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人口迁移》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合集下载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背景知识;–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了解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人口迁移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趋势。

3.情感目标:–增强对人口迁移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人口迁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关注和认识;–提高关注人口迁移的能力和责任心。

二、教学重难点:1.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3.中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前,先放映一个人口迁移短片或宣传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其中的社会问题,唤起学生对此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们或家庭在一定时期内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转移居住和工作的活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迁移和农村迁移,城市迁移又可以分为城市内部迁移和城市间迁移,农村迁移又可以分为集体迁徙和个人流动。

(2)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的发展不均、就业机会的状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城市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城市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和其他城市向城市地区迁徙的活动。

城市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工流动性强、城市化率上升、城乡差距扩大和社会问题增多等特点。

城市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4) 农村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农村迁移是指人们从乡村地区向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迁移的活动。

农村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民向城市迁移和农民之间的流动。

农村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更直接地产生了影响。

3. 真实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结合地图、图片等材料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因素、特点和影响。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解释人口迁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解释人口迁移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讨论。

3. 准备地图和笔,用于课堂小组讨论和记录。

4.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讲解和学生自我检测。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 新课教学:(1)首先,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

(2)接着,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

(3)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决策过程和决策因素,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实质和影响。

(4)最后,介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利弊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决策过程以及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4. 课堂练习: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人口迁移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在课堂管理上,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注重课堂纪律和安全,确保课堂环境的和谐、有序和安全。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②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检查自学效果:
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特点表现在:(1)空间位移(行政区变化)(2)定居地的变更(3)时间限度(较长,大约1年以上)
2、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划分:分成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指导学生读图:
时间
原因
特点
具体流向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表现
表现
实例
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原因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特点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表现
表现
实例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东德与西德的统一;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非洲国家独立,原殖民者返回迁出国。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乡,西欧各国迁出人口减少;美国作为人口迁入国,来自欧洲的移民减少,拉丁美洲和亚洲成为主要源地。
形式多样化
新兴城市出现、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造成人口迁移。
B.李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C.王某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
D.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4.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内迁移( )
哪些是国际迁移( )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一章 人 口 第二节 人 口 迁 移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该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本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

通过案例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多列举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每年的春运是全国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

(展示2017年的春运场景图片)图1.10 2017年的春运场景(教师板书)一、人口迁移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教师分析人口迁移要素:空间: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区界线时间:达一年以上(承转)判断人口迁移要遵循上面几个要素,在生活中哪些案例属于人口迁移呢?学生举例回答,教师点拨(过渡)人口迁移会使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教师讲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设问)怎样来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是迁入还是迁出呢?教师讲述: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过渡)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样的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图1.11)图 1.11 人口迁移产生的不同影响举例提示:从迁入地和迁出地,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来探究(承转)从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人口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发生迁移呢?教师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承转)要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历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学历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的学习主题是“人口迁移”,重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背景、类型、动因和影响等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及其意义;2.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内部与外部因素;3. 分析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4. 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本节课的教学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1. 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 针对课堂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能力;3. 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应用思考;4. 学生对于地理概念及观点的表达、描述的清晰性及逻辑性。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简述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及其对地理学科的影响;-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春节返乡潮等)引发学生对于人口迁移的初步思考。

(二)新知导入(约10分钟)- 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探讨人口迁移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趋势。

(三)探究分析(约15分钟)- 案例分析:选择典型地区(如城市化程度高的城市或发展中的农村地区)进行人口迁移的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该地区人口迁移的动因、类型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归纳总结(约10分钟)- 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 总结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

(五)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来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情况,并尝试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并书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报告。

六、学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通过批改作业和收集学生反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评估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5.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现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或国家,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并附相关地图、图表等资料。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图片、案例等。

2. 制作课件:包括相关观点、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等。

3. 收集实际人口迁移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和了解人口迁移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决定因素。

