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离工程(第三章 )吸收
2012分离工程习题解答及思考题
xD ,i = d i / D
xB ,i = bi / B
0.0113 0.5412 0.1919 0.1891
0.00 0.00 0.00 0.00
分离工程习题及解答
-4-
分离工程习题及解答
-5-
第二部分: 1) 组分 Xf i Xd i Xb i 丙烯 0.7811 0.997 0.05 丙烷 0.2105 0.003 0.914 异丁烷 0.0084 / 0.037
对丙烯物料衡算: FXf i = DXd i + BXbi 100×0.7811 = 0.997×D + (100-D) ×0.05 解得:D = 77.2 mol B = F – D =22.8 mol
=
lg(
0.997 0.914 × ) 0.003 0.05 = 76块 lg1.12184
4)求实际回流比(R)
理论板数不变:N = 96 块
吉利兰关联式(2 −140) 已知:Rm , N , N m ⎯⎯⎯⎯⎯⎯⎯ → R = 25
5)能耗
V2 ( R2 + 1) D2 (24.53 + 1) × 77.2 = = = 1.195 V1 ( R1 + 1) D1 (20.3 + 1) × 77.4
分离工程习题及解答
-1-
第一章 多组分精馏
1、欲分离苯(1) 、甲苯(2)和二甲苯(3)的三元混合物,精馏塔的进料、塔顶产品和塔 底产品的组成如下: 组分 塔顶产品 塔底产品 进料 塔于常压下操作。试求: (1)塔顶分凝器和塔釜温度。 (2)若进料温度为 92oC,确定进料相态。 假设液相服从拉乌尔定律,汽相可作为理想气体。三个组分的蒸汽压分别用下列各式计算: 苯 0.995 0.005 0.600 甲苯 0.005 0.744 0.300 二甲苯 0 0.251 0.100
化工分离工程要点
化工分离工程要点1、纯液体的逸度等于该物质的饱和蒸汽压。
2、由亨利定律*A P Ex =可知,在一定的气相平衡分压下,E 值小,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大,即溶质的溶解度大。
故易溶气体的E 值小,难溶气体的E 值大。
亨利定律不适用化学吸收的相平衡。
3、1,2|3,4,5,6其中1、4、5、6只在塔釜或塔顶出现的组分,称非分布组分,其中1为轻组分,4、5、6为重组分;2、3在塔釜和塔顶均出现的组分,称分布组分,其中2为轻关键组分,3为重关键组分。
4、化学吸收增强因子的定义:在推动力相同时,化学吸收速率比纯物理吸收速率所增加的倍数用符号β表示:'1DD DE β=>斜率斜率。
5、吸收精馏萃取的原理:①吸收是利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传质过程。
②精馏操作的原理是利用待分离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的差异,通过逐级平衡实现组分分离。
③萃取是利用组分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液相中的溶解度差而将其从一个液相转移到另一个液相的分离过程。
6、如果水在膜表面水化层的厚度为d ,那么它的反渗透膜的临界孔径为2d 。
7、电渗析中,阳膜带负电荷,阴膜带正电荷。
与膜所带电荷相反的离子穿过膜的现象称反粒子迁移。
8、pH>等电点,蛋白质带负电,需要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9、理论板的特点:进入该板的不平衡物流在其间充分接触传质,离开该板的气液两相物流间达到相平衡;在该板上发生接触的汽液两相各自完全均匀,板上各点的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各自相同;该板上充分接触后的气液两相实现完全机械分离,不存在夹带、泄漏。
10、普通精馏不适用于以下状况的物料:①待分离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接近1。
②待分离组分形成恒沸物。
③待分离组分是热敏物质。
④待回收的物质是难挥发组分且含量低。
11、威尔逊方程的缺点:只适用于气液两相平衡,不能预计液液平衡时的活度系数。
12、维里方程只适用于中低压范围,原因是略去了维里方程中第3、4、5等高次项。
化工分离工程正文
化工分离工程正文绪论一:分离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分离工程定义:将混合物分成组成互不相同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 2.化工生产装置:反应器+分离设备+辅助设备(换热器、泵) 3.分离工程重要性:(1)纯化原料:清除对反应或催化剂有害的杂质,减少副反应、提高收率。
(2)纯化产品:使未反应物质循环。
(3)环境治理工程:去除污染物。
4.分离工程发展现状:5.分离过程在清洁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废物减少(分离系统有效分离和再循环)废物直接再循环+进料提纯+除去分离过程中加入的附加物质+附加分离与再循环系统二:传质与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 1.过程:(1)机械分离:两相以上的混合物分离(过滤、沉降、离心分离、旋风分离、静电分离)(2)传质分离:均相混合物分离(精镏、吸收、结晶、膜分离、场分离、萃取、干燥、浸取、升华)△平衡分离过程:分离媒介(热、溶剂、吸附剂)使均相混合物变为两相体系,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平衡的两相分配关系的差异实现分离。
