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问题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比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沟通方式不同等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涉及到的人群、语言、文化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语言、视觉、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沟通,同时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文化和传统,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面对多元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2. 动态性:跨文化交际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跨文化交际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3. 矛盾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问题。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如礼仪、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或矛盾。

3. 沟通方式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如在中国,说话时一般比较委婉、含蓄,而在美国,人们则更注重直接表达和说话技巧。

4. 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如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在亚洲国家,人们则更重视集体意识和家庭观念。

三、跨文化交际的解决方法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上述问题,使得交流和合作更加顺利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1. 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

跨文化交际主要理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他人。

文化相对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体或群体会经历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新文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新环境,以及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文化适应理论强调了适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适应策略,如观察、模仿和学习当地文化,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沟通风格理论沟通风格理论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沟通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非语言符号和沟通方式。

例如,一些文化倾向于直接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委婉和含蓄的表达。

了解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避免误解和冲突。

四、文化智力理论文化智力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成功取决于个体的文化智力水平。

文化智力是指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和理解,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文化智力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和行为智力三个方面。

通过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

五、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摩擦。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信仰、行为习惯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误解、偏见和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提出了冲突解决策略,如建立共同目标、寻求共识、尊重差异和建立信任等,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理解能力是指理解和解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信息的能力
• 提高理解能力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 提高理解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培养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视野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沟通策略与技巧包括明确沟通目的、选择合适的沟 通方式、调整沟通速度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技巧
• 避免使用难以理解的俚语和习语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有效沟通技巧包括清晰表达、倾听、反馈、调整沟通方式等
• 有效沟通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沟通效率 • 有效沟通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能力
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在价值观、 信仰、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冲突
• 文化冲突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关系紧 张 • 文化冲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
• 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 • 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 寻求文化共识和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关 系
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沟通策略与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 际的沟通效率 • 沟通策略与技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 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与技巧
• 根据文化背景和交际对象选择合适的 沟通方式 • 注意语言表达的礼貌和尊重 • 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沟通心态
05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前景
跨文化交际理论将继续拓展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
非语言因素在 跨文化交际中
的影响
02
• 非语言因素差异导致误解和 冲突 • 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 的适应与学习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1.5.1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不开的。

首先,因种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美国又被称为“大熔炉”。

此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

也就是说,美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跨文化交际愈来愈频繁。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一些美国有识之士意识到,要使美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就有必要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该学科产生的背景。

1.5.1.1 学科产生的背景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其根本原因是在于随着科技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邦国概念日益模糊,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地球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

比如,曾有一批美国和平队队员前往菲律宾,两年后,4人辞职,26人被送回国,据分析是因为无法忍受文化隔阂造成的心理负担(胡文仲,1985:45)。

其次从国内背景来看,为了帮助训练美国人在国外能更有效地从事国际交往,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处理好各种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就应孕而生。

总的说来,面对全新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让美国的多元社会会更加和谐地发展,让美国人能够与其他文化的人更好地进行交往,是美国实现其雄心抱负的前提条件。

1.5.1.2发展历程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内容来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草创期(1959年之前),基础期(1960-1969年),巩固期(1970-1979年)以及开花期(1980至今)(陈国明,2009:6-9)。

