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巅峰之作:《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中医医案巅峰之作:《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中医医案巅峰之作:《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中医,不可不读医案。

医案是前人成功的经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但历代医案,问题很多,如果读之不得法,不但学不到东西,反而会误入歧途:有的医案,只有关键的一诊或几诊,并没有把整个治病的过程展现出来,让人误认为那么大一个病就是某个方治好的,从而拘守成方成法,不知随证变方,不知善后调养。

有的医案,没有给出发病、治病的时间和地点,使人失去了时空观念,觉得春夏秋冬、东南西北的疾病和用药都是一个样子。

有的医案,处方中没有给出剂量,只列举了光秃秃几个药,还打乱了次序,使人看不懂,看了等于没看一样。

有的医家的医案只保留一些疑难险怪、治法不循常规的病案,什么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什么重用附子半斤、细辛一两之类。

这类医案使人误认为这就是这位医家的用药风格,殊不知,人家在临床上,遇到风热感冒也是用银翘散,遇到食积也是用保和丸……只有在遇见不寻常的病的时候,才如此出其不意。

这类医案,容易让人以奇为正,以变为常,不懂常规,妄求新奇。

诸如此类,历代医案的坑还有无数,若无传承,你早就被误导到十万八千里外了。

中医的门槛不是资格证,而是它自身。

而何廉臣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作为中医医案巅峰之作,所展现出的大家风范则是与众不同:1,它会把发病的原因、疾病变化的过程,治疗不同阶段的不同用方,都告诉你。

让你知道一个病的来龙去脉,对发病和治病的过程了如指掌。

如此学到,才是真传。

2,其中每一个医案,都基本写明了疾病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年龄、身份甚至境遇等,看似可有可无,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让我们有活生生的临床感、跟诊感: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不同的治法、方药。

3,其中处方,都给出计量以供参考。

虽然剂量不是绝对的,但也能让我们明确用药的比例、轻重浮沉。

都说中医用药不传之秘在于量,而本书则可谓知无不言。

4,其中的方法,有常有变。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常法为主,从中可见治病的常规方法。

常规的病如果没有按照常规治疗,就可能出现变数,那么,随机应变就非常重要,本书会告诉你随机应变的方法。

名医钟益生验案6则_骆继军

名医钟益生验案6则_骆继军

名医钟益生验案6则骆继军,李勇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404120)关键词:钟益生;名医经验;大头瘟;癥瘕;男性不育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2)12-2481-02收稿日期:2012-08-20作者简介:骆继军(1968-),男,重庆万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研究。

钟益生(1910 1995),重庆万县人。

曾在重庆市中医训练所及国医内科讲习所学习,拜陈逊斋、张简斋、吴棹仙、李复光、沈仲圭等近代名医为师,技艺渐入佳境。

1935年开业行医,曾参加成都中医学院的筹建,担任过重庆中医学校及中医进修班教师,1985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名老中医”荣誉称号。

现简介钟老6个验案,以窥其临床经验之一斑。

1风温税某,女,14岁。

1982年7月26日初诊,患者持续发热,体温40ħ已经1月余,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吐泡沫痰,口干渴,食少,小便黄,大便调。

苔浅黄,脉浮数。

证属风热袭肺伤阴,病名风温,治宜养阴、清热、宣肺,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生石膏24g ,牛黄2g (分3次吞服),水蛭4g ,杏仁泥12g ,麦冬15g ,前胡12g ,桔梗12g ,枳壳9g ,肺筋草12g ,甘草9g 。

水煎,1日1剂,分3次温服。

服1剂后,微汗,体温恢复正常。

第2剂去牛黄,服完3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口渴减轻。

7月29日复诊,舌苔浅黄,脉濡数,此时着重养阴解毒,兼清热疏风,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银花12g ,连翘12g ,晒沙参25g ,麦冬15g ,生石膏20g ,芦根15g ,肺筋草12g ,前胡12g ,桔梗12g ,荆芥10g ,薄荷9g ,甘草6g 。

水煎服,连服3剂,病情显著好转。

8月2日三诊,舌苔淡黄而薄,脉濡数。

仍宗前法,用桑菊饮减去芦根,加晒沙参18g ,麦冬15g ,生石膏18g ,青蒿9g ,竹茹6g ,水煎服,以善其后。

近代现代名医表

近代现代名医表
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 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 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在上海报纸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 海滩名医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 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家”。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术成果概图。 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江苏无锡人。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其曾祖龙泉公弃儒学医,受业于 同郡许公定甫(当时许氏儿科遐迩闻名),学成归里,悬壶应世,曾着《儿科心得》三卷,未及付梓而毁于兵燹。先祖子型公继承 父业,医名更着,求诊才络绎不绝,创制“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父泳裳公幼承庭训,好学不倦,对《内 经》钻研尤深,执业后声望日隆,病者暮名而来,门庭若市,远者来自浙江之长兴,安徽之广德,近者江苏溧阳、宜兴、常、锡 一带,以致戴溪桥河内舟楫相接。奚氏少年时边上私塾,边在其父督教下习诵中医经典著作,课余也常侍诊父侧,由于生性敏 慧,勤奋好学,因而尽得家传之秘,18岁开始襄诊,20岁即在无锡市挂牌行医。奚氏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 故医名大噪。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 要》、《奚伯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庭训,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弱冠时父亡,即悬壶问世,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 路,专业儿科。徐氏除继承古代儿科诸家之长外,对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钻研颇深,临证细致,处方果敢审慎,屡用峻剂以 起少小沉疴。徐氏常谓: “儿科古称哑科,审证察色不可粗心大意。”他在诊病过程中,总是弃座站立的,此因小儿不能与医生 合作,坐在诊察椅上难以精确诊断,故其子弟们均是站立诊病。徐氏临证一丝不苟,对每一病儿的口腔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 而绝不因业务繁忙而求快。他遇重病者,即给予提前诊治;贫病交迫者,则免收诊金。早年抗菌素尚未发现,西医对小儿肺炎等 杨永璇(1901-1981年),男,上海市南汇县人。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7岁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门下,白天随师临 诊,听讲授课,晚上挑灯夜读,选篇背诵,悉心钻研,好学不倦,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医数年,尽得王氏真传。1921年返回 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为了方便病人就医,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设立定期分诊所,1937年迁居上海 八仙桥行医。专长针灸,兼理疯科,通晓内、外、妇、儿、皮肤诸科。擅治中风偏瘫,历节痹痛,小儿麻痹症,急性腰扭伤,脚 气病,软脚风,丹毒,痛风,鹅掌风,大麻风以及脊椎肥大等顽痹痼疾。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 、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刺罐结合,内外同治, 疗效卓著,贫病患者,义诊给药。故以医技多样,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著称于世。慕名求医者踵接,日达数百人

