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知识和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流涎和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的一种嗜神经病毒。子弹形,大小为7SnmX180nm,主要由中心单股负链RNA和外面的核衣壳和包膜组成。包膜上的糖蛋白具有免疫原性,能诱生中和抗体,并具有血凝集性。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称为野毒株,致病力强, 脑外途径接种后,易进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潜伏期较长。野毒株连续在家兔脑内多次传代获得的病毒株称为固定毒株,其毒力减弱,潜伏期短,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可供制备疫苗。狂犬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低,易被紫外线、碘液、高猛酸钾及乙醇等灭活,加热100。2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病犬,约占80%~90%。其次是猫、猪、牛及马等家畜和兽类。许多食肉野生动物如狐、獐、浣熊等亦可引起人狂犬病发生。一般来说, 病人唾液中的病毒含量少,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故不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抓伤、舔触的皮肤黏膜侵入。实验室或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毒气溶胶可经呼吸道传播。少数可通过对病犬宰杀、剥皮等受感染。器官移植也可传播狂犬病。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动物饲养者、兽医、动物实验员和勘探者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人被病犬咬伤后的发病率约为1S%〜20%。下列因素可使发病率增加:①咬伤部位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如头面部、颈部及手部;②咬伤程度严重,伤口深大者发病率高;③伤口未及时清创; ④咬伤后未及时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⑤被咬者的免疫功能低下。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黏膜破损处侵入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可分为3个阶段: ①病毒侵入外周神经:病毒先在感染部位小量繁殖后侵入近处的外周神经。②侵入中枢神经:沿神经的轴索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主要侵犯脑干、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一般不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③向各器官扩散: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及其所支配的组织扩散。由于迷走、舌咽及舌下脑神经核受损,导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可致猝死。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以大脑基底面海马、脑干及小脑损害最为明显。其特征性病变是神经细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Negri body),为狂犬病毒的集落, 最常见于海马以及小脑浦肯野细胞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 ~ 10加,染色后呈樱桃红色,具有诊断意义。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在3个月内发病,也可长达10年以上。潜伏期的长短与入侵病毒的数量、被咬部位和机体免疫力有关。典型病人可有3期经过。

1.前驱期此期持续2〜4天,症状多为非特异性如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 继而可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约70%病人在愈合的伤口处及其相应的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此为最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

2.兴奋期此期约1〜3天,临床特点为:①高度兴奋,极度恐怖表情,发作性咽肌痉挛,可受多种刺激而加重,故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等表现,其中恐水为本病的特征,典型者虽渴而不敢饮,闻水声、见水或仅提及水时均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或因呼吸肌痉挛致呼吸困难和发紺。②体温可上升至38~40K。③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为大量流涎、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因病人神志清楚,可出现幻视、幻听等精神异常。

3.麻痹期肌肉痉挛停止,全身弛缓性瘫痪,逐渐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一般为6〜18小时。

本病可分为两个临床类型,其中80%为典型,20%为麻痹型,后者无兴奋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现,全程一般不超过6天。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及脑脊液检査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脑脊液压力稍增高,细胞数及蛋白质稍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2.免疫学检査取病人的脑脊液或唾液直接涂片,角膜印片或咬伤部位皮肤组织或脑组织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阳性率可达98%。还可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原和特异性抗体。

3.病毒分离病人的唾液、脑脊液、泪液、颈背部皮肤活检物接种于鼠脑分离到病毒,可明确诊断。但操作较复杂且需1周才有结果,对早期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4.内基小体检查取狂犬病动物及病人死后的脑组织作切片染色,镜检在神经细胞内找到内基小体可确诊,阳性率约70%〜80%。

5.核酸检测RT-PCR可用于检测狂犬病毒RNA,灵敏度高,对血清学阳性但未能分离到病毒者,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根据被狗或猫咬伤史等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恐惧不安、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多汗、流涎和咬伤处岀现麻木、感觉异常等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有赖于检查病毒抗原,病毒核酸或尸检示脑组织内基小体。

【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病后以对症综合治疗为主,如隔离病人,防止唾液污染;尽量保持病人安静,减少光、风、声等刺激,狂躁时用镇静药;加强监护治疗,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维持内环境平衡,纠正心律失常,出现脑水肿时给予脱水药;a-干扰素、阿糖腺吾、大剂量人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治疗,均未获成功。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

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病犬、病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有关。

(1)伤口处理: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伤口能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尽快用20%肥皂水或0.1% 苯扎漠铉(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至少30分钟,尽量除去狗涎和污血,季胺类与肥皂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