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的能够为自己出色说课做准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核舟记》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教学过程、作业的布置、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核舟记》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核舟记》全文仅400多字,却细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说明性很强的文言文。
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我认为理解《核舟记》要抓住四个“一”:抓一个词:奇巧。
以“奇巧”为线,一线串珠,无论是核舟的构思还是雕刻技艺都体现出“奇巧”一词。
抓一句话: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具有总括性,在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抓一个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为例,说明王叔远的雕刻技艺高超;抓一处照应:首尾照应。
开头的“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与结尾“而计其长曾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相呼应,突出材料之狭小,雕刻者技艺之奇巧。
第二、说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文言文教学要“两手抓”:既抓言,又抓文。
言,即文言词汇、句式,文言语感;文,即文章的结构和艺术形式。
初二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因此,我摒弃字词串讲,以诵读为切入点,“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及积累常用文言词,领悟文章内容”是教学重点。
学生已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以及理清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教学难点。
第三、说教学设计常规的《核舟记》教学模式是:介绍作家作品——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
老师把翻译放在第一位,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
教学的流程机械、刻板,言与文分离,缺少美感。
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要回归语言、回归文学,我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讲究”:1、讲究导入的趣味性。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核舟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微雕艺术的说明文,作者魏学洢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核舟”这一微雕工艺品的精妙绝伦,展现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微雕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微雕艺术可能比较陌生,缺乏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等方式,充分感受核舟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作者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对核舟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高超水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两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两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说课稿一一、说教材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大苏泛赤壁”。
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㈠、课前准备: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向大家介绍一篇优秀的作品——《核舟记》。
《核舟记》是一部以描绘核能发展的科幻小说,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入的科学思考,让读者对核能的发展与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作品简介《核舟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某某所著的一部科幻小说。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地球,人类文明高度发展,但也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为“核舟”的超能源装置,可以利用核能源无限提供人类的能源需求。
小说以主人公李明为引领,展现了他在核舟的探索和应用中所经历的冒险与挑战。
二、核舟的应用核舟作为小说的核心元素,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在能源领域,核舟的使用可以彻底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实现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其次,在交通运输方面,核舟可以驱动飞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节能环保。
此外,在医疗领域,核舟的能源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的驱动,使得疾病的治疗更加精准和高效。
核舟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世界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三、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饱满且富有个性,使得故事更富有张力和真实感。
主人公李明是一个聪明好奇的年轻科学家,他不仅对核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还勇于冒险和挑战。
他的毅力和智慧推动了核舟技术的发展,并在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乐观和坚持。
其他人物如李明的朋友小红和科学家导师王教授也各具特色,共同为故事增色不少。
四、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尽管《核舟记》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警示。
首先,小说中核舟的发明启示我们,在面对能源危机时,科技创新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次,核舟在小说中的应用也提醒我们,发展绿色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对于保护地球环境至关重要。
最后,小说中主人公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和乐观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相信大家对《核舟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五篇】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要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课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说明独立疏导文义。
教课过程一、部署预习 ? 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不 2贻 3箬篷4 八方有奇5 石青糝之6 髯7 天启壬戌 8 篆章2、你能正确解说以下词语吗?1 罔不2 尝贻余核舟一3 绝类弥勒4 诎右臂支船5 篆章6 视端容寂7 曾不盈寸 8 桃核修狭者3、填空。
《核舟记》选自 ________朝人 ________编写的 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 ________朝人 ________。
二、指导学习 ? 商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瑰宝明朝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信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珍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判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朝果核雕琢品。
今日,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起走进魏学洢ī 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状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合增补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
要修业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研究1、学生读课文,联合说明,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达成正确读、正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现要点词语奇巧以木木材 ; 为罔因具轩敞为兴徐糁比类矫诎倚楫椎髻夷了了盈题简为灵怪多媒体展现要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神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依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导文意,能够小组内互相议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妥之处老师实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重申要点词语。
5、齐读,整体掌握文意。
三稳固练习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虞山篆章矫二、写出以下加线字的意思1 有奇巧人2 罔不因势象形3 尝贻余核舟一4 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 启窗而观7 箬篷覆之 8 栏杆相望焉 9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 石青糁之 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 若有所语13 其两膝对比者 14 佛印绝类弥勒 15 矫首昂视 16 神态与苏、黄不属 17 珠可历历数也 18 居右者椎髻仰面19 其人视端容寂 20 若听茶声然 21 其船背稍夷 22 钩画了了,其色墨 23 长曾不盈寸 24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比较以下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以致鸟兽、木石文曰初平隐士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 ; 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珠可历历数也局内人语云篇二教课目的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述相联合的方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的一篇文言文。
