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理论
新城设计理论及案例
在规划阶段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 入城市设计和建筑风格中,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结词
新城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详细描述
新城规划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布局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推广绿色建筑 和低碳交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设计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设计成为新城建设的必然趋势, 能够提高新城的管理效率和生活品质。
详细描述
新城设计应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 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 居等,提高新城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案例
新加坡的智慧国家计划,通过全面的智能化设计和先进的 技术手段,实现了高效的政府管理和优质的生活服务。
新城设计理论及案例
目录
• 新城设计理论概述 • 新城规划设计 • 新城设计案例分析 • 新城设计的发展趋势 • 新城设计的挑战与对策
01
新城设计理论概述
新城设计的概念
定义
新城设计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 ,创造一个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的 新型城市区域。
目的
新城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 中的问题,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 交通拥堵等,同时提供更舒适、宜居 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设计开放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增强 社区凝聚力。
步行系统
设施配置
规划完善的步行系统,提高步行安全和舒 适度。
配置座椅、照明、垃圾桶等设施,提高公 共空间的使用便利性。
03
新城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总结词
生态环保、科技智能
详细描述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大伦敦规划
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以及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大伦敦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
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疏散田园城市组合城市卫星城新城Greater London range covers 6735 km2, involving 134 local government, at that time the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250 so the planning is no longer just a London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city, but the entir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s tower in Cardiff, evaluation, this plan to the regional planning rafael case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built-up itself in the city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difficulties,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read outside the city to the need to adopt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has finished, in the city of new city construction outside the finished in a planned way way to integrate the whole area, make the 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 subject to an orderly developing.城市简介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
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_辩证与实践_杨卡
2015.08文章编号:1009-6000(2015)08-0042-06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15.08.0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建设与“城市病”治理(12CRK02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新城建设与“城市病”治理研究(15JGC151);国际关系学院中央科研业务费项目:北京市公共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化的路径与制度创新研究(3262014T52)。
作者简介:杨卡(1980-),女,汉族,河南社旗县人,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近二三十年以来,全球大都市区的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许多发达都市区都在朝着多中心格局演进。
文章对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历史辩证特征,重点探讨城市区域发展中多中心和一体化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多中心体系和新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集聚力不足、功能依赖和空间浪费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多中心区域;新城;城市空间格局Abstract: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pattern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many urban areas are developed in the evolution towards multi-center patter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historical dialectic, focusing on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gration and polycentric.