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一等奖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十五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重难点总结与点拨1.流水堆积地貌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
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
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2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河流地貌的发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河流地貌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现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2. 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河流地貌的图片、实物等教具;3. 测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对话引入: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程度,并讨论一些常见的河流地貌。
2. 导入问题:通过问题导入,如「什么是河流地貌?」「你们听说过哪些有名的河流地貌?」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河流地貌的特征:通过PPT等教具,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如河谷、冲淤平衡、气候、地质等。
2. 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结合具体地理实例,讲解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3. 河流地貌的演变:简要讲解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河流的侵蚀、冲淤平衡和沉积等问题。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小组活动: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河流地貌进行研究和讨论,了解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2. 全班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组的汇报提出补充和互动的问题。
四、巩固与延伸(15分钟)1. 教师巩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化重点知识点的记忆,解答学生的疑惑。
2.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材料或自主学习任务,如阅读一篇相关的地理杂志文章,撰写一份针对某个地理问题的报告等。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为高中地理的《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的形态和特征;2.分析河流的地貌发育过程;3.完成有关河流地貌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2.学会利用不同地貌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学生实践操作;3.课堂讨论;4.合作学习。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河流的图片和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授河流地貌形成的过程1.展示河流的横切面,分析河流的主要部分(河流源头、河流中游、河流下游、河流沉积区);2.展示河流的演变过程,包括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和河流淤积;3.展示不同形态的河流,包括冲谷河、曲流河、直流河等;4.讲解各种形式的地貌,包括V字谷、U字谷、割谷、崖谷等。
第三步:分组实践操作1.学生分为小组,利用教学资料和实践物品,进行河流地貌实践操作(如模拟河流侵蚀、模拟河流沉积等);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后,同组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经验。
第四步:课堂讨论1.回顾课程内容,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想。
第五步:作业布置1.完成课前预习;2.围绕河流的演变过程或地貌形态,完成一篇150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学生们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和形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了对地貌的理解。
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讲、实践、讨论中逐渐掌握所学知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稿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理解河谷的发育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实验法模拟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②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河谷的演变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②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3.说教学重点
①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
②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4、说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也是新课标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学案教学
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每个学习小组上课前提前对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上课时能对探究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归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2.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高二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
3.影响河流地貌发育的因素。
难点:
1.河流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特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2.影响因素的分析,如气候、地形、岩性等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3.学生对实例分析的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的地理现象。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尤其是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案例感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但自主学习能力仍有待提高。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的框架和内容,确保逻辑性和条理性;
2.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更新板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3.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区分,增强视觉效果;
4.在课后及时整理板书,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河流地貌,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撰写考察报告。
3.设计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地区河流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开展小组竞赛,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为我国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等奖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次地理课将讲解中国地理概况及自然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点。
2.了解中国的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
3.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点。
2.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3. 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环境问题。
四、教学手段1. 影像资料展示。
2. 课堂问答。
3.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国家。
2. 提出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是什么?中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中国的自然资源有哪些?中国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 课堂问答通过问题及答案的问答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4. 影像资料展示通过多种影像资料展示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来总结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环境问题。
6. 知识点回顾通过课堂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7. 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次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中国地理概况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更多的互动式教学以及影像资料展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同时,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课比赛)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河流地貌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当地的河流地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证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地质时期和气候变化的理解难度、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对于地质时期和气候变化的理解难度,我将提供更多的实例和图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分析,增强他们的实证意识。
2.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将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1.利用多媒体展示河流地貌的壮观景象,如峡谷、瀑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研究河流地貌,增强他们的实证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4.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地理知识,如水文循环、气候类型等。他们可能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部规律感到难以理解,尤其是对于地质时期和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影响的具体机制。此外,学生可能缺乏实际观察和实地考察的经验,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弱。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包括: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它是选自于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说课适用于高一班级的同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河流是自然界特别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特别亲密,本节以河流地貌发育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从教材支配上看,表达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表达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2、学情分析同学已初步把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力量,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学问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但是高一同学独特活泼,思维活跃,主动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供应了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亲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学问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学的主体是同学,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和陈述都应当从同学的角度动身,鉴于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目标①把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化过程;②知道流水积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缘由及地貌特点。
