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1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酸碱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酸碱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沉淀酸碱平衡实验的基本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沉淀酸碱平衡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沉淀酸碱平衡是指在溶液中,难溶电解质与其离子之间存在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当溶液中离子浓度乘积等于该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时,溶液达到沉淀酸碱平衡。
该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离子浓度、温度、pH值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电子天平、pH计、移液管、容量瓶等。
2. 试剂:氯化钠(NaCl)、氯化银(AgCl)、硝酸银(AgNO3)、氢氧化钠(NaOH)、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饱和氯化钠溶液:称取5.0g氯化钠,加入50m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线。
2. 配制饱和硝酸银溶液:称取5.0g硝酸银,加入50m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线。
3.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称取10.0g氢氧化钠,加入50m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线。
4. 配制硫酸铜溶液:称取5.0g硫酸铜,加入50m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线。
5. 沉淀酸碱平衡实验:(1)取10mL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10mL饱和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及颜色变化。
(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3)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6. 数据记录与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沉淀酸碱平衡实验结果:(1)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饱和硝酸银溶液,观察到白色沉淀形成,说明氯化钠和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2)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沉淀溶解,说明氢氧化钠与氯化银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氢氧化银。
(3)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沉淀颜色变为蓝色,说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二)引言概述: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究一些基础的无机化学实验,包括盐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滴定等内容。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将深入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正文内容:一、盐类反应1. 盐的定义及特性- 盐的定义: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 盐的特性:盐具有晶体结构、熔点高、易溶于水等特性。
2. 盐的化学反应- 酸碱反应:当酸与碱反应时,产生盐和水。
- 氧化还原反应:某些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
- 沉淀反应:通过两种溶液反应生成难溶沉淀物。
二、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电子转移:观察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 氧化数变化:观察氧化物和还原物的氧化数变化。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
- 腐蚀:金属在环境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造成金属腐蚀。
- 防腐剂: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防止物质的腐蚀。
三、酸碱滴定1. 酸碱滴定的原理- 酸碱滴定根据酸碱中和反应进行。
- 滴定指示剂的选择是酸碱滴定的关键。
2. 酸碱滴定的操作步骤- 准备滴定溶液及标准溶液。
- 滴定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酸碱滴定的应用- 测定酸和碱的浓度。
- 酸碱滴定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酸碱滴定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四、离子溶液的性质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离解,产生多少溶液中就有多少离子。
- 弱电解质在水中只部分离解。
2. 离子溶液的电导性- 观察离子溶液的电导性,可以判断其含有的离子种类和浓度。
3. 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度- 离子的活度是指其在溶液中实际的化学活性。
- 离子的活度系数可以根据离子间相互作用力来估算。
五、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配位化学研究复杂离子或分子中的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之间的配位键。
- 配位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结构。
化学实验报告沉淀反应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学习如何通过沉淀反应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的过程。
沉淀反应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酸碱中和反应,另一种是金属离子与阴离子反应。
本实验以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反应方程式如下: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锥形瓶、电子天平、量筒、滴定管。
2. 试剂:硫酸铜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0.1mol/L)、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锥形瓶中,分别标明浓度和体积。
2. 实验操作:a. 将硫酸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b. 滴加过程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
c. 当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时,停止滴加。
d. 将混合溶液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收集沉淀。
e. 用蒸馏水冲洗沉淀,直至滤液清澈。
f. 将沉淀放入烧杯中,用电子天平称量其质量。
3. 实验结果记录。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实验数据:a. 硫酸铜溶液体积:10.0mLb. 氢氧化钠溶液体积:10.0mLc. 沉淀质量:0.5g2. 结果分析:a. 通过实验,观察到硫酸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绿色,最终出现蓝色沉淀。
