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服饰研究
汉民族服饰的特点
汉民族服饰的特点汉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从材料、款式、色彩和装饰四个方面进行解释,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的描述。
一、材料汉民族服饰的材料通常以丝绸为主,丝绸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面料,具有光泽、柔软、透气等特点。
丝绸的使用使得汉族服饰更加华丽和精致。
二、款式汉民族服饰的款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服。
汉服是中国古代传统服装的统称,其特点是以直裾为主,衣袖有短袖、长袖和无袖等不同款式,下摆分为齐腰、长腰和低腰等多种形式。
此外,还有袍、袄、褂、裙等不同的服饰款式,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三、色彩汉民族服饰的色彩丰富多样,以雅致、庄重为主。
常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祥和,黄色代表皇室和贵族,蓝色代表清新和宁静,绿色代表生机和希望等。
四、装饰汉民族服饰的装饰非常注重细节,常常使用刺绣、织锦、饰带等方式进行装饰。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术,通过在服饰上绣上各种图案和花纹,使服饰更加美观和华丽。
织锦是一种特殊的织物,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纹理,常用于制作袍子和裙子等服饰。
饰带则常用于衣襟、袖口和下摆等位置,通过精致的编织和装饰,增加服饰的层次感和华丽度。
汉民族服饰具有材料丰富、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和装饰华丽等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传统节日、婚礼还是其他重要场合,汉民族服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了汉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服的设计和风格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汉民族服饰更加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关于汉服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这篇作文
关于汉服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这篇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汉服好帅啊!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汉服,汉服可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哦!汉服的历史超级悠久的。
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就开始穿汉服了。
那时候的汉服非常简单,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服的款式越来越多样化哦。
汉朝时期,汉服达到了鼎盛时期,款式繁多,十分漂亮。
当时的贵族们都穿着华丽的汉服出入,非常体面。
汉服最大的特点就是上下分离,上衣下裙分开穿。
到了唐朝时期,汉服又有了新变化。
唐朝的服饰特别华丽灿烂,而且上衣下裤都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的宋朝和明朝,汉服又有了新的变化。
可惜啦,到了清朝末期,中国人开始穿起了西装,汉服慢慢就没落了。
不过现在很多人又开始喜欢上了汉服,因为汉服真的超级漂亮!现在的汉服复兴运动越来越火爆哦。
我们班里就有好多女生都穿汉服来上课。
男生们也有穿汉服的,虽然汉服裤子有点紧,但是穿起来真的很帅气!除了在学校穿,大家也经常穿汉服去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剪纸、舞蹈、书法等等。
大家都觉得汉服美美哒,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最喜欢穿的是青花瓷元素的汉服。
花色太美了,简直就像走在花园里一样!妈妈说将来要给我做一件青花瓷汉服裤,我已经等不及了呢。
虽然现在汉服的流行程度还没有西服广泛,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汉服复兴运动中,相信有一天汉服一定会重新成为主流服装的!汉服万岁!总之,汉服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变迁。
虽然一度没落,但现在又重新火起来啦。
希望未来更多人能欣赏汉服的独特魅力,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篇2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汉服的历史和现状。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汉服的历史。
汉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
当时,中国的一些部落就开始穿一些比较简单的衣服。
研究性学习 浅析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
冠礼(男子)
射礼
成人礼
笄 礼 ( 女 子 )
如今,我们用最礼仪的方式迎接国宾。
再 谢谢 见
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汉服历史
• 夏商周时期,汉服的基本 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上衣 下裳 •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在这一时 期出现。 • 魏晋南北朝时期,衣服比先前 宽大
商 代 玉 人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 出土铜人
•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 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 多采自明代服饰 • 清代入据中原后,推行强制的 易服政策,使汉族传统的服饰 制度被迫中止。
就对汉服了解而言,许多同学对汉服的 印象还是模糊的,只有好恶之分而无具体形 象, 不过对汉服还是比较感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查阅整理了关于汉服的一些 资料
的图 朋大 友多 ,来 汉自 服自 店己 和 已 授 权
何谓汉服?
