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科目语文教材版本统编版课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第一课时姓名年级高一一、整体设计思路《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一首怀古词,而怀古词一般的写作模式为临古地(写景)—忆古人/古事—抒己怀。
为此,对于这首词,我总体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词的上片找出作者描写的意象,并分析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带给读者怎样的感受,引出王安石“画图难足"之叹,这一番惊叹又会引出诗人怎样深层的感慨?进而转入下片对词人情感的体悟,分析“叹”之由,理解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把目光投向国家,胸怀四海,心忧天下。
二、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就“阅读与鉴赏"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与高雅的艺术趣味,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
为此,这首词我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句串讲,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
三、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词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4.文化理解与传承:理解此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
四、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选自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古诗词诵读单元,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叹,寄托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2.感受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五、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较强的概括和归纳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
本文是一首词,因而重心在诵读上,以读促悟。
六、教学方法及选用依据1.诵读法。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词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古诗词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古诗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诗词的主题、意象、修辞等特点及艺术效果。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的一首古诗词,本节课将围绕以下知识点进行梳理:
1.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了解古诗词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活背景、创作年代以及诗歌的历史地位。
3.诗歌的意象与主题:《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主要意象,如“桂枝”、“金陵”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主题思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诗歌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4.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实践,通过小组讨论、诗歌表演等形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理解:《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主题思想、意象、情感等。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8周周二上午第二节课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一、导入:北宋时期,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登上金陵的高处,面对大好河山,写下了一篇著名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这位词人就是王安石。
《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
”意思是说:有三十多首写金陵怀古的“桂枝香”词,但王安石的这一首是最好的。
那么这首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一下。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金陵:金陵: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在秦淮河畔建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先后有春秋时期的吴国、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十三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
所以南京被称为十三朝都会,那么悠久的历史留给这座城市的别名就特别多,比如说:金陵、秣陵、越城、建康、应天等等。
历史的沧桑,使得南京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感慨,怀古思念最多的地方。
三、播放朗读音频,或者让同学们朗读课文;四、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并与同学们一起对课文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展现在作者眼前的虽然是一副秋景,却丝毫不见萧瑟悲凉之感,眼前所见,高远明丽,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提问:“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长江山水的什么特点?答:用典:化用谢眺《晚登三山环望京邑》中的”澄江静如练“之句。
比喻: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
动静结合:运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词人先写远景,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的下片,王安石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题旨,用“念往昔”三个字拉开了时空的反差,来追忆六朝统治者竞相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以致最后的陈后主,敌军已兵临城下,他还拥着一群嫔妃在寻欢作乐,这里的“门外楼头”,化用了杜牧的《台城曲》,王安石巧妙地只借用“门外楼头”四个字,“门外”言大军压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其精炼而又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学习提示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
上片先点明登临时节,随后写眼前景色。
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确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含板书)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本词,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问题探究、自主合作探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配乐展示金陵(南京)古城照片。
配合语言描述:金陵古城,见证着历史的更迭与变幻。
文人墨客,登高望远,看六朝繁华褪尽,生发出满怀的愁绪。
发忆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凝聚笔端,成就名篇佳作,经久长新。
当金陵古城遇到王安石,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桂枝香·金陵怀古》。
请一位学生大声地诵读课文。
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回答课前预习作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展示:二、了解作者,知人论词1.作者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
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
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
晚年退居金陵,世称荆公。
卒谥文。
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2.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
廿年仕宦生涯,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3.文题解读。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
