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天然对比度:人体组织可概括分为骨骼、软组织、脂肪和气体四类,由不同组织间天然存在的密度差别所显示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

●X线的荧光效应: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较长的荧光(肉眼可见),这种转换叫荧光效应。

●CT值:是表达组织密度的单位。

CT值是以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系数(衰减系数)同水的衰减系数对比换算出来的。

●窗宽: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

●T1WI:用短TR(<500ms)和短TE(<25ms)而显示长T1低信号(黑)和短T1高信号(白)的成像。

●T1弛豫:质子在受到射频脉冲激励后,吸收能量。

射频脉冲停止,纵向磁化开始,并释放能量,T1弛豫即纵向磁化恢复的过量和时间。

●螺旋CT:利用滑环技术的CT机,在扫描过程中X线管球作连续旋转,同时扫描床自动作匀速进床,从而在病人体表上的扫描线呈螺旋状,故称螺旋CT。

●高分辨CT●动态增强扫描填空●X线产生的具备条件:_自由活动的电子群_____电子群高速运行__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靶物质_●X线之所以能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基于X线的特性___穿透性___荧光效应_摄影效应____电离效应___,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__密度_____和厚度的差别。

●CT检查方法有:平扫___造影增强扫描___造影扫描__●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使用了两个角度的脉冲_90°脉冲____180°脉冲__●决定MR图像的组织参数有三个:_质子密度_T1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MRI设备中主要有:_磁体__梯度系统__射频系统__计算机系统__射频屏蔽和磁屏蔽__●根据异物特性分为不透X线异物及透X线异物。

●医学影像学包括_超声成像__、_γ闪烁成像_、__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_、_磁共振成像_、__发射体层成像_。

●X线与CT成像基础是靠相邻组织间的__密度__差别,而MRI则是靠MR_信号__差别。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_高密度_、__中等密度_、_低密度_。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腹外疝嵌顿性疝: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升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为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疝。

2、高血压危象:因紧张、疲劳、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导致重要脏器血液供应障碍而产生危急症状。

3、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液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4、癫痫持续状态:5、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6、门体分流性脑病:强调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形成侧支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而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7、亚临床性肝性脑病:对于有严重肝病尚无明显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而用精细的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而发现异常情况者。

8、原发性肝癌:由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9、伴癌综合征:指原发生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

10、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11、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12、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勇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13、贫血: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14、再障:是一组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细胞降低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15、R--S细胞:是指来源于被激活的生发中心后期的B细胞。

16、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组织、器官,使正常造血受到抑制,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和感染。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12、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可能触犯忌讳的人、事,常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取同义、同音字代替,或省缺字的笔划。
13、无句读:旧版古籍无句读的标志,更没有分词成语:是经过冶炼、长期习用而流传下来的固定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
15、典故:古诗文多用典,或称“用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7、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8、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9、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了文字。
10、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11、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51、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52、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53、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关系。
63、义界(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64、描写:即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6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66、比较:即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
67、举例:即举其一,以见其他。
68、由反知正:这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16、古译语:即音译的外来语。
17、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用,词的义项多起来了。
18、词义的减少:指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2. 实体:任何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3. 服务访问点: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4. 数据链路:物理链路加上实现控制数据传输的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5.争用期:就是以太网端到端往返时间2t,又称为碰撞窗口。

在局域网的分析中,常把总线上的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记为t。

二.填空题1. 网络接口层2.数据链路3.电气特性4. 127。

5.通信量6.闭环控制7.99.58.控制连接9.用户代理10.IP地址三.单项选择题1—5CAABD 6--10BBDDB四.多项选择题1.ABC2.AC3.AD4.AC5.AC五.判断改错题1.错误。