汉服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这一段
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又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是汉朝的服装而 是汉民族的服装,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 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浅析汉民族传统服 饰——汉服
高 一 九 班
课题背景
文化是国家精神的一个体现,衣冠具有最鲜 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国语》云:“服者,心之文也。”穿 着何种服装,就体现何种心境。因衣冠具有民族文化身份识 别功能,可促进文化认同,故而,古今中外的重大国际外交 场合,各国俱高度重视如何着装。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带有浓厚中国风情的服饰元 素,开始成为世界服饰追崇的热点,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的汉服, 由于具有自我扬弃和自我更新的发展活力,才使得 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无论遇到多少 变化和挫折,都保持着它内在联系和独特风格。
汉民族服饰赏析济南
汉民族服饰赏析济南汉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济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民族服饰在这里有着独特的表现和发展。
本文将从济南的历史文化背景、汉民族服饰的特点以及当地的传统服饰文化等方面对汉民族服饰在济南的赏析进行探讨。
一、济南的历史文化背景。
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济南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体现在建筑、文学、绘画等方面,也体现在服饰文化上。
在济南的历史长河中,汉民族服饰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统的延续。
二、汉民族服饰的特点。
汉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在济南,汉民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丰富,汉民族服饰以红色为主,同时还有黄色、绿色、蓝色等色彩。
这些色彩不仅代表着吉祥、喜庆,更反映了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刺绣工艺,汉民族服饰注重刺绣工艺,服饰上常常绣有花鸟鱼虫等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自然界的赞美和祝福。
3. 剪裁精细,汉民族服饰的剪裁非常讲究,服装的版型、领口、袖口等细节都体现着设计师的用心和匠人的工艺水平。
4. 服饰配饰,汉民族服饰的配饰也非常讲究,如发饰、鞋袜、腰带等,都能够体现出汉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汉民族服饰在济南有着独特的表现和发展,成为了济南文化的一部分。
三、济南的传统服饰文化。
济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服饰文化。
在济南的传统服饰文化中,不仅有着汉民族服饰的影响,还有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的融合。
例如,在济南的传统婚礼中,新娘常常穿着一袭红色的汉服,头戴鲜花,手持扇子,脚踩绣花鞋,整个造型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
而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济南人民也会穿着传统的汉服或者民族服饰,展现出浓厚的传统服饰文化。
汉服研究报告
汉服研究报告篇一:关于汉服的调查报告关于汉服的调查报告汉族自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的皇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而汉服,作为汉族的标志,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关注。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又见《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在寻找资料之前,我一直很好奇汉服、和服、韩服之间的差距,在此,现将学习结果总结如下: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转载自: 唯才教育网:汉服研究报告)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汉服的详细介绍
汉服的详细介绍
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
汉
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中国没有其
他民族穿过的古代汉民族的服装。
汉服是中国古代汉民族所穿的
衣服,又称汉装、华服、华裳、玄衣、羽衣、霓裳、青衣等,是
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文明历
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服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简称。
汉服体系庞大,共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汉服体系。
它包括汉
民族传统服饰(即汉服)和汉民族节日风俗(包括各种节庆)两
大类。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等。
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第一件较为完整的服饰——夏衣。
其特点是
上衣下裳(也称裙裳)合为一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衣下裳,
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后来这一服饰体系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完善。
隋唐时期,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出现了“胡服”。
到
了宋代则演变成了“宋制”。
—— 1 —1 —。
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
汉民族服饰的基本特点如下:
1.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
这些特点在汉族传统服饰中
尤为常见,形成了汉族服饰的独特风格。
2.注重庄重、朴实和实用。
汉族传统服饰以长衫、马褂、裤衩、
布鞋为主,整体上追求庄重、朴实和实用,表达了汉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
3.男装和女装各有特色。
汉族男子的服饰以长衫、马褂为主,整
体风格庄重朴实。
而汉族女子的服饰则以旗袍、袄裙、肚兜等为主,既注重美观又强调实用和舒适。
4.色彩和图案丰富。
汉民族服饰中色彩和图案的使用非常丰富,
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颜色以及其他吉祥图案常常被用来寓意吉祥、喜庆和长寿。
5.配饰多样。
汉族服饰中的配饰也非常丰富,包括帽子、领带、
腰带、手表等,以及女子的发饰、耳环、项链、手镯等,这些配饰的选择与个人品味和文化背景有关。
中式汉服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近年来,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汉服逐渐成为时尚界的热门话题。
本报告旨在对中式汉服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汉服的历史渊源1. 汉服的起源汉服起源于黄帝时代,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服饰体系。
汉服的形制在汉代达到鼎盛,因此得名“汉服”。
2. 汉服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汉服以深衣、胡服为主,具有朴素、实用的特点。
(2)汉代:汉代汉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形制体系,包括冠、衣、裳、裤等,色彩鲜艳,装饰丰富。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服受到胡服的影响,形成了交领、直身、宽松的特点。
(4)隋唐时期:隋唐汉服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装饰和审美,形成了华丽、端庄的风格。
(5)宋元时期:宋元汉服以朴素、简约为主,注重实用性。
(6)明清时期:明清汉服在形制上趋于统一,形成了以马面裙、旗袍等为代表的传统服饰。
三、汉服的形制特点1. 衣服(1)上衣:汉服上衣主要有交领、圆领、立领等形制,以直身、宽松为主。
(2)下衣:汉服下衣主要有裙、裤、袴等形制,以马面裙、百褶裙等为代表。
2. 饰品(1)冠帽:汉服冠帽主要有冠、冠缨、幞头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饰品:汉服饰品包括手镯、耳环、项链等,色彩丰富,造型独特。
