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集体备课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有理数的加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概念,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2. 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加法概念。
2. 有理数加法法则。
3. 有理数加法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掌握。
2. 有理数加法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1.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2. 有理数加法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概念和法则。
2. 运用例题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掌握有理数加法计算方法。
3. 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加法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 讲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法则的合理性。
3. 演示有理数加法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计算方法。
4. 运用例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并及时纠正错误。
5.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有理数的减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概念,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
2. 能够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减法概念。
2. 有理数减法法则。
3. 有理数减法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掌握。
2. 有理数减法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1.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
2. 有理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减法概念和法则。
2. 运用例题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掌握有理数减法计算方法。
3. 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有理数减法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减法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2. 讲解有理数减法法则,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法则的合理性。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记录今天咱们来聊聊七年级的数学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嘿,真是一个热闹的场面!一大早,老师们陆陆续续到齐,大家就像一锅热腾腾的饺子,心里都装着满满的期待。
会议室里,桌上摆满了各种教材、教案和一堆数学题,简直就是一场“数学大餐”。
老师们一边喝着热茶,一边讨论着如何让学生们爱上数学,哈哈,想想就有点搞笑。
谁说数学就不能有趣呢?我们可是要让学生们觉得这门课像看动画片一样精彩。
有位老师一上来就说:“咱们得想办法把那些枯燥的公式变得活泼些!”大家纷纷点头,纷纷表示赞同。
心想,没错,光讲那些数字和符号,学生们肯定没兴趣。
于是,有老师提议用游戏来引入新知识,哎,这个主意一出,现场瞬间热闹起来,大家开始争相发言。
有的老师说可以用扑克牌来教概率,有的老师则想用生活中的实例,比如超市打折、购物算账。
哎,这不就是数学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嘛,真是个好主意。
我们就聊到课堂管理的问题,有老师说:“哎呀,七年级的学生可真是‘小火山’,一不小心就冒烟了!”大家哈哈大笑,这形容真贴切。
然后,有老师分享了她的一些经验,她说:“我发现,跟他们多聊聊,讲讲数学家的故事,他们会更有兴趣。
”这个方法我觉得挺不错的,故事总是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关于成功与失败的故事,学生们一定会从中得到启发。
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如何布置作业。
有老师说:“我觉得每次布置作业都要有点创意,不然就像吃了白米饭,没滋没味!”大家都表示同意,有老师提议让学生们做一些小项目,比如设计一个自己的数学游戏,或者制作数学海报。
这一说法立刻引发了一阵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可以让学生们分组合作,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真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又聊到了如何帮助那些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
有老师说:“其实他们不是真的笨,很多时候只是缺乏信心。
”这话说得在理,有时候只要给予一点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就能展现出不一样的自己。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第五单元的数学知识,包括如何计算百分比、使用百分比进行问题求解等内容。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2. 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3. 计算百分比4. 使用百分比进行问题求解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探究式研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
2.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讨论策略。
3. 实践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本课程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趣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激发研究动力。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
3. 规则解析:通过示例和练,讲解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转换和计算百分比的方法。
4. 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小组练和问题求解,鼓励他们共同探索和讨论。
5. 提升巩固:通过个人练和问题解答,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练和思考题,帮助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 练评定:检查学生完成的个人练和问题解答情况。
3. 考试测验:通过一次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和教辅资料。
2. 白板、彩色笔等教学工具。
3. 活动题、练题和小测验等评估材料。
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的集体备课记录。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六章概率初步1 感受可能性【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测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切身感受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游戏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教学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结合动画欣赏)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被引申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具有偶然性,人们不能事先判定这些事情是否会发生?但是随着人们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偶然事件的发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课题:随机事件【教学说明】具体情境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思考:①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会是10吗?②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不超过6吗?③随机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一定是1吗?让学生们思考,并请学生回答.探究1:教师提问——“下列事件一定发生吗?”1.玻璃杯从10米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会破碎;2.太阳从东方升起;3.今天星期三,明天星期四;4.瓮中捉鳖.【归纳结论】像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能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探究2:教师提问——“下列事件一定能发生吗?”1.太阳从西方升起;2.一个数的绝对值小于0;3.水中捞月.【归纳结论】像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探究3:教师提问——“下列事件一定能发生吗?”1.从商店买瓶绿茶饮料中奖了.2.掷一枚硬币,有国徽的一面朝上.3.张彩票恰好中奖.4.办公室老师从我们班选一个人去打水,你被选中.5.守株待兔.【归纳结论】像这样,我们事先无法确定它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不确定事件,也称为随机事件.【教学说明】使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体会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探究4:游戏——掷骰子游戏利用质地均匀的骰子和同桌做游戏,规则如下:(1)两人同时游戏,各自掷一枚骰子,每人可以只掷一次骰子,也可以连续地掷几次骰子.(2)当掷出的点数和不超过10时,如决定停止掷,那么你的得分就是所掷出的点数和;当掷出的点数和超过10时,必须停止掷,并且你的得分为0.(3)比较两人的得分,谁的得分多谁就获胜.多做几次上面的游戏,并将最终结果填入课本P137上表中.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决定是继续掷骰子还是停止掷骰子的?议一议:在做游戏时,如果前面掷出的点数和已经是5,你是决定继续掷还是决定停止掷?如果掷出的点数和已经是9呢?探究5:不透明的桶子中有3个红球,1个白球,所有的球除颜色外,其它完全相同.从中任意摸一个球,你认为摸到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较大,说说你的理由.【归纳结论】一般地,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说明】通过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以游戏引入知识,学生接受起来会更自然,印象会更深刻.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将一枚硬币向上抛掷10次,其中正面向上恰有5次是( B ).A.必然事件B.随机事件C.不可能事件D.无法确定.2.一个袋中有5个红球,2个白球,从中任意摸出3个,下列事件中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C ).A.3个都是红球B.至少1个是红球C.3个都是白球D.至多1个是白球3.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C )A.打开电视机,正在转播足球比赛B.小麦的亩产量一定为10000公斤C.在只装有5个红球的袋中摸出1球是红球D.农历十五的晚上一定能看到圆月4.下列事件中,随机事件是( C )A.没有水分,种子仍能发芽B.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C.从13张红桃扑克牌中任抽一张,是红桃AD.从13张方块扑克牌中任抽一张,是红桃105.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的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的点数,下列事件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是( D )A.点数之和为12B.点数之和小于3C.点数之和大于4且小于8D.点数之和为136.从一副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一张,则下列事件中可能性最大的是( D )A.抽出一张红心B.抽出一张红色老KC.抽出一张梅花JD.抽出一张不是Q的牌7.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红球,3个黑球,5个蓝球,每个球除颜色不同外,其它都一样,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摸出球的可能性最大.答案:蓝8.在200件产品中,有192件一级品,8件二级品,则下列事件:(如果没有请填“无”)①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全部是一级品;②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全部是二级品;③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不全是一级品;④在这200件产品中任意选出9件,至少一件是一级品,其中是必然事件;是不可能事件;是随机事件.答案:④,②,①③【教学说明】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渗透到游戏中,找到求随机事件中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理解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2.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3.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1”中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时间要把握好,课前准备要充分,否则影响整个课堂效果;另外,怎样应对学生“动”起来后发生的各种令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是教师随时要面临的,这也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与课堂应对技巧.2 频率的稳定性【知识与技能】1.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在某一常数附近,并据此能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2.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用统计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教学难点】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抛掷一枚图钉,落地后会有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教学说明】培养学生猜测游戏结果的能力,并从中初步体会试验结果可能性有可能不同.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图钉试验1.两人一组做20次掷图钉游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介绍频率定义:在n 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 发生了m 次,则比值nm 称为事件发生的频率.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并将试验数据汇总填入下表:3.