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Chinese metropolis, proposes to solve the general path for gathering force shortage, functional dependency and wasted space.Key words: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 new tow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新城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论、辩证与实践Theory, Practice and Dialectic of New Town and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杨卡YANG Ka在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和后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都面临着新的境况,如:生育率和人口增长率逐渐降低、预期寿命和夫妻分居比例逐渐增高、家庭规模明显缩小、同居者与新型家庭模式增长,以及老龄化与移民浪潮等,克利凯(Cliquet,1991)[1]用“第二次人口转变(seconddemographic transition)”来形容这些现象。
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理论总结(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资料)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理论提出:在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2、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增值归集体所有。
3、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为城乡结合体),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4、田园城市布局: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形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5、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通过他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在该项规划中,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2)“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线形城市理论1、提出者:索里亚·玛塔——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植入与缝合——新城规划设计新理念
代文 明交 相辉 映 ”的新 型城 乡形 态 ,实现 集 中 发展向 “ 聚合 ” 发展 的转 变 ( )。 规划 最终 形 图4
成八 个具 有综 合 性城市 功能 和较 强辐 射能 力 的次 区
域 中心 .作 为对新 城 建设有 带动 作用 的 中心 区域 。
6 \^ n 『A ^ ^ ^5
的思 想 ,确立 了 重 点 建设 和 “ 点生长 的发 多
在 大量 的现状 调研 基础 上 了解区域 的发 展需 求 。
从 宏观到 微观 ,在 经济 、区域 发展 战略 区位 、 自 然地 理 资源 条件 、产 业现 状等 诸多 因素 下分析 研究 各 个片 区之 间的关 系 ,最 终得 出适 宜规划 区域 的功 能 组合 ,再 将功能 细分 的产 业映射 到 实在 的地 块 和 建筑形 态上 。新 的规划 设计 理念往 往 在这个 推敲 过
程 当 中进 发 出 来 。
展策 略 围绕次 圈层 发展 核 心 .构建 以轨道 交通 ,
大运 量 区域公 交 系统 为主 的交通 网络体 系和 生态 网 络体 系 实现 成都 大都 市 区域发展 由 “ 中 走 向 集 聚 合 ” .并 为城 乡统 筹发 展在 空间 上做 出前瞻 性 安 排 和 统 筹 考 虑 。就 成 都 的 新 城 建设 提 出 “ 中 多
乡统 筹 发 展 ( 1) 。 图
2 、新城 的 出现呈 现 出以下特 征
2 1国 内一线 、二 线城市 为 了提升 其城 市竞 争力 , . 致力于 建设 有相 对特 色的新 城或 者新 区 ,这 类新 城 和新区 多引入新型 的或者升级 后的城市 职能 。 22 一些 周边具 备优 良山水景 观资 源 的城 市 结 合 . 旅游地 产 开发休 闲 、度假 产业 .形成 以休 闲旅游 功 能并配 备 完善公 共服 务设施 的大 城市近 郊新 城或 者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世界新城发展最新理念:伴随着新城建设运动的开展,随着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可持续观念的深入,新城市主义的流行,新城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思想日益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理念和思想对新城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人为本。
一切经济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化是世界新城建设的最基本理念。
新城建设以人为本体现在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交通组织、发达的产业体系、广泛的公众参与等方面,同时新城建设还要在发展经济和社会公平之间达到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
除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外,新城的发展不能以中心城市的衰落为代价,相反则应当是缓解和减弱中心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的压力,使中心城市活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得主城新城相得益彰,实现新城主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宜居城市。
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城市。
宜居城市不仅是新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
如英国斯蒂文乃奇新城就是宜居新城的一个典范。
(四)特色新城。
特色新城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新城,再辅以鲜明的产业功能,它集中体现一个新城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是新城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城建设十分注重自身的特色建设。
如瑞典新城以其典雅的建筑形式和先进的快速轻轨交通而闻名于世。
(五)生态新城。
生态新城是指构建一个生态良好、舒适健康、节约高效的新城。
新城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疏解中心城区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因此,停止中心城无序蔓延,建设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新城成为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
美国歌伦比亚新城就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区相结合的角度塑造了一功能化和生态化的生态新城。
(六)创意新城。
创意新城技术、人才和包容三个要素作为支撑。