名医验案3则

名医验案3则
死 及炎细胞 浸 润 ; 生 内源 性 干扰 素 , 接抗 病 毒 、 诱 间 抗
复方丹 参注 射液 有报 道 称 i 1抗 氧 化 提高 血 中 ()
氧化 物歧 化酶 的活性 , 以清 除肝细胞 内 自由基 。( ) 可 2
阻止钙离 子 内流 , 护肝 细胞 及细胞 膜 和线 粒 体 , 制 保 抑 A T释放 , 进 肝 细胞 再 生 。( ) 善 肝 脏微 循 环 , L 促 3改 疏
则 如下 , 以飨 大家 。
1 调 理 中 焦 , 清 降 浊 治 眩 晕 升 .
后恢 复 自身生理 功 能 , 使病 人 缠 绵 反 复 的痛 苦 得 以解
决。
2 异病 同治 , 滋补肝 肾显 殊效 病例 1 霍某 某 , 性 ,8岁 。病 人 视力 减退 、 : 女 6 视物 模 糊二 年 , 双 目干 涩 、 晕 、 咳 无痰 、 伴 头 干 口干 咽臊 , 在 眼科检 查诊 断为 : 眼底 黄斑 变性 。舌质 光红无 苔 , 细 脉
涩 。傅 师 辨证为 : ’ 肝 肾阴虚 、 水不 涵木 。嘱病 人 常服杞
王某某 , ,6岁 , 复 性 眩晕 , 心 悸 5年 , 女 6 反 伴 加重 1 。眩晕发 作 时恶心 呕 吐 , 0天 不能 起坐 , 年 发病 2 每 — 3次 , 近一 年来 发作 频 繁 ,0天 前 眩 晕 发作 , 家 中静 1 在 注高 糖和维 生素 C 口干 而苦 不 欲 饮 , 色萎 黄 , 质 , 面 舌 红 , 黄厚 腻 , 脉弦 滑 , 苔 左 右脉寸 动而 滑数 。颈椎 片示 : 颈椎 病 ; C E G示 : 频发 房 性早 搏 , 颅 C 头 T示 : 度 脑萎 轻
维普资讯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1月 第 2 3卷 第 1期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老恕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老恕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老恕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历经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老恕是一位医学才华横溢的中医名医,他在治疗伤寒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伤寒名医老恕的验案精选。

病例一:患者男,25岁,发热头痛,口渴。

舌苔薄黄,脉浮大数。

老恕查看患者后,确诊为伤寒病。

他首先给患者开了一副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子,同时叮嘱患者要多饮水,多休息。

患者服药后体温逐渐下降,一周后病情痊愈。

病例二:患者女,40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疲倦。

舌苔薄黄,脉浮数。

老恕根据患者的症状,判断为伤寒病。

他给患者开了一副清热解毒,益气健脾的中药方子。

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康复后也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病例三:患者男,30岁,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口干舌燥。

舌苔薄黄,脉浮数。

老恕在了解患者病史后,断定为伤寒病。

他为患者开了一副清热解毒,润燥止渴的中药方子。

患者服药后病情逐渐好转,不久便痊愈了。

老恕治疗伤寒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来清热解毒,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他深知伤寒病对患者的危害,因此他对每一个病例都非常慎重地诊断和治疗。

通过他的精准诊断和科学治疗,很多患者得以及时康复。

总结起来,老恕治疗伤寒病的方法是简洁而有效的。

他深谙中药的奥妙,善于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来调配中药方子,因此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同时,老恕也重视患者的饮食和休息,这些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老恕注重患者的全面康复,他不仅关注患者的症状缓解,也重视患者的身心健康。

他的治疗方法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老恕治疗伤寒病的经验,不仅对后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1. 《黄帝内经》留传下来的医案如下:
一个名叫苏合之人,他的蛇咬伤病颇多,求了不少名医都未能治愈。

最后他听说了黄帝的名声,特地来找他治病。

黄帝很快就治好了他的病,于是苏合非常感激地问道:“为什么你能治好我的病,而别的医生不能?”黄帝回答说:“蛇咬伤病的治疗法并不难,但是其他医生都没有研究这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们无法治愈你的病。


2. 《食疗本草》记载了一位名叫李时中的名医,在一次因山洪暴发而引起水下溺水的事故中,他化险为夷,救出了许多被困在水下的人。

他运用了一些食物来急救溺水者,例如葱、生姜和细盐,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恢复人体的呼吸和心跳。

3.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案之一是关于治疗头痛的。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人头痛的厉害,连走路都困难。

他询问了病人的具体症状,并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来诊断病因。

最后,他用一种名叫“急止疽散”的药物治疗了病人的病症,结果病人几分钟后头痛完全消失。

4. 《千金方》中记载有一名医生在治疗精神病患者时使用了一种名叫“豆腐酥”(一种以豆腐和酥制成的食物)来辅助治疗。

他观察到患者竟然能够通过食用豆腐酥来减少抑郁症状,并最终恢复了正常的心理状态。

5. 《本草纲目》官方医案中有一例关于治疗痛经的案例,医生使用了一种名叫“香附”(一种中药材)来治疗病人的病症。


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痛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体验到了病痛的减轻。

