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积累资料的能力。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并谈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学习古仁人及作者的忧国忧民的精神。

(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考察学生的积累资料的能力。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以及自己的感悟。

教学准备

1、岳阳楼的录象。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疏通了文章内容,并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现请代表到上面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生:我们组负责搜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对联,刚一进门,岳阳楼大门两边就贴着一幅“洞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下面是岳阳楼上最短的对联和最长的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是李白所写。最长的对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泪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长达102个字,下面的对联是岳阳楼里面一些名家的对联,请大家欣赏一下,“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谢谢(大家欢迎)生:我们组负责搜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诗赋,大家看第一首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分析::夏十二是李白的朋友,排行第十二,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楼高,句句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高耸,开阔,情景,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虽然不露斧凿痕迹,但真可谓是自然混成,巧夺天工。

下一首是岳阳楼三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析:诗人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触景生情,写自己身世的悲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下一首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由于时间关系就说这些,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课后继续探讨。(欢迎)

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重点问题:

师:这些资料我们将放到班级的电脑上,请同学们下课后整理到周记上。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的壮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诗赋,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所以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都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出,而是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大家读的要有气势)。

师:大家读的很好,虽然不能算是高歌入云,沉云动地,但大家读的很投入,说明大家对课文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1、超越自己的己的责任。2、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字面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微言深忘,微言大意。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1、超越自己的忧乐荣辱。2、勉励自己的朋友,自己被贬之后,心情悲伤。3、体现了作者奉献精神。4、体现作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师:大家理解的很好,其实这句话既是一种济世情怀,又是一种旷达的胸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那么作者是怎样去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前后讨论一下:

生:第一层交代作记的原由,这种表达方式是记叙。第二层是写景抒情,写景也是抒情(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其表达方式上就是描写抒情。第三层是点明文章的主旨,从表达方式上看就是议论。第四层点明作记的时间。

师:板书

三、看录象,亲身感悟:

师:那么岳阳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大家去过吗?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录象:师:从录象上看岳阳楼上雕龙画凤,可以说是摇曳多彩,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藤子京的功劳的呢?而去写岳阳楼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的画面?

生:1、藤子京当时心情不好,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安慰他。

2、这样写形成对比,为主旨的出现做好铺垫。

3、这样写是为了劝友人,借题发挥,不要为贬而忧伤,要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4、前人之述备矣,再写就没有新意。

5、范仲淹没到过岳阳楼,借《洞庭晚秋图》进行的想象。

6、写景物时,写景时的心情不同,景物在人的心目中变了。

7、为了引出下文,为下面主旨的出现做了铺垫。

师:3、4两段章法很好,多用四字句和修辞方法,写喜呢,喜自心声,写悲呢,悲从中来,文字素养高的人一读就能读出很多内容,这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写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情景1、以物喜2、以己悲,你赞同还是反对这种人生观点呢?

生:1、不同意以物喜,以己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不为外物所动,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忧愁在前,享乐在后,有忧国忧民的胸襟和抱负。

2、不同意。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作者追求古仁人之心,也具有先天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而以物喜,以己悲表现了凡夫俗子之见,不能映衬出大家的风范。

3、我不同意以物喜,以己悲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是俗人之见,它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表现出作者的高贵品质,也不能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能显出古仁人的精神境界,并且能够抒发作者的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能表现出作者的高贵品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种观点值得我们学习。

4、同意。以古代的观点来看,以物喜,以己悲这是俗人之见,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就或喜或悲,这样的人政治抱负太小。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表现了品德高尚的人的旷达胸襟,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但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人都以物喜,以己悲,这成了一种常见的习惯,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就很少见了,所以我赞同。

……

四、课外拓展延伸,考察积累:

师:感物而动,因物而喜是人之常情,我们说人是容易环境化的,当你正在认真做作业时,发现别人都去玩球的了,那你是否也跟着去,而范仲淹在文中提出不要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翻开历史的画卷,古今中外忧国忧民之士不乏其人,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生: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