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丁有宽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安排看的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安排看的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安排看的书目
一、常读常新
1、课程标准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专业杂志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即《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3、教育名著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二、走近名师
1、《霍懋征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
2、《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
3、《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4、《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5、《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6、《靳家彦与语文导读法》
7、《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8、《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10、《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
11、《薛法根教学专辑》
12、《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
13、《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法》
14、《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
15.《晨读对韵》(丁慈矿)
16.《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盛新凤)
17.《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两极之美》。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

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丁有宽教材教法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杭州大学教育系教授朱作仁一、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

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

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

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

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

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5.五年级:以综合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重点,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五步读写系列训练,包含着有计划地依次完成上述50个基本功(记叙文读写训练50法)的训练,以及与50个基本功相对应的近300题次的训练,而这些都体现在丁氏主编的有较完整体系的10册读写结合实验教材之中。

用好统编本教材 树立六个意识

用好统编本教材 树立六个意识

用好统编本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小语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国家统编统用教材,简称统编教材。

一、如何用好统编教材:1.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理念,在领会理念后设计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以单元组织,双线并行。

要透过人文主题的思维,关注语文要素,不要出现指导思想的混乱。

教材还强调阅读与表达并重,重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互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注重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课程化,注重“一课一得”。

2.正确理解、把握教材意图。

解读教材要了解整体体系,了解各栏目板块的功能。

课后思考练习题,老师要重视,每一道题都要完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练习题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理解与积累、行为与运用、拓展与实践。

3.进一步充实阅读课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统编教材的六个意识:第一个意识就是“国家意识”,第二个意识是目标意识,第三个是文体意识,第四个是读书意识,第五个是主体意识,第六个是科研意识。

首先谈第一个意识:国家意识。

按照中央的指示,我们的教材要编成“统编本”,而今天我们的教材是“部编本”。

“统编本”的教材是大势所趋,那么国家为什么还要编写部编本的教材呢?因为国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通过语文课程的育人优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首先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要体现国家意志,要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每个国家的共性。

所以我建议你们在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树立国家意识。

因为我们语文课里传达出来的理念,我们老师传达给学生的思想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

从语文课程方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小学语文具有育人的优势,国家的未来、党的未来就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手里,看你们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

第二,目标意识。

温教授反复强调这个,刚才的几位教师也在强调。

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课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基本的特点和属性,这个理念是没有错的。

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有效渗透

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有效渗透

试论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的有效渗透【摘要】针对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思想肤浅、材料贫乏、技巧欠缺三大问题,遵循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教学的要求,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写作训练,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轻松自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训练有效渗透【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10-01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认为“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和语文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这一规律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接受,以往那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

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两者的联系,而忽略了各自的独立性,甚至出现了一节语文课,前半节是阅读课,后半节是作文课的现象,这无疑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深度。

笔者认为,读写结合应是一方在另一方中的渗透与融合,而不是读与写的简单相加。

本着这一理念,我针对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思想肤浅、材料贫乏、技巧欠缺三大问题,遵循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教学的要求,尝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写作训练,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轻松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中灵活设计基于文本、关乎人文的探究性问题,渗透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能力关键在于加深学生对自我、人生、自然、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远不是用几节作文课向学生作理论讲解就能做到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每篇课文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平台,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平台,老师必须注重在课堂中灵活设计探究性问题。

首先,备课时要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文,找准最能激发学生情感波澜的诱发点来设计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时,学生对成功充满向往,我适时增加了一个课堂交流活动:对照于加来道的经历,你觉得你具有了哪些使你走向成功的品质?还缺少哪些使你走向成功的因素?对于这类问题,学生乐于讨论探究,而且在以后写“生命的美丽”、“坚守”等话题作文中,能够充分调动由此形成的认识。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四十七中张俊霞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的对象。

在过去的“大纲”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但是这句话在“标准”里改成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

”虽然只是将“语言文字”改成“语文”,但其内涵不一样了。

“语言文字”主要是就这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而言的。

“语文”就不同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标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编写教材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编写语文教材,我们不能只见“语”,不见“人”,我们要从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着眼,来考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

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

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

“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

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

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结合指导学生写生活的事。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

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学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

这次试验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

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

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文范文模板提纲 大学毕业职称大专汉语言文学中文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和对策研究The Subject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ELU作者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 __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语文教学吹进了一缕春风,语文教学总体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仍有一些倾向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因此,针对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论文。

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概述,主要介绍《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和内涵;第二部分是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欠缺、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颇、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和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不善这五方面的问题;紧接着在第三部分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即坚定课程改革信念、提高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教师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策略The Subject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Project (Thesis) of ELUAbstract外文摘要要求用英文书写,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

