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十年
当今美国金融危机并非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再演
超 过 了 在 伊 拉 克 或 阿 富 汗 发 生 的 此 类 事 件 。许 多 欧 洲 国 家较 高 的犯 罪 率 也 是 国 际 性 犯 罪 团伙 在 这 些 国 家 中 扩 大 的 结 果 。 人们也可将传染病的蔓延和核扩散添加到这项名单里 。 当 今 的 世 界 ,与 拥 有 庞 大 核 武 库 、 互 为 对 手 的 超 级 大
潮 。 一项 研 究 发 现 ,在 1 8 —20 年 间 , 民 族 国家 之 间 只 爆 99 03
是金融 部门的普遍性功 能障碍造 成 了整体经济 的严重衰退 。
这 种 金 融 功 能 障 碍 并 非 像 日本 那 样 是 结 构 性 缺 陷 的 结 果 ,而
是 政 策 严 重 错 误 的 结 果 。 它 如今 正 因 投 资 者 的 普 遍 恐 慌 而 变
施 ,要 么 由在 国 际 范 围 内运 作 的 各 种 网络 所 策 划 、资 助 和 协
单 个 组 织 或 国家 不 能 够 独 自解 决 的 问 题 成 倍 增 加 :这 些 问题
不 仅 包 括 国际 经 济 危 机 ,而 且 包 括 了 核 扩 散 、 非 法 移 民 、跨
国犯 罪 和 传 染 病 等 等 。 合 作 解 决 共 同性 问 题 这 种 必 要 性 ,如
危 机 是 政 策 错 误 的 结 果 ,而 非 经 济 当 中 深 层 次 的 结 构 性 缺 陷 的 结 果 。
专家 和决 策者在 危 机时 期往 往争 先恐 后地 作 历史 的类 比 。这 一次 很 多 人 提 到 了 H本 声 名狼 藉 的 “ 去 的 十 年 ” , 失 这 是 一 个停 滞 的 十 年 ,是 2 世 纪 8 年 代后 期 因 庞 大 的房 地 产 0 0 泡 沫 而 引起 的 。 但 这 种 比较 是 错 误 的 。 日本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普 遍 性 的 经济 功 能 障 碍 , 它造 成 了银 行 业 危 机 。而 在 美 国 ,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十年日本失去十年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以下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
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
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
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
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
关于日本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泡沫破裂的情况 失去的十年
日本工业生产十年来总体呈下滑趋势。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制造业生产不及十年前的水平,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4.5%,矿业下降了4.8%;企业效益也不理想,2001年第二季度制造业销售下降1.6%,盈利下降了21.2%;利润形势恶化也波及到了大型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不但数目在减少,利润也很低,营业收益率仅1%左右,其中1998年还为净亏损,不仅低于亚洲2%左右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185家企业6%的水平。
2001年顺差进一步减少,今年上半年顺差总额不足去年的30%。据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到今年8月,日本贸易顺差连续14个月减少,当月贸易顺差减少了47.2%。
6、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人数由1997年的6557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455万人,净减少102万人。去年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失业率则从90年代初的2.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9%和2001年8月份的5%。目前,失业人数已达338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04万人,增长了1.5倍。据估计,政府减少不良债权可能还将增加100万失业人口。这样,两年后失业率估计将达6.5%以上。
5、出口形势严峻
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虽然受东亚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2000年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再次减速的影响,日本今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1�8月出口下降20%以上,成为日本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重要原因。贸易顺差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1999和2000年分别减少了1.7兆日元和1.6兆日元。
日本泡沫经济
一提起泡沫经济,我们就会想到日本经历的近十年的泡沫经济。
泡沫时期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可见在日本人心中泡沫经济所占的地位。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但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跌入低谷,直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
而其中的房地产泡沫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启示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日本大藏省实行了对不动产融资的总量控制措施。
所谓总量控制措施实际上是对不动产融资增长速度的一种直接管制,以此达到将不动产余额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的目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将其每季度不动产余额,控制在总贷款余额的增长率以下。