一个有创意的新城需要建设集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发挥资本的集聚作用;将发展创意产业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将文化创意融入新城规划建设中;发展有更大包容性的新城社区,建立宽松、有序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新城战略思考 孙继伟访谈
孙 缒伟 ( 以下简 称 孙 I 现阶 段 无论从 政 府角 度还 是 引领 带动 作用 ,通过 项 目拼贴提 高城 市质 量 。我们所 : 规 划师 角度 ,都很 难把 规划做 到 完美 很 难做 到控 制
性和预 见性 都很强 。因 为
提到 的项 目质量 和 品质不 仅仅是 对 建筑造 型和 建筑艺
( ) 象不 明确 ,开发对 象 、使用 对象和 功能 等 2 海 “ 1 对 上 一城九 售” 计捌 的得与 失
的,或 者是 控制 力极差 的。 我个人 倾向 让建筑 师来 做 的促 进作 用。 当然这 也给 参与 新城 建设 的建筑 师带 来
K W OR EY DS
Urans i ; N b i on ew wn t e ; at To S  ̄t gy
科研 院所承 担 着国家 的战 略任 务,但 与地 区经济 没 有 联系 ,使得 它无 法带 动当地 的 建设 .也没 有得 到很好 的发 展 . 来就 逐步 回迁 了。 这便是 上海 最初 的新城 后 建设 探索 。 着住 户增 加成本 会下 降 ,并且能 够有 效实 现无 论室 外
维修 增 设管 线都 要 开挖 地面 的 情况 。 安亭 小镇 所 采
思想 ,但 受交通 等各 种条 件制 约这一 战略 并没 有延 续 用 的集 中 供能 系统 ,虽然 一 期运 营 成本 高 ,但 是 随 下来 。因 为在计 划经 济体 制下 ,科研 院所 和地 方完 全 没有 形成 互动 ,科研 院所 对地 方提 出要 求,但 又对地 方的 经济产 业没 有贡 献 。 如 ,当 时迁往 嘉定 的一些 例
到了 2 世 纪 7 年 代 ,上海 再 度规 划 建设 阔行 、 O O 吴泾 、金 山、宝 山等 卫星城 。 为了疏 解 中心城 区产业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我国新城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新发展_以南京江宁为例_孟晖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181 186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我国新城建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新发展———以南京江宁为例孟晖1,刘晶晶2,潘春燕2收稿日期:2012-08-22作者简介:孟晖(198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规划。
(1.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发改局,江苏南京210011;2.江苏省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8)摘要:通过回顾我国新城发展的历史演变,结合南京市江宁区从工业新城向综合新城转变的典型案例,重点研究了近几年新城发展的内部功能组织、外部区域联系及宏观城市化过程,指出当前我国新城具有城市功能综合化、外部联系区域化和城乡关系复杂化的特征,并对开发中的不理性、城乡统筹的误区等新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新城;历史演变;特征;问题;江宁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2)11-0181-06Evolution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New Town Construction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Jiangning in NangjingMENG Hui 1,LIU Jing -jing 2,PAN Chun -yan 2(1.Xiaguan District Development and Reform Bureau of Nanjing ,Nanjing 210011,China ;2.Nanjing Chenglire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Limited Company ,Nanjing 210008,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general evolution history of new town in China and combining the typical example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ndustrial city to a comprehensive new town in Jiangning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organization of interior functions ,the exterior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on ,and the macroscopic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of new town in recent years.Thre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new town were proposed here :(1)the interior functions became comprehensive ;(2)the exterior linkages be-came more regional ;(3)the relationship with rural area became more complicated.It was also analyzed that the emerging problems like irrational exploitations and mistakes i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Key words :New tow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Problem ;Jiangning新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并作为解决伦敦都市区扩张的对策进行了建设实践,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新城理论,并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新城建设热潮期的我国所广泛研究和学习。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第一代新城建设期为1947年至1950年这段期间,处在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期,包括14个新城,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疏解伦敦过份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以斯蒂文里奇(Stevenage)、汉莫尔(Hemel)和哈罗(Harlow)等为代表;一类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新城,以埃克里夫(Aycliffe)、彼得里(Peterlee)、科比(Corby)为代表。
第二代新城一般指从1955年至1966年始建的新城,实际上仅是一个新城,既苏格兰的卡波努得(Cumbernauld)。
这一时期,英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时期,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代新城是在1961年到1970年期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发建设的11个新。