(精镏、吸收、结晶、萃取、干燥、浸取、升华)△速率分离过程: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组分选择性透过膜,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实现分离(膜分离、场分离)三:分离过程的集成化:新型1.反应过程与分离过程的耦合:化学吸收、化学萃取、催化精镏、膜反应器2.分离过程与分离过程的耦合:萃取结晶、吸附蒸馏、电泳萃取3.过程的集成:传统分离过程的集成(共沸精镏—萃取、共沸精镏—萃取精镏)传统分离过程与膜分离的集成(渗透蒸发—吸附、渗透蒸发—吸收、渗透蒸发—催化精镏)膜过程集成(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第一章蒸馏与精馏§1—1 概述一:蒸馏定义和特点:1.定义: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差异进行分离提纯。
2.特点:工艺流程短、使用范围广、工艺成熟;但能耗大(汽相再冷凝)二:分类:1.蒸馏方式:闪蒸、简单蒸馏、精馏、特殊精馏、反应精馏 2.操作压力:加压蒸馏、常压蒸馏、真空蒸馏 3.混合物组分:两组分精馏、多祖分精馏 4.操作流程:间歇蒸馏、连续蒸馏三:精馏操作流程:精馏段精馏段提馏段图:连续精馏操作流程图:间歇精馏操作流程1—精镏塔 2—再沸器 3—冷凝器 1—精镏塔 2—再沸器 3—全凝器 4—观察罩 5—贮槽§1—2 简单蒸馏和闪蒸组分挥发度相差较大、分离要求低——预分离一:工艺流程:图:简单蒸馏图:平衡蒸馏(闪蒸)1—蒸馏釜 2—冷凝器 3—接受器 1—加热器 2—节流阀 3—分离器1.简单蒸馏:一次进料,馏出液连续出料(出料浓度逐渐降低),釜残液一次排放——压力恒定、温度变化 2.平衡蒸馏:连续进料,连续出料(出料浓度恒定)——压力、温度恒定混合液→加热器→温度>料液泡点(分离器压力下)→节流阀(降压)→分离器→料液部分汽化、并在分离器中汽液分离(相平衡)二:原理:1.前提条件:理想物系——液相为理想溶液(拉乌尔定律);汽相为理想气体(道尔顿分压定律) 2.原理:汽液共存区饱和蒸汽线(露点线)过热蒸汽区饱和液体线(泡点线)液相区图:苯—甲苯混合液的t—x—y图图:苯—甲苯混合液的x—y图图:简单蒸馏t—x—y图图:平衡蒸馏t—x—y图(1)简单蒸馏:任何瞬间,蒸汽与液相处于平衡。
化工分离过程-吸收及解吸35页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45、自己
化工分离过程-吸收及解吸
—吸收率;Aj—第j板上的吸收因子;N
—理论板数
v N +1 - v1 = A1 A2 A3 AN + A2 A3 AN + + AN
v N +1
A1 A2 A3 AN + A2 A3 AN + + AN + 1
- l0 ( A2 A3 AN + A3 A4 AN + + AN + 1) v N +1 A1 A2 AN + A2 A3 AN + + AN + 1
简捷计算主要应用场合: (1)设计的初始阶段,为严格计算提供初值; (2)对操作进行粗略分析。
简捷计算法的常见类型: (1)平均吸收因子法(掌握) (2)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不要求) (3)蒸出(解吸)因子法(不要求)
重点介绍并掌握吸收因子法
复习: 吸收过程计算的图解梯级法
Y
YN+1 (gas in)
Horton-Franklin方程
关联了吸收率、吸收因子和理论板数
平均吸收因子法
各板吸收因子相同,并采用全塔平均吸收因 子代替各板上的吸收因子,以A表示。
Horton-Franklin方程可简化为: 相对吸收率
v N +1 - v1 = AN +1 - A =
v N +1 - v0 AN +1 - 1
l N + v1 = l0 + v N +1 l N = AN v N
vN
=
v N +1 - v1 + l0 AN
(3-71)
1 . .
n-1
vn
l n-1 n
分离工程3-1 吸收
p Hx
y Kx
第二节 吸收设备的类型
填 料 塔 与 板 式 塔
填料安装
移除吸收热的措施及装置
第三节 多组分吸收的计算
吸收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单向传质; 2) 气液相流量不断变化; 3) 溶解热导致温度不断上升。
氨气 NH3(吸收质、溶质) 空气(惰性气体,载体)
尾气 水(溶剂、吸收剂)
Aij
Lj KijV j
(1)吸收量L/V (2)吸收量溶解热t K
(8-9)
而吸收量正是所求。
试差法的基本步骤为:
(1) 设每块板的温度t、气相流率 V; (2) 用物料衡算求出 L; (3) 用t,L,V,求出A; (4) 用式(8-9)求每一组分的 uN; (5) 检测ui,N=VN,(Vn为原设值)若不相等,则
此,这种假设带来的误差是较大的,但是LN+1和V0是 最容易得到的两个量,因而它计算起来很简单。
例8-3
今采用具有6块理论板的吸收塔从天然气 中回收轻烃,操作压力为34绝压,平均吸 收温度为5C,如果要使气体中丙烷的吸 收率达到0.85,问塔顶加入的吸收剂量应 为多少?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收率多少?