将“层次结构”改为“同步”2.错误。

将“不仅要”改为“只”;去掉第二句话或将“而且还要”改为“不需要”。

3.错误,将“就是在互联网中选择适当的路由”改为“除了实现路由选择外,还完成协议转换和速率匹配”。

4..错误,将合适改为不合适。

六.简答题1. 答:A:(-1 -1 -1 +1 +1 -1 +1 +1)×(-1 +1 -3 +1 -1 -3 +1 +1)/8 = 1B:(-1 -1 +1 -1 +1 +1 +1 -1 )×(-1 +1 -3 +1 -1 -3 +1 +1)/8 =-1C:(-1 +1 -1 +1 +1 +1 -1 -1) ×(-1 +1 -3 +1 -1 -3 +1 +1)/8 = 0D:(-1 +1 -1 -1 -1 -1 +1 -1) ×(-1 +1 -3 +1 -1 -3 +1 +1)/8 = 1因此,A站、D站发送了数据1,B站发送了数据0,C站未发送数据。

2. 答:由于802.3标准是基于CSMA/CD信道共享策略,而CSMA/CD协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当发送站正在发送数据时,若检测到冲突则立即中止发送,然后推迟一段时间后再发送。

1的数学符号

1的数学符号

1的数学符号
在数学中,“1”通常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也可以用罗马数字“Ⅰ”表示。

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数学领域或公式中,可能会用到其他的符号或表示方式,例如在概率论中可以用字母“p”表示概率等于1的情况。

因此,具体的数学符号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数学领域和公式进行判断和选择。

在数学中,数字1它有多个释义,以下为其中几个常见的含义:
1. 在集合论中,1表示所有非空有限集合的个数,即第一可数序集的势。

2. 在数学逻辑中,1表示逻辑真值“真”,即所有命题的真实性。

3. 在代数中,1表示乘法单位元,任何数乘以1都等于其本身。

4. 在几何学中,1表示长度、距离等度量单位的基准值。

5. 在概率论中,1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即概率为1的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数学符号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数学领域和公式进行判断和选择。

因此,对于数字1的数学符号,需要结合具体上下文来理解其含义。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新月体(cresent):增生的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堆积成层,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呈新月形或环状。

新月体常见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慢性肾炎晚期,双侧肾脏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表面呈细颗粒状,故称为颗粒性固缩肾。

肾病综合征:有些肾炎如膜性肾炎、脂性肾病、膜性增生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全身性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

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

晚期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子宫颈上皮内肿瘤(cin)即子宫上皮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的统称。

子宫颈原位癌:指子宫颈被覆上皮呈异型性增生,而异型性增生的细胞累及子宫颈粘膜上皮层,但病变局限于上层内,未突破基底膜。

小叶原位癌:来自小叶的终末导管肌腺泡,主要累及小叶,癌细胞局限于管泡内,未穿破基底膜,小叶结构存在。

结核球(tuberculoma)为纤维组织包绕干酪样结核病变或阻塞性空洞被干酪物质充填而形成的球形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多数为单发,少数可多发。

伤寒(typhoid)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病变特征的机型传染病。

原发综合症: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为原发综合症。

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是指坏死灶呈条索状向小叶内伸展构成中央静脉之间、门管区之间或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的桥状连接。

坏死处伴有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成为纤维间隔而分隔小叶。

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假小叶:肝硬化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肝硬化:一种常见肝病。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一子的名词解释

一子的名词解释

一子的名词解释一字,汉语中的一个基本汉字,它是由“一”和“丨”组成。

在字形上,一字由一横和一竖构成,横向表示“一”,竖向表示“丨”。

一字作为一个基本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引申义,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一子的意义。

一字在数学上代表数字1,代表最小的整数。

1是一个基本的数字,也是所有数字的起点。

它承载着数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在数学中,1还可以是一个因子,可以与其他数字相乘,保持其他数字不变。

一字在语言中代表的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数量。

它具有量化的作用,可以指示具体的数量,例如,“一个人”、“一个苹果”。

一字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事物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如“独一无二”。

一字还具有表示顺序和先后关系的意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字可以表示首位、第一、开始等。