四、汉服的复兴与发展1. 汉服复兴的背景(1)国潮文化的兴起:近年来,国潮文化在我国逐渐兴起,汉服作为其中的代表,受到广泛关注。
(2)传统文化自信的增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渐增强,汉服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2. 汉服复兴的发展(1)服饰设计:汉服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汉服款式。
(2)汉服产业:汉服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为汉服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3)汉服文化:汉服文化逐渐普及,汉服节、汉服秀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关于汉服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表格
关于汉服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表格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
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起源形成: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
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
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
言古服者,应先及之。
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中国汉服饰的主流思想和审美文化研究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Ma i n s t r e a m I d e o l o g y a n d Ae s t h e t i c Cu l t u r e o f Ha n f u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何凌帆 I H E L i n g f a n
关 捡
曩
词 : 汉曩
礼仪观
■圾观
审奠文化
囊 : W WW. a r t de s i gn . or g。 c n
Abs t r act : Ha n f u i S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I c l o t h i n g o f Ch i n e s e n a t i o n . An d i t i S a l s o t h e e x c e l l e n t c u l t u r e o f Ch i n e s e . T h e l a r g e s t e s s e n c e
为了儒 家 “ 礼’ ’ 的载体 , 同时也继 承 和发扬 了中国人用服 饰来 “ 治天 下”
为一 体 , 人与 世界 的关系 的和谐 的。《 老 子》 说 :‘ 1 人法 地 , 地 法天 , 天法
一
、
汉服饰 文化的 主流思想
汉服服 制作为 礼制的具 体表 现 , 随着周代 礼制 的渐 趋完 善而完 善。 据史 料记载 , 唐 代文 武官员三 品以上穿紫色官府 ,四品穿深 绯色 , 五 品穿
汉 服饰 文化 与 中国传统 文化息 息相关 , 并 随着 我国传 统文化 的不断 浅 绯色 , 六 品穿 深绿 色 , 七 品穿浅绿 色 , 八 品穿 深青 色 , 九 品穿浅 青色 , 发 展而演 变 。 诸子 百家 的哲学思 想在激 烈 的争 辩 中逐渐深 入 到人们 的内 这种 用服色 来体 现等级 身份 是 汉服饰 的一 大特色 。 其次 , 汉 服 的形 制也 心世界 , 渗透 于社会生活 的各个层 面, 其 中又以儒家 思想为其 精神领袖 。 是 中国古代 划分 等级的一 个重 要标志 , 如“ 深衣” 是贵族平常 穿着的 闲居
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汉服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研究与技术丝绸JOURNAL OF SILK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汉服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of Hanfu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汪自欢,邢㊀乐,王㊀蕾(江南大学a.设计学院;b.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无锡214122)摘要:汉服近几年已成为社会文化现象和热点,但学界缺乏对国内汉服研究发展动向的整体论述㊂本文以CNKI 数据库中337篇汉服论文为依托,文献计量为导向,内容分析为核心,探析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趋势㊂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主要从基础概念阐述㊁汉服复兴及创新设计㊁汉服文化传播研究㊁汉服消费与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汉服研究热点演进呈现缓慢发展期㊁稳定增长期㊁活跃拓展期三个阶段;研究不足表现为汉服研究未形成合作集群㊁研究缺乏系统性㊁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未来研究可从深化汉服消费理论㊁汉服创新引入科技㊁传统工艺与汉服相结合㊁构建汉服体系与规范展开㊂关键词:汉服;汉服运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热点研究中图分类号:TS941.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2)06001710引用页码:061103DOI:10.3969/j.issn.1001-7003.2022.06.003收稿日期:20210725;修回日期:20220506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021)作者简介:汪自欢(199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传统服饰文化㊂通信作者:王蕾,副教授,351109399@ ㊂㊀㊀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趣缘共同体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该群体成员除了礼仪或文化活动,甚至将汉服作为一种日常着装穿着,身体力行地将其传播与发展成团体运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㊂这种社会现象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如周星[1]对汉服兴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进行广泛思考和分析;杨娜[2]从汉服概念与汉服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王奕文等[3]从汉服尺寸自动测量的角度进行研究㊂但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多是围绕汉服的文化内涵或普及应用进行诠释,缺乏对汉服研究趋势的单独论述㊂另一方面,近年来对某个研究领域整体趋势的探讨,多是通过CiteSpace 软件完成,其关键词共现㊁聚类㊁时区视图㊁合作网络等功能可以直观展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比传统文献法更加直观,更加科学[4]㊂该软件初期运用于图书情报领域,后逐渐扩展到服装等研究领域㊂例如,黎焰等[5]将其运用到服装学科中,分析了中国服装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随后李细珍等[6]运用该软件探究了中国服装设计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㊂梳理发现两者更注重文献计量,多从文献的 量 关键词 等外部特征进行分析,而从文献内容角度出发的质性分析较少,综述研究方向的内容过少,并且都缺乏对研究不足与未来趋势的详尽分析㊂影响文献计量结果的既有科技客观因素,也有社会㊁心理等主观因素[4],依赖计量分析会出现一定的相似性㊁片面性㊂因此在利用CiteSpace 软件分析汉服研究现状时,还需要转变重心,结合定性分析法,以文献计量为导向,内容分析为核心,两者相互佐证,减少片面依赖计量分析出现的误差㊂对此,本文通过整体把握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现状,将汉服研究热点方向解析作为重点,并总结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趋势,所得结果预计可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㊂1㊀数据挖掘及汉服研究分布状况1.1㊀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目前汉服概念较为模糊,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㊂学术研究中 汉服 已成为一特定词汇,与 汉族民族传统服饰 的意思已完全分开㊂通过采访江南大学㊁东华大学㊁北京服装学院的20位国内服饰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均表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并不会以 汉服 一词代称汉族服饰㊁汉族民间服饰㊁古代汉族服饰等, 汉服 在大家普遍意识里认为是出现在当代社会中的概念㊂ 