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维重建技术临床应用教程文件
CT三维重建指南
CT三维重建指南三维重建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真实世界中的物体、场景或图像进行建模和重建的过程。
它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
本文将为您介绍CT三维重建的指南。
第一步:数据获取CT三维重建的第一步是获取CT扫描数据,这通常是通过医学影像设备执行扫描来完成的。
扫描过程中,设备将使用X射线通过身体不同部分,并记录所通过的组织对射线的吸收情况。
这些数据将以图像的形式输出,用于后续的三维重建。
第二步:数据预处理在开始三维重建之前,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通常包括去除噪声、增加对比度、正规化数据等操作,以优化后续重建过程的质量。
预处理步骤的目标是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消除影响重建结果的干扰因素。
第三步:图像分割第四步:三维重建算法选择选择适当的三维重建算法是进行CT三维重建的关键一步。
常用的重建算法包括曲面重建、体素重建、点云重建等。
曲面重建算法通常用于重建光滑的物体、场景或人体器官。
体素重建算法则主要适用于重建复杂的物体或场景。
点云重建算法则适用于从离散的点云数据中重建三维模型。
选择合适的重建算法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来决定。
第五步:重建结果优化在进行三维重建后,通常需要对重建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
这可以包括去除重建中的噪声、填补重建中的空洞、平滑或细化重建结果等。
优化重建结果的目的是提高模型的精度和真实性,并减少重建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
第六步:三维可视化最后一步是对重建结果进行可视化。
可视化可以通过将重建结果渲染成逼真的图像或视频,或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环境中展示重建结果来实现。
对于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病情,指导诊断和治疗。
总结:CT三维重建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数据获取、预处理、图像分割、重建算法选择、结果优化和可视化等多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设计和调整,以确保最终的重建结果准确可靠。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优化,才能获得高质量的CT三维重建模型。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 摘要 】 目的 探讨 C T三 维重建技 术在胫骨平 台骨折 中的诊 疗价值。方法 2 0 1 2 年1 2 月至 2 0 1 3 年1 2月我科 共收治 3 1 例
胫骨平 台骨折 患者 .分 别行 X 片和 CT三 维重 建检 查 ,并对 两种检查 方法的检 查结果进行 比较 。结果 X 片漏诊 4例 ,主要表现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v a l u e o f C T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t i b i a l p l a t e a u f a c t u r e s . Me t h o d s T h i r t y — o n e p a t i e n t s wi t h
性 的作用 …。而治疗 前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判断骨折的移位部 据重组 ,层厚 、层距均 为 1 m m,进行 MP R、V R及 MI P重组 ,
c a s e s , ma n i f e s t i n g a s mi n o r f r a c t u r e s a n d mi n o r c o l l a p s e o f t h e p l a t e a u ,we r e o mi R e d b y X— r a y . CT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e r e a b l e t o d i a g n o s e t h e
临京医学工 程2 0 1 3 年9 月 第2 0 卷第9 期
・
・
1 0 6 9・
论著 ・
( - 】 盘 床工程)
培训资料CT重建技术和应用.ppt
优选文档
70
图像融合
不同的三维影像学检查手段提供不同的 信息 ,把不同设备采集的三维图像融合 (fuse)起来,使图像上包含更多的信息, 此方法即为图像融合。