它可以表达时间或空间上的起点和序列的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路走来”等都是以一字表示起点和开始的用法。

一字在文化上有深远的意义和象征意味。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一字相关的传统和习俗。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对联“一帆风顺”,寓意着顺利和成功。

在婚礼上,新人之间会敬酒一百一,寓意百年好合。

这些都是通过一字来表达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除此之外,一字还具有哲学思考和思想意识的启迪。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字体现了无极之道和万物生成的理论。

一字代表着“一始”和“一终”,是所有事物出现和消亡的根源。

“夫唯无以毙故强者”的思想观念便是从一生中的长度与深度中得出的。

另一方面,一字也可以引申为“均衡”和“平等”的意义。

在社会发展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中,一字代表着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一人一票”、“平等待遇”等都是通过一字来表达平等和公正的理念。

在现代科技中,一字也有着其独特的含义。

在计算机科学中,一字是最基本的记号,代表着二进制中的最小单位。

同时,在密码学中,一字也代表着加密和解密的算法和原理。

一字体现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力量。

总的来说,一字是一个中文汉字,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引申义。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花卉学:是研究草本及木本花卉的分类、繁殖、栽培及应用的科学。

2)生长:是植物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

3)发育:是植物器官和机能的形成与完善。

4)光周期:是指一天中日出日落的时数或明暗交替的时数。

5)生命周期:花卉一生中的变化。

6)年周期: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变化。

7)光周期现象:是指光照周期长短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

8)春化作用:某些花卉必需低温才能完成花芽分化和开花的现象就称春化作用。

也称感温性.9)花芽分化:是指叶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向花芽的生理和组织状态转化的过程。

10)一年生花卉:在一年内完成其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直至死亡的生命周期。

11)二年生花卉:在二年内完成其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直至死亡的生命周期。

12)宿根花卉:指那些地下部分的形态正常,不发生变态的现象;地上部分表现出一、二年生花卉现状,但又能存活多年的花卉。

13)球根花卉:地下部分的根或茎发生变态,肥大成球状或块状,以度过寒冷的冬季或干旱炎热的夏季(呈休眠状态)14)有性繁殖: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合子发育成的胚在生长发育成新的个体的过程。

15)种子的休眠:具有生活力的种子的处于适宜的发芽条件下仍不正常发芽。

16)无性繁殖:又称为营养繁殖,是一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的繁殖。

17)扦插繁殖:植物的营养器官脱离母体后,在生出根和芽发育成新个体的方法。

18)嫁接繁殖:是指把两株植物的各部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新植株的繁殖方法。

19)花期控制:即采用人为措施,使观赏植物提前或延后开花的技术。

20)促成栽培:使花期比自然花期提前的栽培方式。

21)抑制栽培:使花期比自然花期延后的栽培方式。

22)阶段性:在年周期中表现最明显的两个阶段,即生长期和休眠期的规律性变化。

二、简答题、问答题1)世界花卉生产特点:1)花卉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2)生产的现代化3)产品的优质化4)生产、经营销售的一体化5)花卉的周年供应2)世界花卉的发展特点:1)切花市场需求逐年增加2)扩大面积,转移基地3)观叶植物发展迅速4)野生花卉的引种5)研究培育开发新品种3)水分对花卉的影响:1)水分不足时,植株呈萎蔫现象2)水分过多时,土壤中缺乏空气,根系失去正常作用,植株生长出现不正常现象4)栽培土壤的要求:应具备良好的团粒结构,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并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酸碱度适宜。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期中考试一名词解释(1)全位错:位错的柏氏矢量等于点阵矢量的整数倍的位错。

(2)不全位错:柏氏矢量小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

(3)交滑移:螺位错在滑移面上滑移受阻后,绕到与此滑移面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滑移,称为交滑移。