汉服 可看作一个新词,因为在历史中并不常见,通常不是一个固定词汇[7],更多出现在21世纪初兴起的汉服运动中[7],所以本文研究的 汉服 特指汉服运动中的 汉服 ㊂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对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参考数据进行计量分析[4],首先从汉服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量㊁期刊㊁院校㊁作者合作出发探究分布现状,其次利用关键词共现㊁71Vol.59㊀No.6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of Hanfu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聚类等分析功能,结合定性分析法,从内容出发重点发掘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㊂以 汉服 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时间范围选择2003年汉服运动兴起至2021年,共检索到学术期刊论文1030篇,学位论文233篇,学术期刊论文中SCI㊁CSSCI㊁EI㊁北大核心等核心期刊论文123篇㊂为保证论文质量,采用核心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作为本次采集的数据库,由三位专家共同筛选剔除征稿启示㊁流行趋势预测㊁作品刊登及内容与本文所指 汉服 无关等文献后保留329篇,再加入三位专家筛选的8篇具有一定影响且质量较高的普刊汉服论文,最终导出337篇汉服论文㊂1.2㊀汉服研究分布状况1.2.1㊀汉服研究年发文量分析年度发文量是评定科学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知识量的增长情况[8]㊂图1为目前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2005年开始有论文发表,在此后的三年中发文量缓慢增长;2008年作为一个拐点,此后发文量开始稳定增长㊂到了2015之后关于汉服研究的论文数量增速提高很快,2019年的年度发文量达到历史最高㊂总的来说,汉服研究领域知识量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反映出汉服研究热度越来越高㊂图1㊀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Fig.1㊀Annual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regardingHanfu research in China1.2.2㊀来源期刊与院校分析来源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统计国内汉服研究领域期刊论文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发现涉及纺织服装㊁设计㊁哲学㊁民族㊁文学㊁历史等多个领域,涉及面较广,反映出目前国内汉服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发展的特征㊂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来展现其学术成果,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㊂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国内汉服研究学位论文中,文献来源排名前10位的院校里有6所为双一流高校,反映出国内汉服研究领域中活跃度较高的院校,其层次也较高㊂这10所院校中的浙江理工大学㊁西安工程大学㊁北京服装学院㊁东华大学㊁苏州大学是纺织服装领域排名前列的院校,这些院校的特色专业与汉服的服装属性相契合,是其发文量较高的原因㊂同时前10的院校中有4所都为师范院校,反映出师范院校在该领域活跃度不可小觑㊂根据表1中汉服研究领域学位论文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学科,分析发现这些学科涉及的专业与师范类院校常开设的专业方向较为吻合,这10个学科都是师范院校常见的学科,是师范类高校在国内汉服研究领域贡献度较大的原因之一㊂表1㊀国内汉服研究领域学位论文发文量前10学科与院校统计Tab.1㊀Statistics of top 10disciplines and institutions regarding1轻工业手工业浙江理工大学2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西安工程大学3新闻与传媒北京服装学院4旅游陕西师范大学5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东华大学6考古南京师范大学7中国语言文字苏州大学8中等教育上海师范大学9中国古代史湖南师范大学1.2.3㊀文献被引量分析论文被引量是衡量论文在研究领域的影响程度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可以体现出这篇论文作者的研究能力[4]㊂梳理汉服研究领域学术论文被引量,发现最高被引的2篇都是爱知大学的周星教授所写,总被引次数高达103次,可见该作者在国内汉服研究领域内的贡献度较大,学术影响力较高,是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前沿人物㊂文献被引量排名前5的作者依次是日本爱知大学的周星教授㊁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杨海燕㊁西安美术学院的李晰副教授㊁暨南大学的王彦坤教授㊂作为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前沿人物,这些学者的汉服研究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后续研究者精读与借鉴㊂1.2.4㊀作者合作分析根据CiteSpace 软件分析,得到国内汉服研究领域作者合作情况分布,如图2所示,图中作者为共现次数2次以上㊂作者名字在图中的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名字字号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用节点间的连线来表示,连线的颜色深浅用来表示合作时间,深色即合作时间早,浅色则合作时间晚㊂节点半径较大的作者有周星㊁郑春颖㊁杨娜㊁鲍怀敏等人,其中部分节点之间有连线,整体连线数量少㊂总体来看,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缺乏作者及机构间的合作,团队规模小,还未形成汉服研究核心作者集群㊂因此,国内汉服研究者应积极加强作者间的合作,特别要强化不同区域间院校的交流㊂81第59卷㊀第6期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汉服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图2㊀国内汉服研究领域作者合作情况分布Fig.2㊀Distribution of cooperation among authorsregarding Hanfu research in China2㊀汉服研究热点与演进分析2.1㊀汉服热点研究方向解析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汉服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分析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4],关键词的被引频次高低可以反映出研究前沿与演变趋势㊂本文将导出的论文数据输入到CiteSpace 中,使用关键词聚类分析功能生成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㊂从图3可以发现,#汉服㊁#创新㊁#服饰文化㊁#创新设计㊁#传统文化㊁#工匠精神㊁#中学生等12个聚类是汉服研究的热点方向㊂结合定性分析法,从12个聚类切入,以分析文献内容为核心,梳理检索的337篇文献发现国内汉服研究方向可分为四个方面,即基础概念阐述㊁汉服复兴及创新设计㊁汉服文化传播研究㊁汉服消费与产业发展㊂图3㊀国内汉服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Fig.3㊀Key word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Hanfu research in China2.1.1㊀基础概念阐述这一类别包括 汉服 汉服文化 汉服运动 等关键词㊂由图3可知,目前国内汉服研究中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是 汉服 ,中间浅黄色,外圈深红色快速增大,反映受到学者关注的时间较早,近期的研究热度也在快速增加㊂本文研究的基础是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分析其特有的属性与特征㊂基础概念阐述这一方向上主要涉及两大概念,即 汉服 与 华服 ㊂汉服研究的核心 汉服 概念目前还未统一观点,原因有二:第一,汉服概念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演变具有关联性,汉代就已出现 汉服 一词,具有典型的历史特征;第二,汉服概念还具有情境特征,因为汉服概念中的 汉 不仅可以作为国内民族间的族别解读,还作为国际上国家间的外交解读, 汉 具有多元化情境的特点[9]㊂2005年张梦玥[10]首次对汉服概念进行了阐述,站在古代服饰与民族服饰的角度对汉服进行阐述;随后袁仄[11]再将汉服定为大中华的服饰,从国服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2008年周星[1]则对汉服概念进行了多层归纳,即汉朝的服装㊁汉族的民族服装与中国人的民族服装;2013年张翼[12]分别对 汉服 与 现代汉服 的概念进行界定,强调 现代汉服 来源于当代文化建构,是对汉族传统服饰形制的模仿㊂在此基础上,2016年孔德瑜[13]采用 