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合集下载

浅谈药源性疾病

浅谈药源性疾病

浅谈药源性疾病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临床使用的化学药品日益增多。

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药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产生着错综复杂的不良反应。

加上临床大剂量的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而由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疾病统称药源性疾病。

如果在治疗上,医生只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略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有助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源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1 实质性器官的损害一般多发生于用药量过大,时间过长或高敏性的病人。

由药毒性所致的损害遍及许多重要器官,肝、心、胃、肾、神经等都可受影响。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能损害肾脏和第八对脑神经,表现肾功能减退眩晕或耳聋.抗阿米巴药则对心脏有选择性毒性,近半数病例有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乏力或心律失常。

解热镇痛药中的阿司匹林除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诱发胃溃疡和出血,破坏凝血机制,临床证明过量或长期服用解热止痛片可引起间质性肾炎。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

氯丙嗪可使2%长期服药病人发生肝弥漫性炎症或实质细胞损害。

2 造血系统障碍药物所致的造血系统障碍常表现为四种类型,即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多数发病机制为机体的免疫反应。

抗癌药都可抑制造血系统,由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利尿药,抗精神药、抗癫痫药、巴比妥类药所致者也不少见。

溶血性贫血一般发生在具有先天遗传缺陷的人体,这种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致不能形成还原性辅酶11,后者对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当给这种人应用大量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药物时,红细胞极容易被药物溶解破坏以致出现溶血性贫血。

这种情况见于服用伯氨喹之后。

另外,氯霉素、磺胺药、呋喃类、对氨基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和丙磺舒等也可发生。

3 成瘾性成瘾性指的是长期、反复的使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了依赖。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标签:药物;疾病;合理用药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

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大约有1 000种药物可诱发药源性疾病,而且药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及实验检查等方面。

与其他疾病很少有特异性不同。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1 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分类1.1药理作用相关类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1.2药物制剂因素药物在生产或调剂过程中,混入有毒物质,如阿司匹林合成中温度过高会产生乙酰水杨酸苷而引起过敏反应,阿托品、毛果芸香碱眼药在配制过程中pH值改变,产生分解物直接刺激组织形成慢性结膜炎。

1.3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

1.4与化学刺激相关类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

1.5与药物过敏相关类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1.6与撤药相关类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

1.7患者机体方面的因素种族、性别、年龄是个体差异或同一体在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下,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会产生药源性疾病。

1.8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概述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现在常用药中许多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

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

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可损害人体的肾脏、肝脏、视听神经等;一些利尿药也可造成低血钾症;一些安眠药则可造成人对该类药的依赖性等。

即便是中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不过相对少些。

例如,洋地黄,就有人发生过洋地黄中毒。

由此可见,用药治病时,有用药剂量,服用间隔时间等方面一定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的服用,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

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

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

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一)按病因学分类1. A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

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

A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

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

药源性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药源性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药源性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范倩倩 孔旭东 z 邓昂 z 唐 岜。 ( ・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 北京 1 0 0 7 3 0 ; 卫生部中 日 友好医院药学部 , 北京 1 0 0 0 2 9 )
摘要 : 药物作为疾病预防、 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 也是造成急性肾损伤 ( A Ⅺ) 的因素之一 。肾毒性药物种类繁多 , 可以是单一药物亦可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致病 。药源性 A K I 发病机制多样 , 以急性 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性肾炎为
Me d i c a l Co U e g e H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7 3 0 , C h i n a ; 2 De p a = me n t o f P h a r ma c y , C h i n a - J a p a n F r i e n d s h i p H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关键词 : 急性肾损伤 ; 肾毒性药物 ; 发病机制 ; 高危因素 S t u d y P r o g r e s s o f D r u g - i n d u c e d A c u t e K i d n e y I n j u r y
F AN Qi a n— q i a n KONG Xu— d 0 n  ̄ me n t o f P h a r ma c y ,P e k i n g Un i o n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s e v e r l a d ug r s .The ma i n me c h a ni s ms o f d ug r —i nd uc e d AK I i nc l u d e a c u t e t u bu l a r ne c r o s i s a n d a c u t e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与防治原则资料表明,近10余年来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能够导致不同程度肾损害的药物达千余种,它们通过一种或多种致病机制发挥毒性作用导致肾损害,在某些患者中更容易发生药物相关性肾损伤。