2) 根据吸收塔的操作压力P和给定的温度断面tj ,求 出每一块理论板上各组分的相平衡常数值kij。
3) 根据求得的相平衡常数kij以及给定的流率断面Vj、 Lj ,算出每一块理论板上各组分的吸收因子值Aij。
4) 根据算得的各吸收因子值,通过式(8-9)进行逐板 计算,求算出各板上所有组分的 uij 及 lij=Aijuij ,并 进一步算出流率断面Vj、Lj以及各板上液相组成xij和 气相组成yij。
分类方法:
1. 从被吸收的组分数分。(单、多组分吸收) 2. 从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分。(物理、化学
分离过程-吸收
作全塔物料衡算
v1 lN vN 1 l0
FLGC
由式(4-20)和上式得
vN 1 v1 vN AN l0 A1 A2 .... AN A2 A3 .... AN ... AN vN 1 vN 1 A1 A2 .... AN A2 A3 .... AN ... AN 1 l0 A2 .... AN A3 A4 ... AN .... AN 1 (4 24) .................... vN 1 A1 A2 .... AN A2 A3 .... AN ... AN 1
5、关键组分 6、
e Na
1个 1
2个
4
FLGC
二、有利条件
吸收作用发生在相接触面之间,因此要提高 吸收效果,必须从增加吸收过程的推动力和相
接触表面积两方面入手。 增大相间接触表面,就是使气、液两相能进 行良好接触,应尽可能地将气、液两相分散。
当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 yi 大于与液 相成平衡的气相浓度y*时,则该组分便 可由气相转入液相,达到吸收的目的。 这时 y-y* 即是吸收过程的推动力。 增大推动力对吸收过程有利。 如何增加推动力?
FLGC
第四章
吸收过程
概述及图解法多组分
4-1 吸收的用途及分类
一、吸收过程分类 二、吸收过程应用 4-2 吸收的特点及有利条件 一、吸收的特点 二、吸收的有利条件 4-3 图解法多组分吸收计算
吸收计算
FLGC
4.1 概述 吸收的用途及分类
吸收是化工生产中分离气体混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吸收:它是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 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传质过程。 吸收时所用的液体溶剂称为吸收剂。
分离工程_朱家文_第三章吸收_图文
第七节复杂精馏塔的计算分离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分离工程教学组2007年11月目录3.1 吸收过程概述1. 吸收操作的应用及工艺流程2. 吸收操作的分类3. 吸收过程的特点及微分接触理论3.3 气液相平衡1.化学吸收的分类及其判别2.化学吸收中液相传质速率的研究步骤3.化学吸收增强因子的求取4. 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的比较3.7 吸收过程的设计(A工艺的确定1. 气量、吸收率(净化度吸收量2. 最小液体流率,吸收流程的确定(B工程计算1. 塔径的计算2. 塔高的计算1. 低浓度气体吸收时的填料高度2. 高浓度气体吸收时的填料高度3.化学吸收时的填料高度的计算4. 多组分逆流吸收的填料高度—吸收因子法5. 吸收过程的模拟计算1. 吸收过程的应用及典型工艺流程化工生产中吸收过程的应用:1获得液相产品2气体混合物的分离3气体的净化①原料气的净化②尾气的净化4回收有价值的组分典型工艺流程(1吸收剂无需再生的流程使用对象:主要用于制备液相产品。
流程特点:吸收剂不再生,循环操作。
应用实例:SO3+H2O(H2SO4H2SO4(浓硫酸HCHO+H 2O 福尔马林(NH42CO3+CO2+H2O 2 NH4HCO3原料CA溶剂(2吸收再生流程使用对象:气体的净化或回收;流程特点:至少有两个塔(吸收塔和再生塔。
再生气Ⅰ再生气Ⅱ净化气再生气Ⅲ进气①减压冷再生流程原理:通过改变P ,改变相平衡,使溶质解吸。
实例:以碳酸丙烯酯为溶剂,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CO 2的过程。
工艺对气体净化度要求是过程经济性的关键①减压冷再生②气提冷再生③间接蒸汽热再生②气提冷再生流程原理:用惰性气体降低溶质在气相的分压促使解吸;适用:溶质不必回收的场合或稀释溶质在气相的含量。
问题:二次污染,资源的再利用。
净化气气体蒸汽废气惰性气体泡沫③间接蒸汽热再生流程原理:利用间接蒸汽升高温度,改变液面上活性组分的平衡分压,加速解吸速率;实例:化学吸收(可逆反应热钾碱法吸收CO;2。
分离工程 第三章1ppt
双组分常用图解法
不同点:
多组分常用
简捷法
严格计算法(计算机算)
化工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多是组分数C>2或复杂物系的分 离和提纯问题。 对多组分分离装置的计算,就意味着,涉及到的变量多, 就需要用联立或者迭代法解很多独立方程,并且需要规定足够 多的设计变量,使得未知变量的数目正好等于独立方程数。 到底需要规定多少设计变量才能唯一确定出其他各个物理 量的值?如何去规定设计变量?这通常是分离计算中,第一步 就涉及到的问题。
通常指已约定的关系,或者设备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还需要满足的 关系。如物料间的温度差、压力降的关系式等。 约定的关系,如:物料温度、压力相等。
3.1.1单元的设计变量 Design variables for elements
一个化工流程由很多装置组成,而每个装置又可以分 解为多个进行简单过程的单元。 单元 装置
Overhead vapor
Total condenser
Reflux drum Top stage Bottom stage Feed stage
已知变量 Known variables
规定变量 Specified variables
Feed stream flow rate
