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课件分解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登高》说课PPT课件
![《登高》说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46e1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7.png)
03
教学目标与评估
教学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登高》的 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 词内容及其含义。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鉴赏的 方法,对《登高》进行深 入分析,提高审美能力和 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 和思想,感受诗歌的美, 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评估方法
课堂表现
电脑
用于播放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和控制PPT课件
实验设备
实验室
01
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实验器材
02
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工具,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
实验材料
03
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如试剂、样品等
05
教师资质与教学经验
教师资质
学历背景
具备本科或以上学历,中文或相 关专业毕业。
教师资格证
持有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 具备教学资格。
课程大纲
《登高》的文本解读,包括字词 解释、句意分析等。
《登高》与其他杜甫诗歌的比较 与鉴赏。
01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生 平简介。
03
04
《登高》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 、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课程安排
01
02
03
04
05
导入(5分钟)
文本解读(20分 钟)
艺术特色分析( 15分钟)
比较与鉴赏(10 总结与作业(5分
《登高》说课ppt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 •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 教学目标与评估 • 教学资源与工具 • 教师资质与教学经验 • 学生反馈与评价
01
课程介绍
8.2《登高》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8.2《登高》课件 (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7956161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c.png)
——林庚《说“木叶”》
下无 滚,边 滚不落 来尽木 。长萧
江萧
无边、 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 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 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 露》中曾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 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 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A. 强调秋天的歌的节奏感 答案:C
解析:“无边”形容秋天的落叶景象极为广 阔,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浩瀚,同时也隐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与思考,增强了意境。
4. “登高”一词在本诗中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总结
久也,流浪 作 万
他乡的时 客 里
间之久。
悲
秋
古今义不 同,古义指
常
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
路途之远,突显 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天万物凋零 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 到伤感惆怅。
感叹体弱
多病,精神 登 百 疲惫不堪。台 年
登高
杜 甫
目标
叁
郁忧时仗了 悲国体严解 凉之察谨诗 的情诗的歌 境齐人表起 界集身达承 。心世特转
头之色合 的悲,、 沉与同对
贰
艺析发学 术诗挥会 魅意联分 力,想析 ;感和意
悟想象 诗象的 歌,方 的品法
,
壹
歌诗反 的人复 情的诵 感经读 内历诗 涵,歌 ;理,
解结 诗合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高远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 基调,人的渺小和孤单。
下无 滚,边 滚不落 来尽木 。长萧
江萧
无边、 萧萧下
广阔的空间感,反衬个人的渺小 区别于小我的悲情,这是大境界 的人才有的大悲哀
比较:“落木”与“落叶”
不尽、 滚滚来
时间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
宋代罗大经在其《鹤林玉 露》中曾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八层 意思,离不开一个“悲” 字,请尝试代入诗境,说 说诗人抒发了哪些悲慨?
A. 强调秋天的歌的节奏感 答案:C
解析:“无边”形容秋天的落叶景象极为广 阔,体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浩瀚,同时也隐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无尽感慨与思考,增强了意境。
4. “登高”一词在本诗中蕴含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总结
久也,流浪 作 万
他乡的时 客 里
间之久。
悲
秋
古今义不 同,古义指
常
漂泊他乡,
流浪他乡。
路途之远,突显 愁苦之深。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 一个传统题材。宋玉 《九辨》“悲哉秋之为 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 变衰。”秋天万物凋零 的衰败景象,容易使人感 到伤感惆怅。
感叹体弱
多病,精神 登 百 疲惫不堪。台 年
登高
杜 甫
目标
叁
郁忧时仗了 悲国体严解 凉之察谨诗 的情诗的歌 境齐人表起 界集身达承 。心世特转
头之色合 的悲,、 沉与同对
贰
艺析发学 术诗挥会 魅意联分 力,想析 ;感和意
悟想象 诗象的 歌,方 的品法
,
壹
歌诗反 的人复 情的诵 感经读 内历诗 涵,歌 ;理,
解结 诗合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高远 充斥天地的大悲哀,奠定全诗的情感 基调,人的渺小和孤单。
《登高》ppt课件24张
![《登高》ppt课件24张](https://img.taocdn.com/s3/m/00429bf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8.png)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所言“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指哪“八意”? (同桌合作)
八意:八悲、八难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地辽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 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将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中的“落木”换成“落叶” 好不好?为什么?
