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病人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

合集下载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麻醉科 程卫平
病因
风湿性病变 退行性病变 先天性发育不良 瓣膜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
左室改变
向心性肥厚、流出道狭窄 心脏扩大、心肌劳损、心肌病
心肌氧供需平衡
氧耗增加 氧供减少
二尖瓣继发改变
瓣环扩大瓣膜关闭不全
麻醉诱导原则
足够深度的麻醉
镇痛 镇静
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维护
降低氧耗 维持氧供
心功能的维护
心率(律) 心肌收缩力
冠状动脉灌注 冠状动脉灌注压= 主动脉舒张压 – 左室舒张末压 生理情况下冠脉血流主要依赖局部 代谢产物调节,调节范围50- 120mmHg
体外循环的麻醉管理
术前评估
循环系统
高血压 心肌缺血 冠心病 心肌泵功能
射血分数、多巴酚丁胺实验、存活心肌检测
呼吸系统
肺淤血、肺水肿 小气道功能 肺和气道的压迫性改变
术前准备
术前用药
吗啡 咪唑安定
动、静脉通路及监测
桡动脉、股动脉 中心静脉 漂浮导管
A :心肌收缩力增强 或后负荷降低
B =心肌收缩力下降 或后负荷增加
A 每搏量

正性肌力药 低
B
前负荷 (舒张末容量)
停机及术后循环维护
预防和处理继发的流出道狭窄
手术矫正 循环控制
降低收缩期左室和主动脉压差,防止低血压。 降低左室流出道流速,控制心排量。
利多卡因、β阻滞剂、Mg++
停机及术后循环维护
心功能的维护 维持心脏良好的工作曲线
正性肌力药

主动脉瓣狭窄的麻醉PPT

主动脉瓣狭窄的麻醉PPT
节,调节范围50-120mmHg
心肌氧耗
左心每分功指数 = 0.0136 × 【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期平均内压) – 左房压】 x 心排指数 室壁运动×心率 室壁张力×心率
如何尽可能提高或维持冠脉血供,降低 心肌氧耗
1、心率,心率下降使舒张期延长,心肌氧耗降低,但由于左 室流出道狭窄,过低的心率很容易导致心排量下降,因此术中 应 维 持 正 常 偏 低 的 心 率 (70-80bpm) , 避 免 心 率 过 快 或 过 慢 .
3、超声心动图:M型检查示主动脉瓣叶开放振幅减小,瓣 叶曲线增宽,舒张期可呈多线。在二维或切面超声图像上 可见到主动脉瓣叶增厚、变形或钙化,活动度减小和瓣口 缩小等征象。
麻醉诱导
主狭患者以小量术前用药为主,既镇静不致引起心动过速 ,又避免过度降低前后负荷。
常用吗啡0.05-0.1mg/kg,东莨菪碱0.2-0.3mg,肌内注射; 或咪达唑仑1-3mg肌注;舒芬0.5-1ug/kg。
2、心律,由于左室顺应性下降,左室舒张末容量对左房收 缩的依赖性增强(30%-40%),因此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尤为 重要,应避免房颤和室颤,室速的发生。
3、前负荷 由于右室流出道梗阻,左室收缩必须依赖于较 高的压力和容量负荷以维持心排血量,因此主动脉瓣狭窄 狭窄患者对容量不足非常敏感。
4、后负荷 后负荷代偿性升高且相对固定,维持正常的 冠脉灌注压,避免舒张压过低。
同时了解病人既往史。(手术、麻醉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等)
实验室检查
1、X线:1)早期心影可无改变,病变加重后示左心室增大 ,心脏左缘向左下延长,升主动脉可显示狭窄后扩大。
证。
2)主动脉瓣区钙化,为主动脉瓣狭窄的确
2、心电图:显示电轴左偏、左心室肥大、劳损、T波倒置 ,一部分可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 动。晚期可有肺淤血征象。

