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合集下载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引言语法隐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的意义。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应用十分普遍。

名物化结构是指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语言现象,在语篇中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特点。

研究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篇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闻报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人们对新闻语言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语篇功能的探析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法隐喻理论的框架,探讨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特点和作用,为新闻报道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in English newsrepo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ammar metaphor theory. Nominalization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verbs, adjectives, or adverbs are converted into nouns, creating a more abstract and formal expression. In English news reporting, nominalization is frequently used to condense information, provide objectivity, and convey authority.1.3 研究意义名物化结构在语言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新闻报道语言学领域。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及物性分析与新闻语篇解读

1引言及物性系统是英语中用来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充分”。

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

笔者拟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模式分析阅读新闻语篇,以揭示及物分析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旨在增强外语学习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和批评性分析能力。

2及物性理论在语篇分析中运用根据Halliday 的观点,及物性指的是描述小句的系统;要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的三个方面是:(1)这是什么过程?(2)过程中有几个参与者(participant )?(3)参与者起什么作用?在具体分析时,除了确定过程和参与者外,还要确定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

及物性系统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过程(process )、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element)的选择,在语言中再现人的各种社会经历和心理经历及其立场观点和意图。

阅读主要是借助语言获取信息,理解文章的内容。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篇中的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及物性分析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识形态意义。

Halli-day (1978)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实践和社会符号,它反映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因此,语言并非是中性的,这在新闻语篇中尤其如此。

因此,读者需要以批评性的眼光来分析大众媒体语篇,以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其他偏见。

浅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言中的元功能

浅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言中的元功能

2名词 化结 . 名词 化结构 是将 过程 ( 词汇语 法层 一 其 致 式 形式 为动 词 ) 和特 性 ( 一 致式 为 形容 其 词 )经过 隐喻 化 ,不 再是 小句 中的过 程或修 饰 语 ,而 是以名 词形 式体现 的参 加者 ( 胡壮 麟 , l 9 。过程 或 属 性 名 词化 后 ,小句 6) 9 中的 其 他成 分 也 要 相应 的 发 生 变化 。如 :
s a e e xpr s i c nc r abo t t m nt e e s ng o e n ut t e h


....—
so e s o h e c ak. ( 系 过 l wn s f t e p a e tl 关 程 :te p ae tl sso ) h e c ak i lw 3A Ven meeof il tteU td ) i a s fc h n e t ia a i
H n iT us a ( a o h rd y.言语过 程 :V en mee 闻语 篇来说 非常 重要。 ita s 情 态成 分 同样可 以被 隐去或 被打 包成名 wih rwa) tda 1 词词组 ,从 而使其 成为 抽象 的事物 而具 有 了 nra e 4W ok lc disa tsf cto n i c e s s ) r pae s i a i 客观性 。这 一点 也迎合 了新 闻客观 ,公正和 sg ii a ty wih t e a e o o i n fc n l t h g f c mpu e 独 立 的 文 体 特 征 。 例 如 : tr e u p n . 心理 过 程 : o d s a i f q i me t ( t is tsy 7On os it st a gnia ) e p si ly i h tAre t bi n wih. . t .) a d C i u d bd jit fB ai wa n hl wo l i o l i r z s e n y l n b et i ut e s l a a aa i r- 本文 分析结 果表 明 ,新 闻英语 中物 质过 u a l o bu d s i bl t di nd nfa tu tr n i 程 被打 包为 名词词组 的情 况较 多 。行为过 程 s r c u e i tme. 名词 化 的现象 则较 少 ,这是 因为行 为过 程主 例7中抽象 名词 p s bl y 被 当作事物 ) o s it i i 要 指人们 生理 和心理 的行 为 ,如 cu hn , 谈 论 ,隐去 了情 态来 源 ,相 当于 小句 i s o g ig t i bet ig ,其本 身在新 闻语 言中就 少见 。 afc h ti i p s beta …, rahn 等 atta t so s l h t 这样就使 i 韩 礼 德 曾指 出 存 在 句 可 以 名 词化 为 “ he 推 断 显得 更 加 可 靠 。 t l c O ” 引导 的词 组 ,如 : ak f 3 3 语 篇功能 . 5 h r yr o l e l em i y ) eA T m p r pa s a a l e t c bm n 语 篇功 能是 语言 成分组 织成 为语 篇的功 o n a a k o r i n l c f t a ni g a o m ng he r o 能 ,英语新 闻语 篇 中 ,名词 化结 构的语 篇功 t t o ps ad n ! Q ! i b t er 能 主 要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转移 信 息焦 乜 y hi cmm n es ( o a dr.存在过 程 teei n ri— h r ot n 点 ,二是 增 强语 篇衔 接 与 连 贯 。 s a ig …/te e i o la e s i ) n h r s n e d rhp… 小 句作 为一个 信息 单位 ,包括 已知 信息 表示过 程的 小句转 化为 名词词 组后就 使 和新信 息 。一般情 况 下 ,主 位所载 的信 息往 动态 的过 程变成 了静 态的 事物 。过 程凝 固成 往是非标记性已知信息 ,述位所载信息是新 事物 后 ,就 显得 更为具 体 ,从 而有 助干新 闻 信息或信息的焦点。在英语新闻语篇中, 前 语 言的表 达 更 为客 观和 严 肃 。 句话 的过 程被打 包 成名词 词组 后充 当后一 3 2 人际功 能 . 句的主 位 ,后接新 的述 位 ,信 息焦 点就转 移 人际功 能是讲 话者 使 自己参与 到某一 情 到新 的述位 中去 ,这样 一来 ,其叙 述就 能层 景语境 中来 表达他 的态 度和推 断 ,并影 响别 层 递 进 ,逐 步 展 开 。 例 如 : 人的态 度和 行为 的功能 。人 际功能 主要通 过 8S ve o )o it C mmu itP ry la es ns a t e d r 语 气和情 态 系 统 实现 。 ( )/ h v rp sd mao eo ms T1 / a ep o o jrrfr e ha wo l lmi t P r y‘ p we u d i t he a t S o r 语 气包括 两部 分 :主语和 限定成 分 。主 t t 语是对 命题 或提议 的有 效性 负责的 成分 。名 ( ) The pr p slT2/ wi e ds R1 . o o s )/ a ( l b — l i 词 化结 构将过 程变 成名词 词组 时 ,有时会 造 c s d ne m ont t s c a Par y us e xt h a a pe i l t 成 主语 的丢 失。限 定成分 指表达 时态 或情 态 C n e e c ( ) o f rn e R2 . 的助动 词。其作 用是 使命题 成 为可议论 的概 过 程 p o s 转化 为名诃 词组 tepo rp e o h r— 念 (h mpo ,00。名词 化结 构是非 限定 p sl 当 了下一句 的主位 , 息重 点从�

