 析 结果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通知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年4月30日,闽建设〔2002〕37号)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年2月2日发布,自2001年8月1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6度7度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 0.05g 0.1g 0.15g 0.2g福州市鼓楼全部台江全部仓山全部晋安日溪、寿山、宦溪、岭头、鼓岭其余马尾琅岐其余闽侯洋里、小箬、廷坪、大湖、白沙、甘蔗、鸿尾、竹岐、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闽江长乐潭头、梅花、猴屿、文岭其余福清其余东翰连江全部永泰其余葛岭、塘前平潭其余南海罗源全部闽清全部泉州市鲤城江南其余丰泽全部洛江全部泉港全部晋江磁灶青阳、安海、陈埭、东石、池店、罗山、内坑、龙湖、永和、英林、紫帽、西滨金井、深沪石狮其余祥芝、永宁南安其余水头、石井安溪桃舟、剑斗、感德、湖头、福田、祥华、长坑、蓝田、芦田、尚卿其余德化全部惠安其余净峰、小岞、山霞、崇武、百崎、张坂、东岭、东园、涂寨、东桥永春全部金门全部漳芗城全部龙文全部龙海其余隆教漳浦南浦、石榴、盘陀其余云霄其余峛屿、陈岱、常山东山全部诏安秀篆、官陂、太平、霞葛、其余州市红星南靖和溪、奎洋、梅林、书洋其余平和芦溪其余华安马坑、湖林其余长泰陈巷、坂里、枋洋、岩溪其余莆田市城厢全部涵江全部莆田其余平海、埭头、山亭、湄洲、南日、东埔仙游其余赖店、盖尾、郊尾、枫亭、圆庄三明市区全部永安全部沙县全部尤溪全部大田全部建宁全部清流全部宁化全部泰宁全部明溪全部将乐万安、高唐、安仁其余市厦门鼓浪屿全部思明全部开元全部湖里全部集美全部杏林全部同安其余马巷、新店、内厝、大嶝南平市市区峡阳其余建阳其余水吉、漳墩、迴龙建瓯吉阳、徐墩、房道、小松其余武夷山全部邵武全部浦城其余水北街、濠村顺昌全部光泽全部松溪全部政和全部龙岩市市区全部漳平全部永定全部上杭全部武平全部连城全部长汀全部宁德市市区全部福安全部福鼎全部柘荣全部寿宁全部霞浦全部古田全部屏南全部周宁全部备注1、本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场地条件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

中国防震减灾50年

中国防震减灾50年

山西--多震之省
山西地震带是我国大陆历史地震记载最长、强震活动最 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震带。它纵贯山西全省,向西 南延伸到陕西西安,向东北延伸至河北怀来,延度。破坏 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山西境内,是中国大陆地区其它地震带 所不可比拟的。据史料记载,山西地震带已恨生5级以上破 坏性地震百余次,其中8级地震2次,7-7.9级地震7次,66.9级地震21次。从公元512年代县发生7.5级地震至今,由 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达近百万。公元1303年9月17日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洪洞-赵城8级大地震曾有过这样 的描述:“城郭庐舍并摧压,尧庙儒学、会仙观等震毁, 压死人民不可胜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地震带发生5级以上破坏 性地震已达21次。山西地震灾害严重,全省有96个县区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记载着当地地震灾害情况,占全省县区 总数91%。 历史的地震灾情如此严重,而今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 城市规模扩大,建筑、交通、煤气、供电等设施复杂,工 矿企业中易产生的地震次生灾害种类繁多,分布甚广。因 此,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民 众的高度重视。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震情就是山西的省情
4、地震宣传中要防止非科学性宣传的干扰 坚持科学是防震减灾宣传的灵魂、基础,也是防震减灾宣传的根本原则和制定防 震地减灾宣传政策法规的核心依据。忽视这一点,防震减灾宣传就会走上邪路,就会 “闹震造灾”,使社会不得安宁。 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不科学地、不实事求是地宣传报道短临地震预报的痛苦教训。 当年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片面报道,给社会造成地震预报已经过关的假象。唐山地震 未能作出预报,社会哗然,公众不能理解地震工作,致使地震部门的工作一度陷入被 动。 5、地震宣传要与地震谣传作不妥协的斗争 1976~1986年间,数十起地震谣传频繁冲击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影响 了当地社会安定、经济建设,甚至是对外开放交往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地震、宣传、 新闻、广播、电视等部门经过长期协同努力,特别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督促下, 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法规(如《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关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规定》 等)文件,以及大量的正面报道和内部报道,才得抑制住非科学的宣传和地震谣传。 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深化 1992年国家地震局和中宣部共同召开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宣传工作座谈会, 制定并颁布了《关于防震减灾的宣传工作的规定》,防震减灾宣传被列入党的宣传工作 的内容,全国各地的防震减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1994年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

中国历史大震资料

中国历史大震资料

中国历史大震资料甘肃临洮地震公元前47年4月17日(汉元帝初元二年),陇西郡(即今甘肃省临洮县)发生地震。

据《汉书》卷九《元帝纪》记述:“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陇西郡,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

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天惟降灾,震惊朕。

治有大亏,咎至于斯。

夙夜兢兢,不通大变,深惟郁悼,未知其序。

间者岁数不登,元元困乏,不胜饥寒,以陷刑辟,朕甚闵之。

郡国被地动灾甚者无出租赋。

赦天下,有可蠲除减省以便万姓者,条奏毋有所讳。

山西应县地震公元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应县发生地震。

据记载,受灾范围为魏京(今洛阳)、并州(今太原)、朔州(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相州(今河北临漳)、冀州(今河北冀县)、定州(今河北定县)、灜州(今河北河间)等地有强烈震感,繁峙(今山西应县)、桑乾郡(今山西山阴)、灵反郡(今山西灵丘)、秀容郡(今山西原平)、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肆州(今山西忻州)以及恒州(今山西大同)等地“地震陷裂,山崩泉涌,杀五千三百一十人,伤者二千七百二十二人,牛马杂畜死伤者三千余。

”山西忻县一带灾情也很严重,地面裂陷,死伤甚多。

地震后又瘟疫流行。

当时宣武帝下沼书,遣太医前往救护,发给药物,并且减去租赋,救济灾民。

甘肃天水地震公元734年3月23日,即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秦州(即今天水)发生地震。

强烈地震后又发生了多次余震。

地震使秦州全城的房屋及建筑几乎无一幸存,压死官吏和百姓4000多人。

当朝皇帝唐玄宗命尚书右丞相萧蒿前去祭山川,并派遣使者前去救济,对有压死者的人家给予救济一年,一家有三人以上死者给予救济二年。

山西代州地震宋真宗祥符二年三月(1009年),山西代州发生地震。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8年)十二月甲申日,忻代并三州地震,坏庐舍,覆压黎民。