以上这些医案都是历代名医留下来的经典案例,它们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对后来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1.《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1.《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太阳水饮陈修园医案:嘉庆戊辰,吏部谢芝田先生会亲,患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

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

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

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

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

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

按语:头项强痛,服解表药无效,知非表证,观其有小便不利一症,又见心下满,则为水气内停之候。

盖水邪内停于膀胱,郁遏其经脉中阳气,阳遏而经脉不利,故可见头项强痛、身疼等外证,看似表证而实非表证;水凝气结,里气不和,则见心下满等里证,似里实并非里实。

所以本证汗下皆不宜用,当用利小便之法,而使经气外达则愈。

二、癫痫李克绍医案:王某某,女,约50岁。

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来学院找我诊治。

望其舌上,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

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

我想,癫痫虽然是脑病,但是脑部的这一兴奋灶,必须通过刺激才能引起发作,而引起刺激的因素,在中医看来是多种多样的,譬如用中药治癫痫,可以选用怯痰、和血、解郁、理气、镇痉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时都能减轻发作,甚至可能基本痊愈,就是证明。

本患者心下有宿痰水饮,可能就是癫痫发作的触媒。

根据以上设想,即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意。

处方:茯苓,白术,白芍,炙甘草,枳实,僵蚕,蜈蚣,全蝎。

患者于一年后又来学院找我看病,她说,上方连服数剂后,癫痫一次也未发作,当时胃病也好了。

现今胃病又发,只要求治疗胃病云云。

因又与健脾理气化痰方而去。

三、胃院痛毕明义医案;徐某某,男,27岁,1989年8月29日初诊。

上腹部疼痛18年,加重2年。

患者自9岁之时因含水饺过多而当即感到院腹胀满,同时腹泻,经治腹泻已止。

从此之后,腹部经常胀满,吐酸水,饮食明显减少,反复吐血、便血,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手术治疗,术后胃皖疼痛仍反复发作,多次住院。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豉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豉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栀子豉汤一、心烦医案:袁某,男,24岁。

患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出即瘥。

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

见其神情急躁,面容怫郁。

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

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心神之候。

乃书栀子豉汤一剂:栀子9克,淡豆鼓9克。

先煎栀子,后纳豆豉。

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一辑M978:18)按语:伤寒发汗后出现心烦,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可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如《伤寒论》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另一种是汗后邪去,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

本案汗后心烦,而身无寒热,舌尖发红,邪气入里化热之象,则属于后一种,故用栀子豉汤汤取效。

二、胃痛烦呕俞长荣医案:郑某,胃皖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烦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

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

此本系宿食为用,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

乃针对“心中懊烦”、“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鼓汤: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病家问价值,我说:一角左右足矣。

病家云,前方每剂均一元以上,尚未奏效,今用一角之药,何足为力?请先生增药。

我笑答云:姑试试,或有效。

若无效再议未迟。

病家半信半疑而去。

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

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术特色举要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术特色举要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术特色举要
张家玮;鲁兆麟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14(032)003
【摘要】《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何廉臣的代表著作.该书为何氏搜集当时全国90位名医的验案300余则分类汇编而成.书中内容以急性外感热病的中医治疗为主,并附以何氏按语进行点评,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价值.为了更好地学习《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笔者将该书的学术特色归纳为“专注外感,资料宏富”、“格式统一,记录翔实”、“按语精当,画龙点睛”3个方面.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张家玮;鲁兆麟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旴江名医李梴《医学入门》耳鼻咽喉科学术特色 [J], 谢强;黄纪彬;李克巡;;;
2.旴江名医李梴《医学入门》耳鼻咽喉科学术特色 [J], 谢强;黄纪彬;李克巡
3.《叶氏女科证治》学术特色举要 [J], 施仁潮;叶新苗;段玉新;刘丹
4.论《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以六气统时病"分类特色 [J], 张铎;张玉萱;安伟伟
5.何廉臣《当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学术特色探讨 [J], 鲍玺;何迎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嘉湘教授治疗胰腺腺泡细胞癌验案1则

刘嘉湘教授治疗胰腺腺泡细胞癌验案1则

【薪火传承】光明中医2021 年1月第36 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21. Vol 36. 1• 33•刘嘉湘教授治疗胰腺腺泡细胞癌验案1贝『周之毅摘要:胰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胰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运用益气健脾法 治疗胰腺腺泡细胞癌1例,患者坚持中药治疗,至今已存活71个月,取得了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运用扶 正祛邪法,不仅在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现出其独特疗效,即使面对罕见恶性肿瘤也同样使患者获益并长期生存。

关键词:胰腺腺泡细胞癌;刘嘉湘;医案;中医药疗法doi:10. 3969/j.issn. 1003-8914. 2021.01.013 文章编号:1003-8914 (2021)>01-0033-03A Case Report of Professor Liu Jiaxiang in the Treatment of Acinar Cell Carcinoma of PancreasZHOU Zhiyi(Department of Oncology, 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 bstract: Acinar cell carcinoma of pancreas is a rare epithelial cancer of the pancreas, which has a 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a short survival period. Professor Liu Jiaxiang, a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d the method of invigorating qi and invigorating spleen to treat one case of acinar cell carcinoma pancreatic. The patient adhered to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has survived for 71 months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the body and removing pathogenic factors not only shows its unique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but also brings benefits and long-term survival to patients even in the face of rare malignant tumors.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inar cell carcinoma pancreatic;Liu Jiaxiang;consilia ;therapy of TCM刘嘉湘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

8在逆境中抗争的近代医案

8在逆境中抗争的近代医案

裘吉生的《医药丛书》收入医案著作 4 种;
大。如《珍本医书集成· 医案部》所收录的
《花韵楼医案》是清末女医家顾德华(亦
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女医家)所著,是不可
多得的妇科医案专集。