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英汉对比

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英汉对比

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现象的英汉对比田晓敏曹佩(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新闻语篇是一种功能语篇,具有简洁和客观的文体特征:而名词化现象是英文正式语体的主要特点,在新闻语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首先回顾了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历史,然后归纳了名词化现象和新闻英语的特点来强调其出现的合理性。

最后从探讨实例的角度介绍了名词化的功能及其对新闻英语翻译的启示,在结论中概括一些规律性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名词化新闻语篇动词弱化介词优势一、名词化现象及研究历史英语语言学家R oder i ck A.J acobs在1968年著作中提出:“名词化是人类语言中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但我们对此的理解仍然是微乎其微。

”在书面语中很多名词都是由动词变化而来的,这类名词有和其他名词相同的句法功能.但在意义上指示一种行为,具有动态的含义,常常用来表示动词含有的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

Q ui r k等人从词性转换的角度把名词化界定为“一个在形态上与小句谓语相对应的名词短语”(1985)。

英语表达中动词的名词化结构这种双重属性,也是英汉翻译的一个难点。

因为英语的名词化表达是静态和含蓄的.而中文里使用动词更多,并且没有时态的限制,是动态和活泼的。

在名词化过程中作为动作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丢失了,这样词组就会损失部分原有的信息,语义上可能模糊难懂,但是句子简洁流畅,而且显得客观。

早在1936年德同语言哲学家洪堡特(W.V.H um.bol dt)就注意到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转化现象。

随后许多语言学者也都对英语动词的名词化现象做出过解释。

名词化结构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重视。

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的著名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名词化结构及其对应的动词在词形学和语义学上的关系都极富个性.主张从词汇意义上解释名词化现象;系统功能语法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注意到了名词化在语篇层面的组织功能和社会功能,其创始人韩礼德(H al l i day M.A.K.)在1994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为名词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即语法隐喻理论。

