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构想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关于土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中国民俗文化[关于土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中国民俗文化[关于土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一、土家族简介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

土家族历史悠久,约2000多年前就定居在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

其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秦以后定居在湘鄂川黔交界的巴人后裔;一说是巴人与汉人融合而成。

现今,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重庆长江以南与川、湘、黔等省交界的山区。

其中土家族在重庆市有107万,主要分布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35.6万)、石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7.1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万)、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6.5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5.6万)。

二、土家族民俗文化资源分类关于文化对一个民族重要性的论述,笔者赞成中央民族大学施正一教授的观点,他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1]此外,他还认为“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2]土家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其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那么民族文化有哪些内容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对“民族文化”条目的解释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因此,作者基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对土家族文化进行了如下分类。

1、土家族饮食文化土家族主食大米和包谷。

他们还喜欢吃糯米粑和火炕腊肉。

过年时做得很多,有的户糯米粑要吃到栽秧时,有的户腊肉要放两三年。

土家族人也喜欢酒,有亲友来,必以酒家招待,赶场上街,也要到小酒摊上喝杯酒。

土家还有一种喝‘咂酒’的习惯,常常用以招待嘉宾,在劳动中驱散疲劳。

其“饮用方法是将咂酒坛启封后,仿泡茶方式,注入沸水浸泡十分钟左右,将小竹管或其他空心藤管插入坛内,饮酒人轮流用管吸吮。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是指在改土归流政策实施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在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下所发生的变化。

改土归流政策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农耕经济和生活方式,促进现代化进程。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政策要求土家族人民离开山区,聚居在平原地区,土家族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山地生活方式被改变,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形式,如山歌、乌夜啰等开始逐渐消失。

改土归流政策导致土家族人口流失,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随着大量土家族人民离开家乡,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许多传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族也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改土归流政策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土家族人民在离开家乡后,与外界接触更加紧密,接触到了更多的文化和音乐形式。

这些新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巧对土家族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土家族音乐开始吸收外来的音乐元素,融合了更多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土家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提升。

改土归流政策也加强了对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加,通过各种形式的扶持和保护政策,积极推动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土家族的音乐家和团队得到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形式逐渐消失,传承面临困境。

政策带来了新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技巧,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得到提升。

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政策也为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也会继续发展和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土地改革和水利建设的政策,在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同时也对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经历了许多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从原生态到商业化,体现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生生不息。

在“改土归流”前,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土家族音乐文化主要以民间音乐为主,包括土家族山歌、芦笙、板胡和竹筒鼓等传统乐器。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颂着土家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芦笙是土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也可以与其他乐器合奏。

板胡是一种拨弦乐器,是土家族音乐中的独特乐器之一。

竹筒鼓则是土家族音乐中的鼓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歌舞表演和庆典活动中。

这些传统的土家族音乐乐器和曲目,是土家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新变迁。

一方面,土家族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现代音乐的影响,引入了更多的外来元素。

土家族音乐文化也逐渐走向商业化,成为了旅游景区和演艺表演中的一项特色文化产品。

这种变迁使得土家族音乐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而开始走向了更加多元化和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革,同时也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传统的土家族山歌不仅延续了其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还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电声乐器和合唱团等,使得其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

土家族音乐文化也开始融合了更多的外来元素,如摇滚、流行等音乐类型,赋予了土家族音乐文化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上,土家族音乐文化通过新的发展形式和机制,为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在商业化的背后,土家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业化的过程中,土家族音乐文化可能受到商业化利益的影响而失去了原生态和纯粹性,甚至可能受到一些不良的商业行为和竞争的冲击。

浅析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利用

浅析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利用

浅析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利用【摘要】乡土音乐资源是指源自于人们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音乐元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符号。

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音乐资源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了如何有效地融入乡土音乐资源并讨论了其对学生的影响。

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实践。

总结了乡土音乐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未来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文化自信心,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乡土音乐资源、音乐课堂、开发、利用、融入、影响、实践案例、意义、发展方向1. 引言1.1 乡土音乐资源的概念乡土音乐资源指的是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背景的音乐元素和曲目,通常来自于不同地区的农村和乡村。

这些音乐资源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习俗、传统和情感,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

乡土音乐资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俗保护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乡土音乐资源在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多样化音乐形式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乡土音乐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