主动脉瓣狭窄麻醉要点

主动脉瓣狭窄麻醉要点

主动脉瓣狭窄麻醉要点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它会导致主动脉瓣无法完全打开,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对于需要进行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患者来说,麻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主动脉瓣狭窄麻醉的要点。

1. 术前评估在进行主动脉瓣狭窄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心脏功能、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术前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并为麻醉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2. 麻醉选择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可以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从而避免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感。

局部麻醉则是通过麻醉局部神经,使患者失去局部感觉,但保持清醒。

选择何种麻醉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来决定。

3. 麻醉深度控制在进行主动脉瓣狭窄手术时,麻醉深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麻醉深度过浅会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疼痛和不适感,而麻醉深度过深则会增加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精确控制麻醉深度。

4. 监测和支持在进行主动脉瓣狭窄手术时,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支持。

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等方面的监测,以及麻醉深度的监测。

支持包括输液、输血、呼吸机支持等方面的支持,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代谢平衡。

5. 术后镇痛术后镇痛是主动脉瓣狭窄手术后的重要环节。

镇痛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促进患者的康复。

常用的术后镇痛方式包括口服镇痛药、静脉镇痛药、局部麻醉等。

选择何种镇痛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需要来决定。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精确控制麻醉深度,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支持,以及进行有效的术后镇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患者的康复。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方法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方法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方法【摘要】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逐渐成为继二尖瓣脱垂之后的常见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左心室后负荷明显增高,心肌肥厚和心排血量降低。

外科治疗的方法是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麻醉的危险性和预后主要取决于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和左心室的功能。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麻醉1临床症状经过长时间无症状期之后,由于主动脉瓣狭窄日渐加重,当瓣口面积缩小到正常的25%以下时,左心室代偿功能降低,活动后出现典型或部分的三联症:心绞痛、晕厥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出现这些症状后,病程加快并急剧恶化,有的患者可突然死亡。

①心绞痛:常由劳累或情绪激动所诱发,应与冠心病静息状态的心绞痛相鉴别,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是心肌肥厚但冠状动脉血流未相应增加所致。

但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也可同时合并冠心病。

②晕厥:是主动脉瓣狭窄的严重症状,对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不仅要了解有无运动中的心律失常表现,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禁用血管扩张剂,否则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后负荷减少将促发运动中晕厥的发生。

③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都处于猝死的巨大风险中。

2麻醉前准备重点了解患者有无心衰、胸痛发作、发作频度、严重程度及治疗措施;有无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活动受限状况。

反复心衰常提示心肌功能受损,可能影响到多器官脏器功能,神经系统症状常提示脑供血不足、脑缺血或脑栓塞。

晚期心源性恶液质患者应考虑到其对麻醉药的耐受性降低。

应特别注意当前用药与麻醉药的相互关系。

全面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和抗生素等。

需用至术前当天的药物应做好交接准备或改用术中使用的药物。

了解其他合并疾病和重要的过去史、过敏史、手术麻醉史及家族史,特别是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哮喘和特定药物过敏者。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术中用药应减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肝功能不全导致凝血功能减退者,术中出血较多,应充分备血和凝血物质如血小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除了药物和血流动力学处理外,可考虑备用超滤。

主动脉瓣置换术麻醉技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麻醉技术

主动脉瓣置换术麻醉技术(一)外科要点1.概述主动脉瓣疾病科表现为瓣膜狭窄、关闭不全或两者兼有。

多由风湿性疾病引起,老年患者也可因瓣膜钙化退行性变而引起,其他多数由于先天性瓣膜二叶化疾病和心内膜炎引起。

正常成人主动脉瓣口面积为2.6〜3.5cm2,当出现主动脉瓣狭窄时,正常每搏量是通过增加左心室与主动脉间的收缩压差来实现的。

当狭窄严重到瓣口面积0.7〜O.9cm2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室肥厚,导致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和压力升高,EF下降。