使用第三人称,最好采用现在时态编写。

“Abstract”不可省略。

标题“Abstract”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再居中;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小三,多倍行距1.5倍行距,段后11磅,段前为0。

标题“Abstract”上方是论文的英文题目,字体:Times New Roman,居中,字号:小三,行距:多倍行距 1.25,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Abstract正文选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字体:Times New Roman,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1.25,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语以抒情 言以载思——小学中高段有效实施读写结合的一点思考

语以抒情 言以载思——小学中高段有效实施读写结合的一点思考

师 : 你们 =都 明 白严 监生 的心 思 , 为何 不 用语 言直 既然 牟 : 作者
接描 写 ?为什 么 不直 接描 写严 监 生 的这些 心理 活 动 呢?而 是 一 而佴 , 而二 地描 写他 的两个 手指 呢 ? 再
牛 1直接 描 写心 理 就 不 具 悬 念 , 来 不 够 有 趣 味 , 不 到 : 读 达 讽刺 的效 果 牛 2 更 加符 合人 物 时 的一 种 状态 , 调 了两个 手 指 头 更 : 强 突 } r 监生 的齐啬 品质 和 可悲 。 } 严 I 上述 片段 中 , 读写 结 合 的训练 既 嘲绕 人物 描 写 的主题 , 为 又
如四年级上册的课文《 秦始皇兵马俑》 一课的第 叫自然段 , 课文 qx 近看 兵 马俑 的神 态进 行 了细 致 的描 写 : 的 兵俑 , l, J 有 留着 胡子 , 虎视眈眈; 有的兵俑 , 束着 头发 , 一脸稚气 ……在这个 环 节 , 学生 进行 语 言 的模仿 练 习 , 果很 好 , 短 的时 间 内 , 生 让 效 短 学

在 描写之 处结合 。 掌握 方法
语 文 课本 中有 很 多文 质 兼 美 的段 落 , 这 些 经 典 的 美 义 语 读 段是 一种 美 的享 受 , 写这 样 的语 段更 是 在原 有基 硎 上的 积 累 、 学 ; 内化 和提 高 。
三、 冲突之处结合 。 在 训练思维
语文 教材 中的很 多课 文 都 设 置 了矛 盾 和 认 知 的 冲 突 , 让人 物存 矛盾 冲 突 f体现 性格 品质 , 生 在 认 知 的 冲 突 中有 新 的构 1 l 学 建 。如果 在 阅读 教学 中 , 能把握 住 这 冲 突 , 行读 写结 合 的训 进
在文 本语 言 的例 子学 习 中 , 课件 提供 许 多 画面 的前 提下 , 合 在 结

丁有宽

丁有宽

丁有宽"偏爱差生"读后感: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丁有宽”偏爱差生”读后感: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丁有宽老师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他在希望的田野上勤恳耕耘了四十多个春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如今已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

一些往日快要枯萎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一些往日被称为无可救药的顽童,如今已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读着丁老师《偏爱差生》的论述,踏着丁老师走过的坎坷道路,看着丁老师那饱经风霜的皱纹,我似乎被一颗赤诚的心深深地感动了。

这是一颗饱蘸着热爱学生情感的红心,这是一颗凝聚着教育教学思想光辉的决心,这更是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恒心。

追根溯源,丁老师为什么在年愈七十古来衡的今天,仍然对教育事业一往情深,那么执着呢?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一片真性。

特别是”偏爱差生”这个观点,更是丁老师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思想精髓。

我受丁老师这一思想的影响,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尝试:一、用爱心去感动差生差生一般是指那些不守纪律,成绩落后的学生。

他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习惯差,表现为经常与同学吵架打架,上课不专心,搞小动作,常常迟到,旷课,作业不按时完成。

另一种是学习成绩差。

表现为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虽然没有搞小动作,但是,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对老师的提问不举手发言,每次水测试成绩都不合格。

接受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

这些学生,各所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是采取歧视,置之不理的态度呢还是采取积极教育,努力转化的态度呢?这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准则。

丁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理直气壮地提出了“偏爱差生”的口号,总结出”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把握转折点,促进飞跃点”这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为我们教育转化差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教的班级,曾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放学回到家中父母都不管。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编辑:黄再洋发布时间:2012-11-21 17:36:46点击次数:40文章作者:成尚荣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3月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但深入学习也会发现其修订后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

其中,有的是坚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

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当然首先是正确的、科学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

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王尚文教授将此称作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所谓“独当之任”,就是基于特质的特殊任务,我愿意称其为“核心目标”。

