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合集下载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是关于美的研究的两个不同的领域。

艺术美学主要关注艺术作品中的美,通过对艺术创作的过程、方式、表现手法以及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艺术作品中的美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生活美学则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环境、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美,以及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问题的思考。

艺术美学对于人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中的美,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情感表达和观念传递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价值,通过对艺术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

而生活美学则更关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

人们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的体验和感受。

生活美学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品位和审美观念,提倡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感知和创造美。

通过对生活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敏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表达和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美。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更是源于生活的美的体现。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美。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领域,对于人们理解和感受美起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美学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帮助人们提高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生活美学则注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体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感知和创造美。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关系,它们共同促进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作者:谢红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03期【关键词】美;生活;认识;实践活动;真谛【中图分类号】 G633.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3—0089—01美的现实基础是生活,美呈现于生活中,生活中亦有丰富的审美问题。

关注和探索生活中的美、追寻生活美的意义,为生活提供美学指导,也是审美的本质体现,更是生活美学的本质所在。

一、对美的含义和生活中的美的认识康德提出“美是含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提出“美是感性显现”。

其实美就在于对象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比例等。

恩格斯曾经说过:“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

”要定义美的概念,洞察美的本质,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

追根溯源,美的根深深地扎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理想、愿望、智慧、品质、性格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

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就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评价。

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

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二、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应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

”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如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澄明而温柔的田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理解的两个方面。

艺术美学关注的是艺术作品的美,生活美学关注的是生活的美。

虽然二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但是在方法、对象、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

艺术美学研究的是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作品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通过色彩、线条、形状、音韵等艺术元素进行表达,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艺术美学强调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解构性,通过观察、分析、解读艺术作品来揭示美的规律。

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它主要考察艺术作品本身的品质和美感。

艺术美学的目的是让人们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生活美学研究的是生活的美。

生活是人类日常经历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劳动、社交、习惯等各个方面。

生活美学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和方式,强调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动性。

生活美学通过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种种细节和现象,探讨如何体验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生活美学的研究对象广泛而多样,既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社区等方面,也包括文化、道德、社会关系等方面。

生活美学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使生活更有质量和意义。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艺术美学是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美学也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提升。

艺术作品的美不仅仅存在于作品本身,也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对生活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艺术美和生活美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美的全面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

在实际生活中,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美学可以引导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观念,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可以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生活美学可以帮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引言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艺术的学科,它涉及我们对美的理解、欣赏和创造。

美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意地体验到美学的体验,产生共鸣和感悟。

本文将探讨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的体验1. 美的感知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景观,有些让我们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有些则让我们感到不悦或厌恶。

这是因为我们对于美的感知是主观的,受到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美学原理帮助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感知美的方式,从而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到美的存在。

2. 规律与对称美学研究表明,人类对规律和对称性的偏好是普遍存在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具有规律和对称性的事物,如花朵的形状、建筑物的结构等。

这些规律和对称性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人感到和谐与舒适。

通过观察和欣赏这些具有规律和对称性的事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原理并体会到美的存在。

3. 色彩和光影色彩和光影是艺术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和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的颜色和光影变化来感受美的存在,如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丰富多彩的花朵等等。

色彩和光影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对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生活中的美学感悟1. 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通过细心观察和发现,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景色,还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都蕴含着美的价值。

我们应该保持对美的敏感,让每一天都能够体验到美的存在,从而使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2. 美的价值美对于人类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给人带来享受和满足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美的存在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美的价值,保护和弘扬美的存在,让美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作文

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作文

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简介美学原理是指解释和揭示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它涉及美的定义、审美经验、审美标准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

美学原理不仅仅停留在艺术领域,它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列举具体示例来说明。

美学原理的应用1. 对环境的美学塑造•利用色彩的搭配和植物的布置,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通过家具和装饰品的选择,创造出和谐美观的室内空间。

2. 美学原理在服装搭配中的应用•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和皮肤色调的服装,展现个人风格和魅力。

•运用对比和协调的原理,搭配不同颜色和图案的服饰,创造出时尚的造型。

3. 在美食制作中的应用•通过食材的选择和摆盘的艺术,打造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运用对称和比例的原理,在食物的摆放上营造出美感。

4. 美学原理在摄影中的应用•运用第三分割法和线条的组合,创作出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

•利用光影的变化和角度的选择,突出被摄物体的美感。

5. 美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运用比例和对称的原理,设计出美观且实用的建筑结构。

•利用空间布局和材料的选择,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建筑作品。

6. 美学原理在花艺设计中的应用•运用色彩和形状的组合,设计出美丽的花艺作品。

•利用花材的选择和搭配,塑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

7. 美学原理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运用音调和节奏的组合,创作出动人心弦的音乐作品。

