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

合集下载

SECI螺旋模型

SECI螺旋模型
16
项目实施后续情况
古顺酒厂通过采用计算机勾兑系统不仅提高 (稳定)了产品质量,还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 的优质品率,勾兑技术人员的勾兑技术而不 同程度提高,有数人考取了国家和省级评酒 员资格证书。
上述作法实现知识什么形式的转换? 上述方法实现了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
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即SECI螺旋模型的第四个阶段:内隐化
11
12
项目实施情况
古顺酒厂首先将参与勾兑技术学习人员的个 人学习记录进行收集、整理;
组织专门人员对酒厂近年来各品种的成品酒 中微量成份进行检测,作为系统方案的 “目标函数”;
组织专门人员对酒厂现有库存的基酒中微量 成份进行检测,作为系统方案的“线性约 束条件 ”;
13
项目实施情况
计算机勾兑系统提出最佳勾兑方案的过程实质 就是高等数学中线性规划问题,即根据对基 酒微量成份的检测结果来选择满足拟勾兑的 成品酒的微量成份的优化方案过程;
24
SECI螺旋模型案例分析
最后,软件专家田中郁子独辟溪径:大阪国际饭店制 作的面包享誉全大阪,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它呢?于 是,田中郁子拜国际饭店的首席面包师为师,研究 和面技术。她观察到,这位面包师采用了一种独特 的拉面团技术。在项目工程师们的紧密配合下,经 过一年的反复试验,田中郁子终于确定了松下需要 的设计方案(包括在面包机里面加上专门的肋骨状 部件),成功地模仿了首席面包师的拉面团技术, 并烤出了同样美味的面包。最终,松下电器公司开 发出独特的“揉面”技术,在此基础上生产的面包 机大放异彩,上市仅一年,就改写了新品厨房器具 的销售记录。
25
SECI螺旋模型案例分析
对田中郁子来说: 1. 她学到了面包师的隐性技能。

SECI模型

SECI模型

框架
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 中来实现和完成的。正是社会的存在,才有文化的传承活动,任何人的成长、任何思想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 的群体、集体的智慧。因此,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外在化 (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过程, 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
1、原始场所(Originating Ba)
在原始场所,个人之间基于同情,或彼此相爱相惜,因而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其 感觉、情绪、经验与心态。在此场所反应了Nishida的观点:“我爱,故我在”,而非迪卡儿的说法:“我思, 故我在”。因此,从原始场所展现出关怀、爱心、信任与承诺。
(2)清晰地辨识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规类别,即“隐性—隐性”、“隐性—显性”、“显性—显性”和“显 性—隐性”,并相应地描述了每种类别所对应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3)创造了一个全面评估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工具。按照野中郁次郎的实证研究结论,只要对任何企业在四 种转化模式上所做的努力进行分析,就可以大致评价这家企业在知识管理上所达到的水准了。
(2)野中郁次郎着重强调了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起点与知识创造的源泉。但在实践中我 们不难观察到,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社会知识对于企业知识生产也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 的今天,任何企业都必须善于快速学习社会知识、快速作出反应,所以SECI模型所揭示的仅仅是企业知识形成过 程的一部分,而远非全部。
谢谢观看
特征
在SECI模型的四个知识转化阶段中前后会经历四种场所(Ba)。每个场所分别提供一个基地,以利于进行某 一特定阶段的知识转化程序,并使知识之创造加速进展。将四个场所的四个知识转化程序前后加以连贯起来,就 构成一系列不断自我超越的程序,同时也随之显现了知识转化的螺旋式演进情况。兹将四种场所的特征分别说明 如下:

seci模型例子

seci模型例子

seci模型例子
SECI(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

这个模型描述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之间的转化过程,从而形成组织的知识创新。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SECI模型的四个阶段: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
在这个阶段,个人通过直接经验或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新的隐性知识。

例如,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在工作中观察老员工的行为和决策,并从中学到公司文化、工作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外部化(Externalization)
外部化是指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形式,如语言、文字或图表。