优选文档
71
优选文档
72
能展示空间结构复杂的物体 易于定量测量和对三维物体进行操作(如
模拟手术)
优选文档
28
SSD缺点
阈值的选取对结果影响很大 结果图像不提供密度信息 产生的伪像同样具有真实感,需要学
会鉴别
优选文档
29
优选文档
30
优选文档
31
优选文档
32
优选文档
33
优选文档
34
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
在容积扫描数据中对每条径线上每个象素的最大 强度值进行编码并投射成像。MIP的灰阶度反映CT值的 相对大小,且比较敏感,即使小的差异也能被检测,如钙 化灶、骨骼CT值非常高,充盈对比剂的血管同样很高的 CT值,但总是低于钙化灶和骨骼,在MIP图像上,其明 亮度不一样,可区分。
②单凭VE难以判断腔道内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如结 肠内肿瘤、息肉与残留的粪便。
③VE不能发现轻度腔内隆起性病变。 ④VE不能进行活检。
优选文档
56
脏器表面三维重建
利用螺旋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在工作站 内采用SSD技术重组的脏器表面的三维图像。 可行骨骼表面的三维重建、含气器官表面 的三维重建等。
优选文档
ssd符合人的视觉经验以强真实感效果展示立体形态能展示空间结构复杂的物体易于定量测量和对三维物体进行操作如模拟手术ssd阈值的选取对结果影响很大结果图像不提供密度信息产生的伪像同样具有真实感需要学会鉴别mip在容积扫描数据中对每条径线上每个象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编码并投射成像
医学图像处理中的3D重建与可视化技术教程
医学图像处理中的3D重建与可视化技术教程在医学领域中,三维(3D)重建和可视化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医学图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医生和研究人员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病理情况,从而帮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本文将介绍医学图像处理中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并提供一些常用的工具和方法。
一、医学图像的三维重建1. 数据获取与准备首先需要获取医学图像数据,常见的包括CT(计算机断层成像)和MRI(磁共振成像)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以二维切片的形式呈现,我们需要将其转化为三维模型。
另外,为了准确重建,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图像配准(将不同采集时间点或不同成像模态的图像对齐)等。
2. 体素化体素化是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或子像素)转化为一个三维体素的过程。
体素是三维空间中的一个小立方体单元。
通过将图像中的每个像素映射到对应的体素,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离散的三维体素网格。
3. 表面重建一旦完成体素化,我们可以利用表面重建算法将离散的体素网格转化为连续的表面模型。
常用的表面重建方法包括曲面重建(如Marching Cubes算法)和几何流(Geometric Flow)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体素边界进行反推,从而得到一个连续的、网格化的三维模型。
4. 模型优化生成的三维模型可能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表面不光滑、几何形状不精确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模型优化来提高重建结果的质量。
常见的模型优化算法包括平滑滤波、曲面拟合和形态学操作等。
二、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1. 体像可视化体像可视化是将三维重建的结果以三维体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直观地观察病理情况。
常见的体像可视化方法包括体绘制、体渲染和体切割等。
通过调整可视化参数,如透明度、颜色映射和光照等,可以得到清晰可辨的体像效果。
2. 表面可视化表面可视化是将三维重建的结果以表面模型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观察解剖结构和病变区域。
表面可视化技术可以将表面纹理、光照效果和透明度等进行调整,以提高可视化效果。
CT图片三维重建方法之3DSlicer篇
CT图片三维重建方法之3DSlicer篇3D Slicer导入Dicom数据之后才能应用的历史改写了,Png等格式的图像文件也能够导入到3D Slicer软件中进行重建等操作。