试论基于批评语言学的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

试论基于批评语言学的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

是其他 的改造与吸收 。第五 ,批评性 的语篇分析不能单 纯看内容 ,而更 需耍结合实践 内容 。在一些英语课程中 , 英语师生对 于一个 具体 的语 篇 无法人手进行分析 ,而批评者 自身的世界观与思想感情与 写作者不一定 相符 ,所 以有可能会带有一定的意识 形态倾 向,所 以在批评 界 内尤其 需 要注意 的是要寻找出一种有效的意识 形态结构 、组合 ,便 于人们对 阅读
英语时进行参考 。
5 .绪 语
名物化结构在小句 中主位 、述位可以分别 形成 ,在不 同 的实 际情 况 中承担不 同的角色 ,在作主语时通常是小句中的主语 。 _ 3 物质 的过程主要是指某件事物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一般 由动态 动词 来进行表示 。如果一个物质的发生过程 中同时存在 着动作者 与 目标 ,小 句 中同时可 以是 主动与被动的语态 ,均可以使用名物化的结构来进 行充 当。名物化手法让文 章 的写 作更加 生动 ,新 闻的写 就是通 过不 断 的写 作 、修改与审核完成 的,体现 的是当时的现实情况与背景 。

些 需要 注 意 的 问题 。
关键词 :名物化 ;批评语 言学;过程 ;英语新 闻;语篇
1 . 引 言
系统语 言形成 之时 ,就在极力确定科学地位 ,不断受到实证 主义的 影响 , 有 一些学者认为语 言不单纯地反映 出社会现状 ,还能够直 接参与 社会 事务 ,需要更 加重视 语言 的社 会功能 。从 上个世纪 七十年代 以来 , 人 们开始对语言的实证 主义提 出一定 的疑问 ,他们认为语言不单 是一种 传 播媒介 ,更是一 种社会 实践 。社会 的发展离不开对于语 言的重视 。语 言可以体 现一个 时代的人 文特征 与性格 。而通过对大众语篇 的批 评性分 析 ,可以在语言教学中开展相关 的课程 ,避免一些问题 的出现。批评语 言学出现后 ,主要 对文 章的表 面 内容 进行分 析 ,对象 基本 围绕 “ 是什 么” 和 “ 怎么样 ” ,进而对深层原因与关 系也进 行评判 ,明确 出意识形 态对文章内容的作 用。 批评性 语篇 在上个世 纪也 取得 了不 错 的发展 , 在欧美以及其他 的西方 国家中仍然存在着类似 的课程 。但在 我国的语言 研 究中 ,对这些 内容的研究分析还不够多 ,只是把外语 的教 学当成信息 传 递工具 ,对意识 形态影 响、干预政治 以及社会过程 的作用重视不够。 2 .名物化现象概 念分 析 名物化是语 言中较普 遍的使用现象之一 ,英语 中许多创 造性的语言 手段就是名物化 ,有学者认 为它就是将过程 的词汇语法 的行 为动词与行 为形容词经过隐喻 ,不再 是小 句子 ,而是 以名词 的形式存 在。名物化 隐 喻能够表达参加者转正过程 ,在有事物 的特征 的同时也会体 现过程 的意 义 。韩礼德认为的名物化 ,是使名 词具有动 词或是形 容词 的典 型意义 , 在语法上又有名词的功能。 目 前 名物化 的主要类型有 以下 几种。第一是 把过程看做事物 ,二是把特征看 做事 物 , 三是把评价看做事物 。 [ 2 3 .名物化结构作用 语言在现实世界中体现称为概念 功能。概念功能能够 反映客观与 主 观世界中的事情经过与涉及到的人与物之间的关联 。名物 化结构在小句 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语篇元 功能 中的作 用 ,其次在人 际元功能 中的作用 ,再是在概念元功能中的作用 。本文重 点对第一种功 能进行简述 。功能主要包括及物性、语 态与归一度 。名物 化结构 的主要 作用是为 了把人们 的客观事物发生分为几个 重要 的过 程 ,明确参与者 与 环境 因素 。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

从及物性视角对“硬新闻”进行语篇分析1.新闻的定义及分类英语单词news,从俗词源上来讲源于希腊语,牛津词典的解释为“新鲜报道”。

简单介绍国内外新闻学者和语言学家的比较权威的新闻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美国纽约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2)新闻是一种令人惊叫的事情。

(《纽约太阳报》主编C.A.达纳)3)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范长江)语言学家给的定义:新闻是一种实践,是其所报道的社会和政治的产物(Linguistically news is a practice, a product of the social and reports according to Fowler.)在西方媒介新闻常笼统地被分为“硬新闻”(也指现场短新闻或称指直接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hardnews)。

在Reporting for the Print Media一书中,“硬新闻”常指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和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包括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等。