现代汉服 的概念作为汉服概念㊂2019年周星等[14]对汉服的概念进行修订,突出汉服概念的当代性㊂至此,汉服概念研究有了长91Vol.59㊀No.6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of Hanfu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足的发展,学界对汉服概念阐述愈加深入,当代性愈加凸显,但汉服概念仍没有统一定论,依旧值得大家深入探究㊂与汉服相关的还有 华服 这一概念㊂潘健华[15]将 华服 界定为中华服饰,同时有学者认为 华服 指华夏民族的服饰[16],便使 华服 与 汉服 相似,两者概念纠缠不清㊂近年来官方在宣传 中国华服日 时,将 华服 作为汉服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上位词,具有大中华的服饰概念[16]㊂但在华服实际活动运行当中,出现的服装㊁品牌等都只与汉服相关,使得华服与汉服混淆㊂2021年在清华大学召开的 中国当代 华服 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 上,专家对 华服 进行定义:指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㊁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㊂这一概念较为开放,囊括了汉服运动中出现的汉服㊁近代改良的旗袍㊁中山装㊁唐装等一切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礼仪服饰㊂至此,学术上 华服 与 汉服 的概念得到了彻底分离,但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两大概念依然会出现交叉㊂2.1.2㊀汉服复兴及创新设计创新 传承 创新设计 这些关键词的关注度也都比较高㊂汉服复兴的原因及方式也是学界研究的侧重点,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服复兴与汉服创新两个方面㊂首先在汉服复兴这一维度上,学者们研究汉服复兴的缘起及特点㊂如‘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 汉服运动的诉求㊁收获及瓶颈“分析了汉服复兴的缘起与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对当代民族文化复兴的作用[7],还有学者分析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特征与发展趋势[17]㊂其次复兴中需要创新,这一维度有学者从服装设计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汉服[18-19],认为应该在传统汉族服饰的形制上进行创新㊂田炳英[20]探究汉服文化中所蕴含的本质精神与哲学思想如何融入现代服饰中,还有学者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汉服的款式结构特征进行数字化实现,结合其结构特点,确定汉服的基本结构模板,让当今汉服在款式结构㊁文化韵味等方面与古代汉服特点一致时,又满足当代人的审美[21-22]㊂分析 创新设计 体育文化 等关键词发现,研究者在进行汉服设计研究时会将其与优秀影视作品㊁运动会礼仪服饰进行结合,在影视经济与运动经济中探究汉服的创新方式㊂值得关注 #工匠精神 这个聚类,其颜色深红,意味着近期受到了关注㊂工匠精神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相互关联,汉服在创新过程中引入传统手工技艺,既满足了汉服创新中的本质主义,又在汉服复兴的过程中促进了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㊂汉服复兴运动的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建构,所以建构的过程中需不断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如当代审美,并且需要把持好汉服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平衡,不能违背汉服的传统哲学理念㊂2.1.3㊀汉服文化传播研究文化传播 汉服文化 中学生 等是该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汉服文化传播也成为了国内汉服研究的一大亮点㊂根据关键词,结合文献可将汉服文化传播研究方面分为传播方式与传播现象两个维度㊂在传播方式这维度,又可分为线上㊁线下两点㊂首先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线上的汉服文化传播愈加火热㊂有学者认为网络对汉服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社交网络平台为汉服在线文化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场地[23],并认识到互联网传播的社区化㊁狂欢化㊁扁平化特点为汉服发展贡献了极大力量[24]㊂同时,汉服实践者通过新媒体进行在线交流与认同,从而构建了一个汉服趣缘共同体[25]㊂其次线下的汉服传播也是该方向研究重点㊂有学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汉服文化传播,如 #中学生 这个聚类表明学者旨在通过国学等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汉服,进行传统文化的美育,促进汉服文化的传播㊂还有学者从线下汉服文化与商业活动的角度看待其传播特征[17],也有学者通过媒介和受众角度对汉服形象进行分析[26],从受众角度检验汉服在媒介中所呈现出的形象㊂而传播现象维度,注重探究汉服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与现象㊂汉服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属性的服饰,饱含了文化象征意义[27],其传播中必然会出现跨文化传播的特点,而汉服作为文化的具象载体,可以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传播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汉服国际性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加快,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的发展[28]㊂随着汉服的持续发展,汉服传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㊂为此,有学者以 中国华服日 为案例,分析了汉服文化传播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16]㊂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汉服传播特点,可以探清汉服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从而明确汉服文化传播的逻辑,进一步促进汉服文化的有效传播,推动汉服复兴㊂同时汉服作为传统文化㊁审美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价值也值得探讨㊂2.1.4㊀汉服消费与产业发展文化和经济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29],汉服是年轻群体在富足的物质生活中所催生出的新生事物,经过参与者对汉服的推广㊁传统文化的宣传,汉服又施展出对经济的反作用,从而促进汉服消费,提高汉服的商业价值㊂在这个研究方向,主要从消费与产业两个角度出发㊂在消费方面,有研究者从汉服消费内容出发,发现内容性有所欠缺,仅停留在表层,只有汉服最具愉悦性㊁审美性的内容被选取出来进行消费,而汉服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几乎没有被发掘到[30]㊂还有学者从消费行为的角度出发,利用结构02第59卷㊀第6期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汉服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方程模型探究汉服网购意愿的影响因素[31]㊂汉服产业方面,随着汉服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大,汉服行业也在发展与壮大,汉服产业化趋势也越来越强[32]㊂中国汉服产业目前缺乏规范性和包容性㊁制作繁琐工期长,且价格过高㊁宣传推广不到位㊁产业集中化㊁市场仍有大量空白等缺点也亟需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解决㊂还有学者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探讨汉服产业开发,强调管理与运营的创新,用汉服文化产业来吸引游客与消费者,并以长三角为例,将城市特色与汉服进行结合[33],以此提升城市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汉服推动地区旅游,又反作用于汉服产业㊂综上,学者们在宏观方面探究汉服产业的前景与现状,发掘不足,在微观方面研究汉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对汉服消费的影响㊂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汉服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企业更需要创新汉服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㊂汉服产业经济开发不仅与企业息息相关,更与政府引导密不可分㊂在汉服产业发展过程中,汉服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趣味,以及崇尚自然与美德的思想也应该充分被发掘,将其真正发展成一种 文化经济 ㊂2.2㊀汉服研究热点演进分析通过CiteSpace 绘制时区知识图谱(图4),可以从时间维度上探析知识的演进变化趋势[4],直观展现论文的更新情况与论文之间的联系,梳理该研究领域的阶段性热点[6]㊂从图4可以发现, 汉服 汉民族 国服 这些关键词出现较早,而 购买意愿 文化传播 传承创新 等关键词出现较晚,根据关键词的变化,即可表明汉服研究热点的演进㊂结合图1与图4分析,本文将国内汉服研究时区热点演进划分成缓慢发展期㊁稳定增长期㊁活跃拓展期三个阶段㊂图4㊀国内汉服研究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Fig.4㊀Key word zone knowledge map regarding Hanfu research in China㊀㊀第一阶段为2003 2008年,此阶段为缓慢发展时期㊂这时期研究侧重于汉服相关概念阐述㊁探讨汉服与国服的关系㊁分析其蕴含的民族内涵等㊂此阶段研究者以汉服相关的描述性研究为主,注重对汉服与国服等 物 的概念研究㊂该时期出现的热点关键词数量和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内容多强调汉服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汉服对国服的作用,汉服所代表的民族内涵㊁特性的全面描述,如关键词 汉服 汉民族 国服 ㊂汉服运动逐渐吸引到一批对汉服感兴趣的人,学者与政府开始将目光放在汉服发展上,由此汉服研究开始起步㊂2005年开始有论文发表,在此时期学界对汉服还是处于初步认识,研究层面较窄,因此该阶段论文发表数量少,研究的深度不足,理论性有待提高㊂12Vol.59㊀No.6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of Hanfu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第二阶段为2008 2015年,该阶段是稳定增长时期㊂该时期的研究继续深化汉服的相关概念,同时从学术理论层面对汉服文化㊁汉服运动进行深入研究㊂该时期在之前 物 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汉服实践 人 的研究㊂第二阶段的关键词相对较多, 汉服文化 汉服运动 服饰文化 体育文化 建构主义 等是这个时期的热点㊂梳理相关历史进程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之际,部分学者提出汉服应该作为奥运礼服,将汉服与体育文化进行关联,并且官方媒体人民日报也将视野聚焦到汉服运动之上㊂2008年周星[1]将复兴汉服的社会与文化实践活动定义为 汉服运动 ,标志着正式将汉服实践研究纳入学术理论研究当中㊂官方媒体的关注与汉服实践运用共同促使学者对汉服文化进行研究,汉服研究热度日益高涨,许多研究者对汉服的研究也更加深化㊁理论化与专业化㊂第三阶段为2015 2021年,该阶段是活跃拓展期㊂该时期汉服研究的论文数量快速增长,增速达到历史最高,研究态势愈加活跃㊂该时期相较于前两个时期来说,对汉服与汉服运动的 人 继续深化研究,研究 人 带来的消费需求, 人 之间汉服文化的传播,如 购买意愿 态度 传播 等都是第三阶段的热点关键词㊂汉服运动发展多年,汉服爱好者群体不断扩大,汉服推广形式由网络讨论转为线下实践,汉服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汉服消费㊁汉服市场顺应而生㊂同时新的互联网技术继续推动汉服文化的传播,新媒体平台极大地拓宽了汉服传播受众,促进了汉服市场的开拓㊂3㊀研究不足与未来趋势3.1㊀汉服研究不足汉服研究在汉服实践者与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学术成果,但从整个汉服研究现状来看,目前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仍存在薄弱环节和尚可继续开拓的空间㊂因此,本文将汉服领域研究不足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㊂3.1.1㊀汉服研究未形成合作集群当前中国汉服研究参与的学者越来越多,但是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没有形成汉服研究的群聚效应,更谈不上形成汉服研究的集群体系㊂首先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汉服研究领域的作者呈现点状分布,相互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合作与协同交流的趋势㊂其次从平台上看,汉服研究涉及历史学㊁艺术学㊁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分布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各个院系中,缺乏平台将其联系在一起㊂不同机构㊁作者的合作,有利于促进汉服领域新知识的产出,促进汉服研究发展,所以构建汉服研究合作集群显得愈发重要㊂3.1.2㊀汉服研究缺乏系统性首先从发文质量上来看,虽然汉服领域知识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仍然较少,研究规模有待扩大㊂其次从发文类型来看,在已有研究中少有关于汉服成熟的学术专著,以针对当前汉服发展局势作出评议的论文居多,使汉服研究连续性与系统性较弱㊂目前这一方面周星与杨娜做得较好,周星教授从人类学方向对汉服进行专题研究,杨娜的‘汉服归来“系统分析汉服复兴运动的过程[34],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缩影㊂但是少部分人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只有提高对汉服系统㊁连续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论文与著作,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汉服文化,促使学界形成一个对汉服文化全面的认识㊂3.1.3㊀汉服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汉服基础理论研究薄弱体现在汉服服饰体系与设计理论的缺失㊂首先目前汉服形制研究模糊,汉服于21世纪出现,具有现代性,而这一课题长期含混在古代服饰的粗略分类下,无法客观表明汉服当代文化建构的特征㊂因此就现状来看,急需进行关于汉服形制更深入㊁透彻的研究来作为支撑,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汉服服饰体系㊂其次没有形成完善的汉服设计理论,汉服不同于现代服饰,必然需要建立一套属于汉服的设计理论㊂目前汉服市场的迅猛发展,汉服设计理论完善迫在眉睫㊂只有植根于汉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服装设计方法,以市场为指导进行汉服设计研究,构建汉服设计理论,才能促进汉服文化的良好发展㊂3.2㊀汉服研究未来趋势基于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的结果,本文结合新闻报道㊁国家政策文件㊁市场等综合因素提出以下四点研究方向作为未来研究的参考㊂3.2.1㊀深化汉服消费理论汉服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汉服市场迅速壮大㊂2021年5月13日,新媒体平台的关键词 汉服市场爆发 成为热点搜索词,大量新闻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反映出汉服市场的火热㊂根据专业咨询机构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15 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销售规模及预测表显示,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增长快速,在2015年的1.9亿元的基础之上每年成倍增长,2020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015年的33.42倍,并且该机构还预测2021年中国汉服的销售规模会达到101.6亿元㊂与此相对的汉服消费理论却没有充分的发展,对汉服消费动机㊁消费偏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都存在极大的缺口,未来汉服消费理论研究必然会进入学术界的视野,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㊂3.2.2㊀汉服创新引入科技科技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汉服创新发展不可或22。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一、前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研究。
二、古代服饰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服饰以华丽、多样化而闻名,主要特点包括:注重礼仪,讲究色彩和纹饰的适度,注重面料的质地和柔软度等。
三、汉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汉朝服饰以华丽、宽松、富有浓重东方韵味而著称。
男性:长衫、袍子、对襟衣,主要特征是宽袖、下摆长,以紧身裤为主,注重装饰和面料质地。
女性:长衫、裙子,绑发饰等,突出了女性柔美和婉约的特点。
2. 发展:后来的汉朝服饰经历了战国风格与西域文化的融合,逐渐出现了中原服饰和西域服饰的交融,增添了异域风情。
四、唐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唐朝服饰以宽松、宽袖为主要特点,注重面料的光泽和质地,带有浓厚的中亚和中东风格。
男性:常穿袍子、长衫,以及头巾和帽子等,注重装饰性和舒适度。
女性:主要服装是长衫、长裙,喜欢佩戴头饰、耳环、项链等,体现了女性的婉约和骄傲。
2. 发展:唐朝之后,服饰风格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宋、元、明等朝代的服饰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服饰风格。