2. 分析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3.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导入:展示图片(移民搬迁场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家乡迁移?2. 新课讲解:(1)讲解人口迁移观点及特点;(2)讲解决定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个人意愿等);(3)通过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4)讲解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3. 学生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变化,并预计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5.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案例,尝试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地理因素综合起来思量,诠释特定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口迁移是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树立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多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地图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特点的认识,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整体性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人口迁移的复杂原因,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多方面影响。

三、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展示人口迁移案例)•相关统计数据与图表(如国际移民趋势、国内人口流动数据等)•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

•地图分析法:利用地图观察人口迁移的路线、方向及分布特点。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典型人口迁移案例,深入分析其原因、过程及影响。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某一特定方面,如经济因素驱动的人口迁移、环境难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一个关于个人或家庭因某种原因迁移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人口迁移的话题。

•问题导入:提问“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吗?”“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教学•概念解析:明确人口迁移的定义,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类型介绍:介绍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原因探究•自然环境因素:讲解气候、水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人口迁移。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二节 人口迁移》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二节 人口迁移》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本节内容主要从三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及其特点,解释了什么是人口迁移,依据图文资料归纳了人口迁移的特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概括了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等)和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战争、文化、生态环境等),分析了决定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作用;3、案例: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析了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特点以及影响。

区域认知:了解国际和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总结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案例,能够说出自身所在区域人口迁移的状况及原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迁移特点2.人口迁移的影响3.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主要环节与时间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时间:0-1分钟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势美洲“新大陆”等未开放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问题:人口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请先思考这一问题。

接下来的内容将会给你们揭晓答案,听讲、思考、讨论人口流动时间:第6分钟板书:(二)人口流动(讲述并PPT展示相关内容)定义:通常是指由于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周期流动:定期外出在新地点居住一定长的时间后返回居住地。

往返流动:往返于工作场所和居住地点的人口流动,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昼夜。

认真听讲、做笔记过渡思考: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那么你们知道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吗?思考人口迁移特点时间:7-11分钟板书:(三)人口迁移特点人口迁移在不同空间范围和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解释人口迁移现象。

4. 培养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掌握基本的人口迁移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综合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收集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和相关数据。

3. 设计互动式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地理教具,如地图、地球仪等。

5. 提醒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重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如农民工进城、大学生异地求学、跨国移民等,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 概念讲解(15分钟)解释人口迁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其本质。

可以通过一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介绍人口移动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并说明三者之间的区别。

3. 影响因素分析(3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人口迁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一些主要的因素,如经济因素、政策法规、社会文化因素等。

4. 我国人口迁移历史和现状(15分钟)通过PPT展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和现状,介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问题。

可以结合一些数据和案例进行分析。

5. 讨论与探究(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并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人口迁移(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人口迁移(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新课标)】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

2.结合实例,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

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观看视频《人口迁移--走西口(航拍中国-山西)》,通过简单了解历史上走西口的事实,原因及产生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兴趣。

【讲授新课】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并具有一定的个人决策的主观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板书)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①气候师: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推动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的地区。

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不利于老年人生活。

而西部、南部地区光照充足,空气清洁,环境优美。

(板书)②土壤及土地师:土壤及土地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比如:我国明清时期,大批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来到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开荒种地。

人们把这次人口迁移现象称为“闯关东”。

(板书)③水资源师: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的大干旱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

至少有上百万人被饥饿和四处蔓延的疾病夺去了生命,有上千万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

(板书)④矿产资源师: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吉隆坡”源于马来语,意思是“泥泞的河口”,因锡矿开采后堆放的尾砂淤塞,河口一片泥泞而得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采用图表形式展示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信息。
(2)设计一幅人口迁移的流程图,以有趣的方式展示人口迁移的过程。
(3)使用颜色和符号标注重点知识点,以增强记忆和视觉吸引力。
(4)通过插入人口迁移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增加板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板书布局:
(1)左侧为概念和定义,右侧为类型和原因,中间为影响和案例。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对人口迁移问题的深入思考。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题,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类型、原因及其影响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4.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后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理解。
5.教师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人口迁移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人口迁移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视频:播放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图、数据分析工具等,让学生实时获取和分析人口迁移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相关概念分析实际案例。
2.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政策、社会等因素,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认识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环境等方面。
4.能够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的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人口迁移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同时,设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人口迁移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只有精心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充分运用教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的有序进行,我期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分析国内外人口迁移案例,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和全球合作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上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地理高一必修第2册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课题人口迁移单元第1章学科地理年级高一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人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分布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综合思维: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区域认知:能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4.地理实践力: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PPT上展示熙熙攘攘的车站人流照片。

