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学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工程化学》课程大纲

《工程化学》课程大纲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工程化学英文名称:Engineering Chemistry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70181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学分:2.0四、先修课程无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 掌握基础化学理论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科学素质,学会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2. 了解化学学科的概貌,并能够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 了解材料制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化学问题,掌握基本化学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化学基础理论解决材料工程技术中的相关化学问题。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出发,讲授原子、分子以及晶体的结构,原子、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2)重点讲授热力学基本定律以及化学反应热,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3)重点学习溶液的通性以及溶液中的各种离子平衡,如何利用平衡关系实现沉淀的溶解和转化,电化学基础理论和反应方向的判断,如何避免金属的腐蚀。

4)重点学习的章节内容包括:第2章“物质结构基础”(7学时)、第3章“化学热力学初步”(8学时)、第4章“溶液化学与离子平衡”(7学时)、第6章“电化学与金属腐蚀”(6学时)。

教学难点:1)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复杂体系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和平衡关系,通过各章节内容的融会贯通,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反应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含PPT演示,影像资料等),讲授物质结构基本理论和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突出化学原理的应用和重要性;(2)随机组织学生围绕某个具体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浙大《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浙大《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第一章 绪论了解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工程化学基础》(第二版)的编写特色、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和环境、聚集状态和相、物质的量、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等概念;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

第二章 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物质世界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聚集状态上是一个连续变化的整体,任何形式的分类只是便于说明问题和进行研究。

无机物与有机物、整比化合物与非整比化合物、简单化合物与高分子化合物、固体与液体、晶体与非晶体等等,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要学会相对地看问题,又要学会系统地看问题。

⎪⎪⎪⎪⎪⎪⎪⎪⎪⎪⎪⎪⎩⎪⎪⎪⎪⎪⎪⎪⎪⎪⎪⎪⎪⎨⎧⎪⎪⎪⎪⎪⎪⎪⎪⎪⎪⎪⎩⎪⎪⎪⎪⎪⎪⎪⎪⎪⎪⎪⎨⎧⎪⎪⎪⎪⎪⎩⎪⎪⎪⎪⎪⎨⎧⎪⎪⎩⎪⎪⎨⎧⎪⎪⎪⎪⎩⎪⎪⎪⎪⎨⎧场(能量)橡胶、纤维)(合成塑料、合成高分子蛋白质等)、(糖类、天然高分子有机高分子复杂化合物(超分子)醇、醛、羧酸、酯等)(烃及其衍生物简单化合物有机物金属有机物(无机固体材料)无机高分子子)(配合物、团簇、超分复杂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单质及简单化合物无机物实物物质 DNA知识点教学:1.物质的化学组成掌握一些复杂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基本概念。

如:不符合正常化合价的化合物、原子簇、分子簇、高分子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和自由基。

2.物质的聚集状态掌握气体、液体、固体、等离子体这四种典型的物质聚集状态的宏观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稀溶液的依数性、非晶体、液晶、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应用,理解表面能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书中所列无机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三态等知识的学习,明确物质聚集状态的多样性和物质结构的复杂性。

通过对液体燃料、固体废弃物、气溶胶、大气污染等知识点的学习,确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原子和原子结合态单元是稳定存在的介观层次单元粒子,它们决定了物质和材料的性质和功能。

《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机械自动化学时数: 36 学分:2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工程化学基础》是非化工类各专业培养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必修基础课,是工科非化工类各专业(本科)化学类课程的终结课程,将为工科非化工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理论知识基础。

本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结合工程材料、环境污染、能源开发、信息传递、生命科学等当今五大领域的有关化学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系统、相、物质的量及反应进度的概念。

重点;相的概念。

难点:反应进度的概念和表达式的导出。

第二章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6学时)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具有复杂化学组成的物质、高分子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生物大分子、晶体与非晶体、固体吸附剂、固体废弃物、石油、表面活性剂、大气相对湿度、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气溶胶、等离子体等概念。

水的性质及其应用。

稀溶液的依数性。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重点:稀溶液的依数性;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应用条件和相关计算。