重度狭窄可导致肺水肿,通常会出现猝死。

主动脉关闭不全的病因有风湿热、梅毒性主动脉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创伤等。

此类患者由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引起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容量超负荷。

容量负荷的增加导致伴有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和室腔扩大的偏心性左心室肥厚。

随着症状的出现,左心室功能不全持续发展,最终变为不可逆。

2,通常的诊断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晕厥、胸痛或心力衰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伴心力衰竭。

3.手术规程见表(二)患病人群特征1.年龄二叶化瓣膜,50-60岁;风湿,55—80岁。

4.男:女3:I o5.发病率每年70~100例,在第三级监护中心。

6.病因风湿后,主动脉硬化,二叶化的主动脉瓣进行性狭窄,心内膜炎。

7.相关因素狭窄后扩张的升主动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受累。

(三)麻醉要点1.术前准备(1)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受累可发生中度肺充血和胸腔积液。

积液量多,应在术前引流,因其可对氧合产生影响,间歇正压通气对静脉回流不利,易导致心排血量和心肌灌注下降。

(2)心血管系统:①主动脉瓣狭窄(AS),体征是心绞痛(如果休息时发生提示可能并发冠心病)、晕厥和心力衰竭(提示病变严重,预期寿命2年)。

右侧第二肋间可清楚地听到主动脉瓣狭窄的喷射性杂音。

ECG提示左心室肥大。

②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症状包括运动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悸和心绞痛。

即使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运动耐力仍有可能保持良好。

主动脉狭窄手术麻醉流程及注意事项

主动脉狭窄手术麻醉流程及注意事项

主动脉狭窄手术麻醉流程及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主动脉狭窄手术的麻醉流程与注意事项主动脉狭窄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妊娠合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剖宫产手术的麻醉管理

妊娠合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剖宫产手术的麻醉管理

妊娠合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剖宫产手术的麻醉管理许路遥;骆菲菲;吕誉芳;赵丽云【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患者行剖宫产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重度AS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例AS为风湿性病变所致,余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所致.剖宫产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给药过程中均预防性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外周血管阻力,防止血压下降.胎儿娩出后,采用变换体位及延迟胎盘娩出等方法缓解回心血量骤然增加,避免心脏过荷导致心功能恶化;对术前心功能较差及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予适量多巴胺静脉泵注,以维护心功能;同时做好行心脏手术的准备.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平稳度过围术期,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无一例进行同期心脏手术.结论妊娠合并重度AS患者围术期心血管风险极大,硬膜外麻醉适用于此类患者的剖宫产手术,术中预防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至关重要.【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8(031)004【总页数】4页(P52-55)【关键词】妊娠;主动脉瓣狭窄;剖宫产术;麻醉【作者】许路遥;骆菲菲;吕誉芳;赵丽云【作者单位】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52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是危害妊娠期母婴安全的重要非产科因素之一[1]。

二叶式主动脉瓣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畸形的1%~2%,是导致育龄期女性AS的主要原因[2]。

妊娠期间随着心排量和血容量的增加以及外周血管阻力的降低[3],合并重度AS的孕产妇会出现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恶化,甚至出现猝死。

主动脉瓣狭窄经胸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麻醉

主动脉瓣狭窄经胸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麻醉

348主动脉瓣狭窄经胸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 ) 的麻醉Dr. Shaun McMahon英国北达勒文大学医院ST6麻醉主任Dr. Robert Meikle英国James Cook 大学医院心胸外科麻醉和重症监护顾问编辑Dr.NirajNiranjan英国北达勒文大学医院, 麻醉顾问通讯作者 atotw@介绍主动脉瓣狭窄,即主动脉瓣进行性变窄,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瓣膜病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病1。

在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25%的病人可能长时间无症状。

瓣口面积小于1-1.5cm 2时可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明显影响。

严重程度根据瓣口面积和压力梯度平均值进行分级。

轻度:瓣口面积> 1.5cm 2和压力梯度<25mmHg ;中度:瓣口面积1-1.5cm 2和压力梯度25-40mmHg ;重度:瓣口面积<1cm 2和压力梯度>40mmHg;极重度:7th Mar 2017主要信息∙ 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如不进行瓣膜置换预后很差。