(4)小角度晶界:晶界两侧晶粒的位相差很小的晶界,小角度晶界基本上由位错组成(5)固溶体:溶液中各处的成分与结构相同,是单一的相,在固体状态时称为固溶体。

二简答题与辨析题(1)相与组织;组织:指各种晶粒的组合特征,即各种晶粒的相对量、尺寸大小、形状分布等形貌特征,有多相组织、单相组织。

相:结构相同,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特点:;相与相之间存在有明显的界面,界面两端,物质性质有飞跃性的改变一个体系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相。

(2)肖脱基缺陷和弗兰克尔缺陷;肖脱基缺陷:晶体中某结点上的原子脱位,一般进入其它空位或者逐渐迁移至晶界或表面,其脱位产生的空位称为肖脱基缺陷。

弗兰克尔缺陷:晶体中的原子脱位挤入结点间的间隙,形成间隙原子,其原处结点产生空位。

将这一对点缺陷(空位和间隙原子)称为弗兰克尔缺陷。

同:都是点缺陷异:两种缺陷中脱位原子迁移的位置不一样,且弗兰克尔缺陷包含间隙原子及空位两种点缺陷。

(3)刃型位错与螺型位错;刃型位错: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的位错。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平行于位错线的位错。

同:都为线缺陷,都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滑移运动,运动的结果都是在位错线滑移过的区域之中,造成了上下两半晶晶体整体相对位移过一个b的距离都具有易动性。

异:刃型位错畸变发生在与位错线垂直的方向上,伯氏矢量b与位错线垂直;螺型位错畸变发生在与位错线平行的方向上,伯氏矢量与位错线平行;螺型位错中不存在多余半原子面,而是垂直于位错线的原子平面发生了螺旋状的扭曲;螺型位错可分为左螺型位错和右螺型位错,与正负刃位错不同,左右螺型位错不能相互转化,旋转方向不变。

(4)滑移与交滑移; 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滑移面)和晶向(滑移方向)产生相对位移,且不破坏晶体内部原子排列规律性的塑变方式。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学习目标定向: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绩目标定向: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目标设置: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体育团队:由体育教师、学生或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在同意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工作的组织形式运动兴趣:指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动机: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的需要,与参与运动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指个体积极主动的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归因: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之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其主要心理特征: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思维、情绪失调、人际关系不良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焦虑: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心理技能: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的,在人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能心里技能训练: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技能的目地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离心生长:树木生命周期中生长与衰亡的变化规律类型之一。

树木自播种发芽或经营养繁殖成活后,以根颈为中心,根和茎均以离心的方式进行生长。

即根具向地性,在土中逐年发生并形成各级骨干根和侧生根,向纵深发展;地上芽按背地性发枝,向上生长并形成各级骨干枝和侧生枝,向空中发展。

这种由根颈向两端不断扩大其空间的生长,叫“离心生长”。

离心秃裸:根系在离心生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干根上早年形成的须根,由基部向根端方向出现衰亡,这种现象称为“自疏”。

向心更新:当离心生长到达某一年龄阶段时则生长势衰弱,具潜伏芽地树种,常于主枝弯曲高位处,萌生直立旺盛的徒长枝开始进行树冠的更新称“向心更新”向心枯亡:随着向心更新徒长枝的扩展,加速主枝和中心干的先端出现枯梢,全树由许多徒长枝形成新的树冠,逐渐代替原来衰亡的树冠,这种由外向内,由下而上直至根颈的枯亡现象称向心枯亡。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花芽分化: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过程。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主导因子:是指生物体赖以生存的诸种生态因子中一二个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起关键性作用的因子。

植物生态型分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

生态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生物因子。

植物抗性:抗旱性、抗涝性、抗冷性、抗热性、抗盐性、抗冻性、抗污染性、抗病性植物根系分布特点:果树实生根系在土壤中分为2~3层,上层根群角(主根与侧根的夹角)较大,分枝性强,易受地表环境条件和肥水等的影响;下层根群角较小,分枝性弱,受地表环境和肥水条件的影响较小。

