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布料规律攻关总结[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炉布料规律的攻关总结
目的:通过布料操作的进一步改善,达到合理控制煤气流,促进炉况
顺行,延长高炉寿命。
一、简介:邢钢1#高炉有效容积350m3,2001年7月改造扩容,炉
顶系统采用了并罐无料钟和高炉热流在线监测等新技术;2003
年180m2烧结机的投入使用,使入炉的原料结构趋于稳定,燃
料方面为全生产焦,M25在91%以上;由于无料钟炉顶在中小
高炉中的广泛使用,煤气流的合理利用成为高炉的炉况顺行程
度的关键,为此在2006年开始模拟布料测定。
二、布料测定:
1、制作测量布料落点工具。使用6′焊管,做成Z型直角模具,利用休风机会从炉顶点火人孔放入炉内,使得垂直段与炉喉钢砖平行且紧贴钢砖,伸入炉内的水平段与钢砖垂直,水平段上标有刻度。
2、制作了能精确测量溜槽角度的工具。使用1吋焊管制作成“工”型模具,一端从炉顶点火人孔伸入炉内,与溜槽底部(下端)平行且紧贴底部,外端可以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溜槽角度。
3、炉料堆角位置的测量。通过休风机会在1#高炉进行两次测量矿石和焦炭的布料落点。
3.1 使用32.5°同角度放料:测量工具水平段处于料线1200mm 位置,矿石集中落点距离炉喉钢砖约400-500mm位置,焦炭落料点距离炉喉钢砖约0-300mm位置。由于首次试验测量工具不具备连续显示物料轨迹的功能,实际数据是通过炉料撞击测量工具水平段后留下的痕迹判断出的落料位置。
3.2 使用32°同角度放料:判断出矿石落点的具体位置,从料面(3000mm)观察,矿石完全布到边缘位置。焦炭部分冲击炉喉钢砖1100-1200mm位置,所以判断出针对1#高炉如果需要适当发展边缘气流时,焦炭外环最大角度不应该超过32°。
四、试验过程及分析
1、首次测量时的各种参数为:
1.1参数
料线:1200mm
布料角度:32.5°(矿焦同角)
流槽转动速度:0.15转/s=0.9425弧度/s
流槽长度:2100mm
流槽倾动距:330mm(流槽托架耳轴与流槽内侧底面的垂直距离)料线高差:1000mm(流槽0°时,物料出口距离料线0位的距离)1.2测量结果:
物料种类:矿石,落点位置:1600mm;
物料种类:焦炭,落点位置:1850mm;
2、第二次测量数据
2.1参数
料线:3000mm(此时炉墙距离炉喉中心距离为2145mm)
布料角度:32°(矿焦同角)
流槽转动速度:0.15转/s=0.9425弧度/s
流槽长度:2100mm
流槽倾动距:330mm(流槽托架耳轴与流槽内侧底面的垂直距离)料线高差:1000mm(流槽0°时,物料出口距离料线0位的距离)2.2测量结果:
物料种类:矿石,落点位置:2100mm;
物料种类:焦炭,落点位置:2000mm,料线1600mm;
按照摩擦系数μ=0.53计算,焦炭的实际落点与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接近,根据刘云彩的理论计算公式在32.5°,焦炭的落点位置在距离高炉中心1870-1940mm的位置。
矿石的实际落点比理论计算靠近中心150-200mm。
结论1
1#高炉的炉顶设备,料线在1400mm位置,最大焦炭布料角度应≤32°,矿石的最大布料角度应≤35°。
结论2
在1400mm料线附近,如果选用等料线放料,如果矿石布料角度大于焦炭的布料角度2-3°,能够得到相近的堆尖位置。
五、实际操作中的调剂
a)本次布料规律的摸索,分几个阶段:(1)根据1#高炉当前炉
墙侵蚀严重,高炉冷却强度大,热负荷损失大的特点,首先以
炉况顺行为前提,煤气流合理分布为基础,逐步加宽料面的焦
炭平台,进一步提高煤气的有效利用,2006.1—2006.3一直是
