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a62d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5.png)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29d46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5.png)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ef27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5.png)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4.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速度的实验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等。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实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4. 讲解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讲解速度的单位(m/s、km/h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5.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6. 速度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和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速度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速度实验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一章 第3节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146b8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e.png)
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②知道速度是矢量,了解速度方向的意义③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④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难点】从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教学过程】一.课题的引入问题1:从文学的角度,人们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如:风驰电挚、日行千里。
由学生再列举描述运动快慢的成语。
问题2:静止的画面又是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如图1.3-1,并由学生上黑板绘画。
那一种更科学。
如“日行千里”这里有时间与距离。
问题4:在田径运动比赛中,是如何描述奔跑运动员的速度?一般用时间,但一定有跑步的长度。
二.速度的概念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tx v ∆∆=速度的单位:m/s km/h cm/s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单位的换算) 速度的方向:是位移的方向,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是矢量。
三.平均速度问题1: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00m 赛跑中用时10s ,求得速度为10m/s ,该速度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中任一秒均跑10m 吗?它是反映了该运动的什么速度?它只能反映该运动员在100m 奔跑过程中每秒平均跑10m ,即为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概念: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为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
例1:某运动员绕400m 周长的跑道跑一圈,用时50s ,则该运动员在该50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求得,平均速度为零,因位移为零。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d3043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2.png)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目标定位 1.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2.能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速率的概念.3.会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1.坐标:物体沿直线运动;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坐标来表示.2.坐标的变化量: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来表示;用符号Δx表示.Δx=x2-x1;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3.时间的变化量:时间的变化量用Δt表示;Δt=t2-t1.想一想: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有负值吗时间的变化量有负值吗答案位置的变化量有正、负之分;正值表示位移方向与正方向相同;负值表示与正方向相反.时间的变化量没有负值.二、速度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2.表达式:v=错误!.3.单位: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或km·h-1、厘米每秒cm/s或cm·s-1;1 m/s=3.6 km/h;1 m/s=100 cm/s.4.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想一想:运动的物体位移越大;速度越大吗答案速度等于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由于不知道时间长短;所以无法确定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公式v=错误!;表示的是物体在Δ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3.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想一想:请把相关的物理量连线.时间位置平均速度时刻位移瞬时速度答案一、对速度的准确认识1.对概念的理解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不再是初中所学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2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快;其位置变化也越快.2.对表达式的理解:1公式v=错误!中;Δx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指路程.2公式v=错误!是速度的定义式;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不能认为v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3.矢量性:速度有大小、方向.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例1 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因为2>-3;所以2 m/s>-3 m/sD.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解析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A错误;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错误;速度是矢量;正、负号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C错误;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D正确.答案D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1.平均速度1物理意义: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间隔相对应.2大小:由公式v=错误!计算得出;计算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3方向:与该段过程的位移方向相同;与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2.瞬时速度1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与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相对应.2大小:当Δt非常非常小时;v=错误!为瞬时速度.汽车速度计显示的速度是瞬时速度.3方向:该时刻物体运动的方向.