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掌握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1.工业化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3.工业化影响国际关系,由此引起世界历史的变革。
2.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2.文化人口和职员阶层的出现;3.中下层人口的增加。
3. 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1.宗教变革:宗教自由的出现;2.教育变革:教育普及化;3.知识分子的兴起;4.文化消费的繁荣。
四、教学方法1.讲述与举例相结合;2.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意见;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评价1.能够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能够正确识别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能够思考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2.翻转课堂视频;3.课堂小组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讲解内容时,我较为生动地描绘了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小组合作时,学生们认真交流意见和分析问题,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了本次教学内容。
在翻转课堂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也获取了更全面的信息和材料,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时间有限,本课还有一些案例和分析未能展开。
今后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配套习题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形成系统的认识。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过渡到工业化社会,从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等。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等,以及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2.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雾霾下的城市》教师:近年来,雾霾这个名词我们屡见不鲜,但是同学们知道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种粉红色的雾让他们谈之色变。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揭晓答案吧!(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将雾霾说起,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此处的介绍不仅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而且也密切联系现实。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学为今用的重要性。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后再讲解新课。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迅速增长展示图表:教师:图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现象:西方四国人口不断增长;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出示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精品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课标内容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知道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劳动力结构、教育城市生活的变化及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呢?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人口增长的表现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生: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商业、手工业的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说出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生:表现:●德国、法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影响: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4.观察图片,说出英国城市人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归纳其原因。
变化:从1750年农业人口占多数到1870年城市人口占大多数。
城市化进程明显。
原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5.阅读教材及相关史事,思考城市化会带来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后来改善了吗?问题:卫生条件、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规模过大,交通不便;就业困难,城市贫民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大。
改善了【合作探究】6.阅读教材归纳工业化带来什么社会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日益富裕、工人生活困难,矛盾激化●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搜集相关资料,做好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工业化国家的崛起,那么,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有哪些社会变化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些内容都是战后工业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对于学生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繁荣、福利制度的确立、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3.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追问:都有哪些变化?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妇女成为工业劳动者,他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说说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的时间、目的、推广的状况及意义是什么?。
时间、目的:19 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概况:系统教育体系——19 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中等教育——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教育(1802 年)免费义务教育——1870 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意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1、什么是城市化?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这种变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问题?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卫生、居住状况差。
例如:垃圾多、住房拥挤。
总结:随着城市的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讨论:看相关史事: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有什么共性?这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加快。
现象: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上升。
三、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1、工业化进程中都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何?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而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总结: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看教材第26页的相关史事并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社会变化,包括三部分内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这些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
例如,教师在讲述人口增长的影响时,可以指出:人口增长加快了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广大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攫取。
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却日益贫困,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带来的人口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大众教育发展等影响;(史料实证)2.知道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的加剧等问题;(历史解释)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唯物史观)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导入:出示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文段教师引导:同学们,查尔斯·狄更斯为什么会这样描述当时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双重性的影响呢?(二)新课讲授1.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人口增长:材料: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
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变化:【问题探究】阅读图表及材料,说出工业革命前后劳动力结构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变化①:农业劳动力减少,工商业劳动者人数增加;➢变化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影响: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为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创造了条件;③加速了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知道城市化和工业化密不可分,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很多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从而理解是工业革命带给我们今天所享受的文明生活。
【教学重点】从现实出发,通过列举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工业革命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
【教学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深打上了工业化的烙印,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极大的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了新的痛苦。
工业革命到底让这些工业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的呢,还是有害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学生讨论:为什么工业革命能够促进人口增长?(生产力、医疗等方面)2.工业革命促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大众化教育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二)城市化1.概念解释: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历史上城市的形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进行讲述,包括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化国家在战后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工业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工业化国家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需要学生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变化。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
4.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课堂讨论。
4.视频资料:准备与发达国家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秀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领会现代生活的含义,感受现代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现代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工业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促进人口增长、城市化,同时带来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等问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生活,从保护环境开始,从我做起。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
【教学难点】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对当时英国人口快速增长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口增长到生活资料仅能维持人类生存的极限时,社会就会出现饥饿、战争和疾病。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提醒人们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1.材料展示:教师提问:人类人口快速增长开始于什么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1)工业革命时期。
(2)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后,工业部门迅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工人劳动力,各国政府的鼓励政策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2.材料展示:1851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百分比总人口农村人城市人(单位:万人)口百分比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美国(1851年)约230087%13%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表格内容,回答增长最快的是哪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6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这些国家在战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国家在社会变化中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以及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及其特点。
2.难点: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学生对现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后工业化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工业化国家?战后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的社会变化情况,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学。
科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材料、图片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工业化。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辩证思维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展示北京雾霾和伦敦雾都的图片,解释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
工业化国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__生产力__的发展,促进了__人口__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__工人阶级队伍__不断壮大。
__劳动力结构__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__工业和商业__。
同时,越来越多的__妇女__走出家庭,成为__工业劳动者__,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__社会地位__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__工业化发展__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__大众教育__,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__国家教育体系__。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__文化水平__,促进了__社会发展__。
4.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__城市__。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__规划__。
城市的环境__很差__。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__改善__。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__生活方式__也在发生着变化。
5.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__问题__。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课重点介绍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了解工业化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认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
2.难点:分析工业化对西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炼出规律性认识。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准备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二战后,西方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如经济繁荣、生活水平提高、科技发展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案一、课标内容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知道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劳动力结构、教育城市生活的变化及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 1952年12月4日,伦敦城发生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烟雾”事件:连续的浓雾将近一周不散,工厂和住户排出的烟尘和气体大量在低空聚积,整个城市为浓雾所笼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期间,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雾都劫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呢?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人口增长的表现与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出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生: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商业、手工业的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说出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生:表现:●德国、法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影响: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合作探究】4.观察图片,说出英国城市人口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归纳其原因。
变化:从1750年农业人口占多数到1870年城市人口占大多数。
城市化进程明显。
原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导致人口增多。
【合作探究】5.阅读教材及相关史事,思考城市化会带来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后来改善了吗?问题:卫生条件、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规模过大,交通不便;就业困难,城市贫民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大。
改善了【合作探究】6.阅读教材归纳工业化带来什么社会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日益富裕、工人生活困难,矛盾激化●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
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
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
从上世纪初至今,全世界发生公害事件60多起,公害病患者达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提示:(1)自工业化以来就逐渐形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积弊深远。
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2)由于环境污染而形成的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生态文明、倡导“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类似亦可)三、课堂总结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教师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提取信息探究讨论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层解疑知识迁移“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是谁?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发急发斗争,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
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战灾难→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人民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十月革命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群众拥护列宁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A.2月B. 3月C. 10月D. 11月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
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