同时,日本银行通过"窗口指导",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将当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贷款减少30%;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
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也于1989年的12%下降到1990年的7.4%,再跌至1991年的2.3%。
货币政策的突然收缩,挑破泡沫,这是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
从某种意义上讲,1991年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与日本银行突然收紧银根造成日本经济的"硬着陆"有很大关系。
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股价上。
1989年末,日经指数达到高峰后,1990年开始下降,至U1990年4月便由38915日元降至28000日元。
1992年8月跌至14309日元,比1989年下降了63%。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过度竞争与“炼金术”式经济增长的严重后果日本半个多世纪以来由高速经济增长到泡沫经济再到萧条经济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关反垄断效率低下的同时却存在过度竞争并最终走向“炼金术”的故事。
对正兴奋于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人来讲,其中实在有太值得多个角度经常性玩味的经验教训。
带着当时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思想洗礼的反垄断理想,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者1947年主导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反垄断法》,禁止企业间的任何联合,并将原有财阀企业解散。
可日本人并不买账,更不甘心原来财阀式大企业被强行拆散。
所以,到了1949年就修改了《反垄断法》,1953年再次修改,解除了对组织卡特尔的禁止,接着共计通过了30个卡特尔豁免法,以鼓励被拆散的财阀企业重新组织联合起来,那些新兴企业也相互联合。
哪怕到了高速经济增长期结束后,垄断已经引起了公众的不满,1976年通过的《反垄断法》修订案,还是对大企业保护多限制少。
不过,日本人如此行事,却并非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排斥市场经济及其竞争精神。
恰恰相反,正是出于竞争的要求,只不过,这竞争的领域是国际市场,追求的是国家竞争力。
因为日本人很清楚,在其经济重建与高速增长期,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以及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时代,并处于同美国不对等贸易状态———大量出口的同时可以封闭本国市场。
固定汇率机制避免了企业对汇兑损失的担心,而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意味着竞争的不断增强,只有拥有足够多站得高的大企业,日本的国家竞争力才能培养起来。
然而,1961年日本只有4家企业跻身世界150强,而且排名都很靠后;钢铁、汽车、电机电器、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缺乏规模经济的明显劣势。
今天全球销量最多的丰田汽车,当时的销售额、资产、税后利润仅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2.7%、2.2%与3.2%。
如此状况下,放松反垄断力度,着力鼓励企业联合,形成可以对抗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当然就成了日本政府的理性选择。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20世纪90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2010-10-25摘要:现在是否能确保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二十年前一场与本次危机极其相似的终结了日本经济增长奇迹的危机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本文探讨了两次危机的相似点并归纳了其对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及经济政策的潜在影响。
日本的经历给人们四大经验教训。
第一,“绿芽”(green shoots)不能确保经济复苏,这意味着需要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
第二,金融脆弱性会使经济容易受到不利冲击的影响,为了经济持久复苏这一问题应该得以解决。
第三,精准对位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能促进本次调整,但附带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最后,尽管难以判断政策支持措施退出的最佳时机,但是目前明确的中期规划可能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失去的十年,金融危机,大萧条,绿芽,退出一、引言1.在经济连续两季度呈自由落体下滑态势之后,最近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对经济前景持审慎乐观的理由。
随着亚洲经济的大幅反弹以及其他地区经济保持稳定或出现温和复苏,世界经济似乎正在缓慢地恢复活力。
尽管压力仍然存在,但2008年秋天全球金融市场迷漫的恐慌情绪也已显著减退。
经济复苏“绿芽”正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在世界各地涌现,从而点燃了“大萧条”结束在即的希望。
2. 但世界经济是否已到了真正的拐点,支持性政策是否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被逆转?积极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对金融业史无前例的干预以及与全球库存周期相联的再库存(restocking)都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除了以上暂时性的推动力之外,基于各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以及各国对外部需求与融资的相对依赖,各经济体复苏的持久性与形态很可能各不相同。
