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得时代背景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得时代背景党得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主要就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今世界得发展实践与发展理念就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得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得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得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
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得就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得现代化道路。
但就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得弯路。
并不就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就是这条路就是一条死路。
当今得工业化国家,人口仅占世界得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得能源与40%得矿产资源。
我们人口占世界得22%,如果走西方得工业化道路,就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得资源。
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得资源也不够用。
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得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1]。
(二)中国得国情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得现实基础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得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得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与全过程。
”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得严峻形势就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得现实国情。
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就是一个地大物博得国家。
国土面积得65%就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得影响,33%就是干旱或荒漠地区。
55%得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1]。
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得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得1/4—1/2。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存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在新时代下,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林木大量砍伐,草原沙漠化加剧,动植物种群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在城市方面,大量的工业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导致雾霾频发。
工厂废水废气乱排放,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和水源,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农村地区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严重,农作物品质下降。
林木资源严重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草原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沙漠化严重。
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恢复。
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2.2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与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与推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civilization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与意义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与意义一、背景介绍1.1 环境危机的威胁近年来,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剧烈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新型文明形态。
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权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概念与特点2.1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义生态文明示范区是以某一地区为示范,借助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技术手段,全面优化区域的生态环境,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2.2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特点•综合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不仅仅关注环境保护,还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创新性:生态文明示范区要借鉴、推广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技术手段,在探索中打造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长期效益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意义和目标3.1 意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增进人民福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身心健康。
3.2 目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1.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城市。
2.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
3.推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4.建立先进的环境治理体系和保护机制。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
经济方面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 坏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 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 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 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 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 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 达3726亿元。
第五节
建 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主讲人:徐毅力(车辆1班)
小组成员:朱瑞波 邵毅博 徐毅力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紧张,人均耕地、淡水、森林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在经过了近 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 13 亿中国人的 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32%、27.4%和12.8% ,石油、天 我国承受着传统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 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 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 力——在大多数经济指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 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生态形势仍然十分严 均水平;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为 173.97万平方公里,占 “十五”计划规定的环境指标没有如期完成。 峻。 国土面积的 18.12%;水土流失土地的总面积已达356 要完成“十一五”期间将单位 能耗降低20%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7.1%GDP ;平均每年农田受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等涉及资 旱面积近 4亿亩,受涝耕地面积1.5亿亩,损失粮食 100源环境的规划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亿公斤左右迟到者,但 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 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 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 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 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 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 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 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 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 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 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7.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8、印度博帕尔事件 1984年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社会主义生态文路不可持续 当前中国:资源贫国 人均耕地面积 占世界人均的1/3 水 占世界人均的1/4 天然气 占世界人均的1/20 铝 占世界人均的1/13 铜 占世界人均的1/5 石油 占世界人均的1/10
(二)生态约束:生态代价惨重之路 不可持续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研究
收稿日期:2018-08-10作者简介:郭晓雯(1994-),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研究郭晓雯(山西财经大学,太原03000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起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进入了环境保护的新时期,开启了中华民族新的生态环境发展模式。
2015年10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课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记入五年发展规划之中。
2018年,“生态文明”正式被写入宪法。
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需求和基本路径。
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超越限度地大力开发资源导致的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出现崩溃的问题,生态危机蔓延到了全球各地,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形态、思维习惯、国情政策等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也不同,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也不同。
当前我国的生态危机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令人担忧,例如雾霾问题、水土污染问题、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问题等等。
下面就着重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在百年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依靠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大生产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在此过程中对人类生存的地球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就目前而言,地球是我们所有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它伟大而又脆弱,不管哪一部分发生毁坏,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系统,而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在每个国家都突出存在,只是其问题程度或大或小、或深或浅而已。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国家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1.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助长了资本家永无止境的贪欲(即对个人利益的不断追求和资本的不断积聚),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生产的目的是实现物品之间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其本身使用意义上的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
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
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的弯路。
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是这条路是一条死路。
当今的工业化国家,人口仅占世界的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矿产资源。
我们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业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的资源。
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
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三个月[1]。
(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
从资源来讲,我国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的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或生活[1]。
资源相对紧缺,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
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是有限的资源存在存在浪费的现象。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讲义(PPT 112页)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 导集体的探索:
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提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明确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
(五)十八大最新思想
中共十八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 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定要更加自觉 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 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 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2001年—2010年)完成造林 面积790.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净增近4%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 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 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重新评价复审
2011.12 汕头 海门镇数百人抗议华电项目污染 决定暂停上马
2011.9 海宁 晶科能源公司污染引发数千人聚集 市环保部门依法 对公司处理
2011.8 大连 反对PX项目,上万人聚集
停产并搬迁
2009.11 广州 百人抗议大型垃圾焚烧厂
重新选址
2008.8 丽江 兴泉村村民因水污染问题与高源建 责令该公司分两
则是指自然界的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存在状态,亦即自然 生态。这种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 内在发展规律。人类通过各种手段或工具, 改变了这种“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把 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就 形成了人类的文明。
“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 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 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 。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及未来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及未来发展作者:徐明华来源:《鄱阳湖学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为适应新形势、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来的新观念,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的影响下,信息化成为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
如何在知识经济体制下正确运用好信息技术,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信息化[中图分类号]C912;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2-0077-05[作者简介]徐明华(1962—),男,河北临西人,政工师,中国建设银行莘县支行党总支书记、行长,主要从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等研究。