正是这样的“特有的任务”,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舍此,还有什么特质可言?还有什么语言可言?如果我们的讨论再拓宽一些,往深处走一走,不难发现,课程是个结构。

在课程的同”。

,是其美”上吗?他说,在”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

还自然想到了海德格尔。

他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

”其实,何止是诗人呢?他继续说:“人这个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

”我们常经受语言的体验,而“那随着语言所经受的一种体验,就会触及我们此在最内在的结构”。

显然,语言文字关乎人的“最内在的结构”,关系人对自己的“揭示”,语文世界实质是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此有深意。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

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新语文的构思

新语文的构思

课程改革以后,笔者致力于“新语文”体系的建设。

在概念界定、理论体系、教材编辑、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先后在杭州市青蓝小学、采荷一小,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温州市蒲鞋市小学、广场路小学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课堂实践。

现将“新语文”的构思介绍如下,以求证于各位同行。

一、“新语文”的立意关于“新语文”,我们进行了四次大的立意、修正和提炼:第一次立意:(1)“新语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语文”集中体现新课标的新理念。

(2)“新语文”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概念,应努力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优”。

(3)“新语文”是一个新质的概念,课堂教学追求动态、变化和生成,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4)“新语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语文状态下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统一、划一的“新”是不存在的。

第二次立意:“新语文”有以下特性:“新语文”是真实的:“新语文”是感性的:“新语文”是人文的;“新语文”是生本的;“新语文”是言语的;“新语文”是提升的;“新语文”是转换的。

第三次立意:“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有五个指标:期待、正确、矛盾、变化、提升。

因此,“新语文”课堂要多一点语文昧,少一点思想性;多一点聚焦,少一点泛化:多一点语言,少一点的物忌口汪潮情节;多一点突破,少一点描述;多一点曲折,少一点直问;多一点课文,少一点课件:多一点深度,少一点平移。

第四次立意:(1)“新语文”是一种“感受”。

它是一种整体感受,很难用条目性语言罗列出来。

对语文课,不只是看、听、想和记录,还要闻,闻出课的气息,即“闻课”观。

(2)“新语文”是一种“本质”。

语文教学不能只看教学形式的新旧,而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抓两个“本”,一是语言,二是学生的身心特点,即文本和生本。

(3)“新语文”是一种“简约”。

简约是一种大气,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是在精心设计、深沉思考之上的一种高境界。

(4)“新语文”是一种“效率”。

丁有宽

丁有宽

丁有宽百科名片丁有宽丁有宽,1929年6月生,广东潮州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任潮州市浮洋区六联小学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丁有宽长期坚持在农村进行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

代表性论著有:《我与顽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香港柏宁顿(中国)首届孺子牛金球奖等荣誉。

目录【教学成就】【丁有宽老师小传】【相关事件】【社会评价】【教学成就】【丁有宽老师小传】【相关事件】【社会评价】展开编辑本段【教学成就】几十年来,先后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了《我与顽童》、《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小学生记叙文读写结合学习法》、《小学生记叙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法》、《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小学语文读写同步系列训练》等110本上千万字的著述,编写了五、六年制两套小学语文教材,被国家教育部审定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全国现有28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52万学生,正使用他主编的教材。

海外有1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跟丁老师建立了科研交流。

编辑本段【丁有宽老师小传】教学贡献他,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奇葩”。

他被邓小平同志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

早在1998年,全国就有28个省、市的5650所学校、15500个教学班参与他的教改实验,52万学生使用他主编的教材。

他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中惟一一位农村小学教师。

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劳改”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丁有宽老师一直在广东省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

通常情况下,每天清晨五点半左右,他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经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

忙得实在太累了,他就走到走廊,朝面向校园的窗外一望: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正在打球、做操、嬉耍……这时,什么烦恼、郁闷、劳累都置之脑后,烟消云散,他也像重新变成了小孩子一样,充满青春的活力。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丁有宽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即“读写结合”法。

这种方法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通过读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丁有宽提倡以阅读为基础。

他认为,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才能积累到丰富的素材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诗歌、小说等,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启发。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班级读书会、阅读比赛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提升作文能力。

丁有宽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技巧。

他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作家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式。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情节设置等方面,学习并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

学生可以观察作者是如何引人入胜,布局合理,展开论述,达到感知和思考。

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合理的结构、生动的描写、恰当的比喻等写作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丁有宽强调通过模仿来提升写作能力。

他认为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进行逐字逐句的模仿。

通过模仿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教师还可以组织模仿写作比赛,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增加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和动力。

丁有宽提倡写作与阅读的循环。

他认为,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不断的循环,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后进行写作,并将写作成果与他人分享,接受他人的评价和意见,并根据评价来进行修改和改进。

