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事迹和品质。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和牺牲经过。

强调刘和珍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1.3 教学活动播放相关背景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刘和珍的事迹。

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感受。

第二章:词语解释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

2.2 教学内容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分析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 教学活动学生查找并解释生僻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作用。

学生分享对词语理解的心得。

第三章:文本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表达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文本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分享对文本分析的见解。

第四章:情感态度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无私和勇敢精神。

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启示。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精神对自身的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认同和尊重。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表达。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刘和珍精神应用到生活中。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刘和珍精神的应用和拓展思考。

第六章:文学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记念刘和珍君》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介绍《记念刘和珍君》发表的时代背景。

分析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探讨鲁迅为何选择刘和珍作为纪念对象。

6.3 教学活动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学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能够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教学难点:(1)鉴赏文学作品,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2)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如讽刺、幽默、抒情等;(3)强调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特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刘和珍君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

简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牺牲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

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刘和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分析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如讽刺、对比等。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6.2 角色扮演学生选择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扮演,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动机,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写作练习7.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写作话题。

学生根据话题,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写作练习。

7.2 作文互评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八、课堂讨论8.1 探讨课文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珍惜友谊。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探讨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点。

(2)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感恩心和爱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收阅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鲁迅对她的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和仿写练习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们更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另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针对这一点,我会尝试在课堂上创造更多轻松、包容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举例:分析“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等句子,理解其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2)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敢于对现实进行批判。
举例: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现实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理解鲁迅作品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鲁迅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审美情趣。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仿写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当代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教学内容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三·一八”惨案相关背景。

②了解掌握分析句子、人物塑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综合文章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②通过讨论探究,培养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以及他们对正义不懈追求的精神。

②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着用作者的思维方法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①综合文章信息,梳理人物形象②对鲁迅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③提升自己认识社会的能力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min)同学们,我们把窗户和门全部打开怎么样?(不行)那如果把屋顶掀开呢?鲁迅曾经在1927年《无声的中国》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鲁迅写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

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鲁迅在1927年年《答有恒先生》就写到:“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

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

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

”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

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

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讲述了刘和珍同学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她离世后给同学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和感恩。

1.2 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2. 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感受文章中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短篇小说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短篇小说,以及《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等散文集。

2.2 文章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文章主人公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勇敢地保护同学,自己却不幸遇难。

鲁迅为了纪念刘和珍,以及她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三章:文章主题与结构3.1 主题本文的主题是纪念刘和珍,传递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文章通过讲述刘和珍的事迹,展现了她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品质,以及她离世后给同学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3.2 结构本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及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表现。

第二部分(5-14段):讲述刘和珍离世后,同学们对她的怀念和悲痛。

第四章:教学重点与难点4.1 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理解文章中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3. 分析刘和珍的英勇品质及其对同学们的影响。

4.2 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2. 深入剖析刘和珍的事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情感。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主题、结构、重点难点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事迹的理解和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二、通读课文,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 分析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4. 探究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探讨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事迹的心得体会。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生平和作者写作背景。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刘和珍的事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等。

2. 参考资料:搜集相关刘和珍的资料,方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刘和珍的态度,评价学生情感教育的成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刘和珍事迹的主题演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优秀教案篇二:优秀教案教案文本分析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层次设计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刘和珍切入——讲述文章第二部分回忆刘和珍——分析刘和珍所做事迹极其性格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的着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其它章节有没有写到刘和珍——明确:有,如第一节2、勾画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内容,说一说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明确(ppt4):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渴求真理,追求进步)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本性善良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使命感和责任感强,有情有义)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嫉恶如仇,勇于反抗)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热爱祖国,热心政治,⑻中弹牺牲。

(勇敢坚强,不惧牺牲)小结: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3、展示刘和珍的图像,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由摘录的句子连缀成的诗)第二课时——分析一二部分教师语:刘和珍,年仅22岁,如此年轻,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一朵盛放的花就这样被无情的践踏和毁灭。

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亮出他的匕首——拿起他的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但我们看看他是什么时间完成这篇文章的呢提示:看三处时间牺牲时间3月18日;追悼会时间3月25日;写作时间4月1日;这意味着惨案发生后已过两周的时间鲁迅先生才写了这篇文章。

一自由诵读一二节,思考以下问题:(分组讨论)1、鲁迅先生为什么迟迟没有动笔写,在文中寻找依据1)“可是我无话可说……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2)“长歌当哭……”3)“出离愤怒……菲薄祭品”2、写作此文的原因又是什么1)生前爱看先生的文章2)在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3)“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两处,可理解为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4)“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唤醒庸人)3 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

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P29-12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二针对一二部分难点提问1、可能疑点如下: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3)关于“庸人”的一句如何理解2、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后顺便梳理第二节的思路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

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第三课时——分析六七段一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

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歌可泣。

(1)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2)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

板书:刘和珍——微笑温和(沉痛、惋惜)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二问题设计: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

(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

)2.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

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

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

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

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

三【巩固练习】(第七节)19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20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2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2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③指写这篇文章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4.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D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C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6.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B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第四课时——总结课一、导入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

”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

──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1.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明确: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