近 代 的 医 案 教 学
近代名医张山雷是民国初期著名的中 医教育家,执教于浙江兰溪中医专门 学校 15 年,担任教务主任之职,从拟 定教学计划,到编写讲义,授课,无 不亲自躬行。张氏特别重视发挥医案 的作用,他曾说:“医书论证,但纪 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 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 惟医案则恒随见证为转移,活泼无方 ,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严如病人在侧 ,謦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 随侍名师而相与唔对一堂,上下议论 ,何快如之!”基于这种认识,他将 医案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了医案 课,并亲自编写了《古今医案平议》 作为教材(又名《治疗学》),以期 通过医案学习,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

《古今医案平议》共 4 种 18 卷,所选医案
《 古 今 医 案 平 议 》 的 特 色
多出自《名医类案》、《续名医案类》、
《古今医案按》、《王孟英医案》等数十
种历代医案名著,均系历代名医验案,不
仅保留了案中原有的按语而且张氏对各案 痛快淋漓,不加掩饰,在众多医案评注中 独具一格。其书以证分门,包括伤寒、温
中医医案源流
在逆境中抗争发展的近代医案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为时不长 时期中,由于西医学在中国的迅速扩展,以 及执政当局对中医实行排斥打击扼杀的政策, 中医学的发展受以了严重阻碍。中医界有识 之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奋力抗争,开办 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材,固守中医阵地, 为中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的著名 医家大都有医案专著传世,医案著作成为最

名医验案:柴胡桂枝干姜汤

名医验案:柴胡桂枝干姜汤

名医验案: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柴胡半斤(1 5 克)桂枝三两(去皮)(9 克)干姜二两(6克)栝蒌根四两(1 2 克)黄芩三两(9克)牡蛎二两(熬)(6克)甘草二两(炙)(6 克)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7)解说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小柴胡汤的一个变方,由小柴胡汤减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花粉而成,用于治疗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的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胸胁发满或胁痛控背,口渴心烦,往来寒热,手指发麻,舌红苔白#039; 脉弦而缓等证。

本方和解少阳,兼温脾家寒湿;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里实,一实一虚,相互发明。

可知少阳为病影响脾胃,需辨其寒热虚实而治之。

运用一、腹胀(慢性乙型肝炎)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4 岁。

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

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

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

余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

患者一手指其腹日: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

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

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

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小便短少#039; 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疫楚不堪。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刘老日: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 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

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

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

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6 克,桂枝1O 克,干姜12 克,牡蛎30 克(先煎),花粉10 克,黄芩4 克,炙甘草1O 克。

梅大钊治疗疑难杂症验案四则

梅大钊治疗疑难杂症验案四则

梅大钊治疗疑难杂症验案四则标签:名医经验;梅大钊;痞块;牙疳;癫病;泄泻;辨证论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梅大钊主任医师为湖北省首届中医名师,业医60余载,学验俱丰,以中医药治疗临床疑难杂症独具特色,虽已耄耋之年,仍在行医。

兹整理其验案四则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女,46岁,2009年11月17日就诊。

2006年5月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

近半年来,感觉右上腹疼痛,脘腹膨胀,形瘦食少,面色黯黑,环唇青黯,头昏乏力,皮肤粗糙,颈胸部见红缕赤痕,指甲呈匙状,下肢浮肿,月经半年未潮,舌黯、有瘀斑,苔薄白,脉关尺细弦而涩。

彩超示:肝脾肿大。

肝功能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0 U/L,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96 U/L,总胆红素53 μmol/L,直接胆红素43 μmol/L,血小板80×109/L,西医诊断:早期肝硬化。

中医诊断:痞块。

辨证:病程日久,肝脾受损,瘀血郁积。

拟活血化瘀散结、健脾养血柔肝。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牡丹皮、柴胡、土鳖虫、黄芪、川芎、郁金各10 g,香附、延胡索、当归、赤芍、石见穿各15 g,八月札20 g,丹参、鳖甲(先煎)各30 g,甘草6 g。

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9年11月28日二诊:药后肠鸣,大便得泻,脘腹胀气略宽,月经已行、色黯有块,小腹痛,乳胀痛,神疲形瘦,纳差。