因此,深入了解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相关的危险因素,对于药物性肾损伤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意义重大。

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伤的原因肾脏血流丰富,虽仅占体重的0.4%~0.5%,但其血流占心搏出量的20%~25%,因此大量药物可随血流到达肾脏引起病变。

肾脏耗氧量大,肾组织代谢率高,多种酶作用活跃,故易受损伤;若在缺血缺氧状况下,肾脏的负担加重,更易造成损伤。

肾脏的逆流倍增机制使许多药物在肾小管腔内被浓缩,到达肾髓质乳头区的浓度甚高,使肾小管细胞变性坏死发生率增高。

肾脏为多种药物或其代谢产物进行排泄过滤的场所,故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滤过、再吸收、排泄过程中易损伤肾脏,特别在肾功能不全时更明显。

肾脏具有酸化尿液之功能,其pH的改变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可发生肾小管内沉积、堵塞而损伤肾脏。

肾脏存在基础病更易引发药物性肾损伤。

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不能正常排出,致使药物半衰期延长引起蓄积,导致肾损害;肾病综合征患者低白蛋白血症,使循环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增加了肾损伤机会。

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肾毒性: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时可直接产生毒性作用。

通过损及细胞膜,改变膜的通透性和离子传输功能,或破坏胞浆线粒体抑制酶活性和蛋白合成,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

免疫炎症反应:药物可作为半抗原,沉积在肾小球、肾小管基膜,从而激活补体引起损伤,损伤肾固有细胞又产生新抗原,此外坏死肾小管上皮亦成为抗原,致使自身抗体形成。

此类损伤与药物剂量无关。

梗阻性病变: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机体代谢改变,于肾内形成结晶,造成阻塞性肾病变,如磺胺药引起结晶尿,抗肿瘤药产生尿酸结晶阻塞致肾病变。

缺血性损伤:药物可通过影响肾血管或全身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致缺血性损伤。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药源性肾脏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论文摘要]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肾脏。

本文从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谨慎、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

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

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笔者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1常见临床综合征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发病机制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直接细胞毒性损害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进展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进展