当然导入之后还要有一些参数的调整,不同的机器及不同的扫描参数,调整起来也不能千篇一律,不过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文中所述为本人的个人经验,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基本条件1.首先需要有一个高质量的CT图像,以数字图像为佳,不建议用照片;2.取材于照片时曝光要均匀一致,不能有局部曝光不足等情况;3.图像不能有梯形失真,如果有则需要软件进行校正;4.图像如有缩放,要求所有图像等比例缩放;5.要保证所有图像的层距一致,不宜中间某幅图像丢失;6.图像在背景中的位置不能人为改动,即使位置改动也要求所有单幅图像都有一致性的改动;7.如为截图,要求所有截图的尺寸一致;8.图像的命名遵循一定规则,注意先后次序,先I后S,也就是从颅底层面到顶部层面排序,注意不能使用中文;9.图像需要有比例尺等参考,图像间距已知;10.仅需要轴位层面即可,其他注意事项可在文末留言。
虽说现在的PACS系统都提供Dicom文件格式,但也有部分医院只提供Png或Jpeg格式的图像。
以下图为例,扫描层距为5mm,图像格式为Png,来源于医众软件。
首先将上幅图像分解为大小一致的30张图片,保存为Png格式,用截图软件或其他方法都可以,注意不要保存到中文目录中。
将一组图片全部导入到3D Slicer软件中,不能按照常规导入Dicom数据的方法。
按照下图所示,拖动一幅图像到3D Slicer软件界面中,勾选Show Options(显示选项)。
去掉Single File(单幅图像)前面的对勾,点击OK,则会将一组图像文件作为一个序列导入到软件中。
导入后的图像轴位显示比例正常,矢状位及冠状位显示比例失调。
已知数据层距为5mm,在模块Volumes中对Image Spacing (图像间距)进行设定,第三个框为轴位层面之间距离(层距)设定为5mm。
CT常用的三维重建技术临床应用
头颈部动脉瘤
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
头颈部动脉瘤
冠状动脉变异CTA 显示
双侧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上
冠状动脉变异CTA 显示
右冠状动脉缺失
Hale Waihona Puke 冠心病CTA表现前降支硬斑形成并血管狭窄
冠心病CTA表现
右冠多发钙斑
冠心病CTA表现
前降支硬斑、钙斑形成并血管狭窄
冠心病CTA表现
前降支支架术后评估
冠心病CTA表现
搭桥术后桥血管显示
冠状动脉瘤CTA
三维技术是指通过改变CT图像的原始数据 的矩阵、视野进行图像再次重组处理。可以根据 组织不同、观察目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算法。要求 所有图像必须来自同一个病人的同一次检查,且 具有相同的重建中心和视野,扫描间隔必须小于 层厚的1/2,使上下层面相互重叠,以保证图像的 连续性。
常用的三维技术1
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 MPR)应用最为广泛,是指把横断 扫描所得的二维图像以像素为单位,重建为以体素为 单位的三维数据,再在容积数据的基础上,重建任意 平面的冠状位、矢状位、斜位的二维图像。MPR可以 较好的显示组织器官复杂的解剖结构,有利于病变的 准确定位,可应用于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对判断病变 的侵及范围、毗邻关系、动脉夹层破口、胆道、输尿 管结石定位具有优势。
常用的三维技术4
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 SSD)通过计算被观察物表面所有相关像素的最高 和最低CT值,保留所选CT阈值范围内像素的影像, 将超出限定的CT阈值的像素透明处理后重组成二 维图像。立体感强,能直观的显示骨骼和大血管 的全景,有利于病变的定位、测量。
常用的三维技术6
CT三维重建指南
C T三维重建指南1、脊柱重建:腰椎:西门子及GE图像均发送至西门子工作站,进入3D选项卡A、椎体矢状位及冠状位:a.选择骨窗薄层图像(西门子1mm70s;),载入3D重建,调整定位线,使椎体冠状位、矢状位定位线与解剖位置一致,并将横断位定位线与两者垂直,将三幅图像模式改为MPR;b.横断位作为定位相,做矢状位重建,打开定位线选项卡,点击垂直定位线,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右向左,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方向平行于棘突-椎体轴线,两边范围包全椎体及横突根部(一般为19层),点击确定,保存;c.矢状位作为定位相,打开曲面重建选项卡,沿各椎体中心弧度画定位相曲线,范围包全,双击结束,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前向后,范围前至椎体前缘,后至棘突根部(一般为19层),点击确定,保存。