依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与生长方式,可分为水平根和垂直根。

与地面近于平行生长的根系称为水平根,与地面近于垂直生长的根系为垂直根。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

2、肌节:相邻的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4、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5、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6、肺门:肺纵隔面中央处的凹陷称肺门,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

7、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8、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

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结构出入肾的门户。

9、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围成的潜在密闭性腔隙。

10、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1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走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12、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于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13、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脊神经根、脂肪、椎内静脉丛、淋巴管等,临床硬膜外麻醉时将药物注入此隙。

15、血脑屏障:指的是位于血液和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的屏障。

16、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7、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

18、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21、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在膜上传播开来,这种电位变化是由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的,称为动作电位。

2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后,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一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一

一、名词解释:1、【府院之争】1916 年6 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彼此争权夺利。

1917 年2 月以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受到以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的反对。

5 月段祺瑞指使督军团强迫国会通过宣战案未遂,要求解散国会。

黎元洪下令将段免职。

段即在天津设军务总参谋处,与黎对抗,致使北洋政府完全瘫痪。

时称为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府院之争,实质上反映了美、日两国在争夺中国权益上的矛盾和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争夺势力的矛盾。

2、【护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以拥护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标志的革命运动。

1917年7月,孙中山发出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的号召。

率驻沪海军和原国会议员到广州,联合滇、桂军阀,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

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出师讨段,发动护法战争。

1918年5月,孙中山在桂系军阀陆荣廷排挤下辞职赴沪。

护法军政府成为南方军阀的政权,并向北洋军政府靠拢,酝酿南北议和,护法运动遂告失败。

3、【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与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为全国性的罢市、罢工、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活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4、【五卅惨案】1925年5月初,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为抗议日资本家无理开除中国工人举行罢工,日资本家枪杀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并打伤10余人。

5月30日,上海2000余学生在租界内进行反帝宣传,声援工人斗争。

以英为首的租界当局,出动武装警察,拘捕学生。

后万余群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遭到了英帝国主义的血腥镇压,当场死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级:由一列喷嘴与同它相配合的动叶栅构成的基本作功单元。

它是与蒸汽进行能量转换的基本单元。

2、级的平均反动度:Ωm =△h b/△h t*反动度就指平均反动度。

(△h b-动叶汽道内膨胀时所降落的理想焓降;△h t*-整个级的滞止理想焓降)3、凝汽器冷却倍率:m=D W/D C称为凝汽器冷却倍率,它表示凝结一公斤蒸汽所需要的冷却水量(D W-凝汽器的冷却水量;D C-凝汽器的排汽量)4、叶片动频率:动叶片高速旋转时的自振频率称为动频率。

评价叶片振动的安全性,以其动频率为基准。

f d=f j2+Bn2,f d,f j-同一叶片相同振型的固有动频率和经温度修正后的静频率;n,B-动叶片的工作转速和动频系数。

5、频率分散度:在汽轮机同一级中所测得叶片(叶片组)的最大静频率差与其平均值之比。

△f s=[2(f max-f min)/ (f max+f min)]*100%。

6、柔性轴:一阶临界转速低于汽轮机工作转速的轴。

7、刚性轴:一阶临界转速高于汽轮机工作转速的轴。

8、节流调节:由一只或几只同时启闭的调节阀来控制进汽量的配汽方式。

9、喷嘴调节;由几只依次启闭的调节阀来控制进汽量的配汽方式。

10、速度变化率:零负荷和额定负荷对应的转速之差与额定转速的比值,称为速度变化率δ=[(n max-n min)/n0]*100%11、迟缓率:ε=[△n/n0]*100%(△n-同一负荷下最大转速变动值,n0-额定转速)综合:1、1、简要描述级的能量转换过程。