请同学们根据已填的表格,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小明共做了400次掷图钉游戏,并记录了游戏的结果绘制了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观察图象,钉尖朝上的频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归纳结论】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钉尖朝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钉尖朝上的频率具有稳定性.【教学说明】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形象直观的统计图进而得出结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41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频率稳定性的认识,初步体会用频率可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探究2:硬币试验1.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并将数据填在下表中:2.各组分工合作,分别累计进行到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并完成下表:3.根据上表,完成课本P143折线统计图.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观察P144表上的数学家所作的掷硬币试验的数据.表中的数据支持你发现的规律吗?【归纳结论】(1)在试验次数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性质称为:频率的稳定性.(2)我们把这个刻画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3)一般地,大量重复的试验中,我们常用不确定事件A发生的频率来估计事件A发生的概率.5.想一想: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又是多少?【归纳结论】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不确定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是0与1之间的一个常数.【教学说明】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发现过程,当试验的次数较少时,折线在“0.5水平直线”的上下摆动的幅度较大,与开始的猜测有矛盾,让学生动脑得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实验的次数不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发的把全班试验的结果都统计出来,学会进行实验和收集实验数据;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实验和收集实验数据的过程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并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一箱灯泡有24个,合格率为80%,从中任意拿一个是次品的概率为( A )A.0.2B.80%C.2420 D.1 2.从标有1、2、3、4、5的5个小球中任取2个,它们的和是偶数的概率是( C ) A.101 B. 51 C. 52 D.以上均不对 3.一名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其中2次命中10环,2次命中9环,6次命中8环,针对某次射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射中10环的可能性最大B.命中9环的可能性最大C.命中8环的可能性最大D.以上可能性均等4.袋中有红球12个,白球k 个,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刚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摸到白球的频率稳定在25%,则估计口袋中白球有 个.解:∵小刚通过多次摸球试验后发现摸到白球的频率稳定在25%,则 12k k =0.25, k=4,∴口袋中白球很可能有4个.5.一粒木质中国象棋子“兵”,它的正面雕刻一个“兵”字,它的反面是平的.将它从一定高度下掷,落地反弹后可能是“兵”字面朝上,也可能是“兵”字面朝下.由于棋子的两面不均匀,为了估计“兵”字面朝上的概率,某试验小组做了棋子下掷试验,试验数据如下表:(1)请将数据补充完整;(2)画出“兵”字面朝上的频率折线统计图;(3)如果试验继续进行下去,根据上表的数据,这个试验的频率将稳定在它的概率附近,请你估计这个概率是多少?解:(1)所填数字为40×0.45=18,66÷120=0.55;(2)折线图:(3)根据表中数据,试验频率为0.7,0.45,0.63,0.59,0.52,0.55,0.56,0.55稳定在0.55左右,故估计概率的大小为0.55.【教学说明】使学生形成分析数据、计算数据、绘制表格、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同时进一步体会频率的稳定性.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你获得了哪些活动体验?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中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在小组做出猜测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合作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通过学生的发现给他们带来满意和内在的激励.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第1课时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帮助学生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以及分组游戏的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概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教学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学会简单的概率计算的方法,所以在学习新课以前复习有关简单掷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一个袋中有5个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猜一猜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1.这里我们提到的抛硬币,掷骰子和前面的摸球游戏有什么共同点?设一个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有n个,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个结果出现.如果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那么我们就称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等可能的.2.想一想:你能找一些结果是等可能的实验吗?【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个结果,m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n【教学说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何为等可能试验,并且大家共同合作得出求等可能试验中事件A的概率公式.在本环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互助意识,锻炼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例11472.一道单项选择题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当你不会做的时候,从中随机地选一个答案,你答对的概率是 . 答案:41. 3.一副扑克牌,任意抽取其中的一张,①P(抽到大王)= .②P(抽到3)= .③P(抽到方块)= . 答案:①541,②272,③5413. 4.一个袋中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和4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从中任意摸出一球,则:P (摸到红球)= ,P (摸到白球)= ,P (摸到黄球)= . 答案:31,92,94. 5.有7张纸签,分别标有数字1,1,2,2,3,4,5,从中随机地抽出一张,求:(1)抽出标有数字3的纸签的概率;(2)抽出标有数字1的纸签的概率;(3)抽出标有数字为奇数的纸签的概率.答案:(1)71,(2)72,(3)74. 6.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概率是多少?(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是多少?解:任意掷一枚均匀骰子,所有可能的结果有6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1,2,3,4,5,6,因为骰子是均匀的,所以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1)掷出的点数大于4的结果只有2两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5,6. 所以P (掷出的点数大于4)=3162=. (2)掷出的点数是偶数的结果有3种:掷出的点数分别是2,4,6.所以P(掷出的点数是偶数)=2163=.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4”中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设立与智力大比拼题目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的目标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第2课时游戏的公平性【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试验,理解游戏的公平性,并能根据不同问题的要求设计出符合条件的摸球游戏.【过程与方法】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作出决策的合作交流过程.发展学生的随机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摸球类问题的原则,会进行摸球类的游戏.【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添加条件使游戏具有公平性.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在一个装有2个红球和3个白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的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小明获胜,摸到白球小凡获胜,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教学说明】对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的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究讨论游戏的公平与否,从而产生学生认识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设计摸球游戏1.用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白球的概率为1 2,摸到红球的概率也是12.2.用4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红球的概率为1 2,摸到白球和黄球的概率都是14.3.选取10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红球的概率为12,摸到白球的概率也是12.4.能否用7个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球设计一个摸球游戏.使得摸到红球的概率是12,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概率都是14.【教学说明】逆向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从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规定:在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中,牌面从小到大的顺序为:2、3、4、5、6、7、8、9、10、J、Q、K、A,且牌面的大小与花色无关.(1)小明和小颖做摸牌游戏,他们先后从这副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牌 (不放回),谁摸到的牌面大,谁就获胜现小明已经摸到的牌面为4,然后小颖摸牌,P(小明获胜 )=_______. P(小颖获胜 )=_______.(2)若小明已经摸到的牌面为2,然后小颖摸牌,P(小明获胜 ) =_______.P(小颖获胜 )=_______.(3)现小明已经摸到的牌面为 A,然后小颖摸牌,P(小明获胜 )=_______. P(小颖获胜 )=_______.答案:略2.小明和小刚都想去看周末的足球赛,但却只有一张球票,小明提议用如下的办法决定到底谁去看比赛:小明找来一个转盘,转盘被等分为8份,随意的转动转盘,若转到颜色为红色,则小刚去看足球赛;转到其它颜色,小明去.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如果你是小明,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吗?解:不公平因为,小刚去的概率为38,而小明去的概率为58.将转盘等分成2份,涂成两种颜色,这样就比较公平.【教学说明】学生应用所学新知解决典型概率问题,解决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同时可以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目的.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5”中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想要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欲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这样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第3课时计算与面积相关的事件的概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2.了解概率的大小与面积的关系,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过程与方法】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情感态度】初步认识概率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概率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教学难点】会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以“传球游戏”开始,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要求:学生座位安排成方阵形式,开展传球活动.(教师可以对学生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发出口令“开始”、“停”,学生进行循环传球游戏.让学生体验事件的随机性.)游戏结束后提出问题:球落在男、女生的概率分别为多大?【教学说明】以游戏的形式对求概率进行复习,并为本节课做铺垫,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下图是卧室和书房的示意图,图中每一方块除颜色外,其它都相同.一小球在卧室和书房中自由地滚动,并随机停留在某块方砖上.思考下列问题:1.小球在卧室和书房中自由地滚动,并随机停留在某块方砖上,在哪个房间里,小球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大?(学生:在卧室里)2.你是怎样分析的?(生:黑色方砖的块数多些)3.你觉得小球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说明】由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知识间的过渡自然、轻松、直观的初步体验几何概率.探究2:假如小球在如图所示的地板上自由地滚动,并随机停留在某块方砖上,它最终停留在黑色方砖上的概率是多少?各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出自己的分析思路和答案,(选3~4个小组代表讲解).思考下列问题,由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并派代表回答.1.题中所说“自由地滚动,并随机停留在某块方砖上”说明了什么?2.小球停留在方砖上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停留在黑砖上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几种?3.