通阳化湿利水,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2)脾肾阳虚
证,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真武汤合实脾饮加减; 若久病阳虚未复兼见阴虚之证者宜补肾阳、滋阴液 兼利小便以去水邪,利水,桃红四物汤加
味。(4)肝肾阴虚证,治以滋补肝肾兼化水湿,二至丸 合杞菊地黄丸加减。
2005.17(6):561.
n冤
刘杰。杜学海,傅芳婷,等.人参皂甙清除反应性氧代谢 产物预防大鼠膜性肾病叨.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制附子、仙灵脾、菟丝子等。(2)气阴两虚型:治以益
气养阴,药用太子参、知母、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白
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至今尚无公认 的最佳治疗方梨日。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在国内肾病
学界基本达成了“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膜性肾病一种较 为满意的治疗方法”的共识圜。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l辨证论治 中医无“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名。按其高度水 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可属中医“水肿”、“尿 浊”、“虚劳”等范畴。临床医师通过单纯辨证施治取 得一定疗效。
刘宏伟等【s将本病分为:(1)脾气虚弱、水湿逗留
型,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参苓白术散加减。(2)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型,治以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真 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加减。(3)气阴两虚、湿 瘀阻络型,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清利,参芪地黄汤加 减。(4)肝肾阴虚、湿热留恋型,治以滋补肝肾、清利 湿热。知柏地黄汤加减。 阳晓[41对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无效或不能使用 者,采用中药为主治疗,分为:(1)寒湿浸渍证,治以
Medicine,November,2009.V01.28,No.11
・905・
诸药合用既顾本虚,又兼治标。有利于改善肾脏局部 血液循环.增加肝脏白蛋白合成,减少蛋白漏出。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
• 肾小管的排泌: 肾小管排泌药物是主动转运过程,需有载体参与, 有饱和现象。分泌机制相同的两类药物合用,可 发生竞争性抑制。
肾脏的生理功能 1)机体代谢产物的排泄:尿素、肌酸、尿
酸、肌酸 2)水、电解质成分以及酸碱平衡的维持:
肌酐、氢离子、钾离子; 酸性物质为主 要排泄物 3)某些激素的合成和释放:肾素、缓激肽、 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更高。临床表现为一过性蛋白尿、尿酶升 高、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下降、ARF,其中 80%为非少尿型。停药后肾功能大多能恢
复,合并以上因素的患者可呈不可逆慢性 肾衰。
中草药
• 一般人认为服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实则 有些中草药因服用超量或在禁忌情况下应 用,可对肝、肾及消化道等脏器产生损害。
• 如雷公藤作为一免疫抑制剂,木通作为一 利尿药,益母草作为一活血止血药,常用 于治疗多种疾病,但若过量应用可导致急 性肾功能衰竭。
∵ U×V=F×P ∴ F=U×V/P=C
• 例如,静脉滴注一定量的菊粉以保持 血浆浓度恒定,然后分别测得每分钟 尿量(V)为1ml/min,尿中菊粉浓度 (U)为125mg/100ml,血浆中菊粉 浓度(P)为1mg/100ml,菊粉清除率 可用下式计算:
C=U×V/P= 所以,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
症。 • 锂盐: 可损伤尿浓缩功能,引起慢性
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 醋唑磺胺:可引起肾脏钙质沉着病和
肾结石。
水潴留
• 指机体在组织间隙里积存了过多的水并且 无法通过排尿等方式将其排出。过多的水 会导致身体的某个部位肿胀。
• 导致水潴留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肾功 能受损、高血压及高血钾。术后所服用的 很多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水潴 留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标志。

疾病的发病机制

疾病的发病机制

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是人类身体在遭受内外因素影响下出现异常变化的状况。

发病机制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和过程。

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并阐述相应的治疗方法。

1.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侵犯、破坏或干扰人体正常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来引发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侵入:病原体通过传染源如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进入人体。

1.2. 定植:病原体在人体内定植并繁殖,形成感染灶。

1.3. 毒性作用:病原体产生毒素、外膜等致病因子,对人体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病理损害。

1.4. 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机制应对感染,抵抗病原体侵袭。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药物治疗,同时辅助免疫治疗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 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发展缓慢的一类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2.1. 遗传因素:某些慢性疾病具有遗传倾向,患有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2.2.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增加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2.3. 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反应是某些慢性疾病如关节炎、肺部疾病的重要机制。

2.4. 代谢紊乱: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与代谢紊乱有关。

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行为治疗等,以控制疾病进展,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3. 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器官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自身抗原识别异常: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和器官识别为外来入侵物,导致异常的免疫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1、药物的双面性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互相矛盾而统一的两个方面。

药物作用于机体时可呈现多种不同的效益,加上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常伴随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某些特殊人群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由于应用药物而致的疾病,是人类在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用药中,因药物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2、药源性皮肤病。

皮肤位于体表,有保护、吸收、调节体温、感觉功能、合成维生素D等重要作用。

许多药物可通过口服、注射、灌注、滴眼、滴鼻、漱口、含化、喷雾、外用、药熏、阴道及膀胱冲洗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的皮肤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即药物疹。

其临床表现是发病急,迅速出现皮肤搔痒、多种形态的皮损,如固定性红斑、猩红热形红斑及麻疹形药疹、剥脱性皮炎等。

药疹严重者可有高热、系统损害,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常见致病药物有磺胺类、青霉素、四环素、解热镇痛药等。

药物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中可发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而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完全不同的药物引起。