在乡土音乐资源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知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传统。

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音乐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场所,而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可以为音乐课堂增添丰富的内容和情境。

乡土音乐资源是反映地方特色和民间生活的音乐形式,通过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浅谈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浅谈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浅谈音乐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当今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各个行业,音乐产业也不例外。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音乐的创作、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曾经,我们购买音乐的主要方式是去实体音像店挑选 CD 或磁带,而如今,只需要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在各种音乐平台上听到海量的歌曲。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购买方式的变化,更是整个音乐产业链的重构。

数字化转型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音乐制作软件和数字乐器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音乐创作中。

不再需要昂贵的录音设备和专业的录音棚,只要有一台电脑和一些基本的软件,任何人都可以在家中创作出自己的音乐。

这大大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激发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同时,数字技术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工具和灵感。

通过虚拟乐器、音效库和音频编辑软件,创作者能够实现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在音乐传播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更是巨大。

互联网的普及让音乐能够瞬间传遍全球。

音乐平台的出现,如 Spotify、QQ 音乐、网易云音乐等,成为了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通过算法推荐,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为其推送个性化的音乐,提高了音乐的传播效率和精准度。

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歌手和乐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直接与粉丝互动,分享自己的音乐作品和创作过程,增加粉丝的粘性和忠诚度。

此外,短视频平台的火爆也让音乐的传播更加碎片化和视觉化。

一首热门的歌曲往往能够通过短视频迅速走红,成为全民皆知的“神曲”。

数字化转型也改变了音乐消费的模式。

过去,消费者购买一张专辑,往往需要为其中不喜欢的歌曲买单。

而现在,通过数字音乐平台,消费者可以按需购买单曲,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付费下载或在线播放。

这种“按需消费”的模式更加符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同时,数字音乐平台还推出了会员制度,消费者通过支付一定的会员费用,就可以享受无限制的音乐播放和下载服务。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永春仓满幼儿园课题组执笔方莉梅一、问题的提出“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养,培育跨世纪人材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进展和追求。

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遇、开启心智、激发制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关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专门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样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

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体会紧密相关,而且有着丰硕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同意的内容。

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氛,各类传统民间音乐丰硕,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

但是,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址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制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因此,咱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宏扬民族文化,萌生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硕与优秀,感受家乡的转变和进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轻忽的重要意义。

选择切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

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咱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利用发觉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一、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二、探讨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式。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式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本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推广本土文化,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逐渐成为一个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必要性、关键要素和建设步骤。

一、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必要性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特征,是民族精神、民族风貌的重要表现。

而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保护文化遗产:本土文化包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有助于对这些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以防止其被遗忘和损毁。

2.促进文化传承:档案和数据库可以记录本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为后代提供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发展。

3.加强文化研究: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可以提供研究者们所需的基础资料,促进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4.提升本土文化价值:通过建立档案与数据库,可以将本土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和标准化,进而推广本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关键要素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选择合适的内容:根据本土文化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包括文物、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2.制定标准和分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分类方法,以便将各种资料有条理地进行整理和归档,方便后续的检索和利用。

3.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对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以提高档案与数据库的可访问性和可持续性。

4.加强团队合作: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进行管理和维护,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三、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建设步骤1.需求分析和规划:明确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规划和时间表。

2.资源收集和整理:积极搜索和收集与本土文化相关的资料,对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关键词〕湘西地区;土家族;音乐文化“改土归流”是湘西地区历史上的分水岭,历史“改土归流”前后整个湘西的社会制度、经济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的文化信仰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将“改土归流”这个作为本文研究的节点,可从中探索出土家族音乐文化变迁与湘西地区“改土归流”后社会文化变化之间的某些相关联系。

对于“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当今制定相关的文化开发与发展政策的实践层面上都有着相当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的相关定义及历史背景为了研究的范围清晰与规范,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及背景做以下定义。

土司制度的背景:土司制度源于唐宋时期,以羁縻州县制为基础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地位与特权,授予其相应的官职,以进行间接地管理与统治。

建立之初,由于朝廷在边疆地区的实力有限,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理与约束的效果。