小球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是多少?怎样计算?4.小球停留在白砖上的概率是多少?它与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有何关系?5.如果黑砖的面积是5平方米,整个地板的面积是20平方米,小球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是多少?【教学说明】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随机性的必要性以及几何概率的含义,并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便于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相关知识的消化.探究3:如图是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蓝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概率分别是多少?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书写答案,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教师总结. 注意让学生重点讨论以下三种答案:方案一:指针不是落在蓝色区域就是落在红色区域,落在蓝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概率相等,所以P (落在蓝色区域)=P (落在红色区域)=21. 方案二:先把红色区域等分成2份,这样转盘被分成3个扇形区域,其中1个是蓝色,2个是红色,所以P (落在蓝色区域)=31,P (落在红色区域)=32.方案三:利用圆心角度数计算,所以P (落在蓝色区域)=31360120 ,P (落。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3.2《有理数的减法》(1)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3.2《有理数的减法》(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理解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有理数减法的定义、法则以及运算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法运算,但对减法运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过渡到减法运算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展示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有理数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减法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有理数减法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复杂的有理数减法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XXXX年XX月XX日时间:XX:XX-XX:XX地点:XX教室参会人员:1.老师A2.老师B3.老师C会议内容:1.课程介绍:-本学期的数学教材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确定课程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与平面图形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平面图形相关的问题。
-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内容分析,明确每个单元的主题和核心概念。
-确定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以便做好针对性教学准备。
-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合理分配课程内容。
3.教学计划制定:-根据教材分析结果,制定每个单元的教学计划。
-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制定每个课时的教学安排,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
4.活动设计:-讨论适合每个单元的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
-设计小组活动、讨论活动、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5.评价与反馈:-讨论每个单元的评价方式,既包括日常形成性评价,也包括单元结束的综合评价。
-制定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发展方向。
-明确如何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给学生和家长,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
6.教学资源准备:-根据教学计划,明确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具、练习册等。
-分工合作,确保每个资源都能准备齐全,并及时复制和整理。
-提醒大家留意教材配套资源的更新和使用技巧。
7.其他事项:-讨论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管理学生。
-协调每个老师的教学进度,确保紧密配合和顺利推进教学工作。
-发布下一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和地点。
会议总结:本次集体备课会议的内容涵盖了课程介绍、教材分析、教学计划制定、活动设计、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准备以及其他事项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明确了本学期数学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
希望本次集体备课的成果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11
篇一: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huó dòng)记录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huó dòng)记录(1)篇二:八年级数学集体(jítǐ)备课活动记录数学组集体备课(bèi kè)活动记录(1)集体讨论教学(jiāo xué)设计〔教案〕附后。
12.1 轴对称12.1.1 轴对称〔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可以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及其对称轴,并能作出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说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络;过程与方法: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究轴对称现象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难点可以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教学过程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初步掌握对称的奥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特征,还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从这节课开场,我们来学习第十四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Ⅱ.导入新课出示课本的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局部可以完全重合.小结: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构造,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kěyǐ)找到对称的例子.如今同学们就从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我们的黑板、课桌(kè zhuō)、椅子等.我们的身体,还有飞机、汽车、枫叶(fēnɡ yè)等都是对称的.如课本的图14.1.2,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翻开(dǎ kāi)这张对折的纸,就剪出了美丽的窗花.观察得到的窗花和图14.1.1中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窗花可以沿折痕对折,使折痕两旁的局部完全重合.不仅窗花可以沿一条直线(zhíxiàn)对折,使直线两旁重合,上面图14.1.1中的图形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局部重合.结论:假如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局部可以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概念后,我们来做一做.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纸对折,并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刻出一个图案,?将纸翻开后铺平,你得到两个成轴对称的图案了吗?与同伴进展交流.结论:位于折痕两侧的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由此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个有关对称轴的问题.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却不止一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甚至有无数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年级:初一时间:XX月XX日学科:数学中心发言人:XXX成员:XXX、XXX缺席人员:XX研讨内容:本章共分5节,具体来说,第1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过程,认识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丰富的实例,获得对点、线、面的直观认识,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第2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交流,从展开与折叠的角度认识棱柱(包括一般棱柱和正方体)、圆柱、圆锥及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初步进行棱柱、圆柱、圆锥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3节继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考、交流,从几何体截面的角度,认识几何体与截面之间的关系,初步进行几何体与其截面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等几何体的过程,认识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丰富的实例,获得对点、线、面的直观认识,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交流,从展开与折叠的角度认识棱柱(包括一般棱柱和正方体)、圆柱、圆锥及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初步进行棱柱、圆柱、圆锥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考、交流,从几何体截面的角度,认识几何体与截面之间的关系,初步进行几何体与其截面之间的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研讨效果: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点动形成线、线动形成面、面动形成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难点是对面动成体的认识。
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点动成线、线动形成面、面动形成体的游戏。
备注:截面那一节的课件制作还没有最后完成,下次备课还得完善。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内容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内容在初中数学的集体备课活动上,大家都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哎呀,老师们真是个个充满了干劲,像打了鸡血一样。
大伙儿坐得满满当当,黑板上、桌子上、甚至还有一些小纸条上,满是我们对课程的奇思妙想,真是琳琅满目。
大家一开口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各种好点子纷纷涌出。
比如说,怎样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更积极,活跃的像小猴子一样。
有人提议,干脆来个数学游戏,像“谁是卧底”,不过换成数学题目,哈哈,这主意绝了!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想象着学生们那聚精会神的样子,简直乐翻了。
我们聊起了如何让难懂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
这个时候,老师张大声说道,咱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
比如说,面积问题就可以跟大家喜欢的披萨联系在一起,谁不爱吃披萨呢?想象一下,分披萨的时候,计算每块的面积,那小朋友们可乐了。
这下大家都心领神会,纷纷点头,眼里闪着光。
说实话,这种把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的方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像阳光洒进了阴暗的小巷子里。
而后,我们又开始讨论课后作业。
哎,真是一言难尽!有的老师说,作业太多小孩根本做不完,搞得他们心里像压了一座山。
有人提议,干脆把作业变得有趣一点,比如给他们做个小调查,问问同学们周末都喜欢做什么,然后把数据统计出来,写成一份“小小数学报告”。
这主意一出,大家都哈哈大笑,觉得这可以让作业不再枯燥,变得像个小探险,收获满满。
我们也不能不提考试了。
每年考前,老师们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有时觉得学生们能行,有时又忍不住揪心。
有的老师说,考试不应该只是考知识,更应该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于是,大家开始讨论,怎么设计一些新颖的题目,能让学生们在考试中发挥得更好,真是热火朝天。
有人提到,干脆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放进考试里,让学生们觉得这不是在做题,而是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简直妙极了。
大家也聊到了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老师李说,反思就像给自己打个小小的问号,每次上完课都得问问自己,今天的教学是不是达到了目标,学生们有没有收获。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加法: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