A concentration in feed
确定设计变量数遵循的一般原则:
ND = N V - N C
设计变量数 系统的 总变量数 变量之间的 约束关系数
x y z a 举例: x 7 y 2z b
其中: Nv 3 NC 2 则Ni 1
NV =出入物流变量数+能量交换数(热、功)
(1)物流变量数
流程
确定单元的设计变量遵循前述的一般原则即可:
化工传质分离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单级平衡过程 (6)第三章多组分精馏和特殊精馏 (19)第四章气体吸收 (24)第五章液液萃取 (27)第六章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 (28)第七章吸附 (34)第八章结晶 (35)第九章膜分离 (36)第十章分离过程与设备的选择与放大 (37)第一章绪论1.列出5种使用ESA和5种使用MSA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2.比较使用ESA与MSA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答:当被分离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很小,必须采用具有大量塔板数的精馏塔才能分离时,就要考虑采用萃取精馏(MSA),但萃取精馏需要加入大量萃取剂,萃取剂的分离比较困难,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因此,分离混合物优先选择能量媒介(ESA)方法。
3.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这两种膜分离过程有何区别?答: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式两种正在开发应用中的膜技术。
气体分离更成熟些,渗透蒸发是有相变的膜分离过程,利用混合液体中不同组分在膜中溶解与扩散性能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4. 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 ,式中C 为溶解盐的浓度,g/cm 3;M 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
若从含盐0.035 g/cm 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 。
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 =8.314×298×0.035/31.5=2.753kPa 。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
5. 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
求: (1) 总变更量数Nv;(2) 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 (3) 设计变量数Ni;(4) 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Na ;(5) 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你将推荐规定哪些变量?思路1: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 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1个平衡压力等式 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Nv-Ni=3C+6-(2C+3)=C+3固定设计变量Nx =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0 解:(1) Nv = 3 ( c+2 )(2) Nc 物 c 能 1 相 cF ziT F P FV , yi ,T v , P vL , x i , T L , P L习题5附图内在(P ,T) 2 Nc = 2c+3 (3) Ni = Nv – Nc = c+3 (4) Nxu = ( c+2 )+1 = c+3 (5) Nau = c+3 – ( c+3 ) = 0 思路2:输出的两股物流看成是相平衡物流,所以总变量数Nv=2(C+2)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 ,热量衡算式1个 ,共 C+1个 设计变量数 Ni=Nv-Ni=2C+4-(C+1)=C+3固定设计变量Nx:有 C+2个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有06. 满足下列要求而设计再沸汽提塔见附图,求: (1) 设计变更量数是多少? (2) 如果有,请指出哪些附加变量需要规定?解: N x u 进料 c+2压力 9 c+11=7+11=18N a u 串级单元 1 传热 1 合计 2 N V U = N x u +N a u = 20 附加变量:总理论板数。
化工原理吸收
化工原理吸收吸收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分离技术,在化工过程中广泛应用。
吸收是利用溶剂以物理或化学方式从气体、液体或固体中分离出物质的过程。
它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多个行业,如石油化工、化肥、合成材料等。
吸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并通过在溶剂中形成物质被吸附、溶解或反应的方式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吸收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传质和相平衡。