难点:稀溶液依数性的相关计算及应用。

第三章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6学时)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电子运动的特征。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四个量子数。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金属元素和金属材料。

能级跃迁和光谱分析。

化学键。

分子间力和氢键。

分子能级跃迁和分子吸收光谱。

高分子的结构和高分子材料。

晶体缺陷。

能带理论。

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复合材料。

重点:离子键理论和共价键理论;四个量子数表征的意义和可取数值。

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涵义。

第四章化学反应与能源(8学时)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热力学能、热效应和焓变、等容过程的热和等压过程的热、标准摩尔焓变、热力学能变和焓变的关系;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熵、吉布斯自由能、自由能判据;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电池、电极电势的产生、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的应用;化学电源、新能源。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解环境的概念,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意义,了解环境污染及环境政策。

















配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章:物质结构(9学时)
1.原子结构
2.分子结构
3.分子间力和氢键
4.固态物质的结构
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了解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几率密度和电子云。理解四个量子数。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了解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掌握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重点是电离能和电负性)。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01064001
课程
名称
(中文)工程化学
(英文)Engineering Chemistry






1.学分:3学时:30(课内学时:30实验学时:)
2.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3.适用专业: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
适用对象:本科
4.先修课程:
5.首选教材:《工程化学》上大工程化学编写组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08
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掌握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四种晶体的内部结构及性质特征。
掌握一元弱酸、碱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电极反应式。
掌握电极电位的概念、能斯特方程及其有关计算。
掌握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
掌握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差异充气腐蚀)的原理及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

《化学工程基础》教学大纲.doc

《化学工程基础》教学大纲.doc

《化学工程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化学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base课程编号:06121010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90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36学分:3—5学分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开课院系:化工与制药学院化学工程部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化学工程基础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探讨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木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问题的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及反应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化学工程规律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获得化工计算及设计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化工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化工生产、科研和设计工作中达到强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景、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和效率、降低设备投资及产品成本、节能、防止污染及加速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最基木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2.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3.能根据各单元操作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特点,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能够进行过程和设备的选择,以便与操作中物料的特性相适应,从而做到既经济又有效地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4.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实际中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5.了解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中的故障,能够寻找和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故障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

6.培养用工程技术的观点、方法研究应用科学、尤其是科技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注:★堂讲授,☆——学生自学,淤——学生选读内容)第一章化学工业与化学工程(★)1、化学工业概述2、化学工程发展趋势。

3、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4、化工过程开发简介5、化工数据。

教学要求:1、了解本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性质及任务。

《工程化学基础》教案第章yj

《工程化学基础》教案第章yj

工程化学基础教案第章yj一、教学目标本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工程化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工程化学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化学基础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工程化学基础的概念和意义•工程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工程化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工程化学基础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2. 工程化学基础的原理•反应原理和反应动力学•反应器的类型和选择•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原则3. 工程化学基础实验技术•实验室安全和实验室操作规范•常用的分析仪器和实验设备介绍•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三、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将采用以下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工程化学基础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该领域的全面认知。

2.示范实验:教师将针对工程化学基础实验技术的操作要点进行示范,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掌握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工程化学基础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梳理相关知识点并展开讨论,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实践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工程化学基础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熟练度。

四、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工程化学基础的掌握程度,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给学生一些相关题目进行课堂练习,测试学生对工程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对实验过程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

3.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工程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的综合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本章节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教材:选择适合的工程化学基础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书。

2.PowerPoint课件:准备相应的课件,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用品。

4.实验指导书:编写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实验过程、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课时内容第1课时工程化学基础概念和意义第2课时工程化学基础原理第3-4课时工程化学基础实验技术第5课时小组讨论和实践实验第6课时教学评估和复习回顾七、教学改进措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举例介绍工程化学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0,学分数:2.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传递、生命科学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物质的聚集状态1. 理解系统、环境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及有关计算。

2. 理解反应进度的概念,掌握化学计量数正、负值的确定。

3. 理解各类晶体名称、晶格结点上粒子及其作用力、熔点、硬度、延展性、导电性;掌握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凝固点下降、沸点上升和产生渗透压的原因。