1)萌芽阶段(或草创期):20世纪5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萌芽阶段。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这个The Silent Language首次使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Michael 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的构成要素
• 1) 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对文化问题要保持好奇和 开放的态度,不再对其他文化和自身文化持疑心 态度。
• 2) 知识 :知识是指社会群体的成就性“产品〞和 自身文化或其他文化的行为规那么,以及社会交 际和个体交际的具体过程。
• 3) 解释与讲述的技巧:解释来自其他文化 的文献或事件,从自身文化的角度来解释 或是讲述其他文化的文献或事件。
• 1、与我认为和我很不同的人交谈。 • 2、与外国人交谈。 • 3、与我对其文化知之甚少的人交谈。 • 4、与其他种族的人交谈。 • 5、与其他文化的人交谈。 • 6、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进行交谈。
〔注:“英语〞可改为“汉语〞如果被试 的母语是汉语。〕
• 得分:您的分数值域在0-600之间,300分 以下说明不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350分以 上表示有一点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400分 以上表示中度愿意,500分以上表示高度/ 非常愿意进行跨文化交际。
• 2、情感因素
• 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因素指交际者对待来 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和跨文化交际行为 的态度——接近或疏远,其重要特点是对 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的焦虑,即因正在进 行的或预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产生恐 惧和焦虑心情。
跨文化交际意愿量表
• 假设您有绝对的自由选择的权力,在以下 六种情境中您可以选择交流或不交流。说 明每种情境中您选择愿意交流所占的比重, 记住您要指出的不是在这些情境中进行交 谈的可能性,而是在这些情境中您想要交 谈次数的比例。在左侧横线上写出想要交 流次数的比例。0=从不, 100=总是
情感因素 - 回避倾向 - 跨文化焦虑 - 跨文化交际意 愿
跨文化交际能 力
情境特征 - 环境语境 - 预先接触 - 地位差别 - 第三方的干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它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语言、艺术、信仰、习俗、传统等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集合。

其次是“交际”,它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而“跨文化交际”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换和文化理解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世界上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意识等方面。

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内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学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阅读《跨文化交际学》我对其中的定义与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情感、观点等的交换过程。

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第一节文化、交际和语言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定义1.文化“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但他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

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得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又如近代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力外悠。

”《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后来“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又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

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接的词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含义,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

然而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

因此,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就显得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达到有效交际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的文化。

在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全部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产品。

就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专家们给的定义却是五花八门。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Kroeber)曾搜罗并列举了西方近现代160多位学者对“文化”所下的不同定义,并从下定义的方法角度进行了分类和研究。

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文化人类学家泰勒(Tylor)和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两人的定义比较受人推崇。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看做一种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需要的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定生活于某一环境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

前者着眼于文化的整合性和精神性,后者着眼于文化的功能性和制度性。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

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Marshall Singer认为: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又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又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跨文化交际既指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也指不同民族同一语言之间的交际。

也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泛指一切在语言与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如果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出发,则认为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还是研究不同民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问题,分析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对交际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障碍,研究交际原则与方式及通过外语教学传授异文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四、结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

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各自有一套说话规约或习惯,这是语言的规约。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交谈双方一旦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则应主动采取非语言交际这一措施来防止发生交际故障和冲突。

而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

所以,我们在进行交际时,应开始逐步的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要越来越重视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总之,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对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和功能加以认识,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交际故障。

通过对各文化肢体语言差异性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交际对象,或者他们话语中可能有的言外之意。

所以这种研究可以降低误解的机率,能使我们更有效顺畅地开展跨文化交际。

并且,对各文化环境语言差异性的研究可以帮我们建立起目标文化的整套概念,了解为什么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举动,什么能说得过去,什么无法容忍。

评析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

评析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

评析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自从我读了《跨文化交际学》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书中的一句话:跨文化交际学不仅仅是研究跨文化差异的科学,它还是为人类沟通与理解架设桥梁的一门艺术。

让我们觉得跨文化交际学真是博大精深。

而且从书中,我明白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了解东方文化,才能更好地去进行交流。

这本书中的第一章是对西方语言文字及文化历史发展的介绍。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西方的文字起源于古埃及,然后经过罗马帝国,随后演变成拉丁文。

最后经由英国的工业革命,文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然后是德语和法语,都是由拉丁文演变而来的。

所以我觉得,文化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

而这本书中的第二章是语言与思维。

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重要性。

我觉得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日常交际。

如果没有正确地运用语言,我们就会很尴尬。

比如有些国家喜欢一言不发。

但在我们中国却恰恰相反,我们总是会说“你懂得”“说得好极了”。

然而这两种语言的用途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多数情况下,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会把他们压抑住。