比如,那个新员工开始撰写博客文章,分享他在公司中的学习体验和心得。

3. 组合(Combination)
组合阶段涉及将已外化的知识与其他人的知识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

例如,多个员工阅读新员工的博客文章后,在团队会议上讨论并整合这些想法,形成了新的工作方法或策略。

4. 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内部化指的是将新产生的显性知识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回到上面的例子,其他员工在实施新的工作方法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逐渐掌握了这些新知识。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个体和组织能够持续地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发展。

SECI模型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SECI模型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SE C I模型对教育教学的崔金英范云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200062)摘要:笔者首先介绍了SE C I模型的相关涵义.并在此基础上。

将SEC I模型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试图能够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带来一点启发。

关键词:S EC I模型教育教学一、对知识管理的理解知识管理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出现至今.知识管理的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研究和界定知识管理.虽然大家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还是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

例如:知识管理关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关注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等等。

在我看来.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超越和变革,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中一个核心的理论即SE C I模型。

虽然SEC I模型最早是应用在管理领域。

但笔者认为将SE CI模型进入到教育中将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重点探讨SE C I模型对教学的启示。

二、SE C I模型的涵义S EC I模型是由日本著名的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他们认为。

知识创造流程的模型必须对知识创造的动态特征有深入了解、必须对流程本身进行深入的了解,基于这两点他们提出了SE C I模型。

1.SE C I模型对知识的分类野中郁次郎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默会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通俗地讲,就是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让别人理解的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知识。

白:;/口卅、而隐性知识则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尚未规范或者难以规范的,并且常常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与个人的个性、经验和所处情景交织在一起。

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现今。

由于隐性知识的隐蔽性.学校的教育大多是显性知识的教育,认为能够言传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默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教育培养出许多畸形的人才。

SECI模型剖析

SECI模型剖析

SECI模型剖析⽹摘--野中的SECI模型剖析及对企业知识管理⼯作的启发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最初对这两类知识进⾏区分的是⽇本的⼀位学者叫做野中郁次郎,他是知识管理领域⼀位⼤师级学者。

野中郁次郎关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做了⼀个分类,之后还把企业的知识分为两类,⼀类叫做个⼈知识,⼀类叫组织知识,或者是公司知识。

存在于个体的知识还是存在于⼀个团队,⼀个组织,⼀个公司的知识。

这两类知识也做了⼀个区分。

基于显性,隐性,个体和组织这两个维度,野中郁次郎构建了⼀个模型叫做SECI模型。

这个模型看着挺复杂,但是这个学术味道⾮常浓厚的⼀个模型实际上对于企业管理,对于企业⾥⾯推进知识管理⼯作有⾮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我把SECI模型跟⼤家做⼀个完整的阐述。

SECI这四个字母是来⾃于野中郁次郎认为的企业⾥⾯知识管理的四类活动当中的名词的英⽂第⼀个字母做了缩写。

矩阵图当中的第⼀个,左上⾓的,两个维度,显性和隐性。

左上⾓的叫做潜移默化,对应的两个维度的对象都是隐性,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交互。

⾥⾯有⼀个⼩圈,圈⾥有⼀个字母是“I”。

“I”指的是个体,个⼈。

个⼈和个⼈之间通过潜移默化,相互之间交换隐性知识,我的⼀些理解,我的⼀些判断告诉了你,你的⼀些感受,你的⼀些经验告诉了我,相互之间每个⼈都有了⼀定的提升,这个活动叫做潜移默化,个体对个体传递,教授,相互交流⼀些隐性的经验。

右上⾓的第⼆个层⾯叫做外部明⽰。

外部明⽰指的是个体的隐性知识,经验技巧逐步逐步的显性化,变成了团队拥有的知识。

⼤家看外部明⽰这个⽅框⾥⾯有⼀个圆圈,⾥⾯有⼀个字母“G”指的是团队。

当个⼈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变成了团队的显性知识,这个时候,就已经明⽰了。

这个时候团队的知识就会逐步逐步的积累起来,因为团队的知识,或者说部门级的知识都是来⾃于每个员⼯,每个个⼈。

右下⾓“汇总组合”,周边四个圈圈都是“G”,都是团队的实施。

中间⼀个字母是“O”,指的是整个公司。

企业管理理论中知识管理理论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知识管理理论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知识管理理论有哪些企业管理这事儿啊,要说里面的知识管理理论,那可真是有点门道。