b. 沉淀质量为0.5g,说明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质量为0.5g。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沉淀的形成与反应物的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有关。
2. 在实验操作中,应注意控制滴加速度,避免反应过快导致沉淀不充分。
3. 实验过程中,沉淀的过滤和冲洗是保证沉淀纯度的关键步骤。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物质间的沉淀反应,了解沉淀反应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时,由于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此类反应中,通常会发生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发生需要满足两种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能够形成不溶于水的盐类化合物,这种反应通常在溶液中加入一种沉淀剂后发生。
实验材料:1. 硝酸银溶液。
2. 氯化钠溶液。
3. 硝酸铜溶液。
4. 碳酸钙溶液。
5. 硝酸钡溶液。
6. 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1. 取一小部分硝酸银溶液倒入试管中;2. 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铜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情况;3. 取一小部分碳酸钙溶液倒入试管中;4. 加入少量硝酸铜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情况;5. 取一小部分硝酸钡溶液倒入试管中;6. 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情况。
实验结果:1. 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后产生了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AgNO3+ NaCl → AgCl↓ + NaNO3;2. 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未观察到明显沉淀产生;3. 在碳酸钙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未观察到明显沉淀产生;4. 在硝酸钡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后产生了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Ba(NO3)2 + CuSO4 → BaSO4↓ + Cu(NO3)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物质间的沉淀反应。
在硝酸银溶液中,氯化钠与硝酸银发生沉淀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氯化银沉淀。
而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并未观察到沉淀的产生。
这是因为硝酸银和硝酸铜在溶液中并没有发生置换反应,因此没有产生沉淀。
在碳酸钙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也未观察到沉淀的产生,这是因为碳酸钙和硝酸铜在溶液中也没有发生置换反应。
最后,在硝酸钡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后产生了白色硫酸钡沉淀,这是因为硝酸钡和硫酸铜发生了置换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沉淀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探究沉淀反应,理解反应物之间的化学作用,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诸多因素。
实验器材及试剂:1.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玻璃棒、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亚硝酸银溶液(AgNO3)、氯化钠溶液(NaCl)、盐酸溶液(HCl)等。
实验步骤:1. 将两滴亚硝酸银溶液滴入两个试管中。
2. 再将两滴氯化钠溶液滴入另外两个试管中。
3. 分别添加适量的盐酸溶液到相应的试管中,进行混合搅拌。
4. 观察试管内的物质变化,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沉淀。
实验结果及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添加亚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并加入适量的盐酸溶液来观察是否产生沉淀。
根据我们的观察,我们可以从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 反应物的种类:当亚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时,会生成白色沉淀,即氯化银(AgCl)。
2. 反应物的浓度:增加亚硝酸银或氯化钠的浓度会加速沉淀的生成速率。
这可以理解为浓度增加使得反应物之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增大。
3. 温度的影响:反应的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通过控制试管置于冷却器或加热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温度升高,沉淀反应发生的速率也会增加。
4. 搅拌的影响:将试管进行搅拌可以促进反应物之间的混合,提高反应速率。
我们观察到在未搅拌的试管中,沉淀生成的速率较慢,在搅拌的试管中则更快。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沉淀反应实验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沉淀反应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明显的白色沉淀,即氯化银(AgCl)。
2. 反应物的种类、浓度、温度和搅拌都会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3. 提高反应物浓度、温度和进行搅拌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实验意义:沉淀反应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类型,通过此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且学会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这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后的化学实验中更加准确地控制反应过程和实现所需的化学变化。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沉淀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了解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多个因素。
化学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化学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习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溶液中离子的定量分析。
3.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如沉淀的生成、分离和洗涤。
二、实验原理化学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作用,生成难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的过程。
沉淀反应遵循化学计量法则,即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成比例。