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相等.2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可以认为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3瞬时速度总为零时;平均速度一定为零;平均速度为零时;瞬时速度不一定为零.例2 下列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v=错误!;当Δt充分小时;该式可表示t时刻的瞬时速度B.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C.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都可以精确描述运动的快慢D.只有瞬时速度可以精确描述运动的快慢解析由平均速度定义式v=错误!可知;当Δt足够小;甚至趋近于零时;该式可表示t时刻的瞬时速度;A正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均等于瞬时速度;B正确;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反映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能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及方向;C错误;D正确.答案ABD借题发挥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大小无必然关系;平均速度大的物体;其瞬时速度不一定大;平均速度为零的物体;其瞬时速度也可能很大.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而在其他运动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等于其瞬时速度.针对训练2013年9月底“玉兔”来袭;气象台对“玉兔”台风预报是:风暴中心以18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33 m/s.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解析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而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时刻或某位置;18 km/h指的是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33 m/s指的是台风登陆时刻的瞬时速度.故A正确.答案A例3 一辆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第1 s内通过的位移是8 m;第2 s内通过的位移是20 m;第3 s内通过的位移是30 m;第4 s内通过的位移是10 m;则汽车在最初2 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中间2 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大=错误!=错误!m/s=14 m/s解析最初2 s内v1=错误!=错误!m/s=25 m/s中间2 s内v2=错误!=错误!m/s=17 m/s.全部时间内v3答案14 m/s 25 m/s 17 m/s三、平均速度、平均速率和速率的比较1.平均速度: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表达式为:平均速度=错误!.注意平均速度的大小就叫平均速度的大小;没有其他名称.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率=错误!.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4.区别与联系:1因为位移不大于路程;所以平均速度小于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才等于平均速率.2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但是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例4 一辆汽车从甲地沿平直的公路以v1=36 km/h的速度经过2 h到达乙地;休息了4 h后;又沿原路返回;以v2=54 km/h的速度运动了3 h 越过乙地到达丙地.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解析汽车全程的位移大小为x=v2t2-v1t1=54×3 km-36×2 km=90 km;全程所用时间为t=2 h+4 h+3 h=9 h;故平均速度大小v=错误!=错误!km/h=10 km/h;方向是由甲地指向丙地;汽车全程的路程x′=v2t 2+v1t1=54×3 km+36×2 km=234 km;所以平均速率为v′=错误!=错误!km/h=26 km/h.答案平均速度大小为10 km/h;方向是由甲地指向丙地平均速率为26 km/h。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1b024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13.png)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速度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介绍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 速度单位:介绍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两种速度单位,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方法。
5.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速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教具,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以及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作业1.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给定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
2.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将给定的速度从米/秒换算成千米/小时。
八、课后反思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九、拓展任务1.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9f59c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a.png)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晓得速度就是矢量,晓得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介绍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晓得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晓得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育搬迁以此类推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化解一些问题,而向繁杂问题过渡阶段,并使学生培养一种较好的自学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探讨去增进对概念的认知。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1、怎样由速度带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带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使用物理学中的关键研究方法──耦合方法(即为用未知运动去研究未明运动,用直观运动去研究繁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去认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举例,使学生自己概括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传授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877726b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2.png)
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绘速度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绘速度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绘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1〕知道瞬时速度是准确描绘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
情感目的培养学生认真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拟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拟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