咱先来说说野中郁次郎的 SECI 模型。

这就好比是企业知识的一场奇妙旅行。

SECI 模型认为知识的转化有四种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在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再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隐化。

给您举个例子吧,就说一家创业公司。

几个小伙伴最初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经验,这就是隐性知识。

大家天天凑一块头脑风暴,交流想法,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然后呢,其中一个小伙伴把自己心里模糊的想法清晰地写了出来,形成了一份详细的方案,这就是外在化。

接着,公司把不同的方案整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和规范,这就是组合化。

最后,员工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领悟,把这些显性的流程规范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和习惯,这就是内隐化。

再来讲讲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的知识管理理论。

他们强调知识管理要注重知识的获取、整理和传递。

比如说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为了获取最新的生产技术知识,专门派员工去参加行业展会,跟同行交流,这是获取知识。

回来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分类,放到公司的知识库中,方便大家查阅,这是整理知识。

然后通过内部培训、在线课程等方式,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其他员工,让大家都能掌握,这就是传递知识。

还有斯威比的知识管理理论,他认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就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显性知识,而藏在水下的隐性知识才是更宝贵的。

就像一家科技公司,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技术这些显性的东西在支撑着公司的发展,但实际上,员工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隐性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理论啊,对于企业来说就像是给汽车加油,让企业能跑得更快更远。

要是企业不重视知识管理,那可就像没油的车,只能在原地干瞪眼。

比如说,有个小公司,老板觉得知识管理不重要,员工们各自为政,有经验也不分享。

结果呢,一个重要员工离职,带走了好多关键的知识和经验,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1883-1972),日本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又称“日本汪达尔”。

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管理思想,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

此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固有认识,为当代管理思想提供了根本性和前瞻性的见解。

野中郁次郎深信“知识创造”,即是要在经济社会更具活力,健康发展后所述,他认为只有依靠创新的技术与智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最后的胜利以及持续存在的社会,野中郁次郎认为要发现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技术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系统”,此系统包括了一套促进智慧和技术的理论,即一个综合的创新框架。

知识创造系统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造子系统”,即通过关注当前状况分析解决问题,解决当前问题并寻求改进,确定出新的创新技术;第二部分是“奉陪子系统”,即确立关于现有的技术的影响的分析依据,开发多种有效的奉陪方式,以帮助创新技术;第三部分是“标准子系统”,即设计一套理论体系,以确定使创新技术更具可执行性。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改变了时代,他认为传统的管理思想只能处理现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而结合知识创意,采用最终系统建立严格的理论,以及综合分析和研究各方知识,可以实现智慧与技术的最佳结合,建立多样的协调机制。

具体而言,知识创造理论推崇的是面向创新,开放性,多元化和智能化管理方式,鼓励员工进行矛盾性研究和发现,激发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不仅改变了管理学,而且提供了一种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实施这种管理想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耐心,但是,当管理者能够把握这种理论,实施这种理论,便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因此,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理论对当今的管理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企业运营管理,还是研发创新,都在不同层面受到这种理论的影响。

知识转化过程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

知识转化过程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

知识转化过程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学问管理的对象就是学问,学问可以分为显性学问(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学问(Tacit knowledge)两种类型,因此我们认为,学问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显性学问的管理、对隐性学问的管理,以及对两种类型学问的转化过程的管理这三个方面。

(1)显性学问。

我们将通常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述的学问称为显性学问。

显性学问是客观有形的,能够用肯定的信息化形式表达或进行编码,因此,这类学问能够便利地在人们之间进行沟通和传递。

对显性学问的管理往往体现为对学问本身的管理。

(2)隐性学问。

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出来的学问,称为隐性学问。

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学问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学问,难以规范化,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等,因此不易在人们之间进行沟通与传递。