沉淀反应的平衡常数(Ksp)可以用来计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本实验中,我们以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例,观察沉淀的生成过程,并计算反应中离子的浓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银溶液- 稀盐酸- 稀硝酸- 稀氨水- 蒸馏水- 滴定管- 烧杯- 玻璃棒- 移液管- 精密天平- 酸式滴定瓶- 酸式滴定管- 滴定管夹- 移液管夹- 滤纸- 滤器2. 实验仪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试剂和仪器。
2. 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4. 观察沉淀的生成,记录沉淀的颜色和形状。
5.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氯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6. 观察沉淀的变化,记录沉淀的颜色和形状。
7. 使用滴定管向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观察沉淀的溶解情况。
8. 记录溶解过程中沉淀的溶解速度和程度。
9.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硝酸银溶液,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10. 观察沉淀的生成,记录沉淀的颜色和形状。
11. 使用稀氨水洗涤沉淀,观察沉淀的变化。
12. 记录洗涤过程中沉淀的溶解情况。
13. 将沉淀转移到滤纸上,用蒸馏水洗涤沉淀。
14. 记录洗涤过程中沉淀的溶解情况。
15. 将沉淀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硝酸,观察沉淀的溶解情况。
16. 记录溶解过程中沉淀的溶解速度和程度。
五、实验现象1.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烧杯中产生蓝色沉淀。
2. 加入氯化钠溶液后,沉淀颜色无明显变化。
实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学习如何通过沉淀反应来分离和提纯物质。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相互结合,形成难溶于水的固体沉淀物的化学反应。
沉淀反应的原理基于溶解度积(Ksp)的概念,即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乘积等于其溶解度积常数。
当离子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时,难溶电解质将沉淀出来。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滴管、玻璃棒、滤纸、漏斗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硝酸银、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氯化钠、硝酸银、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等试剂分别称量,并放入试管中。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
3. 观察溶液颜色,判断是否为无色。
4. 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等试剂。
5. 观察沉淀反应现象,记录沉淀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6. 使用滤纸和漏斗将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物。
7. 将沉淀物用蒸馏水洗涤,去除杂质。
8. 将沉淀物烘干,称量其质量。
五、实验现象及结果1. 向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2.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
3. 向氯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铜,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4. 沉淀物经过洗涤和烘干后,质量为0.5g。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沉淀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2. 沉淀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可以用来判断沉淀物的种类。
3. 沉淀物的质量可以作为实验结果的定量指标。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了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沉淀反应实验。
3. 学会了如何通过沉淀反应来分离和提纯物质。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以便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3.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场地,回收实验器材和试剂。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沉淀反应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反应类型,通过溶液中的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固态沉淀物。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沉淀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探究反应条件对沉淀形成的影响。
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技巧;3. 研究不同条件下沉淀反应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氯化银(AgCl)、氯化钡(BaCl2)、硝酸银(AgNO3)、硫酸钡(BaSO4)、盐酸(HCl)、硝酸(HNO3)、蒸馏水;2. 实验仪器:试管、滴管、玻璃棒、烧杯、热水浴。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清洗实验仪器,准备所需试剂;2. 实验一:向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银溶液和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3. 实验二:向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钡溶液,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4. 实验三:在一试管中加入氯化银溶液,滴加盐酸,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5. 实验四:在一试管中加入氯化银溶液,滴加硝酸,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6. 实验五:在一试管中加入氯化银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
实验结果和分析:1. 实验一中,氯化银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即氯化银(AgCl)。
这是因为氯化银溶液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
2. 实验二中,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钡溶液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即硫酸钡(BaSO4)。
这是因为氯化钡溶液中的钡离子与硫酸钡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3. 实验三中,氯化银溶液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即氯化银(AgCl)。
这是因为盐酸中的氯离子与氯化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