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承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在学生看书自学的根底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打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稳固。
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详细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
分析^p 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
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详细的实例来说明。
教学设计例如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一、速度:【方案一】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拟运发动跑得快慢?〔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拟哪辆车更快?3、提问:假如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拟它们谁运动的更快?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课的教案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课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47055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0.png)
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优质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3.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3. 速度单位及换算4.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速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给出速度的定义。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解释各部分的含义。
4. 速度单位及换算: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并进行换算。
5.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举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速度公式。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影响速度的因素,如物体质量、摩擦力等。
2. 介绍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
2.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3. 实际问题案例。
九、教学时间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速度概念(15分钟)、介绍速度计算公式(15分钟)、速度单位及换算(5分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19b29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0.png)
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物理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标题:速度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物体位移和时间的关系;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一段视频,视频中有多个物体在运动,询问学生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并请他们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步骤:1. 引入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通过实际案例示范如何计算速度。
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赛跑选手进行100米比赛,记录他们的时间和到达终点时的位置,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
4.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计算不同物体的速度,给出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速度并判断物体的快慢程度。
5. 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于彼此的速度。
6.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参照物对速度的影响。
举例说明在不同的参照物下,同一物体的速度可能是不同的,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原因。
7. 总结速度描述的三个要素:物体、时间和参照物。
强调参照物的重要性,不同的参照物会产生不同的速度值。
巩固与拓展:1. 进行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使用简单的计时器和测量工具记录不同物体的速度。
2. 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计算,如两个运动员在不同的跑道上进行比赛,计算他们的相对速度。
3. 引入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变化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资源:1. 视频:展示多个物体的运动。
2. 实验工具: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3. 计算工具:计算器和白板。
评价方法: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程度。
2. 计算准确性:检查学生的速度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 论述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并解释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物体运动,并尝试使用速度概念来描述它们的快慢程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08e2342349649b6649d7475e.png)
1.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向量。
二、能力目標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採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用數學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複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複雜。
【教學重點】理解座標和座標變化量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物體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火箭轉瞬即逝,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地爬.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二、新課教學一、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1、研究直線運動時,坐標軸上的點x表示物體的位置,兩點間的線段Δx表示位置的變化。
2、物體的位移可以用座標的變化量來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負表示位移的方向。