如果遇上脾气不太好的人,甚至会被骂。

可是在法国,则不是这样,即使你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直接表达出来。

不会被骂,而且他们会觉得很有趣。

我觉得,两种文化背景的区别,导致了语言的不同。

因此我们在交际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使用。

这样才能让交际更加顺利,更加愉快。

文化因素是语言表达与接受过程中重要的因素。

如果你的汉语水平不高,那么你就无法正确的用汉语来表达自己。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守语言的规则。

这本书中的第三章主要是介绍交际过程中的个人态度。

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交际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态度,这样才能和对方友好的交谈,促进彼此的感情。

就如书中所讲的“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就是跨越不同的文化界限,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

S。

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Marshall Singer认为: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跨文化交流学概论

跨文化交流学概论
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Kluckhohn指出:A文化具有相对性 B文化可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1)文化时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时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 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第五章 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D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是后天习得的;
E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语左,非语右)。
? 非语言交际通常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
? 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 传播学大致形成于30~40年代的美国。
? 张国良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人类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 传播 人类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电视手段)
信源 → 发射器 → 信道 → 接收器 → 信宿

噪音源
? 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指在跨越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双方相互理解和接纳,促进文化融合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第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策略。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一、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外语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他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此外,能够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信和得心应手。

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外语教学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交际技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例如,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与对方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在交际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环境。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策略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去去看待问题,启发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国际社会上的文化事件和交际问题,开展跨文化交际的探究和讨论。

例如,讨论异国恋和婚姻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跨国交往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交流。

二、进行文化对比分析文化对比分析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类文化之间的不同,从而优化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方式,减少文化冲突。

例如,对比中美两国的婚礼习俗,学生可以理解婚礼习俗的背后文化含义,避免在交往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跨文化交际学(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学(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学(第一讲)
目录
• 跨文化交际学概述 • 文化差异与冲突 • 跨文化交际技巧 •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趋势
01
跨文化交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和策略的学科。
特点
跨文化交际学强调文化差异对交际的 影响,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 力,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
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 等非语言因素在不同文化中也有 所不同。
社会规范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交礼 仪、餐桌礼仪、商务礼仪等社会 规范也有所不同。
01
语言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表 达方式、语速和语调等存在差异 。
02
03
价值观差异
人们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 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的 价值观存在差异。
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学习文化差异知识
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
了解不同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重要事件,有助于理解其价值 观和行为规范。
学习不同文化的社交礼仪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礼仪、礼节和习俗,避免在交际中出现尴尬或误 解。
学习不同文化的非言语交际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 交流等,以更好地理解对方意图。
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
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节、展览等活动,与来 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
旅游体验
通过旅游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增强跨文化交际的实际体验。
语言学习
学习外语并掌握基本的交际用语,有助于与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05

跨文化交际学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概述

跨文化交际对 一 些人 来说 或 许是 一个 新 的名 词 , 际 实
家, 只是直到近几 十年才 引起 人们 的广泛 关注 , 作为一个 新
的概念被人们提出来 。
上, 我们经常不 自 地从 事这样 一种 行为 , 觉 只是我们 自己没
有意识到而已。姑且先撇开前半部分“ 跨文化” 对剩下的 ,
中图分类号 : 0 G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 1— 14— 2 10 —7 3 ( 00 0 0 3 0


跨 文 化 交 际
渐都包括 了十分复杂的跨文化交际 的过程 。由此可见 , 文 跨 化交 际实质上 自古就有 之 , 广泛地 存在于 各个 民族 、 各个 国

相互接触和相互融合 , 中都充满 了丰富的跨文化交 际的 这其 内容。如在 中华 民族形成 的过程 中 , 我们就 可以找到大量 的 例子。始于公元前 2 纪的丝 绸之 路使 我 国古 代人 民通过 世 商业往来 与中亚 、 西亚 、 非洲 、 欧洲 的人 民进 行交 流 , 这是我 国早期在 国际范围内的跨 文化交 际 的一个 突出例 证。印度
影电视史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 际的过程 。 综上所述 , 跨文化交 际 , 简单来 说就 是具 有不 同文化 背
景 的人从事的交际的过 程。 各个 国家在其 发展历程上 也都 少不 了与不 同民族 间的
么, 发生 的 , 怎样 为什么 发生 , 产生 什么后 果 , 以及如何解 决 和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 冲突 , 以达到 有效交 际。换 言之 , 我 们试图解 决有关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众多的问题 , 把学者们 提出的不同侧 面知识和理论综合起来 , 把零星 的事 实汇聚成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展,在教学中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