传质过程指的是溶质从气体、液体或固体相向吸收剂的传递过程。
相平衡指的是溶质在吸收剂中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
吸收的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其中最常见的是气体吸收。
气体吸收是将气态物质通过接触与吸收剂接触,然后进入吸收剂中的过程。
气体吸收的过程中,常使用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方式进行。
物理吸收主要是利用溶质分子在吸收剂中溶解的溶解度差异来进行分离。
根据溶解度和吸收剂的选择,物理吸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易于操作、能耗较低、对条件要求不高、纯化程度较低。
常用的吸收剂包括水、有机溶剂和溶液。
化学吸收则是通过物质在吸收剂中发生化学反应,使溶质与吸收剂发生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在产生反应的同时将溶质分离出来。
化学吸收一般具有下面几个特点:通过反应能够得到较高的吸收效果;能够得到较高纯度的产品;操作较复杂,条件苛刻;产生的副产物难以处理。
常用的吸收剂包括酸、碱、氧化剂等。
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结合使用,通过化学反应实现更高效的物质分离。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使用吸收塔进行吸收操作。
吸收塔是一个用于进行气体吸收的设备,一般由填料、进料与出料管道以及循环泵组成。
填料可以增加界面面积,提高吸收效果。
除了气体吸收外,液体吸收也是常见的一种吸收形式。
液体吸收一般是将液态物质通过接触与吸收剂接触并吸收的过程。
液体吸收主要用于分离和纯化液态物质,常见的应用有酸碱中和、有机溶剂回收等。
总之,吸收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分离技术,通过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方式,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硕士研究生分离工程思考题答案
1.1、什么是绿色分离工程,实现的途径。
答:绿色分离工程是指分离过程绿色化的工程实现 。
途径:对传统分离过程进行改进、优化,使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甚至于没有。
手段:开发及使用新型的分离技术1.2、化工分离技术的特性答:化工分离技术的重要性、化工分离技术的多样性、化工分离技术的复杂性1.3、化工分离技术发展的特点答:1、竞争促进了分离过程的强化:化工塔器的内件:高效塔板、规整填料和散装填料发明层出不穷2、耦合分离技术引起重视:综合了两种分离技术的优点 ,可以解决许多传统的分离技术难以完成的任务3、信息技术推动了分离技术的发展: 4、根据国情,加速分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1.4 、简述分离过程的集成化答:1、反应过程与分离过程的耦合2、分离过程与分离过程的耦合3、过程的集成:(1)传统分离过程的集成(2)传统分离过程与膜分离的集成(3)膜过程的集成1.5、分离过程的种类与特性答:分离过程:借助一定的分离剂,实现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级(Fractionalization )、浓缩(Concentration )、富集(Enrichment )、纯化(Purification )、精制(Refining )与隔离(Isolation )等的过程。
1、扩散式分离过程—— 涉及物质从进料向一股产品流的扩散传递。
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 。
(1)蒸发、蒸馏和干燥等(根据挥发度或汽化点的不同);(2)结晶(根据凝固点的不同);(3)吸收、萃取和沥取等(根据溶解度的不同) ;(4)沉淀(根据化学反应生成沉淀物的选择性) ;(5)吸附(根据吸附势的差别);(6)离子交换(用离子交换树脂);(7)等电位聚焦(根据等电位pH 值的差别);(8)膜分离(超滤、反渗透、渗析等)、场分离(电泳、热扩散、气体扩散等)(根据扩散速率差) 2、非扩散式分离过程(即机械分离过程) —— 完成产品相的分离 。
(1)过滤、压榨(根据截留性或流动性差异) ;(2)沉降(根据密度或粒度差);(3)磁分离(根据磁性差);(4)静电除尘、静电聚结(根据电特性);(5)超声波分离(根据对波的反应特性)。
分离工程 第三章 吸收作业答案
组分 乙烷 乙烯 12.6 87.4 0.1689 0.244 0.8311 0.756 0.1689 0.244 10.47 65.77 0.137 0.863
乙炔
0.4
1.83
0.0005
0.9995
0.0002
0
10. 某气体混合物含甲烷95%,正丁烷5%,现采用不挥发的烃油进行吸 收,油气比为 1 ∶ 1 ,进塔温度均为 37 ℃,吸收在 3atm (绝压)下操作 , 现从气体中吸收80%的丁烷,求所需理论板数。(p19,168,169)
2.为什么化学吸收的快慢可用M(Hatta准数)来判断?当反应为慢反应 时(M很小),采用何种手段使吸收完善?(P127.P128)
)
k1* l D l k1* 答:(1) 因为 M 反映了化学反应速率与传递速率在液膜 kl kl2
中的相对大小,M越大化学吸收越快,反之化学吸收越慢。
(2)对于慢反应其速率和积液总量有关,增加吸收器中的积液总 量(如改为鼓泡吸收塔)可以改善。
4.对一级不可逆化学反应: 。在什么情况下可看做物理吸 收?在什么情况下可看做气膜控制?(p126)
M tan h M