B、椎间盘重建:a.选择软组织窗薄层图像(西门子1mm30s;),载入3D重建,调整定位线,使椎体冠状位、矢状位定位线与解剖位置一致,并将横断位定位线与两者垂直,将三幅图像模式改为MPR;b.矢状位作为定位相,做椎间盘重建,打开定位线选项卡,点击水平定位线,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上向下,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层数5层,方向沿椎间隙走行方向,做L1/2-L5/S1椎间盘,注意右下角图像放大,逐个保存。
注意:脊柱侧弯患者,椎间盘重建过程中需不断调整冠状位定位相上矢状定位线(红色),使其保持与相应椎间隙垂直。
C、椎体横断位重建:椎体骨质病变者,如压缩性骨折、骨转移、PVP术后等病人,加做椎体横断位重建,矢状位图像做定位相,沿病变椎体轴向,做横断位重建,注意重建图像放大,保存。
打片:矢状位及冠状位二维一张:8×5;椎间盘一张:6×5;若为椎体骨质病变者,椎间盘图像不打,打椎体横断位重建图像,共两张胶片。
颈椎A、椎体矢状位及冠状位:a.选择骨窗薄层图像(西门子1mm70s;),载入3D重建,调整定位线,使椎体冠状位、矢状位定位线与解剖位置一致,并将横断位定位线与两者垂直,将三幅图像模式改为MPR;b.横断位作为定位相,做矢状位重建,打开定位线选项卡,点击垂直定位线,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右向左,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方向平行于棘突-椎体轴线,两边范围包全椎体及横突根部(一般为17-19层),点击确定,保存;c.矢状位作为定位相,打开曲面重建选项卡,沿各椎体中心弧度画定位相曲线,范围包全,注意从斜坡开始,双击结束,选择层厚3mm,层间距3mm,变换数字顺序,使其从前向后,范围前至椎体前缘,后至棘突根部(一般为15-17层),点击确定,保存。
CT三维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授课老师
CT三维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授课老师:王田力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王田力写在课前的话CT图像3D重组是对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及扩展,不同方位及空间立体显示病变及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CT诊断病变发挥着重要作用。
CT图像重组包括MPR、CPR、SSD、MIP、VRT及VE等。
获得优质重组图像影响因素很多,许多因素是可以把控的。
根据重组图像显示目的,得到最佳基础轴位图像是后续图像重组的关键。
一、CT成像技术概述(一)CT重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技术: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actions, 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constractions,CPR)表面遮盖技术(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n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最小密度投影 (Minimun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仿真内镜技术(CTVE)容积漫游成像(VR)要获得优质图像需要四要素,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降低噪声和消除伪影(二)CT 重组图象的一些基本条件1、一定要容积扫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螺旋CT 扫描方式采集图像;2、血管成像对比剂浓度、总量、流量、准确扫描时相;3、所有图像具有相同的重建中心和视野;4、控制运动伪影:呼吸控制、心电/呼吸门控、药物使用;5、薄层图像重建,重建增量≤1,30%-50%最佳,如果重叠50%,图象重建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
重组图像算法:高对比算法/低对比算法;6、造影剂使用:高密度(VE显示血管)、水、气体;7、X线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病变显示关系。
减少心脏运动伪影经常采用心电门控,在心电门控下采集图象,在某一个时相上成像,可以得到清晰的对比度和密度分辨率。
良好的基础图象采集以后,做后续三维重建,现在的机器上都有这些快捷键,我们不需不同的后续重建的检查目的不同,所选择成像的这些图象的表现也不同。
《CT三维重建》PPT课件
2021/6/10
15
MPR or CPR