2. 有理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有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 实例讲解: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小学数学中的加减法运算,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思考并解答课后练习题。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实例讲解:结合实际问题,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加减法的拓展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精神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对顶角、余角和补角【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教学重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教学难点】对“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含义的理解.理解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相交线、平行线1.从上面的图片中,你能找出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吗?2.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归纳结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学说明】让学生用两支笔动手操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平行线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究2: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请先画一画:两条直线直线AB和CD,交于点O,再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2.剪刀可以看成两直线相交,那么剪刀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归纳结论】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探究3: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1.用量角器,量出∠1、∠2、∠3、∠4的度数,观察∠1与∠3有什么关系?2.图中还有哪些角,具有这种关系?【归纳结论】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类似的,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3.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抽象成几何图形,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0,∠1=∠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问题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归纳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学说明】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下列4个判断中: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一定平行;②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③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射线一定相交;④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一定相交.其中正确的个数是(D)A.4B.3C.2D.12.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60°3.已知∠α=24°,且∠α与∠β互余,∠β与∠γ互余,则∠γ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分别为66°,156°.4.判断.(1)一个角有余角也一定有补角.()(2)一个角有补角也一定有余角.()(3)一个角的补角一定大于这个角.()答案:(1)√(2)×(3)×5.填表:从中,你发现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答案:表格第一行:58°,148°;第二行:27°37′,117°37′;第三行:90°-x,180°-x;空格:90°.6.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分析:可以利用方程思想解决这道题.解:设这个角为x°,则180-x=4(90-x),∴x=60.答:这个角是60°.7.如图,E、F是直线DG上两点,∠1=∠2,∠3=∠4=90°,找出图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解:∠5=∠6,理由是:等角的余角相等.8.如图,已知AOB是一直线,OC是∠AOB的平分线,∠DOE是直角,图中哪些角互余?哪些角互补?哪些角相等?解:互余:∠1与∠2,∠1与∠4,∠2与∠3,∠4与∠3;互补:∠1与∠EOB,∠3与∠EOB,∠4与∠AOD,∠2与∠AOD,∠AOC 与∠BOC,∠AOC与∠DOE,∠BOC与∠DOE.相等:∠AOC=∠BOC=∠DOE,∠1=∠3,∠2=∠4.【教学说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3.你还有哪些困惑?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中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迸发,整个课堂完全就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仔细想想,从中得出:对于新旧知识具有类似内容的情况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这样省时高效;对于几何命题的验证,可通过多种方法证明,如本节的“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通过测量、叠合法、逻辑证明等方法,这样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清晰而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学习知道说明一个几何命题的过程是怎样的,须经历“猜想—推理—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为以后的学习做了铺垫.第2课时垂直【知识与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教学重点】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难点】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观察下面三个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教学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特殊的相交线——垂直,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在上面的三幅图形中,我们找出了一些相交的两条直线,那么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我们称为什么呢?【归纳结论】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如图1,记作:AB⊥CD;如图2,记作:l⊥m.2.思考: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你有哪些方法?(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3.动手画一画:(1)请画出直线m与点A,你有几种画法?(2)过点A画m的垂线,你能画几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你的发现.【归纳结论】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动手画一画.请画出直线l与l外一点P,O是垂足,在l上取点A、B、C,比较PO、P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归纳结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线段PO的长度,叫做点P到l的距离.【教学说明】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BAC=90°,AD⊥BC,则下列的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C)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③线段AD是点D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先过C点向渠岸AB画垂线,垂足为D,再沿垂线CD开沟才能使沟最短,其依据是(C)A.垂线最短B.过一点确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C.垂线段最短D.以上说法都不对3.已知线段AB=10cm,在同一平面内,点A,B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为6cm,4cm.符合条件的直线l有(C)A.1条B.2条C.3条D.4条4.如图,直线a⊥b,∠1=50°,则∠2=40度.解析:∵a⊥b,∴∠1与∠2互余,∵∠1=50°,∴∠2=90°-∠1=90°-50°=40°5.如图,OA⊥OB,OB平分∠MON,若∠AON=120°,求∠AOM的度数.解:∵OA⊥OB,∴∠AOB=90°,∵∠AON=120°,∴∠BON=120°-90°=30°,∵OB平分∠MON,∴∠MOB=∠NOB=30°,∴∠AOM=90°-30°=60°6.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向B行驶,M,N是分别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噪声会对两所学校教学都造成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所学校影响最大?请在图上标出来.(2)当汽车从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学校影响越来越大?在哪一段上对两学校影响越来越小?在哪一段上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解:(1)如图所示:过M作ME⊥AB,过N作NF⊥AB,当汽车行驶到点E处时,对M学校影响最大;当汽车行驶到点F处时,对N 学校影响最大;(2)由A向E行驶时,对两学校影响逐渐增大;由F向B行驶时,对两学校的影响逐渐减小;由E向F行驶时,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教学说明】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2”中第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遵循“开放”的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学效果较好.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知识与技能】1.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会识别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3.如教材中P44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教学说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层层设疑,在引导学生思考、层层释疑的基础上,既复习旧知识,又做好新知识学习的铺垫,同时也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动手操作移动活动木条,完成书中P44的做一做内容.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小组内交流.3.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l所截:具有∠1与∠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可以看作是在被截直线的同一侧,在截线的同一旁,相对位置是相同的角,我们把这样的角称为同位角.4.图中还有其他的同位角吗?这些角相等也可以得出两直线平行吗?【归纳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5.想一想,如何利用三角板画平行线?小明是这样作的,你认为他作得对不对?你能说明其中的原理吗?6.动手画一画:①你能过直线AB外一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几条?②在下图中,分别过C,D画直线AB的平行线EF、GH.那么EF与G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教学说明】由浅入深,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归纳结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几何语言:∵a∥b,a∥c,∴b∥c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所示,FE⊥CD,∠2=26°,当∠1=64°时,AB∥CD.3.如图,当∠1=∠D时,可以得到AD∥BC,其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图,已知∠1=∠2,试说明AB与CD的关系.解:AB∥CD.理由:∵∠1=∠2(已知)∠2=∠3(对顶角相等)∴∠1=∠3(等量代换)∴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如图,若∠1=∠4,∠1+∠2=180°,则AB、CD、EF的位置关系如何?解:∵∠1+∠2=180°,∠2+∠3=180°,∴∠1=∠3,∴AB∥CD.又∵∠1=∠4,∴AB∥EF,∴AB∥CD∥EF.6.如图,∠B=∠C,B、A、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DAC=∠B+∠C,AE是∠DAC的平分线,则AE与BC平行吗?为什么?解:AE∥BC.理由:∵∠DAC=∠B+∠C,∠B=∠C,∴∠DAC=2∠B.∵AE是∠DAC的平分线,∴∠DAC=2∠1,∴∠B=∠1,∴AE∥BC.7.如图,BE平分∠FBD,∠ABC=∠C,那么直线FB与AC平行吗?试说明理由.解:FB∥AC.理由如下:∵BE平分∠FBD,∴∠DBE=∠FBE,∵∠DBE=∠ABC,∴∠FBE=∠ABC,∵∠ABC=∠C,∴∠FBE=∠C,∴FB∥AC.【教学说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3”中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整节课构建了“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合理把握教学问题,是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向发展的关键,要克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不舍得给学生探究时间的倾向,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第2课时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知识与技能】1.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一些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图例、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弄清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结论.【教学难点】会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结论.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他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l所截如上图,∠4和∠5在截线的两侧,在被截线的内部,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叫做内错角.∠4和∠7在截线的同旁,在被截线的内部,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叫做同旁内角.2.请找出其他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3.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归纳结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说明】本环节选取了课本的议一议,采取的方式是先独立思考、探究,再讨论交流,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找到多种方法,这样合作交流才有更充分的内容,才能够互相启发,博采众长.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课件展示,进一步验证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所示,∠1与∠2是内错角的是(D)2.如图所示,与∠C互为同旁内角的角有(C)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DE∥BC的是(C)A.∠1=∠CB.∠2=∠3C.∠1=∠2D.∠2+∠4=180°4.如图所示,∠DCB和∠ABC是直线和被直线所截而成的角.答案:AB;CD;BC;同旁内.5.如图所示,∠1=∠2,则∥,理由是.答案: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6.如图所示,AB⊥BC于点B,BC⊥CD于点C,∠1=∠2,那么EB∥CF吗?为什么?解:EB∥CF.