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导语】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

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相互重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3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相互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L=(a+b)÷2S=L×h

【篇二】

一、轴对称图形

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分与联系

4.轴对称的性质

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中垂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2.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回想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五、(等边三角形)知识点回想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0。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有一个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

可为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

∠C,则∠A=180°—2∠B,∠B=∠C=

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

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

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

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中的中位线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分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中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相互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与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篇三】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

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情势.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

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多是单项式,也多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根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到达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连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连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常常写成的情势,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知道: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取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基础概念与定义 1. 轴对称: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 3. 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 4.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5. 平行四边形:两组相对边平行。 6. 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7. 菱形:四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8. 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9.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包括所有有理数以及无限不循环小数。 10.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 11. 平方根: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平方根。 12. 算术平方根:非负数的平方根。 13. 立方根: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立方根。

14. 函数:一个变量和另一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当这个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取值时,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二、重要性质与判定 1.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3. 矩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4. 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 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互相平分、互相垂直。 6. 有两个直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7.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8.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9.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10.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1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12.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3. 一个角的对边是另一个角的邻边是等腰三角形。 14. 一个角的对边是另一个角的邻边的两倍是直角三角形。 三、基本运算与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 一、分式 ※1、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即有: ※3、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4、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二、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乘方,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逆向运用,当n为整数时,仍然有成立. ※3、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三、分式的加减法 ※1、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是:

※3、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次幂的积,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三角形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 2、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 (3)首尾顺次相接 ★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 4、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 1/2×底×高 注意:三角形的高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其交点也不一定在三角形内部。 ★ 5、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 6、三角形的稳定性 (1)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2)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3)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Δ”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 7、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 二、多边形 1、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 2、多边形的分类: (1)多边形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各边相等且各内角相等 ★ (2)多边形也可以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又可称为平面多边形 注意∶一个多边形任意一边向两方无限延长成为一条直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均在此直线的同旁(不在直线的同旁),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凸多边形(凹多边形)。 正多边形是特殊的凸多边形。 ★ (3)n边形的性质∶n边形的顶点的个数、边数、内角个数都是n。 ★ (4)常见的正多边形:常见的正多边形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其中它们的内角分别是60°、90°、108°、120°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14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14 篇〕 篇1: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假设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 y=kx+b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篇2: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假如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角形 一、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 差小于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 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 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 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 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 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 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 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 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 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 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 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 (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②n边形共有n(n3)条对角线.2全等三角形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 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变量与函数 [变量和常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我们称之为常量。 [函数]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与,并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如果当时,那么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时的函数值。 [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 1、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 当解析式为整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当解析式为分数形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所有实数;当解析式中含有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的所有实数。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函数的图像]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描点法画函数图形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 k ≠0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正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和(1,k)的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 (1) 解析式:y=kx(k是常数,k≠0) (2) 必过点:(0,0)、(1,k) (3) 走向: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4) 增减性: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5) 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y轴;|k|越小,越接近x轴 [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待定系数法 1. 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y=kx(k ≠0) 2. 把已知条件(一个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k的一元一次方程 3. 解方程,求出系数k 4. 将k的值代回解析式 二、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 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当b=0时, y=kx+b即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3)如图:线段,,AC BC AC 是三角形的边.点,,A B C 是三角形的顶 点.,,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 形的角. 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ABC ∆的三边,有时也用,,a b c 来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用a 表 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用b 表示,顶点C 所对的边AB 用c 表示. (4)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5)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相等的两条边AB 和AC 叫做 腰,另一边BC 叫做底边,两腰与底边的夹角B ∠和C ∠叫做底角,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腰的夹角A ∠叫做顶角. (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7)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8)如图1,从ABC ∆的顶点A 向它所对的边BC 所在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 ,所得线段AD 叫做ABC ∆的边BC 上的高.即:AD BC ⊥. (9)如图2,连接ABC ∆的顶点A 和它所对的边BC 的中点D ,所得线段AD 叫做ABC ∆的边BC 上的中线.即:1 2 BD CD BC == . (10)如图3,在ABC ∆中,画A ∠的平分线AD ,交A ∠所对的边BC 于点D ,所得线段 AD 叫做ABC ∆的角平分线.即:1 2 BAD CAD BAC ∠=∠=∠. A C B b a c 腰 腰 底边 C B A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三角形的分类、三边关系、高、中线、角平分线、内角和、外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 二、知识清单: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 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用符号“△”加顶点字母表示,如“△ABC”(读作“三角形ABC”)。 2.三角形(按边)分类: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腰与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 三边;(推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4.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 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连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三条高或高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 5.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 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叫三角形的重心) 6.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 的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之间的连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内心) 7.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边长度固定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 固定不变,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所有的多边形中,只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8.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中,相邻两边组成的角称为三角 形的内角,也称为三角形的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9.三角形的外角:由三角形的一条边和相邻边的延长线组 成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为360°。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 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10.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n条线段 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做n边形。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1.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 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 和为(n-2)×180°。 高等) ⑵找出证明中的关键性质或定理,结合图形进行推导. ⑶注意证明过程中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知识点一: 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分类:(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4、中线:连接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有三条。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7、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如图: 180321=∠+∠+∠ 8、三角形的外角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补。 18041=∠+∠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24∠+∠=∠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4∠>2∠或4∠>3∠ 6、三角形的周长、面积求法和三角形稳定性。 (1)如图1:C △A BC =AB +BC +AC 或C △A BC = a +b +c 。 四个量中已知其中三个能求第四个。 (2)如图2:AD 为高,S △ABC =·BC ·AD 三个量中已知其中两个能求第三个。 (3)如图3:△ABC 中,∠ACB=90°,CD 为AB 边上的高,则有: S △ABC =·AB ·CD=·AC ·BC 即:AB ·CD=AC ·BC 四条线段中已知其中三条能求第四条。 知识点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n 边形的内角和=()2180-?n ; 2、n 边形的外角和= 360。 3、一个n 边形的对角线有()2 3-n n 条,过n 边形一个顶点能作出()3-n 条对角线,把n 边形分成了()2-n 个三角形。 432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 结 八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分数与小数 在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分数与小数的知识。以下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1. 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 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母表示份数,分子表示实际份数。 - 分数可以用纸带、数轴、面积模型等方式进行表示。 2. 分数的大小比较 - 当分母相等时,分子较大的分数较大;当分子相等时,分母较大的分数较小。 - 不同分母的分数,可以通过通分或换算成小数进行比较。 3. 分数的加减法 -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通分之后,直接对分子进行加减运算,结果的分母不变。 4. 分数的乘法与除法 - 分数的乘法是简单地对分子和分母进行相乘,结果为新的分数。