因此,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中央政府实质上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属于失控状态,很多土司区域成了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甚至开始挑战中央权威,“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同时,其内部纷争不断,土司家族内部发生械斗或是战争,康熙三十八年,东川彝族禄氏家族因争夺土府继承权,互相残杀。

“改土归流”的定义:为了巩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就必须解决地方土司割据这个积弊。

明清两朝的中央政府都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主要方法有两种:其一,“从上而下”,先改土府,后改土州。

其二,抓住一些偶然性机遇,如土司绝嗣或家族内斗,土官之间互相仇杀,土司叛乱或犯罪等。

中央政府抓住机会,改派流官管理。

至清雍正时期,中央政府实力增强,解决“土司积弊”的历史机遇逐渐成熟。

本着“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的思想,对于阻碍“改土归流”政策的地方势力,中央给予严厉打击,例如:广顺长寨土司向官兵挑衅,竟遭到清军毁灭性的打击,设长寨厅(今贵州省长顺县)。

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优势和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优势和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优势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独特宝藏,代表着该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然而,由于时间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损坏或消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数字化文化遗产的优势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

许多文化遗产如古籍、古文物等在长时间的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风化、腐朽、虫蛀等自然因素的侵害。

通过数字化,可以将这些遗产以电子形式保存,避免了物质损坏的风险。

数字化还可以实现备份和多重存储,确保文化遗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数字化可以提高文化遗产的可访问性。

许多文化遗产由于保存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只能供少数人亲身参观和欣赏。

而数字化可以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媒体,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让更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和接触文化遗产。

这不仅能够拓展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再次,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互动体验。

传统的文化遗产展览大多是静态的,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和欣赏。

而数字化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设计,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文化遗产进行互动,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再现中来。

最后,数字化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传统的文化遗产研究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跨学科的交流。

而数字化可以将文化遗产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为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材料和数据。

这不仅能够推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学术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很多优势和意义。

它不仅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文化遗产的可访问性和互动体验,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

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对于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促进土地资源整合和农村产业发展,以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落实,湘西土家族的生活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音乐文化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就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进行探讨。

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土地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利用,农村民生得到了改善,但也伴随着土地的流失和转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对于土家族音乐文化而言,这一政策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土地的流失和农村人口的外出务工,使得土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遭遇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村落文化逐渐淡化,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机。

以往村落中的聚会、祭祀等活动是土家族音乐传承的主要场所,但随着村庄的凋零和流失,这些场所和活动也在逐渐减少,土家族音乐传承的基础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土家族音乐多以口头传唱和地方表演为主,如今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土家族音乐也逐渐融入了现代的创作和演出形式。

一些具有音乐天赋的土家族青年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制作,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土家族音乐。

一些传统的土家族音乐也经过改编和现代化处理,适应了更广泛的舞台和受众,土家族音乐的演出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村落文化的淡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传统土家族音乐的题材和风格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原生态。

一方面,土家族音乐的创作题材开始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和生活内容,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土家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元素的影响下,融入了更多的外来风格和元素,出现了新的音乐风貌和风格特色。

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土家族音乐传承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研究

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研究

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研究土家族民歌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被广泛传唱。

其中,《直尕思得》作为代表作品之一,更是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象征,其深刻的内涵和出色的音乐艺术享誉全球。

本文将围绕土家族民歌及其代表作《直尕思得》展开深入研究,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含义及艺术价值。

一、土家族民歌概述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土家族民歌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色,其中以叙事性、情感性、耐人寻味的歌词和适合群众传唱的旋律为特点。

由于土家族人口数量众多,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土家族民歌又具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抒情、戏曲、祭奠、劳动等多个方面。

土家族民歌是该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民族历史、反映社会现象、提高文化素养。

从历史渊源上看,土家族民歌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唐宋、明清和民国等多个历史阶段。

在成长和繁荣的过程中,土家族民歌吸收了汉族、藏族、满族等多种民族音乐形式,产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直尕思得》的文化内涵《直尕思得》是土家族著名民歌作品,也是目前致力于推广土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直尕思得》的文化内涵深厚、富有感染力,在土家族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

该曲始于唐代,因其优美的旋律、深刻的内涵和高超的技艺,至今仍然受到广泛地传唱。

《直尕思得》是一个有关爱情故事的悲剧曲目,传说中男主角尕和女主角思得因为家族之间的仇恨而痴心自杀,以表示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