此外,盐酸的加入使反应溶液的酸碱度增加,促进了沉淀反应的进行。
4. 实验四中,氯化银溶液与硝酸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即氯化银(AgCl)。
这是因为硝酸中的硝酸根离子与氯化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
大一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大一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大一沉淀反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掌握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理解反应物的摩尔比关系,学习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两种水溶性离子生成的沉淀无法溶解在水中,随着溶液剩余离子浓度的下降,沉淀越来越多,最终在溶液中形成明显沉淀现象。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和硝酸银溶液。
2.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3. 等待一定时间,观察两个烧杯中是否有沉淀产生。
4. 用滤纸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把滤纸上的沉淀洗净并置于蒸发皿中。
5. 把蒸发皿放入干燥器中烘干。
6. 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添加氯化钠溶液到硝酸银溶液中,观察到了沉淀现象,证明了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后产生的氯化银是不溶性沉淀。
通过称量计算出氯化钠和硝酸银分别的质量和量,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得到氯离子和银离子的配比为1:1。
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成功完成。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学习了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反应在满足摩尔比的前提下,能够成功地产生可观测的沉淀现象。
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正确的准备实验器材、使用滤纸过滤产生的沉淀、以及使用蒸发皿和干燥器来烘干沉淀。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成功展现了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了反应物的摩尔比关系。
通过工具的使用和技术的操作,我们获得了实验数据并分析出配合比为1:1。
本次实验是实验室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个过程,为我们在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沉淀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学习利用沉淀反应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离子或分子结合成难溶物质的过程。
在实验中,通过添加适当的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目标物质生成沉淀,从而实现分离、提纯和鉴定。
沉淀反应的原理主要基于溶解度积(Ksp)的概念。
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其离子浓度的乘积。
当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时,难溶电解质将开始沉淀;当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乘积小于溶解度积时,沉淀将溶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氯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铝溶液- 硫酸铁溶液- 硝酸银溶液- 硝酸铅溶液- 氯化银溶液- 氢氧化铁溶液- 硫酸钡溶液- 硫酸钙溶液- 氯化钙溶液2. 实验仪器:- 烧杯- 玻璃棒- 移液管- 滴定管- 滤纸- 铁架台- 漏斗- 研钵- 研杵四、实验步骤1. 沉淀反应实验一: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氯化钠溶液,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2. 沉淀反应实验二:硫酸铝与硫酸铁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硫酸铝溶液,滴加少量硫酸铁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3. 沉淀反应实验三:硝酸银与氯化钠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硝酸银溶液,滴加少量氯化钠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硝酸铅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4. 沉淀反应实验四:硫酸钡与硫酸钙反应- 在烧杯中加入5mL硫酸钡溶液,滴加少量硫酸钙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沉淀的形成。
- 用滤纸过滤沉淀,观察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大一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大一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大一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引言:沉淀反应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反应类型,通过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沉淀物。
在大一的化学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沉淀反应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结果和分析,并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器材包括试管、滴管、玻璃棒等,试剂包括氯化银溶液、硝酸铅溶液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佩戴实验室安全装备,如实验手套和护目镜,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2. 实验操作:a.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氯化银溶液和硝酸铅溶液,注意保持试管干燥和清洁。
b. 用滴管将氯化银溶液滴加到硝酸铅溶液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c. 观察反应溶液的变化,记录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当氯化银溶液滴加到硝酸铅溶液中时,溶液逐渐变为白色,并有白色沉淀物生成。
这是由于氯化银和硝酸铅发生了沉淀反应,生成了不溶性的氯化银沉淀物。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实验分析: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沉淀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沉淀反应是由于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盐类沉淀物。
在这个实验中,氯化银和硝酸铅反应生成了氯化银沉淀物。
这个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AgCl + Pb(NO3)2 → AgNO3 + PbCl2在这个方程式中,氯化银和硝酸铅交换了阳离子,生成了氯化铅和硝酸银。
由于氯化铅是不溶性的,因此生成了白色的沉淀物。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结果观察到沉淀反应的一些特点。