本文拟对“硬新闻”为新闻语篇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新闻语篇的特征。

2.理论框架2.1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介绍在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中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影响重大,该理论最早由伦敦大学的M.A.K Halliday(韩礼德)发展起来的,韩礼德继承了欧洲功能主义语言学传统。

Halliday(该理论的先驱)继承和发展了J.R.Firth的新Firth主义观点及两条基本原则:语言环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系统(system)。

Steiner(1983)对B.K.Malinowski 提出的不同类型的语境分析总结,提出“语境”和“非语境”概念,该思想为Halliday的元功能诞生奠定理论基础,Halliday也受到中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和王力方言学和音韵学等理论的影响,建立并发展了系统�D功能语法(Systematic-Functional Grammar)。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西方新闻语篇在传播信息和观点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西方新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而其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更是备受瞩目。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和传播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语言表达和表达方式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新闻内容,并对中西方新闻传播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和应用,揭示其中存在的异同点。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有望为新闻语篇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中西方新闻传播之间的深度交流和理解。

1.2 研究意义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这有助于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信息传播的理解和互通。

及物性和名词化作为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

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探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可以揭示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有利于丰富跨文化研究的内容,促进语言学领域的发展和交流。

研究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推动语言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特点分析中西方新闻语篇在结构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西方新闻语篇中,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新闻文章开头即可阐明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渐展开细节。

而在中国传统新闻语篇中,则更注重于层层深入,逐渐为读者呈现全貌。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

及物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作者简介:杨倩,(1987-),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应用语言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本文运用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国内英文官方报纸《中国日报》中的一篇新闻报道进行实例分析。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和探索其深层次的解读意义,并进一步验证及物性理论应用于新闻报道分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概念功能,及物性,新闻语篇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1.引言批评语言学坚持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力图揭示隐藏在语篇里的意识形态意义。

新闻通常会受到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新闻语篇一直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兴趣所在。

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给读者提供了处理语篇的思路和方法,使读者能够透过语篇的表面意义去寻求语篇背后所隐藏的态度和意义,因而自从早期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著作开始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义的有效工具。

2.及物性理论20世纪60年代,韩礼德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及物系统表示的是说话人或听话人选择各种过程组成或解释语句的语义系统,是联系外界与语言的桥梁。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姜洁,辜同清,2000)。

韩礼德在及物系统中把语言的表达分成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并研究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

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社会功能视角的描写与阐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英语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首先关注文本中体现在及物、语气和主位系统中的语言特征,通过对这些语言特征的细致描写,力求揭示英语新闻语篇中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将这些描写的语言特征纳入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探讨它们如何表征意识形态意义,以及意识形态与话语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辩证关系。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读者对英语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敏感度,增强他们的批评阅读意识和能力。

我们也期望通过解析英语新闻意识形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英语新闻,从而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做出更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功能视角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然后详细阐述我们在英语新闻语篇中所观察到的语言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和塑造意识形态。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语言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的深入发展,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分析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进行深入的描写与阐释。

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将回顾并梳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

从社会-功能视角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功能性,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的载体。

在此理论框架下,及物、语气和主位等语言特征被视为反映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

英语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交际媒介,其语言使用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过去的研究多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英语新闻进行意识形态解读,揭示了新闻语言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倾向。

然而,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缺乏对社会-功能视角的系统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对英语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一、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1. 动词的及物性在新闻语篇中,往往采用及物动词来进行报道。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简洁明了,同时也能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发生的经过。

如:⑴ 九寨沟地震导致上万人无家可归。

(“导致”为及物动词)⑵ 特朗普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加大遣返力度。

(“收紧”和“加大”均为及物动词)另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名词也具有及物性,常常用来描述一些事物的变化、影响等。

如:⑴ 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急剧飙升。

(“膨胀率”和“剧增”均为及物名词)⑵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气候变暖”和“上升速度”均为及物名词)1. 名词的抽象化在新闻语篇中,很多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处理后可以在文章中更加清晰地表达。

如:⑴ 民生问题成为政治家重要的关注点。

(“民生”为抽象概念,经过名词化变为“民生问题”)与抽象化相反,有些名词经过具体化处理后可以更加突出其实际意义,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如:⑴ “美食节”将于本周五在市中心广场举行。

(“美食”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美食节”)⑵ 公路大修工程已正式启动,施工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

(“公路大修”为抽象概念,经过具体化处理变为“公路大修工程”)三、及物性和名词化对文章的影响无论是及物性还是名词化,都是为了更加准确、简洁地表达事物,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闻报道。