宜实脾在急,勿令木乘土位。

守方加党参、牡蛎(先煎)各20 g,白术、鸡内金各10 g,三七粉(冲服)6 g。

继服20剂。

2009年12月19日三诊:腹胀及右上腹疼痛减轻,精神渐佳,舌黯、瘀斑渐退,舌边尖已现淡红,脉象较前流利,唯关尺尚细涩。

守方去红花、土鳖虫,改黄芪30 g、白术15 g,加阿胶(烊化)10 g。

继服20剂。

2010年1月10日四诊:腹胀腹痛已失,下肢浮肿已消,皮肤转润,纳可,舌黯由舌尖渐退至舌根。

复查肝功能已正常,血小板120×109/L。

大柴胡汤-名医验案

大柴胡汤-名医验案

按语:少年性急而肝火旺盛,境遇不遂而气血凝滞,郁久而溃,故吐血而胸胁满闷。夫气为血帅,血依气行,故《证治汇补》云“治血必先调气,气顺则血行’’。而气郁多责之于肝,又患者血虽不吐,但胸满气腥,午后潮热,系血分瘀热,故治以大柴胡汤清热调肝。以其调肝则气顺,清热而瘀行,瘀行则病已。
十一、泄泻
四、胃脘痛(胃溃疡)
刘渡舟医案:贾某某,男,60岁。患胃溃疡已多年不愈,近因气恼,又复发作。胃脘痛剧,呕吐酸苦,夹有咖啡色物,不能进食,大便已五天未解。西医诊为胃溃疡有穿孔可能,劝动手术治疗,其子不肯。脉弦滑有力,舌苔黄腻。辨证:肝火郁于胃,灼伤阴络,则吐血如咖啡色物,火自肝灼胃,则呕吐酸苦;火结气郁,则腑气不通而大便不下。
七、心悸
彭元成医案:刘某,女,5 6岁。因恼怒致发心悸四年余,服中西药,效甚微,心情稍有不遂即复发。近日心中郁郁不乐,心悸失眠,梦多易醒,烦躁不安,口苦恶心,咽干口燥,饮则试唇,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如羊矢,溺涩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欠润,脉虚弦。证属阴阳失调,本虚标实,治当阴阳并调,补虚泻实。药用:
运用
一、阳明少阳合病
许叔微医案:羽流蒋尊病,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与之,不除。予诊之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汤安能除也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二服而病除。(《伤寒九十论证十三》)
按语:往来寒热,柴胡证俱有,惟热结在里.乃大柴胡证之独兼也。何以知有热结在里,以脉洪大而实故知也。脉洪而实,必有宿食,不用大黄,则病不能除,此用小柴胡不应而大柴胡不爽之故也。
柴胡、生大黄(后下)、枳实、黄芩、白芍、茵陈各1 O克,制半夏6克,生姜3片,大枣2枚。
2剂#039;大便通畅,寒热除,胀减;再进1剂,胀消纳增黄减;继服五藤合剂(茵陈、夜交藤,忍冬藤,白毛藤,葡萄藤)3剂。不再进药,豆油腻之食,两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已正常。(福建中医药1989;<3:52)

王德元治疗失眠验案4则

王德元治疗失眠验案4则

中西 药治疗 , 其 效不佳 。近 l 周来 情况 加重 , 甚至 整 晚不 能入 睡 。刻诊 心烦 失 眠多梦 , 精神恍 惚 , 口渴 引
饮, 烦 躁易惊 , 入 夜尤甚 。饮 食 尚欠佳 , 大便 干燥 , 小
文章编号
1 6 7 2 — 3 9 7 X( 2 0 1 3 ) 1 2 — 0 0 4 5 — 0 2
1 0 g , 甘草 1 0 g 。5剂 , 水煎 分 2次服 。
当运 动 。
味 为引 。全 方 丝 丝入 扣 , 泻南 补 北 , 俾 能火 降水 升 ,
3 痰 热上 干 . 蠲 痰和 胃 陈某 , 男, 6 O岁 。2 0 1 0年 6月 1 0日初 诊 。
嘱 患者 注 意 自我 调节 情 绪 ,避 免 精 神 刺激 , 适 心 肾相交 . 坎离 既济 , 阴阳交 泰而寐 安 。 二诊 : 头晕胸闷、 心烦 舌 燥好 转 . 夜 间 已能 人 睡 3 ~ 4 h , 仍 感有 时 心慌 恐惧 。原方 加百 合 2 0 g 、 合 欢皮
患者头 昏失 眠年余 , 加 重 2月 。病史 : 年余 以来
药后 夜 间 已能安 睡 5 h左 右 , 精 神渐 佳 , 情 绪 已
因工 作 繁 重 。 体力不支 . 加 以家 庭 琐 事 。 心 情 抑郁 , 能 自控 , 潮 热盗 汗平 , 纳谷 佳 。原 方加减 调理 1 月 后
夜 间难 以人 睡 , 多梦 易醒 , 甚则 达旦 不寐 。经 多处 中 基 本 痊 愈 。 最 后 以天 王 补 心 丸 调 理 巩 固 。
减 治疗 。处 方 :
烦虚 ; 沙参 、 茯 苓 益 气 宁心 ; 酸枣仁 、 五 味子 收 敛 心
柴胡 1 0 g , 黄芩 1 0 g , 当归 1 0 g , 白芍 2 0 g , 生 龙 骨 神 ; 柏子仁 、 远 志养 心 安 神 ; 更 以煅 龙 骨 、 煅 牡 蛎 重

《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研究述要

《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研究述要

医家通过 不断 的临 床 实践 , 步 总结 出来 的宝 贵 经 逐
验 。它 是 中 医理 、 、 、 法 方 药综 合 运 用 的具 体 反 映形 式 , 医家 临证 思 维 和 处 理 疾 病 方 法 的具 体 体 现 。 是 中医 医案 不仅 是 中 医理论 的有 力 验证 , 是 中 医理 更 论 不断 发展 的摇篮 , 近代 先 哲 章 太 炎先 生 指 出 : 中 “ 医之成 就 , 医案最 著 。欲求前 人之 经验 心得 , 医案最 有线索 可 寻 , 循此 钻研 , 事半 功倍 。 由此 可见 医案研 ” 究是 中医药 继承发 展 的重要 环节 。 追溯 医 案 的发 展 脉络 可 知其 萌 芽 于先 秦 时期 ,
究靶 点 , 综合 两部 医著 中所 有与 某脏相 关的 医案信 息 , 行 归 纳综 合 , 掘 医案 信 息 中病 因病 机 、 证论 治 、 进 挖 辨
处 方用 药的 内在 规律 , 而揭 示藏 象理 论的 深刻 内涵 , 进 这将是 深入研 究此两部 名著 的新 方向 。 [ 键词 ] 医类案 ; 关 名 续名 医类案 ; 献研 究 文 [ 中图分 类号- 4 . [ ] 9 1 文献标 志码 ] [ I 1 . 9 9ji n 1 0 —2 9 2 1 . 6 0 3 R2 A DO ] 0 3 6 /.s . 0 02 1 . 0 1 0 . 0 s 中医医案是 中医 文献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历代 是 遗 , 刊 于明万 历辛 卯年 ( 5 1年 ) 首 19 。全 书 1 2卷 , 主 要辑 录 明嘉靖 前历代 医家 验案 , 附江 氏父 子治 验 , 间
并旁 及 历代 经 、 、 、 等 有关 资 料 , 病证 归类 , 史 子 集 按 分列伤寒 、 病、 病、 科 、 官、 科、 科 , 温 杂 外 五 妇 儿 计

见血清名医案例

见血清名医案例

见血清名医案例见血清名医是指在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以及进行相关检查,医生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疾病,并提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面是十个见血清名医的案例:1.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