- 分数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即取被除数的倒数再进行相乘。 5. 小数的概念与表示 - 小数是分数的一种表示形式,分数的分子是小数的整数部分,分 母是小数的小数部分。 - 小数可以转化为百分数或比例进行表示。 6.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 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的运算类似,小数的乘法与除法可以转化为 分数的运算。 第二单元代数字母初步 在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代数字母的初步 知识。以下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1. 字母及常用代数记号 - 字母在数学中可以代表一个未知数或者任意数值。 - 代数记号如“+”、“-”、“×”、“÷”等用于表示运算。 2. 代数式的概念 - 代数式由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没有等号。 - 代数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结果仍然是代数式。 3.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初二上册数学是学生们进入初中阶段的关键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整数 整数是初二上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生们需要掌握整数的概念、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用。在整数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正整数、负整数、绝对值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二、分数 三、代数 代数是初二上册数学中一个较为复杂但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学生们需要学习代数式的展开、因式分解、整式的加减乘除、方程的解法等相关知识。在代数的学习中,要注意代数式的化简、等式的变形以及方程的解法步骤等相关知识点。 四、方程与不等式 五、几何

几何是初二上册数学中比较抽象但也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学生 们需要学习几何中的角、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以及相关定理的应用。在几何的学习中,要注意几何图形的性质、相 似与全等、平行线与角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 六、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是初二上册数学中比较实用的知识点。学生们需要学 习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呈现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概率中的事件、样本空间、概率计算等相关知识。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要注意数 据的分析与解读、概率的计算与应用等相关知识点。 通过对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 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学 生们只有对这些知识点做到透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在学习中取得 更好的成绩。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初二上册数 学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第二篇示例: 初中数学是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起点,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初 二上册数学知识内容更加深入和丰富,包括整数、有理数、代数、几 何等多个方面,为学生们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将对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 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归纳3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十一章 三角形 知识点一: 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分类:(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4、中线:连接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有三条。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7、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如图: 180321=∠+∠+∠ 8、三角形的外角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补。 18041=∠+∠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24∠+∠=∠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 角。4∠>2∠或4∠>3∠ 6、三角形的周长、面积求法和三角形稳定性。 (1)如图1:C △A BC =AB +BC +AC 或C △A BC = a +b +c 。 四个量中已知其中三个能求第四个。 (2)如图2:AD 为高,S △ABC =·BC ·AD 三个量中已知其中两个能求第三个。 (3)如图3:△ABC 中,∠ACB=90°,CD 为AB 边上的高, 则有: S △ABC =·AB ·CD=·AC ·BC 即:AB ·CD=AC ·BC 四条线段中已知其中三条能求第四条。 知识点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n 边形的内角和=()2180-⨯n ; 2、n 边形的外角和= 360。 4321

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数学的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二人教版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归纳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归纳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

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精选10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精选10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篇1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向上平移;当b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 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

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人教版总结篇2 不知不觉间,这个学期又过去一半多了。回顾这半个学期来自己的数学教学工作,感觉无论是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本次期中考试中,暴露出学生对计算题掌握不牢,练习不够,运用知识点十分不熟练,思维缺乏想象能力和创造性。为了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现对半学期数学教学总结如下: 一、试卷分析: 1、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计算,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有利于考察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2、不足之处是有些学生在答题时,从答题上看,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缺乏灵活性。不能够认真审题。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不足。 二、原因分析: 结合平时上课学生的表现与作业,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思想认识不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