理由如下:∵AB⊥BC于点B,BC⊥CD于点C,∴∠ABC=∠BCD=90°,∴∠1+∠3=∠2+∠4=90°,∵∠1=∠2,∴∠3=∠4,∴EB∥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7.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A+∠1=110°,∠B+∠2=110°,判断AC与D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C∥DB.理由如下:∵AB与CD相交于点O,∴∠1=∠2,∵∠A+∠1=110°,∠B+∠2=110°∴∠A=∠B,∴AC∥D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8.如图所示,BE是∠ABD的平分线,DE是∠BDC的平分线,且∠1+∠2=90°,那么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解:AB∥CD.理由如下:∵BE是∠ABD的平分线,DE是∠BDC的平分线,∴∠ABD=2∠1,∠BDC=2∠2,又∵∠1+∠2=90°,∴∠ABD+∠BDC=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灵活应用.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4”中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在三线八角图中,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有些混乱了,不过能通过观察内错角、同旁内角度数的变化发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比较乱,容易出现“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错误. 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强调.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难点】学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窗户的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教学说明】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平行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现在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先知道两条直线平行,对应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会产生怎样的关系呢?2.已知直线a∥b,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并分析各角之间的关系.(1)图中有几对同位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换一组平行线试一试,你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教学说明】通过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平行线的性质.【归纳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一把长方形直尺沿直线断开并错位,点E、D、B、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DE=125°,则∠DBC的度数为(A)A.55°B.65°C.75°D.125°2.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a//b,则下列结论:(1)∠1=∠2;(2)∠1=∠3;(3)∠3=∠2中正确的个数为(D)A.0B.1C.2D.33.如图,已知: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70°,∠ACB=50°,求∠EDC和∠BDC的度数.解:∵CD是∠ACB的平分线,∴∠ACD=∠BCD.∵∠ACB=50°,∴∠BCD=25°.∵DE∥BC,∴∠EDC=∠BCD=25°.∵DE∥BC,∴∠BDE+∠B=180°.∴∠BDE=180°-∠B=110°.∴∠BDC=∠BDE-∠EDC=110°-25°=85°.【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应用,大家能谈一谈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有哪些性质?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5”中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证明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基本的推理格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放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习.第2课时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经历掌握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过程,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方法的区别.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在前几节课我们探究了如何去判别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即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想请同学来回答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请用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填空:(1)因为∠1=∠5(已知);所以a∥b().(2)因为∠4=∠(已知);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4+∠=180°(已知);所以a∥b().【教学说明】判定平行线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能为后面学习性质做好准备.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52例1、例2、例3,2.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一组内错角的平分线(D)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互相重合D.以上均不正确3.如图已知∠1=∠2,∠BAD=∠BCD,则下列结论(1)AB∥CD;(2)AD∥BC;(3)∠B=∠D;(4)∠D=∠ACB中正确的有(C)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如果∠1=∠2,那么∠2+∠3=180°吗?为什么?解:∵∠1=∠2,∴L1∥L2. ∴∠2+∠3=180°.5.如图,AB∥CD,BF∥CE,则∠B与∠C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解:∵AB∥CD,∴∠B=∠1.∵BF∥CE,∴∠C=∠2.∵∠1+∠2=180°,∴∠B+∠C=180°.即∠B与∠C互补.6.如图,已知AB∥CD,∠1=∠2,试探索∠BEF与∠EF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解:∠BEF=∠EFC.理由如下:分别延长BE.DC相交于点G.。
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1轴对称现象【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实例和典型图形的过程,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找出简单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初步认识轴对称,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情感态度】通过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的概念.【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从各小组收集的图片中有代表性的选择一些,用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对称.【教学说明】通过幻灯片演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对称.使学生明白对称在美学和自然界中的作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观察下列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结论】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应注意三点:(1)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2)对折;(3)重合.2.做一做:将一张纸对折后,用笔尖扎出如图所示的图形,然后将纸打开铺平,你会得到什么图形?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得到其它的轴对称图形吗?3.议一议,观察课本(P116图5-4)中的每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归纳结论】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理解轴对称图形应注意三点:(1)“轴对称”是两个图形;(2)对折;(3)重合.【教学说明】通过感官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理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所示的几个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2.如图所示,下面的5个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B )A.2个B.3个C.4个D.5个3.如图所示的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B )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所示,从轴对称的角度来看,你觉得下面哪一个图形比较独特?简单说明你的理由.解:(3)比较独特,它有无数条对称轴,其他图形只有两条对称轴.5.观察如图所示的图案,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在图中画出所有的对称轴.解:(1)2条;(2)4条;(3)5条;(4)3条.画图略.6.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从几何图形的性质考虑哪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请指出这个图形,并简述你的理由.解:②不是轴对称图形7.如图所示,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解:略【教学说明】进行适当的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一些练习,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运算能力打好基础.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5.1”中第1、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实例引领学生进入图形中的对称世界,深刻体会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与探索,使同学们对对称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为后面学习抽象的对称图形作好铺垫工作.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知识与技能】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学会运用轴对称性质作图.【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运用轴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培养独立观察思考的习惯,感受数学几何图形的美,体验设计轴对称图形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探索及运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将一张白纸对折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回答几个问题:(1)图中的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上面扎字的过程中,点E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3)线段AB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教学说明】指导学生有目的的预习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做一做:探索飞机的“奥秘”.观察图示的飞机,从这个轴对称图形中:(1)找出它的对称轴.(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被对称轴平分吗?与对称轴互相垂直吗?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3)线段AD与线段A′D′是否相等?线段BC与线段B′C′呢?为什么?(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归纳结论】在轴对称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学说明】让学生在准备好的图案上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对折等解决以上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会说出好多种,对这些结论进行整理,就是轴对称的性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B.轴对称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C.成轴对称的两条线段必在对称轴一侧D.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一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B.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C.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D.锐角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3.设AB两点关于直线MN轴对称,则直线MN垂直平分线段AB.4.若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则其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45°,45°,90°.5.已知Rt△ABC中,斜边AB=2BC,以直线AC为对称轴,点B的对称轴点 B′,如图所示,则与线段BC相等的线段是B′C,与线段AB相等的线段是BB′和AB′,与∠B相等的角是∠BAB′和∠B′,因此,∠B=60°.6.下列各图都是一个汉字的一半,你能想像出它的另一半并能确定它是什么字吗?(有几个字的笔划在对称轴上)解:图略(1)中(2)林(3)南(4)京(5)米(6)来(7)共(8)品(9)吉(10)木(11)釜7.找出图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图形,并找出两对对应点、两对对应线段、两对对应角.解:图(A)是轴对称图形.如图,若以EF为对称轴,则点A与点B、点M与点N.点C与点D等是对称点.线段AG与BH、CM与DN、PG与PH等是对应线段,∠A与∠B、∠C与∠D、∠AMC 与∠BND等是对应角.8.如图,∠AOB内一点P,分别画出P关于OA、OB的对称点P1、P2,连P1P2交OA于M,交OB于N,若P1P2=5cm,则△PMN的周长为多少?解:画图如图所示,易知PP1,PP2关于OA、OB对称,∴PM=P1M,PN=P2N,∴△PMN的周长=P1P2,∴△PMN的周长是5cm.【教学说明】通过不同的题型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理解,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5.2”中第1、3、4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应采用小组学习模式,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应注意适当增减内容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性质,从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性质的过程.