由于隐性学问是存在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此,对隐性学问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

(3)学问转化过程。

对显性学问和隐性学问之间变化的管理体现为学问转化模式的建立,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SECI模型,即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说明白显性学问和隐性学问这两类学问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社会化指的是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实现由隐性学问向隐性学问的转化。

主要通过观看、仿照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学问得以传递。

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受建立隐性学问的过程,而猎取隐性学问的关键是通过观看、仿照和实践,而不是语言。

学徒制就是一种个人间共享隐性学问的典型形式。

外部化指的是隐性学问向显性学问的转化,例如清楚地表述最佳实践。

它是一个将隐性学问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楚表达的过程,将其转化为别人简单理解的形式,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

这是学问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SECI螺旋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研究

SECI螺旋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研究

SECI螺旋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研究SECI螺旋是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1995年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它将知识管理分为四个阶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四个阶段形成了一个螺旋形的循环。

这个模型描述了知识在组织中的转移和转化过程,是知识管理领域中的经典模型之一,深受学术界和实践界的重视。

社会化阶段是指将隐性知识(即个体内部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即表达出来的知识),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分享经验、交流观点、联合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实现的。

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参与“学徒制”来获得新的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外化阶段是指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记录经验、创作新知识、制定方案和流程等方式来实现的。

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可以通过撰写报告、制作视频、举办培训等方式来分享自己的知识,进而向组织推广和传播新知识。

组合阶段是指将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和整合,以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知识库、协同工具等工具来实现的。

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可以通过搜索不同来源的信息,整理不同的知识点,并在其中发现新的联系和潜在的价值。

内化阶段是指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实践、学习和反思来实现的。

在这个阶段中,个体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和洞察。

同时,他们也可以将这些经验和洞察分享给其他人,进而促进知识的更深入的传播和应用。

SECI螺旋模型的知识量和知识水平研究如下:一是知识量的研究。

SECI螺旋模型说明了知识的流动和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不同的阶段中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实现。

因此,知识量的研究包括了对不同阶段的知识来源、知识制造和知识输出等方面的研究。

SECI模型

SECI模型

包括: 1 信仰 2 隐喻 3 思维模式 4 所谓的“诀窍”
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 进行传播,又称为可 文本化的知识。
4
SECI模型定义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作用, 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 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四种基本模式
潜移默化
外部明示
汇总组合
内部升华
5
SECI模型存在前提
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 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 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 中来实现和完成的。
2 Ikujiro Nonaka. Enabling Know ledge Creat ion: How to Unlock the Mystery of Tacit Know ledge and Release the Power of Innovation[M] . Oxford Universit y Press, 2000
四种模 2 式················
SECI模型的发展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 和竹内弘高于1995年在《创新求胜》 中提出
它是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知 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 行了全面论述。
3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 显性知识两类。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6
场(Ba)
四种知识转换过程中,完成一次螺旋上升 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
创始场 (Originating Ba)
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
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
练习场(Exercising Ba)
为全体成员的隐性知识,使之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

SECI模型在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中的应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

如何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本文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入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识创新模型,分析知识转换的一般规律,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施加影响。

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创业体系的系统模型,SECI模型是组织知识创造是经由内隐与外显知识的互相转换,经由转换的过程,可同时扩展内隐与外显知识的质与量。

一、SECI模型·SECI模型中的四个知识转化阶段,要遵循社会化,外在化,内在化和组合化4个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来完成创业知识的共享,使传业者的知识逐渐积累、增长,随着创业组织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农业的发展目标。

创业知识共享过程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这4个组成部分。

第一种模式:“社会化“指的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而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

比如说我们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要先借取别人优秀的经验,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在模仿中不断探索,实践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外部化”,知识的外化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表达为清晰语言的过程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三个阶段是“组合化”,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

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产生语言或数字符号,将各种显性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通过一些数据的显示,分析,补充,展示等,消费者的购买偏好等决定出创业者对所销售产品的选择偏好。