首先,沉淀物的形态和颜色可以提供有关反应进行程度的信息。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白色的沉淀物,这表明反应进行得相当充分。
其次,沉淀反应通常是一个放热反应,因为盐类沉淀物的生成会释放出能量。
实验问题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讨论和解决。
首先,我们注意到沉淀物生成的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形成。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观察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现象。
3、了解影响沉淀反应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结合生成难溶性电解质的过程。
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乘积超过其溶度积常数(Ksp)时,就会发生沉淀反应。
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温度、酸碱度等因素。
例如,氯化银(AgCl)的沉淀反应:Ag⁺+ Cl⁻=AgCl↓,当溶液中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的浓度乘积大于氯化银的溶度积常数时,就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试管、滴管、玻璃棒。
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
2、试剂硝酸银(AgNO₃)溶液(01 mol/L)。
氯化钠(NaCl)溶液(01 mol/L)。
碘化钾(KI)溶液(01 mol/L)。
硫化钠(Na₂S)溶液(01 mol/L)。
硝酸(HNO₃)溶液(2 mol/L)。
氨水(NH₃·H₂O)溶液(2 mol/L)。
四、实验步骤1、沉淀的生成取三支试管,分别标记为 1、2、3。
向试管 1 中滴加 5 滴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再滴加 5 滴 01mol/L 的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氯化银。
向试管 2 中滴加 5 滴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再滴加 5 滴 01mol/L 的碘化钾溶液,观察现象。
有黄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碘化银。
向试管 3 中滴加 5 滴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再滴加 5 滴 01mol/L 的硫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有黑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硫化银。
2、沉淀的溶解向上述生成氯化银沉淀的试管 1 中,逐滴加入 2 mol/L 的氨水,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沉淀逐渐溶解,因为氯化银与氨水反应生成了可溶的银氨络离子。
向上述生成碘化银沉淀的试管 2 中,逐滴加入 2 mol/L 的硝酸,边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沉淀逐渐溶解,碘化银在硝酸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溶解。
无机化学实验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2. 了解实验原理,培养实验思维能力。
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作用,实现物质氧化还原反应。
2. 配位化合物: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形成配位化合物的过程。
3. 沉淀反应: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离子生成不溶性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试管、烧杯、量筒、玻璃棒、滴定管、锥形瓶、漏斗、滤纸等。
2. 药品:氯化钠、硝酸银、硫酸铜、氢氧化钠、稀盐酸、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2)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3)滴加稀硝酸,观察现象。
2. 配位化合物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
(2)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3)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3. 沉淀反应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2)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3)过滤,观察沉淀。
五、实验现象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后,沉淀溶解。
2. 配位化合物实验: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溶解,溶液变为深蓝色。
3. 沉淀反应实验: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观察到白色沉淀。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该实验表明,氯化钠与硝酸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加入稀硝酸后,沉淀溶解,说明氯化银与硝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
2. 配位化合物实验:该实验表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配位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溶解,说明氢氧化铜与氢氧化钠形成配位化合物。
3. 沉淀反应实验:该实验表明,氯化钠与硝酸银发生沉淀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过滤后,观察到白色沉淀,说明氯化银不溶于水。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无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技术,并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实验操作和技术: 1. 酸碱滴定:利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溶液中酸碱度的方法,通过滴定剂与被测溶液中物质的化学反应,达到酸碱中和的终点。
2. 沉淀反应:利用溶液中的离子产生的沉淀反应,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态和数量,判断离子的种类及其浓度。
3. 晶体生长:通过溶液中溶质的逐渐减少和晶体的逐渐增长,形成晶体。
4. 颜色反应:某些无机化合物溶液具有特殊的颜色反应,可以通过颜色对比、测定光的吸收等方法,定量分析物质的浓度。
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酸碱滴定管、量筒、均质机、烧杯、玻璃棒、滴管等•试剂:–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碳酸银(Ag2CO3)、氯化钡(BaCl2)、硝酸银(AgNO3)等。
实验步骤以下是本实验的具体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 清洗实验器材,并确保器材干净无残留物。
- 准备所需试剂,并按照要求标注好试剂瓶的名称和浓度。
- 确认实验室安全,佩戴好实验室必须的防护设备。
2.实验操作:–第一步:进行酸碱滴定实验。
将待测溶液取一定量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指示剂,然后滴加滴定剂,直至溶液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第二步:进行沉淀反应实验。