尤其是在快节奏的新闻报道中,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让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采用及物动词和名词化处理还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使其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及物性和名词化,不仅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地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及物性和名词化是新闻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互之间的联系。

只有合理运用这些手段,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准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够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新闻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新闻语篇分析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SFG)在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法,由韩礼德(M.A.K. Halliday)提出,是一种关注语言功能和语言使用环境的语法理论。

新闻语篇,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递信息,还承担着构建社会现实、塑造公众意识的重要角色。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新闻语篇,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功能,还能揭示新闻语篇如何在语言层面实现其社会目的。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接着,将详细分析新闻语篇的特点,如词汇选择、语法结构、语篇组织等,并探讨这些特点如何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理论相吻合。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新闻语篇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新闻语篇在语言使用上的策略和目的。

总体而言,本文将提供一个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新闻语篇的框架,旨在为新闻语言学研究和新闻工作者提供理论工具和实践指导。

2.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系统功能语法,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框架,是由英国语言学家M.A.K. Hallid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旨在探索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发挥功能,特别是在交际和信息传递过程中。

系统功能语法强调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

概念功能涉及描述事物、过程和概念,通过及物性系统得以实现人际功能关注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关系,涉及语气和情态系统而篇章功能则关注如何将信息组织成连贯的文本,通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来体现。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被视为社会符号系统,其中语言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同时也塑造了这些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系统功能语法在新闻语篇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新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交际活动,其语言使用体现了特定的社会功能,如传递信息、表达观点、构建社会认同等。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摘要:文章主要从语法隐喻理论角度分析英语新闻语篇的名物化现象,发现名物化结构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加词汇与信息的密度以节省版面空间,还能反映新闻报道者得意识形态。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语新闻报道;名物化结构;语篇功能一、语法隐喻与名物化韩礼德在1985年首次系统的提出“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并指出名物化是创造语法隐喻的唯一的、最强有力的资源,是语法隐喻的核心体现形式。

(Halliday,2008)名物化就是过程和特征的隐喻化,名物化结构是指能够在小句中起名词或名词词组作用的任何一个或一组成分,它既可以是由动词、形容词转换来的名词或名词词组,也可以是限定或非限定性小句。

(范文芳,1999)从功能角度看,名物化是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被事物化,动词名物化可体现参与者和过程两种语义。

(邱志芳、林晓萍,2004)例如:例(1)a.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these ideas.b.These ideas have been subject to widespread criticism.上例中,a句动作过程由动词 criticized 体现,动作执行过程清晰明了,词汇和语义之间的关系子是一致式的,而b句中的 criticism是a句criticize的名物化,其语义选择不是过程,而是参与者,但是隐喻了criticizing这一过程。

在语法隐喻中,动词经过名物化之后,以“事物”的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名词的属性,这样一来,“事物”就可以做出行为或使其他事物做出行为、可以被修饰词修饰、可以被量化或质化以及被分类。

criticize一词被名物化之后具备了“事物”的属性,可以被形容词 widespread修饰。

二、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一)客观功能在语义和语法关系自然的一致式体现中,动作由参与者执行,因而句子具有可协商性,读者可以对反映作者态度观点的句子做出反驳,而在非一致式体现中,小句是非限定性的,名物化结构能摆脱动作所涉及的参加者,使动作抽象化,成为既知既存的“事物”。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中英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香港回归20周年的报道为例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通过对语篇进行分析,来揭示话语,权力与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对《中国日报》中文版和《卫报》中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两篇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探索两篇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不同的经验世界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及物性;批评性话语分析;香港回归20周年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作是一种社会实践,因为它构建的不只是周围的现实世界,更是人们当下的一种意识形态。

因此,揭示人们从新闻语篇中获取信息时文章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是十分必要的。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主权,在“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开创了香港的新纪元。

截至2017年,香港已经在中国政府的管理下走过了20年的风雨之路。

这20年来,香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此重要时刻,世界各地的报纸特别是中国和英国两国的报纸都对这个热门话题进行了报道和社论。

基于这一大背景下,本文拟对2017年6月26日《卫报》题为“H ong Kong: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handover - Q&A”和2017年6月30日《中国日报》中文版题为“央广评论: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的两篇关于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中英文新闻报道,从及物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旨在探究这两篇新闻报道背后真正所隐含的意图和意识形态。

一、理论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趋势。

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于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话语分析的是它不仅注重对语言特征的描述,还注重语言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之间的相互呼应。

福勒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于1979年与克莱斯等人提出了“批评语言学”的概念,并通过分析语言深层结构证明话语实际上是会受意识形态影响的。

