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必须按统一标准予以界定并填写。
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病案首页录入过程中把握不准确,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
现就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界定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分述如下:1 手术的概念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经充分准备后,符合无菌要求的切口。
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手术、视觉器官、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子宫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新近愈合的切口须再次切开手术,例如腹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须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须再次切开探查止血;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的切口。
例如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化脓性腹膜炎、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出缝合的切口;与口腔相通的连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以及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
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和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具体情况,如“Ⅱ/乙(血肿)”。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是在医学领域中对手术切口分类及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它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
下面将对手术切口分类和伤口愈合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手术切口分类手术切口分类是根据手术切口的性质和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切口的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根据国际切口分级系统,手术切口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皮肤和黏膜的切口,没有感染风险。
例如常见的阑尾切口。
2. II类切口:正常手术过程中经过非感染性脏器(如肺、肝、胆囊等)的切口,有一定感染风险。
例如胆囊切口。
3. III类切口:感染性部位的手术切口,有较大感染风险。
例如胃肠道手术切口。
4. IV类切口:有明显感染、脏污或败血症等情况的手术切口,感染风险最高。
例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创伤切口。
二、伤口愈合分级伤口愈合分级是对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愈合不良的情况。
根据伤口愈合情况,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I级愈合:伤口组织完全愈合,无感染、红肿等症状,没有渗液或分泌物。
创口愈合线整齐,没有过度张力或瘢痕形成。
2. II级愈合:伤口表面有较小的切口裂缝,创口边缘有轻度红肿,伤口底部有轻度渗出。
创伤面愈合时间较长,但无感染迹象。
3. III级愈合:伤口存在明显切口裂缝,创口边缘红肿明显,伤口底部有渗出液。
有轻度感染迹象,但未导致严重并发症。
4. IV级愈合:伤口未愈合或愈合不良,创口裂缝严重,有感染迹象,严重红肿、疼痛,并有渗液或分泌物。
可能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化脓性感染或死亡组织形成等。
伤口愈合分级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伤口愈合不良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手术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在医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准确评估手术切口的风险和判断伤口愈合情况至关重要。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得界定标准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就是评价手术质量得客观指标,因此必须按统一标准予以界定并填写。
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对标准得理解与掌握尚存在一定得偏差,在病案首页录入过程中把握不准确,影响统计报表得准确性。
现就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界定中常见得问题及对策分述如下:1 手术得概念1、1 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得“手术统计”及其她数据得指标解释就是:“手术就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与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得得医疗操作。
”1、2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经充分准备后,符合无菌要求得切口。
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手术、视觉器官、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得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得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得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得空腔器官得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子宫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得切口;新近愈合得切口须再次切开手术,例如腹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须再次剖腹得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须再次切开探查止血;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得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得切口。