∙ 由于并发症和高死亡率风险,通常认为老年患者不适合行手术瓣膜置换。

瓣口面积<0.6cm2和压力梯度>70mmHg3。

该疾病可逐渐引起左心室压力超负荷,导致心室壁向心性肥大。

需较高的心室内压来维持心输出量,最终将由于后负荷增加和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2。

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和心绞痛是经典的三联征,晕厥和心力衰竭常预示不良转归3。

治疗的目标是针对并存疾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的治疗来控制心绞痛、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但这种治疗方案并没有显示出可提高生存率。

使用他汀类药物以预防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断剂治疗心绞痛和高血压;地高辛和利尿剂常被用来治疗心力衰竭;若排除左室流出道梗阻,可谨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但由于潜在或不可预测的低血压的发生风险,通常会避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无手术或经导管干预情况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1年存活率为50-60%3。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的麻醉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的麻醉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的麻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100037纪宏文,杨静,陈雷,刘明政,李立环【摘要】目的:分析178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及住院期间转归。

方法:回顾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实施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瓣口面积<1.0cm2,或主动脉瓣跨瓣压差>60mmHg)手术治疗患者共178例。

结果: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139例,联合二尖瓣置换术15例,Ross手术8例,主动脉瓣联合升主动脉置换(或成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左室流出道疏通术3例。

年龄49±16岁,体重65±12Kg。

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94±34mmHg、室间隔厚度14±2.7mm、左室舒张末内径49±7mm、EF 64%±9%。

术前45例(25%)患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

基础收缩压125±18mmHg,诱导期间最低血压101±12mmHg。

麻醉诱导时约50%患者应用咪唑安定(0.5~1mg/kg),15%应用丙泊酚,95%应用乙托咪酯,诱导时芬太尼用量10.6±4.5μg/kg,术中芬太尼总用量26±9μg /kg。

麻醉维持:丙泊酚(约80%)和吸入麻醉药(45%)。

CPB时间100±37 min,心肌阻断时间76±31min,停跳液2102±826ml,灌注停跳液2.3±1次。

33例(约18%)患者心肌恢复灌注后心脏复苏困难,21例患者心脏复苏期间应用胺碘酮,13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10例患者采用了重新阻断升主动脉灌注温血停跳液的方法。

手术结束时约65%患者应用硝酸甘油泵入,45%应用多巴胺泵入,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极少应用(各1例)。

术后应用硝普钠约20%,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泵入约10%。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的麻醉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的麻醉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手术的麻醉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100037纪宏文,杨静,陈雷,刘明政,李立环【摘要】目的:分析178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及住院期间转归。

方法:回顾总结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实施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瓣口面积<1.0cm2,或主动脉瓣跨瓣压差>60mmHg)手术治疗患者共178例。

结果: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139例,联合二尖瓣置换术15例,Ross手术8例,主动脉瓣联合升主动脉置换(或成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联合左室流出道疏通术3例。

年龄49±16岁,体重65±12Kg。

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94±34mmHg、室间隔厚度14±2.7mm、左室舒张末内径49±7mm、EF 64%±9%。

术前45例(25%)患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

基础收缩压125±18mmHg,诱导期间最低血压101±12mmHg。

麻醉诱导时约50%患者应用咪唑安定(0.5~1mg/kg),15%应用丙泊酚,95%应用乙托咪酯,诱导时芬太尼用量10.6±4.5μg/kg,术中芬太尼总用量26±9μg /kg。

麻醉维持:丙泊酚(约80%)和吸入麻醉药(45%)。

CPB时间100±37 min,心肌阻断时间76±31min,停跳液2102±826ml,灌注停跳液2.3±1次。

33例(约18%)患者心肌恢复灌注后心脏复苏困难,21例患者心脏复苏期间应用胺碘酮,13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10例患者采用了重新阻断升主动脉灌注温血停跳液的方法。