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发现患者心电图异常,诊断为冠心病,立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安排冠搭桥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 患者张某,女性,30岁,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医生观察到患者腹部压痛,怀疑为阑尾炎,立即进行腹部CT检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避免了阑尾破裂导致严重并发症。

3. 患者王某,男性,50岁,出现乏力、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症状。

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发现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异常高,骨髓穿刺确定为急性白血病,立即进行化疗治疗,有效控制了病情。

4. 患者赵某,女性,60岁,出现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医生发现患者胸部听诊时有干湿啰音,结合胸部X光片和肺功能检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相应的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炎治疗,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

5. 患者杨某,男性,70岁,出现肢体无力、语言不清等症状。

医生发现患者口腔周围肌肉萎缩,猜测为运动神经元病,经过进一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肌肉活检,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6. 患者刘某,女性,25岁,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医生观察到患者口腔有白色苔膜,并进行快速荧光抗体试验,确诊为麻疹。

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性治疗,有效控制了病情,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7. 患者陈某,男性,55岁,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

经过腹部B超检查,医生发现患者肝脏肿大,血液中肝功能指标异常,诊断为肝硬化。

给予相应的保肝治疗,并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有效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8. 患者黄某,女性,35岁,出现眼睑下垂、肢体无力等症状。

医生观察到患者瞳孔收缩迟钝,猜测为重症肌无力,通过抗乙酰胆碱酯酶抗体检测和肌电图检查,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给予相应的免疫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肌力。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根据50年代手抄本整理)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根据50年代手抄本整理)

国家级名医秘验方(根据50年代手抄本整理)一、高血压病1.调络饮(王乐善)【组成】桑寄生15g 生地15g 丹皮15g 白芍15g 黄芩15g 菊花15g 夏枯草30g 杜仲15g 牛膝15g 桑枝15g 桂枝15g 生石决明30g 甘草15g【功效】调和脉络,降压清眩。

【主治】缓进型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脉象弦数有力,严重时手足麻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牛膝补肝益肾,引血下行;生石决明镇逆潜阳;寄生、杜仲补肝益肾;生地以平血逆;丹皮、白芍凉血活血,生血和脉;黄芩养阴清热;菊花治头目眩晕;夏枯草补肝血,除虚烦;桑枝、桂枝调营通脉,以防偏风;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有补肝肾,平肝阳,降血逆,调血脉之效,使阴平阳秘,血脉调和,而适用于缓进型高血压病。

【加减】手足麻木加黄芪30g,桂枝15g。

【点评】缓进型高血压亦称良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近半数病人可无症状,血压增高常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得发现,少数病人则在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时发现,由此可见本病与肝阳上亢,血气上逆相关,即与“血脉”直接相关。

王老用“调络饮”调和脉络,使血脉协调平衡,故对缓进型高血压病确有一定疗效。

【简介】王乐善,生于1912年,逝于2002年,辽宁义县人。

历任锦州铁路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业医70年,擅长内、外、妇、儿、针灸等科,临床上经常针药并举,每起沉疴。

原通讯地址:辽宁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邮编:1100002.育阴潜阳降压汤(邱保国)【组成】生地20g 白芍15g 生石决明12g 生龙骨12g 怀牛膝15g 夏枯草10g 豨莶草10g 杜仲12g 罗布麻15g 【功效】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主治】高血压病,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

症见头晕目眩,目胀耳呜,面潮红,急躁易怒,心烦失眠,耳鸣目涩,手足心热,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细。

古今名医类案

古今名医类案

古今名医类案
1. 古代名医华佗救曹操: 在三国时期,曹操中箭受伤,病情危急。

当时的名医华佗为曹操实施了手术,成功地将箭头取出并救治了曹操的生命。

2. 明代名医李时中医救一国: 明朝末年,李时中被请去救治了一个陷入重病的国王。

通过细致的辨证施治,成功地挽救了国王的生命,并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敬仰。

3. 当代名医钟南山抗击SARS: 2003年,中国爆发了严重的SARS疫情。

当时的名医钟南山作为国家卫生部门的专家参与了病情的防控工作,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 古代名医扁鹊救王闵: 在春秋时期,齐国国君王闵生病,病情危急。

名医扁鹊诊断出病因并施以治疗,最终成功地挽救了王闵的生命。

5. 当代名医陈毅救治职业病患者: 陈毅是中国的一位著名职业病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职业病的防治。

通过他的治疗和宣传工作,帮助了大量职业病患者恢复健康,同时也提高了职业病的防控水平。

这些案例展示了古今名医在医疗、病情救治和疫情防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在保护人民健康和拯救生命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李汉文验案三则

李汉文验案三则
处 方 : 石 决 明 3 g 天 麻 1 g 菊 花 l g 黄 芩 l g 生 0, 0, O, O,
患者 , , 3岁 。初诊 日期 :0 2年 3月 2 女 5 20 4日。皮
肤瘙痒 2 余 年伴 巩膜皮肤暗 黄色 1 O 周来 诊 。证见 : 皮肤 痒甚 , 胸胁胀 满疼痛 , 口苦 , 无发热恶寒 、 恶心呕 吐 , 大便 3 日一行 , 偏硬 , 便黄 、 小 短赤 。查 : 面部 、 头 四肢 皮肤 暗黄
骨各 科 , 善 治 疗 肝 胆 脾 胃疾 病 。笔 者 曾有 幸 侍 诊 学 尤
养血 , 防止攻 伐伤 正 。诸 药合用 , 黄疸 得退 , 皮肤瘙 痒得 愈, 可谓 李老 擅用 一药多 效 的代 表 。
高 血 压 病 、 肪 肝 、 椎 病 以 嗜 睡 为 表 现 案 脂 颈
习, 受益颇 多 。今 介绍验 案三则 , 以飨读者 。
阻 塞 性 黄 疸 案
患 者 , ,4岁 。头 脑 昏沉 半 年 余 , 时 欲 睡 , 男 5 时 呼 之 即醒 , 醒后 复睡 , 伴头痛 头晕 , 头颈 部酸胀 , 肢体 重着 , 胸痞脘 闷 。查 : 神委 靡 不 振 , 打 哈欠 , 型 发胖 , 精 喜 体 舌 质红 , 灰 白腻 , 苔 脉弦滑 。B 6 / 0 mmHg P10 15 。B超示 : 中度脂 肪肝 。颈 部 X线 片示 : 颈椎 病 。据 四诊 合参 , 证 属 阳亢于 上 , 痰湿 中阻 , 颈络 不舒 。治 以平肝潜 阳, 痰 化 开窍 , 升清 降浊 。
瘙痒 , 巩膜黄染 已无 , 胁 胀 满疼 痛 、 胸 口苦 均好 转 , 大便 较通 畅 , 3次 , 日 小便 黄 , 已无短 赤 , 上方 去生大 黄 、 继 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一)感冒例一薛XX,男,60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8日。