费尔克拉夫是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语言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提出了著名的“三维分析模型”。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一、本文概述新闻,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塑造公众认知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语篇的选择、编写、发布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通过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权力等因素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和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本文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揭示新闻报道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我们选取典型的新闻语料,从分类、及物性、情态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来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意识形态。

我们也注意到,新闻语篇作为社会行为力量,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在进行分析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对新闻语篇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更加全面、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新闻报道。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批评语言学在话语分析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框架,深入探索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力量,能够构建、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

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语言在塑造人的社会身份、传递权力关系以及构建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中,分类(classification)、及物性(transitivity)和情态(modality)等概念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英语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2007.6(下半月)XINWENAIHAOZHE新闻爱好者语言文字批评性语篇分析(CDA)是1979年由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

过去的20多年里,研究批评语篇分析的人越来越多。

1991年词条“批评语言学”被收入了Crystal编的《语言学和语音学字典》,Malmkjaer(1992)在《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对“批评语言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1993年由VanDijk主编的杂志《话语和社会》出版“批评性语篇分析专刊”。

有关这方面的著述还有很多,但在中国它还是一个新领域,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也不是很多,主要有辛斌、陈忠华、丁建新、戴炜华等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研究的课题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核力量,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

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理解和揭示社会的不平等并最终抵制这种不平等。

本文主要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如何揭露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批评性语篇分析主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在这儿我们主要探讨及物性、转换、情态、言语复制等。

及物性。

整个及物性系统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

及物性系统包含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选择哪一个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

①转换。

在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时,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被动化和名物化。

选择被动语态的动机多种多样。

在大众语篇中使用被动语态就很可能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其中之一是为了隐瞒动作的发出者。

另外,被动化还能有效减弱行为过程的动作感。

名物化通过删除情态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与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

②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代替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它在官方、政府和正式的话语中很流行。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英语新闻报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研究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对于揭示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尚未形成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框架。

对于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使用及其语篇功能的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语法隐喻理论下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其在语篇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进一步丰富语法隐喻理论的研究内容,为深入理解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Furthermor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w nominalization functions in news discourse can also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learners and language teachers. By studying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that characterize news reports,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and develop agreater awareness of how language is us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Teachers, in turn, can use this knowledge to design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 正文2.1 语法隐喻理论概述语法隐喻理论是由乔治·莱科夫提出的,他认为语言中存在一种隐喻结构,即语法隐喻。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元功能分析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元功能分析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元功能分析
李艳丽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新闻语篇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体,其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化结构.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角度分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言中的作用表明名词化结构能使英语新闻语言表达更加客观简练,而且能够增强新闻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总页数】2页(P267,274)
【作者】李艳丽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山东,烟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名词化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篇功能分析 [J], 刘丽华
2.名词化隐喻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语篇功能分析 [J], 刘丽华
3.名词化隐喻在英语科技语篇中的元功能分析 [J], 刘丽华
4.浅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新闻语言中的元功能 [J], 范杰;霍兴花;李艳丽
5.名词化隐喻的元功能浅析——以法律英语语篇为分析对象 [J], 江振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中国日报网中英语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分析作者:郑倩贞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8期摘要: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语篇对时间性和事实的客观性的要求使它有别于其他的语篇类型。

本文从中国日报网中选取3篇英语新闻语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各类及物性过程所占的比例,研究中国日报网英语新闻的及物性特点以及各类过程在新闻报道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及物性;中国日报网一、引言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是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的传播必须符合客观事实。

它的特点有:真实性、及时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广泛性、开放性、变动性。

《中国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提供了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中国日报网是国家级综合性媒体网站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英文门户网站。

因此它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从中国日报网中随机选取3篇英语新闻报道,依据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分析各个小句所属的过程类型,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分析中国日报网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特点及各类过程在语篇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更好地理解新闻的语篇意义。

二、及物性理论概述韩礼德指出语言有三种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而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两部分组成。

韩礼德(1967:38)认为,及物性系统与小句所表达的过程类型有关,与过程的参与者有关,生物还是非生物,并且与过程和参与者的归属和环境有关。

因此,及物性系统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过程类型,即小句中的动词短语;过程中的参与者,通常为小句中的名词短语;与过程有关的环境成分,通常为小句中的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

韩礼德(1994:106)还指出,通过及物性系统可把人类的经验世界分成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物质过程是指做某件事的过程。