手术结束时约65%患者应用硝酸甘油泵入,45%应用多巴胺泵入,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极少应用(各1例)。

术后应用硝普钠约20%,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泵入约10%。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
常 ,是 心 肌 肥 厚但 冠 状 动 脉 血流 未 相 应 增加 所 致 。但 主 动 脉瓣 狭窄 患者 也可 同时合并 冠 心病 。
量过 大 造 成 心肌 抑 制 等 。一旦 出现 心搏 骤 停 ,应 立 即插 管 建立 气道 , 行纯 氧通气 , 估 计插 管困难 的应立刻 行气 管切开 。
血压。
关 键 词 :主 动 脉 瓣狭 窄 ;麻 醉 ;处 理 中图分类号 :1 1 6 1 4 文献标识码 :B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4 . 2 7 . 0 3 7 律 失常 ,插 管 引 起 迷走 神 经 反 射 ,诱 导 期 低 血压 ,麻 醉 药
窄后 扩张或 局部 钙化等 术后容 易发生 主动 脉根部 出血 。防治 的重 点 除外 科 医师 提 高术 中缝 合技 术 外 ,术 后应 注 意维 持 动 脉压 稳定 ,一般 动 脉 收缩压 维 持在 1 0 0~1 2 0 m mHg 。适 当的控 制 性 降压 措 施 和术 后 镇 静 、镇痛 相 结合 是 防 治 出血

接 威胁 患者 的 生命 。出现 这些 损 伤 时麻 醉 医 师 的主 要工 作 在 于抗 休 克 ,维持 血 流 动力 学 的 稳定 ; 维 护 心 功 能 ,保 证
重要 脏器 的血供 ; 纠 正酸碱 、电解质 紊乱 。 3 . 3 - 3 急性冠状动脉堵塞

旦 出 现 急性 冠 状 动 脉堵 塞 ,应 密切 观 察左 、右心 室
缩力 t 1 ] 。
3 . 4 术后处理
主动脉瓣狭 窄患 者术前 血压 一般偏低 ,而 主动脉 壁 因狭
3 围术期的管理

【病例讨论总结】动脉狭窄的麻醉处理

【病例讨论总结】动脉狭窄的麻醉处理

【病例讨论总结】动脉狭窄的麻醉处理引言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而手术过程中,麻醉的选择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结合一个病例,讨论动脉狭窄的麻醉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病例背景患者为一名62岁的男性,主诉胸闷、胸痛,经过检查确诊为左冠状动脉狭窄。

决定进行左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

麻醉处理麻醉方式选择对于动脉狭窄手术,常见的麻醉方式包括全麻和局麻。

全麻通过全身性药物作用使患者失去意识和疼痛感知,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刺激性较强的手术。

而局麻则是通过麻醉局部神经使患者失去感觉,适用于手术时间较短、刺激性较小的手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了全麻作为麻醉方式,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麻醉药物选择在全麻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麻醉药物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快速起效,使患者迅速进入麻醉状态;- 作用时间适中,使手术完成后患者能够迅速醒来;-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

在该病例中,我们选用了吗啡和咪达唑仑作为诱导药物,丙泊酚和芬太尼作为维持麻醉药物。

吗啡和咪达唑仑可以迅速诱导麻醉,丙泊酚作为维持麻醉药物具备持续时间适中的特点,芬太尼则具备良好的镇痛作用。

注意事项在进行动脉狭窄手术的麻醉处理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监测心电图和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2. 麻醉深度的控制,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以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3. 准备应急药物,如肾上腺素、异丙酚等,以备急需。

4. 术后监护,手术结束后,需要将患者送到恢复区进行近期的监护,直至观察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总结动脉狭窄的麻醉处理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我们选择了全麻作为麻醉方式,并选用了吗啡、咪达唑仑、丙泊酚和芬太尼等麻醉药物。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注重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合理调整麻醉深度,并准备好应急药物。