将待测溶液与特定的试剂混合,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并记录下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第三步:进行晶体生长实验。
将指定的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并搅拌均匀,直至溶液中出现晶体的生长。
–第四步:进行颜色反应实验。
将待测溶液置于特定的光源下,观察溶液的颜色和反应情况,并使用相应的仪器测定光的吸收度。
3.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需的参数值或者浓度值。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4.实验报告:–按照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沉淀反应的现象和特点,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一种或多种不溶于混合溶液的物质,以沉淀的形式从混合溶液中析出。
常见的沉淀反应包括酸碱中和反应、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的反应等。
在这些反应中,离子交换和碰撞是沉淀反应能够发生的基本原因,而离子间的反应和聚集使沉淀颗粒形成。
实验材料和仪器: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滴管、酒精灯、试剂瓶。
实验过程:1.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8滴硝酸银溶液和8滴氯化钠溶液;2. 在试管中缓慢地加入酒精灯的火焰,加热溶液;3. 观察溶液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加热后,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发生了沉淀反应,产生了白色的沉淀。
实验中,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Ag+)与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Cl-)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氯化银(AgCl)沉淀。
这是因为氯离子与银离子之间的反应能力比水溶液中的其他阴离子更强,生成了不溶性化合物沉淀。
加热的目的是加速反应速率和增加反应的平衡浓度,使反应更容易发生。
沉淀反应的特点是明显的物质变化,即从透明的溶液中析出了不溶性的沉淀,一般呈白色。
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白色,并且观察到沉淀颗粒的聚集和沉降过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沉淀反应的现象和特点,并了解了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通过离子交换和离子反应形成不溶性物质,以沉淀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沉淀反应的机制和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沉淀实验实验报告沉淀实验实验报告引言:沉淀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使溶液中的某些物质形成沉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成和性质,加深对沉淀反应的理解,并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条件;2. 掌握沉淀实验的操作方法;3. 分析不同沉淀物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材料和仪器:1. 氯化钠溶液;2. 硝酸银溶液;3. 玻璃容器;4. 滤纸;5. 镊子;6. 反应容器。
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玻璃容器,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2. 将两种溶液缓慢混合,观察反应过程;3. 当观察到白色沉淀形成时,记录下来;4. 使用滤纸和镊子将沉淀过滤出来;5. 将沉淀放置在干燥器中,待其完全干燥;6. 对沉淀进行性质分析和实际应用探索。
实验结果:在混合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时,观察到白色沉淀的形成。
经过过滤和干燥后,沉淀呈现出细小的晶体状。
实验讨论: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溶液中的某些物质会形成不溶于溶液中的固体沉淀。
本次实验中,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沉淀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两种试剂之间需要有反应,即在溶液中存在可以发生反应的离子。
其次,反应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或者pH值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反应的进行和沉淀的形成。
此外,反应过程中的搅拌速度也会对沉淀的形成产生影响。
沉淀的形状和颗粒大小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条件。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沉淀形成后,使用滤纸将其分离出来。
通过干燥后的沉淀观察,我们发现沉淀呈现出细小的晶体状,这可能是由于反应物的浓度较低,使得沉淀物的颗粒较小。
沉淀反应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水处理过程中,沉淀反应可以用来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通过加入适当的试剂,使污染物形成沉淀,然后通过过滤和沉淀分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范文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范文本实验主要通过溶液混合、沉淀反应以及干燥等步骤制备出一种无机化合物,并进行分析与鉴定。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熟悉实验操作流程,掌握固液分离和干燥技术,了解沉淀反应原理和过程,进一步加强对无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一、实验原理和方法1. 实验原理:(1) 沉淀反应原理:沉淀反应是化学分析和制备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在溶液中加入一种反应物使两种或多种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并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沉淀出来。
(2) 过滤:过滤是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物质的一种实验操作。
过滤时先将混合物倒入滤纸上,由于滤纸的材质不同以及孔径、厚度、形状等不同,而选择的滤纸会对过滤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干燥:干燥是将过滤得到的固体基本除去水分,直到称重质量不变的过程。
1)将试剂齐全,准备好干净无水的试管和滤纸等实验设备。
2)按实验所需分别取得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一定质量,逐渐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
3)在将两种溶液混合后,观察反应后生成的颜色和状态,并通过过滤分离出混杂物, 4)将沉淀物干燥并测量其质量,用滴定法测定沉淀中所含铜离子的量。
5)通过生成物的比重、颜色和化学性质等来确定实验所生成的化合物的性质。
二、实验过程1. 首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包括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等试剂、蒸馏水、试管、滤纸、标定管、滴定管等。
2. 在取得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后,逐渐将它们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使化合物充分溶解且反应物质的浓度得到充分的调节,以免对反应产物的生成产生不良影响。