图中熙熙攘攘的人都是当地人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为什么不同肤色和民族的人会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走西口、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探究吧!通过照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讲授新课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分组探讨:1.在我们所见所闻中,都有哪些人口流动现象?有哪些人口迁移现象?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属于什么呢?2.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人口迁移数量的多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最后老师总结: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例如:探亲访友、出差、旅游、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

学生分组探讨并做好相应成果记录。

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合作人口迁移: 就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例如: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②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人口迁移判断的标准:1.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需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3.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人口迁移的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和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分为省际和县级迁移。

1 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1 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2005年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解读:行为动词:举例说明。

属于理解水平,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

认知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生学习完本节内容后,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017年课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运用资料。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该内容。

行为动词:描述。

属于了解水平。

相对于2005年的课程标准来说,2017年课标就本节内容来说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低,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

认知内容: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要求学生学完本部分内容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结合老课标的要求和考情,我将本节课学生达到的最低标准定为,学生能够在真实案例中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面对的学生,大概是15~16岁,该阶段的学生非常自信,但也因此很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

本节课学习的《人口迁移》学生非常熟悉,甚至该现象就发生在自已身边,自己身上。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太过简单而轻视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适当提出具有难度的问题,改变学生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维发展。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该节课属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学习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与本节课要讲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巩固。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人口迁移现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学生会非常容易接受这部分知识。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节课以先给学生呈现影响因素,再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与同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在推动区域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口迁移中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讲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时,我会引导学生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迁移政策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教育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人口迁移现象时,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身边有哪些人口迁移的现象吗?它们是怎样的过程?”以此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以此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会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第1 课时。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

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通过“三微”即课前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中录制微课解决问题,课后录制微课巩固知识,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并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能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能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2《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地图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调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人口迁移现象,认识到人口迁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案例背景中,我选择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现象作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因素。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此外,我还挑选了一些关于人口பைடு நூலகம்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案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人口迁移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共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地域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及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地理必修2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地理必修2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课时教案第一单元第案总第案课题人口迁移年月日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正确评价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目标2、简述推拉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结合图表,说明国际人口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原因等。

教学重点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教学难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课型新授课教具教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学生活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动预设一、导入新由我国春运期间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导入。

课:2017年春运期间,我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7亿人次,真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口大规模移动。

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二、什么是人口迁移2017年我国春运场景之一人口迁移1、概念:学习活动1(创设情境):读下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不同的行政区,A1、B1、C1等代表居住地的变更。

学习活动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图文材料(P8第1自然段),完成下列要求:(1)说出人口迁移的定义,归纳出人口迁移的3个判断标准。

(2)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划分依据。

学习活动3(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所学内容。

要点如下:(1)定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判断标准:空间位移(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时间限度(时间较长,一般1年以上)。

(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教学活动4(应用学习):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否)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博学位;(是)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否)4、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是)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是)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是)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否)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
第2节人口迁移
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什么是人口迁移。

分布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机械增长的概念。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引入推拉理论,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简述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及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区域认知:了解国际以及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综合思维: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本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人生观。

1.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 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学生阅读课文总结)
定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①空间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
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春节期间的“民工流”不是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

【知识窗】
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国内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
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0:人口净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0:人口净迁出。

区域人口的变化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决定。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
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工作、收入、医疗、教育、食物、和平、城市生活……
人口迁移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
拉力: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等等
推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等
人文因素
经济、政治、战争、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
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活动探究】
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如: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恶化,居住条件差,而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新资源开发和新工业兴起,吸引了大批人口迁移到这些地区。

四、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工业化前:由垦荒、自然灾害、战乱等引发移民潮工业化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
【思维导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