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

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

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

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入新课(5分钟)你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一个摩擦起电的实验吗?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摩擦后都带上了电,吸引碎纸屑?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例如塑料尺、塑料笔套、圆规等进行实验。

学生结合实验回答,有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碎纸屑。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2)B 与B 作用(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班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协作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班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学校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熟悉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熟悉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失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同学试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和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直观地了解电荷的存在和种类,从而深入理解电荷的概念。
-设计电荷检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电荷的种类。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并总结规律。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摩擦起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以气球、梳子等日常用品为例,让学生观察摩擦起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互作用规律。
2.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3.静电现象的防护与应用,了解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4.运用库仑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静电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何影响?
-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防护静电现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带何种电荷。
-运用库仑定律计算电荷间的作用力。
-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6.教学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两种电荷教学设计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有兴趣的观看。

交流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一种基本的物理性质,表征物体所具有的静电性质。

通过对电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两种电荷的教案,供参考。

教案一: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2.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电荷分离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塑料梳子、玻璃棒、金属导线等。

2.实验材料:细绳、小纸片等。

3.教具:电荷分离动画视频、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电荷分离动画视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梳子梳理头发后,能够吸引小纸片呢?”Step 2:探究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15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a.用干燥的毛巾擦拭玻璃棒,然后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b.用毛巾擦洗塑料梳子,然后用细绳系在梳子上;c.观察细绳受到的力的方向。

2.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棒和梳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提出正负电荷的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正负电荷的产生与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Step 3: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20分钟)1.介绍电荷相互作用的概念,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分析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规律。

3.进行实验验证:a.将两个带电体分别靠近和远离,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b.利用金属导线将两个带电体连接,观察导线两端的现象。

4.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同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异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Step 4:应用与拓展(10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导线两端的表现来判断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荷性质。

2.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并阐述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荷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5. 巩固: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正负电荷定义和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验电器、橡胶棒、毛皮、丝绸、气球等。

2. 教学课件:正负电荷的图片、动画演示电荷相互作用等。

3. 参考资料:电荷相关的研究论文或科普书籍。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雷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电现象。

2. 定义电荷: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解释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展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

4. 互动提问:询问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并分享讨论成果。

九、作业布置:1. 设计一道简单的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电荷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复习电荷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十、板书设计:1. 正电荷定义:相互作用:2. 负电荷定义:相互作用:3. 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电荷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概念,对于理解电学相关内容至关重要。

在进行电荷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和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特性。

以下是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实验探究电荷的产生和性质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荷的产生和性质。

2.实验材料:玻璃棒、丝绸布、塑料棒、毛皮、电荷检测器等。

3.实验步骤:-实验一:玻璃棒和丝绸布的带电实验a.将玻璃棒擦拭干净,然后用丝绸布擦拭几次。

b.用电荷检测器检测玻璃棒的电荷状态。

c.反复执行该步骤,观察玻璃棒带正电荷的现象。

-实验二:塑料棒和毛皮的带电实验a.将塑料棒擦拭干净,然后用毛皮擦拭几次。

b.用电荷检测器检测塑料棒的电荷状态。

c.反复执行该步骤,观察塑料棒带负电荷的现象。

4.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材料带电的方式和电荷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5.拓展应用:让学生设计并进行其他有关电荷的实验,如电荷相互作用实验、电荷的传导实验等,加深对电荷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种实验性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电荷的产生和性质,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设计二:游戏互动学习电荷概念1.游戏目的: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特性。

2.游戏准备:准备电荷卡片、电荷棒、电荷检测器等游戏道具。

3.游戏规则:-赛跑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人持一支电荷棒,其他队员持电荷卡片,设定终点线。

发令后,队员们尽快将电荷卡片放到正确的电荷棒上,第一个到达终点线的小组获胜。

-电荷对对碰:将学生分成两队,每队一名学生持电荷棒,其他队员持电荷卡片,根据老师的口令快速找到匹配的电荷组合。

匹配正确的队伍得分。

4.游戏讨论:在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游戏经验和体会,引导他们讨论电荷的相互作用和性质。

5.拓展应用:根据游戏中涉及的电荷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深化对电荷概念的理解。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第一篇:两种电荷的教案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1、摩擦起电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

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怎么设计】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4、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学习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及电荷的移动。

教具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散开的塑料绳,碎纸屑、验电器、金属棒学法指导阅读课本第32-34页,利用双色笔将书中重点勾画出来,看完书后对重点知识点默记一次,完成自学检测。