第四个阶段“内部化”,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含知识。

二、实现传业者隐性知识转化对于创业者而言,当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共享的,对于资本,劳动力这些关键要素是可以不用知识共享的。

SECI模型解析

SECI模型解析

SECI模型解析一个动态的组织知识创造的统一模型。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的SECI模型解析。

(‘95)什么是SECI模型?释义日本著名的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认为,知识创造流程的模型必须要对知识创造的动态特征有深入了解、必须要对流程本身进行有效管理,基于这两点,他们提出了 SECI模型。

SECI模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SECI2.Ba(注:日文“场所”的意思,即整合资讯为知识的场所,包括特定的时间和地点)3.知识资产(Knowledge Assets)。

这三个部分处在有机地、动态地互为作用之中。

组织的知识资产在Ba之间被组织成员分享,与此同时,组织成员的个人隐性知识也在Ba之间通过SECI被传递和放大,SECI也就是知识的四种创造历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rnalization)SECI、Ba以及知识资产这三项要素一定要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之下,才能持续不断地、动态地实现知识创造,也就是说,要形成每一位组织成员都能遵从的纪律。

SECI知识创造是存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之间的一个持续的、互动的过程,并以螺旋式进行,形成四种模式。

当组织规模向上跃进的时候,知识创造的螺旋也会相应变得越来越大,同时触发新的知识创造螺旋(参见右图)。

社会化。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个人经验来分享隐性知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徒工作。

外化。

阐释和发展包含于隐性知识中的概念,这将更加有助于知识沟通。

组合化。

对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

一个典型例子是构建模型和范式。

内在化。

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外在的显性知识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基础(如心智模型),同时成为组织资产的一部分。

SECI模型论述企业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SECI模型论述企业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利用知识创造和应用的SECI模型,论述企业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SECI模型的概念SECI知识转化模型是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在其1995年发表的《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用于论述企业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显性知识主要是指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的可文本化的知识。

例如,企业管理过程中确定的各种文件内容。

确定的企业的规章制度都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

在企业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主要是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诀窍”等或与之相类似的,如一句中国古话概括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知识。

例如在创业阶段的企业与形成稳定业务规章制度的企业的文化氛围是明显不同的。

又如长期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默契,这种默契甚至可以达到只需一个眼神就可以意会到对方意思的效果。

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结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其中,社会化是指,通过共同活动或实际接触实现隐性知识在个人之间的共享;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公开的、易于理解的显性知识;结合是指,显性知识向更加复杂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即显性知识通过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而进行交流、传递、系统化;内化是指,已经外化的显性知识在个人及组织范围内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根植于行动、实践、流程及战略创新等活动。

在以上四种不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群体与个人的传递方向上,社会化和外化是一个个人与个人的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以及再将个体聚集的群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因此,他们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过程。

而结合与内化则是将集体的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陷性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个人如何学习集体确定为文本等形式的知识,并将之融会贯通到个人的知识体系当中。

我国公安情报分析模型的构建——以SECI模型为模板

我国公安情报分析模型的构建——以SECI模型为模板

2021年3月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Mar.,2021 第34卷 第1期 JournalofShanxiPoliticsandLawInstituteforAdministrators Vol.34 No.1【司法实务】收稿日期:2020-12-07作者简介:鞠一铭(1995-),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安情报学。

我国公安情报分析模型的构建———以SECI模型为模板鞠一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北京100038)〔摘 要〕 隐性知识是深植于人们大脑无法表达却有巨大实践价值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对公安民警的隐性知识与情报流动做出系统分析与描述,从而构建出了一种公安情报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帮助公安民警创造出新知识,并最终促进公安主体与组织的协同发展。

文章通过假设事例对模型具体的工作流程与功能作了解释说明,以促进公安民警知识与情报不断流动循环,并最终达成挖掘知识、创新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 SECI模型;公安机关;情报分析模型;隐性知识〔中图分类号〕DF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00(2021)01-0109-04 公安民警在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普遍较少,而一线民警积累了大量经验,无法得到更好的转移与分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将SECI模型与现有公安机关情报工作相结合,并对公安机关情报分析模型进行构建与应用,能够有效地对这方面的情报分析工作做出系统性的支持。