思考:課件投影圖,讓學生觀察,用數軸表示座標與座標的變化量,能否用數軸表示時間的變化量?分析:顯然物體開始是向x軸正方向運動,位移△x=x2-x1為正值;若向x軸負方向運動時,位移△x為負值.二、速度1.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1)相同時間內比較位移的大小;(2)相同位移時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2.速度(4)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5)速度是向量.速度的大小等於單位時間內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6)勻速直線運動中,任意相等時間內的位移都相等,運動的快慢程度相同,即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變.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1.平均速度(1)定義:在某段時間的位移△x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t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2)公式:v=△x/△t(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者是某段位移內)運動的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時,必須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時間間隔內的平均速度.2.瞬時速度(1)定義: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2)物理意義:精確地描述物體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快慢.(3)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的運動方向相同.(4)物體在從t到t+△t時間間隔內,若△t非常小,以至於△t 0,則可以認為表示的是物體在t時刻的瞬時速度.四、速度和速率1.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2.日常生活和物理學中說到“速度”,有時是指速率.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嗎?提示:平均速度是物體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需時間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需時間的比值.由於物體在通過一段位移時,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於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於平均速度的大小.特例: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大小才等於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與平均速率相等.[典例分析]例1: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等於3.0×108m/s,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一個人看到閃電後5s聽到雷聲,則打雷的地方離他大約多遠?分析:設打雷的地方到人的距離為x,根據x=vt,可分別計算閃電和雷聲傳到人所在處所用的時間分別為t1和t2,根據條件t2-t1=5s,則可得解。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doc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8b7c480b307e87100f69659.png)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1f25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0.png)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学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基本特点:本节内容概念性强,受到初中知识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和辨析。
内容进一步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系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
建立了速度概念,从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内容在章或单元中地位和作用:速度从知识点上来说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一,其中瞬时速度是本章的难点。
从本章各部分的联系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位移和时间以及加速度和时间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与生活联系紧密,对它的理解从小范围讲,将会对位移和加速度的理解大有好处;从大的范围讲,将影响到对运动学乃至动力学的学习。
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讲授式、类比推理法、启发式教学对关键环节处理方法:1.初中对于比值法的定义形式大量运用,可以让同学回顾,引出速度概念。
用具体事例找出速度与速率的区别,进一步确理解高中速度概念。
2.利用光电门和速度传感器对几种物体的速度进行测试,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以及极限法的渗透也就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流程:学生归纳总结、参与、活动、体会、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学会用物理语言去描述,体会物理思想使学生在看似简单却有挖掘价值的问题中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观察视频,从中体会一些有关运动学的物理用语与物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明确速度的计算公式、符号和单位,理解记忆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思想。
2.体会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物理的过程,逐步爱上物理学的严谨、奇妙。
2.通过“速度”与“现代社会”的阅读,培养自己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的情操★教学重点1.速度的定义。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1.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
2.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引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变化就是由时间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比如:大家十几年长成现在这么高的个子,那一天长多高呢?同样,一拳打在脸上,脸是不是瞬间肿起来?生:肯定不是的,那需要一定的时间。
师:对!那既然变化是与时间联系起来的,那必然会出现下面一些情况:1、相同的时间产生的变化不一样;2、相同的变化所需的时间不一样。
如下面两个简单的例子1、甲2天做了10件衣服,乙2 天做了12件衣服。
2、甲做30件衣服用了6天,乙30件衣服用了5天。
师:1、2甲乙的工作有什么不同?生:1中甲做得慢,乙做得快;2中还是甲做得慢,乙做得快。
师:那如果甲2天做10件,乙3天做18件,甲乙哪个做得快呢?生:还是乙快,因为甲2天10件,平均一天5件,乙3天18件,平均一天6件,所以还是乙快。
总结:师:很好,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既然事物的变化是与时间相联系的,那必然有变化快慢之分,那如何来比较事物变化的快慢呢?从上面的解题过程我们发现,相同的时间比变化或相同的变化比时间是很简单的,那如果时间不同,变化也不同该如何比较呢?师:其它刚才同学们的解题就已经给了我们方法:那就是用它们的变化量比上它们变化所需要的时间,得到单位1时间内各自的变化量(如做衣服),这样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样是单位1的时间)比变化就简单了 即:时间该量变化量=某量变化快慢 一、速度师:前面学过,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有变化必有变化快慢之分。
那如何表示位置变化快慢(即运动快慢)?答案同学们都知道了吧?生:根据 时间该量变化量=某量变化快慢 有)()())()(00t 时间s 位移t t t 时间x x x 位置t t =-=∆-=∆=变化量慢)位置变化快慢(运动快 师:好不错,为了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速度(V )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公式:ts t x v =∆∆=问题:我们初中时曾经学过“速度”这个物理量,今天我们再次学习到这个物理量,那大家仔细比较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速度”跟初中学习的“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师: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初中学习的速度是用路程比上时间(时间路程),现在学习的是位移比时间(时间位移);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师:好,观察非常仔细,所以大家要牢记的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是矢量(有关数学知识以后学习)。
有大小,有方向。
标矢性:位移是矢量。
大小:位移的大小与时间的比值。
方向:位移的方向。
所以: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单位:m/s例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解:s m t s t x v /85.12100===∆∆=,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二、平均速度:师:从上面的计算我们知道甲的速度是8m/s ,那么我们来想一想,这个8m/s 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8m/s 呢?生:不是,因为我认为甲在12.5内速度肯定有快有慢,不可能匀速,匀速是理想化的。
而且整个过程一定是有速度大于8m/s 的时候,有的速度小于8m/s 的时候,这样最后平均下来是8m/s 。
(若都小于8m/s ,则平均下来肯定小于8m/s ;若都大于8m/s ,则平均下来一定大于8m/s 。