虽然学术界关于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存有一定的空缺,笔者通过搜集我国跨文化交际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对我国近二十年来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成果做一次综述性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标签:跨文化交际一、跨文化交际研究背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的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这个国家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特色。

认识跨文化交际问题有利于解决和避免交际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障碍,有助于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展示民族魅力,弘扬民族精神。

二、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情况根据文献检索可知,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以下几类: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问题的研究;跨文化交际对教学的重要性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两国文化差异研究。

(1)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某一领域具体的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英语口语教学以及其他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中。

还有就是在医学文献等值翻译,网络教学等几个领域仅有的几篇。

如:吴迪龙、常晓丹、熊宇仙(2016)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探索出来源讲解法,文化对比法,情景教学法三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斗本加(2019)提出在翻译中需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周海燕(2018)提出了融入跨文化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

詹璟(2010)指出跨文化交际的诸多理论对网络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对外汉语具体领域,具体课型,如在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说明或者具体的运用情况研究的著作很少,以后的学者在这一方面研究有待开拓。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就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与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近二十年来的交际就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就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就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就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就是指个人的行为, 而就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就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就是放在首位的。

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

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就是在我们把她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 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与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与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语言学专业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语言学专业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语言学专业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是语言学专业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因此,了解和研究跨文化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学专业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化、认知、社会心理等。

在语言学专业中,研究者通过分析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探索并解决语言学习和交际的困境。

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需要将多元的文化因素纳入到研究中。

下面将从语言、文化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跨文化交际研究关注语言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运用。

语言作为交际的媒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不同的语言系统、语言习惯和语用规则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探索语言使用者之间的语境依赖性理解、分析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语用特点等,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例如,在英语中,“请问”是一种客气用语,但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请问”可能会被认为是冷漠或不礼貌的。

其次,跨文化交际研究致力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这些差异会在语言交际中体现出来,可能导致误解、歧义甚至冲突。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误解,并促进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认为是积极参与对话的表现,而在东方文化中,含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更受重视。

最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促进个体之间的沟通,还在于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增强语言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意识。

这有助于消除种族、民族和地域之间的偏见与歧视,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在商务、旅游、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不开的。

首先,因种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美国又被称为“大熔炉”。

此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

也就是说,美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跨文化交际愈来愈频繁。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一些美国有识之士意识到,要使美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就有必要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该学科产生的背景。

1.5.1.1 学科产生的背景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其根本原因是在于随着科技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邦国概念日益模糊,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地球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

比方,曾有一批美国和平队队员前往菲律宾,两年后,4人辞职,26人被送回国,据分析是因为无法忍受文化隔阂造成的心理负担〔胡文仲,1985:45〕。

其次从国内背景来看,为了帮助训练美国人在国外能更有效地从事国际交往,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处理好各种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就应孕而生。

总的说来,面对全新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让美国的多元社会会更加和谐地发展,让美国人能够与其他文化的人更好地进行交往,是美国实现其雄心抱负的前提条件。

1.5.1.2发展历程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内容来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草创期〔1959年之前〕,基础期〔1960-1969年〕,稳固期〔1970-1979年〕以及开花期〔1980至今〕〔陈国明,2009:6-9〕。

1〕萌芽阶段〔或草创期〕:20世纪5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萌芽阶段。

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 首次使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Hall把传统人类学单一文化研究拓展为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着重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互动的关系,并认为全盘了解互动对方文化不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而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仍是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此外,他还把文化的概念,从宏观分析的角度转移到微观分析,并延伸到传播的研究〔Leeds-Hurwitz,1990,参阅陈国明,2009:6-7〕。

2〕初步发展阶段〔或称为“基础期”〕: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更为直接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著作陆续出现,如:Oliver的《文化传播》(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和Smith的《传播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此外,美国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应的教材也随之出现。