3. 将两种混合溶液缓慢混合,观察到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后,代表已经发生了反应并生成了反应产物。
4. 为了过滤掉混杂物,首先要将混合溶液过滤分离,分离的混杂物可以通过滤纸将其留下,用蒸馏水冲洗滤纸过滤后的残留物,将滤液收集。
5. 收集的沉淀物再通过干燥的方法除去水分,直至称重质量不变,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中混合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后,出现了明显的颜色变化,表明反应已经进行。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沉淀反应原理的理解。
2、掌握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观察。
3、学会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沉淀的生成量和溶解度。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的过程。
沉淀反应的发生取决于离子浓度、溶度积常数(Ksp)等因素。
当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溶度积常数时,就会产生沉淀。
常见的沉淀反应有氯化银沉淀、硫酸钡沉淀等。
以氯化银沉淀为例,氯化银(AgCl)的溶度积常数为 Ksp =18×10⁻¹⁰。
在含有银离子(Ag⁺)和氯离子(Cl⁻)的溶液中,如果Ag⁺×Cl⁻> Ksp(AgCl),则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试管、滴管、玻璃棒。
离心机。
分析天平。
容量瓶。
移液管。
2、试剂硝酸银(AgNO₃)溶液(01 mol/L)。
氯化钠(NaCl)溶液(01 mol/L)。
碘化钾(KI)溶液(01 mol/L)。
硫化钠(Na₂S)溶液(01 mol/L)。
硝酸(HNO₃)溶液(2 mol/L)。
四、实验步骤1、氯化银沉淀的生成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试管 1 和试管 2。
向试管 1 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硝酸银溶液,向试管 2 中加入 2 mL 01 mol/L 的氯化钠溶液。
然后将试管 2 中的氯化钠溶液缓慢倒入试管 1 中,边倒边振荡,观察现象。
2、沉淀的离心分离与洗涤将上述生成沉淀的混合液倒入离心机的离心管中,以 3000 转/分钟的速度离心 3 分钟。
倒掉上清液,加入少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再次离心,重复洗涤 2 3 次。
3、碘化银沉淀的生成向上述洗净的氯化银沉淀中加入 1 mL 01 mol/L 的碘化钾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4、硫化银沉淀的生成向上述生成碘化银沉淀的混合液中加入 1 mL 01 mol/L 的硫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5、沉淀的溶解取一支新的试管,加入少量上述生成的硫化银沉淀,然后加入 2 mL 2 mol/L 的硝酸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沉淀反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沉淀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沉淀反应现象和规律的理解;4.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作用,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的过程。
沉淀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离子沉淀反应:由阳离子和阴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2. 配位沉淀反应:由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3. 氧化还原沉淀反应:由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
沉淀反应的原理是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难溶电解质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大于其溶度积时,难溶电解质会以沉淀形式析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漏斗、滤纸、滤液瓶、量筒、滴定管、移液管、电子天平等;2. 实验试剂:NaCl、AgNO3、BaCl2、Na2SO4、K2CrO4、K2CO3、NaOH、HCl、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铁、硫酸铝、氢氧化钠等。
四、实验步骤1. 离子沉淀反应实验(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1mL NaCl溶液和1mL AgNO3溶液;(2)将NaCl溶液滴入AgNO3溶液中,观察沉淀现象;(3)记录沉淀生成的颜色、形状等特征;(4)将沉淀过滤,观察沉淀的形态。
2. 配位沉淀反应实验(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1mL CuSO4溶液和1mL K2CrO4溶液;(2)将CuSO4溶液滴入K2CrO4溶液中,观察沉淀现象;(3)记录沉淀生成的颜色、形状等特征;(4)将沉淀过滤,观察沉淀的形态。
3. 氧化还原沉淀反应实验(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1mL FeCl3溶液和1mL K2CO3溶液;(2)将FeCl3溶液滴入K2CO3溶液中,观察沉淀现象;(3)记录沉淀生成的颜色、形状等特征;(4)将沉淀过滤,观察沉淀的形态。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离子沉淀反应实验:生成白色沉淀,沉淀物为AgCl;2. 配位沉淀反应实验:生成红色沉淀,沉淀物为CuCrO4;3. 氧化还原沉淀反应实验:生成棕色沉淀,沉淀物为Fe(OH)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1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一: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班级】【日期】【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证实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沉淀反应存在着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的规则——同离子效应、溶度积规则等。
○2学习验证性实验的设计方法。
○3学习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逻辑手段。
二、实验原理(1)按质子理论,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和金属离子、弱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均为酸碱反应。
弱酸、弱碱的解离和金属离子、弱酸根离子的水解均存在着化学平衡。
如一元弱酸的解离HA == H + + A -,其平衡常数称弱酸的解离常数,记作K θa ,其表达式为:[c (H +)/c θ][c(Ac -)/ c θ]K θa (HAc) = —————————————(3-1)[c(HAc)/ c θ]c (H +) c(A -)解离度α = ——— ? 100% = ——— ? 100% (3-2) c(HA) c(HA)从平衡移动的观点,可以了解当溶液增加c(A -)或c(H +),使平衡向左移动,使弱酸的解离度降低,即当增加c(H +),使c(A -)降低,当增加c(A -)则c(H +)降低。
金属离子与水的酸碱反应,即水解反应,就像多元酸的解离是分步进行的。
例如Al 3+(aq)的水解:Al 3+(aq) + H 20 === Al(OH)2+(aq) + H +(aq)Al(OH)2+(aq) + H 20 === Al(OH)2+(aq) + H +(aq)Al(OH)2+(aq) + H 20 === Al(OH)3(s) + H +(aq)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金属离子的水解,并不是要水解到相应的氢氧化物才生成沉淀,而是水解到某一中间步骤,就生成了碱式盐沉淀。