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观察下列各种图形,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吗?【教学说明】通过问题,希望学生能回忆起前两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图形,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全面思考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等腰三角形1.认识等腰三角形.给出三种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包括锐角、钝角、直角形状的图形.2.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名称.给出生活中含有等腰三角形的建筑物图片,生活中的实例随处可见,给学生们呈现最直观的现象.如艾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3.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性质吗?拿出你的等腰三角形纸片,把纸片折折看,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4.思考:(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找出对称轴.(2)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3)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呢?(4)沿对称轴折叠,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特征?【归纳结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教学说明】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有关性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纸片,自己发现有哪些结论.然后小组成员一起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并由此归纳现象,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探究2:等边三角形1.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你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哪些特征?【教学说明】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分析等边三角性的轴对称性,并尽可能多的探索它的特征.探究3: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与同伴交流.1.折纸:将长方形纸片对折,沿对角线折叠,再沿折痕展开.2.利用圆规.【教学说明】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得出一个等腰三角形,鼓励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充分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特征,逆向思维,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更好的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D )A.正方形B.等边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平行四边形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10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A )A.40°,40°B.100°,20°C.50°,50°D.40°,40°或100°,20°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轴对称图形是两个图形组成的B.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C.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D.直角三角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4.填空题:(1)①如图所示,在△ABC中,①因为AB=AC,所以∠ =∠;②因为AB=AC,∠1=∠2,所以BD= ,⊥ .(2)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之和为110°,则顶角的度数为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顶角为 .(4)在等腰三角形ABC中,一腰上的高是1cm,这条高与底边的夹角是45°,则△ABC 的面积为 .(5)如图所示,O 为△ABC 内一点,且OA=OB=OC ,∠ABO=20°,∠BCO=30°,则∠CAO= .答案:(1)①B C ②DC (或21BC ) AD BC (2)40° (3)80°或20° (4)21cm 2(5)40°5.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周长为14cm ,AC 边上的中线BD 把△ABC 分成了周长差为4cm 的两个三角形,求△ABC 各边长.解:如图,设AD =x,则DC =x,AB =2x.设BC =y.由题意可以列方程: 2x+2x+y=14,(2x+x+BD)-(BD+x+y)=4, 解之得:x=3,y=2. 或2x+2x+y=14,(BD+x+y)-(2x+x+BD)=4,解之得:x=35,y=322.显然第二种情况不符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舍去. 所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B=AC=2x=6cm,BC=y=2cm.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之比为4∶1,求这个三角形各角度数.解:△ABC中AB=AC,所以∠C=∠B,若∠BAC∶∠B=4∶1,则:∠BAC+∠B+∠C=6∠B=180°,所以∠B=30°=∠C,∠BAC=120°.若∠B∶∠BAC=4∶1,则:∠BAC+∠B+∠C=9∠BAC=180°,所以∠BAC=20°,∠B=∠C=80°.7.如图,已知AB=AC,BD=DC,AE平分∠CAF,试判断AE与A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E⊥AD.说理如下:因为AB=AC,BD=DC,所以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B=∠C.因为∠CAF=∠B+∠C,所以∠CAF=2∠B.因为AE平分∠CAF,所以∠CAF=2∠EAF,所以∠EAF=∠B,所以A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EAD=∠BDA=90°,所以AE⊥AD.【教学说明】对本节内容的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提高.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5.3”中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内容的学习包括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对图形美的感受等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的特点,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中的思考与交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体验轴对称的数学内涵,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第2课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2.尺规作图.3.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践中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结合教学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作法、应用.【教学难点】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的性质?2.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学说明】使学生对小学学过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印象,熟悉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为本节课学习做铺垫.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线段的对称性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能找出它的一条对称轴吗?这条对称轴与线段存在着什么关系?2.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①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②把纸展开.3.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①折痕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②AO与OB相等吗?能说明你的理由吗?【归纳结论】①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两条:一条是线段AB本身所在的直线;另一条是折痕.②它的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③垂直于一条线段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探究2: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动手操作:作线段AB的中垂线MN,垂足为C;在MN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一量:PA、PB的长,再换别的点试试,你能发现什么?PA=PB P1A=P1B由此你能得到什么规律?【归纳结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教学说明】可以运用全等来说明.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探究3: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已知线段AB,请画出它的垂直平分线.作法:第一步:分别以A、B为圆心,以大于AB一半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B 的两侧分别相交于点M和点N;第二步:经过点M和点N画直线;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2.各小组讨论:为什么所作的直线就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说明】尺规作图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尺规作图既能展现数学美,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124例12.如图,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为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线段PA=5,则线段PB的长度为( B )A.6B.5C.4D.33.如图,等腰△ABC中,AB=AC,∠A=20°.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D,交AC于E,连接BE,则∠CBE等于( C )A.80°B.70°C.60°D.50°4.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边BC于点D,交边AB于点E.若△EDC的周长为24,△ABC与四边形AEDC的周长之差为12,求线段DE 的长.解:∵DE是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BE=CE.∵△EDC的周长为24,△ABC与四边形AEDC的周长之差为12,∴ED+DC+EC=24,①BE+BD-DE=12.②①-②得,DE=6.5.如图,△ABC中,AB=AC,∠A=36°,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D为垂足,连接EC.(1)求∠ECD的度数;(2)若CE=5,求BC长.解:(1)∵DE垂直平分AC,∴CE=AE,∴∠ECD=∠A=36°;(2)∵AB=AC,∠A=36°,∴∠B=∠ACB=72°,∴∠BEC=∠A+∠ECD=72°,∴∠BEC=∠B,∴BC=EC=5.答:(1)∠ECD的度数是36°;(2)BC长是5.6.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30°.(1)尺规作图: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已作的图形中,若l分别交AB、AC及BC的延长线于点D、E、F,连结BE.试判断EF与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1)直线l即为所求.(2)EF=2DE.理由:在Rt△ABC中,∵∠A=30°,∴∠ABC=60°,又∵l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A=EB,∴∠EBA=∠A=30°,∠AED=∠BED=60°∴∠EBC=30°=∠EBA,∠FEC=60°又∵ED⊥AB,EC⊥BC∴ED=EC.在Rt△ECF中,∠FEC=60°,∴∠EFC=30°,∴EF=2EC,∴EF=2ED.【教学说明】通过对不同题型的练习来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5.4”中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的方式去获取数学知识.本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来获取中垂线的有关知识,用纸张进行折叠活动使学生真正的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而活泼.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提供典型的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3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掌握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2.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相应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角平分线的过程中,经历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环节,从而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难点】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对折)再打开纸片,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教学说明】体验角平分线的简易作法,并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引出做铺垫,为下一步设置问题墙打下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角的对称性角是轴对称图形吗?把∠AOB对折,你发现了什么?【归纳结论】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探究2:角平分线的性质动手操作:1.把∠BAC对折.2.在折痕(即角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O,3.过点O折AC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OD,其中,点D是折痕与AC的交点,即垂足.4.过点O折AB边的垂线,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AB边交点为E.观察:OD与OE有什么关系?改变O的位置,OD与OE还存在这种关系吗?【归纳结论】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几何语言:∵AO是∠BAC的平分线,OE⊥AB,OD⊥AC,∴OE=OD.【教学说明】从实验探索中发现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及理性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探究3:尺规作角平分线已知:∠BOA;求作:∠BOA的角平分线.作法:1.