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与SECI模型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其依据是知识外显程度的不同。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通过系统的形式转变到明确表达出来的过程,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SECI模型将知识转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形象化(Externalization),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结合化(Combination),即从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内化(Internalization),即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

东西融合的典范:野中郁次郎与知识管理

东西融合的典范:野中郁次郎与知识管理

欧李平 周静子 周是今 | 文李平: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周静子: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周是今: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东西融合的典范:野中郁次郎与知识管理野中郁次郎被誉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和“知识创造理论之父”,他融合了东西方哲学,建构了一套既有东方特色,又有西方元素的全球普适性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东西融合的典范。

这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独特的实践模式以及理论体系,极具启发意义,尤其值得中国企业家及学者尊重和学习!美国家相对较早接受工业革命的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研究。

因此,过去全球知名管理大师大多出身于欧美地区。

日本一桥大学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的荣休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是其中的少数例外。

野中郁次郎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知识管理的拓荒者”和“知识创造理论之父”。

在研究生涯的早期,野中郁次郎的主要研究焦点是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以必要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一个整体。

然而,在与同事竹内弘高和今井健一(Hirotaka Takeuchi & Kenichi Imai)研究日本公司的改革过程时,他们觉察到那些公司并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而是通过改革主动改变自身和环境。

因此,野中郁次郎93提出了信息创造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组织被看作是通过信息创造达到有目的进化的实体。

然而,野中郁次郎并没有止步于信息创造理论,他从研究创新过程中发现,涉及创新的人员需要具备强烈的信心或决心,为了处理这样的信心和决心,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被忽略。

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

在1995年,野中郁次郎与同事竹内弘高一起出版了《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

在此书中,他们从柏拉图(Plato)、笛卡尔(Descartes)、波兰尼(Polanyi)的知识哲学谈起,加入了日本企业的实际操作经验,尤其是融入了东方悟性智慧,建构了一套具有全球普适性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

国别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造研究——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情境化分析

国别文化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创造研究——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情境化分析

当今 世 界 已 由传 统 的 产 品 经 济 快 速 向知 识 经
济转 变 , 知识 作 为 劳 动 、 土地、 资 本 之 外 的 第 四要 素 成 为 驱 动 企 业 成 长 的 新 动 力 。 为 了在 日益 激 烈
的全 球 市 场 竞 争 中立 于 不 败 之 地 , 越 来 越 多 的 企 业 依 靠 高 效 的 组 织 学 习 和 知 识 创 造 来 进 行 新 技 术、 新产 品和 其他 创新 能力 的开发 , 构 筑 并 维 持 其 竞 争 优 势 。 一 般 认 为 , 知 识 创 造 的 研 究 可 以 追
缺 失 ), 离 具 体 的 知 识 管 理 实 践 还 存 在 一 定 的 偏
c h i , 1 9 9 5) 的知 识 创 造 “ S E CI 模型” 被 认 为 是 目前 对企 业知 识创 造机 制最 为 深入 的研 究之一 。他们
本文受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研究 一般项 目( 项目 号: 1 1 Y J A 6 3 0 1 1 8 )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 目( 项目 号: 0 9 B J G J 0 5 ) 的资助 。
识 创 造 实 践提 出建 议 。 Leabharlann 关 键 词知识创造 国别文化
S E C I 模 型
问 题 提 出
借 鉴 了 哲 学 家 迈 克 尔 -波 兰 尼 ( Mi c h a e l P o l a n y i , 1 9 5 8) 关 于 隐性 知 识 和 显 性 知 识 的 “ 二 分 法 ”, 认 为知识创 造 过程 有社 会 化 (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外 化 ( Ex t e na r l i z a t i o n)、 组 合 化 ( Co mb i n a t i o n)和 内 化 ( 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 )四种相互 衔 接 的基本模 式 ( 即