如Sb 3+(aq)的水解: 第一步 Sb 3+(aq) + H 20 === Sb(OH)2+(aq) + H + 第二步 Sb(OH)2+(aq) + Cl -(aq) === SbOH 2+(s) + H +这类反应同样也存在平衡,当增加溶液中c(H +),则可抑制水解,当减少溶液中c(H +)(pH 增大),则可促进其水解。
一般来说,酸碱反应的反应速率是相当快的,极易到达平衡。
所以从平衡角度来考察这类反应就行了。
(2)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溶解沉淀平衡。
对于难溶的AB 型电解质,有下列平衡:AB(s) ======溶解/沉淀A n+(aq) +B n-(aq)其平衡常数称为溶度积,记作Kθsp (AB)。
当溶液中离子积J=[c (A n+)/cθ][c(B n-)/ cθ]大于Kθsp (AB)时,反应向逆方向进行,生成沉淀。
当J小于Kθsp (AB)时,反应向正方向进行,沉淀溶解。
当J等于Kθsp (AB)时,该溶液是这难溶物的饱和溶液.当一混合溶液中几种离子均可与同一种物种生成沉淀时,滴加该物种的溶液,则先生成沉淀的离子是该离子的浓度与溶液中沉淀剂浓度乘积先达到Kθsp的。
例如溶液中含有Cu2+、Cd2+,当滴加Na2S溶液时,哪个离子先生成硫化物沉淀呢?可先作下列平衡计算:设溶液Cu2+与Cd2+浓度均为0.1mol/L,并取等体积的Cu2+、Cd2+ 溶液混合均匀,查得Kθsp (CuS) = 6.3×10-36, Kθsp (CdS) = 8.0×10-27。
生成CuS的条件: J = [c (Cu2+)/cθ][c(S2-)/ cθ]≥ Kθsp (CuS),则c(S2-)≥1.3×10-34 mol/L生成CdS的条件: J = [c (Cd2+)/cθ][c(S2-)/ cθ]≥ Kθsp (CdS),则c(S2-)≥1.6×10-25 mol/L由此可知,当滴加Na2S溶液时,混合溶液中Cu2+先与Na2S作用生成CuS沉淀。
再考虑当CdS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残留的Cu2+浓度为多少?从上述计算已知,CdS开始沉淀时溶液中c(S2-)=1.6×10-25mol/L。
当c(S2-)=1.6×10-25mol/L时,溶液中c(cu2+)为:Kθsp (CuS)/cθ 6.3×10-36c(cu2+) = —————= ——————mol/L = 3.9×10-11 mol/Lc(S2-)/ cθ 1.6×10-25即溶液中的Cu2+应视为已完全沉淀。
这样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用Na2S作沉淀剂可将Cu2+与Cd2+完全分离。
但实验发现并非如此,在CuS沉淀中夹带有CdS沉淀。
滴加Na2S时,虽然有搅拌,但由于c(S2-)≥1.6×10-25mol /L,所以在局部区域中CuS与CdS将同时生成。
但只要溶液中还有Cu2+则会发生如下反应:CdS(s) + Cu2+(aq) === Ca2+(aq) + CuS(s)而这个反应的总反应速率不大(可能由于包藏的原因),当不断滴加Na2S时又不断有CdS生成,所以在Cus沉淀中总有Cds沉淀。
于是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1平衡计算有没有用?平衡计算是根据给定反应条件(温度、浓度、压力等)计算出其平衡状态,如上述计算表明,在298K, 100kPa下,平衡状态时的溶液中c(cu2+)=3.9×10=mol/L, c(Cd2+)=0.05mol/L, c(S2-)=1.6×10-25mol/L。
平衡状态是该反应在给定条件下可进行的限度——最大程度。
不是每一个反应在给定条件下都能达到平衡状态的。
当反应进行得“比较好”,反应实际进行的程度比较接近限度。
若反应进行得“不太好”,反应实际的进行程度离限度远一点。
所以“限度”是一目标,要不断改进反应条件(动力学条件)使实验结果尽可能接近限度。
○2怎样改善反应条件、操作方法,使得反应尽可能接近反应的限度呢?理论上讲是怎样改善操作方法,使反应尽量达到平衡状态,也就是怎样加快反应速率。
加快反应速率首先要判别反应的类别,是均相反应还是多相反应?对于多相反应,加快扩散速率及增加反应界面可加快反应的总反应速率。
在实验中增加扩散速率和增加反应界面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增加搅拌强度,即加强搅拌。
实践证明,加强搅拌可以减少CuS中混有的CdS。
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离心机;离心试管;试管;量筒(10mL);玻棒;吸管;酒精灯;火柴等。
2.药品NaAc (s); NH4Cl (s); HAc (0.1mol/L); HCl(0.1mol/L、2mol/L、浓); NaOH(0.1mol/L、2mol/L);Pb(NO3)2(0.1mol/L、1×10-3mol/L); KI (0.1mol/L 、1×10-3mol/L); MgSO4 (0.1mol/L); CuSO4(0.1mol/L); CdSO(0.1mol/L); Na2S(0.1mol/L); SbCl (0.1mol/L); NH3·H20 (0.1mol/L、2mol/L);AgNO3(0.1mol/L);K 2CrO4(0.1mol/L); NaCl (0.1 mol/L); PbCl2(饱和); NaAc (0.1mol/L); 甲基橙(0.05%)、酚酞(0.1%)、pH试纸等。
四、实验内容1.一般实验(1)弱酸解离的同离子效应在两支试管中各加5滴HAc(0.1mol/L),再各加1滴甲基橙,观察溶液的颜色。
于其中一试管中加少量固体NaAc用玻棒搅拌,待NaAc溶解,对比溶液的颜色。
解释颜色变化的原因。
(2)难溶电解质的同离子效应取2滴PbCl2(饱和)溶液于一试管中,加1滴HCl(2mol/L)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加HCl(浓)至沉淀消失。
此时生成了可溶性的H 2[PbCl4]。
解释沉淀的生成,并从沉淀溶解得出结论。
(3)沉淀的生成在一试管中加2滴Pb(NO32(0.1mol/L)溶液,再滴加2滴KI(0.1mol/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在另一试管中滴加2滴Pb(NO3)2(1×10-3mol/L)溶液,再滴加2滴KI(1×10-3mol/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Kθsp (PbI2),通过计算解释实验现象。
计算时应注意体积增大对离子浓度的影响。
(4)沉淀溶解试管中加10滴MgSO4(0.1mol/L)溶液,逐滴加入NH3·H20(2mol/L),观察沉淀的生成,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再向此溶液中加人少量的NH4Cl固体,振荡,观察沉淀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5)分步沉淀在离心试管中加5滴CuSO4(0.1mol/L)和5滴CdSO4(0.1mol/L)溶液,再加10滴去离子水,搅拌均匀。
逐滴加入Na2S(0.1mol/L)溶液(注意每加1滴Na2S均要搅拌均匀),观察生成沉淀的颜色。
当加入5滴Na2S后,离心分离。
再在清液中加1滴Na2S(0.1mol/L),观察生成沉淀的颜色。
若此时生成仍是土色沉淀,则充分搅拌,再离心分离,依此操作直至清液中加1滴Na2S溶液,出现纯黄色沉淀为止。
记录所加Na2S的总滴数。
注: CuS呈黑色, CdS呈黄色,实验中观察到的土色是黑色与黄色的混合色。
(6)盐的水解取一支干试管,加入2滴SbCl3(0.1mol/L)溶液,再加入1mL去离子水,观察现象。
再加入1-2滴浓盐酸,又有何现象发生?解释现象。
注:Sb3+的水解所得沉淀为SbOCl。
2.设计实验(1)设计实验证实“同离子效应使氨水解离出的OH-离子浓度降低”,并以实验证实设计步骤的正确。
给定试剂: NH3·H20 (0.1mol/L); NH4Cl (s); NaOH (0.1mol/L); 甲基橙;酚酞。
在设计实验步骤时,只允许从上述给定试剂中选择部分或全部。
(2)缓冲溶液的配制及缓冲性能的鉴别。
通过计算,设计两个配制5ml pH为4-5的缓冲溶液的实验方案。
要求:在配制的两个缓冲溶液中必须有一个缓冲溶液用NaOH溶液(0.1mol/L)配制。
并且用pH试纸测定所配制的缓冲溶液的pH,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
并分别检验所配制的缓冲溶液抵御酸、碱的能力。
给定试剂: HAc (0.1mol/L); HCl (0.1mol/L、2mol/L); NaOH (0.1mol/L、2mol/L); NaAc (0.1mol/L); pH试纸。
(3)沉淀转化。
设计AgCl与Ag2CrO4沉淀间的转化,证实沉淀转化反应的方向是溶解度大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小的沉淀。
给定试剂: AgNO3 (0.1mol/L); NaCl (0.1 mol/L); K2CrO4(0.1mol/L)设计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