(山东莘县 252400)[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类生活与人的解放‟问题研究”(ZX1301)的阶段性成果。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is meaningful for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economy, Informatization becom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How to utiliz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perly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 eco-civilization; knowledge economy; informatization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这足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讲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
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
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
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
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
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
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领导人提出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挑战和前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之后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
具体而言,它包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用地合理布局,传承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1.2 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回避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态环境压力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与成就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将之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牵涉到各个领域和层面,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2.2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在立法、执法和监察方面加强了力度,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
与此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环境监测和监管的能力,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体系。
2.3 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开展宣传教育和设立环保基金等方式,增强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了公民的环境保护自觉性。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pptx
学海无涯
(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 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 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 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
学海无涯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之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总体布局,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述,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 到战略层面,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 设 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 1972 年“联合国 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 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 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 性话语。 在过去数百年间,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浪费后节约、先污 染后治理的现代化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样的弯路。并不 是 说中国没有这个权利,而是这条路是一条死路。当今的工业 化国 家,人口仅占世界的 15%,而工业化进程中却消耗了世界 60%的 能源和 40%的矿产资源。我们人口占世界的 22%,如果走 西方的 工业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够的资源。专家测算 表明,如 果中国也象美国当时那样实现工业化,那么三个地球 的资源也不 够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 ,即使把目前 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一年零 三个月[1]。
学海无涯
展道路的强烈政治意志。 因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将涉及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 革。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1. 引言1.1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呼声。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意义在于,它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态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不仅体现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体系,推动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意义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指导,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
1.2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维护人民生存环境和健康的重要举措。
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中国7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全球环境保护的大局。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变迁与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变迁与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变迁与发展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初现到演进再到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引言的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起源和背景,以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初现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需要探索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既能满足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发展和演进。
一方面,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从单纯的环境保护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演进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推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例如,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等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初现和演进过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推动力。
同时,我们也会分析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最后,我们将展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考。
综上所述,本文将全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变迁与发展,旨在加深对其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核心要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置对于一篇长文的组织和阐述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脉络。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一、时代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07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被确定为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些提法都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意义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压力巨大的国家,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就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
2. 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途径。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自然环境,也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修复,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3.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可以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同合作、共同治理、共同受益的新格局。
三、主要内容1.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
我国资源丰富但也相对匮乏,因此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等方式来保护和管理好自然资源。
这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资源管理监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2.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修复等方式来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A B C D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自然生态观”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定胜人观”
1、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 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 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 发展的最高阶段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人定胜天观”
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 态观是“天人和谐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 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 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Title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 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Title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 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 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
食品安全
噪声污染 水体污染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锐减、 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或荒漠 化、 土壤侵蚀、积水 和盐碱化
人口剧增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化
(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
1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
•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 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 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 明弊 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 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 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 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 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 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 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 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 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1.1.1时代的需求肇始与英国、集大成于欧美、蔓延至全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评估1。
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和2014年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了5次评估。
在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来所未见的。
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从1983到2012年这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
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2。
从1990年至2012年间,由于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其它吸热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暖化效应增加了32%。
主要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这一增量的80%3。
在中国气象局对IPCC的第五次报告解读时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已导致小麦和玉米每年分别减产1.9%和1.2%。
如果没有适应,温度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本世纪末,将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10年将增加14%。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造成的风险也将显着增加,温度每升高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1.1.1时代的需求
肇始与英国、集大成于欧美、蔓延至全世界范围的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
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
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
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
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评估1。
IPCC 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和2014年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进行了5次评估。
在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从195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是千年以
来所未见的。
从有详细气象记录以来的1850年代开始,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每
一个都刷新了气温最高的纪录;从1983到2012年这三十年可能是北半球自1400 年以来最热的三十年。
1880-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上升了0.78℃2。
从1990年至2012年间,由于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其它吸热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暖化效应增加了32%。
主要源自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这一增
量的80%3。
在中国气象局对IPCC的第五次报告解读时指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生的影
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已导致小麦和玉米每年分别减产1.9%和1.2%。
如果没有
适应,温度继续升高2℃或更高,到本世纪末,将导致热带和温带地区的主要
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每10年减少0—2%,而预估的粮食需求到2050年则每10年将增加14%。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造成的
风险也将显著增加,温度每升高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
7%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