IgA肾病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IgA肾病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IgA肾病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刘春花,杨定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武汉430060摘要:随着对IgA肾病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在传统支持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出现,包括黏膜免疫、补体活化、T细胞依赖或非T细胞依赖B细胞活化机制等。

IgA肾病与黏膜免疫的异常激活和慢性炎症状态关系密切,尤其是扁桃体和肠黏膜免疫系统,其可通过黏膜表面微生物群改变、异常免疫应答、基因易感性等途径介导IgA肾病的发生。

而作为IgA肾病发病驱动因素的半乳糖缺乏IgA1则是由黏膜B细胞产生的,该过程是由黏膜感染通过T细胞依赖性或非T细胞依赖机制诱导的。

此外,在IgA肾病患者肾活检标本中发现C3、C4d、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和C5b-9沉积在系膜区,而C1q的普遍缺失也证实了补体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参与IgA肾病。

目前相关研究已经针对这些发病机制中重要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分子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为IgA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靶向治疗药物;肠黏膜免疫;B细胞;Toll样受体;补体系统;IgA肾病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4.025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4-0101-05IgA肾病是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病理特征的肾小球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20%~40%的IgA肾病患者在确诊后10~20年内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IgA肾病预后不佳,因此需要有效精准的治疗来延缓疾病进展;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缺乏对因性治疗方案,现阶段主要以降低尿蛋白、控制血压及延缓疾病进展为主,治疗效果有限。

随着对IgA肾病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在传统支持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出现,包括黏膜免疫、补体活化、T细胞依赖或非T细胞依赖B 细胞活化机制等方面,为IgA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中草药肾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肾毒性的研究进展

豆、 皂荚 、 明子 、 决 望江南 5种 , 百合科有山慈姑 、 野百合 、 芦
荟、 藜芦 4种 , 葫芦科有 天花粉 、 贝母 、 蒂 3种 , 土 瓜 大戟科 有甘遂 、 巴豆 2种 , 菊科有苍耳子 、 叶 2种 。此外 , 艾 尚有卫 矛科雷公藤 、 唇形科益母革 、 伞形科独 活、 苋科土 牛膝 、 木兰 科厚朴 、 苦木科鸦胆子 、 泽泻科泽泻 、 茄科洋金花 、 五加科人 参、 楝科苦楝子 、 夹竹桃科夹 竹桃 、 蔷薇科桃 仁 、 樟科桂皮 、
双酯 性生物碱)降低 其毒性 ; 片用 时不能经火 , 丸散 , , 冰 入
马钱科马钱 子、 松科 土荆皮 、 石榴科石榴皮 、 商陆科商陆 、 小 檗科八角莲 、 防己科 防 己和青风藤 、 棕榈科槟榔 、 大风子科 大风子 、 虎耳草科常山 、 罂粟科 博落 回等 。动物类有海 马 、 水蛭 、 斑蝥 、 全蝎 、 蜈蚣 、 蟾酥等 , 矿物类有朱砂 、 黄、 丹、 雄 铅
中草药 肾毒性的研 究进展
张 娟 ’ 孙英新 闫永建 , 孙 鹏a
(. 1 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 院, 山东
济南 ,50 2 206 ;
2 山东 中医药大学 , . 山东 济南 ,5 0 4 201 ; 3山东绿叶制药有 限公司 , . 山东 烟台 ,6 0 0 ) 2 4 0 3
砂、 鸦胆子 、 肉桂等 皆有体内蓄积作用 , 不可长期服用 。
23 药源 品种混用 中草 药的植 物学 种属 也决定 了某种 . 中草药是 否具有导致肾损害的潜在可能。如木通就有 关木 通( 马兜 铃科)川木通( 、 毛茛科) 和木通 ( 木通科 ) 之分 , 防己又 可分为粉防己( 己科)广防 己( 防 、 马兜铃科)木 防己( 己科) 、 防