忻州死者19742人,伤者5655人,畜扰死者5万余;代州死者759人;并州死者1890人。

此后,自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十一月辛亥日,太原、忻州、朔环州、代州等地又发生十余次地震,城壁屋宇多损坏,人畜多死伤,并多伴有地声。

2月份地震历史记录

2月份地震历史记录

2月份地震历史记录地震是地球活跃的地壳运动表现之一,有时候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

在地震历史记录中,2月份也不乏发生地震的案例。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2月份地震的一些历史记录。

1. 1906年2月7日,厄瓜多尔地震(Ecuador Earthquake)1906年2月7日,厄瓜多尔发生了一场里氏规模为7.8的大地震。

这场地震导致3500人死亡,同时还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

尤其是首都基多市的地标性建筑圣方济各教堂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2. 1931年2月10日,新西兰震荡(New Zealand Tremor)1931年2月10日,新西兰北岛东北部发生了一次里氏规模为7.8的地震。

地震造成了256人死亡,并给该地区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破坏。

尤其是震中附近的城市纳皮尔和黑兹廷斯,几乎全城被夷为平地。

3. 1975年2月4日,中国昆明地震(Kunming Earthquake, China)1975年2月4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发生了一次里氏规模为6.8的地震。

地震造成了曾经因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而著名的昆明市,以及附近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受到了严重破坏。

估计有1,404人丧生,数千人受伤。

这场地震还造成了大量财产损失。

4. 2004年2月24日,摩洛哥地震(Morocco Earthquake)2004年2月24日,摩洛哥发生了一场里氏规模为6.3的地震。

地震主要影响了摩洛哥北部的一些城市和城镇,导致570人死亡,破坏了大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尽管这次地震规模较小,但由于该地区的建筑结构较为脆弱,因此伤亡和破坏仍然相当严重。

5. 2024年2月27日,智利地震(Chile Earthquake)2024年2月27日,智利发生了一次里氏规模为8.8的大地震。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海啸,并导致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据报道,地震和海啸造成了525人丧生,25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达到了巨大的数十亿美元。

这被认为是近年来世界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尽管这些地震在2月份发生,但它们都给人们敲响了地震警钟。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通知福建省建设厅、福建省地震局,2002年4月30日,闽建设〔2002〕37号)各设区的市建设局、地震局(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以下简称《区划图》)已于2001年2月2日发布,自2001年8月1日起实施。

鉴于《区划图》较原《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有较大变化,为了便于操作,根据《区划图》,省建设厅和省地震局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现有建制乡(镇、办事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进行划定,并制定《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1)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详见附件2)。

为使《区划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验收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均要按本标准执行。

二、根据《区划图》使用规定,下列工程或地区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应直接采用本标准,需做专门研究:1、抗震设防要求高于本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核电站和其他特殊要求的核设施建设工程;2、位于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区域的大城市、大型厂矿企业、长距离生命线工程以及新建开发区等。

三、建筑工程使用《区划图》时,按相关设计规范执行。

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2.《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附件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6度7度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 0.05g 0.1g 0.15g 0.2g福州市鼓楼全部台江全部仓山全部晋安日溪、寿山、宦溪、岭头、鼓岭其余马尾琅岐其余闽侯洋里、小箬、廷坪、大湖、白沙、甘蔗、鸿尾、竹岐、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闽江长乐潭头、梅花、猴屿、文岭其余福清其余东翰连江全部永泰其余葛岭、塘前平潭其余南海罗源全部闽清全部泉州市鲤城江南其余丰泽全部洛江全部泉港全部晋江磁灶青阳、安海、陈埭、东石、池店、罗山、内坑、龙湖、永和、英林、紫帽、西滨金井、深沪石狮其余祥芝、永宁南安其余水头、石井安溪桃舟、剑斗、感德、湖头、福田、祥华、长坑、蓝田、芦田、尚卿其余德化全部惠安其余净峰、小岞、山霞、崇武、百崎、张坂、东岭、东园、涂寨、东桥永春全部金门全部漳芗城全部龙文全部龙海其余隆教漳浦南浦、石榴、盘陀其余云霄其余峛屿、陈岱、常山东山全部诏安秀篆、官陂、太平、霞葛、其余州市红星南靖和溪、奎洋、梅林、书洋其余平和芦溪其余华安马坑、湖林其余长泰陈巷、坂里、枋洋、岩溪其余莆田市城厢全部涵江全部莆田其余平海、埭头、山亭、湄洲、南日、东埔仙游其余赖店、盖尾、郊尾、枫亭、圆庄三明市区全部永安全部沙县全部尤溪全部大田全部建宁全部清流全部宁化全部泰宁全部明溪全部将乐万安、高唐、安仁其余市厦门鼓浪屿全部思明全部开元全部湖里全部集美全部杏林全部同安其余马巷、新店、内厝、大嶝南平市市区峡阳其余建阳其余水吉、漳墩、迴龙建瓯吉阳、徐墩、房道、小松其余武夷山全部邵武全部浦城其余水北街、濠村顺昌全部光泽全部松溪全部政和全部龙岩市市区全部漳平全部永定全部上杭全部武平全部连城全部长汀全部宁德市市区全部福安全部福鼎全部柘荣全部寿宁全部霞浦全部古田全部屏南全部周宁全部备注1、本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场地条件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

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数据 (-1831年至1969年)

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数据 (-1831年至1969年)