除了1967年为了解决威尔士中部地区人口稀少的山区问题所建设的新城外,其他所有的新城的开发都是为了解决大都市地区人口过多的问题。
以密尔顿凯因斯(Milton Keynes)为代表。
英国第一代新城典型特征的汉莫尔(HEMEL)城。
特点:(1)城市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居住的平均密度约为7500人/平方公里,工业区白天的人口密度约为12500人/平方公里;(2)规划人口相对保守,新城与母城的距离也没有拉开很远;(3)各个功能分区较为明显,用地性质相对单一;(4)新城中的居住区以“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模式建设,每个邻里有自己的社区中心,邻里之间以大片的绿地相隔;(5)道路网一般为环形加放射式,环形路为了联系各邻里组团,放射路为了方便地到达市中心;(6)对于私人小汽车发展的前景考虑不足,普遍缺乏停车车位,道路宽度也相对较窄;(7)第一代新城在功能和空间上较多考虑自足和就地平衡目标,而对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平衡问题考虑较少。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典型代表——密尔顿·凯恩斯 4 密尔顿·凯恩斯距英国两个最大城市伦敦和伯明翰的距离分别为1小时和1小时50分钟汽车路程,还临近牛津和剑桥两个大学城。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
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大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理论梳理与案例分析
大城市发展 的理性选 择
国 内外新 城 建设 的理 论 梳 理 与案 例 分 析
杨 斌 王 玉 靖
(. 波 东 钱 湖旅 游 度 假 区 规 划 管 理 中 心 , 江 宁波 1 宁 浙 2浙 江 工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江 宁波 . 浙 352 ; 111 35 1) 10 2
— —
Th 0 e ia s u so n s a y i f Fo eg b n z t n e r t l Dic s i n a d Ca e An l ss o r i n Ur a i a i c o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
我国新城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启示枣庄市市中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 甘信标 枣庄市台儿庄区建筑设计院 张 越[摘 要]本文从新城的定位、规模、城市特色及规划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城 问题 启示 正如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我国各种类型的新城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中国新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问题。
以下分别就新城的定位、规模、新城特色及新城规划管理等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1.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1.1新城的定位新城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城市的实践中都卓有成效。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新城建设不是发展城市的唯一方式。
新城的设置是有其内在的理论依据和客观现实基础的,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而切忌盲目开发、贪大喜功。
如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其加尔各答城创建新城的历史可追溯到60年代晚期,当时的新城(Kalyani)代价高昂却是彻底的失败。
作为规划城市,它的重要功能是邦政府的新驻地,但政府雇员拒绝迁入,至今野草遍街,路灯未亮,成为十足的规划灾难。
在我国新城建设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训。
如广州市,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城市建设四处开花:在城市东南方向,就有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南沙咨询科技园、广州科技城、广州生物岛、广州国际会展城、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17家不同类型的新开发区,并规划了广州新城,造成新区投资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不能合理组织交通,形不成规模,同时老城区缺乏改造与更新,整个城市建设处于一种极为混乱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对新城的准确定位关乎到新老城的关系。
从英国新城建设的历程我们能清楚的看到这个问题。
1976年斯特拉思克莱德地区的一份报告中说:“本地区内新镇得以建设是牺牲老地区内迫切需要的改建而取得的”。
在我国也是如此,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区建设,而可能忽略了对于老城的改造与建设。
我国新城建设发展过程和启示
从新 城 建设 的 目的来 看 , 主要是 为 了有 效 的缓解 中心 城市 的 人 口及 环境 压力, 成 为中 心城 市 的功能 分 区 , 形成 “ 反磁 力作 用 ” , 吸引 中 心城 市 的人 口和 产业 。 新 城距 离 太 近容 易被 主城 吞并 , 不能 达到 分担 压力 的作用 。 距 离太 远会 导致 新城 成 长不 足 , 易 于夭 折 。 所 以选 址 既要 有一 定独 立 性 , 又 不能 与 主城脱
d臣口圜
建筑理论与设计
我国新城建设发展过程和启示
摘要 : 文章 以国外 大城 市新城 建 设经 验 为指 导 , 通过 分 析我 国 新城建 设 发现 现状 , 得 出 以下 结论 : 我 国的新 城建 设要 有 完善 的城 镇 空 间结 构 , 良好 的政 策环 境和 市场 化机 制 , 融资渠 道逐 渐 多元 化发 展 , 有 合理 的 交通 规划 , 做 到 可持 续发 展 。 关键 字 : 新 城建 设 ; 启示; 可 持续 发展
离联 系 。
的教训 , 使新城建设与区域整体的健康稳定发展相辅相成 , 逐步完善城镇体
系。
新城 的发展 势 必会 吸引 不 同社 会 阶层 的人 口 ,新 城 的 阶级 分 化 十分 明 显, 因此要制定相应政策, 保证弱势群体 的利益, 同时要防止人才的流失 , 促
进新 城又 好 又快 发展 。 3 . 2完善政 策环 境 , 建 立 良好 的 市场化 机制
新城建设提供 了资金及管理上的支持。
1 . 2重 视新 城 和旧城 的 协调 发展
很多 大 城 市将 新 城建 设 选 址 定 为郊 区 , 在郊 区建 设 新 中 心 的 同时 , 往 往
忽略了城市中心区的重建。新城数量和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会在一定程度上 加剧 旧城的衰落, 美国和英国都 曾面临同样的问题 , 并被迫削减新城建设的 计划 , 开始 发展 旧城。因此 新 城 和旧城 的建 设 一定 要协 调发 展 , 妥 善处 理 其关 系, 建造 合 理有 效 的空 间构 架 , 既 要支 持新 城 的快 速发 展 , 又要 确保 主 城 的经 济活 力 , 有 计划 地 实现 经济 重点 转移 , 确保 整体 的协调 发展 。
新城建设
新城建设概念大规模的新城建设是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首先也是在英国。
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New Town Act),从1946年到1950年开始建设14座卫星城,在伦敦周围有8座。