这首曲子的歌词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浸润和文化内涵。

其中,对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求是这样表达的:“鸟自高飞自由在,我愿结彩穿楼台,思想着芙蓉花,定要一生一世来相守阮”。

歌信传达了尕和思得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爱情、自由和生命的烙印。

它通过具象化的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由、爱情和忠诚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另外,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也是其美妙的一部分。

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

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

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开发也成为了重要的工具。

特别是在民俗类项目中,数字化开发的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往往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侵蚀,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数字化开发可以通过记录、存储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技艺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摄、录音、录像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数字化存储,使其永久保存,并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开发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推广。

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就能够了解和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不仅在保护、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影响。

数字化开发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场所,而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和交流。

数字化开发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受限于特定的地区,而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和推广。

数字化开发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化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数字化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负担。

数字化开发还需要解决技术和标准化等方面的问题,以保障数字化开发的成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

土家族的传统音乐

土家族的传统音乐

土家族的传统音乐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音乐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对土家族社会的影响。

一、土家族传统音乐的特点土家族传统音乐以歌唱形式为主,歌唱内容涵盖了生活、劳动、宗教、爱情等各个方面。

土家族人民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呼唤神灵和祈祷丰收等等。

土家族传统音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声音独特:土家族音乐的声音特点醇厚、浑厚、悠扬。

他们擅长运用喉唱、器乐和合声等技巧传达情感。

2. 曲调多样:土家族传统音乐曲调多样,包括清亮明快的调式和沧桑激昂的调式。

不同的曲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3. 节奏鲜明:土家族传统音乐的节奏感强烈,以鼓点为主导,人们常常在鼓声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4. 声乐结合:土家族传统音乐中,声乐和器乐的结合很常见,能够营造出宏大的音乐氛围。

二、土家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土家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古代,土家族人民用歌声纪录他们的历史和传统,传承了很多古老而珍贵的音乐作品。

而近代土家族音乐在捉青、拼歌、对歌和山歌等形式中达到了巅峰。

随着社会的变迁,土家族传统音乐也逐渐融合了外来的音乐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土家族音乐。

这种音乐形式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不仅在土家族社会中流行,也受到了全国各地的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三、土家族传统音乐对土家族社会的影响土家族传统音乐对土家族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音乐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音乐传承了土家族人民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同时,传统音乐也是土家族人民凝聚感情、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

其次,土家族传统音乐对土家族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因为有了音乐的存在,土家族社会在工作、婚嫁、宗教仪式等方面都能更好地展现其独特的风貌,增强了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

最后,土家族传统音乐也为土家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和个性的舞台。

土家风情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土家风情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

土家风情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土家族的风情文化,包括其特色民俗、传统饮食、服饰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二、调查方法1. 实地调研:我们深入土家族聚居的地区,参观了传统土家民居、土家族音乐舞蹈表演等,以感受并了解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2. 采访调查:我们与土家族长者、文化专家、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故事、见解和意见。

3. 文献资料查阅: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土家族的历史、起源、文化遗产等。

三、调查结果1. 特色民俗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

其中包括赶山会、摆手舞、踩高跷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富有娱乐性,更是土家人向着幸福生活发展的象征。

2. 传统饮食土家族的传统饮食以农产品为主,注重用新鲜食材制作美味佳肴。

口味多样,包括酸辣口味、香辣口味等。

土家人还喜欢烤肉、吃腌笃鲜、喝土家米酒等。

3. 服饰习俗土家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精美的花纹。

土家女性在重要场合会佩戴银饰,如银锁子、银项链等,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4. 宗教信仰土家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为土地崇拜、拜神、拜祖先等。

土家人相信自然界的神灵具有保护人类的力量,因此会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

四、调查心得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土家族的风情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与土家族长者和专家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对待自己的文化底蕴充满自豪和热爱,让我们深受感动。

然而,我们也发现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的年轻一代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导致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逐渐衰落。

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家族特色文化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相关文化活动、培训班等方式,鼓励土家族年轻人更加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们也呼吁媒体和旅游业界加大对土家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了解、感受土家族的风情。