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于燥,小便正常。

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

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

方药:苏叶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薄荷(后下)3克荆芥3克甘草1.5克葱白(后下)3寸3月16日(二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

脉浮滑,秽苔未净。

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

方药如下:苏叶6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4.5克前胡3克制香附4.5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僵蚕4.5克炒神曲6克甘草1.5克豆豉9克葱白(后下)3寸4月2日(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

脉沉滑,秽苔未尽。

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

方药如下:炒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4.5克炙甘草1.5克法半夏6克蕾香梗6克槟榔4.5克炒枳实3克大黄(另包后下)3克神曲(炒)6克生姜3片继用香砂平胃丸3袋,早晚各服6克,白开水下,调理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例二曹X,男。

形寒骨楚,风寒束干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

不更衣七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

方药:川桂枝3克(后下)生麻黄3克蔓荆子3克羌活9克生锦纹3克(挫细末分吞)郁李仁12克杏仁泥18克晚蚕砂9克(包)粉甘草3克(《章次公医案》)例三朱XX,体赢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兔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而微热,身胀腰瘦,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舆而来诊。

脉细微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

党参15克桂枝9克酒芍甘草各9克生姜4.5克附子9克大枣5枚嘱服3帖再论,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例四钱X,男,39岁。

半年前曾连患感冒数次,愈后每日下午仍自发热,不甚高,约在摄氏38度左右,时有汗出。

……迭用西药青链霉素等,中药三黄,白虎、犀角地黄、青蒿鳖甲、龙胆泻肝、安宫牛黄、紫雪以及银翘、荆防等汤、丸,均无效果。

……纳食亦不见佳,舌绛口干,诊脉沉弦,时复冒上如驶,重取尚有抗力。

综合症脉,详审前后病情和方药,似系感冒重重,积留余邪在内,流连干气血经隧之间,并未深入脏腑各部,是以无从检查。

而从日哺发热,汗迹、舌象、脉形、抗力等方面观察,知为病邪久伏深处,有欲自寻出路之象。

拟用引药深入,引病外出方法,进剂试服,获效再议清除善后之方。

丹皮、丹参各6克赤白芍各6克细、鲜生地各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黑芥穗9克浮萍6克大豆卷24克山桅子9克木通4.5克银柴胡4.5克片黄芩9克另:羚羊角1.8克、牛黄0.6克共研细面,分M次冲服。

M诊:前药眼2剂,微汗,尿赤,觉热度大减,虽有潮时,亦不定在午后,烦躁顿去,思食。

接予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消减残邪,巩固成果。

白茅苇根各12克生地黄15克鳖甲15克寸麦冬9克寒水石12克(滑石块15克同打布包)白薇6克赤苓芍各9克胡黄连4.5克蝉衣4.5克润元参12克粉丹皮9克知母6克炒枳壳6克南花粉12克草梢3克三诊:连进5剂,烧热逐渐退净,脉静身凉,小便由赤而黄而清长,已无余邪留恋。

但气血亏损之处,应当从速补偿,立丸方善后。

生熟地各30克党参60克陈阿胶60克白术60克当归身30克洋参30克五味子30克玉竹60克酒杭芍60克龟板60克甘枸杞60克丹参60克绵黄芪90克天冬30克云茯苓神各30克炙草30克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日早晚备服1丸,白开水送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328,1958)。

例五崔X,男,40岁。

两脉细弱无力,形寒背部为甚,喘逆已将一年,入冬增剧,咳嗽,舌苔白腻质粉红,不思饮水,左胁内痛,不能依左而卧,二便如常。

病属感冒传里,与饮并留胁间,姑以温运化饮,深虑足肿大喘。

嫩前胡3克(麻黄汤煮透去麻黄)粗桂枝1.5克(赤芍6克同炒)家苏子4.5克自芥子1.5克桑白皮9克甜葶苈3克(焙)大红枣7枚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新绦屑4.5克生海石15克(先煎)苦杏仁9克建泻9克另:白蔻仁0.6克真琥珀0.9克M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药汁送下。

二诊:背部形寒已减,不能依左而卧,喘逆渐平,咳嗽较减,舌苔自腻而厚质绛。

病延已久,防增发热,拟再以前法加减。

粗桂枝1.5克(赤芍4.5克同炒)嫩前胡3克桑白皮9克家苏子4.5克甜葶苈3克(焙)逍遥丸15克(布包)鲜枇杷叶9克(布包)旋复花6克(布包)新绛屑6克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苦杏仁9克鲜煨姜2.1克大红枣7枚建泻9克焦苡米9克三诊:咳嗽已减,寅卯时尚甚,舌苔自腻而厚,两脉细弱,左胁之水已化,疼痛巳止,病久气滞,中有停饮,拟再以温和化饮。

淡附片2.1克(用面糊煨透)粗桂枝1.5克(蜜炙)生紫苑3克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法制陈皮4.5一53——安宫牛黄、紫雪以及银翘、荆防等汤、丸,均无效果。