•利用和声和音色的变化,塑造出丰富的音乐表达。

结论美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通过对环境的美学塑造、服装搭配、美食制作、摄影、建筑设计、花艺设计以及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美学原理的学习和应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根据美学原理浅谈我们身边的美

根据美学原理浅谈我们身边的美

根据美学原理浅谈我们身边的美
美学是探讨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领域,包括艺术、自然界、人类生活等等。

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美的元素和体验,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自然界的美:我们身边的自然界充满了无限的美。

无论是日出日落的美丽景色,还是花朵的绚丽色彩,都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身边的山水、湖泊、森林等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美的礼物。

2. 人类的美:人类是创造者和欣赏者,因此人类自身也蕴含了无数的美。

人类的面容、体态、表情等都是美的表现形式。

此外,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现了独特的美。

无论是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人类创造的美的体现。

3. 生活中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包含了无数的美。

例如,美味的食物、舒适的居住环境、美丽的花园等都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此外,友情、爱情、亲情等人际关系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美。

美学原理对这些美的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总结了一些美的规律,如规则美、比例美、和谐美等。

人们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并通过自己的创造,使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美并非单一的标准,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个人审美观点都有
可能影响一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因此,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体验。

总结来说,美学原理为我们理解和欣赏我们身边的美提供了框架和工具。

通过对自然界、人类和日常生活中的美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入微地感受和欣赏美,并通过自己的创造表达和传达美。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对美的感知和创造的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

虽然有人认为美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与我们日常生活无关,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发现美学无处不在。

首先,美学与生活有关的一个方面是艺术品的欣赏与创作。

艺术作品是美学的典型代表,而人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中可以体验到美的感受。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首音乐,或者阅读一本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触发我们的审美感知,给我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色彩、音调等元素,让我们感受到美丽、和谐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其次,美学与生活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生活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无论是家居环境,还是公共空间,都可以通过美学的设计原则,创造出宜居、舒适和美观的空间。

在家居装修中,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家具摆放和装饰品的选择。

合理的布局和美观的设计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提升生活质量。

而在公共空间,例如公园、广场等,美学的设计原则也可以让人们在闲适的环境中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并促进身心的舒展与放松。

另外,美学与生活还有一个关键的联系在于人们的审美追求。

人类天生就有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而美学正是对这种追求的系统性研究和反思。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追求各种美好的事物,例如美食、服饰、艺术品等。

对于美食,人们会追求色香味俱佳的饭菜,享受味觉的满足;对于服饰,人们会注重款式、颜色和质地的选择,追求时尚和个性;对于艺术品,人们会欣赏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情感表达。

这些都是我们对美的追求,而美学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这些审美追求的学科。

此外,美学也与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礼仪相关。

人们在日常的社交交往中,会根据美学的原则和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例如,在穿衣打扮方面,我们会选择适合自己外貌和场合的服装,以展示自己的形象;在日常礼仪方面,我们会注重言辞的文雅、行为的得体,以展现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是两个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二者都关注美的本质和美的体验,但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研究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的关系和共同点,并思考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艺术美学研究的是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是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方式,它是一种独特的创作和表现形式。

艺术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线条等方面,探讨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的感受和审美价值。

它研究的对象可以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

生活美学则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

生活美学认为,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强调我们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美感和审美享受。

生活美学关注的是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和习俗等,通过从审美的角度来思考和规划我们的生活。

它鼓励人们注重细节、培养审美习惯,并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体验。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关注美的体验和享受。

无论是欣赏一幅艺术作品还是享受美味的食物,美的体验都是一种直观和感性的体验,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满足。

它们都倡导人们发现和创造美。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都认为,美不仅存在于外部的艺术作品或环境中,还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和创造中。

人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改善生活环境、培养审美品味等方式,来发现和创造美。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艺术美学更加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强调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分析。

而生活美学则更侧重于生活的方式和品质,关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体验和感受。

艺术美学更加注重个体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强调独特和个性化的美。

而生活美学则更加注重社会共同的价值和美的标准,强调共享和共创的美。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们鼓励我们关注美,培养内心的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优雅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并从中获得情感和灵感。

美与生活

美与生活

和谐之美---探讨美与生活什么是美?我想这将是个永久不衰的话题。

美的存在结构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包含着存在主义意识的双重层次,即任何形式上的美,既存在着的现象;也是任何形式的存在本身的现象。