肾小球疾病概述(含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

肾小球疾病概述(含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
肾脏固有成分作为抗原—肾小球基膜抗原、肾小管上皮细胞 抗原等。
种植抗原—溶血性链球菌胞浆蛋白中的内链素;SLE患者被破 坏的细胞中释放的DNA等。
2.细胞免疫
近年来发现急进性肾炎有T细胞浸润, 提示T细胞活化可能在疾病早期起启动 作用。
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激活炎症细胞产生炎症介质, 炎症介质反作用于炎症细胞,炎症介质之 间相互作用。
➢ 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 小板、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上皮 细胞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具有炎症细胞作 用。
➢ 炎症介质:以前着重研究补体成分、凝血因子、
血管活性胺、激肽等,近年来有很大进展,发现了 许多活性物质,如生物活性肽、活性酯、活性氮、 活性氧等。
(1)炎症介质对自身细胞可起作用;
4.高血压:慢性肾衰患者90%出现高血压 发生机制:水钠潴留,RA分泌增多,肾 内降压物质分泌减少。
5.肾功能损害:GFR降低,肾小管功能损害。
五、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型
临床分型:根据1992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
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
病理分型:根据1995年WHO分类标准
病理分型还可以根据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结果进 行免疫病理分型。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等。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
遗传性免疫性肾炎、Alport综合征。
三、发病机制
主要由免疫介导的炎症疾病,慢性进展病程 中有非免疫非炎症机制参与。
免疫发病机理: 1.体液免疫 (1)抗原—内源性(肾小球基底膜、细胞核、胞浆、
肿瘤抗原等)。外源性(药物、细菌、病毒、寄生 虫等) (2)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
原因:(1)孔径屏障的破坏; (2)电荷屏障破坏。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防治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防治

饮食调整
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 低蛋白的饮食原则,控 制摄入的蛋白质质量和 数量,以减轻肾脏负担。
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包括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以促进康复。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01
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
况。
避免再次使用肾毒性药物
02
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特别是那些已经
引起过肾损害的药物。
注意观察症状
03
患者应密切观察自己是否有任何与肾脏相关的症状,如水肿、
高血压、尿量异常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谢谢观看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对肾脏产生直接 毒性作用,导致肾小管上 皮细胞坏死、凋亡或肾功 能障碍。
免疫介导损伤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 肾组织结合,诱发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导致肾脏损 伤。
血流动力学改变
一些药物可引起血压波动、 血容量不足等血流动力学 改变,进而影响肾脏灌注, 导致肾损伤。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导致肾脏 受损。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同时进行肾功能监测。来自案例二:中药引起的肾损害
总结词
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导致肾脏损伤,需谨慎使用。
详细描述
患者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导致肾功能受损。医生建议停止使用该中药,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案例三: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
02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
诊断标准
病史
患者有长期用药史,特别 是肾毒性药物。
症状
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如尿量减少、水肿、高血 压等。

肾脏病的罪魁祸首,看看你中了哪个!

肾脏病的罪魁祸首,看看你中了哪个!

肾脏病的罪魁祸首,看看你中了哪个!发布时间:2023-06-03T03:22:04.7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3期作者:王开飞[导读]肾脏病的罪魁祸首,看看你中了哪个!王开飞(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徐汇200231)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子也越过越好,但是生命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不仅仅是很多小问题,很多不治之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要提到各种慢性疾病之首,那就不得不说到肾病了。

了解肾脏疾病的人不多,但提到肾衰竭、尿毒症,很多人并不陌生,甚至达到了痰毒色变的情况,提到尿毒症,就认为自己是患有了不治之症。

有很多肾病患者的病情总是突如其来的,明明之前自己的肾功能很正常,一下就出现恶化,让人们格外的想不通。

肾病虽然是慢性病,但有很多的可控性,一些患者不知道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才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再加上不了解肾脏病的早期症状,造成肾病患者在短期就出现严重的肾衰竭或者尿毒症。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章认识认识肾脏病的相关情况以及了解造成肾脏病的相关罪魁祸首,通过有效的预防和生活注意事项,让肾脏病能够远离我们!认识肾脏病的基本情况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和多余水分,调节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分泌激素等。