展望未来,每个国家的决策者将需要判断复苏步伐的稳固程度,该判断主要基于私人需求是否足以充分取代慷慨的政府支持。
3.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为了有助于评估当前的经济前景,本文回顾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有时将其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凯恩斯“推绳子”效应警示世界面临日本式的失落十年
凯恩斯“推绳⼦”效应警⽰世界⾯临⽇本式的失落⼗年-----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的⽂章:⽇本“失去的⼗年”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就在⼀年前,这似乎还是个可笑的问题。
有识之⼠普遍认为:美国、英国和其它负债累累的西⽅经济体不可能遭遇⽇本那样的困境。
⽽现在,问题变成了这些国家能否像⽇本那样妥善应对。
欢迎来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时代。
正如我先前所讲过的,对⽇本问题的最佳分析来⾃于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的辜朝明(Richard Koo)*。
他最重要的观点是:资产负债状况⼗分重要。
这⼀观点很简单,被传统经济学所忽视。
⾯对破产的威胁,过度借贷者会难以偿还债务。
同样是资产价格的下降,在举债购买的情况下所造成的破坏性,要⽐没什么债务的情况下严重得多。
辜朝明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本私⼈⽀出和借贷规模的缩减,很⼤程度上应归咎于借款⼈的状况,⽽⾮银⾏的状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话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低利率就如同“推绳⼦”(pushing on a string,推绳⼦,泛指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效果明显,但是对于通货紧缩却效果不彰——译者注)——⽽当时⽇本的利率多年处于低得不能再低的⽔平。
债务⼈还是继续偿还贷款。
那么,这种观点能在多⼤程度上加深我们对于当前所处困境的认识呢?答案是帮助很⼤。
⾸先,拿当前这场衰退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度萧条做⽐较,完全是受到了误导。
在1981年,美国的私⼈债务相当于GDP的123%;⽽截⾄2008年第三季度,这⼀⽐例已达到290%。
在1981年,家庭债务相当于GDP的48%;到了2007年,则相当于GDP的100%。
在1980年,美联储的⼲预利率为19%⾄20%;如今这⼀利率已接近于零。
上世纪80年代初,利率下调时,借贷规模激增(见图表)。
⽽现在引发借贷扩张的机会⼏近为零。
日本“失去的十年”
• 有一则故事足以让人体会到日本人的 疯狂,一栋报价4亿多美元的美国大楼 谈好要卖给日本人,只等付钱交割时, 日本人忽然拿出了新的合同书,上面 写的价格却变成了6.1亿美元,这让美 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 “老板昨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 历史上单栋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 元。我们愿意无偿追加2亿美元,就是 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日本“失去的十年”
泡沫的形成
•“广场协议”
•阴谋?
广场协议
•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 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 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 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 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 率有秩序地贬值,因协议在广场饭店 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 议”。
泡沫破灭
•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 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很大程度 上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 迅速破灭。
• 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 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仅东京都 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 1、 资产价格缩水 • 股票价格从1990年起,开始下跌,到1992 年8月,已从38915的峰值跌至15000以下, 跌幅超过62%。98年跌破13000,1999在 130万亿日元的财政金融刺激下,才有所回 升,但也未能达到前期峰值的一半。 • 2、房地产价格下降,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 • 从1992年开始,到2004年,经历了连续14 年的下降,这是明治维新以来的空前纪录。
•
1987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4亿美元, 购买了纽约曼哈顿闹市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 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份的控 股公司。当时,洛克菲勒中心被视为美国的象 征,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 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1991年,东京亿万富翁横井英树又以4000 万美元,将被视为纽约心脏的帝国大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 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 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 和平占领美国!”