作者魏学洢以核舟为主题,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核舟工艺的精湛和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核舟艺术的魅力,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疏通文本。
此外,学生对古代工艺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核舟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古代散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本;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核舟艺术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工艺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核舟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古代散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本;体会核舟艺术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核舟艺术的精湛,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核舟工艺的视频片段导入,激发学生对核舟艺术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核舟艺术的特色。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核舟记》说课稿一等奖
一、核舟记概述
《核舟记》是我国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核舟上的人物及场景,展现了作者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篇文章以核舟为载体,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二、说课目标
1.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的艺术特点。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传统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流程
1.导入:介绍《核舟记》的背景、作者及文章地位。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关注核舟的雕刻技艺和人物形象。
3.解析字词: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分析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分享心得。
6.总结拓展:总结课文要点,联系实际生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比较分析法:对比其他散文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独特之处。
五、说课反思与总结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核舟记》这一经典散文,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一、引言《核舟记》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为某某。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核能推进船的故事。
通过描绘未来科技的应用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冒险,作者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故事梗概故事设定在未来的地球,人类已经掌握了核能推进技术,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人公李明是一名年轻的宇航员,他被选中参加一次前往遥远星系的航天任务。
李明与其他宇航员一起登上了核能推进船。
这艘船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太空船,它通过核能转化为巨大的推力,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
他们目的地是一个被称为X星球的神秘星球,据传那里有着未知的宝藏和智慧。
三、航天任务的起航核能推进船在地球上起飞后,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太空之旅。
在这段航程中,宇航员们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挣扎。
他们面临着宇宙射线、重力失控等等不可预见的问题。
但是宇航员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相信这次航天任务将会改变人类的未来。
四、到达神秘星球在漫长的等待和努力之后,核能推进船终于到达了X星球。
这个星球被一层浓密的云层所覆盖,宇航员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星球的真实面貌。
为了进一步探索星球,他们使用了高科技装备,派出了探测器进行勘探。
在勘探过程中,宇航员们发现了一种新的能源矿石。
这种矿石的特殊性质使得它可以作为更高效的核能燃料使用。
通过分析和实验,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矿石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解决地球能源短缺的问题。
五、回到地球在成功获取了新能源矿石的信息后,宇航员们返回了地球。
他们带回了大量的矿石样本,并开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这个发现对地球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危机,还能推动人类的科技发展。
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宇航员们回顾了这次航天任务的过程,他们感慨万分。
面对未知的宇宙,他们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既有探索,也有困惑和挣扎。
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六、总结与展望《核舟记》通过描绘未来科技与人类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核舟艺术品的说明文,通过描绘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传统的核舟艺术。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文学韵味,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说明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等特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艺术的欣赏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核舟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的描绘。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形状、结构、雕刻艺术等特点,并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标记。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说课稿《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
(三)课型: 演示活动课(四)课时: 两课时(五)教具: 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
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核舟记》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核舟的艺术特色,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1)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2)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3. 教学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4.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二、说课稿1. 说课目标(1)说清楚核舟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透彻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分析、欣赏。
(3)说明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 说课重难点(1)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2)文中难句的翻译及理解3. 说课过程(1)说课导入: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介绍核舟的来源及作者。
(2)说课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核舟的主要内容,标记生字词。
(3)说课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色,交流心得。
(4)说课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翻译难句,阐述核舟的雕刻技艺及相关文化背景。
(5)说课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置身于核舟之中,感受其美妙之处,体会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魅力。
(6)说课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说课内容,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具体,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说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课文选自余华所著的小说《活着》中的一段描写小说主人公福贵在长江上航运核桃的流水日记。
“核舟记”记载了主人公福贵在长江上航运核桃时,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通过对福贵和长江这一伟大情感结合的刻画,展现了人在生命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以及坚强不屈、不屈不挠的品格,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的不公与深刻而质朴的反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佳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核舟记”的内容,重点掌握词汇、词语、句型、段落等,提高对文本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中富于况味的生动描写,提高想象力与感受力。
(3)了解小说主人公福贵在长江上航运核桃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增强人文素养。