通过这种循环的反馈机制,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做一名学习型语文教师

做一名学习型语文教师

做一名学习型语文教师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身为语文教师十余年了,我没有停止过学习,立志做一名学习型语文教师。

我知道,研读是语文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

2001年,我走进书店,购买了一本《语文课程标准》。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

我下载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于是,我一边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一边研读教育类杂志、教育家的著作。

关键词一:多读多写翻开《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个“多读多写”,一个“日积月累”,一个“大量”,让我想到了十五年前,刊登在《人民教育》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烟台教改实验区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改革经验概括为八个字——大量读写,双轨运行。

一行行标题映入眼帘:不拘一格记笔记;手抄小报练能力;学习生活,采访生活……这些学习语文的好经验,在我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运用着。

引导学生制作“采蜜集”;在寒暑假,鼓励学生拿起画笔,自办报纸;在我的推荐下,班上的学生在我的推荐下,免费参加《今晚报》华夏未来专刊的采访活动,他们采访了作家曹文轩,采访了日本四日市市长……关键词二:读整本的书《新课标》中,在“具体建议”中,有这样五个字:读整本的书。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先生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

叶老先生还说:“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为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我们一起阅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读书时间里,我们一起读封面,读扉页,读目录,读内文,读插图,读后记。

由此,学生会读整本书了,兴趣也浓郁了。

关键词三:大自然十余年前,我阅读了师傅的《教育教学艺术》一书,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写于1982年6月,题目是《大自然是广阔的学习天地》。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

“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实践及应注意的问题素质教育的要求提了一年又一年,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还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施行,语文教育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突破传统观念,走大语文教学之路。

即使在一直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科举取士时代,我国传统教育也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作为科举取士的经典著作《论语》,其中的很多章节都体现了教育教学活动要渗透在其他各种活动中。

这或许就是大语文教学理念所说的“渗透性”“隐含性”。

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不单是过去的“听说读写”,而应是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多种内涵的综合素质。

如此,只有运用大语文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样活动,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大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语文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

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广泛化就是以教材为范文,引导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其他文字材料,包括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可以是古典名著,可以是中外佳作,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美文,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课堂结构的生活化、社会化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跳出课堂教语文”,将校园、家庭、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同时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还原阅读材料所创设的独特的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是无处不在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去学习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所有的知识都是彼此相关的。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在一节数学课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数学中的语文美——一幅几何图、一道应用题,甚至解题过程的逻辑关系。

运用语文知识学好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就会反过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丁有宽

丁有宽

丁有宽作者:罗峰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3年第12期走上狭小的楼梯,抬头便见挂在丁有宽居所墙头上“爱心是根,育人是本”的条幅,笔法拙朴,笔意温和。

未见其人,先见其字,字如其人,笔墨挥洒间折射出丁有宽的教育教学思想。

这位除了被“劳改”那段特殊的岁月,就一直在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六联小学的老人,历经沧桑,现已84岁高龄,他曾创下中国教坛数个“第一”:第一位被命名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小学教师;第一位荣获香港柏宁顿(中国)首届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的小学教师;第一位以个人名义编写语文教材获国家审定通过,并列为与世界各国交流教材的小学老师。

他曾被邓小平同志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奇葩”。

当深入了解丁有宽大苦大乐的人生经历后,为他长期坚持在农村进行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的那股冲劲而感动,为他早期在坎坷曲折的教育生涯中度过艰难岁月的那种韧性而感慨,为他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倾注一生心血的那份执着而感叹。

教育的光明使者:爱心是根,生态里育人树木花草不能很好地、茂盛地生长,我们不能说是树木花草本身的问题,除了客观条件,我们更要从自身找原因,是否考虑过每一棵树木花草的特质,种的方式是否正确,需要的阳光与养分是否合适。

学校俨然就是一个生态园,在丁有宽眼中,没有所谓的差生,只要找对方法,对症下药,再野的孩子也会发光发热。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他教育思想中最本质的意识形态,为他后面的“科研是本”、读写结合法的创立提供了无穷的力量支撑。

为了破除人们认为农村孩子既蛮又笨、难以教好的传统观念,丁有宽长期坚持探索转化差生的规律,寻找让农村孩子聪明起来的多元途径。

四十多年坚守讲台,他先后在26个班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把22个后进班转变为先进班,把近三百名后进生转变为优等生或者三好学生。

现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已成长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文学家、音乐家、企业家、先进教师、医生、演员,为祖国建设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丁有宽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方镇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

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育专家丁有宽老师早有慧眼,在几十年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就是针对上述提到的存在问题和弊端,致力于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实验。