五、明清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明清时期的服饰以华丽、规矩、严肃为主要特点,注重礼仪和等级差别的体现。
男性:常穿对襟长袍、长衫,喜欢佩戴帽子、腰带等,以体现男性的威严和地位。
女性:常穿褙子、襦裙等,注重纹饰和配饰的繁复,以突显女性的美丽和高贵。
2. 发展:明清时期服饰逐渐趋于保守和规范,但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新款式和款型。
六、现代服饰的特点及发展现代中国的服饰多样化,几乎包括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风格,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审美和时尚感。
七、结论中国各朝服饰的发展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关于汉服的研究报告五年级
关于汉服的研究报告五年级一、汉服的由来汉服,即华夏衣冠,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汉服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
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二、汉服的特点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汉服与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比,汉服的风格是飘逸、典雅庄重、含蓄委婉、灵动自然、清淡平易的。
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
三、汉服的消亡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
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汉民族服饰总体介绍
汉民族服饰总体介绍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汉民族服饰不仅体现了古代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潮流,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古代汉民族服饰古代汉民族服饰主要有衣、裳、冠、履四件,其中衣和裳是最基本的服饰。
衣通常分为上衣和下衣,上衣有衫、褙、袷等不同款式,下衣有裙、袴、裤等不同类型。
裳是指裙子,女性常穿长裙,男性则多穿短裤。
冠是古代汉民族男女的头饰,不同的冠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履是指鞋子,古代汉民族鞋子的样式也有很多种类。
二、现代汉民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民族服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民族服饰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尚感。
女性常穿旗袍、中山装、长袍等,而男性则多穿西装、中山装、唐装等。
现代汉民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款式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
三、地域特色服饰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汉民族服饰也有各自的特色。
例如,北京的汉族传统服饰以宫廷服饰为主,华北地区的服饰则以平民装为主。
江南地区的汉民族服饰以绸缎为主要材质,华南地区的服饰则以丝绸为主要材质。
西南地区的服饰则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四、汉服复兴运动近年来,汉服复兴运动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传承汉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汉服复兴运动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注重服饰的细节和品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汉服参加重大活动或者日常生活中,为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不断与时俱进。
汉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
汉族服饰的特点
汉族服饰的特点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汉服的风格与特色】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
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1)历史性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
(2)传承性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3)多样性与同一性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
研究性学习报告汉服
)
6
第
六
题
6、汉服的款式有哪些_____ 1 裙裳式 2 深衣式
3 长衫式
4 褙子式
5 _______
6
第
七
题
7、平民家庨不能穿哪种颜色的汉服 1 本色麻布 2 贵族黄 3 粉红
4 墨绿色
7
第
八
题
8、汉服的颜色代表了什么地位? 黄色________ 墨绿色________
粉红________
调查问卷总计112有效问卷100无效问卷12年龄多为18岁1855人2057人a民族文化的某种复兴b开了历史的倒车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3古汉民族服饰的演变代表着整个民族的进步由繁到简但你认为当初汉朝如此华丽的服饰代表了什么
汉民族传统服饰
——成雪琪小组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
调查概况
本组共收到112份调查卷,其中100份为 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的平均年龄约为 39.2岁。
调查问卷 总计 有效问卷 112 100
无效问卷
年龄 <18 >20
12
多为<18岁 ≈55人 ≈57人
调查现场
1
第
一
题
1、你对汉服的了解程度_____ 1 十分了解 2 较了解
3 不了解
4 无所谓
2
第
二
题
2、古代汉民族服饰在现代的兴起代表了什么( A、民族文化的某种复兴 B、开了历史的倒车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THANKS FOR WATCHING
9
第
九
题
9、汉服的制作的材料有哪些? 1 缎子 2 丝绸
3 麻布
10
第
十
题
10、汉服的起源是______ 1 黄帝的正妃嫘祖,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 2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3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 叫冠服制度)的完善
研究性学习——汉服文化
一、展示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
作为穿在身上的民族 历史,汉服是汉民族的皮 肤,认识并穿回自己的民 族服装是每一个有民族尊 严、有文化归属感的中国 人的责任与义务。
汉服文化研究性学习汉服文化研究性学习漳浦一中若水小组黄怡静漳浦一中若水小组黄怡静目录?一小组以及指导老师介绍?二课题的提出以及活动目的?1汉服款式浏览以及演变简史?2汉服文化内涵及礼仪?三主题探究3汉服复兴以及未来发展设想?4问卷调查数据分析?5活动的学习与交流?四活动分工一览表?五导师评语?六组员心得一小组以及指导老师介绍?1小组介绍?来自高二16班的若水小组是由组长黄怡静组员吴玥李晓祺黄若瑜蓝希涵陈子璇卢永涛组成的
中 秋 节
春节 花朝节
三、展示中国人一生中对【礼仪之邦】含义的诠释
我们 迎接新生的喜悦——歌以降生,赐以嘉名【出生礼】 承担成长的责任——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成人礼】 缔结两姓之好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婚礼】 缅怀先贤之隽永——肃雍和鸣,先祖是听【祭礼】 ……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反映了我们道 德行为规范与世俗生活完美结合的各种典章礼制, “礼仪”二字,不应该,弱化为简单“礼貌”的肤浅 认识。
▪ 东周(春秋 战国)(前711年 - 前256年)
▪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因为“被体深 邃”,因而得名。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 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这 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 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研究性课题——汉服1
薄衣似雪落双肩, 莲粉娇容不比颜, 遥望远山葱绿茂, 玎玲小曲调悠然。
• 一剪寒梅斜影疏, 佳人独伫且翻书。 风花雪月无穷趣, 懒把相思付远途。
汉服的渊源
•