掌握典型级的最佳速比;影响级的轮周效率的主要因素;重热现象产生的原因及作用;弗留格尔公式;喷嘴调节式汽轮机各级压比、焓降的变化规律。

1)级的能量转换过程:先将蒸汽的热能在其喷嘴叶栅中转换为蒸汽所具有的动能,然后再将蒸汽的动能在动叶栅中转换为轴所出的机械功。

2)最佳速度比是指轮周效率ηu最高时,所对应的速度比称为最佳速度比。

纯冲动级的最佳速比(X1)OP=1/2COSα1;反动级的最佳速比(X1)OP=COSα1;冲动级的最佳速比(X1)OP≈COSα1/[2(1—Ωm)]3)影响级的轮周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速度系数φ、ψ以及余速损失系数ζc2,其中ζc2的影响最大,其大小取决于动叶出口绝对速度ηu=(△h t*-△h nζ-△h bζ-△h c2)/E0=1-ζn-ζb-ζc2(1-u1) ,ζn、ζb、ζc2----喷嘴能量损失系数、动叶能量损失系数、余速能量损失系数,当达到最佳速比时,ηu为最高。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3.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4.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得满足程度。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及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7.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或者说,他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8.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平在技术水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9.(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曾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2)边际替代率:
解答题:
1消费者均衡
2最优生产组合
3影响需求的因素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因素
4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1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

背景 background通常是指衬托出异常的正常场值或平均干扰水平。

背景可以是系统的(区域性的),也可以是随机的(局部的)。

如一个地区的磁场的平均强度为几十伽马,而在某些测点上的强度达到几百或几千伽马,则这些高强度的测点称为异常点,而几十伽马的平均磁场强度,相对地称为这些异常的背景。

背景值 background value表示*背景高低的数值。

对不同的物探方法确定背景值都有具体要求。

背景值不等于异常下限。

如激发极化法的异常下限为:ηs异常下限=ηs背景+3 ×均方差×ηs背景测点station指按一定比例尺布置的供物探仪器(如磁力仪,重力仪)或通过仪器的附属设备(如地震检波器、电极)等进行观测的点位。

有时测点和记录点不完全一致。

如重力、磁法的测点就是记录点。

当进行电剖面法梯度测量时,测点(跑极点)不是记录点,进行梯度测量的两个测点的中点(O点)是记录点。

当进行对称四极电测深工作时,其测量电极(MN)、供电电极(AB)的移动点位都属于跑极点,但其记录点或测点则为MN电极的中点(O点)。

测量电极potential electrode在地面、井中、坑道中进行电法工作时,为了测量电位差而选用的接地物,称“测量电极”。

一般的测量电极用紫铜棒,其长度依需要选定。

在特殊条件下,测量电极还有用特殊物质的和不同形状的。

如不极化电极多为陶瓷的,有的还用帆布或塑料外装。

实验室则有更特殊的不极化电极。

测线line指按一定比例尺沿一条直线布置的观测点组成的观测线。

如地震勘探中所指的地震剖面(由检波器组成的线状排列);重力、磁法、电法,放射性勘探中所指均匀布在一条条直线上的测点组成的线。

布置测线一般应当垂直矿体走向。

场field是物理场的简称,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存在于整个空间。

物质之间的互相作用,除了直接接触之外,就是依靠场来传递的。

如传递电磁力灼为电磁场,传递万有引力的为引力场等。

地球物理场则是指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效应的区域或空间,如重力场、磁场、电场、弹性波场、放射线场等。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一1.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正、副、复变质岩2.变质促进作用:原岩在地球内力促进作用下,矿物成分、结构、结构发生变化,变化过程基本维持液态状态。