日本失去的十年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本文主要探讨日元升值与日本长期萧条的关系。
供参阅。
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日本泡沫经济
一提起泡沫经济,我们就会想到日本经历的近十年的泡沫经济。
泡沫时期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可见在日本人心中泡沫经济所占的地位。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但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跌入低谷,直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
而其中的房地产泡沫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启示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日本大藏省实行了对不动产融资的总量控制措施。
所谓总量控制措施实际上是对不动产融资增长速度的一种直接管制,以此达到将不动产余额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的目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将其每季度不动产余额,控制在总贷款余额的增长率以下。
同时,日本银行通过"窗口指导",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将当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贷款减少30%;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
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也于1989年的12%下降到1990年的7.4%,再跌至1991年的2.3%。
货币政策的突然收缩,挑破泡沫,这是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
从某种意义上讲,1991年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与日本银行突然收紧银根造成日本经济的"硬着陆"有很大关系。
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股价上。
1989年末,日经指数达到高峰后,1990年开始下降,至U1990年4月便由38915日元降至28000日元。
1992年8月跌至14309日元,比1989年下降了63%。
从日本90年代经济危机看中国现存经济问题
从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看中国现存经济问题主讲:靳琳(091207)小组成员:李彬(091221)刘文成(091225)贾薇(091206)宋绍彤(091215)孙晓辰(091216)杨美(091217)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一、日本经济危机爆发背景60、70、80年代日本经过30年的发展,创造出了惊人的“日本速度”80年代,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1985年5月日本签署了以日本银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为中心的《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升值。
日元值钱的信心膨胀,大规模国际热钱涌入,日本经济蓬勃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火爆异常,股市疯涨。
二、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⑴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迷,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⑵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攀升,工业生产下降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日本失去的十年--从汇率角度的简单介绍
⽇本失去的⼗年--从汇率⾓度的简单介绍⽇本失去的⼗年——从汇率⾓度的简单介绍失去的10年(⽇⽂:失われた10年、英⽂:The lost decade)指的是⼀个国家或地区陷⼊长期的经济不景⽓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
当然,现在也有⼈说⽇本失去的不是⼗年,⽽是⼆⼗年。
关于⽇本失去的⼗年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家都认可的,那就是⽇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元的升值。
关于⽇本的泡沫经济,就简单说⼀点,本⽂重要的是探讨⽇元升值的原因及其对⽇本经济的影响。
⼆战结束后,⽇本的经济⼀落千丈,⽽当时为了发展经济,⽇本国内基本达成了⼀个共识:扩⼤出⼝,尤其是对美国的出⼝。
⽽扩⼤出⼝的当务之急就是稳定汇率。
经过美国占领当局和⽇本⽅⾯的反复研究,终于决定⾃1949年4⽉25⽇开始,实⾏1美元等于360⽇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这个固定汇率⼀直保持了22年,⼀直到1971年12⽉才正式改变。
连续保持22年之久的360⽇元=1美元的固定汇率,极⼤地促进了⽇本经济的发展,使得⽇本企业能够在20多年的时期内,不必理会汇率的变化,⽽将全部注意⼒集中在提⾼劳动⽣产率、提⾼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扩⼤产品出⼝等⽅⾯,为⽇本经济发展⽴下了汗马功劳。
不可否认,持续、稳定的汇率⽔平,对保证⽇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扩⼤⽇本产品的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
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本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第⼆⼤经济强国。
随着⽇本经济实⼒的增强,对美出⼝的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使得长期以来⼀直扶植⽇本发展的美国,开始对咄咄逼⼈的⽇本产品出⼝产⽣越来越⼤的不满。
⽇美经济摩擦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
从纺织品开始波及到钢铁、家⽤电器、电信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半导体、农产品等⼏乎所有重化⼯业品。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要求⽇本在多个领域⾃动限制出⼝。