(4)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辛,奋发向前,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念。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2)通过课文内涵的讲解和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状,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并通过互动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贫富差距及个人的生命价值,增强学生对人类大爱和人生哲学的感受和体验。
(2)引导学生对行业艰难的从事者有所关注,培养同情心和感恩心,促使学生积极拥抱生活,珍惜时间。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主要考点: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掌握文本中涉及的词汇、词语、句型、段落,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和自我认知、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和品质。
2、教学难点(1)源头难点:课文中的生动描写,以及分析文本的深层内涵;(2)攻坚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能力。
八(上)23《核舟记》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核舟记》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核舟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3. 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情感态度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方面1. 练习诵读,培养语感;2.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板书课题)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一、引言《核舟记》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冒险小说,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
在这个说课稿中,我将重点介绍《核舟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目标读者和阅读方式,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对于这本书的兴趣,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核心内容《核舟记》是一部以核子能源为主题的冒险小说。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未来世界,人类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决定开发核子能源作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然而,核子能源的开发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意外和危险事件,导致了核船上的人员被困在海上,同时也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主人公是一个年轻而勇敢的科学家,他被派往核船上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在核船上,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也结识了一些善良而勇敢的伙伴。
通过不懈努力和团队合作,他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修复了核船的故障并成功脱险,解救了被困的人们。
三、目标读者《核舟记》适合中学生阅读。
首先,它以一个未来世界为背景,具有一定的科幻元素,这对于喜欢科幻故事的中学生来说非常吸引人。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他通过勇敢和聪明才智解决问题,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启示。
此外,小说中也涉及到一些关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阅读方式《核舟记》是一本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小说,读起来非常刺激和有趣。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建议同学们采取以下几种阅读方式:1. 潜心阅读:将手机、电视等干扰因素统统关掉,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潜心沉浸在故事中。
2. 阅读笔记:阅读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笔记,记下一些重要的情节和人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故事。
3. 分享讨论:可以与同学、老师或家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交流和思考。
4. 反思总结:读完书后,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加深对书中思想的理解。
五、结语《核舟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冒险小说,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及其团队的奋斗和勇敢,让读者深刻领悟到了团队合作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三篇
【导语】《核⾈记》是明朝⽂学家魏学洢创作的⼀篇说明⽂。
此⽂细致地描写了⼀件微雕⼯艺品——“核⾈”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民的勤劳与智慧的⾼度赞扬。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简介: 本课件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年级上册《核⾈记》⽽设计,该课⽂是侧重于中华名族传统的⼯艺品,以及⼈⽂性的课⽂。
课⽂注重⽂⾔⽂的词*释,句读分析,赏析佳句。
⼆、教学对象: 本次授课对象是⼋年级上的学⽣,这部分的学⽣已经接触较多的古诗词和⽂⾔⽂,对⽂⾔⽂的知识有⼀定的基础。
三、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些⽂⾔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超的雕刻技艺。
能⼒⽬标 1.学习掌握本⽂运⽤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标 ⽂章⽣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王叔远⾼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的艺术成就。
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热爱祖国博⼤精深的传统⽂化的感情 四、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设计(⼀)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苏东坡夜游⾚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物界、收藏界的⼀⼤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27⽇《⽂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睹尊容,⼀同⾛进魏学洢(yī)的《核⾈记》开开眼界。
(板书⽂题) 设计(⼆)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家介绍⼀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个长不盈⼨的桃核雕刻成⾈,⽣动再现了历⼀个的⽂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记》。
(板书⽂题、作者) ⼆、朗读课⽂,疏通⽂句,把握⽂意 1.教师播放⽰范朗读磁带,学⽣听读课⽂,⼒求读准字⾳,读顺句⼦。
教师提⽰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 (1)注意以下字的读⾳: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 戌(xū)篆(zhuàn)⼋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船(qū) (2)注意以下句⼦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王叔远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虞⼭/王毅/叔远甫/刻 2.学⽣读课⽂,结合注释,借助⼯具书,理解⽂句,把握⽂意。
初二《核舟记》说课稿
初二《核舟记》说课稿初二《核舟记》说课稿(通用4篇)初二《核舟记》说课稿1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是《核舟记》。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余字。
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
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
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
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
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生经过初一和初二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①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章大意。
②把握课文结构,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核舟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核舟记》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来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核舟记》。
1.2 教材内容《核舟记》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主要通过对一条核舟的介绍和叙述,展现出东江、南江的秀美景色以及艰苦卓绝的人类劳动。
本文分成两篇,第一篇讲述了核舟的制作和具体情况,第二篇则介绍了乘坐核舟的人们以及整个过程。
此篇文章通过从不同角度的叙述,使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和传统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科学、地理知识、历史文化等多个知识领域中。
1.3 教材特点首先,本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是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素养培养必备的素材之一。
其次,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描写,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些自然景色对人类的生命体验、情感,对动员人类智力的影响等众多方面进行探究。
最后,本篇教材运用语言明快、流畅,配上清晰生动的篇章构思,能使学生享受语言之美。
二、教学目标2.1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感受到古人在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中的勇气、努力和对生命的追寻。