思考探究 (二)诗人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庚《说木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 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 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 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呈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同桌相互交流)
诗句
行为
“艰难苦
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
浊酒杯。
”
心理
肖像
神态
思考探究 (三)诗人登高所感?
《登高》ppt课件23张
![《登高》ppt课件23张](https://img.taocdn.com/s3/m/cdc6170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6.png)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 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 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 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因 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 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 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2、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眼)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 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品味鉴赏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
登高所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所感
·
登 高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 。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 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 等。
鸟(飞回):诗人处境与急风中徘徊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课件(共26张PPT)
![《登高》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21cc53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4.png)
登 高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作者简介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时贫病而卒。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登高所感(颈联尾联)
本诗写登高,可以划分成哪几个层次?
思考探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到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凛冽身寒心寒
辽阔渺小孤独
悲凉凄哀
徘徊哀伤孤寂
冷色调清冷凄凉
思考探究
情感:悲凉、悲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对外在景物的感兴
内在情感的逐步登高
悲人之多舛
悲国之动荡
登高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思考探究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诗句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杜甫PPT课件
![《登高》杜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562db50b1c59eef9c7b457.png)
2021
17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
万里 悲秋 常 作客 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地 时 久羁 之 之 旅旅 远 惨 也也 也也
迟 衰 无高 暮 疾 亲迥 也 也 朋处
也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2021
18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吗? 尾联还抒发了什么情感?
萧瑟 凄凉2021 肃杀
10
无旋飞
依,鸟
。无
——
处
停
息在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只鸟就是诗人的化身。 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2021
,空 孤中 独盘
11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021
12
落木——由树及人,人生之秋。
2021
13
——
流长 淌江 , 时 间亘 永古 恒如 。斯
2021
19
提示: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 人?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诗人一直 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 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 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 想境界之高,不愧202被1 称为“诗圣”。 20
(
)
黄 山 谷
醉 里
宋眉
攒
万
国
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2021
21
俄国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 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 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正是因为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
博大胸怀,千百年来才让我们
登高 课件 (共26张PPT)
![登高 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bb3fe1452ea551810a687cd.png)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杜甫,字子美,又称 “杜拾遗”、“杜工部”, 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 困潦倒,饱经忧患。诗 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 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 生活和民生疾苦,所以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尾联表达了几层悲?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万里之悲 常客之悲
悲
多病之悲
霜鬓之悲 断饮之悲
孤独之悲
家国之悲 ……
直 抒 胸 臆
登 高
仰观 首联 云天秋风
俯察
写景 颔联 俯察 悲秋作客 颈联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扩大了视野) 不尽的江水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
悲愤、孤独、
沉郁、顿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 眺的壮阔图景。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 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 使人感到“悲哀”。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 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 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杜甫,字子美,又称 “杜拾遗”、“杜工部”, 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 困潦倒,饱经忧患。诗 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 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 生活和民生疾苦,所以 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尾联表达了几层悲?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万里之悲 常客之悲
悲
多病之悲
霜鬓之悲 断饮之悲
孤独之悲
家国之悲 ……
直 抒 胸 臆
登 高
仰观 首联 云天秋风
俯察
写景 颔联 俯察 悲秋作客 颈联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扩大了视野) 不尽的江水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
悲愤、孤独、
沉郁、顿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 眺的壮阔图景。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 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 使人感到“悲哀”。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 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 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 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 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登高》课件(20张PPT)
![《登高》课件(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002c9164afe04a1b171de4c.png)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 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 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 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风。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 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明确: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 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 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 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 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 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赏析颔联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命短暂 反 衬
2:“萧萧”写出落叶之声态,肃 杀可闻; “滚滚”写出大江东去的声势,雄 迈可见。 “无边”和“不尽”给人以境界开 阔、辽远之感
宇宙永恒
3:颔联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
不尽长江滚滚来。
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体现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意境: 苍凉、雄浑 感情: 沉郁而悲壮
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此联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1.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2.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3.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
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 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登高》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dfbf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c.png)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755—763)写成的传世名篇《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 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 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 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作者介绍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 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 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 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 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在最 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 市,寄食友朋”。