[2011.11.19] Japan Whose lost decade 日本经济消失的十年?
[2011.11.19] Japan: Whose lost decade ? 日本经济消失的十年?本帖最后由JUSTIN_HU 于2011-11-22 20:25 编辑Japan's EconomyWhose lost decade?谁的岁月,随风而逝?Japan’s economy works better than pessimists think—at least for the elderly日本经济运作比那些悲观人士想象的更好,至少老年人是这么认为的Nov 19th 2011 | TOKYO | from the print editionThe doctor says my structural pessimism is getting betterTHE Japanese say they suffer from an economic disease called “structural pessimism”. Overseas too, there is a tendency to see Japan as a harbinger of all that is doomed in the economies of the euro zone and America—even though figures released on November 14th show its economy grew by an annualised 6% in the third quarter, rebounding quickly from the March tsunami and nuclear disaster.日本人说他们自己染上了一种的叫做“结构性悲观”的经济疾病。
海外的状况也一样,人们现在趋向于把日本看成是欧美遭遇的所有经济灾难的先行卒,即便是11月14日发布的数据也表明在第三季度中折合年度增长率为6%的日本经济增长,从3月份的海啸和核电灾难中迅速反弹。
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若干反思
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若干反思摘要: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9O 年代初,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 经济增长停滞, 并出现长达10 年左右的停滞, 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研究日本泡沫经济产生背景, 对我国保护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泡沫经济改革中国经济目录1.引言 (1)2.日本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2)3.日本泡沫的反思 (3)4.日本泡沫破灭关于我国的思考 (3)5.结论 (4)6.参考文献 (4)引言: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初,一场酝酿已久的经济泡沫袭击了当时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的日本。
随着泡沫的破裂,日本陷入了“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
在这十年中,日本总共损失了1500兆日元的资产(相当于日本整整3年的GDP总额)。
“1993 年,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使人均GDP 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到现在,又经过了14年时间,日本的人均GDP 从第一回到了第18。
”2007年,东京电视台著名的经济评论家莫邦富充满无奈地说。
2、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及破裂二战后,日本在“贸易立国”的口号下实施“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战略获得巨大的成功,国力大增。
1985年,日本的名义GDP为321兆日元,对外纯资产总额达到1298亿元,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
美国评论家比尔艾莫特指出,日本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巨人。
随着日本的贸易顺差的迅速增大,日本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频频遭受来自欧美各国的反倾销。
在此同时,日元的升值压力逐步增大,又进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政长官达成“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升值。
日元的升值并没有减缓贸易顺差的增加,美国意识到逼迫日元升值并不能改变贸易失衡的局面,于是强烈要求日本降低利率,扩大内需。
迫于压力,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扩张性的财政与金融政策。
财政方面,不断增发国债及增加预算,以加大对公共设施、房地产的投资力度:金融方面,利率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并进,加速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日本为什么会陷入失去的十年
日本为什么会陷入失去的十年2011年06月23日07:31来源:价值中国网作者:蔡成平日本如同东方的一颗彗星,其兴也骤,其衰也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日本盛极一时之际,著名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参选自民党总裁惜败不久,便联合索尼集团总裁盛田昭夫,公开呼吁日本可以说“不”、“日本模式”必将为世界效法。
话音刚落,日本便陷入“失去的十年”,让人唏嘘不已。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十年九相”的政治乱局让日本依然找不到路在何方。
2010年,石原慎太郎无奈地说:“日本现在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对谁都无害。
”在此次地震爆发之前的2007年和2008年,经济衰退了4%和3%。
日本地震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就提出,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也只占GDP的1%,其损失远远比不上日本经济衰退的损失。
“日本在经济问题上会越来越衰退,最终会衰退成退出一流国家,进入二流国家的状态。