) 师:对!所以,公式t s t x v =∆∆=求出的只能是平均的运动快慢,我们把这个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1、ts t x 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2、物理意义:平均地表示物体平均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例2、某段过程中甲的平均速度是10m/s ,方向向北,用时10秒,求甲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
解:m t v s 1001010=⨯=⨯= 方向向北。
例3、甲乙两人从市中心出发,甲2秒内到达正东方向100米处,乙3秒内到达正北方向150米处,试比较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
解:s m t s v 甲/502100===方向向东 s m t s v 乙/503150=== 方向向北 所以两人平均速度大小一样,方向不同,所以千万不能讲它们的平均速度一样。
三、瞬时速度师:由于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内物体的平均运动快慢,而无法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具体每个时刻的运动情况,所以为了详细地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各瞬间的运动情况,我们还需要“瞬时速度”这个物理概念。
瞬时速度: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理解:时刻对应位置,某一时刻物体不可能处于两个位置,某一时刻物体肯定处于某一确定的位置)。
标矢性:矢量方向:物体在某位置的运动方向。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速度”这个词,那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的哪个速度呢?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生1:瞬时速度。
生2:平均速度。
师:呵呵。
对于这个问题,我敢说大家潜意识里都是知道答案的,只是当我将它作为一个正式的问题问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迷糊了?不信?好,那大家想一想,我刚才是不是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8m/s 是不是代表在整个12.5秒内速度一直都是8m/s 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是!”那大家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如何理解我的问题的呢?当然是理解成“整个12.5s 过程中是不是每个时刻的速度都是8m/s 呢?所以大家现在应该知道:注意:如无特殊说明,速度是指瞬时速度。
问题:前面的计算中我们只能知道百米赛跑中平均下来是每秒8米,只能粗略地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我想知道物体某个时刻的速度如10秒末这个时刻的速度,该如何计算呢?例4: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 内位移为100米,试求物体在5S 末的瞬时速度。
解:因为匀速,所以每个时刻速度均相同,平均下来还是这个,比如每个人8元,平均下来每个人还是8元,所以5S 末的速度与1S 末2S 末等其他时刻速度均相同,等于平均速度10m/s 。
有s m t s v v s /10101005====(顺便问一下:如果汽车每秒位移是5m ,那汽车是匀速运动吗?不是匀速运动的定义应该是: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问题:那例1中百米赛跑10s 末的速度是多少呢?等于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8m/s 吗? 生:不等于。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这跟例2不一样,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瞬时v v ≠师:那该如何求呢?陷入沉思,无解决之道师:我们前面讲过,事物的变化是需要时间的,时间越短,变化越不明显,比如问你今天一天长了多高,这个变化实在太微小,几乎可以认为今天没有长个。
我们再接着看下图上图可以分析:时间间隔越小,速度变化量越小。
当时间间隔△t 足够小时,这段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变化很小,可以认为它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很小时间段△t 内的运V动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
既然是匀速直线运动了,那 公式v v =瞬时就成立了,即该时间段内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均等于该△t 内的平均速度。
即v v v t t ==21,因为匀速运动是近似的,所以1t v 和2t v 是近似等于v 。
师:根据这个理论大家来看下面一个实例如上图所示,一辆汽车从A 点运动到C 点做单向变速直线运动,用时10s ,位移是200m ,如何求汽车运动到B 点时的瞬时速度?(1) B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吗?(不是,因为AC 段不是匀速)(2) 若从汽车经过D 点时开始计时到经过D ′时停止计时,则B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DD ′段的平均速度吗?(3) EE ′段呢?(4) FF ′段呢?分析:虽然上面四段的平均速度都不等于B 点的瞬时速度,但根据所学,时间间隔取得越小,则该时间内速度变化越小,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后误差越小。
如上例中,对于EE ′段和FF ′段,将FF ′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的误差要比把EE ′段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的误差小。
如果我们把FF ′段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就可以把这段过程的平均速度看成这段过程中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当然也包括B 点的速度。
师:有的同学可以会想,这样的求出的B 点的速度只是一种近似值啊,因为FF ′是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
师:这个想法很好,大家现在都知道,如果要求物体在某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就可以在这个位置周围取包含该点在内的一时间间隔很小的过程,如FF ′。
当这个时间间隔小到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近似成匀速,那就可以把该段的平均速度近似看成该段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当然也包括你要求的那一点的速度。
大家也知道,这种求解方法只是一种近似的求解方法。
难道不能准确地求出某点的瞬时速度吗?师:能!这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这里老师先稍微透露一下。
师:从理论上讲,当△t 越接近于零,v 越接近于我们所要求的瞬时值。
当△t →0时,v 就是我们要求的瞬时值。
用数学语言讲就是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
(为什么海平面是弯曲的而盆里的水面是平的?这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极限思想)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
例如汽车上的速度计,无论是用离心测速的方法还是用发电机测速的方法,转动部分都有一定的惯性,对速度变化的反应都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它们实际测得的速度都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极限”。
提醒:虽然从理论上讲是时间间隔取得越小越好,但实际操作中,时间间隔越小越不好测量。
那么,时间间隔取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近似看成匀速运动?这就要根据你计算所要求的精度和你所能测量时间的准确度自己判断了。
举例:课本实验用光电门测小车速度。
例5、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1.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 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3. 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4. 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 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 子弹以800m/s 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四、速率平均速率: 师:既然现在的速度定义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那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又该叫做什么呢? 师:叫做平均速率。
时间路程平均速率=,因为对应的是一段时间,所以叫做平均速率。