以矿角单角度为主,焦炭双角度(即P31,K28/4,26),目的是在
焦炭平台上多布矿石,提高煤气利用率,结果在此阶段中炉况
无明显好转,崩料次数在5次/日以上。(2)2006.4—2006.6以
32/7、29 32/3、30/3、27(32/8,28 31/4、29/3、26
交叉运行)为主,出现崩料>3000mm的执行同角放料,<
3000mm的降矿角,焦角不动,此料制运行时间较长且稳定,
2006年6月份的炉况顺行,优质铁水达到93%以上。(3)从
1#高炉使用的多环布料看,焦角外环角度一直使用在30-32度
之间,炉况相对稳定,矿角外环角度较焦角大1-2度,此料制
一直使用至今,炉况比较稳定。
b)风压对布料的影响:1#高炉由于受冷却壁损坏及炉墙侵蚀严
重等的影响,炉况顺行程度及炉温稳定性相对较差,所以风压
使用不太稳定,全风率得不到保证。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操
作中风压和布料要结合好,始终保持两股煤气流的均衡发展。
从1#高炉的实际操作来看,当风压低于180kPa后,中心气流
将减弱,边缘气流将相应增强,这时需要将矿角相应增加0.5
度,以稳定气流的发展;当风压低于150kPa后,应将矿角增
加1.0度才能保持煤气流的稳定;若风压进一步降低,操作中
要考虑对矿批进行调整,相应布料要进行大的变化,由于矿批
缩小,相应放料圈数减少,所以对放料的角度以及每个角度相
应炉料的圈数都要做出调整,才能满足布料的要求,以利于煤
气流的稳定。1#高炉在2006年10月及11月炉况极不稳定,
炉内崩料频繁,造成频繁采取集中加焦措施来顺行炉况,对指
标影响极大。分析当时的操作,主要是工长对煤气流的控制不
好,不是中心发展就是边缘过盛,煤气流的不合理造成炉况恶
化,影响了炉况的恢复进程,经验和教训非常深刻,损失很大。
c)煤粉对布料的影响:煤比增加,高炉内焦层相应减薄,炉内压
差升高,透气性降低,这样对上部布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
方面煤量的增加,有利于中心气流的发展,相应上部调剂要采
取适当发展边缘的调剂手段,矿角角度适当降低,焦角角度适
当增加,以利于煤气流均衡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煤比增加后
炉内透气性变差,要求局部矿层不能太厚,以避免局部矿层厚
造成煤气流呆滞,所以应适当增大相邻矿角之间的间隔,来均
衡气流的发展。同时带来提高煤比后必须有稳定的炉况和足够
的中心气流作保证,所以在提升煤比的同时要适当扩大矿石外
环角度,以保证中心气流强度来顺行炉况。
d)原燃料粒度对布料的影响:由于当前自产焦炭量满足不了生产
需要,配吃外进焦粒度与自产焦粒度波动较大,所以在焦炭粒
度波动上要及时跟上调整:一方面由于粒度变少布料圈数会减
少,所以要视粒度和布料总圈数来及时调整稳定布料平台;其
次由于粒度波动造成透气性的波动,就要在矿石角度差上掌握
合适的透气性,保证炉况顺行。矿石粒度变大时可以适当加大
矿石布料角度差,来抑制透气性过高;同时由于矿石粒度变小
为保证透气性,必须发展双方气流来保证顺行,一定程度上要
适当缩小角度差;由于粒度变小需要矿层减薄与缩小较差的量
上必须掌握好,所以在炉况允许的情况下,调整量不要过大。
六、体会
a、无钟炉顶布料控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2个:一是要形成合
理的料面形状:二是要形成合理的矿焦比分布,这两者缺一
不可,只要控制好这2个因素,基本上就可以大大增强
高炉对原燃料条件、操作炉型等外部和内部因素变化的
适应能力,大幅度提高炉况的稳定顺行程度。
b、通过布料测定所得数据以及现场布料测定观察,对所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