4. 了解等离子态的形成和组成;了解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系统、环境、相、气体、等离子体等基本概念;稀溶液的通性,晶体类型等。

难点:稀溶液的通性,过渡型晶体。

(二)化学反应原理1. 明确焓变和内能的变化是不同过程中系统变化时总能量的改变,理解Qp,Qv,ΔrH,Δf H m(H2O),ΔrHθm等各符号的名称、意义。

2. 了解ΔG在化学反应中的意义,理解其作为反应自发性判据,理解ΔrHθm(T)≈ΔrHθm(298.15), ΔrSθm(T)≈ΔrSθm(298.15);掌握ΔrGθm(T), ΔrG(298.15), ΔrGm的计算方法。

3. 了解热力学函数变和平衡常数的关系,掌握压力、浓度、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

4. 了解元反应、反应级数,理解反应速率、活化分子、活化能、过渡状态与催化剂等概念及其应用。

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反应热效应测量和计算,反应方向及自发;熵变;Gibbs自由能;化学平衡;温度、浓度及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反应速率。

难点:焓、熵以及吉布斯自由能的理解和计算;反应方向及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化学平衡。

化学工程教学大纲

化学工程教学大纲

化学工程教学大纲一、前言化学工程是一门融合化学、工程学及材料科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它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化学工程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化学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化学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水平;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工程基础知识- 化学反应动力学- 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 流体力学及传热传质- 材料结构与性能2. 化学工程原理与应用- 反应器设计- 分离技术- 化学工艺流程- 环境工程与废物处理3. 化学工程实验- 基础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专业实验室安全知识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工程基础知识和原理。

2. 实践教学开展实验操作、工程设计、科研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外拓展邀请业界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评定平时成绩。

2. 期中考试组织开展理论考试,测试学生对化学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教材:《化学工程基础》、《化学工程原理与实践》等。

2. 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室和设备支持,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七、总结化学工程教学大纲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文件,旨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不断提升自我,成为优秀的化学工程师和科研人员。

《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Chemistry Foundation课程编号: F111730110032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6 实践学时:6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土木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无参考文献:《工程化学基础》,陈林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工程化学基础》,童志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大学化学实验》,王清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9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

涉及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酸碱理论、金属腐蚀、材料保护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课程目标:1.能阐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观点,能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能在工程实际中运用所学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支撑毕业要求1-12.能理解化学组成的复杂性,能阐明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化学的观点去解决工程问题和分析工程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2-13.能阐述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pH 值的测定,能阐明水质质量状况和水体污染的控制手段,能分析相关水质指标。

能应用防止金属腐蚀和高分子材料老化的防护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4-1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知识单元一:绪论支撑课程目标2(建议2学时)教与学要求:本知识单元要求学生能了解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工程化学基础”的要求。

了解物质层次及其运动理论;明确原子和分子等原子结合态单元是介观粒子的概念。

理解系统和环境,聚集体和相等概念,明确敞开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及相的划分。

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掌握化学计量数的概念。

明确反应进度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

教与学方法:讲授知识点1:科学与技术主要内容: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2:化学与现代科技主要内容:化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物质的层次、系统和环境、聚集体和相、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物质的量、反应进度等概念,了解反应进度表达式的导出。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工程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化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

本课程涵盖化学反应原理、化工过程设计、工业催化、工业分离技术和应用化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掌握工业化学原理、工业过程流程及相关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化工过程设计、化学反应优化以及催化剂选择。

3.了解和掌握当前工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分离技术及其原理。

4.提升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化学反应及分离实验的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化工实验。

5.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加强工程思维,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反应原理与工艺参数–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反应热力学和反应平衡–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反应工艺的参数控制2.工业化学与工艺设计–各种材料的化学性质与成分分析–合成和分离工艺设计–可回收原料的开发和利用–工业化学过程的安全性和环保性3.工业催化–催化剂的选择与设计–催化反应机理研究–催化剂寿命及再生–催化反应的工艺优化4.工业分离技术–离子交换、透析与电渗析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萃取分离技术–气相和液相色谱分离技术5.应用化学–非常规分离技术的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色谱、超声波技术等–环保工程化学四、实验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本课程将安排一些化学反应和分离实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验内容:1.基本化学试剂的制备2.酸碱滴定、原子吸收光谱及电化学分析实验3.基于化学反应的催化实验4.基于分离原理的分离实验5.实际工程过程实验,如精馏、萃取、透析、电解等。