以哈洛(Harlow)新城为代表是第一代英国新城。
英国新城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霍华德理论、阿伯克龙比(Sir.P.Abercrombie)的大伦敦规划、战后工党上台推行住房和新城建设政策等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供了条件。
而新城建设也是适应了英国当时城市发展的需要。
综述目录∙•1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英国新城建设∙•∙•北欧新城建设[显示全部]1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回目录从古至今,根据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人们提出过不少理想城市模式。
从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都产生过这类设计模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有了很大发展,城市矛盾也日渐突出,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设计理论与模式也应运而生。
早在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托马斯·摩尔就提出了“乌托邦”(Utopia)理想城市模式。
到19世纪,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Robert Owen)和傅立叶(Fourier)进一步具体化,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的城市方案,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实体,把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造结合起来。
傅立叶也提出了相类似的模式。
他们这些设想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自然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直到1 9世纪末叶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提出了“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理论和城市设计模式才使理想变成为现实,并对今后城市规划与设计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图1.霍华德构思的城市组群霍华德于1898年发表了他的论著《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从书名就很明确,他的主张是把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革结合在一起的。
但和过去空想社会主义先辈们不同的是他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规划设计理论和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原则: (1)适当的集中于分散 主张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 (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 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 动范围外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2)步行为主
(3)TND模式强调社区的紧凑度,强调土地和基础设施 的利用效率,通过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开发成本和 “浓缩”税源。
(4)在户型设计上,TND模式还侧重考虑住宅的多样性
和拓展性,通过提供不同建筑面积、不同户型、不同价格 的多样性住宅,利用总价的过滤效应,让更多低收入的家 庭能够支付得起。
(5)在建筑风格上,TND模式强调要尊重地方传统。
新城建设理论概述
以下资料是由Overper进行的汇总与整理
目录
•有机疏散理论
•区域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 •精明增长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1917年,芬兰城市规划师沙里宁在进行大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一哈格的规划方案时,发现当时己经在城市郊区开 始建造的卧城型卫星城镇,因为仅承担居住功能,而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于中心城市之间发生大量交 通,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
新城市主义”街区设计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其中公共 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 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 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 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它则更 加强调城市从整体方面出发的建设理念,TOD是公交主导 的发展单元,即公交站点为中心布局商业服务设施,扇状 辐射小区。
The end
人口和工业的外
大伦敦规划
区域城市理论
刘易斯芒福德
在20世纪20年代,以芒福德等人为核心的美国区域 规划协会看到,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不需要继续 将全部功能聚集在其核心区,相反城市可以向周围 广袤的绿色世界和小城镇扩展。因此希望将规划重 心放在区域,只要规划得当,工作和居住在一起的 大约3万人的社区大体上可以形成一个城市,那里由 绿带围合出一个鲜明的边界,称之为新城。与老城 市的污染等城市病相比,新城能够把效率、社会公 平和美结合起来。“恐龙”城市会消失,代之而起 的是分布在绿色景观中的“新城”组成的“区域城
市”。
新城市主义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在20世纪末,许多大城市都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或多或少是由于二战后几十年无序的郊区化趋 势所带来的,而这一趋势是基于奉行功能分区,汽车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而形成 的。
理论核心思想: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居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3)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型。
新城市主义理论
基于此核心思想下,新城市主义理论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发 展模式(TND):传统邻里发展模式与公交主导发展模式 (TOD),其中: TND模式强调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建设理念,TND是社区中 心、邻里中心模式,即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于居住小区的中 心,在交通干道的框架内通过次级道路网络连接居民区。 TND模式认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是邻里,每一个邻里的规模 大约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单个社区的建筑面积应控制在 16—8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最佳规模半径为400米,大部 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是3分钟步行范围之内。
