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建设理论概述
以下资料是由Overper进行的汇总与整理
目录
•有机疏散理论
•区域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 •精明增长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1917年,芬兰城市规划师沙里宁在进行大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一哈格的规划方案时,发现当时己经在城市郊区开 始建造的卧城型卫星城镇,因为仅承担居住功能,而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于中心城市之间发生大量交 通,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
人口和工业的外
大伦敦规划
区域城市理论
刘易斯芒福德
在20世纪20年代,以芒福德等人为核心的美国区域 规划协会看到,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不需要继续 将全部功能聚集在其核心区,相反城市可以向周围 广袤的绿色世界和小城镇扩展。因此希望将规划重 心放在区域,只要规划得当,工作和居住在一起的 大约3万人的社区大体上可以形成一个城市,那里由 绿带围合出一个鲜明的边界,称之为新城。与老城 市的污染等城市病相比,新城能够把效率、社会公 平和美结合起来。“恐龙”城市会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分布在绿色景观中的“新城”组成的“区域城
市”。
新城市主义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在20世纪末,许多大城市都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或多或少是由于二战后几十年无序的郊区化趋 势所带来的,而这一趋势是基于奉行功能分区,汽车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而形成 的。
理论核心思想: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3)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型。
The end
新城市主义理论
TOD开发模式ຫໍສະໝຸດ Baidu
TOD模式基本原则: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实践——1944年大伦敦规划 规划概念:卫星城、大绿带、环形路。
空间结构:四环
(1) 内环:建成区,75-100人/英亩。 (2)二环:伦敦郊区,50/英亩。 (3)绿带环:村落/开放空间/公园/农场,限制村落
大伦敦规划
扩张,不发展市镇中心。 (4)外环:开放式村落/农田,允许村 张和新市镇的形成,为伦敦内城 迁提供空间。 落的扩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
精明增长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出现于美国郊区化发展的后期,当时人们开始批评郊区化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土地利 用不够集约,导致城市向外无限蔓延,其次是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导致能源浪费并带来交通堵塞,以及造成了 严重的空气污染。 理论内容: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 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 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理论主张的基本原则: (1)混合利用土地 主张将工作、娱乐、休憩、商务和居民生活结合在一起 (2)采用紧凑式设计 主张提高建筑密度,提倡向空间方向的集聚发展,而不是水平方向的扩张发展。 (3)提供多种选择的住宅 为各种收入水平的人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住宅,消除日益明显的社会阶层的分隔。 (4)创造适宜步行的邻里和社区 提倡邻里之间更多的沟通和往来,要求住宅环境能为人们提供可走动的空间,使人们的居住区更适合步行和
新城市主义理论
基于此核心思想下,新城市主义理论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发 展模式(TND):传统邻里发展模式与公交主导发展模式 (TOD),其中: TND模式强调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建设理念,TND是社区中 心、邻里中心模式,即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于居住小区的中 心,在交通干道的框架内通过次级道路网络连接居民区。 TND模式认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每一个邻里的规模 大约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单个社区的建筑面积应控制在 16—8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最佳规模半径为400米,大部 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是3分钟步行范围之内。
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内容: 有机疏散理论认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应该从城市中心疏散出去,腾出的大片用地可以用于增加绿地,以及提 供给那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作为居住地之用,让他们就近享受 家庭生活。沙里宁认为“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 式,是使原来密集型城市实现健康发展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前一种方法能带来城市的生活便利 和居住安静,后一种方法能使整个城市提升功能上的秩序和工作上的效率。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 市目前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有机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 点”,这样原来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3)TND模式强调社区的紧凑度,强调土地和基础设施 的利用效率,通过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开发成本和 “浓缩”税源。
(4)在户型设计上,TND模式还侧重考虑住宅的多样性
和拓展性,通过提供不同建筑面积、不同户型、不同价格 的多样性住宅,利用总价的过滤效应,让更多低收入的家 庭能够支付得起。
(5)在建筑风格上,TND模式强调要尊重地方传统。
新城市主义”街区设计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其中公共 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 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 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 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它则更 加强调城市从整体方面出发的建设理念,TOD是公交主导 的发展单元,即公交站点为中心布局商业服务设施,扇状 辐射小区。
新城市主义理论
(3)多样性原则 人的多样性,主张在城市、社区和邻里内应该有多种多样的适合不同类型人群居住的房屋,并强调社区互动 以加强这些不同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与联系,以解决贫富隔离、社会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 社区功能多样性,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反对过去的建设理念中过分注重功能 分区的做法,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 社区环境多样性,强调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应保持该地区的特色,维持当地文化与传统,最大限度地寻求各个 社区的多样性,保持整个城市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4)珍视环境原则 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 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5)可支付原则 主张通过开发多种类型和不同价格水平的住宅,让不同阶层的家庭都能支付的起,这又有利于保持住宅主体 的多样性。
理论的基本原则: (1)紧凑性原则 新城市注意的邻里单元是一种限制在一定区域中和围绕着一个限定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其社区具有固定边界, 以利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在社中应该达到足够的人口密度,保持人口居住的紧凑度,提高土地 和资源的利用率。 (2)适宜步行原则 应该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辅以无需消耗能源的步行系统,并尽可能多的考虑步 行易达空间,保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排斥使用小汽车,而是推崇传统市镇的那种”网格状“道路 体系,以为,它既便于紧凑化的布局,又能提供灵活多样的出行路线,减轻交通干道的压力,提高运输效率。
基本原则: (1)适当的集中于分散 主张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 (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 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 动范围外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2)步行为主
邻里之间的往来,从而建立一种友好、和谐的社区关系。
精明增长理论
(5)营造富于特色的社区 主张突出社区自身特色。提高吸引力,创造鲜明的场所特点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让居民对社区产生归 属感和认同感。 (6)提供多样交通方式 为人们在住宅、购物和社区形式以及交通方式上提供多种选择是精明增长的核心目的。它并不排除小汽 车交通,而是鼓励其他交通方式与小汽车交通形式公平的竞争。 (7)开发决策多元化 鼓励社区组织和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发展决策,同时平等的考虑各个团体的要求。 (8)提高城市增长的可预知性、公平性和成本收益 城市发展决策必须有科学的预见性,决策必须公正而且高效。 (9)保护开敞空间、农田和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的环境区域 城市发展必须在保护农田、开敞空间、自然景观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前提下进行。 (10)强化已有社区的发展,将新的发展导向已有社区 具体做法:集中和分散就业和服务设施、增加步行的可达性、建设集合式而非独立式的住宅及混合土地 使用模式。
新城市主义社区
新城市主义理论
TND具体内容包括: (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间、
绿地、广场作为邻里中心。
(2)对于内部交通,该模式主张设置较密的方格网状道 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主干道宽度在10米左右,标准街 道在7米左右。较多的道路联结节点和较窄的路宽可有效
降低行车速度,从而营造利于行人和自行车的交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