术后监护同样重要,需要确保患者稳定后才能安全转移。

通过本次病例讨论,我们对动脉狭窄手术的麻醉处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单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单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单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瞿三郎;黄维勤;尹述洲;王萍【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05(16)12【摘要】目的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近年这类患者36例进行总结与分析,探讨这类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结果1例麻醉前用药引起血压下降,4例在麻醉诱导时平均动脉压下降至50mmHg以下,均需处理.7例在打开主动脉阻断钳10min后心脏才复跳.11例带临时起搏器送入ICU,其中1例术后顽固性心动过缓,带永久性起搏器出院.36例患者全部顺利送入ICU,最后治愈出院.平均带管时间16.4±9.6小时,ICU停留时间为2.2±1.7天,术后住院时间8.7±4.6天.结论(1)术前用药剂量宜偏小.(2)维持窦性心律很重要.(3)心率最好维持在70-90次/分.(4)在可能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前负荷,保持足够血容量,以增加每搏输出量.(5)最好不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室壁张力的药物.(6)主动脉阻断时间不宜太长等.【总页数】2页(P5-6)【作者】瞿三郎;黄维勤;尹述洲;王萍【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湖北,武汉,430022;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湖北,武汉,430022;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湖北,武汉,430022;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相关文献】1.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行瓣膜置换术后左室流出道流速变化特征分析 [J], 张丽;徐振;姚莉萍2.伴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评价 [J], 刘岩;王珂3.单纯性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对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 [J], 李华宝;严中亚;宋晓蓉;雷虹;严宇4.IABP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J], 韩劲松;尹宗涛;王辉山;韩宏光;李新民;宋恒昌;刘宇5.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对单纯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脏事件和中期死亡的影响 [J], Tasca G.;Mhagna Z.;Perotti S.;郭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severe aortic stenosis,AS)病人手术的麻醉【摘要】目的:分析总结178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外科手术的麻醉经验及住院期间转归。

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施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 V A<1.0c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60mmHg)手术治疗病人共178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例,Ross手术例,主动脉瓣联合升主动脉置换(或成形)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冠心病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无麻醉死亡,术中外科原因死亡1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麻醉处理应注意,麻醉诱导期至CPB开始前避免低血压,围术期心肌保护,重视心脏复苏期灌注压维持及药物治疗,围术期一般不需大剂量正性肌力药、可应用β受体阻滞药,术后早期需维持较高的血压,积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关键词【Abstract】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因长期左心室后负荷增高致左心室壁肥厚,围术期易发生心肌缺血,一旦发生室颤,复苏成功率低。

CPB术中恢复心肌灌注后常发生心脏复跳困难,是心血管外科手术病人麻醉处理难点之一。

本研究分析总结了178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的麻醉处理经验及住院期间病人转归。

1.资料与方法年龄49±16岁,体重65±12Kg,CPB时间100±37 min,阻断时间76±31min,停跳液2102±826ml,灌注次数2.3±1次,术前主动脉瓣压差94±34mmHg,室间隔厚度14±2.7mm 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49±7mm,EF64%±9%,术后主动脉瓣压差25±11mmHg, 术后左室舒张末内径46±7mm,EF60%±7%。

芬太尼诱导10.6±4.5ug/kg,总用量26±9ug/kg。

气管拔管时间13.4± 8 h ICU时间42±27 h住院时间11±5d。

2.结果3.讨论1)围术期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2)围术期心肌保护3)CPB中恢复心肌灌注后心脏的复苏a)开放前温氧合血灌注心脏b)β受体阻滞药c)可达龙+肾上腺α受体激动剂d)4)术后循环维持及正性肌力药应用问题5)死亡病例讨论,由于左心室肥厚注意维持一定的血压,血容量,避免低血压导致心肌灌注不足,心肌缺血,室颤。