五、教材1.王之铮,李名扬. 工程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曹德法,杨保军. 工业催化. 化学工业出版社.3.雷曼, 刘翠萍. 工业分离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六、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平时成绩占20%,包括作业、出勤、讨论等。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

《工程化学》教学大纲阅读次数:530 添加时间:2008-12-16英文名称 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Chemistry学分 2.5学分学时40学时(32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教学对象部分非化工工科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学校非化工类各专业培养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必修基础课。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掌握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基本的化学反应,熟悉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了解化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的联系,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生命科学发展、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化学的定义及化学的分支学科;化学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进度介绍。

第1章热化学与能源(3学时)1.反应热的测量几个基本概念;反应热的测量。

2.反应热的理论计算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反应标准摩尔焓变的计算。

基本要求:了解定容热效应(q v)的测量原理。

了解状态函数、反应进度、标准状态的概念和热化学定律。

理解等压热效应与反应焓变的关系、等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的关系。

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近似计算。

重点: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近似计算。

难点:等压热效应与反应焓变的关系、等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的关系。

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近似计算。

第2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6学时)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反应自发性的判据;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及应用。

2.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反应限度的判据与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和多重平衡规则;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化学平衡的移动及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3.化学反应速率浓度的影响和反应级数;温度的影响和阿仑尼乌斯公式;反应的活化能和催化剂。

4.大气污染及控制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控制;全球大气污染及对策;清洁生产及绿色化学。

化学工程 教学大纲

化学工程 教学大纲

化学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及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化学工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化学工程工业实践,具备设计、运营和优化化学工程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安排1. 化学工程概述- 化学工程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化学工程的学科体系和重要性- 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能源工程的关系2. 化学工程基础知识- 化学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化学反应和反应动力学- 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3. 化学工程流程设计- 流程图的绘制和解读- 原料与能耗计算- 流程优化和节能减排- 反应器设计和控制4. 化学工程传质与传热- 传质和传热的基本原理- 薄膜分离技术和吸附技术- 换热操作和传热器设计5. 化学工程安全与环保- 化学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法规- 废弃物处理和废气净化技术6. 化学工程实践- 化学工程实验室操作技巧- 常用化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和报告撰写三、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讨论等。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方式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和报告撰写等因素,以评估学生对化学工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参考教材1. 高级化学工程原理, 第5版, Warren L. McCabe, Julian C. Smith, Peter Harriott.2. 化学工程导论, 第2版, Richard Felder, Ronald W. Rousseau.3. 化工技术手册, 国家化工技术委员会编.以上仅为参考教材,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适合的资料进行研究。

五、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经验丰富、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同时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提供学生更深入的研究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焊接(080315)专业(专科)工程化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249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四月目录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3)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3)绪论 (3)第一章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 (4)第二章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 (7)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源 (9)第四章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水体保护 (11)第五章化学反应和材料保护 (14)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6)一、关于考核目标 (16)二、建议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16)三、关于对考试命题的要求 (16)Ⅳ题型示例 (16)《工程化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和要求《工程化学基础》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焊接专业的一门考试课。

它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出发,密切联系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传递、生命科学发展等有关化学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课程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学校非化工类各专业培养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必修基础课。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要求要求学生能掌握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基本的化学反应,熟悉化学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了解化学与现代工程技术的联系,如材料的选择和寿命、生命科学发展、环境的污染与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联系实例理解系统、环境概念,理解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的划分;联系实例理解聚集状态和相的关系;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变化,掌握“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及有关计算。

理解反应进度的概念,掌握化学计量数正负值的确定。

课程内容1、系统2、相3、物质的量4、反应进度考核知识点1、统、环境概念2、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3、应进度的计算。