SECI模型

SECI模型
6
场(Ba)
四种知识转换过程中,完成一次螺旋上升 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
创始场 (Originating Ba) 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
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
练习场(Exercising Ba)
7
8
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 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外化)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组合化) 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 第四种模式——“内部升华”(内化)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9
10
SECI模型的优点

谢谢观看
16
SECI模型
张涛 兰星 秦梦洋 王啸宇
1
目录
SECI模型发展························3 SECI模型定义 ························ 5 SECI模型存在条件 ····················6 场(Ba) ···························7 四种模式 ···························9 SECI模型优点 ·······················11 SECI模型缺点 ·······················12 研究热点 ···························13 我对SECI模型的看法 ··················14 参考文献····················· ······15
揭示知识生产的起点与终点 清晰地辨识知识生产模式的常 规类别 描述每种类别所对应的具体过 程和方法。 创造了一个全面评估企业知识 管理绩效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管理研究”课程论文题目: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指导老师:***姓名:***学号:**********专业:图书馆学日期:2008年12月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读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处在全新的竞争环境当中,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不再是过去的产品和服务,而是企业有限的知识资源。

而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个体和组织之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移。

本文将基于日本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Nonaka)教授提出的SECI模型,分层次、分阶段地对个人和组织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移机理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其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内在联系。

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并且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

以Nonaka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了知识类型的转变。

关键词: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正文:一、SECI模型简介正如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

①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是每个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的,并对知识创新的知识场——巴,以及知识创新的结果与支撑——知识资产进行了全面论述。

是针对日本企业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

所谓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而显性知识则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又称为可文本化的知识。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①彼得·F·德鲁克等.巨变时代的管理[M].周文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二、SECI模型框架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创新,都是处在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来实现和完成的。

正是社会的存在,才有文化的传承活动,任何人的成长、任何思想的创新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群体、集体的智慧。

因此,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SECI模型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 (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过程,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场(Ba)”存在。

相应于知识转化四个过程阶段的“场(Ba)”,分别为“创始场 (Originating Ba)、对话场(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统化场(Cyber/Systemizing Ba)、练习场(Exercising Ba)”。

②三、SECI模型中知识转化的模式第一种模式——“潜移默化”(社会化),指的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社会化过程是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

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社会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

在具体的商务环境中进行的所谓“在职培训”基本上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

例如:(l)公司与供应商及顾客直接交往及互动,因而获得了知识。

(2)勤于在公司内部各处所走动及视察,因而获得隐性知识。

通常在公司内部各个实际职场皆可搜集到最新的资讯。

社会化也包括隐性知识的散布。

将一个人现存的想法或意念直接传达或移转给他的同仁或部属,强调“大我”的精神,愿意让人分享他个人的知识,因而创造了一个共有的知识转化之场所(ba)。

第二种模式——“外部明示”(外在化),指的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述,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这个过程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以及深度会谈(dialogue)等方式,借此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在商业实务方面,外在化必须有下列两项要素进行协助:②Ikujlro Nonaka,帕垂克·瑞因莫勒,戴·塞农. IT系统与资本化市场知识的整合问题[A].乔治·旺·克鲁夫, Ikujlro Nonaka, Toshihiro Nishiguchi.知识创新——价值的源泉[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l)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这会涉及一些表达的技术,以便将一个人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与图片或影片等视觉教育器材等,以交谈或对话等方式加以清楚地表达出来。

(2)将顾客或专家们高度个人化或高度专业化的隐性知识转变成可以理解的形式。

这会涉及演绎或推论技巧,因而要善用创造性推论。

第三种模式——“汇总组合”(组合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一种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

即显性知识转化到显性知识的过程。

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组合起来,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标准化格式化的文件,这就完成了知识结合化的过程。

通过结合化,个人知识不断上升成为组织知识,进而能更方便地为组织成员所共享。

在商业实务方面,组合化阶段包含下列三项程序:(l)从公司内部或外部搜集已公开的资料等外表化知识,然后加以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