5.归纳教材中讨论的三类不可逆反应化学吸收速率式,并画出相应的溶 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分布线。(p130 ,133,134)
(2)三类反应相应的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分布 线分别如下
计算题
P=1atm
P=1atm
P=1atm
组分
进料/(kmol/h)
相平衡常数K
12.6
3.26
87.0
2.25
0.4
0.3
100
1 1 1 1 ln 1 AK ln 1 0 . 0005 A A 1 . 83 1 . 83 e e 12 N ln Ae ln 1.83
化工分离过程第15讲344化学吸收
对于瞬时可逆反应,由于反应瞬时完成,在液相中反应达
到了化学平衡,在该情况下,传质速率与化学动力学无关, 而与反应物和产物的传递过程有关。增强因子E很大,其数
量级为102~104。
在上述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很宽的范围,一般包括快速反应
3.4.2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
3.4.3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的简捷计算法
3.4.4 化学吸收
2
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
3.4.4 化学吸收
3.4.4.1 化学吸收的类型 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 3.4.4.3 化学吸收计算
3
3.4.4 化学吸收
工业上许多吸收过程都带有化学反应,称之为化学吸收。 化学吸收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增强吸收速率和吸收
(3-108) (3-109)
28
3.4.4.2 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
(1)瞬时反应
NA
kL0cAi 1
DBcBL bDAcAi
E
1
DBcBL bDAcAi
(3-110) (3-111)
—— 吸收速率由A和B 各自扩散到反应面上的速率决定,
反应速率的大小对吸收速率无关紧要。
又快,反应面将与液膜界面重合)
图3-41a
②可逆反应:在膜内达到平衡。 NA f 膜内扩散 膜内反应9
3.4.4.1 化学吸收的类型
2.快速反应 A B Q
定义:当组分A与活性组分B反应速度 足够快时,反应速率大于传质速率。 特点:反应速率大于传质速率
A NA
被吸收组分A在液膜中边扩散边反应, 被吸收组分的浓度随液膜厚度的变化不是 直线关系,在液膜内存在一个反应物A和 B的共存区,反应在该区域内完成。
化工专业《分离工程》教学大纲-2013年编
《分离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及化工原理等理论课的后续课程。
本课程主要讨论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领域常见的分离过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分离过程的共性问题,学习传质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设计计算方法,并学习新型分离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石油炼制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必须具备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利用这些课程中有关相平衡基础、热力学、动力学,包括传热、传质和动量传递的理论来研究化工生产中复杂物系的分离和提纯技术,掌握常见分离技术的简捷法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机对部分计算步骤进行编程和对部分分离过程进行模拟,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前沿分离技术。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建议1.课堂教学课程内容(32学时)第一章绪论 5学时本章重点难点:分离过程的分类,设计变量。
化工分离过程的发展历史与应用;分离过程的分类和特征;分离过程的集成。
设计变量,单元和装置的设计变量的计算及变量组的规定。
第二章单级汽液平衡过程 4学时本章重点难点:相平衡常数简化计算、泡露点温度压力的计算、闪蒸问题的判断。
1. 相平衡常数的计算(1学时)相平衡关系及其表达方式,状态方程法和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活度系数法计算相平衡常数的简化方式。
2. 泡点/露点温度、压力的计算(2学时)多组分物系泡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及露点温度和压力的计算。
3. 闪蒸计算(1学时)等温闪蒸和部分冷凝过程;绝热闪蒸过程,包括对闪蒸问题的判断。
第三章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8学时本章重点难点:多组分精馏简捷计算方法、萃取精馏、共沸精馏、反应精馏。
1. 精馏的简捷法计算(4学时)关键组分、最小回流比、最少理论板数和组分分配;实际回流比和理论板数;用Underwood-Fenske -Gilliland方法简捷计算各参数。
第三章 分离工程-吸收
xi
yi
液相主体
xA
δg δl
分离工程
Absorption 由单向扩散速率积分式可得:
D CM NA = ⋅ (C Ai − C AL ) δl C BM
讨论:1.稳定的边界滞流传质膜? 讨论: 2.传质过程是稳态的? 3.界面无阻力? 4. K∝D (大量实测到的K ∝D0.5 ) 双膜论的弱点:没有反应出K与D的0.5次方的关系。