考核要求识记:系统、环境概念理解:物质的量应用:反应进度的计算第一章物质的化学组成和聚集状态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化学组成的复杂性,能写出高分子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中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了解各类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

了解晶体、非晶体概况,理解晶体类型及各自的特点;了解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危害和资源化途径。

了解水分子的缔合和锯齿状排列,掌握氢键的概念。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理解各自定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应用实例。

联系实际理解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应用的实际条件,了解酸雨成因、温室气体、臭氧层空洞和气溶胶相关内容。

课程内容一、物质的化学组成1、具有复杂化学组成的物质2、高分子化合物3、配位化合物4、生物大分子二、固体1、晶体2、非晶体3、固体吸附剂4、固体废弃物三、液体1、水的性质和应用2、溶液的蒸汽压、凝固点、沸点和渗透压3、石油4、表面活性剂四、气体和等离子体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2、大气相对湿度3、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4、气溶胶5、等离子体考核知识点1、质的化学组成2、体的种类和性质3、体的性质和应用4、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考核要求一、物质的化学组成识记:1、原子簇和分子簇2、高分子3、配位化合物理解:生物大分子应用:高分子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中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二、固体识记:1、晶体2、非晶体3、固体吸附剂4、固体废弃物三、液体识记: 1、氢键的概念2、渗透现象理解:1、面活性剂2、稀溶液的依数性应用:PH值计算四、气体和等离子体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应用的实际条件。

第二章物质的结构和材料的性质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不确定性,理解电子运动特征——波粒二象性,了解波函数的表达意义,理解原子轨道表示的是核外电子可能出现的空间范围而不是轨迹。

了解四个量子数符号和表示的意义,掌握电子组态表示的意义。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方法、未成对电子数的确定方法。

理解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与外层电子得失的关系及影响电子得失的因素,掌握有效核电荷的确定。

理解化学键本质、电负性概念、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分,通过实例理解分子轨道、成键轨道、反键轨道、σ键、π键,以及等性杂化、不等性杂化、孤对电子等概念。

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其本质,理解色散力是分子间力的主要来源。

掌握化学键、氢键、分子间力在能量和作用方面的区别。

了解晶体缺陷概念,掌握能带理论。

课程内容一、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3、量子数二、元素周期律金属材料1、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式2、属元素和金属材料3、级跃迁和光谱分析三、化学键分子间力高分子材料1、学键2、子间力和氢键3、子能级跃迁和分子吸收光谱4、分子的结构和高分子材料四、晶体缺陷陶瓷和复合材料1、体缺陷和能带理论2、瓷的结构和性能3、合材料考核知识点1、电子的运动状态2、素周期律金属材料3、学键分子间力高分子材料4、体缺陷陶瓷和复合材料考核要求:一、外电子的运动状态识记: 1、波粒二象性 2、量子数理解:1、核外电子运动的不确定性2、电子运动特征应用:电子组态表示的意义二、元素周期律金属材料识记:1、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方法2、有效核电荷的确定理解:1、熔强化现象和原因2、原子的基态和能级跃迁三、化学键分子间力高分子材料识记:1、化学键2、化学键的分类3、氢键理解:1化学键本质2电负性概念3氢键的形成及本质应用:合成纤维的性质和用途四、晶体缺陷陶瓷和复合材料应用:符合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第三章化学反应与能源学习目的和要求: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聚集压力、浓度、温度等决定了化学反应系统的状态,每一个确定的状态有确定的能量。

掌握焓、内能、热量各符号的意义,以及各符号之间的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

掌握△r HmΘ的计算,△f HmΘ在查表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微观物质的运动与宏观物质运动的区别,理解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含义,学会判断反应自发性的依据。