邻里之间的往来,从而建立一种友好、和谐的社区关系。
精明增长理论
(5)营造富于特色的社区 主张突出社区自身特色。提高吸引力,创造鲜明的场所特点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让居民对社区产生归 属感和认同感。 (6)提供多样交通方式 为人们在住宅、购物和社区形式以及交通方式上提供多种选择是精明增长的核心目的。它并不排除小汽 车交通,而是鼓励其他交通方式与小汽车交通形式公平的竞争。 (7)开发决策多元化 鼓励社区组织和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发展决策,同时平等的考虑各个团体的要求。 (8)提高城市增长的可预知性、公平性和成本收益 城市发展决策必须有科学的预见性,决策必须公正而且高效。 (9)保护开敞空间、农田和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的环境区域 城市发展必须在保护农田、开敞空间、自然景观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前提下进行。 (10)强化已有社区的发展,将新的发展导向已有社区 具体做法:集中和分散就业和服务设施、增加步行的可达性、建设集合式而非独立式的住宅及混合土地 使用模式。
新城市主义理论
(3)多样性原则 人的多样性,主张在城市、社区和邻里内应该有多种多样的适合不同类型人群居住的房屋,并强调社区互动 以加强这些不同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与联系,以解决贫富隔离、社会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 社区功能多样性,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反对过去的建设理念中过分注重功能 分区的做法,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 社区环境多样性,强调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应保持该地区的特色,维持当地文化与传统,最大限度地寻求各个 社区的多样性,保持整个城市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4)珍视环境原则 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 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5)可支付原则 主张通过开发多种类型和不同价格水平的住宅,让不同阶层的家庭都能支付的起,这又有利于保持住宅主体 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社区
新城市主义理论
TND具体内容包括: (1)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并把公共空间、
பைடு நூலகம்
绿地、广场作为邻里中心。
(2)对于内部交通,该模式主张设置较密的方格网状道 路系统,街道不宜过宽,主干道宽度在10米左右,标准街 道在7米左右。较多的道路联结节点和较窄的路宽可有效
降低行车速度,从而营造利于行人和自行车的交通环境。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实践——1944年大伦敦规划 规划概念:卫星城、大绿带、环形路。
空间结构:四环
(1) 内环:建成区,75-100人/英亩。 (2)二环:伦敦郊区,50/英亩。 (3)绿带环:村落/开放空间/公园/农场,限制村落
大伦敦规划
扩张,不发展市镇中心。 (4)外环:开放式村落/农田,允许村 张和新市镇的形成,为伦敦内城 迁提供空间。 落的扩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
精明增长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出现于美国郊区化发展的后期,当时人们开始批评郊区化浪费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土地利 用不够集约,导致城市向外无限蔓延,其次是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导致能源浪费并带来交通堵塞,以及造成了 严重的空气污染。 理论内容: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 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 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理论主张的基本原则: (1)混合利用土地 主张将工作、娱乐、休憩、商务和居民生活结合在一起 (2)采用紧凑式设计 主张提高建筑密度,提倡向空间方向的集聚发展,而不是水平方向的扩张发展。 (3)提供多种选择的住宅 为各种收入水平的人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住宅,消除日益明显的社会阶层的分隔。 (4)创造适宜步行的邻里和社区 提倡邻里之间更多的沟通和往来,要求住宅环境能为人们提供可走动的空间,使人们的居住区更适合步行和
新城市主义理论
TOD开发模式
TOD模式基本原则: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
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沙里宁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内容: 有机疏散理论认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应该从城市中心疏散出去,腾出的大片用地可以用于增加绿地,以及提 供给那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作为居住地之用,让他们就近享受 家庭生活。沙里宁认为“对日常生活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 式,是使原来密集型城市实现健康发展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前一种方法能带来城市的生活便利 和居住安静,后一种方法能使整个城市提升功能上的秩序和工作上的效率。因此,“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 市目前的拥挤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有机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集中 点”,这样原来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他们彼此之间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理论的基本原则: (1)紧凑性原则 新城市注意的邻里单元是一种限制在一定区域中和围绕着一个限定中心的城市化模式。其社区具有固定边界, 以利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在社中应该达到足够的人口密度,保持人口居住的紧凑度,提高土地 和资源的利用率。 (2)适宜步行原则 应该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辅以无需消耗能源的步行系统,并尽可能多的考虑步 行易达空间,保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排斥使用小汽车,而是推崇传统市镇的那种”网格状“道路 体系,以为,它既便于紧凑化的布局,又能提供灵活多样的出行路线,减轻交通干道的压力,提高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