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日期时间(北京时)纬度(度-分)经度(度-分)深度(km)震级烈度-780/00/00::.34°30"107°48" 6.5-280/00/00::.34°24"108°48"5VI-231/00/00::.39°54"114°36" 6.5VIII-193/02/00::.35°24"103°54" 6.5-186/02/22::.33°48"105°06" 6.5-143/06/10::.32°06"110°06"5VI-70/06/01::.36°18"119°00"7IX-47/04/17::.34°54"104°42" 6.75IX-35/07/11::.34°24"109°00"5-26/00/00::.28°48"104°36" 5.5VII46/10/23::.33°00"112°30" 6.5VIII128/02/23::.34°42"105°24" 6.5VIII138/03/01::.35°48"103°30" 6.75IX143/10/00::.34°42"105°18"7IX147/00/00::.34°42"112°24" 4.75VI294/07/00::.32°36"116°48" 5.5VII294/09/00::.40°18"116°00" 5.5VII319/06/17::.34°06"105°18" 4.5344/00/00::.35°24"114°18" 5.5373/08/00::.36°36"101°48" 4.75VI406/06/00::.36°06"104°12" 5.5408/00/00::.36°48"118°18"5408/00/00::.39°00"100°30" 4.75VI416/00/00::.34°18"105°30"5VI421/00/00::.41°36"120°24"5VI462/08/16::.35°00"116°48"6VIII495/03/31::.37°30"121°30" 5.5VII499/08/04::.32°06"118°48"5VI506/08/30::.37°54"102°36" 4.75VI512/05/21::.39°24"113°18"7.5X575/01/14::.37°54"102°36" 5.5VII600/12/13::.34°18"108°54" 5.5VII625/08/15::.27°54"102°12" 4.75VI638/02/11::.32°36"103°36"5VI649/09/12::.36°06"111°30" 5.5VII692/00/00::.37°24"117°36"5VI734/03/19::.34°36"105°36"7IX756/11/27::.39°12"99°30"6VII777/00/00::.37°48"115°12"6VIII788/03/08::.32°30"109°24" 6.5VIII793/05/27::.34°30"109°42"6814/04/02::.27°54"102°12" 6.5835/04/11::.34°18"108°54" 4.75VI836/02/25::.34°18"108°54" 4.75VI839/00/00::.34°24"104°00" 6.5865/12/00::.35°54"111°24" 5.5VII867/02/14::.35°54"111°24" 5.5VII876/07/14::.37°48"105°54" 6.5VIII879/03/00::.34°12"109°18" 4.75VI880/02/00::.34°30"107°48" 4.75VI886/00/00::.25°42"100°06" 5.5VII929/00/00::.30°18"120°30"5VI 953/11/00::.36°18"115°06" 4.75VI 999/10/00::.31°48"119°54" 5.5VII 1011/08/00::.38°12"114°36" 4.75VI 1022/04/00::.39°48"113°06" 6.5VIII 1038/01/09::.38°24"112°54"7.25X 1046/04/18::.37°48"120°42"5VI 1057/00/00::.39°42"116°18" 6.75IX 1067/11/00::.23°36"116°30" 6.75IX 1068/08/14::.38°30"116°06"6VIII 1069/01/18::.38°18"116°48" 4.75VI 1076/12/00::.39°54"116°24"5VI 1092/00/00::.37°54"102°36" 4.75VI 1111/00/00::.25°42"100°12"5 1125/08/30::.36°06"103°42"7IX 1143/04/00::.38°30"106°18" 6.5VIII 1169/01/24::.31°54"104°24" 4.75VI 1209/12/04::.36°00"111°48" 6.5 1213/06/26::.29°36"118°54" 4.75VI 1216/03/17::.28°18"103°36" 6.5 1219/06/02::.36°00"106°12" 6.5 1227/07/00::.38°30"106°18" 5.5VII 1290/09/27::.41°36"119°18" 6.75IX 1291/08/25::.36°06"111°30" 6.5VIII 1303/09/17::.36°18"111°42"8XI 1304/02/00::.36°06"111°30" 5.5VII 1304/09/03::.37°30"112°36" 4.75VI 1305/05/03::.39°48"113°06" 6.5 1306/09/12::.35°54"106°06" 6.5 1307/00/00::.34°30"107°48"5VI 1314/10/05::.36°36"113°48"6VIII 1316/00/00::.36°24"111°06" 5.5VII 1322/00/00::.40°36"115°00" 4.5 1327/09/00::.30°06"102°42" 4.75VI 1332/06/00::.24°42"102°48" 5.5 1336/00/00::.30°06"115°54" 4.75VI 1337/09/08::.40°24"115°42" 6.5VIII 1338/08/02::.40°24"115°12"5VI 1342/04/15::.29°30"114°30" 4.75VI 1342/05/05::.37°54"112°36" 5.5VII 1343/05/00::.38°54"113°48" 4.75VI 1346/04/00::.37°06"118°00" 4.75VI 1351/05/14::.37°18"113°00" 5.5VII 1352/04/18::.35°36"105°18"7IX 1361/00/00::.28°48"115°18"5VI 1368/07/08::.37°36"112°30"6VII 1372/08/16::.32°00"118°48" 4.75VI 1372/09/17::.23°06"113°18" 4.75VI 1378/04/30::.38°30"106°18" 5.75VII 1399/04/29::.31°48"118°54" 4.75VI 1407/11/00::.31°12"112°36" 5.5VII 1425/03/07::.31°42"116°30" 5.75VII 1427/00/00::.27°54"102°12"5 1433/00/00::.30°30"115°12" 4.75VI 1440/10/26::.36°42"103°18" 6.25VIII 1440/12/16::.36°12"103°24" 5.5VII1445/12/12::.24°30"117°36" 6.25VIII 1446/00/00::.23°36"102°48"5 1448/09/30::.38°18"109°48"5 1458/08/00::.25°06"99°06"5 1467/01/19::.27°06"101°30" 6.5VIII 1467/06/09::.39°36"112°18" 5.5VII 1469/11/04::.31°12"112°36"5 1474/10/27::.26°36"100°12" 5.5VII 1474/12/11::.37°54"106°18" 5.5VII 1477/03/19::.35°12"104°12"5VI 1477/05/13::.38°30"106°18" 6.5VIII 1478/08/17::.27°30"101°36" 5.5VII 1481/07/15::.26°30"99°54"6VIII 1484/01/29::.40°30"116°30" 6.75 1485/01/17::.34°48"110°18"5 1485/05/27::.40°12"117°54"5VI 1487/08/10::.34°24"108°54" 6.25VIII 1488/00/00::.25°42"101°18" 4.75VI 1488/09/16::.31°42"103°54" 5.5 1494/03/24::.25°30"103°48" 5.5VII 1495/04/10::.37°36"105°36" 6.25VIII 1497/02/17::.36°18"112°54" 4.75VI 1498/11/14::.26°06"99°54" 4.75VI 1499/07/17::.25°18"100°18" 5.5VII 1500/01/04::.24°54"103°06" 6.75IX 1501/01/19::.34°48"110°06"7IX 1501/06/01::.26°30"99°54" 5.5VII 1502/01/17::.34°48"110°06"5VI 1502/10/17::.35°42"115°18" 6.5VIII 