3.变质重结晶作用:化学成分不变,结构改变、矿物颗粒加大,不产生新矿物。

如灰岩变成大理岩。

4.变质结晶促进作用:岩石基本维持固态,并使崭新矿物产生、旧有矿物消失的促进作用。

通过变质反应实行。

5.变质反应:岩石基本保持固态,使新矿物产生、旧矿物消失的化学反应。

举出1―2个变质反应。

6.交代作用:在变质促进作用中,存有物质的带进拎出来,岩石化学成分、结构、结构都必须出现发生改变。

例如:ka++kalsi3o8=naalsi3o8+k+7.变质分异作用:原来均一的岩石变成不均一的岩石,产生条带、细脉、斑块等各种各样聚集体、变斑晶等。

8.为丛藓科扭口藓变质:原岩为变质岩,再共振变质促进作用。

入变质.....,副变质.....9.行进变质:原岩为变质岩,再共振变质促进作用,后期(次)比前期(次)变质温度低。

举例。

10.退变质:原岩为变质岩,再叠加变质作用,后期(次)比前期(次)变质温度低。

举例。

11.正变质和副变质岩:正变质岩:原岩为岩浆岩。

举例。

副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

举例。

12.变形与碎裂作用:在应力作用下:在地壳浅部,使岩石、矿物物发生碎裂、脆性变形;在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岩石、矿物发生塑性变形。

13.已连续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就是氢铵二者,反应物消失时,反应物消失时,生成物就构成了。

14.不连续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成分可变的固溶体,生成物形成时,反应物并不消失,只是成分改变.15.共生女团:天然岩系统处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发化学平衡的矿物女团。

共生女团的5个标准.16.共生分析:从研究变质岩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出发,应用相律,分析矿物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及物化条件的关系。

17.变质相:一定温压范围内形成的各种化学组成的变质岩中的一套变质矿物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复习题1、仪器分析:指在分析化学中运用待测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并采用特定的分析仪器确定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2、AES基本原理:待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高能态不稳定,迅速返回到低能态,并辐射出具有特征波长或频率的谱线。

通过测定特征谱线的波长或频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3、激发电位:(Excited potential)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以eV表示。

每条谱线对应一激发电位。

4、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降的效应。

5、最后线:当渐渐减小待测元素的含量时,该元素产生的所有特征谱线中最后消失的谱线。

它一般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或共振线。

(或称持久线。

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第一共振线。

)6、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离子线(火花线)。

与实验条件有关。

7、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

一般也是最灵敏线。

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易有关。

8、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最后线或几条灵敏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7、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8、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9、多普勒变宽(Doppler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的热运动而引起的谱线变宽,又称为热变宽。

10、压力变宽:由同种原子或与其它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1、劳仑兹变宽:由待测原子与其它原子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2、共振变宽:由待测原子与待测原子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13、自然变宽: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具有的宽度。

14、基体效应:样品中除待测物以外的其它组份称为基体,基体效应是指试液基体成分在测定分析时对被测元素响应信号所造成的影响。

15、色谱法(chromatography):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16、色谱分析法:是将待分析样品的各组分进行分离,然后顺序检测各组分的含量,它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17、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体表面活性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18、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实现分离的方法。

19、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交换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20、空间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21、正相分配色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法。

22、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分配色谱法。

极性大的先流出,适于非极性组分分离。

23、色谱图:试样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从柱后流出,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各组分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化为电压或电流信号再由记录仪记录下来。

所得的电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流出曲线,也称色谱图。

: 试样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峰极大值(点)时所经过(需要)的时24、保留时间tR间。

25、相对保留值r: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2,126、分配系数K: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

用K表示。

27、分配比 k: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又称容量因子,k表示。

28. 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用R表示。

分离度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色谱峰分离效能的指标。

29、相对校正因子f?:组分i的相对校正因子fi?为组分i与标准物质s的绝i对校正因子之比(fi / fs)。

30、内标法: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入到准确称量的试样中,根据试样和内标物的质量以及被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峰面积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31、浓度型检测器:测量组分浓度的变化的检测器,其响应值与组分的浓度成正比。