从图可以看出化学反应的存在对降低液面上的平衡分压PA 有利,在低浓度溶剂区操作可提高吸收率。可是随着溶液中 溶质A的浓度逐步升高,平衡曲线呈曲线状,即当溶液浓度CA 达到某一“极限”值时,平衡分压PA 急剧升高而超过同浓度 下的物理吸收的平衡分压。再者,化学反应具有热效应时, 温度对平衡显示出强烈的影响,这两者对吸收都不利。 对高浓度和净化要求高的气体吸收,第一级采用物理吸收 使溶质含量降低,第二级采用化学吸收使溶质能脱除干净。 分离工程
k ′, c B
近似为常数
所以
pA ∝ c0 A
分离工程
Absorption
吸-2
习题2.气体混合物中的SO2用水吸收,此时水溶液中发生如
下电离过程: S O 2 + H2 O H++ H SO3
-
吸收温度20ºC,常压操作。试求:当气相中SO2的摩尔分 率为0.04时, SO2在水中被吸收的平衡总浓度 kgso 2 / m 3。 已知上述电离过程的平衡常数为:
Absorption
3.4 传质理论
吸收过程,溶质A由气相传到液相。 NA 主体(气,液相) 气相 界面 液相 传质 界面 传质理论(较成熟) 界面湍动 界面阻力 分子扩散 对流 湍流混合
双膜论 Whitaman,1923
化学分离工程(第三章 )吸收
〔1〕溶质A与溶剂B反响生成M 假设其反响关系为:
HA A(L)+ B(L) Ka
溶液中A组分的初始浓c度0A 可写成c0A:cAcM
M(L)
而反响平衡常数K为 :cM c0AcA
cAcB
cAcB
那么:
cA
c
0 A
1 K cB
(3-26)
总平衡又服从物p理A溶解1H时KA的cc0A亨B 利定律,因此:
h
19
例 3-1
计算乙烷在温度为293K,压强为2000kPa下与 同系物组成理想溶液时的相平衡常数mi值。乙烷 的临界温度tc,临界压力pc=4900kPa,饱和蒸汽 压pis=3900kPa(在293K时),以及在3900kPa下的密 度ρ=350kg/m3。
h
20
解例 3-1
①计算系统压强下气态乙烷的逸度
吸收剂选择性吸收气体中的某一组分到达别离目的。如用有机溶剂 吸收煤气中的苯,用丙酮吸收天然气裂解气中的乙炔。 3. 气体净化
用吸收剂将气体中的有害组分吸收以到达气体净化目的。如天然气 的脱硫,生产尾气的SO2脱除。 4. 回收有价值组分
为防止有价值组分从气相流失,用吸收剂将其吸收下来到达回收的 目的。如一些易挥发溶剂的回收。
所溶组分与吸收剂起化学反响
极限:相平衡= f (T,P,反响组分B)
h
4
3 吸收
4、吸收过程的特点
吸收与精馏操作的相同点:
☆ 平衡别离过程
☆ 热、质同传过程,由MESH方程求解
吸收与精馏的不同点:
①原理不同: 吸收是根据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进行别离的。
精馏利用组分间相对挥发度不同使组分别离。
②塔式不同
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乙烷的临界温度tc=305.1K,临界压力
pc=4900kPa,饱和蒸汽压pis=3900kPa(在293K 时),以及在3900kPa下的密度ρ=350kg/m3。
解例 3-1
①计算系统压强下气态乙烷的逸度
先计算293K,2000kPa下的对比温度和压强。
对比温度: 293 对比压强: 2000 查图3-8得: ˆ 0.41 0.96 i 0.82
解例 3-1
③计算液相乙烷的逸度
ˆL 对于温度为T,饱和蒸汽压为 p s 的纯液体组分的逸度 f is 应等于饱和 i ˆ G。而当压强为p时,液相逸度可近似用下式计算: 蒸汽的逸度 f
is
ˆ fi L Vi ln G ( p pis ) ˆ RT f is
M
式中,Vi为在一定p和T时,组分i的摩尔体积:
(3-21)
因为溶解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
pA H cA A
pA H A
m cM n cN b K c B
用(3-21)解出CA,代入上式得:
1/ a
∵(CA) 物> (CA)化,∴ (PA)物 > (PA)化
3.3.2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相平衡
1.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相互作用
(3-33)
3.3.2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相平衡
2.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的作用 若其反应关系为: 当平衡反应率为R时:
A(g)
H A
A(aq) + B(aq)
ka
M(aq)
0 cM cB R R K 0 c Ac B c A (1 R) c A c B (1 R)
由气液平衡得:
K1 K c B 其中, K a 1 K c B 所以:
pA H cA A
K1cM
(3-29) (3-30)
(2c 0 K a ) K a ( 4c 0 K a ) A A cA 2(1 K c B )
K a (4c 0 K a ) A
H A [(2c 0 K a ) A 2(1 K c B )
使用对象:
主要用于制备液相产品,如硫酸吸收SO3吸收制硫酸、 水吸收HCl制盐酸、吸收甲醛制福尔马林液、碱液吸收 CO2或SO2制碳酸氢盐或亚硫酸盐等 。 流程特点: 吸收剂不再生,且循环操作。
3.1.1 吸收装置的工业流程
典型实例:硫酸吸收SO3吸收制硫酸
3.1.1 吸收装置的工业流程
计算: 所以:
Vi
30 0.0857 m3 / mol) ( 350
ˆ fiL 0.0857 ln (2000 3900) 0.067 2610 8.314 293
ˆ f i L 2440 kP a) (
解例 3-1
④计算相平衡常数
对于理想溶液, i 1 ,则相平衡常数为:
3.2 吸收过程的设计变量
和对生产工艺的适应性
吸收过程的重要因素
(1) 设备条件
设备形式、尺寸、内部构件等,都与传质效率有关。 同等处理规模下,效率越高,设备投资越少。
(2) 吸收剂 选择性是关键,解吸条件也非常重要。 (3) 操作条件 温度:温度越高,越不利于吸收; 压力:压力越高,越有利于吸收。