1502/00/00::.33°24"120°06" 4.75VI 1505/07/10::.37°48"105°54" 5.5VII 1505/10/16::.35°12"110°54"5VI 1506/03/19::.35°18"110°06" 5.5VII 1506/04/27::.25°24"103°18" 5.5VII 1506/08/28::.36°18"120°42" 4.75VI 1507/11/04::.24°36"102°30" 5.25VI 1509/00/00::.28°36"112°24" 4.75VI 1511/05/12::.25°00"101°30" 5.5VII 1511/06/01::.26°36"100°42" 6.75IX 1511/11/17::.26°36"100°00" 5.75VII 1512/10/08::.25°00"98°30" 6.5VIII 1514/00/00::.26°12"99°24" 4.75VI 1514/05/29::.25°42"100°12" 6.25VIII 1514/09/00::.25°06"99°06" 5.5VII 1515/06/17::.26°36"100°12"7IX 1515/10/00::.25°42"100°12"6VIII 1516/09/00::.25°06"118°12" 4.75VI 1517/07/12::.24°06"102°36" 5.5VII 1518/07/02::.25°24"101°42" 4.75VI 1519/00/00::.23°42"117°12" 4.75VI 1519/00/00::.25°42"100°12"5VI 1520/03/26::.25°18"100°18" 5.5VII 1520/06/08::.26°36"100°12"5VI 1520/08/18::.24°24"100°48" 5.5VII 1522/01/28::.34°06"114°06" 5.75VII1524/02/04::.34°00"114°00" 5.75VII 1524/04/05::.19°12"110°30"5VI 1526/05/21::.25°48"105°12"5VI 1526/05/30::.25°48"105°12"5VI 1527/00/00::.39°48"118°06" 5.5VII 1528/00/00::.37°54"114°36"5VI 1531/01/00::.30°42"117°30" 4.75VI 1532/11/06::.40°00"116°54" 5.5VII 1535/05/00::.25°48"116°24" 4.5 1536/03/20::.28°06"102°06"7.25X 1536/10/22::.39°48"116°48"6 1537/05/13::.33°36"117°36" 5.5VII 1538/00/00::.38°00"115°36"5VI 1539/08/08::.23°36"102°48" 5.5 1540/00/00::.36°36"110°00" 4.75VI 1542/00/00::.39°00"111°06"5VI 1542/11/19::.34°42"104°54"5VI 1548/09/13::.38°00"121°00"7 1549/04/00::.37°00"111°54"5VI 1551/00/00::.25°48"105°12"5VI 1556/01/23::.34°30"109°42"8XI 1556/12/03::.38°48"101°06"5VI 1558/06/00::.37°30"112°12"5VI 1558/06/00::.23°24"111°30" 5.5VII 1558/11/21::.34°30"109°42" 5.5VII 1560/00/00::.24°12"102°42" 5.5VII 1560/04/00::.24°54"103°12" 5.5VII 1561/02/21::.38°48"101°06"5VI 1561/07/25::.37°30"106°00"7.25IX 1562/00/00::.25°48"116°00"5VI 1562/00/00::.38°30"106°18"5VI 1562/06/00::.39°36"118°42"5VI 1567/00/00::.39°42"119°12" 4.75VI 1568/01/00::.34°12"109°18"5VI 1568/04/00::.34°24"109°12" 5.5VII 1568/04/01::.38°30"106°18" 5.75VII 1568/04/12::.33°06"107°00"5VI 1568/04/25::.39°00"119°00"6 1568/05/15::.34°24"109°00" 6.75IX 1569/00/00::.32°42"109°00"5VI 1569/00/00::.34°36"110°18"5VI 1571/05/26::.23°48"113°30"5VI 1571/09/09::.24°06"102°42"6VIII 1572/00/00::.26°12"104°06"5VI 1573/01/10::.34°24"104°00" 6.75 1574/00/00::.27°36"119°06" 5.5VII 1574/08/19::.26°06"119°18" 5.75VII 1577/03/13::.25°00"98°36" 6.5VIII 1578/02/17::.25°06"110°12" 4.75VI 1578/07/17::.40°24"115°42"5VI 1579/12/21::.25°06"99°06"5VI 1580/09/05::.39°30"112°18" 5.5VII 1581/05/18::.39°48"114°30" 5.75VII 1581/07/00::.33°00"104°36" 5.5VII 1582/03/00::.40°06"113°18"5VI1584/00/00::.38°24"111°54" 4.75VI 1585/03/06::.31°12"117°42" 5.5VII 1586/04/02::.25°18"100°18" 5.5VII 1586/05/26::.39°54"116°18"5VI 1587/04/10::.35°18"113°30"6VII 1587/10/04::.35°12"110°48"5VI 1588/07/00::.38°24"112°42"5VI 1588/08/09::.24°00"102°48"6VIII 1589/00/00::.24°48"110°30" 4.75VI 1590/07/07::.35°24"103°54" 5.5VII 1591/00/00::.36°36"110°00"5VI 1591/11/21::.38°48"101°06"5VI 1592/01/00::.25°00"98°30" 5.5VII 1596/00/00::.42°36"124°00"5VI 1596/10/00::.25°00"118°42" 4.75VI 1597/02/14::.31°54"104°18"5VI 1597/10/06::.38°30"120°00"7 1599/00/00::.35°36"109°12"5VI 1599/08/00::.25°30"110°24" 4.75VI 1599/10/16::.25°18"103°00"5VI 1600/07/00::.21°36"110°18" 4.75VI 1600/09/29::.23°30"117°12"7IX 1602/10/23::.26°06"99°54"5VI 1602/00/00::.25°48"105°12" 4.75VI 1603/05/30::.31°12"112°36" 4.75VI 1604/10/25::.34°12"105°00"6 1604/12/29::.25°00"119°30"8 1605/07/13::.19°54"110°30"7.5X 1605/12/15::.19°54"110°30"6VIII 1606/11/30::.23°36"102°48" 6.5 1607/00/00::.25°00"119°30"5VI 1608/09/23::.37°42"105°48" 5.5VII 1609/07/12::.39°12"99°00"7.25X 1610/02/03::.28°30"104°36" 5.5VII 1610/03/13::.32°18"104°42" 5.5VII 1611/04/00::.24°00"97°48" 4.75 1611/09/09::.21°30"111°18" 5.5VII 1612/06/00::.25°24"103°12" 5.5 1612/06/03::.25°30"103°54"5VI 1614/10/23::.37°12"112°30" 6.5 1615/03/01::.32°00"120°54"5VI 1615/07/20::.38°48"106°18" 5.5VII 1615/08/24::.25°00"101°30" 5.5VII 1616/02/10::.37°42"105°54" 5.75VII 1616/10/10::.40°42"116°06"5VI 1618/00/00::.20°00"110°06"5VI 1618/00/00::.25°48"99°12"5VI 1618/05/20::.37°00"111°54" 6.5VIII 1618/11/16::.39°48"114°30" 6.5VIII 1620/10/19::.37°06"117°30" 4.75VI 1620/12/00::.25°36"103°18"5 1621/00/00::.31°00"120°42"5VI 1621/03/00::.39°30"116°42" 5.5VII 1621/05/00::.39°06"110°54"5VI 1622/03/18::.35°30"116°00"6VIII1622/10/25::.36°30"106°18"7IX 1623/05/04::.25°30"100°30"6 