类型 特点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 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 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深入探究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作者介绍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 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 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客”, 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 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在最 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 市,寄食友朋”。
类型 特点
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 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 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深入探究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杜甫《登高》(共19张PPT)
![杜甫《登高》(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33664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6.png)
登高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 阳节。身体的疼痛,生活的艰辛,时局 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受尽摧 残。重阳节这天,杜甫约了他一个远亲 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于是 杜甫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 言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猴的啼叫十分凄 清,水清沙白的河州上有鸟儿在飞舞盘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又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将前两联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悟明朗化。 上句写常年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故生 出无限悲秋之情。从时空两方面把诗人的羁旅 之愁与孤独之感
表现得既深且广,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艺术特色
1.写法多变,意境开阔。
首联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渲染整个秋 天气氛,颈联从时空两方面表达情感,尾 联感叹时事艰难。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展露 无遗,主题鲜明,意境开阔。
艺术特色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 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语言雄 健有力,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显得节奏铿锵, 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 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起句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烈 烈、秋高气爽、啼猿凄切的特点;第二句 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 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滚 滚奔来。
颔联写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无边落叶,俯视 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从更广阔的时空来传 达秋天的气息,使人感到气象万千,抒发了 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 阳节。身体的疼痛,生活的艰辛,时局 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受尽摧 残。重阳节这天,杜甫约了他一个远亲 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于是 杜甫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 言律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猴的啼叫十分凄 清,水清沙白的河州上有鸟儿在飞舞盘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晚年疾病缠身,今日又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将前两联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悟明朗化。 上句写常年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故生 出无限悲秋之情。从时空两方面把诗人的羁旅 之愁与孤独之感
表现得既深且广,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 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艺术特色
1.写法多变,意境开阔。
首联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渲染整个秋 天气氛,颈联从时空两方面表达情感,尾 联感叹时事艰难。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展露 无遗,主题鲜明,意境开阔。
艺术特色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 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 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语言雄 健有力,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显得节奏铿锵, 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 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起句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烈 烈、秋高气爽、啼猿凄切的特点;第二句 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 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 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滚 滚奔来。
颔联写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无边落叶,俯视 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从更广阔的时空来传 达秋天的气息,使人感到气象万千,抒发了 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悲怆。
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课件ppt
![杜甫《登高》优秀公开课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9388e0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1d.png)
2
,展现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诗
《登高》诗的结构紧凑,主题鲜明,通过描绘秋
人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天的景象,寓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
忧虑,展现了杜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
内涵。 3 诗歌的语言特色
杜甫在《登高》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比喻等修
辞手法,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使诗歌具有很高
创作的,那时他正在流寓夔州。 3 《登高》诗的主题思想
《登高》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悲观情绪,展现了杜甫深沉
而激昂的情感世界。
时代环境影响
社会动荡背景
政治腐败问题
战争频繁影响
杜甫创作“登高”的时期, 正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朝由盛转衰,社会动 荡不安,这种环境对杜甫的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题思想的深层解读
诗人的孤独感
在《登高》中,杜甫通过描绘 自己独自登高的场景,表达了 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这 种孤独感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 感慨,更是对社会动荡时期的 无奈与思考。
社会现实的反思
《登高》这首诗歌中,杜甫通 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隐喻了 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 ,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问题,呼 吁人们关注和改变现状。
世界的深沉思考。
喻、象征等,使得诗句富有深度和韵味,引人深
思。 3 诗句的情感寄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
诗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寓含了对生
活的坚韧和不屈。
深入剖析名句含义
诗句中的"飞鸟"象征
"飞鸟"在诗中象征着自由与 无拘无束,杜甫借此表达了 自己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PPT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0e93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b.png)
下次课程预告
时间安排:下次上课时间、地点等 主题内容:介绍下次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概要 准备事项:需要提前预习或准备的相关资料和任务 作业布置:对本次课程的作业进课堂氛围:是否达 到预期效果
学生参与度:是否 积极互动
课堂纪律:是否维 持良好秩序
分组讨论:学 生分组讨论诗 歌的主题和意 境,培养合作
探究能力
课堂表演:让 学生扮演诗人, 演绎诗歌中的 情感与场景, 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引 导学生对诗歌 进行深入探究, 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参与度与课堂氛围营造
提问与回答:引导学生思考,积极 参与讨论
课堂互动游戏:增加趣味性,提高 学生学习兴趣
添加标题
主题思想:《登高》以登高望远为引 子,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 和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慨,具有深刻的 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风格特色:以雄浑豪放著称,表现 了杜甫晚期诗作的高超艺术成就
文学影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
《登高》的艺术特色
忧国忧民的情怀 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 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思考 对人性的认知与尊重
授课内容及课堂互动
授课内容及教学方法
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文本解读:对《登高》一诗的深入解读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问答相结合 授课效果:通过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 励学生积极回 答问题,加深 对诗歌的理解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课 件
单击此处添加文档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课件封面及课程介绍
03 杜甫及《登高》的背 景介绍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PPT课件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6617b1783e0912a3162a21.png)
情操的诗人形象。 CHENLI
13
板书
仰望 云天秋风
写 首联 俯视 江水渚洲
哀婉孤独
景
无边落叶 状悲之广
颔联
沉郁高昂
悲
不尽江水 言悲之多
悲秋作客
抒 颈联 多病登台
愁苦沉痛
情
苦恨霜鬓
尾联
新停酒杯CHENLI
忧愤无奈
14