1966年,匹兹堡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并成为美国第一所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学校。

3〕稳固期:20世纪7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此阶段,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发行。

如:Samovar & Porter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A Reader, Prosser 的Intercommunication among Nations and People, Dodd的Perspectiv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

除此之外,一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织也相继成立(见林大津,1996:39)。

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是个转折点。

这一年,“国际交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研究领域,并在协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Divis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每年该分支的主要成果都发表于Communication Yearbook。

同年,“言语交际协会”〔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也在协会之下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交际年”,从1974年开始,该委员会每年都会出版年刊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

1972年,第一届国际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和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简称SIETAR〕于美国成立。

1977年由该学会创办的季刊——跨文化交际学最主要的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IJIR)发行。

此外,此阶段美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校越来越多,教材建设也迅速发展。

4〕飞速发展阶段〔或开花期〕:理论的建立和方法的探索是这个时期的特色,跨文化交际学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陈国明,2009:8-9〕。

Leeds-Hurwitz (1998)认为1983年Gudyknust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urrent perspectives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从此,跨文化交际学成为争相趋鹜的热门学科,进入全面深入的研究阶段(见张红玲,2007:21〕。

在这一阶段的头十年,即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研究大多是对原有交际理论的检验和扩展,集中探讨抽象的文化和交际理论,属于“理论与研究学派的跨文化研究”〔Bennett, 1998: Preface〕。

焦虑/不确定性协调理论、跨文化调适理论是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两种理论。

之所以称之为“抽象”,是因为研究者采取的是以理论构建为目的的Etic 和普遍文化〔Culture-general〕的研究方法〔张红玲,2007:22〕,然而研究者并没有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以及各个亚文化群体进行实证研究,因此这些理论只能是抽象的,可靠性性也令人疑心。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采取Emic和Culture-specific研究方法〔张红玲,2007:23〕,开始重视对不同文化〔既包括美洲和欧洲发达国家的文化,也包括拉丁美洲、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文化〕进行具体、客观、描述性的实证研究,属于“理论到实践学派”的跨文化交际研究〔Bennett, 1998:Preface〕。

总之,此阶段跨文化交际研究逐渐走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出现关注同文化内各种共存文化的研究,这就促使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1.5.2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外引进跨文化交际学以来,经过外语界、传播界和心理学界广阔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开设跨文化交际学的院校迅速增加,跨文化交际学已成为外语类硕士层次的规定课程。

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从1982年到2009年3月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文章总数到达11,312篇。

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专著、论文集和硕士、博士论文共有220种,其中专著和编著104部,硕士论文108篇,博士和博士后论文6篇,电子资源2部〔贾玉新等,2009:序言〕。

学术界一般认为, 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 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

1983年,何道宽在他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外国语文教学》1983年第2期)一文中,率先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向国内学者进行介绍,探讨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内容、理论及其研究成果。

此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学刊》、《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相继刊登了一系列翻译、综述、评介跨文化交际学的文章。

此外,我国学者相继出版多部“跨文化交际学”专著和论文集,为推广跨文化交际学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如胡文仲先后主编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等专著和论文集,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王宏印的《跨文化传通——如何与外国人交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除了自己出版专著外,我国还通过翻译外国跨文化交际学名著、引进外国英文原著的方式来促进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

如萨莫瓦(L. A. Samovar)等著的《跨文化传通》(陈南等人译,三联书店, 1988)、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刘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莫藤森(S. Mortenson)的《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关世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等。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相继引进一些英文原版著作,尤其是后者推出了“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

丛书既引进了10部国外权威力作,也出版了我国学者的著述,还有中外专家的合力之作。

再者,第一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在哈尔滨举行,标志着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CAFIC〕正式成立。

在学会的领导下,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召开了八届。

并且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在我国一些大学相继设立跨文化交际学课程。

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

〔胡文仲. 1999:17〕尽管我国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美国相比无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基本上属于“收集采购”国外理论,而没有“提炼转化”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