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而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WORD格式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等。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满井游记》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色的花纹;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袁宏道《满井游记》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亡的道理了。

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上,竖起他的左腿,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起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有争议)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WORD格式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象脊背弯曲的样子.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文言文虚词而的翻译

文言文虚词而的翻译

而,古汉语虚词也,其义广博,用法多样,翻译亦多端。

然而,而之翻译非易事,须究其源流,明其用法,方可得之。

本文试从而之用法、翻译方法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而之翻译进行探讨。

一、而之用法1. 连词(1)表并列:而,犹且也。

如:“吾欲观夏后氏之乐,班固《汉书·礼乐志》。

”(欲观夏后氏之乐,班固欲看夏后氏的音乐)(2)表递进:而,且也。

如:“子路率师而进,子贡曰:‘善哉,夫仁者,其言也驯。

’”(子路率领军队前进,子贡说:“好啊,仁者说话总是温文尔雅的。

”)(3)表转折:而,然也。

如:“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狭隘。

”)(4)表假设:而,则也。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之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2. 代词(1)代词:而,此也。

如:“而翁归,吾与汝二人为夫妻。

”(你父亲回来后,我和你两人结为夫妻。

)(2)指示代词:而,彼也。

如:“而国,彼国也。

”(那个国家,那个国家。

)3. 副词(1)表程度:而,甚也。

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失败。

”)(2)表时间:而,既也。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之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二、而之翻译方法1. 对应翻译法:将而之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汇,如:“而”可译为“并且”、“而且”、“但是”、“然而”等。

2. 意译法:根据句子语境,将而之翻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词汇,如:“子路率师而进,子贡曰:‘善哉,夫仁者,其言也驯。

’”可译为:“子路率领军队前进,子贡说:‘好啊,仁者说话总是温文尔雅的。

’”3. 保留原文法:在翻译时,保留原文中的而之,以体现古汉语特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译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三、而之翻译注意事项1. 注意语境: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句子语境,正确理解而之的含义。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大全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大全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大全初中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大全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辅导?(《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7、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8、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9、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属予作文以记之。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是有很多虚词的,这些虚词是有多种意思的,那而字在初中文言文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而作代词的用法及例句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初中文言文而作通“如”的用法及例句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初中文言文而作【而已】的用法及例句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WORD文档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等。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满井游记》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色的花纹;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袁宏道《满井游记》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亡的道理了。

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上,竖起他的左腿,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起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有争议)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WORD文档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象脊背弯曲的样子. 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doc文言文中的“而”是一种虚词,常常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或句子,表示转折、转移、加强、推论、并列、顺承等不同的语义。

以下是“而”的使用方法和一些例句。

1. 表示转折“而”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然而”,“可是”等,常放在句首。

例句:【1】夫水至者,必穴通而萃于下,此其情也;而斗则载水以行,此其形也。

(《淮南子·天文训》)(水流至必然向下汇聚,这是情理;但斗则能承载水并行,这是形式的不同。

)【2】悟道之人,志洋大而缪综小,此其常也;而庸人则反,志缪而思小。

(《庄子·徐无鬼》)(觉悟修道的人志向远大,而思虑繁杂细致;庸俗之人则相反,思虑偏狭局限。

)2. 表示转移或推论“而”还可以表示转移或推论,起到串联整篇文章的作用。

例句:【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卑礼,辞之士也。

乡愿之弊,往往于身;卑礼之崇,往往于国。

”(《论语·雍也》)(孔子说,“本地的愿望,是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小节的讲究,是辞藻华丽的人的标志。

过分追求本地愿望会导致自身危害;过分崇尚小节,会影响国家社稷。

”)3. 表示加强“而”还可以表示一种加强的语气,用于强调上下关系或者否定。

例句:【4】天生一男,大丈夫也;而生一女,小人也。

(《论语·鲁国衞弟》)(生了一个男孩,是大丈夫;如果生的是女儿,就是小人。

)【5】其所去五百里,如穿韦;斯诚略也。

而已矣。

(《荀子·劝学》)(经过五百里的行程,却好像只穿了一件衣服一样;这就是谨慎行事的方法了。

)4. 表示并列在某些情况下,“而”也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动词,凸显事物的共性或相似之处。

例句:【6】非木非石,而人也。

(《庄子·外篇》)(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而是人类。

)【7】既能舞且能歌,而亦人女。

(《荀子·君道》)(既能跳舞又能唱歌,是真正的人类女性。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等。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满井游记》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色的花纹;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袁宏道《满井游记》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亡的道理了。

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诎 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入。

峥嵘、崔嵬 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上,竖起他的左腿,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 " 并且"或"而且 "。

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起有争议)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象脊背弯曲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秀丽的,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董卓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如下: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6、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7、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为了"。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文言文虚词“而”复习及训练