以O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作弧,分别与角的两边交于点D、E;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DE一半的相同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在角的内部交于C;3.作射线OC,∴射线OC为∠BOA的角平分线.你能证明吗?【教学说明】从实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126例22.如图所示,点P是∠BAC的平分线AD上一点,PE⊥AC于点E,已知PE=3,则点P到AB的距离是( A )A.3B.4C.5D.63.如图所示,△ABC中,∠C=90°,AC=BC,AD平分∠CAB交BC于D,DE ⊥AB于E,且AB=6cm,则△DEB的周长为( B )A.4cmB.6cmC.10cmD.以上都不对4.如图所示,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A、B、C,现计划修一个油库,要求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可供选择的地址有( D )A.一处B.二处C.三处D.四处5.如图:△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EDF+∠BAF=180°.DE与DF相等吗?为什么?解:DE=DF.理由:如图,作DM⊥AB于M,DN⊥AC于N,又∵AD平分∠BAC,∴DM=DN,∵∠EAF+∠EDF=180°,∴∠AED+∠AFD=360°-180°=180°,∵∠AFD+∠CFD=180°,∴∠AED=∠CFD,∴△DME≌△DNF(AAS),∴DE=DF.6.如图,∠1=∠2,AE⊥OB于E,BD⊥OA于D,AE与BD相交于点C.AC与BC相等吗?为什么?解:AC=BC.理由:∵∠1=∠2,BD⊥OA,AE⊥OB,∴CD=CE,∵∠DCA=∠ECB,∠ADC=∠BEC=90°,∴△ACD≌△BCE(ASA),∴AC=BC.7.如图所示,某铁路MN与公路PQ相交于点O,且夹角为90°,其仓库G 在A区,到公路和铁路距离相等,且到铁路图上距离为1cm.(1)在图上标出仓库G的位置.(比例尺为1∶10000,用尺规作图)(2)求出仓库G到铁路的实际距离.解:(1)图略,仓库G在∠NOQ的平分线上,(2)仓库G到铁路的实际距离是100m.8.有位同学发现了“角平分线”的另一种尺规作法,其方法为:(1)如图所示,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M、ON于点A、B;(2)以O为圆心,不等于(1)中的半径长为半径画弧交OM、ON于点C、D;(3)连接AD、BC相交于点E;(4)作射线OE,则OE为∠MON的平分线.你认为他这种作法对吗?试说明理由.解:他这种作法对,理由如下:由作法可知:OC=OD,OB=OA,∠COB=∠DOA,∴△BCO≌△ADO(SAS),AC=BD,∴∠OCE=∠ODE,∵∠AEC=∠BED,∴△ACE≌△BDE(AAS),∴CE=DE,∵OE=OE,∴△OCE≌△ODE(SSS),∴∠COE=∠DOE,即OE平分∠MON.【教学说明】通过学生对角的平分线的知识进行独立练习,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五、教学板书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5.5”中第1、2、3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题设计思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始终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而后设计了第一个学生活动——折纸,让学生体验角的轴对称性,为角平分线性质做好铺垫.紧接着通过介绍简易角平分线推出了第二个学生活动——尺规作图,以达到复习全等和再次验证猜想的目的,猜想是否正确?还得进行证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整堂课都以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角平分线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条数,能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及作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和动手操作,不但对轴对称的基本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且体验到了轴对称的美与和谐.【情感态度】感受轴对称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其性质.【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描述图形经折叠剪开后的图案.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美丽与和谐的空间,在这里大到有宏伟的建筑,小到有精巧的剪纸都是对称的.轴对称带给我们的美丽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也为这美妙的世界添上一笔靓丽的色彩: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教学说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请同学们取出准备好的长30cm、宽6cm的纸条.如果先把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在上面画上其他图案,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先猜一猜,再做一做,把你得到的花边剪下来.观察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在“手风琴”式的折纸中,纸上的折痕是对称。
初中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工作总结6篇
初中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工作总结6篇篇1本学期,初中数学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研讨,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备课前的充分准备在集体备课开始前,各备课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个人备课。
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教案和课件。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为集体备课的深入研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集体备课的深入研讨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研讨。
通过主题讨论、分组交流、案例分析等方式,我们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成果的展现与推广通过集体备课,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我们的教案和课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和交流活动,将我们的教学成果展现给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时讨论过于激烈,导致偏离主题;有时个别教师参与度不够,影响了集体备课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加强组织纪律性,确保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讨论;二是明确集体备课的目标和任务,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三是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良好的备课氛围。
五、总结与展望总的来说,本学期的初中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们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争取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内容
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一、前言本文档记录了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的内容,包括备课目标、备课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希望能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二、备课目标本次备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七年级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备课目标如下:1.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知晓小数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3.熟悉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4.理解代数式和方程式的概念,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5.掌握图形的基本属性和表示方法。
6.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备课内容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材要求,我们确定了以下备课内容:1. 整数主要包括整数的概念、正整数和负整数的表示方法、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的性质及应用等。
2. 小数主要包括小数的定义、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小数的性质及应用等。
3. 分数主要包括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分数的性质及应用等。
4. 代数式和方程式主要包括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运算、方程式的解法和应用等。
通过代数式和方程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图形主要包括图形的基本属性、图形的表示方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
通过图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6. 数据与统计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常见统计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等)的计算和应用等。
四、教学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生活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七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七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一、会议目的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就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进行深入研讨,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会议时间及地点时间:2022年5月10日,下午14:00-17:00地点:学校教务处会议室三、会议内容1.教材解读首先,大家针对有些难点的教材进行了逐一解读。
如:《初中数学》,该教材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但一些知识点依然需要更详尽的解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讲解,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2.章节难点探讨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共同研究了几个难点章节。
例如《计算器的使用》,我们讨论了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防止因误操作而造成的错误;又如《运算符的运用》,我们探讨了运算符的优先级和运算法则等。
通过讨论和研究,大家对这些难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使得在教学中更加自如。
3.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究在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因材施教。
因此,我们探讨了教学方法和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思考,通过集体合作等方式,使教学寓教于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作业布置和检查对于教学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我们一致认为,应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并及时评阅,互相之间也要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加强记忆和实效上的检验。
四、总结本次备课会议,旨在提高教学效果、拓宽教学思路,共同探讨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会议,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活力,给学生带去更好的教育体验。
通过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让我们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
初一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一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摘要本文是关于初一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的记录,旨在总结活动过程和讨论的内容,以便教师们及时了解和参考。
引言初一年级的数学组于xx年xx月xx日举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该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合作讨论和相互研究,提高教师们的备课水平,为学生的数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活动的参与人员包括数学组所有成员,共计xx人。
活动过程准备阶段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组织者提前准备了相关资料,并将其分发给参与人员。
资料包括教材教辅资料、往年试卷和评价表等。
此外,还为每个参与人员准备了纸和笔,方便记录意见和心得。
讨论环节活动开始时,组织者首先概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议程。
随后,教师们就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探讨。
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心得和教学策略。
在讨论中,教师们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了一些教学难点和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通过这种合作的方式,教师们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交流与了解,更深化了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交流在活动中,教师们还就个别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交流。
他们分享了自己的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研究的观察和调查结果。
他们就学生的研究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种研究交流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和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总结与展望活动的最后,组织者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评估。
他们指出了本次活动的成果和收获,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措施的提出。