在我个人以为,当万事万物呈现出一种和谐状态时,它就是美的。

美是一个意象。

每个人持有不同的观念,各有各不同的体会。

如果要具体的去定义何谓美,是宽泛的。

如若我们将美的角度切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美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我们会找到美的真谛。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美。

当我们在欣赏夕阳时,觉得这一片景色是美的,它给人视觉的美感,心情的愉悦,从外在渗透到内在,升华为心灵的美妙。

当我们在为工作繁忙时,抽出时间透过窗户看到窗外大自然呈现的自然景象,心情就会得到放松,大自然在这个时候可以治疗我们繁重的心情,使我们得到放松,找回自己,释放自己。

我们可以在情绪压抑的时候去海边看看海,可以去登山站在山顶眺望,可以找一片宁静的湖泊沉淀自己的杂绪,和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沟通。

当自然界给予我们美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界达到了一个和谐的状态,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和谐为我们心灵所带来的美的意境。

和谐是传统美学的基本内涵,生态美学是以生态自然之道为基础的美学,它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

道教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本质特点,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

道教生态和谐美是道教生态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想大家对这一自古以来被认可的话一定不陌生。

苏杭,一直给我恬静的意境。

建筑物,园林,居住环境,人们的生活,都呈现出悠闲恬静的感觉。

一个城市的建筑物就能折射出城市的生活状态,苏杭的园林显得精致,淡雅,玲珑的姿态展现出一番优雅。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是两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它们关注的对象不同,但在某些方面是有联系的。

本文将对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进行思考和探讨。

艺术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价值等问题。

艺术美学探索了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结构、内容和情感等要素,分析了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研究,艺术美学帮助人们理解艺术的艺术性和美的来源。

而生活美学是研究生活中的美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追求美、如何创造美、如何享受美等问题。

生活美学研究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经验,提出了诸如精神层面的生活美学、环境层面的生活美学、生活方式的美学等概念。

通过对生活的美学研究,生活美学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虽然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关注的对象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点。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都关注美的问题,都追求美的产生和体验。

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日常生活,美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对生活的评价标准之一。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都涉及人类的审美体验。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能力,通过审美体验,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情感和情绪,也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享受。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还是品味一道美食,都需要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体验。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都关注美的价值。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和体验,它还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作品和美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启发和激励。

它们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使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促进和依赖的。

艺术作品是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而艺术作品又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美的体验和创造又可以丰富艺术作品。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借鉴,使彼此更加丰富和完善。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都是对美的追求和研究的学科,它们关注的对象和问题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联系和共同点。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美,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一谈到美学,人们往往会产生距离感,把美学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认为它远没有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来的真实。

其实并非如此,以往,我也认为美学十分神秘,里面蕴藏的玄机只有大师方能参透,当我走近它,一步步了解这门学问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就在身边。

它“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鲜活的生活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美的影子。

翻开生动的生活画卷,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体现着形形色色的美。

不论是穿衣戴帽,还是居家旅游,或是与人交往,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如何穿出自己的个性始终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古人所谓的“冠冕堂皇”中的“冠冕”就是特殊的“帽子”。

古制男子二十为弱冠,行过冠礼之后方为成年,身为帝王的便可亲政,平民百姓则可继承祖业、参与家族事宜。

冕则是皇帝登基时戴的“帽子”,标志着新王继承大统,至高无上。

窥一斑而知全豹,光是小小的帽子就隐藏着许多学问,再不用说上衣下裳了,这背后的学问恰恰是美学要研究的内容。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言谈举止自然不同,或桀骜不驯,或温文尔雅,观其言行,可知其内心,所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可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周代开始,我们的民族就开始按照各项礼仪从事各种活动,当然美学活动也不例外。

一个人的谈吐和社交时最能体现这一点的。

古人崇尚儒雅,教人与人为善,所谓“仁者爱人”,为人处事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做人的准则无不透着一个“德”字。

在古代,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对于这个人是否“美”人至关重要。

历代的儒学大师都论述过“比德”,从孔孟到荀子,到董仲舒,再到刘向、许慎、白居易等等。

美学包罗万象,除上述以外,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

游山玩水,自然美映入眼帘,驻足观赏,便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就是美学中所讲的审美主、客体二者关系;买房装修,主人都会挖空心思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个性、有品位的家,这就涉及到了形式美的因素,究竟用流畅的曲线还是率真的直线,对称派列还是错落有致,这都取决于主人的审美习惯和艺术修养;婚丧嫁娶,各地的风俗不同,到了这一天,哪怕是平时多么标新立异的人也会一反常态,按照祖宗的规矩行事。

美与生活论点总结 (2)

美与生活论点总结 (2)

美与生活论点总结引言美是人类追求的一种境界,无论是在艺术、自然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追寻美的存在。