让三维体元数据分别绕X、Y、Z轴旋转任意角度,再 用任意平面截取,或划一曲面线,以曲面线所确定的柱 面来截取新层面,构成多平面重组或曲面重组。
优点:①能以任何方位、角度、层厚、层数自由重 组新的断面图像;②重组图像可反映X线衰减值的差异, 当血管显示不清尤其有价值;③操作方便。
8、MRA ( TOF) 和( PC) 两种技术、二维(2D) 和三维(3D) 图像重建,3D - TOF 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对血管的搏 动敏感性较差,对供血动脉较粗、血流速度快。而复 杂血管,例如动静脉畸形的检查较为理想;3D - PC 技 术,特别在血管畸形有明显出血的时候为最佳检查方 法。但是3D - PC 因需反复预测最佳血液流速,成像时 间长,临床应用较少。
小血管易产生狭窄、梗阻假象,轻-中度狭窄不易鉴别。
2021/6/10
21
SSD
2021/6/10
22
VR
给不同CT值指定不同的颜色和透明度, 则三维体元阵列视为半透明的,假想投射光 线以任意给定的角度穿过它,受到经过的体 元作用,通过观察平面得到图像。
优点:丢失信息最少,立体感强。 缺点:①操作选择适宜的CT值分类重要, 需要人机交互动态进行;②运算量大,需要 大容量计算机。
血管畸形:静脉型(海面状血管畸形、静脉畸形)
淋巴管型(淋巴管瘤、囊性水肿)
毛细血管型
动静脉型(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
混合型
3、不足:海面状血管畸形及静脉畸形形态学及生物学不同
没有动脉型血管畸形一类
淋巴管型畸形不见于CNS
2021/6/10
3
Russell分类
1、病理解剖为基础,20年沿用 2、分类:动静脉畸形
三维重建技术医学课件
螺旋CT 的齿科应用
螺旋CT 的齿科应用
鼻骨骨折
正常鼻骨
结肠癌
肺癌(黄色)和纵隔淋巴结(绿色)转移
三维重建模拟手术
CT功能成像Perfusion 转移瘤
动脉期
静脉期
平衡期
脑 梗 塞
脑 梗 塞
Perfusion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横断扫描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MPR)
腹主动脉硬化并假性动脉瘤(MIP)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SSD)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剖面(SSD)
颈内动脉瘤横断 扫描
颈内动脉瘤(SSD)
夹层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心脏三维成像
表面三维成像
CT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医学课件
三维重建技术的定义
• 表面遮盖显示(SSD) 计算物体表面的CT域值成像
• 最大密度投影(MIP) 体积→数学线束透视→最大密度值→投影在平面上
• 曲面重建(CPR) 计算指定平面的CT值→二维图像
头部三维成像
头部三维骨成像三下肢畸Biblioteka 平片三下肢畸形CT三维表面成像
仿 真 内 窥 镜 利 用
类
似
纤 维 内 镜
器 官 内 表
面
SSD→
→
多 幅 连 放
→
CT仿真内窥镜
电子内窥镜
螺旋CT 仿真内窥镜发现结肠息肉
结肠癌
腹主动脉CT 仿真内窥镜
冠状动脉CT及CT内窥镜
64排容积CT三维重建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6 o V lmerc D R c ntu t ni e ee a icrb a jr Y A i g o F NGB n C O C n -h, t 1Deat 4R w ou ti CT3 eo s ci S v r noee rl nu y r o n Cr I U NJn u , E i, A a gzu e . p r — a -
b s fs u l r cu e n o l a d v ro sa g e h w. n l i n 4 r w o u t cCT r c n t ci n f rt e d a n sso r n o e e a e o l fa t r sa d p o , n a i u n l ss o Co cuso 6 o v l mer e o sr t h i g o i f a i c r — k i u o o c
袁 进 国 ,冯斌 ,曹藏柱 ,韩 树 生 ,孙 印 臣,刘福 增 ,朱红 玉 ,罗丽 媛 ,李 志波
I 要】 目的 摘
探讨 6 排 容积 C 4 T三维重 建在 重型颅 脑损伤 中的临床应 用 。方法 回顾分 析在本 院住 院的 6 例颅 脑损伤 患 0 6 排 容积 c 重建对颅脑损伤 的诊 断和估计 预后具有重要意 4 T
者 ,均 于伤后 6 2 ~ 4h内行 6 排容积颅 脑 c 4 T检查 ,并针对 病情及 时治疗 。结果 所 有病例诊 断明确 ,得到及 时救治 ,尤其对于特 殊部位病灶 、脑室脑池 、颅 骨及 颅底骨折多方面多角度的显示 。结论 义 ,在明确诊断 、指导治疗及手术 、减少误诊等多方面更有优势 。
2 1 ,78 : 7 7 8 0 11 ( ) 71— 1 .