此调为北宋新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为创调之作。
代表作有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等。
桂枝,喻名贵的树木。
三、诵读诗词,把握情境教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注意读音与节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1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诗歌,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并背诵。
思维发展和提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和理解: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培养责任与担当精神二、教学重点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三、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四、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余秋雨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两首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首怀古词,并基于这三首词总结怀古诗的特点。
展示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诗歌,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并背诵。
思维发展和提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和理解: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的人文情怀,培养责任与担当精神知人论世词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相关背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
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 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3、.背诵整首词一、导入新课孔子曾言:“仁者怀山,智者抒水。
”古代先贤在潺潺流水面前总能汲取不少深刻的智慧。
范仲淹对着洞庭湖发出感叹:“面对先天下之忧而自忧,追随后天下之乐而自乐。
”毛泽东在江水中击浪时代表全国百姓问道:“苍茫的大地,谁能主宰沉浮?”水,是情感的触媒,它承载着千古不变的家国之情。
今天,让我们沉浸在诗意的境地中,感受千年洞庭水与长江波澜的奇妙;在明亮的景致中理解情感,体味水中流淌着的千古家国情。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初入诗境,观水识人初入诗境,观水识人二、初入诗境,观水识人(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意的胜境,通过赏析杜甫和王安石的诗句,以及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深入感受洞庭湖与长江的壮阔景色。
首先,我们先来听一下两组同学朗读的课文,请注意找出描写水的句子。
学生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学生2:“千里澄江似练。
”老师:很好,你们已经成功找出了描写水的两句诗句。
现在,请你们谈一下这两句水景的特点。
学生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乾坤日夜浮”表现出水的辽阔和浩大,仿佛是整个天地都浸润在水之中。
而“千里澄江似练”则描绘了江水清澈透明,宛如一层薄薄的练子覆盖在水面上。
老师:很棒,对水景特点的理解很到位。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一下杜甫和王安石这两位诗人。
谁能告诉我杜甫和王安石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创作的这些描写水的诗句呢?学生4:杜甫是在公元768年,身患多种疾病的情况下,漂泊江湖来到岳阳,写下了这些描写水的诗句。
而王安石则是在公元1076年,回到澄澈的长江时写下的。
老师:不错,你们对于诗人背景的记忆很清晰。
现在,我想了解一下这两位诗人在他们的时代里分别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5:杜甫是在唐朝,他是一位文学巨匠,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桂枝香·金陵怀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诗词朗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和历史智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桂枝香·金陵怀古》。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典故的理解。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桂枝香·金陵怀古》,提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典故。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典故。
5. 诗词朗诵:(1)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注意语气和表情。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诵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复习和背诵。
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解析。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技巧,并对下次课进行准备。
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桂枝香·金陵怀古》。
(2)理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和古文知识点。
2. 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深层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2.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勾画出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教师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 写一篇关于《桂枝香·金陵怀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其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习心得评估:阅读学生的学习心得,了解其对诗词的感悟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金陵的古诗词,拓宽视野。
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 金陵怀古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教学目标1.搜集资料,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比喻、用典、远近交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
3、通过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4、背诵整首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自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你要读懂王安石,就不能只知王安石变法,你要懂他“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高洁品质;你要看他“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怀壮志;你要懂他“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故乡之思。
当王安石行至金陵城,他又写出什么样的诗篇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板书标题)2.知人论世师说:“请大家翻到语文课本156页。
”师说:“认真阅读学习指导,找位学生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作者。
师展示幻灯片,一组朗诵作者简介。
幻灯片6: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
卒谥(shì,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文。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杰出文学家。
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词作不多,《全宋词》仅存词二十九首,但能“一洗五代旧习”。
《桂枝香·金陵怀古》即为其中一首有代表性的词作,《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据传,苏轼见到这首词,也说:“此老乃野狐精也”。
师:“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
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
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