• 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
装、华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21世纪在至公元17
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夏(汉后
• 朱子深衣: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汉服的配饰
汉服的意义绝不只是一件美丽的衣服那样 简单,它历经了几千年,已经融入了汉族 人的血脉,成为了我们民族历史、民族文 化和民族精神的承载物,是我们民族审美 情趣、风俗习惯的外在表现,它体现着血 脉里传承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我们民族厚 重的文化根基,包含着我们对天地自然的 尊重,对人格理想的追求。
研究性课题——汉服
汉衣瑟瑟,与子同袍。
•
照水莲花下,青丝覆满肩。 风来莲欲醒,花近鬓影边。 花姿应似侬,不语轻轻红。 但解花中意,何必怨东风。
• 长路漫漫玉阶幽,英姿道貌行九州。 携琴笑傲尘世里,一曲浮沉逐水流。 玉树冰心漫寒烟,疑似仙境出真仙。 素袍衬得飘然态,青丝盘就桃木簪。 前程渺渺足下去,背影深深忘眼穿。
• 最后,汉服是华夏民族形象的整体形象的体现 。是汉民族文化积淀、 审美倾向、社会价值、人文风俗等的整体体现,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 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礼法制度、宇宙观念也都 在汉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汉服可是说是华夏民族民族形象的完美 展现。
烂的中 华传统文化的
寻回与守护。
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
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区别于
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民族服饰研究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主体民族汉族更是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
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汉服的概念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
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服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汉(先秦时期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於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
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
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
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
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
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
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
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
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
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
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的来源由于我们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所以尽管商周确实存在过较为接近对襟的式样,但整体上我们一直保留了祖先最初的选择……这是交领右衽的由来。
至于长袖和宽袖,可能是在财富积累后上层产生的习俗,但由于当年孔子重视大袖(缝掖之衣)所以成为了士人装饰的必备元素和突出特征(当然,也反应了我们的生活观念)。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质的变化,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
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黄帝时代冕冠的出现标志着等级的差别.开始有了区别贵*的黼黻,尊卑贵*,各有分别,服饰制度逐渐形成。
汉服的基本特点男装的式样:“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
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
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
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
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
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
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
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服的流变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男服):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
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女服则曲裾袍服。
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代服饰: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
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
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女服则曲裾深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西汉服饰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在资料中有很多反映。
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
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男子的服装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朝服饰:汉族男服的另一个式样-----圆领窄(宽)袖袍衫。
头上的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唐朝汉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饰,上襦下裙。
对后世女服影响很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五代时期服饰:基本沿袭了唐朝服饰。
从《韩熙载夜宴图》图中可以看出一些大致情况。
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
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
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
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
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
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宋朝服饰: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
圆领式样,相比唐朝宋朝男服袖口变的宽大。
宋朝汉族女服基本式样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和对襟。
明朝服饰:男子服式依然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
女装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汉服的周边传播日本和服: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进入最重大的时期,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
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小袖由内衣变为外装,和服的袖筒变短变长,腰带变窄变宽,花纹图案不断翻新,染织工艺日益精制豪华。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所以直至今日,日本人仍将和服又称为吴服,在许多教授和服饰学校里,都要讲述和服来源于中国隋唐文化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