最新CT三维重建-(NXPowerLite)课件PPT
5、MRA 显示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和范 围、引流静脉的类型和引流部位等。
6、MRI 与MRA 结合更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畸形的解剖结构 和病理变化。
7、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静脉瘤和静脉曲张适合MRA 检 查。海绵状血管瘤无明显增粗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瘤 内血流极其缓慢,仅能在常规MRI 中显示。毛细血管扩张 症MRI 和MRA 均不能显示。常规MRI 检查根据血管畸形 所致的流空现象,可以显示隐匿性血管畸形。
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之间的关系,但是创伤性检 查,并有一定危险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3、CT 缺乏特征性,显示病灶的继发性改变,例如 钙化、出血、脑梗塞、萎缩及软化等较好,对异 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不能显示。增强CT显示畸 形的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少数可能出现过 敏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
MR在血管畸形诊断中应用
CT容积扫描数据X、Y轴分辨率高,Z轴分辨率低。 三维重建必须在相邻层面间插入假想层面,使Z轴方 向与X、Y轴方向等间隔,形成三维立方的体元(Voxel), 插入的像素值用插值法计算得出(常用线性插值)。每 个体元可以从﹣1024~﹢3071HU。这样可完成三维重建 方式,得出在二维屏幕上表达三维结构。
动静脉分流型畸形 典型的脑(软脑膜)动静脉畸形 软脑膜动静脉瘘 颈动脉海绵窦瘘 硬脑膜动静脉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畸形) Galen动静脉畸形(Galen动静脉瘘)
混合型畸形 静脉-海绵型畸形 动静脉型-静脉型畸形 海绵型-动静脉畸形
综合征型CNS血管畸形 (特殊类别)
血管畸形诊断检查方法
1、DSA、CT、MR ,有其优缺点。 2、DSA是最可靠的方法,可以直接显示异常血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变异CTA 显示
右冠状动脉缺失
冠心病CTA表现
前降支硬斑形成并血管狭窄
冠心病CTA表现
右冠多发钙斑
冠心病CTA表现
前降支硬斑、钙斑形成并血管狭窄
冠心病CTA表现
前降支支架术后评估
冠心病CTA表现
搭桥术后桥血管显示
冠状动脉瘤CTA
第二对角支动脉瘤
冠状动脉动静脉瘘CTA表现
常用的三维技术2
曲面重建 (curve planar reconstruction , CPR) 是MPR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容积数据的基础上, 沿感兴趣区划一条曲线,将扭曲的组织显示在同 一平面上,较好的显示其全景。适用于展示人体 曲面结构的器官,常用于额面骨、输尿管、血管、 肋骨、腰椎等。
常用的三维技术3
常用的三维技术4
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 SSD) 通过计算被观察物表面所有相关像素的最高和最 低CT值,保留所选CT阈值范围内像素的影像,将 超出限定的CT阈值的像素透明处理后重组成二维 图像。立体感强,能直观的显示骨骼和大血管的 全景,有利于病变的定位、测量。
先天变异的CTA表现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先天变异的CTA表现
左侧椎动脉开口变异—起自左颈外动脉
先天变异的CTA表现
双侧椎动脉未汇合
先天变异的CTA表现
左侧椎动脉开口变异—起自左颈外动脉
先天变异的CTA表现
左侧椎动脉先天缺失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左侧颈内动脉钙斑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双侧颈内动脉硬斑、钙斑并局部血管狭窄
多层面容积重建(Multi Planar Volume Reconstructionm , MPVR)是将不同角度或某一平面选 取的原始数据,采用最大密度(MIP)或最小密度 (Min-IP)投影法进行运算得出图像。MIP是取每一线 束的最大密度进行投影,常用于密度较高的组织结构, 如注射造影剂的血管、明显强化的组织、骨骼等。 Min-IP是取每一线束的最小密度进行投影,常用于观 察气道、肺、含气空腔等。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双侧颈总动脉近段、中、远端、双侧颈内动脉近、远端钙斑形成