V 式中,pi为纯组分的蒸汽压;Hi为亨利常数; i 为组分的偏摩尔体积,
即无限大混合物体积中加入1mol组分时所引起的体积变化,当混合气
体服从道尔顿分压定律时,保持体积的加和性,即Vi Vi 就是1mol气
体在温度T和压强p时所占有的体积。
例 3-1
计算乙烷在温度为293K,压强为2000kPa下 与同系物组成理想溶液时的相平衡常数mi值。已
350.1
4900
逸度计算:
ˆ ˆ f iG p i 2000 0.82 1640 kPa) (
②计算293K下乙烷饱和蒸汽压的逸度
对比温度: 293 0.96对比压强: 3900 0.79 查图3-8得: 0.67 ˆ i
350.1
4900
ˆG ˆ 逸度计算: f is pis i 3900 0.67 2610 kPa) (
(1)溶质A与溶剂B反应生成M
若其反应关系为:
A(g) HA A(L) + B(L) Ka M(L)
溶液中A组分的初始浓度 c 0可写成: c 0 c A c M A A
而反应平衡常数为:
cM c0 cA K A c Ac B c Ac B
则:
cA c0 A 1 K c B
0 CA 当 PA 恒定时,
(溶解量增大)
2)稀溶液时
k , c B ,近似为常数,pA 和 cA 的关系仍符合亨利定律,
0 p A c A ,亨利系数缩小了(1+K’cB)倍 ∴
3.3.2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相平衡
(2)生成物M发生离解 若反应生成物发生离解:
M K1 K+ + A-
此时,气液平衡不按反应平衡计算而按离解平衡计算。 cK cA 离解平衡常数为: K1 cM 若忽略水的离解,则有:cK cA - ,因此: cK 而溶液中A的初始浓度可表示为: c 0 c A cM c A A 联立求解以上方程,得:
而汽液相平衡则主要是指液相组分挥发到汽相形成的 平衡。 两种平衡尽管过程方向不同,但相平衡原理却是相同 的:
ˆ ˆ f iG f i L
3.3.1 物理溶解时的相平衡
(1) 气液平衡常数mi
ˆ 式中, i 、 i分别为i组分在气相的逸度系数和在液相的活度系数;p 为气相总压,f i L 为纯i组分液相在体系温度和压力下的逸度。
pA
H cA A
H R R A K键参数分析
(1) 吸收塔的直径
(2) 再生塔的直径
(3) 再生塔的压强
(4) 贫液和回流液的温度
(5) 各种换热器的热负荷 (6) 吸收塔和再生塔的高 度
3.2.2 吸收过程对生产工艺的适应性
(1) 操作压强 压力高利于吸收,但操作费用将增加,通常选择气体来时的 压力。特殊情况可考虑增压操作。
3.1.1 吸收装置的工业流程
(4)间接蒸汽热再生流程 典型实例:热钾碱法脱碳流程
3.1.2 吸收过程的应用
1. 获得产品 将气体中的有效成分用吸收剂吸收下来得到产品。如硫酸吸收SO3 制浓硫酸,水吸收HCl制盐酸。 2. 气体混合物的分离 吸收剂选择性吸收气体中的某一组分达到分离目的。如用有机溶剂 吸收煤气中的苯,用丙酮吸收天然气裂解气中的乙炔。 3. 气体净化 用吸收剂将气体中的有害组分吸收以达到气体净化目的。如天然气 的脱硫,生产尾气的SO2脱除。 4. 回收有价值组分 为防止有价值组分从气相流失,用吸收剂将其吸收下来达到回收的 目的。如一些易挥发溶剂的回收。
则反应平衡常数为:
m n m n m n m n M N cM c N M N cM c N K a a b a b a b a b K A B c A c B A B c AcB
aA HA aA+bB Ka mM+nN
理想溶液时,Kγ=1,则:
m n Ka cM c N K a b K c AcB
(2) 溶质的气相浓度
关键是控制吸收塔出口气中的溶质指标。 (3) 毒性
这里指的是对吸收剂的毒性,即产生沉淀、使吸收剂分解、 或生成不可还原的产物等。
(4) 能耗 主要是吸收剂再生的能耗,应充分回收利用。
3.3 气液相平衡
气液相平衡的概念
气液相平衡主要是指气相组分溶解于液相,使气相组 分与液相中的相同组分达到平衡的状态。
依据吸收的机理可分成 物理吸收(甲醇-CO2) 化学吸收(K2CO3- CO2) ★ 物理吸收的特点: 所溶组分与吸收剂不起化学反应 极限:溶解平衡= f (T,P) ★ 化学吸收的特点: 所溶组分与吸收剂起化学反应 极限:相平衡= f (T,P,反应组分B)
3 吸 收
4、吸收过程的特点
吸收与精馏操作的相同点: ☆ 平衡分离过程 ☆ 热、质同传过程,由MESH方程求解 吸收与精馏的不同点:
ln H i
i
RT
Ci
式中的Ci、φi是常数,与物系有关。
3.3.1 物理溶解时的相平衡
当系统压力较大时,体系偏离理想状态较远,按上述方法计算的偏
差较大。考虑到液体体积通常随压力变化不大,此时,可用以下式子
ˆ 来计算气相逸度 f iG 。
ˆ f iG V ln ln H i i ( p pi ) xi RT
液体溶剂称之为吸收剂,被吸收的气体混合物称为溶质。
吸收是一个从气相往液相的传质过程。 被吸收的气体通过适当的方法与吸收液分离的过程称为解吸过程,对
吸收液而言,则成为再生。
应用:常用于获得产品、分离气体混合物、净化原料气以及脱除尾气 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3 吸 收
2、流程图
3 吸 收
3、吸收操作的分类
3.3.1 物理溶解时的相平衡
对式(3-11),在理想溶液时,A=0,于是:
ˆ f iG H i xi
在低压下,可用平衡分压 pei取代 f i ,得到亨利定律的表达形式:
pei H i xi
再以浓度取代摩尔分率:
ci pei H i H ici cM
cM为溶液的总摩尔浓度,H只和温度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见表 3-2),与溶液的总压和组成无关。与温度的关系为:
3 吸 收
3.1 吸收过程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3.3 气液相平衡
3.4 传质理论 3.5 传质速率和传质系数 3.10 塔高 √
√
3.2 吸收过程的设计变量和对工艺生产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