”若说中国是冉冉升起的朝阳,那么日本恐怕更像是日薄西山的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而近期席卷日本的“坂本龙马热”,恐怕也正反映了黄昏之下,日本国民呼唤坂上之云再次升起的真实心态。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日两国的实力消长岂不正是如此。
1949年的日本GDP不到中国的50%,而1970年代中国却不足日本的12%,2010年中日GDP再次历史性逆转。
虽然,这一逆转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现实意义,数字上的高下并不能掩盖全部的事实。
如今,在这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下,日本又遭遇了这场大地震,其经济会更加失去方向。
但从现实角度而言,日本仍是中国最值得借鉴的历史明镜。
日本的教训究竟是什么?以日本为镜,可以正衣冠、知得失。
债务危机与建设狂奔2009年日本政权交替后,民主党在经济领域提出要从“钢筋混凝土”转向“以人为本”。
这样的理念貌似理所当然,却是日本付出惨痛代价后得来的,日本昔日兴起的源泉,恰是今日衰退的原因。
评论家们喜欢揶揄日本是“土建国家”。
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标志,日本从1950年代开始全心致力于公共建设,每年40%以上的财政预算都投入到了公共建设,有些建设在早期无疑是有利的,但逐渐陷入了失控的建设狂奔。
日本泡沫经济——失去的十年
日本泡沫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1、日本泡沫经济的危害
在于扭曲资源配置,导致实业荒废而金融、房地产等部门 畸形增长,以及泡沫破灭之后十年中收拾残局付出的巨大 成本,而且在于恶化收入分配格局,不仅损害经济可持续 增长前景,而且放大社会不公,破坏社会凝聚力,形成社 会不稳定因素。
股票大跌 房地产开始大跌 企业倒闭 银行坏账大量增加(恶性循环)
对比中国经济现状和日本泡沫经济
• 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
相同点 ; 过渡依赖出口,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 房地产价格和股票指数快速上涨 货币大幅升值而且仍面临升值压力 高增长,低通胀,宽货币的基本面状况 不同点;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资产市场泡沫程度有限,短、中期内股价、房价暴跌 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审慎、稳健、前瞻的宏观调控有助于经济发展 中国商业银行高度关注股市、房地产市场业务风险 中日海外拓展的环境、姿态和战略不同
• • • •
扩大内需 企业裁员、规模缩小 银行归为国有,剥离不良资产 进军海外市场
结论
目前中国只是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现象,与日 本过剩性泡沫经济不同,中国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和调整空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中国会吸取 历史的经验教训,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
the end,thanks evenyone
日本泡沫经济过程
• 1985年“广场协议”揭开日元急速升值序 幕。出口严重受阻,为摆脱“高日元萧条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 刺激经济发展。1987年秋天的“黑色星期 一”导致欧美国家股票市场出现暴跌,并很 快影响到实体经济,为克服这一事件对日 本经济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大 了经济刺激政策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企业获得的国内,海外投资趋势 图
泡沫经济前后,日本各大银行对主要行业贷款额的 推移
资本市场获得投资在增加,生产领域获得投资却在减少
日本股票,土地价格变化
房地产价 格变化
在
地
产 价
年 股
格票
均 狂
, 土
跌地
,
房
1990
日本 1990 年贴现率变 化
股泡 票沫 与经 土济 跌地崩 的溃 价后 格日 狂本
(%)
世世 :1998 世 1999 年为财政年度数字,其余为自然年数字。 1998 和 1999 财年政府支出增长数字为公共消费开支增长速度数
字。
资料来源 : 日本经济企划厅 : 《国民经济计算》 (1998 、 2000 年 ) 。
返回
总览 GDP
返回
Part 3 经济萧条对 2000 年后的影 响
M2+CD(10亿日元)
M2+CD(10亿日元)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世世 20 世世 90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居民消费 住宅投资 设备投资 库存投资 政府支出 净出口
4.4 4.8 10.9 -27.0 3.2 -5.5
2.5 -8.5 6.3 56.8 2.8 123.2
2.1 -6.5 -5.6 -58.1 7.5 39.5
1.2 2.4 -10.2 -37.3 8.4 8.4
1.9 8.5 -5.3 -128.5 3.1 -12.5
2
日本经济衰退原因
日本经济衰退流程图
“广 场”协 议—— 日元的 升值
过度 宽松 的扩 币政 策
泡沫 经济
过度 收缩 的货 币政 策
泡沫 经济 崩溃 ,经 济衰 退
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变化示意图
汇率与净出口的关系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名义汇率的提高,净出 口会随之减少。
日本净出口变化图 日本净出口在 1985 年到 1989 年在减少
返回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是设备投资需求之后的第三大需求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政府开支一再被用来弥补其他需求部 分的不足 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有 5 年超过了设备投资的贡 献;除灾 1997 年,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正的
返回
总览 GDP
年份 项目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汇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10. 000 8. 000 6. 000 4. 000 2. 000 0. 000 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年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
存货增加 6%
固定成本形成总额 34%
1994年GDP的构成1
城镇居民消费 26%
消费
60%
农村居民消费