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2)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创设情境:通过历史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使古诗词学习更具有趣味性。
2.互动体验:采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增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4.结合项目导向学习,布置相关的课后研究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诗词背后的故事,培养其独立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总时长:45分钟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金陵古城的历史图片,配以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城的氛围。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对金陵古城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精彩句: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③艺术性与趣味性:
-诗词结构图:用图示展示诗词的结构,如起承转合,突出其艺术结构。
-意象描绘:用简笔画描绘诗中的意象,如古树、流水,增强视觉效果。
-互动板书:在黑板上预留空间,让学生上台填写自己找到的怀古诗句,增加课堂互动性。
-艺术字体:使用不同的字体书写诗词标题和重点句子,提升板书的审美价值。
-指出问题:针对学生的作业,指出诗词解析中的理解偏差、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等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个性化指导:对于学生在创作和阅读心得中表现出的个性和特长,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进一步提升的方向。
-反馈方式:通过书面评语、个别交流或课堂点评等方式,将作业反馈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对古诗词的兴趣不足或讨论话题不够吸引人。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繁华竞逐,谩嗟荣辱——《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文本解读:《桂枝香·金陵怀古》选自我们新版教材的必修下册中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
它被放于诵读篇目,所以我想,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把诵读作为打开此词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
诵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准确地把握诗歌之美、诗人之情,主导学生思维走向及课堂走向的传统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诗句的逐步串讲,采用深入诵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
这首词能够在众多怀古词中脱颖而出,主要在于在立意和识见上,高瞻远瞩,寄意深远。
所以,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大视野、大境界。
自古以来,登高远望,抒“登临意”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
而王半山的这《桂枝香》,是为个中翘楚。
公元1076年,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任江宁知府。
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实际上隐藏着种种危机。
时值深秋,王安石用政治家的敏锐,临江揽胜。
上阕用“澄江、翠峰、归帆、西风、酒旗、彩舟、白鹭”等几个意象,有点有染、有实有虚、远近相交、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画。
词至下片,则开始感叹六朝以来的“繁华竞逐”,空贻后人伤感。
面对秋草凄碧,唯有无尽的嗟叹!可见,词作有着磅礴的历史情怀。
在这里,王安石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责任感和士大夫情怀,以及胸怀天下的改革者的担当和炽烈的爱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读懂诗歌,从意象及艺术手法入手分析鉴赏,并能有感情地诵读。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提升学生鉴赏怀古类诗词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欣赏诗文中呈现的壮丽画卷。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体会诗人蕴含于词中的深沉爱国之情,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课堂实录【教学设想】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古诗词诵读”单元,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四首诗歌作品:杜甫的《登岳阳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的【皂罗袍】唱词。
教材对每首诗词都作了简短的赏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值得学生思考的鉴赏问题。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结合注释和阅读提示理解诗词内容是不难的。
2021 年是王安石诞辰1000 周年。
除了政治改革,他在文学上也有突出成就。
《桂枝香·金陵怀古》就属于他词作中的精品,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描写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自成一格,被称为“金陵怀古之绝唱”。
本课选择这首词作为鉴赏学习的例子,发挥文本的典例作用,引导学生“学一文”进而“知一类”,运用所学方法在课后对其余三首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教学过程中创设合理的教学任务,并以此为导向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抓住诗歌意象,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品赏词中景,感受词作雄浑开阔、苍劲峭拔的意境风格;借助关键字词,结合词作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词中情,体会一位政治家、改革家的良苦用心;观照词史,从词作文化角度,通过与花间词作对比阅读及对相关资源的研读理解本词作为“千古绝唱”的内涵和成因。
【课堂实录】一、明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本册的“古诗词诵读”板块,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四首诗歌作品:有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杜甫的《登岳阳楼》,有被称为怀古词“千古绝唱”的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有古往今来众多洞庭湖旅途寄怀之作中的精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也有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皂罗袍】唱词。
(投影岳阳楼、秦淮河、洞庭湖及杜丽娘四幅图片。
)师:学习这四首诗词,我们应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歌内容;在诵读之中感受诗歌的声韵和谐之美;抓住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特点和风格;通过比较阅读,明晰诗歌的区别性特征;结合写作背景及写作技巧,体会作者情感;从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中,汲取营养,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二、激学习兴趣师:本单元学习之旅的第一站,我们一起走进金陵。
对于金陵,大家了解多少?生:我知道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据说是因楚威王埋金子镇压南京的帝王气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秦始皇命人铸造金人埋于此而得名。
生:金陵和罗马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师:对的,金陵是六朝古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一派繁荣气象。
在地理上,金陵山川形胜,虎踞龙盘,氤氲着王气。
台城的草色烟光,秦淮河的红粉佳人,无不引起文人们的思古幽情。
在众多怀古诗词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金陵,其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被杨湜称为“千古绝唱”,梁启超认为其可以和周邦彦、辛弃疾相媲美,周汝昌则盛赞其为登高抒怀作品中的翘楚。
师:为何王安石可以凭借独一首而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味赏析。
三、品金陵之景1. 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上阕。