一、温故知新: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关于热机的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机做的有用功越多,效率一定越高B.热机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C.热机做一定的有用功,消耗的燃料越少,效率一定越高D.热机做功越快,效率一定越高二、自主学习:(一)、两种电荷阅读课本32页至33页内容,请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1.摩擦起电: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现象:______________ 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 __。

结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演示图15.1-1①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两种电荷库仑定律的教案示例x范文

两种电荷库仑定律的教案示例x范文

两种电荷库仑定律的教案示例x范文第一篇:两种电荷库仑定律的教案示例x范文两种电荷库仑定律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掌握两种电荷;(2)定性了解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3)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模型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点电荷,研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互相作用力问题——库仑定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计算及方向的判定——库仑定律。

2.真空中点电荷间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从牛顿第三定律,是难点。

三、教具1.演示两种电荷间相互作用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2支)2.定性演示相关物理量间关系铝箔包好的草球、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绝缘性好的丝线、绝缘性好的支架、铁架台。

四、主要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

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但是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化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

在当前出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2.教学过程设计(1)研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

(教案)两种电荷

(教案)两种电荷

第15.1节《两种电荷》教案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知道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情境引入】实验导入:教师拿气球在一个同学头发上摩擦后发现头发都被吸起来了,而且气球稍微移动时顺势吸到另一同学脸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新课讲授】(一)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动手实验:a.把塑料梳子与自己头发摩擦,然后将梳子靠近小纸屑。

b.将各种文具与自己的头发或丝绸摩擦,然后分别靠近小纸屑或碎头发。

(2)交流讨论: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总结:①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②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PPT展示问题:(1)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会怎样?(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种类相同吗?【分析总结】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反现: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教师: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同学们知道是怎样规定的吗?学生: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学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教案1:引入静电电荷主题:介绍静电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现象,如橡皮擦与头发摩擦后吸引等,引导学生思考发生了什么。

解释这是因为摩擦产生了电荷,从而产生了静电吸引。

2. 介绍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说明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相互吸引,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3. 进一步研究电荷:让学生用带有静电的橡皮擦和头发相互作用,观察它们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产生这些现象的规律。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电荷和带有电荷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案2: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主题:介绍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特征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区分它们。

教学步骤:1. 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举例说明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如金属和橡胶。

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导体可以传递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解释这是因为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能够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

3. 实验演示:使用金属导线和塑料棒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用导线连接两个带有电荷的物体,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然后用塑料棒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导体可以传导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请注意,以上仅为两个可能的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以及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4.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难点: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起电的定义,即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摩擦起电时会生成什么?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带电体的性质。

4.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种类,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验电器介绍:讲解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电器,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6. 电荷量介绍:讲解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符号C),让学生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化学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化学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化学两种电荷教案
课题: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正负电荷的概念,认识电荷的基本性质。

2. 掌握正负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3. 能够描述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产生。

4. 能够应用电荷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电荷的概念、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产生。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电荷棒、头发、塑料袋、铁屑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电荷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作用和影响。

2. 学习:讲解正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介绍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概念。

3. 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电荷棒和头发带电、用电荷棒吸引铁屑等,让学生亲身体会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拓展: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些与电荷相关的实际应用,如静电吸尘器、电子束在显微镜中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电荷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性。

5. 总结:对电荷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电荷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但学生对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产生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

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

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④验电器的构造:在图中标出。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不同。

小组成员充分挖掘教材,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内的统一见解。

然后组间展示和点评。

教师疑难点拨。

点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
本性质检验。

(吸引轻小物
体)
方法二:利用电荷间的作
用规律检验(吸引时两种情
况)
方法三:用检验仪器——
验电器
①验电器结构:如右图
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③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讨论: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带电的多少?
附:板书设计
15.1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原子及其结构
4.摩擦起电的实质
5.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观察”;核心概念(关键词)为:“摩擦起电现象”,属于事实性知识。

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探究并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属于事实性知识。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的核式模型”,属于事实性知识。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通过实验”;行为动词为“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物质的导电性”,属于概念性知识。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知道”、“认识”隶属的认知水平为“了解”。

“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

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两种电荷”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1.任务情景:九年级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时,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评价。

2.任务撰写:根据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合作实验,探究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的作用。

3.指导语:先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内合作实验。

4.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