例如某些腹内明显感染得手术如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化脓性腹膜炎、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出缝合得切口;与口腔相通得连得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以及各个系统或部位得脓肿切开引流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得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2 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得问题2、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切口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系列培训2013.01.21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切口分类和愈合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被分为一类切口、二类切口、三类切口。
愈合等级被分为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
一、手术切口
1、一类切口:一类切口通常指的是没有污染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手术切口。
2、二类切口:二类切口为可能污染的切口手术,如开腹胆囊手术,此种手术前应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
3、三类切口:三类切口通常指的是污染创面较大的手术,常见于急诊创伤等。
二、愈合等级
1、甲级愈合:甲级愈合通常指的是伤口愈合较好,并且未出现感染、化脓等情况,愈合后皮肤组织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斑痕。
2、乙级愈合:乙级愈合通常指的是伤口出现炎症,可能表现为有脂肪液化的情况,但伤口并没有出现脓肿,此时伤口不容易愈合,应定期对切口进行换药,保持组织干燥。
3、丙级愈合:丙级愈合通常指的是伤口已形成脓肿,建议对切口进行清创处理,将局部的脓肿切开引流,并将坏死组织清除。
丙级切口愈合后可能还会形成明显的疤痕。
手术切口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系列培训2013.01.21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
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手术切口的分级是为了根据切口的状况进行分类和评估,以便确定适当的感染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1.分级标准根据切口愈合程度和感染风险,手术切口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干净切口(Class I):切口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没有打开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泄殖腔,切口周围没有感染迹象。
2.清洁-无菌切口(Class II):在有控制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切口周围没有感染迹象,但切口打开了上述腔体,且预计污染风险较低。
3.清洁-污染切口(Class III):在非无菌但可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切口在感染迹象或感染危险区域内,且切口打开了上述腔体。
4.污染-感染切口(Class IV):在感染风险明显的条件下进行,存在严重感染或脓肿的切口。
2.感染检测标准为了及时发现手术切口是否感染,可以根据以下指标进行检测:1.切口疼痛:切口周围的持续或加重疼痛可能是感染的表现。
2.红肿:切口周围出现红肿可能是切口感染的迹象。
3.渗出液:如果切口处有黄色、绿色或有异味的渗出液体,可能是感染的显示。
4.切口愈合延迟:如果切口没有正常愈合或愈合延迟,可能是感染导致。
5.体温升高:手术后出现持续性体温升高,可能是切口感染的征兆。
3.处理方法根据手术切口的分级和感染检测结果,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1.干净切口和清洁-无菌切口:维持切口的清洁干燥,定期观察感染征象,避免切口污染。
2.清洁-污染切口:注意控制切口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消毒和伤口护理。
3.污染-感染切口: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可能需要进行伤口引流或其他手术处理。
为了保障患者的手术切口安全和降低感染风险,请医务人员根据分级和感染检测标准,采取适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标准(试行)一、手术切口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
但无明显污染。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尿道、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会阴侧切、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也属于Ⅲ类。
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如无感染,属于Ⅱ类,有感染存在的,属于Ⅲ类。
脑外科闭合伤,若血肿局限在硬膜外、头皮完好,属于Ⅰ类,血肿在硬膜下,存在脑脊液漏,属于Ⅱ类。
外科手术切口和伤口愈合的分级
外科手术切口和伤口愈合的分级
手术切口分类和伤口愈合的等级都是一个手术切口愈合的标志,对于患者创伤或者手术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国际上,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而伤口愈合的分级也分成三级。
一外科切口的分级: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二)清洁--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三)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伤口愈合的分级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伤口愈合不良,化脓,需切开引流。
记录方法:
如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愈合优良,则记以“Ⅰ--甲”,胃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发生血肿,则记以“Ⅱ--乙”,余类推。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是表明切口愈合状况的一种标准,是由国际切口愈合组织提出的,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根据切口愈合等级分类,切口可以分为I级、II级、III级和IV级。
I级切口愈合是最佳状态,表明切口组织可以保持张力,没有任何明显的损伤,没有出血或水肿,周围皮肤没有改变,有很少的疼痛感。
II级切口愈合是正常状态,表明切口组织可以保持张力,有轻微的出血和水肿,周围皮肤可能有轻微的红肿和分泌物,有轻微的疼痛感。
