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管理研究”课程论文题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专业:图书馆学

日期:2008年12月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处在全新的竞争环境当中,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不再是过去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企业有限的知识资源。而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个体和组织之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移。本文将基于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Nonaka)教授提出的SECI模型,分层次、分阶段地对个人和组织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移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其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内在联系。

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并且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以Nonaka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了知识类型的转变。

关键词: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正文:

一、SECI模型简介

正如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①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是每个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的,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是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转化有四

①彼得·F·德鲁克等.巨变时代的管理[M].周文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二、SECI模型框架

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正是社会的存在,才有文化的传承活动,任何人的成长、任何思想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群体、集体的智慧。

因此,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 (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过程,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

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 (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②

三、SECI模型中知识转化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指的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

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

例如:(l)公司与供应商及顾客直接交往及互动,因而获得了知识。

(2)勤于在公司内部各处所走动及视察,因而获得隐性知识。通常在公司内部各个实际职场皆可搜集到最新的资讯。社会化也包括隐性知识的散布。将一个人现存的想法或意念直接传达或移转给他的同仁或部属,强调“大我”的精神,愿意让人分享他个人的知识,因而创造了一个共有的知识转化之场所(ba)。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外在化),指的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述,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个过程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以及深度会谈(dialogue)等方式,借此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在商业实务方面,外在化必须有下列两项要素进行协助:

②Ikujlro Nonaka,帕垂克·瑞因莫勒,戴·塞农. IT系统与资本化市场知识的整合问题[A].乔治·旺·克鲁夫, Ikujlro Nonaka, Toshihiro Nishiguchi.知识创新——价值的源泉[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l)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这会涉及一些表达的技术,以便将一个人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与图片或影片等视觉教育器材等,以交谈或对话等方式加以清楚地表达出来。

(2)将顾客或专家们高度个人化或高度专业化的隐性知识转变成可以理解的形式。这会涉及演绎或推论技巧,因而要善用创造性推论。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组合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一种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即显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标准化格式化的文件,这就完成了知识结合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个人知识不断上升成为组织知识,进而能更方便地为组织成员所共享。

在商业实务方面,组合化阶段包含下列三项程序:

(l)从公司内部或外部搜集已公开的资料等外表化知识,然后加以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

(2)利用报告或开会等方式将这种新知识传播给组织成员。

(3)将显性知识重新加以汇整及处理,使之变成公司的计划、报告或市场资料,以方便使用。公司成员在组合阶段通过会商可达成共识或协议,以便采用更具体之步骤。

最后一种模式——“内部升华”(内隐化),指的是知识螺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是由结合化产生的组织的显性知识被成员吸收学习之后,形成的各个成员的隐性知识,组织成员再把形成的隐性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在商业实务方面,内隐化包含下列两个层面:

(l)将显性知识变成具体措施而付诸行动。换言之,在将显性知识内隐化的过程中,就可针对策略、行动方案、创新或改善等方面研拟出实际的构想或实施办法。例如,在较大型的组织实施教育训练计划可帮助学员了解整个组织及全体学员的情况。

(2)可利用模拟或实验等方式,帮助学员在虚拟情况下借实习过程来学习新观念或新方法。

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体上说,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可以被概括为: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才能被组织内部所有员工吸收和升华。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知识创造积累过程是一个知识进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形态的互相转化,这个进化过程是由许多个转化过程交替构成的一个螺旋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