1623/12/26::.36°06"115°12" 4.75VI 1624/02/10::.32°24"119°30"6VII 1624/03/26::.26°30"99°54" 5.5VII 1624/04/17::.39°48"118°48" 6.25VIII 1624/07/00::.26°54"100°12"5VI 1624/07/04::.35°24"105°54"6 1624/07/19::.38°48"115°30" 5.25VII 1624/09/01::.31°12"121°30"5VI 1624/10/00::.33°12"107°30" 5.5VII 1624/00/00::.38°24"112°42"5VI 1625/04/00::.38°18"116°48"5VI 1626/06/28::.39°24"114°12"7IX 1626/10/08::.26°54"109°42"5VI 1627/02/16::.37°30"105°30"6VIII 1627/00/00::.37°48"113°36" 5.5VII 1628/10/06::.40°36"114°12" 6.25VIII 1629/03/00::.36°06"103°48" 5.5VII 1630/01/16::.32°36"104°06" 6.25VIII 1630/02/04::.31°54"119°12" 4.75VI 1630/00/00::.30°42"113°30"5VI 1630/10/14::.30°12"113°12"5VI 1631/00/00::.33°42"106°00"5VI 1631/07/00::.35°30"107°48"5VI 1631/07/21::.35°18"104°18"5VI 1631/08/14::.29°18"111°42" 6.5VIII 1631/09/00::.25°48"105°12" 4.75VI 1631/09/01::.28°18"110°12"5VI 1632/00/00::.32°24"109°42"5VI 1633/00/00::.37°18"111°48"5VI 1634/01/00::.34°00"105°12"6 1634/03/00::.30°42"115°06" 5.5 1634/12/00::.35°06"107°42" 5.5VII 1634/00/00::.32°54"104°42" 5.5VII 1635/10/26::.33°12"107°30" 5.5VII 1636/00/00::.33°06"107°00" 5.5VII 1636/00/00::.36°48"108°48" 4.75VI 1638/01/00::.36°36"105°30" 5.5VII 1640/05/00::.34°42"112°24"5VI 1640/09/00::.30°24"114°54"5VI 1641/06/21::.34°18"105°30"5VI 1641/11/26::.23°30"116°30" 5.75VII 1642/00/00::.33°00"118°30"5VI 1642/06/30::.35°06"111°06"6VIII 1642/12/00::.25°30"101°18"5VI 1643/12/00::.25°42"101°06" 5.5VII 1644/02/08::.32°54"117°30" 5.5VII 1644/05/00::.25°30"102°24"5VI 1651/02/16::.26°12"116°36" 5.5VI 1652/02/10::.31°24"116°18" 5.5VI 1652/03/23::.31°30"116°30"6 1652/07/13::.25°24"100°30" 6.75IX 1652/08/00::.33°24"104°48" 5.5VII 1653/08/12::.21°42"110°12" 4.751654/07/21::.34°18"105°30"8XI 1654/09/15::.36°06"115°36" 5.5VII 1655/00/00::.23°00"120°12" 5.5VII 1655/04/17::.24°24"102°30"5 1656/03/00::.22°36"112°48" 4.75VI 1657/04/21::.31°30"103°36"6VIII 1658/02/03::.39°24"115°42"6 1661/02/15::.23°00"120°12"6 1662/00/00::.33°24"120°06" 4.75VI 1662/10/11::.33°12"114°48" 5.5VII 1663/04/00::.26°06"99°54"5VI 1664/00/00::.38°42"112°42" 5.5VII 1664/04/01::.39°54"116°42" 4.75VI 1665/00/00::.37°54"102°36"5VI 1665/04/16::.39°54"116°36" 6.5VIII 1665/09/19::.22°42"111°36"5VI 1668/07/25::.35°18"118°36"8.5XII 1670/07/00::.25°12"102°12" 5.5VII 1671/09/00::.35°18"118°00"5VI 1673/03/29::.31°48"117°18"5VI 1673/10/18::.40°30"114°06" 5.75VII 1674/04/00::.24°30"103°42" 4.75VI 1675/00/00::.34°06"114°48" 5.5VII 1675/06/00::.34°48"111°06" 4.75VI 1675/07/00::.35°36"116°48"5VI 1676/11/10::.38°00"114°00" 4.75VI 1677/09/00::.33°24"104°48" 5.5VII 1677/12/00::.25°30"101°18" 5.5VII 1677/00/00::.37°48"113°36"5VI 1678/05/26::.30°30"121°00" 4.75VI 1678/00/00::.40°42"115°18"5VI 1679/09/02::.40°00"117°00"8XI 1679/10/00::.37°30"112°30" 5.5VII 1679/12/16::.31°24"119°30"5 1680/09/09::.25°00"101°30" 6.75 1681/00/00::.35°48"109°24" 5.5VII 1683/10/10::.23°06"113°12"5VI 1683/11/22::.38°42"112°42"7IX 1686/00/00::.37°06"106°24" 5.5VII 1686/05/12::.23°30"120°24"5 1688/06/14::.26°30"99°54" 6.25VIII 1692/09/12::.24°30"103°48" 5.5VII 1693/04/25::.23°00"115°18"5VI 1694/05/00::.25°00"121°30" 5.5 1695/05/18::.36°00"111°30"8X 1698/00/00::.41°30"121°12"5VI 1699/00/00::.39°48"99°30" 4.75VI 1701/00/00::.25°12"102°30" 5.75VII 1704/09/18::.38°00"116°30" 5.5VII 1704/09/28::.34°54"106°48"6 1708/10/26::.36°42"114°42" 5.5VII 1709/10/14::.37°24"105°18"7.5IX 1710/00/00::.28°30"117°36" 4.75VI 1710/04/16::.27°48"111°18" 5.5VII 1711/10/22::.23°30"120°00" 6.5VIII 1713/02/26::.25°24"103°12" 6.75IX1713/09/04::.32°00"103°42" 6.5VIII 1718/06/19::.35°00"105°12"7.5X 1720/07/12::.40°24"115°30" 6.75IX 1720/10/31::.23°00"120°18" 5.5VII 1721/01/05::.23°00"120°18"6VIII 1722/02/00::.24°12"102°24"5VI 1724/00/00::.40°24"115°12"5VI 1725/01/08::.25°06"103°06"6VIII 1725/08/02::.30°06"101°54"6VIII 1725/12/05::.36°36"107°18"5VI 1729/08/10::.25°36"100°18"5VI 1730/09/30::.40°00"116°12" 6.5VIII 1730/00/00::.36°54"117°54"5 1732/01/29::.27°42"102°12" 6.75IX 1732/11/00::.23°42"102°30"5VI 1733/08/02::.26°12"103°06"7.5X 1734/03/00::.30°18"103°30"5VI 1736/01/30::.23°06"120°18"6VIII 1737/09/30::.35°06"114°24" 5.5VII 1738/00/00::.33°18"96°36" 6.5VIII 1738/05/19::.33°12"104°12" 5.5VII 1739/01/03::.38°48"106°30"8X 1739/02/23::.38°30"106°18" 5.5VII 1741/11/14::.23°42"102°30"5VI 1742/00/00::.32°06"110°48"5VI 1743/06/30::.30°42"118°24"5 1746/07/29::.40°12"116°12"5VI 1748/02/23::.31°12"103°18" 5.5VII 