CTA对头颈部血管)颈内动脉动脉瘤:占动脉瘤的40%左右 (2)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占31.5%~36% (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占11.7%~33% (4)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占0.6%~4% (5)基底动脉动脉瘤:占5%~8% (6)椎动脉动脉瘤:占3%~5% (7)多发性动脉瘤:指颅内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
常用的三维技术6
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 , VRT)对不 同CT值的组织、器官赋予不同的亮度、颜色,以易于区 分。透明成像(RaySum)是VRT 技术中的一种显示方法, 经过RaySum处理后的图像可呈现透明影像,和双对比消 化道造影的效果相似。与传统胃钡餐对比,其可以根据 需要切割掉兴趣区以外的组织结构和相邻器官的重叠影 像,而且可任意角度旋转图像,可让病灶充分暴露显示。
头颈部动脉瘤
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
头颈部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瘤
头颈部动脉瘤
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动脉瘤
头颈部动脉瘤
颅内多发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近段动脉瘤
头颈部动—静脉畸形
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动静脉瘘
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面部的应用
CT图像空间分辨率高,解剖结构无重叠,是目前 头颈部骨骼、肿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基 本扫描方位包括轴位和冠状位,针对耳部、颞骨、 鼻、鼻窦等可综合观察,利于更好的判断解剖结 构和病变的部位及范围。
常用的三维技术5
仿真内窥镜成像术(Computed Tomographic Virtual Endoscopy , CTVE)是在容积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再现法相结合,模拟出 三维立体空间环境,在受检器官的腔内进行计算 机数据后处理,显示出图像,与光纤内窥镜效果 相似,常用于喉部、支气管、结肠、胆道、胃等 管腔脏器等。
常用的三维技术1
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 MPR) 应用最为广泛,是指把横断扫描所得的二维图像以像 素为单位,重建为以体素为单位的三维数据,再在容 积数据的基础上,重建任意平面的冠状位、矢状位、 斜位的二维图像。MPR可以较好的显示组织器官复杂 的解剖结构,有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可应用于全身 所有组织器官。对判断病变的侵及范围、毗邻关系、 动脉夹层破口、胆道、输尿管结石定位具有优势。
右冠状动脉窦房结支—肺动脉瘘显示
头颈部CTA的成像技术与应用
多层螺旋CT的头颈部CTA检查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的 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检查方法,作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筛选手段, 可同DSA检查相媲美,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有创的DSA检查。
常使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最小密度投影法(MinP)、 表面覆盖法(SSD)、多曲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法(VR)或 血管专用软件等重组技术显示图像。通过测量感兴趣区血管最 高值和最低值,定出相应的阈值,通过编辑软件减去软组织、 骨头、静脉或不相关的动脉,在不同的角度对图像进行观察、 分析。
CT三维重建技术临床应用
在影像诊断中,除了传统的横断面图像外, 各种三维图像是影像医生重要的诊断线索和依据。 由于重建图像更为直观,容易被临床医生理解和 接受,从而在术前手术方案分析、选择治疗方案、 估计预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维技术是指通过改变CT图像的原始数据的 矩阵、视野进行图像再次重组处理。可以根据组 织不同、观察目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算法。要求所 有图像必须来自同一个病人的同一次检查,且具 有相同的重建中心和视野,扫描间隔必须小于层 厚的1/2,使上下层面相互重叠,以保证图像的连 续性。
CT三维重建技术临床应用
冠状动脉CTA技术的临床应用
冠状动脉CTA技术无创、几秒钟完成检查,可 以从各个角度重建出三维图像,不但能观察、测 量管腔的通畅、狭窄情况,而且可以观察到血管 壁的影像,通过测量CT值辨别斑块的成份、性质。
正常冠脉CTA影像
冠状动脉变异CTA 显示
右冠开口于左冠状窦
冠状动脉变异CTA 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