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27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层次美和意境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欣赏完图片后,请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自己浏览过的山水风景。看泰山之雄峻,观黄山之奇峰,赏庐山瀑布,游桂林山水……名山大川让人心旷神怡:清风明月、蓝天白云、雁落平沙、池生春草、曲径风荷……平常景观竟也贮满诗意。真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一读课文--通文意

1、轻松听一听: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歇( ) 颓( ) 沉鳞( ) 康乐( ) 与()

2、快乐译一译:

小组内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划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3、大胆读一读:

读出层次和意境。

建议大家这样读:

A.把课文读成两个段落。(描写议论相结合)

B.把课文读成三个段落。(总起----描写----议论)

(四)二读课文--品意境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

我从文中句中,看到之美,尤其是字用得好。

(五)三读课文--悟情怀

陶弘景给朋友的书信中为什么要向我们展现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呢?

背景材料: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回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借美景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六)四读课文—诵经典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根据下面提示的关键词背诵课文

美峰流石壁林竹

晓雾猿鸟夕日沉鳞仙都未复有

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吧!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本课是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文章,其中融入了文人学士细腻的情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答谢中书书》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读”贯穿整节课。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教学方法,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一读课文通文意,二读课文品意境,三读课文悟情怀,四读课文诵经典”这四个环节,层序递进,让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通过朗读去品味文章的美,通过朗读去感悟作者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达到背诵。

本节课我的预期效果是在“二读课文品意境”这个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可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潮显露的晚了,在课文的最后,感悟情感的时候才达到高潮。但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到课堂结束时,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文意,感悟出作者的情感,熟读并达到背诵。

《答谢中书书》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