小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 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 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 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 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CHENLI
15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熟读《琵琶行》。
CHENLI
16
CHENLI
7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CHENLI
8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 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 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 势磅礴,沉郁悲凉。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八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可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悲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CHENLI
11
鉴赏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 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登高》ppt课件22张
![《登高》ppt课件22张](https://img.taocdn.com/s3/m/987f5ab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2.png)
颔联: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 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 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 之情!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 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 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 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 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 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 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选择诗句中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散文话的语 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150
授课结束!再见!
知人论世,了解杜甫。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 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 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 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登高》PPT教学课件
![《登高》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9e090aba1aa8114431d957.png)
再见!
登高
杜甫
目录
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 诗歌赏析
艺术成就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 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 “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 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 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 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 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图
“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 不停息。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体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 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 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怆。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也感到有些无可奈 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 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 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 ,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 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 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 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 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我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 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 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 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 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 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 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 的心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提问点拨法,深化学生的探讨, 引导他们体会诗歌的情韵美,突破教 学难点。
9
5.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2020/10/16
6.教学时数
1课时
10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
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
2020/10/16
8
(2)对话合作与点拨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 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 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2020/10/16
在品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时,运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教学 重点。
2020/10/16
3
(三)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 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 性差异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2020/10/16
4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 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我 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
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
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
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
风、天高、哀猿、飞鸟、落
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
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
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2020/10/16
17
B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20/10/16
1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 首》中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在理 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 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 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 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 旨趣的感悟能力。
11
(2)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 要方法。写作背景的介绍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0/10/16
12
(3)研读课文
①初读,整体感 知,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要求学生读 准字音,读懂句意, 划分诗歌的节拍、 标明诗歌的韵脚, 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并了解杜甫律诗起 承转合、抑扬顿挫 的形式美。
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
深沉情感,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的情怀中
汲取精神养料。
2020/10/16
6
2.教学重点
❖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 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 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 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景、 境、情的关系。
。
2020/10/16
5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吟诵诗歌 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 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 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鉴赏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体会诗歌情景 交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
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人由
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
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
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
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
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
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
20诗20/1—0/16《登高》。
3.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
之秋的同时,着重理解诗人对国
家之秋、社会之秋的悲,即理解
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
情怀。 2020/10/16
7
4.教学方法
❖ (1)诵读吟咏法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 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 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 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 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 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带领 学生较快的走近诗人,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融于 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020/10/16
15
2020/10/16
④品读,品评 诗句,领悟情境 美。学生已经在 整体感知了这首 诗歌,把握住了 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感性体验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 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两 个问题:诗人因 何“悲”?如何 写“悲”?