1748/03/06::.30°06"101°54" 5.5VII 1748/05/02::.32°54"103°36" 5.5VII 1748/08/30::.30°24"101°36"6VII 1748/11/21::.36°24"106°06" 5.5VII 1749/02/28::.22°54"112°00"5VI 1750/09/15::.24°42"102°54"6VIII 1751/00/00::.23°42"102°24"5VI 1751/03/00::.23°48"106°54" 4.75VI 1751/05/25::.26°30"99°54" 6.75IX 1753/00/00::.31°24"79°42" 5.5VII 1754/05/00::.37°42"112°30"5VI 1754/06/00::.25°00"101°30"5VI 1755/01/27::.24°42"102°12" 6.5VIII 1755/02/08::.23°48"102°42"6VIII 1757/06/13::.25°00"98°30" 5.5VII 1761/05/23::.24°24"102°30"6VIII 1761/11/03::.24°24"102°30"6VII 1763/12/30::.24°18"102°48" 6.5VIII 1765/02/09::.44°42"82°54"6 1765/03/15::.41°48"123°24" 5.5VII 1765/05/01::.35°18"103°54" 5.5VII 1765/09/02::.34°48"105°00" 6.5 1770/09/26::.24°36"99°54" 5.5VII 1772/03/01::.38°18"114°24"5VI 1776/12/00::.23°30"120°30" 5.5VII 1781/10/03::.25°54"101°06"5VI 1782/04/30::.26°12"111°42"5VI 1783/00/00::.25°36"103°48"51785/04/18::.39°54"98°00"6VIII 1785/00/00::.30°30"101°30"5VI 1786/00/00::.29°06"110°24" 4.75VI 1786/06/01::.29°48"102°06"7.5IX 1786/06/18::.44°00"80°48"6 1786/07/00::.25°00"98°30"5VI 1787/12/13::.31°00"103°42" 4.75VI 1789/06/07::.24°12"102°48" 6.5IX 1789/11/07::.34°36"110°18"5VI 1791/00/00::.31°00"95°00" 6.75IX 1791/02/11::.38°00"115°30" 5.5VI 1791/03/00::.23°30"116°42"5VI 1791/04/08::.24°30"117°42" 5.5 1792/04/00::.27°24"114°36" 4.75VI 1792/08/09::.23°36"120°30" 6.75IX 1792/09/07::.31°00"101°30"6VIII 1792/11/30::.30°36"101°30" 5.5VII 1793/05/15::.30°36"101°30"6 1795/08/05::.39°42"118°42" 5.25 1796/03/00::.36°00"119°24"5VI 1797/00/00::.23°00"120°12"5VI 1799/08/27::.23°48"102°24" 6.5 1803/02/01::.25°36"100°36"6 1804/00/00::.24°54"115°36"5VI 1805/06/25::.37°06"114°30"5VI 1805/08/05::.39°42"119°12" 5.5VII 1806/01/11::.25°18"115°42"6 1811/03/18::.25°12"121°18" 6.5 1811/09/27::.31°42"100°18"6 1812/03/08::.43°42"83°00"7.5 1812/04/02::.34°36"110°36"5VI 1813/00/00::.36°00"111°24" 5.25 1813/10/17::.28°00"120°42" 4.75 1814/01/10::.34°36"113°24"5VI 1814/02/04::.35°48"114°24" 5.25VII 1814/11/24::.23°42"102°30"6 1815/07/11::.24°42"121°48" 5.5VII 1815/08/06::.39°00"117°30"5VI 1815/10/13::.25°12"121°12" 6.5VIII 1815/10/23::.34°48"111°12" 6.75IX 1816/00/00::.24°48"121°48" 5.5VII 1816/12/08::.31°24"100°42" 6.5VIII 1819/02/24::.36°06"102°18" 5.75VII 1819/09/14::.26°30"107°12" 5.75 1820/08/03::.34°06"113°54"6VIII 1820/10/00::.34°48"111°12" 4.75VI 1822/06/18::.33°00"104°36" 5.5VII 1823/08/00::.32°30"107°54"5VI 1825/10/00::.25°54"119°00" 4.75VI 1827/03/23::.34°54"111°06" 5.25 1829/04/00::.37°30"111°12" 5.25 1829/08/18::.34°36"110°36" 4.75VI 1829/11/18::.33°12"117°54" 5.5VII 1829/11/19::.36°36"118°30"6VIII 1830/06/12::.36°24"114°12"7.5X1831/09/28::.32°48"116°48" 6.25VIII 1832/01/00::.24°18"117°00"5VI 1832/08/00::.39°54"96°48" 5.5VII 1833/09/06::.25°12"103°00"8XI 1833/12/13::.24°42"121°48" 4.75VI 1834/00/00::.28°36"87°06"6VIII 1834/16/00::.33°00"97°00" 5.5VII 1834/04/11::.24°54"103°00"5VI 1835/06/06::.36°18"116°24"5VI 1837/16/00::.34°36"103°42"6VIII 1839/02/07::.26°06"99°54"6VIII 1839/02/23::.26°06"99°54"6 1839/06/27::.23°24"120°24" 6.5VIII 1840/11/00::.23°48"120°30"5VI 1842/06/11::.43°36"93°00"7IX 1845/02/00::.24°06"120°30"6VIII 1845/11/03::.26°00"100°06" 5.5VII 1847/00/00::.28°24"92°24" 6.5 1847/03/00::.34°48"111°48" 4.75VI 1848/12/03::.24°06"120°30" 6.75IX 1850/00/00::.34°42"104°54"5VI 1850/09/12::.27°48"102°18"7.5X 1852/05/26::.37°30"105°12"6VIII 1853/02/08::.24°54"111°42" 4.75VI 1853/11/00::.39°00"76°12" 5.5VII 1854/12/24::.29°06"107°06" 5.5VII 1855/12/11::.39°06"121°36" 5.5VII 1855/00/00::.29°12"108°06" 4.75VI 1856/01/15::.30°06"120°00" 4.75VI 1856/04/10::.39°06"121°42" 5.25 1856/06/10::.29°42"108°48" 5.5VII 1857/01/29::.22°42"110°18" 4.75VI 1859/09/19::.40°42"122°12"5VI 1861/07/00::.24°18"102°54" 4.75VI 1861/07/19::.39°06"121°42"6VIII 1862/02/00::.25°42"100°06" 5.5VII 1862/06/07::.23°24"120°06" 6.5VIII 1862/12/23::.35°30"111°30" 5.5VII 1863/04/00::.25°54"100°06" 5.5VII 1863/08/30::.29°12"114°06"5VI 1863/09/25::.43°48"87°36" 5.5VII 1866/09/21::.28°00"119°36" 4.75VI 1867/09/00::.30°30"120°48" 4.75VI 1867/12/18::.25°30"121°42"6 1868/10/30::.32°24"117°48" 5.5 1870/00/00::.22°24"120°36" 5.5VII 1870/04/11::.30°00"99°00"7.25X 1870/07/05::.24°06"102°00"5 1874/06/23::.23°00"115°18"5VI 1875/06/00::.26°18"109°18"5VI 1876/08/05::.25°30"99°30"6 1876/00/00::.25°42"100°06" 4.75VI 1877/10/00::.25°30"102°24" 4.75VI 1878/08/07::.27°42"100°48" 5.5VII 1879/05/12::.31°48"104°48"5VI。