III级切口愈合是轻度损伤,表明切口组织可能断裂,有明显的出血和水肿,周围皮肤有红肿和分泌物,有中等程度的疼痛感。
IV级切口愈合是重度损伤,表明切口组织可能断裂,有明显的出血和严重的水肿,周围皮肤有明显的红肿和分泌物,有严重的疼痛感。
切口愈合等级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判断切口愈合状况的标准,医生会根据这一标准对患者的切口进行评估,以便正确诊断切口愈合的情况,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此外,病人也要注意切口的愈合情况,避免感染,保护切口,避免损伤,以保证切口的正常愈合。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Ⅰ 类切口(清洁切口)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 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 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① 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愈合级别简表切口分类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切口分类 / 愈合意义Ⅰ类切口Ⅰ / 甲无菌切口/切口愈合良好Ⅰ / 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欠佳Ⅰ / 丙无菌切口/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 / 甲沾染切口/ 切口愈合良好Ⅱ / 乙沾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Ⅱ / 丙沾染切口/切口化脓切口愈合良好/感染切口甲 / ⅢⅢ类切口Ⅲ / 乙感染切口/切口愈合欠佳Ⅲ / 丙感染切口/ 切口化脓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病案首页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病案首页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1.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手术1.1据《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1.2根据卫生部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等级,按以下要求填写:1.40类切口:指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等。
1.5愈合等级“其他”:指出院时切口未达到拆线时间,切口未拆线或无需拆线,愈合情况尚未明确的状态。
2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2.1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预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2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Ⅲ类可能污染切口。
2.3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对。
病案首页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病案首页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
准
手术切口分类一般按照损伤部位、损伤深度、膜性复杂性和情况
危险性等因素将手术切口分为I(一类)、II(二类)和III(三类)
三个等级。
1)I级切口:指无粘连、无蒂、无腔室,皮肤和附属组织健康,且毛细血管无重大损伤的切口的情况。
2)II级切口:指粘连一般较轻,蒂阔,持续时间较短腔室简单,皮肤及附属组织轻度损伤的情况。
3)III级切口:指粘连明显阔口,蒂联紧,持续时间长,腔室较多,皮肤及附属组织严重损伤,毛细血管明显损伤,治疗困难的情况。
愈合等级则依据切口广度、创面纵深、清洁度、创面形态及组织
的的合并凝固情况和炎症状况等要素将其分为I级、II级、III级、
IV级和V级五个等级。
1)I级:皮肤切口内部仅有轻度炎症,没有粘连,凝固后,表面平整,皮浆和皮下组织干燥,无充血、渗出液、溃烂;
2)II级:创面出现轻度至中度粘连,轻至中度炎症,皮浆和皮
下组织出现渗液少量溃烂;
3)III级:创面明显粘连、中度至重度炎症,皮浆和皮下组织出现渗液多且有溃烂;
4)IV级:切口腔室明显,呈溶解样,重度至极重度炎症,附属
组织出现明显溃烂;
5)V级:切口横深明显,皮肤无迹可寻,皮下组织中抗菌对象未止血,重度极重度炎症,溶解样,出血多,溃烂更是极其严重。
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分类
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分类是手术中常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指导手术护理、评估外
科护理质量,及预测患者预后,是外科护理的基础。
切口分类是指根据外科手术切口的特点,将外科切口分为三类,即无创伤切口、简单
切口、复杂切口。
无创伤切口是指仅需一个无创伤手术口,手术切口在同一位置,只有组织层和皮肤组织受到创伤,可以使用较轻的术式完成手术,比如:无创心脏检查、无创腔镜手术等;简单切口是指仅需一次手术口,手术切口在同一位置,且只有深层组织受到创伤,比如:简单腹腔镜手术、简单的消化道手术等;复杂切口是指需要多次手术口,手术切口分布在多个位置,受到创伤的组织比较复杂,比如:肝移植手术、大范围切除肿瘤等。
愈合等级分类是指根据切口的特点,将切口愈合情况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分为0-4级,其中0级表示术后切口未愈合,1级表示术后切口愈合,但不平滑;2级表示术后切口愈合,并有炎症反应;3级表示术后切口愈合,炎症反应消失,但尚未完全平滑;4级表示
术后切口完全愈合,平滑无结痂。
切口分类和愈合等级分类在外科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
的参考,指导手术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分级
Ⅰ类切口(清洁切口)
术前切口处无污染、无炎性病灶,即术中未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未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的手术切口,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切口(沾染或污染的清洁切口)
指进入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腔道等,但无炎性病灶及感染的手术切口。
Ⅲ类切口(污染切口)包括
①开放性、新鲜的各种损伤切口;
②陈旧性有坏死组织和临床存在感染的伤口;
③术中无菌状态遭受严重破坏,如开放性心脏按摩或胃肠手术其内容物溢出至伤口。
切口分类 / 愈合级别简表
切口分类切口分类/愈合级别切口分类/愈合意义
Ⅰ类切口Ⅰ/甲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Ⅰ/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Ⅰ/丙无菌切口 / 切口愈合化脓Ⅱ类切口Ⅱ/甲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Ⅱ/乙沾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Ⅱ/丙沾染切口 / 切口化脓