美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的美可以让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本文将探讨美与生活的关系,并总结几个有关美与生活的论点。

美为生活增添乐趣美好的事物和经历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景观、艺术作品、音乐、美食等等。

当我们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心情会得到放松和愉悦;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会被艺术家的创作才华所触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装饰房间、享受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等方式将美融入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

美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与幸福感美的存在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当我们欣赏美好的事物时,大脑会产生多巴胺等快乐激素,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美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增强自信和积极的情绪。

例如,当我们穿上一件我们认为美丽的衣服时,我们会感到自信满满,这样的心情也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和生活品质。

美让人们变得更有品位与品格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和个人品格。

通过对不同领域的美进行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力。

而这种对美的敏感和理解,不仅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品位和品格。

通过对美的追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且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提供支撑。

美让生活更加和谐与平衡美的存在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和平衡的感受。

当我们身处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时,我们会感到身心舒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美让我们从日常的压力和忙碌中暂时解脱,带来一种宁静与放松的感觉。

美的存在还能够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情绪,让我们更加强大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结语美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美为生活带来了乐趣、精神愉悦和平衡感。

追求美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我们的品位和品格。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美的存在,欣赏美的事物,并将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思考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两种美学。

艺术美学是指对艺术
作品进行审美与鉴赏的一种学科,生活美学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的心理和行为
规范,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艺术美学可
以让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美的享受和启发,而生活美学则是通过追求美的心态和
行为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以
及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作品是艺术美学的主要对象,在审
美时,人们常常会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启发,从而引发自身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会影响到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与评价,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人们在欣
赏一幅画、一首歌曲或一部电影时,能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对于其后对于生活的态
度和追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意义上艺术美学是启迪生活美学的重要途径。

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间的联系不仅密不可分,而且相互交融,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的交融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审美,追求美的心态和生活
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质。

在当今社会,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促使现代人更加重视自身的审美需求,注重生活品质,更好地享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人们能更加重视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
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质。

【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浅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一)

浅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一)

浅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一)一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渊源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

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

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

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

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

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

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

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

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

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与那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

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

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

这样就把审美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桂冠。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

美学原理生活中体会与感悟美学原理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美感、审美价值和艺术创作的本质。

美学原理是指在审美领域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原则,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也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艺术创作。

1. 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感官体验,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在审美领域中,美感通常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愉悦感受。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美感体验,这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经验、情感和认知有关。

2. 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所赋予的价值,包括其表现力、情感表达、技巧水平等方面。

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标准,例如音乐作品需要具备旋律优美、节奏协调等特点;绘画作品需要具备色彩搭配合理、构图完整等特点。

3. 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技巧,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遵循美学原理,从而使其作品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

4. 美学原理4.1 美学原则美学原则是指在审美领域中所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对称、平衡、比例、节奏等。

对称是指事物左右两侧相似或相等;平衡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保持平衡关系;比例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大小关系的协调;节奏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时间关系的协调。

4.2 色彩搭配色彩搭配是指在绘画、设计等领域中所采用的不同颜色之间的组合方式。

不同颜色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例如红色通常被认为具有热情、活力等特点;蓝色则被认为具有安静、冷静等特点。

4.3 构图构图是指在绘画、摄影等领域中所采用的事物排列方式。

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一个好的构图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生活中体会与感悟美学原理不仅仅应用于艺术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家居装修中,我们可以根据对称、平衡等原则来布置家具和摆放装饰品;在服装搭配中,我们可以根据色彩搭配原理来选择服装颜色和款式;在拍照时,我们可以采用构图原理来创造出更具艺术感的照片。

浅论美学与生活

浅论美学与生活

浅论美学与生活内容摘要:生活无处不审美,审美更是无法脱离生活。

美学与生活间的休戚关系需要我们认知到美的魅力以及美对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并在生活中要以敏锐的感官和心灵积极感知美、寻找美,实现对人生的升华、社会的促进。

关键字:美学生活大学生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

可见,而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也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

一、美学的魅力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

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高级精神活动,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审美对于健全人格的完善、美好心灵的塑造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美能促键。

审美享受是高尚的、纯洁的享受,审美能够超越个人的孤苦、失意以及各种利害关系,获得自由。

“美对人到底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就是使人真正活得快乐,幸福。

”[1]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一些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美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上的调节和抚慰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的紧张的心情,而不会像其他没有精神内涵和思想意义的快餐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产品一样使人感觉到低俗和无聊。