18% 政府消费支出
日元升值
泡沫经济 崩溃 制度不足
诱因
直接原 因
根本原 因
3
日日 90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世世世世世世世
首先,科研创新不足。
( 1 )政府开支的不合理性。 ( 2 )政府科技政策的短视。
其次,科技未能与企业相结合,转化 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世世世世世世世
1. 世世世世世世世
60
50
40
30 20
2.1 -6.5 5.2 -369.8 1.8 -38.6
2.9 13.9 9.5 28.9 4.3 -71.0
1.1 -15.7
4.3 3.2 -5.6 404.2
0.6 -10.9
-9.5 -107.9
1.4 13.6
1.2 5.6 -2.5 260.5 0.7 -6.0
20 世世 90 世世世世世世 GDP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15
10
5
M2+CD(变动率)
0
M2+CD的流通速度V
V的变动率%
-5
GDP的变动率%
- 10
- 15
世世世
BP
W P
C , I
Y
i C Y
r A I Y
r rr A rr
货币乘数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世世世
GDP 居民消费 CPI 变化情况 政府支出
( 1 )政府支出本来对 GDP 的影响不大。
贡献率
6
国民经济各部分对GDP增长贡献率
5
4
3
2
1
0 - 1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2
-3 时间
GDP 居民消费 住宅投资 设备投资 库存投资 政府支出 净出口
但是这次金融改革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2. 世世世世
世 1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1991 世 7 世世 1995 世 8 世世 世 2 世世世世世世世 1995 世 9 世世 1999 世世世 世 3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1999 世 2 世世 2000 世 8 世世
效果:
1995年国民经济各部分占GDP的比例
至今日本仍未走出经济低迷状态,虽然有 2008 年 的经济危机雪上加霜,但和十年前的经济危机也有 千丝万缕的联系 金融业,企业仍然没有繁荣迹象 而日本民众仿佛也习惯了经济萧条,在日本街道上 随处可见沉迷与手机通信,时装的年轻人,而这一 代却很少有将自己的事业同日本振兴相联系的志向 不可否认,日本的经济原先很发达,现在也比中国 等发展中国家领先很多,但要看一个国家经济是否 衰退是看它的增长速度 日本想要彻底摆脱逝去十年的影响,还有很长的路 要走
返回
需求与投资——
民众
返回
民众
失业————
返回
进出口
日本在此十年间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出口增长 速度,但是进口增长速度波动较大。
在 1996 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净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了 71% 。
1997 年当日本经济状况出现负增长时,净 出口增长速度又猛增至 404% 。 同时, 90 年代日元对美元汇率变动也对日本的 贸易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 2 ) 90 年代政府支出确实对 GDP 增长起到了一定 作用,但并不十分显著。
3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世 1 世世世世世 MPC 世世世 投资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 对进出口影响
( 2 )无法消除的时滞。
世 3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世世
( 4 )货币政策的失效没能减小挤出效应。
4
对我国启示
在长期,人民币的升值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在短期人民币的升值确实会影响中国的经济
返回
金融业
银行业:
融资受阻 呆账 不良资产
————80 年代的泡沫经济直接为 90 年代中期日本银行 赤字风暴与金融危机埋下了历史隐患
返回
保险业
返回
返回
金融业
证券业:
返回
企业
融资投资上的重创——
返回
企业
制度上的改革———— 系列会社和主银行制度是日本公司制度的两大特征 对终身雇佣制的探讨
世世世世世世世
( 1) 世世世世世世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每年的资金规模累计加总( 亿日元)
每年的资 金规模累 计加总( 亿 日元)
( 2 )减税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时间 对比
1995 年前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低税率( 10 %)的 适用范围
10
0 1991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银行 信用金库 信用组合 合计
主要措施: 第一,彻底解决不良债务问题。提出三项原则。 第二,对日本银行法(中央银行法)进行修改。 第三,修改垄断法,允许金融机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 第四,修改外汇法,废除大额外汇汇出许可制,废除 现行的外汇银行制度。 第五,取消有价证券交易税和证券交易税,取消政府 对证券公司股票交易委托手续费收费标准的限制,制 订衍生交易品种的交易规则。 第六,建立直属内阁的金融检查监督厅。加强对金融 界的监管,同时增强了银行独立性。
目录
1 现象与影响
2 日本经济衰退原因
3
日日 90 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
4 对我国启示
1
现象与影响
我们的思路
金融市场与房地产
90 年代前的 民众的生活与心态
日
繁荣与隐患
本
90
年 代 经 济 萧 条 的
90 年代的危 机与萧条
金融业 进出口
银行业 企
证券业 业
政府支出
融资上 的重创
制度上 的改革
日本再贴 现率的变
化
日本货币供应 量的变化
������ 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 MS > MD BD↑ , BP↑ 实际利率 r↓
资本边际效率> r I↑ , AD↑ AD > Q , Q↑
1 货币供给大于货币 需求
2 债券需求增加,价 格上升
3 实际利率下降 4 投资增加
5 总需求增加,产量 增加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25 20 15 10 5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5 - 10
投资增长率% 利率变动率% 投资的利率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