组织者还对未来的备课活动提出了展望和期待,鼓励教师们继续参与和支持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
结论通过初一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相互交流和研究,不仅提高了备课水平,还深化了对数学教学的理解。
活动促进了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的数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
致谢在此特别感谢所有参与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教师们,正是因为你们的辛勤付出和积极参与,我们才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
感谢你们的合作和支持!参考资料无以上是初一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的记录,旨在总结活动过程和讨论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卡目标本备课卡的目标是为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的集体备课提供指导和参考。
我们将讨论以下内容:课堂活动1. 概念讲解:介绍数学第一单元的核心概念,如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和特性。
3. 练巩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题,以检验他们对有理数的理解程度。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教学准备1. 备课材料:数学教科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关教辅资料。
2. 教学工具:白板、彩色笔、计算器等。
3. 学生材料:学生教材、练册。
教学流程1. 导入: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概念讲解:对有理数的概念进行讲解,包括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
3. 实例演示: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4. 练巩固:请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道练题,检验他们对有理数运算的掌握情况。
5.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拓展。
6. 总结:对本单元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课堂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讲解准确性:评估教师的讲解是否准确清晰。
3. 练答案:检查学生完成的练题答案,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4. 研究效果:观察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1. 电子教辅资料: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辅电子教材。
2. 教师手册: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师手册。
以上是关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卡的内容。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华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地点:xxxx
参与人员:华师大附属中学七年级数学组教师
活动内容:
1、共同研讨第六章“实数”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2、讨论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无理数、实数等概念。
3、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活动收获:
1、全体教师对第六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重点、难点和考点的把握更加准确。
2、经过讨论和实践,大家认为实物教学、互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无理数、实数等概念。
3、通过此次活动,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工作安排:
1、继续研讨后续章节的内容,做好备课工作。
2、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做好学生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工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名: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时:第4课时主备人:向汉龙时间:2015年3月12日小组成员:向迎春宋贻绣向汉龙唐精初稿课题: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习目标】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学习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学习难点】较复杂图形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导学】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6【研学】1.如图(1),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和直线与直线相交”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
其中直线,称为两被截线,直线称为截线。
2. 如图(3)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形成的图形(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3)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同位角:“F”字型,“同旁同侧”“三线八角”内错角:“Z”字型,“之间两侧”同旁内角:“U”字型,“之间同侧”【运用举例】例1.如图(2)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例2.课本P7的例题【巩固练习】课本P7练习1,2【检学】1.如图(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与∠2是同位角B、∠2与∠3是同位角C、∠1与∠3是同位角D、∠1与∠4不是同位角2.如图(5),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是同位角,∠A和是内错角,∠A和是同旁内角.3.如图(6),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①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4.如图(7),在直角 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讨论稿讨论要点记录:宋贻绣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要力求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浅人深,逐层递进,充分发挥学生之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组成三种角。
向迎春老师: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展现了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通过“模型”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区别。
增加小结部分,让学生理解三种角的关系。
唐精老师:以生活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充分形成思想的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经典练习。
定稿课题: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习目标】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学习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学习难点】较复杂图形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
【导学】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6【研学】1.如图(1),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和直线与直线相交”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
其中直线,称为两被截线,直线称为截线。
2. 如图(3)是“直线,被直线所截”形成的图形(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在截线EF的,形如“”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3)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同位角:“F”字型,“同旁同侧”“三线八角”内错角:“Z”字型,“之间两侧”同旁内角:“U”字型,“之间同侧”【运用举例】例1.如图(2)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例2.课本P7的例题【巩固练习】课本P7练习1,2【小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三线八角”中,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两边三看角的方位但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拓展延伸】1、请辩别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做一做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如何组合得到同位角?【板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概念内错角概念学生练习同旁内角概念【检学】1.如图(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与∠2是同位角B、∠2与∠3是同位角C、∠1与∠3是同位角D、∠1与∠4不是同位角2.如图(5),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是同位角,∠A和是内错角,∠A和是同旁内角.3.如图(6),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②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4.如图(7),在直角 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名: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时:第7课时主备人:向汉龙时间:2015年3月19日小组成员:向迎春宋贻绣向汉龙唐精初稿课题:5.2.1平行线【学习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2.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学习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学习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学前准备】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示的教具【问题探索】b 1.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2,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的两条横及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他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他们还是相交直线吗?3.把三根木条看成三条直线,观察三根木条之间的关系,有几种可能性?4.自我演示.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然后思考:把a、b 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有没有直线b与a不相交的位置?5.同学交流并形成共识.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 的交点就会从A点的右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如下图cab【导学】---平行线定义、表示法1.结合演示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线的认识:①平行线是同一的两条直线②平行线是交点的两条直线aC 2.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 特别注意:直线a 与b 是平行线,记作“ ”,这里“ ”是平行符号. 思考: 如何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研学】----画图、观察、探索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1.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a 平行?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1)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2)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 3.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1)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平行公理:(2)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共同点:都是“ ”,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 的.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 ,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 ,也可在直线 .4.探索平行公理的推论. (1)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a 的平行线b 、c 是互相 . (2)从直线b 、c 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 ∥直线c.(3)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法验证b ∥c. (4)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用符号语言表达为:如果 那么(5)简单应用. 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两次,得到三条折痕,这三条折痕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检学】一、填空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2、两条直线L 1与L 2相交点A ,如果L 1‖L ,那么L 2与L ( ),这是因为( )。
3.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边必__________.4.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是________,两条直线平行,交点的个数是_____个.二、判断题.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三、解答题.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后判断.(1)直线a 、b 互相垂直,点P 是直线a 、b 外一点,过P 点的直线c 垂直于直线b.(2)判断直线a 、c 的位置关系,并借助于三角尺、直尺验证.2.试说明三条直线的交点情况,进而判定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情况. cb a讨论稿讨论要点记录:向迎春老师:所谓“数学化”是指如何由实际问题建构出它的数学模型,并应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