中英文灾难性新闻及物性结构对比及其对英语灾难性新闻阅读教学的启发

中英文灾难性新闻及物性结构对比及其对英语灾难性新闻阅读教学的启发
1 语料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中所有英文灾难性新闻都取自于权威英语 新闻媒体袁包括纽约时报袁中国日报渊英文版冤遥 中文新 闻摘自于中国新闻网遥 检索方法为输入关键词院地震袁
淫 基 金 项 目 院 安 徽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科 研 究 一 般 项 目 SK2012B221 中 英 文 灾 难 性 新 闻 及 物 性 结 构 的 对 比 研 究 及应用遥
揖Key words铱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reports on disasters transitivity system news writing
0 引言
及物性理论是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之一的概念功能 在词汇语法层的具体表现遥 随着经济发展和媒体技术 的大量应用袁 新闻报道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之一遥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在语言交流中袁讲话者需要对及物性 系统作连续的选择袁 用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经 历遥 语篇的及物性分析旨在通过对语篇词汇语法层基本 单位要小句的过程分析袁体现语言的概念意义遥 尽管对 及物性的研究已经从文学文本慢慢衍生到实用语篇袁也 不乏对新闻报道的及物性研究遥 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 问题院1冤大部分研究语料相 对 较 少 袁 研 究 者 选 取 的 语 料 不 超 过 10 篇 遥 语 料 的 不 足 大 大 影 响 了 研 究 结 果 的 可信性遥2冤仅仅局限于一种语言的研究遥 对于及物性
揖关键词铱中 英 文 灾 难 性 新 闻 曰 及 物 性 结 构 曰 新 闻 阅 读
中 图 分 类 号 院 H15 ; H315
文献标识码院 A
DOI 院 10 . 19694 / j . cnki . issn2095 - 2457 . 2018 . 25 . 132
文 章 编 号 院 2095 - 2457 渊2018冤25-0288-002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研究作者:张婷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2期摘要:及物性系统是批评语言学家经常使用的几个主要的语言学分析工具之一。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及物性对批评性阅读尤其是大众媒体语篇阅读的积极作用,旨在增强读者的批评性语言意识,从而提高批评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及物性新闻语篇一、引言语言是意识形态的主要领域,即使是普遍以“客观、公正”为宗旨的新闻语言,也并非如表面那样客观的陈述事实,而是与一定的社会价值、信仰有关,体现其所具有的意识形态。

Beard(2000)指出,没有毫无倾向性的报道和完全中立的语言,新闻文本的结构都包含着价值和信仰。

可见,完全公正和客观的新闻报道在现实环境中是很难达到的。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Halliday(1985,1994)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基本的强有力的语义概念。

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是语言再现的一个基石,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加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因此,及物性以交代各种过程及其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来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

概念元功能(Halliday,1985)反映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主要由小句的及物性结构来体现。

一个小句的及物性指的是小句的过程类型。

一个过程包括过程本身,过程的参与者及环境。

这三者简略地解释了语言结构如何表现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而这种表现又是通过对过程进行分类而实现的。

根据Halliday的观点,语言中的过程类型可分为6类:(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5)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关性分析1. 引言1.1 新闻语篇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概述及物性是指动词能否直接搭配宾语成为及物动词的特征。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往往表现为动作明确且直接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清晰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通过名词化处理,新闻语篇可以更加简练和具有说服力。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有着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倾向于直接、简练地表达事件的要点,更注重动作的直接性和实效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抽象和间接性,常通过名词化来强调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它们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和信息传递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语篇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新闻写作的水平和质量。

2. 正文2.1 及物性与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体现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性指的是动词通过加上宾语或者补语来使得句子完整的现象,而名词化则是将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形式的过程。

这两种语言现象在新闻语篇中都有着各自的体现。

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动词的使用上。

中文新闻语篇中,动词多数直接带有宾语或者补语,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确。

而西方新闻语篇中,动词往往比较简洁,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动作的对象。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中文新闻更注重动作的对象,而西方新闻更注重动作本身。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体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传播和表达方式。

2.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及物动词在句子中需要宾语来完整表达其意义,这种结构在新闻报道中尤为常见。

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使用及物动词来描述事件的过程或影响,如“受害者指控嫌疑人”、“政府发布声明”等。

及物性也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态度和立场上。

通过选择不同的及物动词和宾语,新闻媒体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观点。

使用“抨击”、“谴责”等及物动词可以表达对某个事件或行为的批评和谴责,而使用“支持”、“赞扬”等及物动词则可以表达对某个事件或行为的支持和赞扬。

及物性也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通过使用具体的宾语和动词,记者可以准确地描绘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新闻内容。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不仅是语言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新闻报道中传达信息、情感和态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及物性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和信息含义。