“康德提出的‘美的自主性’认为美自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它给人以一种由美(包括优美和崇高)的感知和体验所生的无利害的自由愉快它从消极意义上可以抵制物的诱惑,从积极的意义上可以培养一种“爱”(美感)与“敬”(崇高感)的感情,从而可以起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境界,以美的精神来塑造人格,完成人的本体建构的作用。

所以它虽然不像道德教化那样具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但在对于人的精神上的影响却比道德教化更能深入人心,更能为人们所乐于接受,更能融入到人的各个生活领域。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1. 引言1.1 生活美学的概念在生活美学的定义中,审美并不仅仅是指对外在美的感知和欣赏,更包括了对内在感受和体验的关注和呵护。

生活美学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构建美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美好的体验。

生活美学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审美化的生活环境、审美生活的实践方式,都是生活美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生活美学的概念深入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意义和幸福美满。

生活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引导人们向着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境界前进,实现心灵与日常生活的和谐统一。

1.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的体验和实践,使审美成为生活的常态和习惯。

从日常的点滴之处,我们可以发现生活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美感,只要我们有心去感受和体味。

审美化的生活环境营造是日常生活中审美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精心布置家居、选择高品质的生活用品、注重细节的处理等方式,使生活环境充满美感和艺术气息。

审美生活的实践方式则是通过品味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审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美的我们也会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的情感、思想和态度进行深度互动。

生活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让生活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更是一种享受和体验。

审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从而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体验。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美学实践,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欣赏和体验美感所得到的感受和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浅谈美与生活为之哀叹和愤怒。

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

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

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

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

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

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

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

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

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

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

”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

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

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

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

“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

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

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

在《边城》、《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

同时也突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看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瑞莎的迷狂》,巴洛克艺术,欧洲的最后一种伟大风格,带着贵族式的忧郁与血液里的高贵气质,在三四百年间让人目眩神迷。

它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光影的强烈对比,华丽的风格与鲜丽的颜色,个性的书写呼之欲出。

而在华丽的表面之后则是深深的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情绪。

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了人间的温柔的美,那是春天般清新的气息;《小王子》则用童话般纯洁的语言,引领人们回到内心的真纯。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从事实践的。

这个“美”就是实践的审美状态。

美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因此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大为美”。

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

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

”亚里士多德如是说。

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又怀旧、争先(先锋性)又追后(后现代)。

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

“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

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

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

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

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

舒适美好的理想,应该为所有人分享,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

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

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

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

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

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

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

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

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走的太快,灵魂是会丢失的。

”所以,慢慢走啊,欣赏吧。

关于“艺术元素”在美学概论中的表现艺术无疑是一种美,而我们生活的世界正是由于这些美的元素所构成。

炊烟是可以倾听的、溪水是流动的温床、晚归的西风是漂泊的旅客、妩媚的细柳,是黄昏里翘首祈望的多情女子,散落的万缕相思……艺术是意识在美学上的升华和对美这种形式的体现。

而艺术元素的运用,则发掘和创造了这种美。

-狭意上艺术可以分为十种,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游戏。

通过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展现他们绘声绘色的姿态,给人以视觉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憾。

冲击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思考。

-而广意的艺术就指一切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

对艺术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是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它从精神方面剖析了人类对美的理解和再现。

其次,我们又可以说他是一种活动过程,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是对现实的模仿。

再则还可以说是思维具体化的存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的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的传达。

-艺术和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艺术美学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艺术美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在生活的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形成了一套认识美的理论,而这种理论通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不形成了现在比较完善的美学概论体系。

补充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概括,协调了美在生活中的运用。

而这些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表达!艺术是由美的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就象人的骨骼和灵魂一样,是艺术能否向人们传达美的精髓。

多种艺术元素的运用使艺术品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朦胧的印象画派、简单的哥特式风格、充满人性化的拉斐尔教堂。

无一不是把艺术元素运用到极致。

-我是一个热爱建筑的人,对建筑的风格及元素的应用也有所了解。

建筑对艺术元素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建筑在不同地方,不同年代又有所区别。

-中外古今,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建筑对称协调的元素居多,典型的就有北京的故宫,苏州的留园。

而故宫和留园本质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别。

而这些差别也就体现在了元素运用上的差别。

故宫的大红朱门,深强宽道,表现出了一种威严雄壮的气势美,它代表一种王权,一种至高无尚的皇威。

给人一种厚重博大的感觉,让人不自觉的肃然起敬。

而留园则是小家碧玉,闺中家人。

与故宫的男子还气魄比起来,倒细腻许多,温柔许多……曲径通幽,正是苏园的特色。

古园常以竹做点缀,脆青嫩绿,总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

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

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

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中国建筑讲究棱角分明,这就与西方建筑的圆润曲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