③理解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分析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缘由,提高分析归纳力量。
〔3〕情感看法价值分析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胜利感②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4、教学重点依据教材的特点、同学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河谷的演化过程。
②不同类型河流积累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且复杂,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课时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及针对本节内容的强化练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主要针对第一课时。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出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3)地位和作用:本章紧紧围绕地表形态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有了前面两个小节的铺垫,本节的学习可以将之前的理论知识再次应用,并利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各种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微观进入宏观,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说学情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地表形态形成及变化的基本原理,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的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
但由于学生阅历较浅,受知识面的局限,对教材中河流三种侵蚀作用方向的理解,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活动完成中看待问题的视角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6)教学重难点重点:1、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2、河流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及成因分析;难点: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使之更有利于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探究。
必修一河流地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必修一河流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和作用;3.能够分析不同类型河流的地貌特征。
二、教学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2.河流地貌的分类;3.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4.河流地貌的作用;5.不同类型河流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重点: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河流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分析不同类型河流的地貌特征。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过程和作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河流地貌示例,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特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师生对话,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并与本节课的主题进行联系。
第二步:新课讲授(20分钟)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河流的定义和特征;2.介绍河流地貌的分类,包括冲击河、曲流河、割谷河等,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河流有初步认识。
第三步:案例分析(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作用;2.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河流地貌进行分析,如长江三峡、尼罗河、亚马逊河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特征。
第四步:小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进行深入研究;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所选河流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和作用,并准备简要报告;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班级讨论。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 总结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过程和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地貌特征的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题名称河流地貌的发育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模拟城市这款游
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需要在地形区中找
出一个适合的地方建设城市,下面我们进入
游戏。
在下面这副图中选择一个地方作为你
们的建设基地,并且思考,建设城市需要考
虑哪些因素?(同桌讨论)
学生来观察下面这副图,来
找出自己的城市建设点。
学生:地形、河流、交通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让学生带着问题
思考,进而引出河流
地貌的发育。
河流的侵蚀类型【过渡】为了更好的玩模拟城市,在这节课
我们先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懂得原理,
然后一起来玩模拟城市。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
表的物质,形成河流的侵蚀地貌。
2.河流的侵蚀类型
(1)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加
长河谷。
(2)下蚀: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
加深河谷。
(3)侧蚀:向河流两岸侵蚀,加
宽河谷。
【动画演示】河流侵蚀类型
【学生总结】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来观
察河流的侵蚀类型,直观掌
握知识,并且自己完成表格
总结。
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
知识,并且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力,提
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河流的发育过程【过渡】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河流的发育就如我们成长一样,分为三个阶
段,分别是初期、中期和成熟期。
那么,河
流发育初期、中期和成熟期又有怎样的特点
呢?
3.河流发育的过程
(1)初期: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
【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与读图能力,并通过
动画演示,降低难度,
学生直观观察河流在
不同的发育阶段受到
的侵蚀类型,增加学
习的趣味性。
侵蚀为主,形成窄而深的“V”型谷。
(2)中期:落差变小,流速减慢,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加宽河谷。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连续的河湾。
如: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九曲回肠)。
【学生讨论】凹岸和凸岸水流的流速是怎样的?河流的水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练习】如果我们要淘金,应该在凹岸还是凸岸?修建港口呢?
【诗文赏读】“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
那么,我们如何从地理知识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呢?(学生回答)
(3)成熟期:侧蚀为主,河谷更加宽阔,形成宽而浅的“U”型谷。
【学生总结】学生观察图片及动画,来理
解河流发育初期、中期、成
熟期的特征,重点理解凹岸
侵蚀和凸岸堆积。
【学生讨论】
凹岸侵蚀,水流流速快,水
深;凸岸堆积,水流流速慢,
水浅。
【练习】凹岸修建港口,
凸岸淘金。
通过讨论,增强学生
的合作能力。
通过练
习,让学生掌握相关
知识,学以致用。
引导自学,掌握基本
概念,推导迁移解决
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
从图表资料中发现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诗文赏读】体现了“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
河流的堆积地貌【过渡】我们学习完河流的侵蚀地貌,先来
看几组图片,同学们想一想,河流是不是一
直在侵蚀?那侵蚀的物质被搬运到哪去了?
生:由于从上游到下游,落差减小,流速减
小,河谷变浅,侵蚀的物质逐渐堆积。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河流的堆积地貌。
二、河流的堆积地貌
1.定义:河流搬运能力减弱,被河流搬运的
物质沉积下来,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学生讨论】来讨论总结河流地貌形态的
类型。
2.类型
(1)冲积—洪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
开阔,水流速度放慢。
【学生讨论】冲积扇形成过程中,沉积物
颗粒是怎样分布的?
(2)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作用较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
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露出河面,形成河漫
滩。
(3)河口三角洲
发育于河流入海口,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
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水搬运能力减弱。
学生观察,回答他们分别位
于哪个位置。
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
绘制洪积扇、河漫滩及三角
洲的简图。
【学生代表答】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
粒小的后沉积。
通过学生的讨论,加
强团队协作能力,提
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及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
小结【思维导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内容,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来合作完成知识的概
括总结,画出思维导图。
最后,我们选两组
来讲台上为我们其他组讲解,深化对地理事
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画思维
导图,上黑板讲解,让学生
自己理解知识。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
力、归纳能力,应用
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