2.3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分析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名词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作用。

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常常表达具体事物或概念,如人物、事件、政策等。

通过名词化,新闻语篇能够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使得读者快速了解新闻核心内容。

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还常常用于抽象概念的表达,如民主、和平、发展等。

通过名词化,新闻语篇能够强调这些抽象概念的重要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名词化还能够增强新闻语篇的正式和严肃感,使得报道更加权威和可信。

名词化还常常用于强调特定事物或概念的重要性和特点,如“经济增长”、“政府政策”等。

通过名词化,新闻语篇能够突出这些重要概念,使得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和引导性。

名词化还能够简化句子结构,使得新闻信息更加清晰和直接。

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引起读者的关注,强调重要概念,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名词化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适当的名词化,可以使新闻语篇更加简洁明了,更具有说服力和引导性,从而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2.4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与名词化的联系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是密切相关的。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动词转化为名词的现象,即名词化。

这种现象在中文和西方语言中都很常见。

名词化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有效地传达信息,简洁明了地表达事实。

通过将动词转化为名词,可以使句子更加紧凑,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新闻语篇中,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动词转化为名词的过程中。

中西方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调查”、“研究”、“报道”等动词的名词形式,如“对该事件进行调查”、“对此事进行研究”、“媒体进行报道”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句子更加简练,而且能够突出事件的重要性和实质内容。

名词化还可以使报道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增强读者对信息的信任感。

在新闻报道中,及物性和名词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及物性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动感和生动性,而名词化则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具稳定性和客观性。

通过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结合运用,可以使新闻语篇更加丰富多样,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

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及物性和名词化,可以使报道更加准确、生动和具有说服力,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2.5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对比就及物性而言,中西方新闻语篇在句式结构和动词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新闻语篇通常采用主动语态,强调事件的发生者和行为,使句子更加生动和直接;而中文新闻语篇则更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突出事件本身,减弱行为的强调。

这种区别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播方式的不同,也影响了新闻表达的风格和效果。

名词化在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西方新闻更倾向于使用名词化的表达方式,如专有名词、缩略词等,简洁明了,有利于快速传达信息;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以丰富的修饰和描述展现事件的全貌。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传播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在表达方式和风格上存在一些区别。

西方新闻更强调直接、简洁、生动的表达方式,而中文新闻更注重细致、丰富、描述性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对于中西方新闻传播、跨文化交流以及语言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 结论3.1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相似性在新闻报道中,中西方均采用了丰富的动词和名词短语来描述事件或者事物,这种方式使得报道更加具体生动。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新闻,都会使用大量的动词来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会使用名词短语来概括事件的重要内容。

这种共同的表达手法在提高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新闻语篇中,中西方均会运用各种修饰成分来丰富句子结构,增加信息量。

无论是及物性还是名词化,都可以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来使句子更加详细、清晰。

通过修饰成分的运用,新闻报道可以更加全面地呈现事实,让读者对事件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报道中,中西方也都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相似的意思,例如“报道”与“report”,“情况”与“situation”等等。

这些词汇的共同使用使得新闻报道在跨文化传播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表达手法和词汇选择等方面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性反映了新闻报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特点,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和契机。

3.2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的差异性一、语言结构差异:中文和英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文通常采用名词化的方式来表达信息,而英文则更多地使用及物性动词。

这种差异导致两种语言在新闻语篇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

二、表达习惯差异:中文习惯使用名词化的表达方式来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而英文更倾向于使用及物性动词和动词短语来表达行为和动作。

这种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得中西方新闻语篇在表达风格和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三、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也影响了两种语言在新闻语篇中的表达方式。

中文更注重客观陈述和总结,倾向使用名词化表达事实和结果;英文则更注重行为和动作的描述,常使用及物性动词强调主语的行为动作。

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反映了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深入研究这种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传播特点,也为跨文化交流和新闻报道提供了有益启示。

3.3 对中西方新闻语篇及物性和名词化的启示及物性和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反映了文化差异和传播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新闻对于及物动词和名词的选择存在着明显的偏好,这与不同文化背景和传媒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在翻译和理解新闻报道时,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确保准确传达信息。

及物性和名词化的运用对新闻报道的表达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及物动词的使用可以增加句子的生动性和紧凑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复杂的信息;而名词化则能够准确描述事件和事物,为报道提供更多细节和背景信息。

在撰写新闻报道时,编辑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及物性和名词化,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结合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现象,可以为新闻报道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和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新闻表达方式,发现差异和共同点,为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也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提升自身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对比中西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