Calcific deposits in the bodies of aortic cusps cause stiffness,restrain normal movement, and prevent adequate valve opening (28).If the normal aortic valve opening area of 3–4 cm2 decreases to approximatelyone-fourth of that area, the stenosis becomes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Mild aortic stenosis is present with a valve area of1.5 cm2; moderate aortic stenosis, with a valve area between 1.0and 1.5 cm2;severe aortic stenosis, with a valve area of 1.0 cm2 or less; and critical aortic stenosis, with a valve area of 0.7 cm2 or less (6). Findings of our study indicate for the first time, to our knowledge, that planimetric measurements of the AVA by using retrospectively electrocardiographically gated16–detector row CT allow a classification of aortic stenosis that is similar to measurements achieved with established routine echocardiographic techniques. Multi–detector row CT furthermore provides morphologic information, such as cusp calcific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usp movement,and allow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bicuspid and tricuspid aortic valves.Structural Valve Abnormalities and Surgical Valve Replacement Preoperative knowledge about aortic valve 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nt of 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 is desirable when one is planning surgical valve replacement (19). For example,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bicuspid aortic valve poses a risk factor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aortic valve and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29). Similarly, extensive valve calcif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evalence of surgical difficulties; placement and fixation of the valve prosthesis into the annulus, as well as inser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after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are complicated by severe calcification (30). Furthermore, preoperative quantification of valve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who are undergoing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llows prediction of postoperative conduction defects (31). Our results were similar to the results of a previous study (18) with four–detector row CT, for we were able to accurately depict morphologic abnormalities of the aortic valve with similar results when we compared results achieved with CT and echocardiography. In addition, the use of 20reformations in 5% steps of the R-R interval enabled dynamic aortic valve imaging throughout the cardiac cycle and allowed a correct estimation of cusp motion restrict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major pathophysiologic contributor to aortic stenosis (32).Classification of Aortic StenosisDetermination of severity of aortic stenosis is crucial, and many laboratory tests are available; however, exact classification remains difficult because all methods have limitations peculiar to the techniques (1,5,6,11–13,33,34).Previously, direct planimetry of the AVA b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MR) imaging was demonstrated to be feasible, and results with that technique and results with echocardiography and ventriculography with a catheter (7,8) showed a good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are similar tothose reported with MR imaging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imetric AVA measurements with multi–detector row CT and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EE and TTE. Furtherm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lanimetry with CT and transvalvular pressure gradients was moderate and indicated a reduction of the AVA with increasing transvalvular pressure gradients.When we assessed the planimetrically measured orifice area, a potential flaw might have occurred in that with poor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and low stroke volume, the pressure necessary to open the cusps to the full extent may not have been generated and, hence,may have led to an underestimation of the AVA (7). On the other hand,researchers in a study (35) with TEE simultaneously compared the planimetric measurement of the AVA with the calculated AVA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stenosis and demonstrated that changes of transvalvular blood flow did not result in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of planimetric AVA measurements.Another limitation of planimetric AVA measurements could aris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area, whereas planimetry is used to measure the anatomic area; the latter is supposed to be larger than the former (12). This could explain the slight overestimation in regard to AVA measurements with CT and TEE compared with measurements with TTE, as also has been observed in our study; however, thes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 and StenosisRecently, investigators in a large comprehensive study (19) examined the hemodynamic correlates, the diagnostic value, and the outcome implications of quantitative 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 measurements in 100 patients with aortic stenosis and found this correlation to be curvilinear. These investigators concluded that the grade of 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 and that of stenosis provid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Moreover, the valve calcification score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urvival and, thus, provided important outcome information (19).This finding supports the idea that valve calcif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50%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even in the absence of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36). On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investigation for application in further imaging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stenosis is that the extent of 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 should not be taken as a direct marker of the severity of aortic stenosis, as has been previously suggested (15–18), but that 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 should be separately quantified in addition to severity of aortic sten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