中国历史上72次特大地震

中国历史上72次特大地震

公元前780年陕西岐山(°N,°E)M≥7(震中烈度≥9)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东诸城昌乐一带(°N,°E)M≥7(震中烈度≥9)143年10月后甘肃甘谷西(°N,°E)M7(震中烈度9)180年秋甘肃高台西(°N,°E)M71/2(震中烈度10)512年5月23日(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四月庚辰)山西原平代县间(°N,°E)M71/2(震中烈度10)734年3月23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甘肃天水附近(°N,°E)M ≥7(震中烈度≥9)814年4月6日(唐宪宗元和九年三月丙辰)四川西昌一带(°N,°E)M7(震中烈度9)849年10月24日(唐宣宗大中三年十月辛已)内蒙古包头西北(°N,°E)M7" 1038年1月15日(宋仁宗景右()四年十二月二日)山西定襄、忻州(°N,°E)M71/4(震中烈度10)1125年9月6日(宋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甘肃兰州一带(°N,°E)M7(震中烈度9)1216年3月24日(南宋宁宗嘉定九年二月辛亥)四川雷波马湖(°N,°E)M7(震中烈度9)1303年9月25日(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山西赵城、洪洞(°N,°E)M8(震中烈度11)1352年4月26日(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丁丑)甘肃会宁东南(°N,°E)M7"1411年10月8日(明永乐九年九月十二日,藏历第七绕回()阴铁兔年九月十一日)西藏当雄西南一带(°N,°E)M8(震中烈度10-11)1500年1月13日(明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己丑)云南宜良(°N,°E)M≥7(震中烈度≥9)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陕西朝邑(°N,°E)M7(震中烈度9)1515年6月27日(明正德十年五月壬辰)云南永胜西北(°N,°E)M73/4(震中烈度10)1536年3月29日(明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四川西昌北(°N,°E)M71/2(震中烈度10)1548年9月22日(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癸丑)渤海(°N,°E)M71556年2月2日(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陕西华县(°N,°E)M81/4(震中烈度11)1561年8月4日(明嘉靖四十年六月壬申)宁夏中卫东(°N,°E)M71/4(震中烈度9-10)1588年8月9日(明万历十六年闰六月十八日)云南建水曲溪(°N,°E)M≥7(震中烈度≥9)"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甲申)渤海(°N,°E)M7"辽阳、开原、广宁1600年9月29日(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壬辰)广东南澳(°N,°E)M7(震中烈度9)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乙酉)福建泉州海外(°N,°E)M71/2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海南琼山(°N,°E)M7(震中烈度9)1609年7月12日(明万历三十七年六月辛酉)甘肃酒泉红崖堡(°N,°E)M71/4(震中烈度10)"1622年10月25日(明天启二年九月甲寅)宁夏固原北(°N,°E)M7(震中烈度9-10)1626年6月28日(明天启六年六月丙子)山西灵丘(°N,°E)M7(震中烈度9)1652年7月13日(清顺治九年六月初八)云南弥渡南(°N,°E)M7(震中烈度9+)1654年7月21日(清顺治十一年六月丙寅)甘肃天水南(°N,°E)M8(震中烈度11)1642-1654年(明崇祯十年至永乐八年,藏历第十一绕回阴水马年至阳水马年)西藏洛隆西北(°N,°E)M≥7(震中烈度≥9)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甲申)山东郯城(°N,°E)M81/2(震中烈度≥11)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河北三河平谷(°N,°E)M8(震中烈度11)"七月二十八日已时初刻,京师地震1683年11月22日(清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壬寅)山西原平附近(°N,°E)M7(震中烈度9)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丁酉)山西临汾(°N,°E)M73/4(震中烈度10)"1709年10月14日(清康熙四十八年九月十二日)宁夏中卫(°N,°E)M71/2(震中烈度9-10)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肃通渭南(°N,°E)M71/2(震中烈度10)"1725年8月1日(清雍正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四川康定(°N,°E)M7(震中烈度9)1733年8月2日(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云南东川紫牛坡(°N,°E)M73/4(震中烈度10)1739年1月3日(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宁夏平罗银川间(°N,°E)M8(震中烈度10+)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戊申)四川康定南(°N,°E)M71/4(震中烈度≥10)1786年6月10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四川泸定得妥(°N,°E)M ≥71789年6月7日(清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十四日)云南华宁(°N,°E)M7(震中烈度9+)1792年8月2日(清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台湾嘉义(°N,°E)M7(震中烈度9)1799年8月27日(清嘉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云南石屏宝秀(°N,°E)M7(震中烈度9)1806年6月11日(清嘉庆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藏历第十三绕回火虎年四月二十五日)西藏错那西北(°N,°E)M71/2(震中烈度10)"1812年3月8日(清嘉庆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新疆尼勒克东(°N,°E)M8(震中烈度11)"伊犁地震1816年12月8日(清嘉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四川炉霍(°N,°E)M71/2(震中烈度10)"1830年6月12日(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县(°N,°E)M71/2(震中烈度10)"1833年8月2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十二日,藏历第十四绕回阴水蛇年七月十二日)西藏聂拉木(°N,°E)M8(震中烈度≥10)1833年9月6日(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云南嵩明杨林一带(°N,°E)M8(震中烈度≥10)1842年6月11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新疆巴里坤附近(°N,°E)M8(震中烈度≥10)1846年8月4日(清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黄海(°N,°E)M7(震中烈度无考)1850年9月12日(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初七)四川西昌、普格间(°N,°E)M71/2(震中烈度10)1867年12月18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基隆北海中(°N,°E)M7(震中烈度无考)1870年4月11日(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四川巴塘(°N,°E)M71/4(震中烈度10)"1871年6月(清同治十年五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铁羊年五月)西藏错那、洛扎一带(°N,°E)M71/2(震中烈度10)"1879年7月1日(清光绪五年五月乙酉)甘肃武都南(°N,°E)M8(震中烈度11)1883年10月(清光绪九年九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阴水羊年九月)西藏普兰(°N,°E)M7(震中烈度9)1887年12月16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云南石屏(°N,°E)M7(震中烈度9+)1888年6月13日(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日)渤海湾(°N,°E)M71/2(震中烈度无考)1893年8月29日(清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四川道孚乾宁(°N,°E)M7(震中烈度9)1895年7月5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三日)新疆塔什库尔干(°N,°E)M7(震中烈度9)1896年3月(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藏历第十五绕回阳火猴年二月)四川石渠洛须(°N,°E)M7(震中烈度9)1902年8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新疆阿图什北(°N,°E)M81/4(震中烈度>10)1902年11月21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台湾台东东北海中(°N,°E)M71/4(震中烈度无考)1904年8月30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日)四川道孚(°N,°E)M7(震中烈度9)1906年12月23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新疆沙湾西(°N,°E)(震中烈度10)1908年8月20日西藏奇林湖(°N,°E)M7(震中烈度无考)1909年4月15日(清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五日)台湾台北附近(°N,°E)(震中烈度无考)1920年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海城地震辽宁海城大地震是发生在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附近的7.3级大地震,时间是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因为预报措施比较成功,这次地震共造成8.1亿元的经济损失。