这样不仅能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探索

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探索

贵州土家族儿歌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探索贵州土家族儿歌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入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家庭的热爱和情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土家族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土家族儿歌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为了弘扬土家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土家族儿歌,我们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背景介绍贵州省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土家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儿歌是土家族文化的瑰宝,它传承自古,历经千年,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冲击,土家族儿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于幼儿园来说,音乐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感觉经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表现能力。

我们决定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入贵州土家族儿歌,让幼儿在欣赏和学唱土家族儿歌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土家族文化的魅力,也为土家族儿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实践探索1.调研策划在引入土家族儿歌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调研和策划工作。

通过走访当地的土家族村寨和儿童学校,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土家族儿歌资料,并与当地的音乐专家和老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在全面了解土家族儿歌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些适合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土家族儿歌,并编制了相关的教学教材和活动方案。

2.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结合土家族儿歌的特点和幼儿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我们通过播放录音、现场演唱和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幼儿欣赏和学唱土家族儿歌,感受土家族文化的魅力。

我们还利用手工制作、舞蹈编排等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土家族儿歌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幼儿对土家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加强课外延伸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土家族儿歌的学习,我们还加强了课外延伸,组织幼儿参加音乐比赛、表演展示等活动,让幼儿进一步展示和传播所学的土家族儿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能力。

土家先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发和传承浅谈

土家先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发和传承浅谈

土家先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发和传承浅谈湖北省咸丰县民族实验小学4456002018年4月,咸丰县民族实验学校被纳入恩施州协同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学校着力打造民族特色学校品牌,确立《咸丰土家民族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开发适合学校特色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校本课程。

通过一年的建设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土家族文化进校园并进行大力传承势在必行。

一、开发和传承土家文化的必要性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养学子们内心之德和张精神之维,成为一件迫切需要探索和深思的教育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发了土家特色课程传承荆南土家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文明,充分挖掘咸丰特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而开发的校本课程。

课程涉及艺术、体育、劳技等多方面内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灵动适切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改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同时,新课程总体目标也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引导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关键。

正如有专家提出:“教学就是研究,教师尤其是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研究者。

”带着问题参与教学,可以促进教师逐步成为一个自觉对自己的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

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需要让教师融于问题研究之中,亲自去体验,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锻炼能力。

国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我们采用的土家民族文化课程,依托咸丰县本土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土家族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等独有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热情,突出了对学生活动的体验和收获的评价,以土家特色文化传承创作为抓手,将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和“家国情怀”等几大核心素养。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

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强调,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瑰宝,保存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对于国家的文化繁荣与多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建立和管理这些档案和数据库。

一、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的重要性1. 保存历史文化信息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可以保存和记录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本土文化,这些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可以将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永久保存下来,方便后代研究和学习。

2. 促进文化创新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是促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础。

在了解和研究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好地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

通过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可以方便文化创作者和研究人员获取必要的信息,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

3. 保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有助于保护本土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本土文化,是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标志。

通过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可以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防止其被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侵蚀,同时也增加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如何1. 收集和整理文化资料建立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文化资料。

这包括历史文献、艺术品、音频、视频、照片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资料。

建立专门的机构或团队来专门负责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管理。

2. 建立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将文化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建立本土文化档案与数据库的关键步骤。

通过数字化,可以将物质形式的文化资料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方便存储、传输和使用。

同时,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检索和共享,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

3.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平台为了有效地管理本土文化的档案与数据库,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平台。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

“改土归流”后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变迁改土归流是指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一个阶段,这个政策要求农民集体化耕种土地,将个体耕地合并到村集体中。

在这个时期,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音乐表演形式的变化上。

在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的音乐文化主要以家庭和村庄为单位进行表演,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是乐舞。

乐舞是土家族传统集体舞蹈,既有宗教仪式的性质,也有社会交往的性质。

但是在改土归流之后,土地集体化和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导致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村庄集体的集会和文艺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土家族音乐文化不再是以家庭和村庄为单位进行传承和表演,而是开始在更广泛的社会单位,如学校、农村文化站和集体农场进行组织和演出。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内容和创作方式的变化上。

改土归流时期,湘西土家族音乐开始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歌词内容更多地宣传社会主义道德和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和劳动英雄主义。

音乐的创作方式也从传统的口传和即兴创作转向了书面创作和规模化的剧场演出,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求。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还包括音乐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传授给后代。