师:《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退居金陵时的登高怀古之作。
同学们课前依据老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单并借助词后注释及自读赏析词作后有何发现?生:这首词的上阕写金陵之景,下阕抒怀古之情。
师: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本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
本词上阕以“登临送目”领起,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金陵图景。
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生(众):晚秋,景象开始萧索。
师:“登临送目”,王安石看到了什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上阕,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对金陵之景进行赏析。
(生自主朗读思考后自由发言。
)生:“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两句,化用了谢朓的“澄江净如练”,“似练”“如簇”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峭拔。
生:我觉得这里高低结合,将金陵山水写得很有立体感。
师:这里除了一低一高,还有一横一纵、一动一静,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立体的空间,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永恒。
生:“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这一句的“背”字和“矗”字,用得很妙,把江边景致写得很生动,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能看到人的活动。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
“残阳”中的“归帆”,“西风”中的“酒旗”,既有大笔渲染,又有细笔点染,而且远近、动静结合,加上一“背”一“矗”,让景物显得萧瑟却不衰飒。
生:“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写落日下江天洲渚的景象,我发现在此之前的景物描写,色调是淡雅的,到这里一下子就明丽了起来。
在广阔的空间上,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了。
师:是呀,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是不是与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大家看这首词的景物有实有虚,色彩有浓有淡,远近动静交错,构成一幅壮丽的金陵秋景图。
林逋说“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眼前之景实难尽述,因此词人用“画图难足”收束了上阕。
2. 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确本词景物的区别性特征。
师:准确把握一首词的景物特点,除从以上写景角度赏析外,对比也是基本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比王安石稍早的欧阳炯的咏金陵之作《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进一步明确本词在景物描写上的区别性特征。
(投影词作。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看看它选用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自由朗读、思考作答。
)生:这首词选用了落日、晚霞、草、流水、月等意象,展现出了日暮时分,长江东逝景象下的金陵古城,呈现了一种落寞苍凉的幽冷意境。
师:这些意象的特点是怎样的呢?生:空阔、明丽的。
师:那为何你读到了落寞幽冷呢?生:我觉得词人是以自然景色的空阔明丽反衬六朝旧址的萧条。
感觉是空阔中带着寂寥,绚丽中带着苍凉。
师:说得特别好!我们看结尾用“西子镜”比“姑苏台上月”,对意象进行了女性化的处理,沧桑中融入了几分柔丽。
《金陵怀古》则选用千里江水、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等壮大的意象,营造了雄健壮阔、旷远清新、苍劲峭拔的意境。
四、析怀古之情1. 抓关键字词,体会词人的怀古之情。
师:下阕以“念”字起笔,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
如果把作者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生(齐):叹。
师:那王安石“叹”的是什么?生(众):“叹”陈后主的亡国之痛。
师:仅仅是悲叹陈后主吗?生:不是,历史上因荒淫而亡国者不止陈后主一人,还叹“悲恨相续”。
师:所以这里是以历史个例包举万象。
那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生(众):“繁华竞逐”,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思进取。
师: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在词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生:“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统治者没有以此为鉴,而是沉溺酒色,挥霍无度。
我在这里读到了词人对朝代兴亡的叹惋之情。
师:很好,那大家再看看“谩嗟”是什么意思。
生(众):“谩”,徒然之意。
师:“谩嗟荣辱”就是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
这里是否表达了词人对千古以来凭吊历史之士的态度呢?他们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却未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
不难见出,王安石怀古之情绝不止于此。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材料。
2. 知人论世,从历史角度探析词人情感。
(投影展示材料。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宋史·王安石传》)师:王安石所生活的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年代,虽然比不上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强盛,但国家尚属安定。
然而作为改革者,王安石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敏锐地看到了——生:敏锐地看到国家安定表面后的种种乱象。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安石上万言书向仁宗表达自己的“矫世变俗之志”。
在此基础上分析末两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的背后,是词人对社会现实的殷切观照,一种锐意改革、振兴北宋的愿望已在他心中萌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正是其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
五、赏介甫“绝唱”师:我国古典诗词中怀古的传统源远流长。
就词而言,《花间集》中的少部分作品首开咏史怀古之端。
请大家阅读宋初花间派词人孙光宪的《思越人·古台平》。
1.从词作文化发展角度品析,就意境风格、感情基调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作对比阅读。
(投影词作。
)思越人古台平,芳草远,馆娃宫外春深。
翠黛空留千载恨,教人何处相寻。
绮罗无复当时事,露花点滴香泪。
惆怅遥天横渌水,鸳鸯对对飞起。
渚莲枯,宫树老,长洲废苑萧条。
想像玉人空处所,月明独上溪桥。
经春初败秋风起,红兰绿蕙愁死。
一片风流伤心地,魂销目断西子。
(生自由朗读。
)师:有学者说《花间集》中的怀古词受花间整体词风影响,“仍未离花间的苑囿,温情柔丽”,在意象上多选取历史事件中的女性和历史废墟中的花花草草。
《古台平》是否体现了这些特征呢?在意境风格上它与《金陵怀古》又有何区别呢?(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生:这首词以西施为对象,写到吴宫废苑的荒凉景象,春去秋来,当年的绝代佳人如今不知何处寻,只留下绵绵的遗恨。
我们认为,这首词呈现出哀婉凄愁的意境风格。
而《金陵怀古》则选用壮大开阔的意象,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意境风格。
师: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这首词“笔致疏冷,凄艳”。
我们看到,短短的一首词中充斥了凄凉无助的词汇,比如枯、老、萧条、败、愁死、伤心等。
那这首词在感情基调上与《金陵怀古》有何异同呢?(小组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这首词传达了对故国灭亡的哀悼与悲愁,在感情上表现出一种低沉无奈。
《金陵怀古》中也有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但它的感情基调不是低沉苦涩的,而是理性积极的。
师:也就是说,《古台平》展现了个体生命在历史兴替中的脆弱与无助,在哀悼亡国的历史悲剧时又止步于抒发古今同愁之悲。
而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既总结了历史教训,也展现出以史为鉴的情怀。
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继承了花间词派的咏史传统,同时又在意境风格、感情基调上推陈出新,使得本词成为“第一首很成熟的怀古词”。
2. 从历史文化角度构建词作内涵,进一步了解本词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
师:王安石的《金陵怀古》一词为什么会取得以上的种种突破?我们结合以下资料来探寻其“千古绝唱”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