肾脏还能够调节血压和促进红细胞生成等。

肾脏病是指肾脏功能异常或受损的疾病,包括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肾结石、肾囊肿等。

肾脏病的发生原因很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药物中毒等。

1.基本症状肾脏病的症状包括:1. 尿量减少或增多,尿液颜色发生变化,如变浑浊、变黄等。

2. 腰痛或腹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3.水肿,主要表现在面部、手脚等部位。

4. 高血压,可能伴随头痛、头晕等症状。

5. 贫血,可能伴随乏力、疲劳等症状。

6. 尿毒症,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口臭等症状。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2. 严重危害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废物和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藥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肾脏。

本文从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谨慎、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标签:药源性肾脏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
Abstract:The drug has the effect to the disease,but also can cause the body’s adverse reaction,and even cause the different degree damage,especially to the kidney.In this paper,the pathogenesis,risk factors,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The purpose is to remind clinicians to use caution,rational drug use,control and reduc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oxic side effects.
Keywords:Drug-induced renal disease;Pathogenesis;Prevention;Treatment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

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

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现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1常见临床综合征
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发病机制
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1]。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
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
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直接细胞毒性损害
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2]。

2.3免疫性损害
药物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激发后者产生抗体,导致免疫损伤。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其肾小管基膜上可找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并呈线形沉积。

2.4变态反应性
变态反应累及肾脏,与个体敏感性有关,主要损害肾间质。

2.5其他
有些药物损害作用是促使肾脏内结晶、血块、血肿的形成,使尿路发生机械性梗阻,进而损害肾脏。

其他尚有代谢性、栓塞性、功能性和继发性肾损害。

3危险因子
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既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也可能与剂量无关。

无论属于何种类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也有其自己的规律。

在某些情况下,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生机会可大大增加,这些因素一般称为危险因子。

其主要危险因子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的毒力程度强。

②肾组织药物浓度高,尤其细胞内药物浓度高。

③同时(或近期内)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

④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和病理生理状况。

4主要临床表现
4.1服药史
根据服药的种类、剂量和疗程,可初步分析肾损害与药物毒性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

4.2药物所致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可为各种肾病综合征
①肾小管损害综合征,多由镇静剂、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利尿剂、重金属等引起。

轻症表现为暂时性蛋白尿,尿酸化功能减退;重症表现为肾性尿崩症。

②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多由青霉胺、三甲双酮等引起。

③间质性肾炎,多由庆大霉素、青霉素、醋唑磺胺引起。

除表现为全身变态反应外,尚有轻度蛋白
尿,白细胞尿、血尿、管型尿,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

④急性肾功能衰竭,多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

⑤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见于多种药物应用不当。

5诊断
目前国内无统一标准,大多属回顾性诊断。

下列指标可供参考[3]:①具有使用可能致肾损害的药物史、接触史,或具有该药物中毒的全身或局部临床表现。

②有肾损害临床症状或原有肾脏病加重的临床表现。

③由于许多药物累及肾小管,因此尿酶、肾小管性蛋白尿的检查常作为检查肾毒性的指标。

必要时应行肾穿刺活检。

④注意用药前、中、后的尿常规及肾功能变化,多数患者经停用致肾损害的药物后肾功能可好转或恢复正常。

6治疗原则与预防
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或用药种类过多,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②选择疗效好、肾毒性小的药物。

③对具有潜在肾毒性的药物,要掌握用药方法、剂量、疗程、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过量用药和用药时间过长。

④对某些药物可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调整个体用药剂量。

⑤减少药源性肾脏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立即停用致肾损害药物,保护肾功能。

除停药外,对用药时间短者,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贮留,并促使药物尽快排出体外。

⑥对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衰及其并发症,要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或抢救,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⑦药物研制过程中严格把关、降低毒性,也是控制药源性肾脏病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丁国华,王学玉.肾内科住院医师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