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一系列的教育理论,都与当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一致。

下面让我们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进一步学习丁有宽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一、从“人文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育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

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丁有宽老师几十年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爱心是根,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丁有宽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书育人的统一”,“练文炼人的统一”,“练语言,练思维,练感情的统一”。

这可见,丁有宽老师的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性”。

关于“练语言,练思维,练感情的统一”,丁有宽老师提出要防止进入三个误区:第一,脱离语言文字片面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二、脱离语言文字生硬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脱离感情和思维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关于“练语言”,丁有宽老师提出:一是练语言品格,即练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具体性、准确性;二是练理解语言;三是练表达语言。

关于“练思维”,丁有宽老师提出:一要重视练好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二是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

关于“练感情”,丁有宽老师提出:一要文情统一,以情感人;二要文理统一,以理育人。

二、从“差异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育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提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

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是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能特点进行教学,才有利于大脑开发和潜能开掘。

关注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革除目前教学的弊端,迎接时代挑战。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便成了今天语文教育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面向全体,偏爱差生”,“培优扶差,因材施教”这是丁有宽老师的教育观点。

这一教育观点,从根本上一改陈旧的教育观念。

丁有宽老师提出“四全教育,系列育才”,即全标、全员、全程、全力。

丁有宽老师主张面向全体学生,抓两头,促中间,培优扶差,优中差共进。

丁老师持着这一教育观点,几十年致力于“教书育人,转化差生”的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丁有宽转化差生有方:总结差生类型,因材施教;设计转化差生流程,循循善诱;落实转化差生措施,步子扎实。

丁有宽老师总结出差生的八种类型:激动型、外向型、内向型、随波型、变异型、弱智型、特殊型、综合型。

丁有宽老师设计转化差生的教育流程:(1)挖掘闪光点;(2)扶持起步点;(3把握转折点;(4)促进飞跃点。

第(1)(2)步要求从宽,扬长避短,动之以情;第(3)(4)步要求从严,扬长补短,晓之以理。

丁有宽老师落实转化差生措施:三先、三多、三有别。

三先:训练在先,习作批改在先,辅导在先。

三多: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

三有别:要求有别,内容有别,评估有别。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估量科学和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份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应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丁老师的“面向全体,偏爱差生”,“培优扶差,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正是对素质教育这一特性的高度概括,更体现了当前新《课标》理念的“个体差异性”。

三、从“自主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育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核心是“自主性”。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体验学习,三是发现学习。

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

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人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

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

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单纯、孤立的字词句训练,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

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

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相互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探索研究,探寻追究。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地连结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的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丁有宽老师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与《语文课程标准》“自主性”的新理念完全一致。

丁有宽老师指出,“主导”、“主体”、“主线”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上。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也会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具体体现在语言训练这条“主线”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导上,即善于设计,善于组织,善于引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善练上,即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迎新。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主体性学习,丁有宽老师提出要努力做到二个相信、四个不要、六个解放、八个转变、十个给。

二个相信:一是相信自己,大胆尝试;二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

四个不要:一是不要“定死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内容可选择;二是不要“圈小圈子”,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三是不要“牵牛鼻子”,让学生有独特的思维和感受;四是不要“打闷棍子”,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孩子的脑袋,使他们能想;二是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三是解放孩子的耳朵,使他们能听;四是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五是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做;六是解放孩子有双脚,使他们能走。

八个转变:一是从学服务于教向教服务于学转变;二是从逼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从教师讲堂向学生学堂转变;四是从僵化程式向现代的启发式转变;五是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六是从只重学会向注重会学转变;七是从只重优生,弃差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八是从只重课内向课内外结合两轨运转转变。

十个给:一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二是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三是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争论。

四是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抓住。

五是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六是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七是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八是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九是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十是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自己去创造。

关于“训练”一词,这里要特别提出来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一词,作为指导性文件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20世纪末,人们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忽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当然,造成语文教学的种种失误,并不都是“训练”的错,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逐渐演变成单纯的“题海战术”,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质量低劣的不标准的“标准化的试题”占去了学生多数宝贵的时间,并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影响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指导性文件的课程标准,淡化“训练”一词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然,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尤其是小学生,是打基础的阶段,这就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

丁有宽老师以“训练为主线”中的“训练”,绝非上述的“题海战术”和加班、加点、加压、加考的“疲劳战术”。

丁老师主张的“训练”,是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的训练。

他提出了导练的“十个要求”:目的要明,要求要实,重点要准,内容要精,方法要活,时间要少,容量要大,节奏要宜,双情要浓,效率要高。

四、从“互动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过程中的“互动”。

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