……纳食亦不见佳,舌绦口干,诊脉沉弦,时复冒上如驶,重取尚有抗力。

综合症脉,详审前后病情和方药,似系感冒重重,积留余邪在内,流连于气血经隧之间,并未深入脏腑各部,是以无从检查。

而从日哺发热,汗迹、舌象、脉形、抗力等方面观察,知为病邪久伏深处,有欲自寻出路之象。

拟用引药深入,引病外出方法,进剂试服,获效再议清除善后之方。

丹皮、丹参各6克赤白芍各6克细、鲜生地各9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黑芥穗9克浮萍6克大豆卷24克山桅子9克木通4.5克银柴胡4.5克片黄芩9克另:羚羊角1.8克、牛黄0.6克共研细面,分M次冲服。

M诊:前药服2剂,微汗,尿赤,觉热度大减,虽有潮时,亦不定在午后,烦躁顿去,思食。

接予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消减残邪,巩固成果。

白茅苇根各12克生地黄15克鳖甲15克寸麦冬9克寒水石12克(滑石块15克同打布包)白蔽6克赤芋芍各9克胡黄连4.5克蝉衣4.5克润元参12克粉丹皮9克知母6克炒枳壳6克南花粉12克草梢3克三诊:连进5剂,烧热逐渐退净,脉静身凉,小便由赤而黄而清长,已无余邪留恋。

但气血亏损之处,应当从速补偿,立丸方善后。

生熟地各30克党参60克陈阿胶60克白术60克当归身30克洋参30克五味子30克玉竹60克酒杭芍60克龟板60克甘拘记60克丹参60克绵黄芪90克天冬30克云获苔神各30克炙草30克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5:328,1958)。

例五崔丶,男,40岁。

两脉细弱无力,形寒背部为甚,喘逆已将一年,入冬增剧,咳嗽,舌苔白腻质粉红,不思饮水,左胁内痛,不能依左而卧,二便如常。

病属感冒传里,与饮并留胁间,姑以温运化饮,深虑足肿大喘。

嫩前胡3克(麻黄汤煮透去麻黄)粗桂枝1.5克(赤芍6克同炒)家苏子4.5克白芥子1.5克桑白皮9克甜亭苈3克(焙)大红枣7枚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新绎屑4.5克生海石15克(先煎)苦杏仁9克建泻9克另:白蔻仁0.6克真琥泊0.9克M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药汁送下。

二诊:背部形寒已减,不能依左而卧,喘逆渐平,咳嗽较减,舌苔自腻而厚质绎。

病延已久,防增发热,拟再以前法加减。

粗桂枝1.5克(赤芍4.5克同炒)嫩前胡3克桑白皮9克家苏子4.5克甜亭苈3克(焙)逍遥丸15克(布包)鲜枇把叶9克(布包)旋复花6克(布包)新绎屑6克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苦杏仁9克鲜偎姜2.1克大红枣7枚建泻9克焦苡米9克三诊:咳嗽已减,寅卯时尚甚,舌苔自腻而厚,两脉细弱,左胁之水已化,疼痛巳止,病久气滞,中有停次,拟再以温和化饮。

淡附片2.1克(用面糊偎透)粗桂枝1.5克(蜜炙)生紫苑3克法半夏9克(粉草3k同打)法制陈皮4.5一53——克苦杏仁9克鲜枇把叶9克(市包)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鲜煨姜2.1克大红枣7枚生熟谷麦芽各9克建泻9克冬瓜子30克象贝母12克连皮苓12克四诊:咳嗽巳止,夜间亦未咳,惟劳动则气短微喘,舌苔白腻,两脉细弱。

停饮巳化,病后气血两亏,当宗金匮法加味。

全当归9克(粗桂枝1.5克同炒)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炙陈皮4.5克甜杏仁9克鲜煨姜2.1克大红枣10枚香砂六君子丸15克(布包)淡附片3克(用面糊煨透)潞党参9克(米炒)生熟麦谷芽各9克丝瓜络9克建泻9克(冯仰曾整理,汪逢春医案戊中医杂志》8:549,1958)。

例六男,67岁。

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证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

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

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

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

一般认为黄芪和防凤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凤得黄芪不虑其散表。

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

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评按】感冒为常见病之一。

系因风邪病毒侵袭而致。

临床分为风寒、风热两类。

凤寒感冒可参考伤寒表证治法;风热感冒的初期与温病卫分证治法略同,兹不—一列选医案。

此处所选录者,均系兼挟特殊清况,或难以处治者,可备临证参阅。

例一感冒已两周,尚发烧,苔黄腻,乃湿性粘一54——腻缠绵不愈之故。

证属感冒挟湿,蒲氏在治疗时根据《内经》“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的原则,初诊治以疏解,二诊硫解兼理肠胃,三诊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故治以和脾利湿消滞之法,立法处方的层次和脉络比较清楚。

例二风寒感冒外邪束表,七日来大便,表里俱实,故用表里双解为法。

因其形寒骨楚,更以麻黄、羌活加强解表之力;郁李仁、杏仁润肠;小量生大黄挫细末分服者,取其轻下之功,师古方意而不泥于成方。

例三素体赢弱,常有遗精,肾虚之本,感受外邪后,症见微热、微汗、脉细微而乏力,乃阳虚外感之证。

刨&葱豉生姜汤,单纯发散,更伤阳气,症反加重。

遂以参、附、姜、桂并用,温阳散寒,扶正祛邪,三剂而诸证悉已。

例四证属感冒后余邪内恋。

患者半年前曾患感冒数次,愈后低热不退,时有汗出,证属正虚邪恋所致,施氏抓住深伏之邪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治当因势利导,用引病外出之法,热遂大减,继以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祛除余邪,余邪去,又立丸药方补益气血,以防后患。

例五为外感之邪侵袭入里与饮并留胁间,故见形寒、喘逆、咳嗽、胁痛,不思饮食,两脉细弱无力。

因其形寒,可知表邪未清。

疏方于温运化饮法中,寓解表祛邪之意,药后寒散饮化。

继以温化饮邪、调理气血法善后,证情虽较复杂,俱汪氏立方遣药独具匠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