了解多重平衡法则,理解热力学函变和平衡常数均与反应方程式的写法有关,掌握勒沙特列原理在判断压力、温度、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的关系,了解电极电势的产生和半反应的写法,掌握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的计算和应用,特别注意介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课程内容一、化学与能量转化1、热力学能的变化2、热效应和焓变3、等容过程中的热量测量4、标准摩尔焓变5、热力学能变化ΔU和焓变ΔH的关系二、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2、标准摩尔熵和标准摩尔熵变3、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4、任意条件下的吉布斯函数变三、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1、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2、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4、化学反应速率和催化剂四、氧化还原反应和能源的开发利用1、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2、原电池3、电极电势4、化学电源4、能源的开发利用考核知识点1化学与能量转化2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3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4氧化还原反应和能源的开发利用考核要求一、化学与能量转化识记:1、焓、内能、热量各符号的意义2、△r HmΘ的计算3、△f HmΘ在查表时的注意事项理解:1、各符号的物理意义2、稳定单质的含义二、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识记:1、标准摩尔熵2、吉布斯自由能理解:1、各符号物理意义2、自发过程是系统内微观粒子势能降低的过程三、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识记:1、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2、催化剂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对工程实际的意义及改变反应速率的方法四、氧化还原反应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应用: 能斯特方程的计算和应用。

第四章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水体保护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电离理论、质子理论和电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理解共轭酸碱对、质子受体、质子给体等概念。

掌握酸碱解离平衡常数和溶液pH值的有关计算,酸碱强弱的比较。

掌握缓冲溶液pH值计算、配置的原则及其应用。

理解难溶电解质概念和溶度积规则,掌握从热力学数据和平衡时溶液中离子浓度计算溶度积的方法。

掌握用溶度积来判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大小,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理解可溶性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的应用。

了解水资源的重要型,理解水体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方法。

课程内容一、弱酸弱碱溶液及其应用1、酸碱理论2、酸碱的解离常数3、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4、pH的测定二、沉淀与溶解反应及其应用1、溶度积2、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3、溶度积规则4、沉淀与溶解反应应用举例三、配位反应及其应用1、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反应2、配位平衡的转化3、配位反应的应用实例四、水质与水体保护1、水资源概况2、水体质量3、水体污染5、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考核知识点1、弱酸弱碱溶液及其应用2、沉淀与溶解反应及其应用3、配位反应及其应用4、水质与水体保护考核要求一、弱酸弱碱溶液及其应用理解:质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应用:PH值测定方法二、沉淀与溶解反应及其应用识记:1、溶度积2、难溶电解质应用:溶度积在在锅炉上和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三、配位反应及其应用理解:可溶性配位化合物在内界与外界间解离的情况应用:配位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四、水质与水体保护理解:1、纯水、超纯水的含义和用途2、DO、COD、BOD表示的意义应用:水体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方法第五章化学反应和材料保护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电化学腐蚀的机理——析氢和吸氧,掌握腐蚀电池的两极名称、电极反应和实际析出电势表达式、理解氧气浓度小的地方的金属先腐蚀的原因。

结合实例理解牺牲阳极保护法、外加电流法的应用。

掌握氧自由基的种类及对人类的功过,认识SOD的名称、意义及作用。

了解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和保护。

课程内容一、金属腐蚀的发生1、化学腐蚀2、化学腐蚀的极化作用3、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4、金属的腐蚀速率二、金属腐蚀与防护1、合理选用材料2、防止介质对材料的腐蚀3、电化学保护法4、电化学腐蚀的利用三、生命体及高分子材料的老化1、光合作用和氧原2、氧自由基3、高分子材料的老化四、高分子材料的保护1、光稳定剂和抗氧剂2、氧指数和阻燃剂3、填充剂和偶联剂4、化学镀和塑料电镀考核知识点1、金属腐蚀的发生2、金属腐蚀与防护3、生命体及高分子材料的老化4、高分子材料的保护考核要求:一、金属腐蚀的发生理解:1、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区别2、氢的极化电势的存在及意义应用:高温水蒸气对钢材的腐蚀和脱碳现象及其危害二、金属腐蚀与防护理解:1、根据具体情况选材的重要性2、牺牲阳极保护法、外加电流法的方法应用:电化学腐蚀的应用三、生命体及高分子材料的老化理解:1、光合作用中反应的条件及所生成的物质2、老化的不可逆性五、高分子材料的保护识记: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比较的优缺点应用: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和保护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内容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一、关于考核目标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对各章规定了考试目标,包括考核知识和考核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