2.2 语言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生僻词语,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2)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3)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文中表达姓名、时间和事件的方法及技巧;(4)通过对情节描写的探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水平。
2.3 知识目标(1)掌握核舟的结构、外形、制作工艺等知识;(2)熟悉南江、东江的位置、地貌特征和历史人文;(3)了解中国古代运输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2)分析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情感意识;(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
3.2 教学难点(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和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传统文化和朴素生活的关注和热爱;(2)激励学生对命运的认识和对历史进程的思辨。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4.1 教学策略(1)探究教学法:在进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讨论出一个结论。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作者魏学洢。
课文描述了核舟的制作过程以及核舟上的景物和人物。
通过核舟这一微小的事物,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智慧。
本文语言简洁,描写细腻,充满诗意,既能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对古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本文涉及到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古代工匠技艺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工匠的技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辨析,以及对核舟制作过程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核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划分节奏,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5.欣赏核舟:展示核舟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代工匠的技艺。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翻译课文,加深对核舟制作过程的理解。
《核舟记》说课稿6篇
《核舟记》说课稿6篇《核舟记》说课稿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核舟记》说课稿1【说教材】一、教材概述《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
语言见解生动严密。
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演示活动课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1、2、4。
2、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核舟记》。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全文仅400
余字。
课文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
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其中以船头和船尾雕刻的五个人物为重点。
文章的最后,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的数字总计一下,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新课标与教材的整合
(一)新课标与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
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背诵优秀诗文篇章。
关于教学,我认为应体现“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
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二)课文分析
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不仅要学习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而且要求学生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核舟记》是一篇教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说明性,层次清晰、条理清楚,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技艺的高超,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积累
学生经过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二)学生现状
学习文言文篇目时有畏难情绪,思维不够活跃。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以上情况,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②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内容;
难点: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我将教学过程具体确定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细节探究、迁移拓展四个环节,目的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一)说学法、教法:
1、学法:探究合作
2、教法:诵读点拨
五、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在背景音乐想起之后,先借助Powerpoint演示文稿播放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品,创设情境,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之后,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出正音练习;
2、结合“阅读提示”讨论指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范读课文环节,设计为配乐朗读并加入简单动画,课文朗读规范标准,背景音乐淡远闲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4、请学生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用铅笔标出疑难字、词、句。
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也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试概括文章段意。
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课堂训练也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
Powerpoint演示文稿形象直观,易于纠错,其使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积累词语;而且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解决学习的重点。
同时也为下面的难点突破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5、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归纳)
(三)细节探究:
1、导入:如果让大家来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的做到呢?(由浅入深,先解决简单段落,再着手复杂段落)
2、较少内容段落为1、6段,请大家默读,说说课文所介绍的核舟有什么特征?
3、列出探究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核舟的特征的?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4、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涉及问题设计: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物和人?
①雕刻家在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②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③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
④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有关核舟背景的补充材料运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⑤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⑥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⑦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表演。
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
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
⑧在熟读课文后,让学生依次说说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
不看书,用原文说(也可用自己的话)。
在叙述过程中要强调雕刻家构思的精巧、技巧的娴熟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flash课件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平台)
说明顺序的把握,若按传统教学,会很枯燥,而由学生进行个体学习探索之后,结合课件进行说明,有利于学生形象而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难点。
⑨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⑩(归纳小结,情景再现)
教学难点的突破都运用flash课件来辅助完成。
flash课件的情景再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在"船头"可领略文人的雅致与潇洒,在"船尾"能玩味童仆的悠闲与随意。
说明文的枯燥与呆板的感觉一扫而尽,荡然无存,而对艺人的高超技艺的惊叹与钦佩充溢心间。
(四)迁移训练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
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五)板书设计说明:清晰反映课文的说明顺序,可由学生探究完成。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个人感受有三:
⑴当用则用,能用就用;
⑵强化个人信息技术学习, Powerpoint演示文稿/authware/flash都应该会一些,最好是精通;
⑶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