(2)利用报告或开会等方式将这种新知识传播给组织成员。

(3)将显性知识重新加以汇整及处理,使之变成公司的计划、报告或市场资料,以方便使用。

公司成员在组合阶段通过会商可达成共识或协议,以便采用更具体之步骤。

最后一种模式——“内部升华”(内隐化),指的是知识螺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显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

是由结合化产生的组织的显性知识被成员吸收学习之后,形成的各个成员的隐性知识,组织成员再把形成的隐性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在商业实务方面,内隐化包含下列两个层面:(l)将显性知识变成具体措施而付诸行动。

换言之,在将显性知识内隐化的过程中,就可针对策略、行动方案、创新或改善等方面研拟出实际的构想或实施办法。

例如,在较大型的组织实施教育训练计划可帮助学员了解整个组织及全体学员的情况。

(2)可利用模拟或实验等方式,帮助学员在虚拟情况下借实习过程来学习新观念或新方法。

以上四种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都是组织知识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体上说,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可以被概括为: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才能被组织内部所有员工吸收和升华。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知识创造积累过程是一个知识进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形态的互相转化,这个进化过程是由许多个转化过程交替构成的一个螺旋上升过程,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

企业知识在这个螺旋过程中不断增加、完善,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四、创造知识的四种场所(Ba)的特征在SECI模型的四个知识转化阶段中前后会经历四种场所(Ba)。

每个场所分别提供一个基地,以方便进行某一特定阶段的知识转化程序,并使知识的创造加速进展。

将四个场所的四个知识转化程序前后加以连贯起来,就构成一系列不断自我超越的程序,同时也随之显现了知识转化的螺旋式演进情况。

现将四种场所的特征分别说明如下③:1.原始场所(Originating Ba)在原始场所,个人之间基于同情,或彼此相爱相惜,因而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其感觉、情绪、经验与心态。

在此场所反应了Nishida的观点:“我爱,故我在”,而非笛卡儿的说法:“我思,故我在”。

因此,从原始场所展现出关怀、爱心、信任与承诺。

原始场所是知识创造过程中之起点,属于社会化阶段。

个人之间亲身的面对面之接触经验对隐性知识的移转与转化十分重要。

因此,应强调开放式组织设计,使员工能充分接触顾客,以便个人之间的直接交谈及沟通。

2.互动场所(Interacting Ba)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一些人组成“一个计划小组”、特案小组,或跨越业务单位的小组。

让这些小组的成员在互动场所彼此交换想法,同时也对他们自己本身的想法加以反省及分析。

互动场所代表外化阶段(the externalization phase),大家以开放的态度,彼此充分对话,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以便创造新知识及价值。

3.电脑场所(Cyber Ba)电脑场所代表组合阶段(the combination phase),利用虚拟世界而非实际的空间与时间,来进行互动。

在组织内部将新的显性知识与现有的资讯与知识组合,以便再产生更新的显性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利用“线上网路”、文件与资料库等资讯来强化这项知识的转化程序。

笛卡儿的逻辑在此获得充分的发挥。

4.练习场所(Exercising Ba)练习场所代表内化阶段(the internalization phase),能促使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在资深教师与同事的指导下,以观摩或实际演练等方式不断的练习,而非只坐着听教师讲授分析性的教材.能应用实际生活上或模拟的显性知识,并持续将这些知识内化。

③Ikujiro Nonaka,Ryoko Toyama,Noboru Konno.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J].LongRangePlanning,2000(33).上述四种场所各自的不同特征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创造。

在每个场所之内所产生的知识终将成为组织的知识基础而归大家共同来分享。

然而,组织内的各个场所不仅是累积各种不同的资讯而已。

这些场所具有动态性,能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再进而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并借此周期循环而持续地创造新知识。

五、SECI模型的优势到目前为止,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堪称是对企业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的最深入的探究,其对知识转化过程的描述也是最详尽的。

SECI知识转化模型的理论价值主要在于④:(1)准确地揭示了知识生产的起点与终点,即始自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最终升华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隐性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