在改土归流之后,由于农村教育的普及和音乐教育的推广,土家族音乐开始进入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并有专门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

改土归流政策之后国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民族音乐研究机构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改土归流对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改变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内容和创作方式,以及推动音乐教育和研究的发展,改土归流为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尽管改土归流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改变和和失去,但它也为湘西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

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论文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字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字化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因此,数字化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概念、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概念数字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数字技术的手段和渠道,以数字化形式呈现音乐知识、音乐文化,实现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

数字化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多媒体性:数字化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音乐知识和演示音乐表现技巧,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

2.互动性:数字化音乐教育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讨论与反馈,更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

3.个性化:数字化音乐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更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学习。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的现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现状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范围广泛:数字化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作用,也在民间音乐教育和音乐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技术手段多样:数字化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计算机软件、网络平台、手机APP等。

3.教学方式创新: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涵盖了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

但是,数字化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培训还不健全,学生缺乏足够的数字素养等问题。

三、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未来展望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共享:建立音乐教育的数字资源库,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提高音乐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个性化教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会逐步深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量身打造符合他们习惯的数字化音乐教育课程内容,降低学习者学习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构想及其意义冯会平章光琼(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以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旅游指导等为载体,提供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展示与产品化运营服务及示范应用,形成音乐文化资源服务的新模式。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

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于继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达成民族认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家;音乐文化;数字化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197-03音乐文化是传播情感美的文化,是塑造心灵美的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特殊功能。

音乐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自尊、自信、自强以及自律的道德修养、和谐的处世观与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国家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当前世界发达国家无不以国家政策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

而且,发达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已经展示出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空前的“媒介转移”。

如同纸质媒介、电磁媒介所引发的人类文明飞跃发展一样,向数字媒体的转移展示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民族音乐文化数字编码与出版传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土家音乐文化主要包括生活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四川东部地区的土家族的歌曲、舞蹈、器乐等及相关的民间文化。

土家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家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承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已不能满足其传承和发展的需要。

对土家音乐文化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出版传播,使之成为具有传播性、传承性、学术性、公益性、综合性、交互性的公共平台势在必行。

收稿日期:2012-07-20作者简介:冯会平(1965-),女,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为出版科学。

章光琼(1972-),女,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

一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出版与传播构想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以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旅游指导等为载体,提供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展示与产品化运营服务及示范应用,形成音乐文化资源服务的新模式。

也就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对象,突破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内涵挖掘、音乐文化虚拟展示、虚拟音乐文化长廊构建与面向受众的多终端展示等关键技术,研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库、传统乐器3D模型库及演奏工具、音乐活动技艺培训与学唱系统、虚拟场景重构与展示系统、土家音乐文化长廊等,并集成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与出版传播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探索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以及旅游推介等为载体的音乐文化资源服务模式、方法,形成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文化产品服务新业态。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主要有三大目标:构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服务模式;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分类体系、资源存储规范等,研制音乐文化资源采集、标注工具;开发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编码关键技术。

具体构想如下:(一)探索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分类体系、保护与传承服务新模式侧重以长阳土家文化资源为例,探索音乐文化资源内容分类体系,资源编目规范等,填补我国在该领域尚无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并据此研制音乐文化描述、标注和编目工具。

探索以数字影院、数字典藏、旅游导引等为载体的音乐文化资源服务模式和保护传承方法,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二)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土家典型的歌舞包括山歌、南曲、巴山舞、摆手舞、撒197叶儿嗬等。

其中南曲最初从江浙一带传来,一把三弦,一把云板,两把竹椅,相对而歌。

南曲悠扬恬然,羞婉细腻,与高昂热情的山歌截然相反,跟苏州评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土家的特色乐器包括三弦、简板、号鼓等。

三弦是南曲的主要伴奏乐器,简板是必不可少的节奏乐器。

艺人们一般喜欢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传统曲目主要有《春去夏来》、《高人雅士》、《四时乐》、《渔樵耕读》等。

若是知音聚会,首先要演唱《会友》,然后可随意演唱其他段子。

贺新婚要先唱《良缘凤缔》,贺寿则先唱《八仙庆寿》,生孩子“打喜”,陪家家先要唱《弄璋曲》或《弄瓦曲》。

结合土家音乐文化特点,数字化技术重点研究:1.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智能检索技术。