16
A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 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 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 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 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
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
秋”“常作客”“多病”“独
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浊酒杯”中展现的人物
2020/10/16
13
2020/10/16
② 再读,深 入体验 ,体会 诗歌的情感美 。要求学生找 出诗歌的诗眼 ,把握诗歌的 整体基调。其 答案是一个“ 悲”字。
14
③细读,指导示范,感悟意 境美。配乐《二泉映月》齐读,
比较初读和细读的效果。
明确:第一联的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 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要一气呵成,形成开 阔大气之势,在“木”“江”字上作延长音处 理;第三联“悲”“常”“病”“独”四字要 作重音处理;尾联节奏稍缓。
(二)学情:
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 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 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 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 容。
因此,高一语文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 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 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 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9
5.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2020/10/16
6.教学时数
1课时
10
(二)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导语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浪迹天涯的游子
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
2020/10/16
8
(2)对话合作与点拨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 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 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 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2020/10/16
在品读诗歌深入探究诗歌意象体会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时,运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教学 重点。
2020/10/16
3
(三)教学理念:
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 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个 性差异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2020/10/16
4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 课程标准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我 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
这一过程中可让学生自
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首联、
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
风、天高、哀猿、飞鸟、落
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
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
语言描写诗歌前两句的意境。
2020/10/16
17
B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引导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20/10/16
1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一)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 首》中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在理 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 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 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 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 旨趣的感悟能力。
11
(2)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 要方法。写作背景的介绍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020/10/16
12
(3)研读课文
①初读,整体感 知,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要求学生读 准字音,读懂句意, 划分诗歌的节拍、 标明诗歌的韵脚, 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并了解杜甫律诗起 承转合、抑扬顿挫 的形式美。
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
深沉情感,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的情怀中
汲取精神养料。
2020/10/16
6
2.教学重点
❖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 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 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 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景、 境、情的关系。
。
2020/10/16
5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吟诵诗歌 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 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 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 鉴赏方法。在这一基础上体会诗歌情景 交融、语言凝练、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
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人由
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
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
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
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
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
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
20诗20/1—0/16《登高》。
3.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
之秋的同时,着重理解诗人对国
家之秋、社会之秋的悲,即理解
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
情怀。 2020/10/16
7
4.教学方法
❖ (1)诵读吟咏法
❖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要反复地读”。诗歌是 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杜甫的 诗歌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因此我选择 以诵读法贯穿整个课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 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 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因声求气,循声得情,带领 学生较快的走近诗人,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融于 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020/10/16
15
2020/10/16
④品读,品评 诗句,领悟情境 美。学生已经在 整体感知了这首 诗歌,把握住了 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感性体验的基 础上,引导学生 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两 个问题:诗人因 何“悲”?如何 写“悲”?
16
A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情感寄托 在诗歌的语言中,寄托在诗歌的情境中。诗歌的意境 就是由多个意象构成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 诗歌的灵魂。因此要解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必须 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
通过诵读,感受“登高悲
秋”“常作客”“多病”“独
登台”“艰难苦恨”“繁霜
鬓”“浊酒杯”中展现的人物
2020/10/16
13
2020/10/16
② 再读,深 入体验 ,体会 诗歌的情感美 。要求学生找 出诗歌的诗眼 ,把握诗歌的 整体基调。其 答案是一个“ 悲”字。
14
③细读,指导示范,感悟意 境美。配乐《二泉映月》齐读,
比较初读和细读的效果。
明确:第一联的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 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要一气呵成,形成开 阔大气之势,在“木”“江”字上作延长音处 理;第三联“悲”“常”“病”“独”四字要 作重音处理;尾联节奏稍缓。
(二)学情:
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本 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 诗三首》的前两首,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 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 容。
因此,高一语文诗词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现象 和知识本身,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 能力,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 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