32、质量型检测器:测量组分质量流速变化的检测器,其响应值与单位时间进入检测器的组分质量成正比。

33、噪声R:无样品通过时,由仪器本身和工作条件等偶然因素引起的基线的起N伏。

34、检测限(敏感度):组分峰高为噪音二倍(或三倍)时的灵敏度。

35、梯度洗脱:在一定分析周期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从而使流动相的极性相应变化,以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

梯度洗脱:就是在分离过程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极性的溶剂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它们之间的比例。

从而使流动相的强度、极性、PH值或离子强度相应地变化达到提高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的目的。

36. 离子选择电极:是对某种特定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的一种电化学传感器。

其结构一般由敏感膜、内参比溶液和内参比电极组成。

37、指示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随溶液中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38、参比电极:一种电极的电位不受溶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其电位值基本固定不变的电极.39、液接电位:两种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接触界面两边存在的电位。

40、钠差:在PH>9的溶液中,普通玻璃电极对Na+也有响应,因而求得的H+活度高于真实值,即PH读数低于真实值,产生负误差。

41、酸差:在PH<1的溶液PH值相等时,普通玻璃电极测得的PH值高于真实值,产生正误差。

42、直接电位法:根据待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浸入试样溶液中组成原电池;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然后根据电极电位(实为电池电动势)与有关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关系(NERST方程式),求出造就则组分含量的方法。

43、电位滴定法:在用标准溶液滴下待测物容液的滴定过程中,借助监测待测物(或滴定剂)指示电极的电位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法。

电位滴定法:借助测量滴定过程中电池电动势的突变来确定滴定终点,再根据反应计量关系进行定量的方法。

44、摩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观看吸光度。

45、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W/V),厚度为1CM的吸光度。

46、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加强同时使吸收峰长移的基团。

(或含有孤对电子,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度的一些官能团。

)47、生色团(发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叫生色团。

或(凡是可以使分子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带的原子或原子团)。

48、红移(长移):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

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49、蓝移(紫移):当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济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50、倍频峰:分子的振动能级从基态跃迁至第二振动激发态、第三振动激发态等高能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51、基频峰: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若振动能及由基态(V=O)跃迁至第一振动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

52、特征峰:凡是可用于鉴别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53、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

54、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

55、化学键合固定相: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机分子固定液的官能团键合在担体(硅胶)表面所形成固定相。

56、流动相:在色谱分析法中,冲洗剂称为流动相。

57、基线:在操作条件下,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即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在实验条件下,反映检测器系统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称为基线)。

58、色谱流出曲线:试样中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按先后次序经过检测器时,检测器就将流动相中各组分浓度变化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由记录仪所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或信号——流动相体积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

59、塔板理论:塔板理论认为,一根柱子可以分为n段,在每段内组分在两相间很快达到平衡,把每一段称为一块理论塔板。

设柱长为L,理论塔板高度为H,则:H = L / n 式中n为理论塔板数60、速率理论:速率理论认为,单个组分粒子在色谱柱内固定相和流动相间要发生千万次转移,加上分子扩散和运动途径等因素,它在柱内的运动是高度不规则的,是随机的,在柱中随流动相前进的速度是不均一的。

61、锐线光源:光源发射线的中心频率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而且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小得多时,则发射线光源叫做锐线光源(能发射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光源)。

62、紫外—可见光谱:是由于分子中的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而每个电子能级上耦合有许多的振-转能级,所以处于紫外-可见光区的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63、指纹区:在1350~650 cm-1 区域内,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因变形振动产生的谱带。

这种振动与整个分子的结构有关。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整个分子特征。

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将该区域称为指纹区。

64、原子发射光谱:构成物质的原子受到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由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或较低能级的激发态时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发射光谱。

65、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原子发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发射光谱法。

66、原子吸收光谱:气态的基态原子对同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辐射具有吸收能力的现象,所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67、原子吸收光谱法:利用原子吸收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称为原子吸收光谱法。

68、元素光谱图:由一定含量的几十种元素,按一定的摄谱条件与纯铁并列摄谱,再经放大20倍制成的一套按波长排列的光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