开发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分类管理技术,实现音乐文化资源的注册、发布与检索;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主题、历史事件和人文环境等信息挖掘技术,构建主题关联语义网;研究基于主题语义关联的片断内容聚合与摘要;构建土家音乐文化本体,研究基于本体的音乐文化资源语义检索技术;构建面向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智能检索的服务系统。

2.土家音乐文化虚拟展示关键技术。

开发三弦、简板、号鼓等特色乐器的3D虚拟化呈现技术;研究基础弹奏动作的数字化解析技术;土家音乐歌舞虚拟场景重构与展示技术;虚拟学唱培训与评价,包括音乐学习与传承的基础曲目如土家山歌的曲牌与曲式、南曲的核心曲牌、弦式及板式等的虚拟分段展示与虚拟学习技术。

研制3D虚拟仪器知识库及其演奏工具;建立土家音乐虚拟培训与学唱系统。

3.虚拟土家音乐文化长廊构建技术。

研究土家音乐文化长廊,依据年代、地域、人物、曲目等变迁环境,挖掘土家音乐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攻克土家山歌与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联合呈现技术;研究以知识地图的形式联合呈现典型的山歌、南曲及其发祥地、文化渊源等历史文化知识。

研究以数字化地图的形式联合呈现典型山歌、南曲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4.面向用户的音乐文化移动终端展示系统技术。

研究多模式终端无缝接入技术、面向多终端的内容适配决策技术;面向多终端的音乐文化展示技术、人机交互触摸技术,包括文件格式、用户界面和文件内容的自适应系统,实现多终端环境下的内容适应性显示,和资源平滑过渡显示。

研制手机的虚拟电子展示系统,以土家音乐文化为主题的虚拟漫游系统等。

(三)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服务集成示范应用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等为载体,提供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展示与产品化运营服务及示范应用,形成音乐文化资源服务的新模式。

以集成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检索系统、虚拟场景重构与展示系统、虚拟音乐文化长廊、多终端接入系统、以及虚拟培训与学唱系统等,形成长阳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综合服务平台。

(四)以纸质出版为载体,对土家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立体开发土家音乐文化具有群众性、自娱性、随意性的特征,在对其进行数字化开发的同时推出纸质出版物。

纸质出版物以其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易于留存等特点,使之它来自民间,又回到民间,让土家音乐文化展现其特殊魅力。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土家音乐文化植根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广泛地、诚挚无私地吸收了其他民族(包括汉族)的文化精华,滋养和丰富着自身的地域文化发展,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

对土家音乐文化进行数字编码和出版传播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其民族特征并使之发扬光大。

二 土家音乐文化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而且给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对于音乐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很多国家包括我国才刚刚起步。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音乐文化资源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

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于继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达成民族认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土家音乐文化数字出版的意义源于其固有的特征:第一,土家音乐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土家族主要生活在鄂西、湘西及渝东的山区,这里地势复杂、气候多变,众多的河流和丰富的资源为先民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物质生活资料。

大山、江河的阻隔,加上“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土司封疆固土政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与域外的交通保持着有限的规模和范围,这就造成了土家音乐文化相对独立地发展的空间条件。

从经济背景看,土家族生活的地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农业和渔业发展,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给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深刻影响。

从社会结构上看,传统社会结构以宗法制度为特征。

这种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缘血缘关系。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关系是土家先民们战胜困难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

第二,土家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土家的音乐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代延续、未曾间断的文化。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土家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

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土家音乐文化具有多元统一性。

土家音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不断地吸收和融198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相对独立的发展系统。

土家先民除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外,如土家山歌、撒叶儿嗬、花鼓子、摆手舞、薅草锣鼓以及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异质文化,如南曲、旱龙船、各种灯歌等,并加以改造、同化,为我所用,使之成为土家民俗文化的有机部分。

第四,土家音乐文化具有集体性。

土家族是一个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民族,农村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农民在世世代代的耕作在属于自己那一小块土地上,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耕作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俗。

解放以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作为农业生产中早已形成的习俗,仍以多种形式保存和延续下来。

三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出版与传播的意义音乐文化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传统音乐文化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互动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

因此,数字化技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