辽宁海城大地震时间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地点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北纬40度41分、东经122度50分)。

强度震级7.3级,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

震中位置示意图1这次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辽东半岛中南部。

在地震烈度7度区域范围内,有鞍山、营口、辽阳三座较大城市,人口167.8万;还有海城、营口、盘山等11个县,人口660万。

合计人口834.8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

辽宁省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国的首列。

鞍山市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全国素有“钢都”之称。

该区交通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是东北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还有大型水库1个,中小型水库109个。

情景描述海城地震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震时地光闪闪,地声隆隆。

震区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发光现象。

远近所见光色和光象不尽相同,近处可见一道道长的白色光带,远处则见红、黄、蓝、白、紫的闪光。

此外,还有人看到从地裂缝直接射出的蓝白色光,以及从地面喷口中冒出的粉红色光球。

在海城、营口、盘锦一带普遍听到了闷雷似的响声。

破坏程度这次地震震中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区内房屋及各种建筑物大多数倾倒和破坏,铁路局部弯曲,桥梁破坏,地面出现裂缝、陷坑和喷沙冒水现象,烟囱几乎全部破坏。

波及范围这次地震的有感范围很大,北到黑龙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苏省的宿迁,西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镇和陕西省的西安市,东线越出国境至朝鲜,有感半径达1000公里。

经济损失震中位置示意图2这据震后统计,地震造成城镇各种建筑物破坏,占原有总面积12.8%公共设施破坏更为严重。

福建消防介绍

福建消防介绍

【魅力福建】福建消防福建省消防总队,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实行兵役制,执行解放军条令条例,同时又是公安机关的一个警种,属行政执法机关。

总队为正师级单位,现编制有9个支队(其中福州、厦门军政主官高配副师,其它均为正团级)、1个教导大队(正团级)、1个医院(正团级)、88个大队、139个中队,编制官兵3663人,其中,干部1336人,战士2327人。

福建省消防总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主要承担全省防火监督、火灾扑救的任务,还承担抢险救援工作,包括重大交通事故、房屋倒塌、化学灾害等事故处置,风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抢险,高楼、井下救人、摘马蜂窝等社会救助任务。

据统计,自1988年到2006年,全省消防部队共接出警110400余次,出动车辆229800余辆次,出动官兵1244900余人次,救助人员37000余人,挽救财产数百亿元。

可以说,福建消防部队是一支防火灭火战斗队、抢险救援突击队和处置突发事件机动队,是维护社会公共消防安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主力军。

实践证明,福建消防部队是一支党完全放心、人民完全满意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

第一节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福建省各地人民政权的建立,全省的消防工作由省人民政府公安厅治安处管理,各地的消防业务由各级公安机关的治安科、股和派出所管理。

各地公安机关对接管的救火会等群众性消防组织进行了清理整顿,清除了一些把持救火会的国民党特务和封建把头,把一批热心消防工作的青年和积极分子充实到消防队伍中。

1950年初,全省列编的公安消防警有87人(其中新增53人,留用34人)。

同年5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成立了福建省第一支公安消防队——福州市人民消防警察队,直接隶属于市公安局治安科领导,下设3个分队、9个小队及4个瞭望台,共有111人,10辆消防车。

1951年,厦门、漳州两市先后建立了公安消防队,其中厦门12人,漳州8人。

与此同时,各地公安机关还接管了一批旧救火会遗留下来的破旧救火车、人力龙、拖拉泵浦、水带等消防器材装备,并着手对消防人员进行消防知识、技术等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灭火能力。

关于福建地震的知识

关于福建地震的知识

关于福建地震的一些知识中国东南沿海包括福建在内是我国地震高发区之一,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均居全国较高水平。

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显示不均匀性,即存在着平静活跃的强弱起伏交替的韵律现象。

具体地说,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两个地震活动期,即1445年至1691年为一个地震活动期,另一个地震活动期自1791年起至今。

目前福建地震活动仍处在活动期内。

在上述两个地震活动期之间有一个近100年(1692 1790年)的平静期,期间没有发生大于4.75级地震,因此两个活动期相对独立是明显的。

福建省历史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也可以分为明显的两个周期,即1350-1691年为第一周期,1692年至现今为第二周期。

在每个周期里分为4个应变变化阶段,即应变积累阶段、应变加速释放阶段、应变大释放阶段和应变剩余释放阶段。

目前福建地震活动正处于第二周期的应变剩余释放阶段。

据历史记载,福建自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287次,其中7.0~7.5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4次,5.0~5.9级地震21次。

大致以闽清—德化—南靖为界,分为两个地震活动带,东部属东南沿海地震带外带,西部属东南沿海地震带内带。

福建最早的地震见于《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武帝太康八年五月壬子(287年6月4日),建安(今建瓯县南)地震”。

最强的地震记录是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海外发生的7.5级大地震。

“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

开元东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层第三层扶栏因之并碎。

城内、外庐舍圮,覆舟甚多。

……万历三十二年地震,(开元)寺东塔顶盖石角折,顶盖榱石从南圮者有二,从东南隅圮者有八,颓而下诸级,沿所压者皆圮,计易榱石百有二。

府治中,内为衙城,外为子城。

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楼铺、雉堞倾圮殆尽”。

这次地震波及福建全境,远至江西、浙江、上海、广东,甚至广西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5年4月25日德化3.2级地震
佚名
【期刊名称】《福建地震》
【年(卷),期】2000(000)0Z1
【摘要】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中
位置微观宏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
度地震类型1975042504061781182°256°1183°256°德化雷峰3289Ⅳ主震
型按微观震中定位,应在德化佛岭乡附近,宏观震中位于其东面10公里左右的
雷峰乡附近。

本次地震的震级为全省测定的平均数ML。

二、地震烈度分布据调查,地震时有感人数较多的为雷峰乡一带,约占调查人数的20%左右,其它地点,约在10%以下,有的只是个别人有感。

故圈定雷峰附近为震中区,烈度为Ⅳ度。

地震时人们先闻到地声似闷雷呼呼响,后感觉到木板墙、床、门在摆动。

本次
【总页数】2页(P6-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地震共轭破裂及极限主应力随地壳深度的变化——以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为例 [J], 谢新生;王维襄
2.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44/3级地震的考证及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的质疑 [J], 林松建;郑剑华;陈为伟;张颖;郑潮辉
3.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和林格尔强震与1976年唐山大震的关系讨论 [J], 郭增建;郭安宁
4.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和林格尔强震与1976年唐山大震的关系讨论 [J], 郭增建;郭安宁;
5.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与1978年日本伊豆—大岛—琴海地震的前兆现象之比较:前兆现象中应力变化的可能效应 [J], KIYOO MOGI;曾包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