Ⅲ类切口Ⅲ/甲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良好
Ⅲ/乙感染切口 / 切口愈合欠佳
Ⅲ/丙感染切口 / 切口化脓
正确掌握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要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师对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标
准掌握不好,影响了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参考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讨论。
一、手术切口分类界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 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例如:把单纯甲状腺切除,乳腺部分切除,内眼手术,单纯疝气修补术,非创伤性颅脑手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一般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应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2 把Ⅱ类可能污染切口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比如把胃次全切除术,阑尾单纯切除术,全宫切除术,输尿管切开取石等手术计为Ⅰ类无菌切口,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如睾丸鞘膜翻转术,会阴侧切术等。
3 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糖尿病足病(足坏疽)行足趾切除手术,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手术等,这些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的手术,其切口直接暴露在感染物中或邻近感染区,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显然不对。
二、不属统计范围内手术切口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如鼻息肉摘除术、扁桃体剥离术(挤切术)、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宫颈息肉摘除术、大面积烧伤清创术、脸板腺囊肿刮除术、各类切开引流术等均不属统计范围。
对于这些手术切口,概念明确,相对容易掌握,但有一些切口则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
如某病例,病案首页记
载手术名称是双乳腺癌根治术,切口分类
Ⅰ类。
仅从病案首页看切口分类是正确的,但查阅病案有记载:“术后第四天伤口愈合好、无红肿、无渗出,拔除引流管加压包扎。
术后第十天右侧伤口腋下有积水感,查见右腋下皮肤隆起,触之软,考虑积液,拆线数针挤出黄色液体5 ml ”根据病案记载可鉴定切口愈合不好有缺陷,为乙级愈合。
但由于为引流切口并已超过48小时,已不属切口统计范围之内,因此这一病例应不再统计。
三、愈合等级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把丙级愈合计为乙级愈合。
如一病例,病案首页记载为化脓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Ⅲ类切口乙级愈合。
查阅病案时有记载“术后第七天换药见切口隆起,表皮已愈合,扩开切口后约10 ml黄白色粘稠脓液流出,脓腔位于肌层,给予清洗引流。
”病案中清楚记载有化脓感染情况并切开清洗引流,是典型的化脓感染切口,应计丙级愈合。
但医师认为,这是一例化脓性阑尾炎病例,化脓又来自肌层,与本身是化脓性阑尾炎有关,表皮愈合是好的,应计乙级愈合,实际上在鉴定切口分类时将此手术计为Ⅲ类切口就已经对化脓性阑尾炎进行过描述,愈合情况则应按愈合标准进行鉴定,不应将切口分类与愈合等级两者混淆。
无论哪类手术切口化脓都应计为丙级愈合。
第二种把乙级愈合计为甲级愈合。
如一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例,病案首页记载:“Ⅰ类切口甲级愈合。
”病历中记载: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术后12天出院。
而出院小结中未对切口愈合、拆线等情况作详细描述。
切口感染出现症状一般5~7天完全表现出来,但常常由于术后广泛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少数病人在术后一、二月甚至数月才出现化脓感染,这一病例病案虽未作详细描述,但术后第6天切口红肿,说明已有感染症状,由此可鉴定为愈合欠佳或者愈合有缺点,应计为乙级愈合。
四、切口分类鉴定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把Ⅲ类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这些手术由于已邻近感染区或者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属污染切口。
这类手术不同于单纯的空腔脏器手术,故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不准,又如口腔科的先天性腭裂修补术等口腔手术由于与口腔通连应为Ⅲ类污染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也不准。
第二种:Ⅱ类切口计为Ⅰ类切口。
如把普通外科的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泌尿外科的睾丸鞘膜修补术、创伤骨科的断指再植术等计为Ⅰ类无菌切口。
在这些手术中空腔脏器手术由于可能受空腔脏器内容物的污染应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另外,皮肤灭菌不易彻底的如开放性外伤手术、外阴手术以及泌尿系统手术均不属无菌切口,应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
第三种:把Ⅰ类无菌切口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如把白内障吸出术、颅咽管瘤切除术等计为Ⅱ类可能污染切口,眼科、神经外科的非
外伤手术一般是有充分术前准备,且从临床上看也符合无菌要求的手术,应为
Ⅰ类无菌切口。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对外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作了明确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清洁切口,Ⅱ类为清洁-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Ⅳ类为感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同时还规定,“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因此各级医师以及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才能有章可循,也才能做到对切口分类、愈合等级按统一标准予以鉴定。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