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

【摘要】:被动句是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依据有无形式标记,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可分为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两大类,而形式被动句又分为若干小类。文章通过对古代汉语被动句概念的界定,类型的探析,可以深化我们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们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能力。

【关键词】:被动句;概念;形式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我这个题目为”浅析古代汉语里的被动句”。但由于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再加之查找的资料不充分,所以在这个题目下我只从两大方面谈谈自己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被动句概念的界定

被动句是一种表述主语遭受情况的句子,句中主语全为动作的承受者而非动作的施动者。既表遭受,当然就不是自己乐意接受的,因此这种句子一般只表示受损失或者不希望出现的情况。

被动句出现较晚,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曾谓:”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真正的被动式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①然而唐钰明等作过统计,汉语被动句金文中13见,《左传》19见,《墨子》23见,《荀子》36见,《战国策》48见。可见,王力先生讲的金文里没有被动和主动区别的见解,是不够精确的。大量文献语言材料的考察和研究表明:被动句肇始于金文,继之不断发展,形式渐趋多样。

被动句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被动句就是被动句式, 即由被动式充当全句(或分句) 谓语的句子。它指既包含一个表被动意义的动词又具有形式标志(如”于、为、为~所、见、被”等) 的类似于词组或短语性质的结构形式, 如”制于人、为天下笑、见欺于王、被尚书召问”等等。广义的被动句还包括意念被动句, 即只表达被动意义而无形式标志的句子。

被动式就是被动结构; 先有被动式, 后有被动句, 二者不是等同的, 属于不同的层次和平面。二者在表达”与主动相对的被动”这个意义上没有区别, 但只有被动式(被动结构) 作全句(或分句) 的谓语的句子才是被动句。有的句子虽然包含作定语的被动式和作宾语的被动式, 但不能算被动句, 如”然见将军之仇报, 而燕见陵之愧除矣。” (《史记·刺客列传》) 和”吾闻先即制人, 后即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二例句, 就不能算是被动句。被动式可以是句, 但不一定是句。

接下来,文章将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做进一步探析。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汉语被动句一般可分为两类,即形式被动句和意念被动句。

(一) 形式被动句。所谓形式被动句,即有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常有如下几种情形:

1. “于……”式: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1) 晏子聘于鲁。(王充《论衡·知实》)---晏子被鲁国招聘。

就动词”聘”来说,主语”晏子”是被动者,即”被聘”的对象;”鲁”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它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

(2) 苏秦不信于天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苏秦不被天下人信任。

(3) 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光武皇帝九岁就失去了父亲,被叔父良抚养。

(4)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屈原被楚国放逐。

例(2)、(3)、(4) 中的介词”于”都起到引起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主语”苏秦”、”光武”、”屈原”都是被动者,动词”信”是”被信”;”养”是”被养”;”放逐”是”被放逐”。

从上述几个被动句中可以看到,动词后面加介语”于”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但必须指出介词”于”并不表示被动,其被动意义是由动词本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示出来的。

2. “见……”式:在谓语动词前用”于”字表示被动。例如: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汉书·五子传》)上例中,”见”的作用是用来表明谓语动词的被动性质,但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因此,这种格式,主动者一般不能说出是不必说出的。但要注意”见”的用法,除了放在动词之前表示被动关系作助词之外,它还可以置于及物动词之前指代第一人称。

3. “见……于”式:这种格式与上一格式的不同点仅仅是它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常被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笑话。

主语”吾”是被动者,在动词”笑”之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作”被”;在动词”笑”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大方之家”。这种既在动词前

面加”见”表示被动性质,又在动词的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句法,表示的被动意义十分明显。

4. “为……”式:即在谓语动词前用”为”字表示被动。例如:(1)兔不可复得,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此外还有”为……所”式:这种格式在古汉语里最常用。例如:梦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四》)还有”为所……”式:这种格式与上一种的不同,就是一般承前省略了主动者。例如:官军加讨,屡为所败。(《旧唐玉·黄巢传》)

5. “被……”式:即在谓语动词之前用”被”直接表示被动。这种表示被动的”被”字发展成为介词,用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是时代较晚的事。其作用与”见”字相同。例如:(1)被驱不异犬与鸡。(《兵车行》)(2)妆成没被秋娘妒。(《琵琶行》)从上例中可以看出,”被”字有时引进主动者,如(2)。有时省略了主动者或者不必说出主动者,如(1)。但判断这种格式要注意:汉代以前”被”字的用法,它除了放在动词这前表示被动作助词外,还可以放在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之前作动词,为”遭受”、”蒙受”讲。

(二)意念被动句。所谓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它的谓语是及物动词,虽无表示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因意念上能支配主语,一般地也就不再带宾语,这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的特点。这种被动句有以下两种情形:

1. 可以从句意上来确定的被动句

(1)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商君书·更法》)

这句话中的”愚者制焉”,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制”这一动作并非由主语”愚者”发出的,而是主语”愚者”接受的动作,因而是”愚者被制”;同样” 拘”这一动作也不是由主语”不肖者”发出的,而是主语”不肖者”接受的动作,因而是”不肖者被拘”。全句的意思是:所以聪明人创制法令,而愚笨的人被限制在那上面;贤能的人改变旧礼,而不好的人被束缚在那上面。由于”制”、”拘”是被动的,因此,全句是被动句。

(2)仇牧闻君弑。(《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这里的”弑”,意思是”下杀上”,为古人所谓的”臣弑君”“子弑父”之类。实际上”弑”的意义同”杀”,区别只在身分上。”杀”的意义可能是杀人,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杀,而”弑”,却只能是被杀,而且必须是”下杀上”。全句的意思是:仇牧听说君被弑(杀) 了(指宋万杀了闵公) ,所以,这”弑”字一定是被动的,因而句子是被动句。

2. 必须从别的角度来考虑、确定的被动句

这类情形若仅仅从词句的意义上还分辨不出,而必须从别的角度,如方言的角度、伦理的角度、训诂的角度等来考虑,才能肯定其为被动还是主动。这类情形较少,但也不能不予注意。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