文言文虚词“而”复习及训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表示条件关系
总结词
表示一种假设条件,常与“若”、“苟”等词连用,用于表达某种条件下的结果 。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而”可以与“若”、“苟”等词连用,表示一种假设条件。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表示目的关系
总结词
表示一种行为的目的或意图,常用于 表达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03
总结词
检验对“而”的用法的掌 握程度
练习1
在“学__________巧”中 填入适当的字,使句子通 顺。
练习2
在“__________者,仁之 本也”中填入适当的字, 使句子通顺。
翻译题练习
总结词
提升对“而”的用法的实 际运用能力
练习1
将“敏于事而慎于言”翻 译成现代汉语。
练习2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翻译成现代汉 语。
文言文虚词“而”复习及训练
目 录
• “而”的词性及功能 • “而”的常见用法 • “而”的特殊用法 • “而”的练习与训练
01 “而”的词性及功能
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或句子在意思上并列、平等的关系。在文言文中,“而”可以 作为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例如:“黑质而白 章”中的“而”表示“黑底和白纹”。
相当于“之”
总结词
表示修饰或限定关系。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而”有时可以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之”,用于表示修饰或限定关系。 这种用法通常出现在形容词或名词之前,用 来修饰或限定某个对象或事物的特征或属性, 使表达更加准确和具体。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是有很多虚词的,这些虚词是有多种意思的,那而字在初中文言文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而的用法及例句,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而作代词的用法及例句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初中文言文而作通“如”的用法及例句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初中文言文而作【而已】的用法及例句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而”字文言用法1

“而”字文言用法1

高中文言文虚词而(一)用作连词(虚词)。

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连接作用的词。

“而”是连词中用法最灵活的,长用于做谓语的两个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之间或状语和中心词之间或主谓之间来表示关连。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前后两项无主次之分)(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4)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在意义上,后一项比前一项更进一层)(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提示:深邃并且广泛(3)今陛下信而用之《淝水之战》(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在时间上,前后两项相承接)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而”相当于“就”)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③拔剑而破之《鸿门宴》④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5)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前项为假设,后项表推论)(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译文提示:想法6.表示修饰(偏正)关系,即连接状语。

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而_

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而_

“挺剑而起”
《隆中对》
“挟天子而令诸侯”
《出师表》
“可计日而待也”
《公输》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孟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鱼我所欲也》
“蹴尔而与之”
《孟子故事两则》
“仰而视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邹忌讽齐王纳谏》 “窥镜而自视” “时时而间进” “暮寝而思之”
《愚公移山》
“面山而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何苦而不平”
《岳阳楼记》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醉翁亭记》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不祥》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方才
《促织》《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 主语,译为“你”
《察今》
“军惊而坏都舍”—— 通“如”:好像,如同
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而”
转折连词 “但是,却”
修饰连词 可不译
《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山市》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智子疑邻》
“而疑邻人之父”
《狼》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顷刻两毙”
《爱莲说》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出师表》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公输》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孟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鱼我所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生而取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篇一: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但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⑵表示偏正关系,连结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②哗但是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他则熙熙而乐。

《捕蛇者说》④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⑶表示假定关系,连结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假如、若是。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③子而思报父亲母亲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全力者乎?《勾践灭吴》⑷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勤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

⑸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②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⑹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并且。

例: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君子博学而参省平己。

《劝学》⑺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

例: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余方心动欲还,而高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⑻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通尔,你(们),你(们)的。

例:①而翁归。

《促织》②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三)衬足音节,即而的几种复合词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如是而已。

《卖油翁》尔后而后才,刚刚。

例:①臣鞠躬尽瘁,死尔后已。

《出师表》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尔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而况即况且,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何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此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

《柳毅传》(四)动词通如:仿佛,仿佛。

例:军惊而坏都舍。

【篇二: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下边把文言虚词“而”的用法总结整理给大家,以供参照: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传记》)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定关系。

可译为假如若是。

①诸君而存心,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结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仿佛,仿佛。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尔后〗才,刚刚。

①臣鞠躬尽瘁,死尔后已。

②三月尔后成。

〖而况〗即“况且”,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何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此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可以御(《柳毅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之、于,总合 14 个虚词的用法总结文档陆续会在微信公然分享,关注我们的微信( youbiji ),认识最新的文档分享动向!【篇三: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下边我把古汉语首选的工具书——《辞源》上的解说作依照,增补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给你。

表修饰一般用在形容次后边:“吾恂恂而起”而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比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译[ ]:“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必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比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 ]:“这儿,你的母亲以前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乎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比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 ]:“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而后”、“来”、“便”等,或不译。

比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译[ ]:“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并且”、“并且”等。

比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译[ ]:“学了知识并且按必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比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译[ ]:“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止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乎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但是”等。

比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译[ ]:“后边跟他的狼停住了,但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定关系,常连结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假如”、“假如”、“若是”等。

比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 ]:“若是全国的青年人假如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因此、因此。

比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 ]:“玉石在山上因此草木滋润,深水潭生长珍珠因此山崖上草木不枯败。

”⒏假如。

比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译[ ]:“假如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向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

比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译[ ]:“因此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之外,多数用想象组成图画的内容”。

⒈相当于“之”。

比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 ]:“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

”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语气。

略近于“兮”。

比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 ]:“算了吧,算了吧!此刻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五通“如”、仿佛、仿佛。

比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儿女,卷发如虿。

”译[ ]:“那些国都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六通“能”。

⒈可以。

比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译[ ]:“桀、纣、幽、厉,⋯⋯不行以更正他声色的欲望。

”⒉能力。

比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 ]:“因此,那些才华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德符合一村夫愿望,道德能使国君感觉满意,能力足以守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对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