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活动二:赏析诗句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作业:背诵诗歌教学资料备忘:背景资料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唐代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生字词。

(2)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背景,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受。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相关背景资料,如图片、音乐等。

2. 准备生字词解析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八、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

2. 诗文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及相关知识。

2. 生字词的注释及翻译。

3. 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荆门关、长江等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文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渡荆门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查找生字词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文。

(2)结合诗文,绘制一幅意象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李白的送别诗进行对比,如《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送别诗,要求运用意象、情感等元素。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检查诗文背诵、意象画等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实践1. 课堂实践:根据教案进行实际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

2. 调整教学:根据实践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十、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感受其诗歌魅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二)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

可以有不同的朗读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板书诗中有画)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

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

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李白《渡荆门送别》教课方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娴熟地背诵这首诗。

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翻开课本第 207 页,今日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第一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有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想奇异,气概雄浑瑰丽,风格豪放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乐时所作,蜀地就是此刻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 8 句共四联,包含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以外的西蜀沿江东下,到达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行。

崇山跟着荒原出现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慢慢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空中楼阁。

我依旧垂怜这来自故土之水,行程万里持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行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思横溢,生机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以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川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迎面而来,片刻即逝。

最后,表此刻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旷平坦的漠漠荒原。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矗立,舟行江上,目不暇接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开朗,心驰向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李白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对友情和离别的真挚情感,体会人性的美好与脆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李白的思想感情及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审美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背景介绍、意象解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背景和《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3. 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意象或手法进行详细解析,并向全班分享。

4. 诗歌解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

重点讲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以及其对友情和离别的独特见解。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渡荆门送别》,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短文。

7. 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李白意象:X表达手法:X情感:友情、离别、X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荆门地区的诗词,与《渡荆门送别》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诗人对同一地域的差异化表达。

2.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尝试仿写《渡荆门送别》,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渡荆门送别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渡荆门送别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渡荆门送别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这首唐诗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山水画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以下胡若山是整理的渡荆门送别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伙借鉴与参考!《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三、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四、赏析这首诗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武陵县西北长江南岸。

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

楚国,即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今在时期都属于楚国。

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前夕。

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首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遍访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已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孤身极其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

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青年时代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也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别字就是“渡远”,他大感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

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形胜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

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崇山峻岭已经越去越远已经了,此时此刻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差异性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2.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3.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领悟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李白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解析1.让学生自由朗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离别荆门,游历楚地,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荆门的山川景色,展现了壮阔的自然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美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

三、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一、诗歌鉴赏1.让学生回顾《渡荆门送别》,分享他们在诗歌中感受到的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二、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离别经历,分享他们的感受。

三、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离别诗进行鉴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文学素养。

五、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课程设计

渡荆门送别课程设计

渡荆门送别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学生能够解析并阐述《渡荆门送别》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和文化背景。

3.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简短的送别诗。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

3.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在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情感。

2. 学生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能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课,旨在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兴趣,善于表达和分享。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析:《渡荆门送别》全文诵读与解析,重点讲解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用典寓意。

- 课文背景:诗人李白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 课文结构:诗句划分、段落大意、修辞手法。

2. 诗词鉴赏:分析《渡荆门送别》的韵律特点、意境描绘、情感表达。

- 韵律分析:平仄、对仗、押韵。

- 意境探索:山川描写、离别情绪。

- 情感传达: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3. 创作实践:运用课文知识,指导学生创作简短的送别诗。

- 修辞手法应用:借鉴课文中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 诗歌创作: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首送别诗。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创作实践进行讨论交流。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培养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诗中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理解诗句意思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渡”、“荆门”、“送别”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感受诗人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依恋之情。

5.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6.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别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

邀请学生进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句关键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3.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离别之情,提高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诗句意思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背后的情感。

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仍怜故乡水’这句话中,诗人为什么会‘怜’故乡的水?这背后有什么情感呢?”2.教学难点补充: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诗人李白专门写诗来送别呢?”2.朗读诗句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的感受。

《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8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8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8篇)《渡荆门送别》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寥liao 霄xiao 戟ji 蕲qi 浣huan三、学习《渡荆门送别》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四、学习《秋词》1、指名朗读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

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目标 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 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5 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

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 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远景)——月云(近景)景色壮阔——由
景及情,
留恋故乡。

————赞河山、恋故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